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5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5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父親:

阿米爾的父親走了,那個在我的思想中高大偉岸、無所畏懼的父親去世了。從故事的一開始到阿米爾和他父親離開阿富汗期間,這位在主人公阿米爾印象中高大威猛、嚴厲嚴肅、寡言少語的父親總是讓人有很大的距離感。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成功的慈善家,他似乎無所不能,他幫助過那麼多人,卻又總讓人感覺那般的高高在上。他可以把僕人當家人,對哈桑和阿米爾一樣慈愛,甚至會欣賞哈桑的勇敢,從來不會忘記哈桑的生日,他會因為哈桑和他父親阿里的離開而大哭,也會為了維護一名婦女的清白而勇敢的直面俄國士兵的.槍口。他有他的規則,他堅持他的原則。不可否認,他打動了我。

直到阿米爾和他父親到美國生活後,才讓人覺得他的父親走下了神壇,有了人的氣息。但他不會因為流言蜚語而拒絕阿米爾與索拉雅在一起,相反他只是告訴阿米爾要想清楚,在阿米爾確定了想法後,他拖着病入膏肓的身體去為阿米爾提親。這一刻他身上父親的氣息那麼濃郁,這一刻他只是一名父親,不是商人,不是慈善家,僅僅是他兒子的父親。雖然從現在的育兒觀念來看,他在與阿米爾的相處、交流中存在很多問題,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名合格的,稱職的,深愛着他兒子的父親。很遺憾他離開了,但也很慶幸,他不用再承受病痛的折磨。

真相:

終於將整本書看完了,看完後再回頭看看自己看了前半部分寫的感想,才真正感受到了作者對人物塑造的有多麼成功。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沒有人是無所不能,沒有人是自帶光環,誰都存在人性的弱點。只是知道真相後的阿米爾選擇了面對,選擇了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但是因為宗教信仰,因為種族的不同,哈桑永遠只能是阿里的兒子,而不是他父親的。

之前覺得阿米爾的父親身上滿是光環,他能夠將是哈扎拉人的阿里當作兄弟一樣對待,可最後卻睡了阿里的老婆,並生下了哈桑。我在想,阿里真的一無所知嗎?或者出於忠心,出於哈桑的存在而假裝不知道?還有阿里的老婆真的是因為她自己無法忍受和阿里過日子而在哈桑出生幾天之後就跟着別人跑了,還是另有隱情呢?還有哈桑,那個讓人心疼的哈桑,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嗎?他對阿米爾以及阿米爾的父親總是充滿了敬意,滿滿的忠心,最後甚至為了守護他們的房子而犧牲了。猜測過於大膽,也過於將人性想的太黑暗,但好在有哈桑,在這個充滿了黑暗、壓抑的故事中給人以純潔的光芒。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看過《追風箏的人》,第一次令我真正落淚的,怕要數這一段:“哈桑撿起一個石榴,他朝我走來,將它掰開,在額頭上磨碎,‘那麼’他哽咽道,紅色的石榴汁如鮮血一般從他的臉上滴下來。‘你滿意吧,你覺得好受吧!’”這是阿米爾在親眼看到哈桑受辱,自己卻見死不救,又不敢正視後發生的一幕。在小小的亂石岡上,阿米爾一次又一次將碩大的石榴狠狠砸向哈桑,好像這樣就可以把那個懦弱的自己扔掉。“為你,千千萬萬遍”面對眼前的這個曾經對自己立下誓言,甚至比兄弟還親的朋友,阿米爾此刻內心只有愧疚。“還手啊,還手,你是個懦夫!”阿米爾大叫道,然而,在阿米爾心中比誰都清楚,自己才是真正的懦夫,愛與愧化作悲憤,他痛恨他。要不是他,自己本可以享受全部的'父愛,若不是他,自己也不會顯得如此懦弱。他受夠哈桑的忍氣吞聲,受夠哈桑對自己的愛護。自己根本不值得他愛。“還手啊!”阿米爾怒吼,“來揍我啊!”哪怕就這一次,為你自己。

阿米爾與哈桑的友誼是悲涼的,明明都深深愛彼此,卻被一道銅牆鐵壁生生隔開。對於阿米爾來説,他心中有一個解不開的結,每當面對哈桑,就彷彿看到那個懦弱的自己。可是,阿米爾一次次選擇逃避。在最後,當他設計趕走哈桑時,哈桑明知那是陷阱,仍義無反顧跳進去,只為一個“愚蠢”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

