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集合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溝通》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集合15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在20xx年寒假拿到的書,終於在20xx年8月份看好了,其實不是覺得厚了,也不是因為沒時間,就是因為第一眼看到就覺得應該是大眾心理學的內容,作為一個學了心理學專業的,自然明白有很多書籍其實就是從專業心理學中吸取一部分而成文的,所以,暫時擱置了。直到,有一天,有個老師告訴我,這本書很好看哦,所以,翻開了。

其實,我一般是看完書籍之後才會去看作者的簡介的,當然除外那些本來就已經很熟悉的作者,這樣就會讓我在看書的同時也一併體會作者的經驗,一同猜測作者是一位怎麼樣的人,往往有時候翻看簡介的'時候都會讓我大吃一驚,很有幸可以拜讀這麼優秀的大師的作品。人本主義的確是我在本書中第一眼看到的。

我喜歡這些章節,當然每一個章節都是書中必不可少的,都是會給人不同收穫的。區分觀察和評論:感觸很深,因為我們往往會根據觀察自動做出反映,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後會用言語或其他形式表達出來,但往往這樣的觀察只是片面的,往往這樣的猜測只是其中之一,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怕的是貼標籤和誤會。

觀察是把你看到真實的行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緒不帶任何批判表達出來的,而評論則是根據你自身的價值體系對該行為做出自己的判斷,人們對於評論向來是喜歡反駁的。例如:你想説小紅很懶惰的時候,不妨想想你為什麼想這麼説,因為你看到她三天的衣服都沒有洗,或許就可以換一種表達,我看到你三天的衣服都沒有洗(基於觀察和事實),這讓我覺得你是一個懶惰的人。

相比你直接説一句你真懶,應當會更讓人能夠接受,能夠意識到為什麼人家會這樣説我。這個非常適用於教學中,小孩子往往很在乎家長或者老師同學的評論,尤其是老師,當老師因為學生今天沒有完成作業,直接告訴這個孩子,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我想或許這個孩子以後就這樣自暴自棄了,或許這個孩子就揹負着這樣一句話耿耿於懷,如果告訴他原因,或許下一次他的行為就會有所改變,不會因為個別事件去否認或者判斷一個人的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作者:蘇夢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非暴力溝通專注於四個方面:觀察、表達觀察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告知具體的請求。很多時候我們的話語沒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十之八九是因為我們表達的方式不對。如果你從説第一句話開始就加上了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情緒,對方很可能不願意對你打開心扉甚至產生牴觸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區分評論和觀察。批評往往暗含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很有可能獲得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説出需要,比較可能得到積極的迴應。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學會傾聽。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需要的。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這類的詞。如果談話偏離主題或者讓很多人感到無聊,可以打斷講話人,因為講話的人可能也感到非常無聊。沒有人想自己講的話被當作負擔,比起假裝在聽直接打斷更好。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誤揭示我們的侷限性,並引導我們成長。儘量避免對自己説“應該”,對已經發生的事使用“應該”這個詞,只會加重自責。對於已經發生的事如果感到自責,就專注於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這樣我們就可能從自我評價中獲益。

憤怒是由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同一件事,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遇到了挫折一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於別人做了什麼,而在於我怎麼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A、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也別做。

B、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C、體會自己的需要。

D、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感覺這本書非常適合老師和新手媽媽讀,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時,如何控制情緒理性溝通,需要慢慢學習。當然,也很適合用來處理人際關係。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本書中指出的問題,在許多文化中都存在,即壓抑個人的感受。在中國,我們每個人被各種關係定義:父母、孩子、朋友、上司、下屬……每個人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至於感受……不重要。

我的感受,當然重要。你的感受,也同樣重要。非暴力溝通提供了一種溝通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在別人容易接受的前提下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訴求。

我認為這種溝通方式尤其適合家庭,家庭中的成員有着不一般的感情紐帶,相互關心、相互支持,但同時也有着各種各樣的小矛盾。如果這些小矛盾不能很好的'處理,會給家庭帶來不小的傷害。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這四個要素有兩種用法:表達自己&傾聽他人。書中對整個體系有着詳細的介紹,我只想講兩個我感受最深的點。

區分評論和觀察結果:

我們總是下意識對我們看到的事物進行評論,比如我看完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會説這本書寫的非常好,這就是一條評論。

如果換種表達方式,我仔細考量我的觀察結果以及自己的感受,那應該是這樣: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一種全新的溝通體系,解答了我的“怎樣做才算不評判”的疑問,讓我知道了聽到不中聽的話時產生的負面情緒的根源在於我們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本書帶了我如此多的幫助,我讀完以後感到非常的驚喜,忍不住想要推薦給其它人。

傾聽他人:

小孩尤其需要被傾聽。小孩不是天使,也不是惡魔,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探索,而且他們的探索不會預設前提。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説,應對這樣“不講理”的探索讓他們頭痛不已。非暴力溝通可以幫助我們應對“不乖”的小孩。

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當我們被理解的時候,我們會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願意去做一些本不是很願意做的事,小孩也不例外。

如何傾聽呢?當我們懂得如何去使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敢穿、感受、需要、請求)去表達自己了以後,我們也可以基於這些要素去傾聽和理解他人。

我家飯飯不到三歲,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要求,當然也包括不合理要求。當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只要能夠認真的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並且讓他感到他被理解了,通常接下來的溝通就會變的容易許多。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4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寫的一本教人溝通技術的心理學著作,書名來源於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聖雄甘地的孫子為本書作了序。

非暴力溝通分為四步:

1、描述一個事實;

2、説明自己的感受;

3、解釋原因;

4、提出自己的要求。

與別人溝通時,自己要準確無誤的按上面的順序(當然也不總是絕對的按順序)向對方傳遞信息。同時,在溝通中你也要盡力從以上四個方面獲得對方的信息。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事實,而不是作評論,作者用一章講了如何區分事實和評論,並出了練習題供讀者訓練。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講參考答案也沒有用對錯來判斷,而是用了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的意見一致”或“我們的意見不一致”。可喜的是這幾道題我都答對了。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步是説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講了這兩者的.區別,作者建立了表達感受的詞彙表,並説明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這個詞彙表挺有用的,説實話,感受和想法的區別不像事實與評論的區別那麼大,書中的練習我錯了好幾個。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步是説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講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滿足了,我們很高興,如果不能滿足,我們就不爽。

非暴力溝通的最後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確的提出具體的要求,這裏要區分的是要求與命令的區別,同樣後面也附了練習題。為了獲得對方這四個方面的信息,所以我們要認真的聽對方的表述,必要時要通過提問的方式獲得對方的信息。在溝通時不要想當然的對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樣也不要妄加揣測對方的意思。

強調非暴力溝通並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於表達憤怒,甚至要用強制力,但作者用更多的篇幅介紹了不用強制力的好處。

作者在書的最後三章講了非暴力溝通的不同用法,甚至解決是做職業女性還是家庭婦女的矛盾,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甚至用來治病。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表達感謝,分三步:1、描述事實;2、滿足了我什麼需求;3、我的心情如何。

本書是一個教人溝通技巧的方法論方法,我在與我的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就用了這個方法,我覺得很有效果,我會持續使用這個方法,以提高我的溝通能力。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5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閲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麼説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裏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於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現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這本書旨在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表達以及溝通,更或者説,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認識以及表達自己。觀察並瞭解自己的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真實需要,從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閲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麼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於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境或者説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牆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説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於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還是會盡量去做去練習吧,如果真的能熟練運用感覺還是非常酷的啊。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6

【梗概】

“非暴力”一次來源於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提到暴力,人們往往只聯繫到身體暴力,很少有人意識到精神暴力的存在 ,比如對一個人的指責,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隱蔽,而且後果也更加嚴重,因為身體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溝通認為作為人,我們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衝突時,要學會傾聽,瞭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進而建立一種彼此理解,互助友愛的關係。這種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用於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可以改善我們的自我關係,我們總以為是他人的行為引發了我們內心的感受,其實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們產生情緒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可以靜下心來靜靜體會自己內心的需求,負面情緒就會逐漸得到緩解,自我瞭解瞭解也會更加深入。

總而言之,非暴力溝通促使我們出於愛的目的'發生改變,進一步體會生命的美好與力量。

【評價】

練習本書所講的重點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達到有效溝通,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同時通過與自我的對話,進一步瞭解自身,減少負面情緒,緩解壓力。

【重點】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1.觀察:描述真實發生的事,不摻雜任何個人情緒(區別於評論)

她沒有給我回消息(評論: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開心,難過,還是憂鬱(區別於想法:我覺得……)

我感到有點難過(想法:我覺得她應該及時回覆我)

3.需求:我們需要什麼

我需要得到對方的尊重

4.請求:你想讓對方做什麼

以後看到我發消息有空時及時回覆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7

這本書由老師推薦的,其實我也只是看了序言和一則故事,但是卻覺得格外值得閲讀。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寫的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説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不希望在與他人接觸時受到傷害;同時當今的社會關係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常常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他人做出評判以此來確認他人是否值得信任;另外出於人類語言本身的缺陷,在溝通時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可能在溝通中改變甚至缺失。以上的.原因導致與人有效的進行溝通常常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而非暴力溝通是增加與人溝通效率的一種有效途徑。

就拿我之前經歷的一件事情來説吧:學校組織了研學旅行,要出發時發現名單上並未出現我的名字,我焦急的有點煩躁,負責人讓我打電話聯繫老師,可我聯繫老師時,語氣既不尊重又處處展現着“暴力”,可老師那時的聲音聽起來明顯是被我吵醒,可我依舊得理不饒人,老師也依舊耐心指導我,幫助我。在我終於如願以償後,我才反應過來,自己當初的行為多麼的不好,我就得老師和我説的一句話:“以後遇事要冷靜點。”確實,我是個不太能冷靜下來的人,我也後悔了,我為什麼不能冷靜坦然地去處理問題,為什麼要對他人使用“語言暴力”,我很懊悔,倘若當時我可以理智一些,不使用“語言暴力”,那結果是不是會不一樣?

