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經典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8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二十四孝圖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經典15篇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1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所撰寫的百篇散文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讀過這部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對民族精神的追求和對人性的深刻思考。

這部作品以事實為依據,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以生動的語言為呈現方式,描述了二十四位歷史名人的英雄事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封建道德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深刻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淵源和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

通過這部作品的閲讀,我認識到了一些事情的真正價值,也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文化底藴。這部作品是值得大家深入品味和研究的經典之作。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2

“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這是魯迅一個尖鋭的看法,雖然話過激了些,但足以看出魯迅對古書的喜愛甚至於敬慕之情。魯迅看到中國孩子讀破書,總是會歎息。不錯,中國當時的教育當然比國外差多了,使這個重視教育且又愛國地文學家深感惋惜。

作者回憶小時,私塾管得嚴,只能讀背”人之初性本善”,而出了書塾,就可以捧起一本有趣的'別類的書,津津有味地讀。在那種混亂的社會中,書中陰間賞善罰惡的故事使讀者十分陶醉。也只有這個,讓魯迅小時枯燥的私塾生活有了一絲樂趣。魯迅對於陰間的好奇,只能是好奇,頌揚反而壞事。這不,魯迅揭露當時社會醜惡一面,導致一些”舞文弄墨”人的打擊。這樣的人實在可惡,別人有自己的思想、打算、作為,別人非要插一足作何?被打擊更要心如止水,就像00後的我們,”做自己的事,讓別人説去吧,神馬都是浮雲”。

魯迅在飽覽不少古書後,終於得到長輩傳下來的《二十四孝史》。

讀得多了,便也悟出來了,”孝”只有那些大道理,其實沒有什麼神乎其神的,讀得多了,世中的真、善、美、假、醜、惡,一目瞭然。

古書之趣,趣在”實”,趣在”妙”,趣在當今確沒有書中説的那些事。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3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經典,它並不是僅僅描述了歷史上二十四位名人的故事,更是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封建道德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

在這部作品中,我讀到了中國傳統美德的真諦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藴。在這二十四位名人的故事中,無論是崇尚真善美的大明尚書(圖一)、懿德太后(圖八)還是烏雲蔽日的魏徵(圖二十三),都表現出一種崇高的人文關懷和深刻的'哲學思考。

通過這部作品,我深刻認識到了儒家文化的價值,以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文化精華,也深刻領會到了魯迅先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養。這是一部值得家喻户曉的經典之作,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有機會閲讀它,以汲取自己的文化營養和底藴。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4

今日無事所以多讀了幾遍,《二十四孝圖》魯迅先生從當時的兒童讀的書談起,回憶了兒時閲讀《二十四孝圖》是先高興,高興之餘之後是掃興,明白了孝;有如此之難,以前妄想做孝子的計劃,也徹底從我;的心底消失了的感受。從文章字字句句,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孝道的虛偽。文章中重點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孝道的.故事,指責了封建社會孝道殘酷,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做搞笑,以不情為倫紀,污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從文章中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對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的強烈抨擊。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5

當我看到魯迅介紹的幾個故事時,覺得“孝道”是那麼的難我和魯迅的感受是一模一樣。我仍然模模糊糊地記得我過去是如何“孝順”父母的。

與他們相比,我只是“聽話”和“服從命令”,當我長大了,我會給年老的父母好的.食物和足夠的生活費。

例如,“卧冰求鯉”就是晉代王祥的故事。《晉書王祥傳》中説,他的繼母喜歡吃魚,經常讓王祥到河邊釣魚。一天,天氣很冷。他脱下衣服,睡在冰上,用體温化冰捕魚。突然,冰面中間裂開了,兩條鯉魚跳了起來。

然其中自然也可以鼓勵效仿的,如“黃香扇巾”等等也不困難,他講述的是黃香9歲失去了母親,對父親尊重孝順,夏天先把父親的枕蓆扇涼,冬天先用自己的身體為父親暖牀。

這些做法,對於當時是“驚天地泣鬼神”的。作為21世紀的人,喜歡吃魚可以去買;夏天熱的,冬天冷的,可以開空調。而現在我們所做的就是儘自己的責任,孝敬父母。當我們老了,我們的孩子會孝順我們。這樣,“孝”這個詞就代代相傳了。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6

《二十四孝圖》圖文並茂,非常感人。我發現,百事孝為先,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動天、親嘗湯藥、齧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佣供母、懷橘遺親、為母埋兒、扇枕温衾、拾蕭異器、湧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鯉、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其中,我最喜歡刻木事親,意思是: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南(今河南黃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見面,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現在有很多人特別是我們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該怎麼樣,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這要那,達不到要求就發脾氣,有時對父母和長輩説話、行為很不禮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對”孝順”二字沒有做好。讀了這本書,我以後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吧!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7