一次次遭受背叛,一次次受到傷害。哈桑直到臨死前仍堅守着友誼。這是如何一種偉大的力量啊!阿米爾就真的無動於衷麼!就真的那麼鐵石心腸嗎?不,我想不是的。

阿米爾確實是一個懦弱的孩子,他不敢正視自己,也不敢面對被自己背叛的哈桑,他從小就遭受許多不幸,一出生失去母親,父親又對自己態度冷冷冰冰,甚至是嫌棄。身邊只有哈桑真心地對待自己。只是懦弱與自私才讓他一次次的逃避,因逃避而背叛。然而,我相信阿米爾是愛哈桑的,非常的深愛,所以才有後來他為哈桑遺留在人間的兒子索拉博,不惜與瘋狂的阿塞夫戰鬥。

直至阿米爾長大成人,怯弱仍深埋在他的骨子裏。當他面對着危險,面對着眼前瘋狂危險的敵人時,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將他推上前,那是友情麼,還是為二十六年前而贖罪?阿塞夫的拳頭一次次像雨點一樣落在他的臉上,他卻笑,瘋狂的大笑,而我卻潸然淚下。是的,阿米爾解脱,他終於戰勝自己的怯弱,為自己贖罪,也捍衞二十六年前的友誼。

合上書,閉上眼,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在小小的亂石岡上,鮮紅的夕陽彷彿要滴出血來,比夕陽紅得更驚心動魄的是石榴滴下來的汁水。

阿米爾與哈桑的友誼令我感動,儘管它波瀾曲折,最終,兩個人都捍衞友誼。

友誼是什麼?是兩個人一起玩玩遊戲,一起談談心麼?不,友誼是要用心去愛護的珍寶,友誼是就算賠上自己的生命也要堅守的責任。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這本小説寫的是人性的本質與救贖,每次讀到這本書都令我感到震撼,隨之一種鹹鹹的東西在眼眶呼之欲出。

小説寫的是:12歲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情同手足。阿米爾自小母親因生他而難產死了,他父親善於做公益,卻吝嗇給他關愛,但他父親時常會給予哈桑關愛,這令阿米爾產生了嫉妒。

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眼看哈桑被人揍,都沒有出手相救,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他以不正當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不久後在阿富汗有戰爭,他也隨父親逃亡到美國。他在美國學習,有了車子房子妻子,但他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救贖,阿米爾再度回了故鄉,希望能夠為不幸的好友盡力,哈桑已經死了,留下他的兒子再恤孤院,卻也得知原來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他選擇諒解,面對,他為了找回“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在被拳擊的捶打中找到了久違的感動,那是一種勇敢,他最終救出了他的`侄子。

在文中提到三次“為你,千千萬萬遍”。第一次是他們十二歲那年鬥風箏比賽,哈桑為阿米爾追逐那隻贏得勝利的風箏,“他飛奔到街角的拐角處。他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為你,千千萬萬遍”!然後露出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後。”這句承諾糾纏了阿米爾大半生,直到最後追回那隻遺失的風箏。自那次,哈桑被欺辱,阿米爾一直被這個噩夢,緊緊纏繞,他在等待時光癒合一切。

第二次聽到這句話是16年後,阿米爾回到阿富汗為救侄子被打的住院無法動彈,“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幫助他的法裏德説的。就這樣,阿米爾哭了起來,不顧他折斷的肋骨,讓他無法呼吸,不顧淚水刺痛它裂開的嘴脣。

最後一次聽到是在結尾,阿米爾收養了侄子索拉博,他帶着孩子放風箏,書中寫道“你想要我追那隻風箏給你嗎?他問索拉博,。風掠過他的頭髮。我想我看到了他點頭。“為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説,於是我追……

每次聽到這句話都想流淚,三次話的含義都不同,阿米爾的前半生都在逃避,追風箏成為阿米爾長大的儀式,書中風箏是一種象徵。而我們,只有一直追天上的風箏,追逐心靈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哈桑和阿米爾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哈桑是阿米爾家僕人的兒子,老爺是阿米爾的爸爸,阿里是哈桑的父親,兩個小朋友本是很好的玩伴,以為他們的友情能夠天長地久,就在一個追風箏的冬天,阿米爾犯了這一生最大的一個錯誤,當哈桑為了阿米爾奮不顧身的追風箏而受到欺辱的時候,阿米爾沒有勇氣挺身而出,他選擇懦弱的躲在黑暗裏,更錯的是,回到家不久後,他還冤枉哈桑偷東西,把他給趕走了,可是這個錯誤一直深深地壓在阿米爾的心裏,他不敢向任何人提起,因為那是他這一生犯下最嚴重的錯誤。