《非暴力溝通》確實是一本值得我們仔細閲讀的書,用非暴力來讓愛融入世界。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8

非暴力溝通的本質是心中要有愛,對他人有愛,對自己有愛,非暴力是愛的外在形式。在溝通過程中通過一種結構化的方式解讀自己和他人的內心、體會各自的感受,並將這種感受合理地表達出來,使得雙方能夠互相理解,最終實現和諧的、充滿愛的溝通。非暴力溝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設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為人類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讀這本書一方面能夠學會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這種方法,另一方面讀書的過程也是對心靈治癒的過程。書中對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準,時常讓人覺得還真是這麼回事,如果早點知道這些該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書作者和譯者,讓我們知道應當多注重自己內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達這些需求使溝通能夠愉快地進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觸較深的點,談不上感受,權當雜記吧。

1)外在的`驅動力是壓力,內在的驅動力才是真正的動力。一個人如果總是以“應該”做什麼來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會偏離自己的內心,導致內在的分裂與不滿。就像戀人剛開始是出於對對方的喜歡,所以一切關係都很融洽。而當熱戀期過了,出於讓對方幸福這一責任方面的考慮,愛情往往變得沉重起來。

2)喜歡使用暴力的人,無論是肢體暴力還是語言暴力,是因為他內心的平靜遭到了破壞,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壞,所以他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自己內心的和平。但暴力從來無法根本性解決問題,因為暴力不是人內心最終的需求。

3)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需要,故而真誠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長久。

4)向別人傾訴有助於瞭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東西在你你説出來的時候你才能更客觀、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時候,合理的傾訴能夠避免自己被充斥在頭腦裏的各種想法所束縛。

5)最後,這本書值得時常拿出來看看,當作一碗心靈雞湯吧,需要的時候治癒一下自己的內心。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9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這句話一語中的,説到了點子上。

我們人類有很多感受,傷心呀,高興啊,失望啊等等,這些感受通常都是由一件事,或者是一句話而引發,通常我們習慣把這種感受歸結於那些行為或者是言語帶來的,往往忽略了是自身的需要,造成了我們有這種感受的。例如有時候孩子不好好吃飯,我就很着急,就想上火。其實我的這種感受,來源於我自身的需要(我做為孩子的母親,我希望他們健健康康的)!這是我深挖之後發現的,這個真的需要練習長期的練習,形成一個習慣,一旦發現自己的感受及時去挖掘內心的需求,否則的話,我們還是非常容易把別人的一些言行當成我們這些感受的根源!

另外一個心得就是個人成長的三個階段,目前,我應該是處於第二個階段,面目可憎階段。有時候覺得日子過的.就特別憋屈,特別委屈,原來自己是在犧牲自己,迎合別人,光為別人的情緒負責,總想着讓別人滿意了,快活了自己可能就會好過一些。但是這樣做的後果,自己非但沒有更好過,而且確實很委屈自己。

我就像是作者的女兒似的,不想讓任何人失望,那麼就只能委屈自己了。當別人一不高興,我通常會自責或者心虛。成長的第三個階段,生活的主人,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達到的一個階段,那個時候我們有愛有力量,我們樂於分享,樂於貢獻,樂在其中!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想要的就是那個香,我樂意要那個香!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0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並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你根本不照顧這個家庭”比“你一週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於事實的溝通是尊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在可能有什麼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後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麼幫助。最後説出請求,明確需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更利於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泄並不利於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後,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後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通過對這《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閲讀,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其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1

小時候犯了錯,我通常是還沒開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會對我説:你先別哭,好好地説,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地説出來,就行了。

媽媽會説:你再哭,把事情弄成這樣,還敢哭,知道錯了沒?!

如果説要把《非暴力溝通》用一句話總結,便是:把事情説具體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種意義層面上前,先就當下的事,有條理地表達出前因後果,再説出當下的真實感受,便是好的溝通,或者溝通的基礎。

於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媽媽對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親是典型家長的威嚴樹立,奶奶引導我建立溝通的前提——真實表述事情的過程,母親告訴我延續溝通的條件——表達感受。彼時年幼的我當然是無法將這兩種溝通方式結合在一起來看,但是隨着和越來越多的人接觸,早年養成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得以顯現,特別是在看完《非暴力溝通》後,引發了更多共鳴。

全書六百多頁,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開篇講“讓愛融入生活”、“是什麼矇蔽了愛”。愛和信任,就是打開溝通的大門,“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作者告訴我們,非暴力溝通,就是愛的語言。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

那麼,怎麼開口呢?