魯迅先生作品中有一部名叫《二十四孝圖》的,十分有趣。不過這文章題目雖叫《二十四孝圖》,卻與教人孝敬長輩沒有什麼太大的聯繫,甚至並不贊同所謂“孝順”的做法。

《二十四孝圖》主要是講了魯迅對小時候曾看的“二十四孝子故事”所產生的感觸。而我讀了《二十四孝圖》後,讓我印象最深乃至反感的,便是“郭巨埋兒”這個故事片段。它主要講了郭巨家境貧窮,為了養父母而“不得不”埋掉自己的親生兒子,以減輕負擔,盡孝父母。好在最後他挖坑埋兒子時竟挖出了黃金,可憐的郭巨兒子才“倖免於難”。

郭巨雖有孝順之心,可是他喪失人性、違背道德的殺兒供母之舉動,實在是叫人害怕。況且,這樣的舉動也實在是算不了孝順,讓母親備受良心譴責,認為是自己害死了孫子,而孩子還未熟悉這個世界,便讓他那愚蠢又殘忍的父親殺害。

其實,所謂“郭巨大孝”,莫不就是凌駕於慈祥母親的良心之上與無辜兒子生命之上的偽孝罷了。以至於魯迅先生在文中諷刺道:“然而不但不也不想再去當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郭巨的'行為,是封建禮教與虛偽愚孝的折射。在他享受於“孝子”這一稱號與旁人的讚揚時,在他那險些被他自己害死的兒子與其它中國孩子的心中已經死了。

我並不反對孝順,相反,我十分希望中國孩子可以傳承好這一美德。只不過被封建禮教所束縛的愚孝,實在是不可模仿。那種“孝”,無異於一種“不孝”!

在新中國、新時代,這種荒唐可笑的“孝順”已經消失,在“孝”與“不孝”之間,我們已有定論。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8

魯迅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二十四孝圖》。這樣一篇文章,雖然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其中郭巨埋兒是説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欲有違人道。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9

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終於明白:想做孝子,還真是不容易啊!

曾經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現在終於明白,有些事,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比如説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説的是為了讓母親吃飽飯,竟要將未滿三歲的兒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如果我的父親也學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還算比較寬裕,這還是落不到我頭上的。但不僅僅只是母親與郭巨是血肉之親,那三歲的兒子也是人,也是他的親骨肉啊!如此虛偽,真是令人哀歎!

其實,隨着科技的發展,在以前我們認為是至孝的大好事,現在已用不着那麼誇大其詞的去做了。正如魯迅先生所寫的卻很少見有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這都是多此一舉,若換在先前,你的這種行為回被大肆讚揚;若是現在躺在冰上用身體的温度把冰化開,不被人看作異類才怪。幸好只有少數的人會這樣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孝,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的一種,《弟子規》中,對待長輩的態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一概念,早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為不可磨滅的`一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了。

文中説,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後,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棄了,其實我覺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着,只要打心眼裏替母親着想,替父親着想,不讓他們為自己操心,在家務上替他們分擔一些,也是一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麼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一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你説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鯉魚,你説:好,我要做一個孝子,卧冰求鯉去!行的通嗎?現在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一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説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説,現在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幹嗎要那麼費勁去求鯉魚呢?

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麼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10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我們從中得到領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並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我們追捧和領悟,我們要懂得從中篩選,知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後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着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我們從中去領悟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11

魯迅所有的文章裏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郭巨埋兒》的描寫。這一段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説:“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夥伴實在沒有什麼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説道,不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麼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讓誰照著學,而是一點,讓大家明白,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

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過故事告訴大家孝敬父母。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説他後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説。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前文已説過,學“子路負米”並不難,而“卧冰求鯉”則有點危險。這裏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但卻很少看見那些“紳士”、“將軍”為老百姓做出類似“卧冰求鯉”、“子路負米”這樣的善事來。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麼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着“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讚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後的高貴與堅強,讚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12

孝,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的一種,弟子規中,對待長輩的態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一概念,早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為不可磨滅的一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了。

文中説,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後,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棄了,其實我覺得,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着,只要打心眼裏替母親着想,替父親着想,不讓他們為自己操心,在家務上替他們分擔一些,也是一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麼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一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你説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鯉魚,你説:“好,我要做一個孝子,卧冰求鯉去!”行的通嗎?現在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一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説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説,現在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幹嗎要那麼費勁去求鯉魚呢?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麼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13

今日無事所以多讀了幾遍,《二十四孝圖》魯迅先生從當時的兒童讀的書談起,回憶了兒時閲讀《二十四孝圖》是先高興,高興之餘接着是掃興,知道了“孝”有如此之難,以前妄想做孝子的`計劃,也徹底從“我”的心底消失了的感受。從文章字字句句,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孝道的虛偽。文章中重點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孝道的故事,指責了封建社會孝道殘酷,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做有趣,“以不情為倫紀,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從文章中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對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的強烈抨擊。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14

魯迅在《二十四孝圖》中,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記述兒時閲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我感到,作品對“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的分析非常深刻、生動。作品讓我憎恨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的殘酷。我體會到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是有力的抨擊。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15

今天,我從書架裏拿出來從未看過幾眼的魯迅先生晚年時期之作——《朝花夕拾》,而仔細去看內容,卻發現這部散文集中寫的,有全是魯迅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之事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去到晚上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篇,回味無窮。

我幸運地讀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圖》對於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這本書主要技記述了作者對封建社會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了尖鋭的抨擊,給了我很大的心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