很多年之後,阿米爾又和他的忘年交朋友拉辛汗聯繫上了,從他那裏阿米爾得到了哈桑的消息,並且得知哈桑還有一個兒子,而且阿米爾還知道了一個驚天祕密,他和哈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哈桑是自己爸爸的兒子,是爸爸和阿里妻子生的孩子,為此爸爸一生都在感到懊悔,不斷的彌補過去自己一時犯下的錯誤,阿米爾的爸爸出資建造恤孤院,幫助朋友,施捨窮人,在很多關鍵的時候阿米爾的爸爸都挺身而出,其實就是想為自己當年犯下的錯誤贖罪。當得知哈桑還有一個兒子的時候,阿米爾就決定找到他,其實他也想為當年自己犯下的錯誤贖罪,阿米爾歷盡千辛,排除萬難終於把哈桑的兒子帶回了他的家中,在小説的最後,又是一個追風箏比賽,這一次是阿米爾為哈桑千千萬萬遍,在這本小説裏,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代表着親情,友情,愛情,也代表着正直,善良,勇敢。

看完這部小説覺得,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段不願言説的傷,不願提及的痛。對於曾經犯過錯誤的人來説,他們不知道上帝會不會原諒他,去彌補曾經的錯誤是為了讓自己好過點兒,誰能保證這一生不犯錯誤呢,曾經哈桑為了阿米爾千千萬萬遍,今天阿米爾為了哈桑的兒子千千萬萬遍,這是一種愛的傳承,我們同情哈桑為了朋友的'那種付出,但是我們也不能指責阿米爾的懦弱,因為事情發生的時候他也是一個需要保護的孩子,我們同情阿里的忠誠,我們也在指責阿米爾爸爸強盜似的行為,但是他也在為自己曾經的行為贖罪,追風箏其實是對我們每一個人人性的一種拷問,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

《追風箏的人》!我捧起它的那一秒,我就不想放下。我從未想過我會那麼的捨不得一本書結束,捨不得到淚水充滿眼眶。正如《華盛頓晚報》評價這本書:“沒有虛嬌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煉的篇章。”在這本書裏我找不到一句廢話。看這本書,每句話都有用處。它像偵探們要找的線索,若是忽視了某一句,就找不到破解案件的方法。

當我們舒舒服服的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我們沒有想過,在地球的另一邊,有個男孩在對另一個男孩承諾長大以後我會買個電視給你,是彩色的那種。當我們在沙灘邊喝着飲料望着藍藍的海水,還在抱怨沙子跑進你的鞋子裏的時候,在地球的另一邊,一個男人站在海邊哭泣,因為他曾許諾要帶一個男孩去看海,看着沙子嵌進他們的腳丫,就像電視上看到的那樣。海那麼藍,就像他們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的一樣,可是,被承諾的人,已經不知道在哪裏。

“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一條性命,你偷走他其自身為人父的權利,奪走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説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情了。”“多年後我一定給你買一台彩色電視”舊時犯下的錯,你拼命想忘掉。你譴責,你抱怨上帝你抱怨真主。你還知道什麼,你還知道拿石榴去砸那個無辜的人希望他報復你,這樣你就會好受。舊時犯下的錯誤它一直沉澱,沉澱成索拉博手上的傷疤。你想遮住它可它就是在那裏,永遠在那裏,無法抹去。

在阿米爾背叛哈桑,污衊他偷錢的那一天。哈桑就知道了,他知道阿米爾並沒有像他愛他那樣那麼愛他。但是他説,阿米爾是他一生的兄弟;他説,要是戰爭結束,有朝一日阿米爾少爺回來,發現我鳩佔鵲巢,他會怎麼想;他説,為你,千千萬萬遍。

阿米爾曾嘲弄哈桑:“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來表示你對我的`忠誠,你會吃嗎”多少年後,阿米爾知道真相後,走上那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他對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説:“你知道嗎,我這一輩子做過很多後悔的事情,也許最後悔的事情是對你出爾反爾。但那再也不會發生了,我祈求你的原諒”。這時,他變成了那個被考驗的人,他多麼渴望得到索拉博的肯定。他知道,他體會到,他對哈桑説那句話的時候哈桑是多麼難過。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風箏,不管它代表着什麼,勇敢去追。

哈桑為了阿米爾,被欺凌。但他對阿米爾説:“為你,千千萬萬遍”阿米爾為了哈桑被虐待,在文章最後,他對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説:

“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6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非常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與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説起風箏——那哈桑與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閲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與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與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7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追風箏的人》,讀此書緣於一是聽過同名相關的電影,二是覺得該書書名奇怪。懷着特別的心情,開始翻起第一頁。一句那裏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讓我隱約感到這會是篇贖罪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個富人家的少爺和僕人兒子的故事。關於阿米爾和哈桑的友情和背叛的故事。阿米爾和哈桑因為特殊的主僕關係,因為爸爸的民主思想,兩人從小一起玩大,兩人有着一個共同點,即出生後都沒有媽媽,阿米爾的媽媽因為阿米爾的出生而死亡,阿米爾一直認為自己是殺害爸爸最喜歡的人的兇手;哈桑的媽媽因為哈桑爸爸的懦弱和卑微醜陋而拋棄他們而走。