“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説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如刑警探案,首先都不會直接下定論,而是先回到原處,儘可能地還原現場,再逐一尋找證據,通常我們所遭受的“語言暴力”後,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緒,但是為了解決暴力本身,情緒的.衝動並不是答案,只是我們表達的推動力,我們需要像探案一樣,首先一五一十地表達出我們聽到的或者説過的語言現場。“接着,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悦、開心、氣憤等等。”

非暴力溝通的一方面是誠實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是關注對方,用同樣的方式,先去觀察對方的言行,再以此為基礎,發現對方的需求。也許心門不只一扇,我們依次打開,去互相展現,對方才能看到門後那個你的真實世界,才願意張嘴説出愛或者有關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2

這周我們讀的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五章到第八章,感受的根源、請求幫助、用全身心的傾聽以及傾聽的力量。當我看到難以承受的痛苦,感覺於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着,特別是針對於我們女性朋友們,往往把照顧他人當做最高職責,卻會忽視個人的需要。

在講解裏面的案例時,不由的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小時候家裏窮,想要的東西只要一開口便會遭到反對或者各種理由搪塞你,漸漸地就不再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包括現在結婚了,也是如此。看到情人節別人收到玫瑰花,回到家只會生悶氣,沒好氣的針對老公,情緒就會波動。看到孩子沒有達到自己心裏想要的,也會莫名其妙的對孩子吼幾聲,所以讓自己成為“情感的奴隸”。

老公喜歡打遊戲,即便孩子寫作業,他只會沉浸在遊戲中,把遊戲聲音放大。每次下班回到家看到這個現象,就會有無名火湧上頭,不管孩子,不做家務,越想越氣之下,便是大發雷霆的對他説:“天天只會打遊戲,打遊戲。”而他看到我這樣,跟沒看到一樣,繼續玩,所以這樣的爭吵就會變得越來越多。現在我看了《非暴力溝通》以後,説話的語氣和情緒慢慢都會緩和一下,邊試着表達內心的'想法,讓他知道我的需要。便會對他説:“我建議你把遊戲聲音關小點兒,這樣寶寶注意力才會集中起來寫作業,不容易跑神。”意想不到的是他真的會那樣做,現在打遊戲都會關掉聲音,這真的讓我感到意外,回到家後有種愉悦的心情!

這讓我明白如果無法説出自己的需要,是多麼的痛苦!直接説出來,還會獲得對方的積極迴應,讓自己成為“生活的主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3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癒,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着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着閲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4

讀完《非暴力溝通》,我有以下幾點感想。

其一,馬歇爾。盧森堡是個很聰明的人,他能通過無關或反面的語言瞭解説話的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讓對方有種遇到知音樣的感覺,而人一旦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後面的事情就好説了。我們與人交流的時候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人與人之間隨着年齡、閲歷、立場的不同,想法也會不同,但是哲學上説“別人也是另一個我”,也就是説人性有很多共通的東西,與人溝通時如果能站在對方立場上去想問題,可能就容易理解他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言行。準確瞭解到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是有效溝通的基礎。

其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心平氣和。當我們生氣時,很容易把自己的憤怒情緒怪到別人身上,“都怪你,我都被你氣死了!”這樣的話我們可能都説過。這樣的話一出口,對方要麼是否認,心想“怎麼能怪我呢?你就知道怪別人”,要麼是自責、內疚,反正都是不舒服的感受。可見生氣的時候少説話,減少語言傷害發生率。先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要,再心平氣和地表達出來。生氣的.時候也少做決定,因為我們在心情好的時候和心情差的時候做出的決定可能完全相反。

其三,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外國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溝通模式跟老外又有些不一樣。老外溝通模式比較開放,有一説一,心裏有想法會直接説出來,照章行事。而我們中國人常常心口不一,説是,可能是不是,説不是可能是是。我們比較含蓄,很少會把想法直接説出來,甚至一句話可能有好幾個意思,中國人是最難琢磨的。我們還容易反駁別人,即使心思被對方猜中了,也要嘴硬説“不是”。據説國際上通用的重要文件都是用英文寫的,不能用中文,因為中文一句話含義太多,有爭議的時候不好解釋。

要知道我們是一個處處留餘地的民族,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心裏有對方,開心好説話,心情好的時候説什麼都願意聽。願我們成為心平氣和的人,用和氣的磁場去感染別人,有愛,有心,好好説話,開心工作,舒心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5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説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癒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它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為。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通過對這本書的精讀和書中的一些練習,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