而他們之間更多的是不同點:阿米爾有着富裕無比的生活,處在少爺的位置,有着高貴的社會血統和社會身份,有着全城人民敬仰的爸爸,可以住在寬敞舒適的房間;哈桑則天生一副兔脣,爸爸醜陋無比,社會身份和出生備受歧視,每天和爸爸住在很小簡陋的沒有任何裝飾品的屋子。因為爸爸的寬闊胸襟,阿米爾和哈桑從小在一起玩耍,散步、爬樹、放風箏,所有的一切空餘時間他們都在一塊玩耍,但是阿米爾在心底從沒把哈桑當過真正的朋友。當他做錯壞事時,哈桑替他承擔,當他無聊時,拿哈桑消遣,哈桑永遠的那樣忠於他,愛他,為他,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從小性格懦弱,比較自私,他渴望爸爸的一切愛,他討厭爸爸對哈桑的關心,哪怕一點點的關心都會引起他的嫉妒。

而哈桑恰恰相反,阿米爾就是他忠誠的對象,他那麼愛他,阿米爾要求他做什麼他都從不計較。在一次盛大的追風箏的活動中,哈桑為了幫阿米爾追到風箏,在一個陰暗的'小巷中被一羣惡人欺負而遭遇欺凌。阿米爾目睹了整個過程,卻因為自己的懦弱沒有現身幫助哈桑。在以後的日子裏,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愧疚和不安,阿米爾儘量避免見到哈桑,因為見到哈桑就會看到自己的罪惡。阿米爾因為追風箏比賽中獲得冠軍而引起爸爸的特殊寵愛,從小渴望爸爸愛的阿米爾為了獨佔爸爸的愛,也為了逃避內心的愧疚,將生日時的手錶和一沓金錢誣陷於哈桑和其爸爸。哈桑和爸爸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他不默默承受一切,和爸爸離開阿米爾家。

沒過多久,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移民於美國。在他以後的人生中,他一直揹負着沉重的內疚感,一直會想起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二十幾年後,一個來自阿富汗的電話重新召回他重返阿富汗的決心和勇氣。當阿米爾回到戰亂貧窮、模樣已大變的阿富汗時,心情錯綜複雜。最讓他震驚的是拉辛汗叔叔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內心充滿了不安、憤怒、愧疚。但最後他選擇原諒了爸爸,戰勝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冒着生命危險去尋找哈桑唯一的兒子。最終將其帶回美國撫養。

這是一個關於友誼、愛的救贖、寬恕勇氣的故事。主人公從一個自私、懦弱、心胸狹窄的人通過生活的經歷和洗禮,走上了愛的救贖之路,最終成長為一個敢於擔當、正氣、有責任心的男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8

故事開頭寫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之間的友誼,與善良勇敢的哈桑不同,阿米爾生性膽小懦弱。一場風箏比賽從此改變了兩個人的的友誼。阿米爾在眼看着哈桑受侮辱與欺負時,他沒有像哈桑保護他時一樣為他挺身而出,而是選擇了退縮。

為了讓自己遠離對哈桑的愧疚,阿米爾栽贓給哈桑迫使他離開了這個家。二十年後阿米爾由美國重返阿富汗,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和哈桑的死訊時,萬分慚愧的他踏上贖罪的旅程,從兒時宿敵的手中救出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阿米爾最終做回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追回了他的風箏。

作者的筆下沒有華麗的'辭藻修飾,有的只是平實卻細膩的筆法,平實的文字間一遍遍的對人性作出了考問。在面對重要的人受到傷害時是選擇不顧一切挺身而出,還是為了保護自己而袖手旁觀呢?面對親人時那種渴望被認可與讚賞的心理;面對愛情的到來時猶豫不決與躁動不安;面對家庭生活中的煩惱與辛酸時的壓抑,面對國家的戰亂與分裂時的心痛……一切的一切在作者的筆下被真實的反映出來。

主角阿米爾最終在“追風箏”的道路上變回了一個真真正正的男子漢,他不在膽小怕事,不在自私自利。面對妻子索拉雅無法生育的消息時,他選擇不離不棄,陪伴在妻子身邊;在好友拉辛汗重病之時,他不顧危險重返阿富汗;在得知哈桑的兒子還在阿富汗時,他撇去了以往的膽小懦弱,與兒時宿敵阿塞夫搏鬥,並從他手中救出了索拉博。沒有虛偽與矯情的橋段,沒有無病呻吟的宂長篇章,作者將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描寫的淋漓盡致,每一字每一句都敲打人心。

合上書本彷彿還能看見兒時的哈桑追着那枚藍色風箏奔跑的身影,那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似乎還在徘徊在耳邊,對於哈桑來説,友誼便是那枚風箏,為了追逐友誼,他願意付出所有,帶着他的真誠忠心陪伴在阿米爾的身邊;就像命運中某條紐帶,由阿富汗來到美國的索拉博,在經歷了侮辱,戰爭,失去親人的痛楚後,他就像被抽空了靈魂的傀儡,臉上沒有了小孩原本應有的天真與笑容,唯有風箏才能激起他眼中的一絲漣漪,勾起他嘴角的那抹弧度。

追風箏的人——這枚風箏可以是友誼,愛情,親情,亦或者是善良,正直,勇敢。但對於阿米爾來説,這枚風箏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只有追到了他,阿米爾的人生才算完整。或許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麼一枚風箏等着我們去追逐,它象徵着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拼湊我們靈魂的一塊碎片,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大膽去追吧,就像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9

這本書,讓我哭了,笑了,憤怒了,反省了,最終敬佩了。

書中講訴了兩個阿富汗孩子的故事,其中交織着我們整個人生中相當重要的主題:愛,友情,恐懼,愧疚,贖罪。書中一句話,令人疼惜有令人敬佩“為你,千千萬萬遍。”

“為你,千千萬萬遍。”不知道自己已經為這句話哭過多少次。我從未想象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會這麼深。我甚至覺得,這已經變成了“信仰”。哈桑,只為了幫阿米爾追那隻風箏,而受到了別人的侵犯,到死都不知道,他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我真的是猜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尾。

在看這本書是,我曾極度討厭阿米爾,他的嫉妒,他的懦弱。但我也佩服他,他繼承了他父親的好,知錯就改,他聽了拉辛汗的“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他走了那條能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但轉念一想,我們有何資格去討厭阿米爾,我們同樣如他一般重傷過深愛着我們的人,不是嗎?

傷得最深的,應該是我們的父母吧!網友排出的上加入最深的話之最“你好煩,別管我。”這句話,大多數人應該都説過。我同樣説過。我們都曾像阿米爾一般,把那個深愛我們的人傷得體無完膚,或許,阿米爾比我們過一些。他為了趕哈桑走,還做了那般不恥之事。但我們又有什麼區別?就好比一個殺了人不知悔改,還捅上兩刀的禽獸與一個殺了人,還分屍的禽獸一樣,他們在本質上沒區別,都是沒良心的'禽獸。而我們似乎比禽獸更過。

禽獸殺人,一刀解決乾淨,讓人沒了痛苦。而我們從內而外,一點點的傷,甚至還厚顏無恥的繼續賴在身旁傷,索取着。由於這是他們應該給我們的一切。可是,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索取,去對他們抱怨?他們沒欠我們,我們也未曾付出過。阿米爾會噩夢驚醒,而我們卻安眠於世。這不公平也不合常理。

阿米爾與他的父親都護學會了救贖,那我們呢?難道要等到,他們一個個離我們而,才想到悔改嗎?或許別人願意,但我不會。

我能想象得出,我若厚着臉皮索取,那將不是我。我的靈魂、信仰、自尊都不允許這種事發生。看過一些書,讓我明白一件事“心之外的事,都能不是大事。”我想,這句話,我只能理解一半,而理解這一半,活在這世間,心靈都是無比快樂,充實的。因此,我每天懷着感恩的心,面對世間的一切。儘量讓自己處於冷靜,平靜的狀態。去對待別人,謙卑的。

以平常心面對一切,用愛保護身邊的人,對於自己,活在當下。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對書沒有興趣人,一次偶然,讓我有機會翻開了這本橙色封面書,翻開了,就欲罷不能了。原本以為以這樣一個有意境題目命名書,應該展示是一幅唯美畫面,然而情況卻完全相反,這是一部震撼人心作品,讀過之後,我心久久不能平靜。

《追風箏的人》講述是一個阿富汗少爺阿米爾和他僕人哈桑之間點點滴滴,也是阿米爾對哈桑從犯錯到後悔再到去設法救贖過程描述。書中每個人都有他們各自特點,阿米爾、阿米爾父親、哈桑、阿里、拉辛汗,他們每個人都有他們各自人性閃光點。從阿里身上,我看到一種忠誠盡職盡責,這在哈桑身上也有同樣體現,他對阿米爾少爺保護,甚至就算犧牲自己生命也毫不猶豫,這似乎已經超越了忠誠這個詞界限,這是真正朋友之間兩肋插刀,又或許這是這份同父異母兄弟之情本能反應,無論是那種,都體現了哈桑那種人性光輝,一種無私付出。而在阿米爾一直為自己怯懦,自己自私而愧疚時,哈桑卻早已原諒了他,沒有再提起以前事,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般,照片上他依舊笑容燦爛。而這本書主人公,也就是阿米爾,雖然他曾因為太過怯懦,太過自私而犯下一些可能永遠彌補不了錯,但他卻始終揹負着這個罪責,説明他還是一個善良人。在書後半部分中,主要講述了他救贖自己過程,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兄弟後,悔恨萬分,不顧自己生命危險去救自己侄子,這正是一種自我救贖表現。人犯錯並不可怕,可怕是不知道自己錯了。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獲救",人一生難免會犯錯,面對這些過錯,我們不應逃避,而是試着去彌補,即使永遠都彌補不了,但至少一些善行能讓自己解脱一點,心安一點。這正是我從阿米爾身上學到,故事最後,阿米爾還在追逐那隻人性風箏。

讀過《追風箏的人》,我從阿米爾身上學到要將罪行轉化為善行,從哈桑身上,我學會了"為你,千千萬萬遍".我也開始追逐起了那隻能點綴我生命,讓其大放異彩風箏。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1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爾。主人公阿米爾是個富家少爺,他的父親不僅富甲一方,而且樂善好施、正直剛烈。阿米爾的性格里卻缺少父親的豪邁勇敢,只喜埋頭讀書,被人欺負也不還手。與他截然不同的是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這個兔脣的男孩有着令人吃驚的運動天賦,每當阿米爾遭人欺負,總是哈桑為他挺身而出。阿米爾和哈桑雖然情同手足,卻有些嫉妒父親對哈桑的欣賞和疼愛。每年冬天的風箏大賽是阿富汗孩子們最重要的活動,用自己的風箏線把別人的線割斷,然後追到那隻掉落的風箏,就是贏者。阿米爾是鬥風箏的好手,哈桑是追風箏的好手。那年的冬天,喀布爾迎來了最大的一次風箏聯賽,阿米爾希望能在這次大賽上奪冠,以贏得爸爸的鐘愛。當他把最後的對手的一隻藍風箏割落時,整個賽場都沸騰了,他看到父親在為他歡呼。

追風箏的任務落在哈桑身上,哈桑果然不負所托,成功追到藍風箏,不想被小混混阿塞夫和他的同伴們截住。哈桑不願意交出風箏,遭到阿塞夫的侵犯。尋找哈桑的阿米爾把這一切看在眼裏,卻沒有勇氣上前救助。阿米爾得到了父親夢寐以求的關愛,但哈桑的存在卻讓他內疚痛苦。終於,他不堪重負,他在父親面前撒謊説哈桑是小偷,讓父親趕他們走。而即使是這樣莫須有的傷害,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雖然父親執意留下他們,他們還是黯然地離開了。同時離開的還有他們對真情的失落迷惑與痛楚。也許愛到極至便是相互的傷害吧。聰明自尊的哈桑父子選擇了遠離與隱忍。也許這就是人性的弱點,欺負弱小,用卑鄙掩蓋。然而再弱小的人也有自尊與庇護。

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隨着阿富汗政變,阿米爾隨父逃到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已移居美國併成為知名小説家的阿米爾接到父親的好友拉辛汗的電話,他説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為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為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重回故土的阿米爾得到了哈桑的獨生子被曾經的宿敵綁架的消息。人性的膽怯和本真在阿米爾又一次面對命運考驗時做出了他早該在幾十年前就做出的選擇,面對曾經羞辱過哈桑的.敵人,阿米爾用自己的方式救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現在難得看到好看的書了,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書本中那些善良的人民如哈桑,能一如既往的為朋友付出,是不計前嫌的付出,還有在艱難的困境中,從不失望從不詛喪,堅忍,刻苦耐勞,這麼正面的任務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少見了,雖然不適合我們現在的社會形勢,但是畢竟是奮進的,正面的能量,能觸動自己。從而可以反省自己,珍惜現在幸福的生活,不在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發牢騷,影響自己的心情和生活質量。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2

“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親密友誼,成為貫穿全書的脈絡。”——這本書封底印着《紐約時報》某篇評論文章的一句話,還有這本書的扉頁上內容簡介的第一句話“12歲的阿富汗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都在提醒讀者這是一本關於友誼,關於背叛與救贖的一本書。

很好奇,兩個完全不同階層的人,會產生怎樣深厚的情同手足的友誼呢,之後又會有怎樣的背叛與救贖呢?帶着這些好奇,我翻開它,一讀究竟......

當我讀到,哈桑一遍遍的説着“為你,千千萬萬遍。”時;當我讀到,阿米爾提出過分要求後,阿米爾説“哈桑從無此想法,但若是我要求他,真的要求他,他不會拒絕”以及“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時;當我讀到,哈桑説“我寧願吃泥巴也不騙你(阿米爾)。”時,我感覺到,阿米爾與僕人哈桑之間,並不存在什麼偉大的友誼,甚至我認為,哪怕是對等的友誼,也不曾有過。

他們只不過是對方的過客,一種主僕關係,一起的`玩伴,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將對方深深扭進自己的生命裏,那麼的心甘情願(哈桑)或不情不願(阿米爾)。這就是這本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帶給我的震撼,讓我感受到的並非友誼的深厚,而是人性的弱點、道德的虛無以及現實的殘酷。

哈桑,就是那個追風箏的人。追風箏,是他的拿手好戲,慢慢的追着,靜靜的等着,風箏就會降臨,唾手可得。阿米爾問他有什麼祕訣,哈桑説“我就是知道”,是啊,憑着天生的直覺,他就是知道風箏會在哪裏降落。對於人間的友誼或者愛,他也以為憑着他的執着——無私的奉獻、一味的付出——可以獲得,然而,不得不説,這是一條不歸路。因為,無私的奉獻意味着對方無償的獲得,一味的付出意味着對方一味的得到,這不是對等的關係,也自然無法或者真正的友誼或者愛。友誼也好愛也罷,都是一種關係,都需要一種平衡,在不平衡的關係中,付出一方會有“可憐的”道德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會令對方窒息,甚至會讓對方有一種罪惡感——至少也會有一種愧疚感。所以,當哈桑越付出時,阿米爾就會越逃離;當哈桑越奉獻時,阿米爾就會越背叛。這友誼或愛的“風箏”,哈桑到死都在追(當時,他被拉辛汗叫回來一起照料阿米爾的豪宅,但t利班官員看中了這棟豪宅,並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極力反對,結果他和妻子被t利班槍殺。),到死也未必追到。

最後,阿米爾也成為了追風箏的人,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曾割腕自殺,後患有自閉症),為生命的輪迴(對自己童年的輪迴)。我不知道,阿米爾最終能否追到他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3

“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追風箏的人》

偶然翻開了這本無意間得到的書,開始只是想想在閒暇的時候打發一下自己的時間,但是書中的內容卻引人入勝,漸漸地我沉浸在其中。

我們總是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有時會端着高高在上的架子去隨意評論和斥責別人,卻對自己內心的懦弱和恐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當真的面對真正的自己,説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往往物是人非,為時已晚。

阿米爾作為本書的主人公,卻是我們很多人的縮影。從幼稚到成長再到成熟,每個人在這漫漫的人生歷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犯下過錯,做過一些幼稚傷人的舉動,在心裏也曾為此感到羞愧,懊悔卻又遺憾。這些事情就像結繩一般纏繞着,貫穿着我們的人生的成長。得與失,禍與福,在冥冥之中一次次變更,一次次塑造與成就新的自我。

風箏,作為這本書貫穿着全文的線索,主人公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故事,也因風箏而起,因其而結束。

阿米爾和哈桑從小一起長大,哈桑的`父親在阿米爾家裏做僕人,而哈桑的母親生下他後便遊戲人間,早已不知所蹤。

哈桑的童年中阿米爾就是一個在他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人,他們之間早已聯繫在了一起。一主一僕,日日夜夜,如影隨形。

而身份的高低,階級的差異也間接造就了他們友情的破碎。阿米爾始終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他容不得哈桑比他聰明,容不得哈桑比他優秀,這是阿米爾思想裏面的血統意識。

一年一度的風箏大賽,哈桑為了少爺阿米爾的勝利,幫助少爺追逐風箏。但成功追到風箏的哈桑卻被孩子中的惡霸們欺凌,而阿米爾去尋找他時看到了這一幕,卻因為恐懼和膽怯沒有挺身而出。

這件事在阿米爾心中難以消失,他不斷安慰自己主人沒有義務去為了僕人挺身而出,而哈桑被欺凌的一幕也不斷在提醒自己的懦弱,逼迫面對真實的自己,自私、卑劣、殘忍、弱小。

而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背叛而不是救贖自己,用手段趕走了哈桑和他的父親,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

孟子所主張的“人性本善”,而荀子卻主張“人性本惡”,人生來就是有雙重性的。沒有聖人也沒有極限的罪惡之人,人性的好壞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而阿米爾也因為這個心結,踏上了救贖心靈的旅程。

故事的結局,對着阿米爾説:“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卻因為戰亂的意外而死去,阿米爾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也因為私人恩怨與往日仇敵互相對峙。

在危及生命的緊要關頭下,哈桑的兒子用了彈弓射擊了仇敵的左眼,就如同當初哈桑保護阿米爾一般。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姐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阿米爾最終追回了自己失去的人格,而我們,也在這人生道路中跌跌撞撞成長,微笑迎接明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4

《追風箏的人》一出版,媒體界就好評如潮,市場響應異常熱烈,其景象在圖書出版界實屬少見。著名作家伊莎貝拉·阿連德對此書的評論:"《追風箏的人》是一個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霸佔了美國兩大權威暢銷書排行榜《紐約時報》排行榜、《出版商週刊》排行榜長達80餘周,聲勢超過紅透全世界的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這本小説太令人震撼,很長一段時日,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學與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題,都交織在這部驚世之作裏:愛、恐懼、愧疚、贖罪……"。

《追風箏的人》的故事從一出身就有着相似際遇而在生活中身份卻懸殊的兩個少年開始講起。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無法面對哈桑,於是用計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發戰爭,阿米爾被迫與父親逃亡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次回到故鄉,希望能踏上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小説如此殘忍而又如此美麗,作者以温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從這本書裏,我看見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用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

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友誼從放風箏開始,很多年後,能讓阿米爾記憶猶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風箏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風箏的過程中,看清這個城市的方方面面。

儘管小説的敍述如同流水一般,將故事的發展情節徐徐展開,但作者內心確如同奔騰的潮水,想卷席一切不公正的社會現象和人性的正反兩面。一冷一熱,使得整本小説有了正常的體温,甚至能讓人聽到書頁裏的血脈的流動和心跳,最後都衝破作者的身軀和思想,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活狀況,是不能體會作者寫這本小説的初衷。但我能從作品中體會他作為主人和僕人之間的尊卑,作為貴族與賤民的隔閡,作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對歷史和現無法轉變的種種無奈卻又想要傾訴的一種訴求。

《追風箏的人》將兩個不同人生的人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運用生動而細膩的刻畫,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不得不説,這些是吸引我繼續讀完它的一個理由。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5

説起這本《追風箏的人》,高中的時候,就在書店裏看到它,聽到人推薦它,一直就想看它,誠心祈禱,世界和平——《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可是又聽説內容講的是阿富汗啦、戰爭啦什麼的,好像又沒了什麼興趣。有幾次在書店裏將它拿起來,翻閲一下,又放了回去。直到大學聯考結束後,又去逛書店,想買些書打發漫長的安逸的奢侈的暑假時光,仍是在最顯眼的地方看見了它,這次終於沒有猶豫,買走了。話説那次買了200來塊的書。回家以後,也是先從別的書開始看起,《追》就暫時被擱置在書櫥裏了。到了有一天同學過生日,實在是不知道送什麼給他好,於是把買來還沒有看的兩本書——《追風箏的人》《瓦爾登湖》用漂亮的包裝紙包好,附上吉言,送給了他。其實,我還是很捨不得的。。進入大學以後,也去圖書館找過這本書,但已借出,於是預約,可是留下電話後便再也沒有收到過消息。學校的圖書館讓我很失望。。。上學期放假前,逛圖書館,偶然間,真的是偶然間,因為它甚至沒有放在書架上,只是被堆在了放未整理圖書的書籃裏,讀後感《誠心祈禱,世界和平——《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於是興高采烈的拿走。。哈。突然發現,我講了好多廢話。書中內容還隻字未提。真囉嗦。整本書的閲讀過程中,伴隨我的,一直是強烈的心痛。從小生活在平安、遠離戰亂的國度裏的我,很難想象出書中描繪的那個殘酷的世界。但那裏的人們,卻又都那麼地淳樸、善良。我愛哈桑,我愛索拉博,我愛阿米爾,我愛索拉雅,我愛阿里,我愛拉辛汗……我愛那所有善良的人們。可是為什麼,為什麼所有人都會死掉?看到索拉博自殺的那一個瞬間,我的眼眶濕潤了。為什麼美好的事物,都不能長久?那個瞬間,我想到餘華的`《活着》,《活着》裏的人也死光了,剩下主人公和那頭老牛。《活着》中最傷心的,是看到苦根死掉,那麼無辜、純真的小生命,緣何走得那麼快?所幸的是,《追》中的索拉博,還活着。雖然他的身心,受過各種傷害,他似乎已經對生命沒有了希望,可是,只要活着,一切都還有可能。而在書的最後,我們也看到了,沉睡的心開始甦醒。那一刻,陽光燦爛。我合上書,含着淚,還是笑了。願這個世界,永遠不要再有殺戮和傷害,願所有善良的人平安。誠心祈禱,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