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復活》讀後感8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2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復活》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復活》讀後感8篇

《復活》讀後感 篇1

在午後暖人的陽光下,輕輕合上微微泛黃、卻又伴着縷縷清香的書頁。聶赫留朵夫的心靈歷程依然深刻於腦海,正如書名《復活》,這是一次從頭至尾的蜕變,一次從行屍走肉到真正有情感的人的“復活”。

曾憶兒時,第一次接觸俄國文學,是一本彩繪版的《普希金童話》,未曾有什麼思考,只是覺着有一份童趣的快樂;後來,讀了高爾基的幾部作品,心靈或多或少有了些許的觸動;直至現在,托爾斯泰的這部鴻篇鉅製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好久沒有真正投入過一本書,好久沒有與書中人物發生過心靈的碰撞了,《復活》讓我重又拾回了這種感覺。聶赫留朵夫的改變,我一路跟隨,時而為其冷血與無情而憤恨,時而又因其回心轉意而感到温暖,彷彿自己也是書的一部分,甚至已與主人公靈魂交融。

突然驚憶,自己何時已處於書中描繪的世界?人的一生,不也正是一次從墮落到復活的旅程嗎?不是很多人,都是從天真的孩童“成長”為追名逐利之徒,在這個社會上摸爬滾打,趨炎附勢,到了老年,看透人生,重拾一顆純淨的心的人也不在多數啊。

驚恐地發現,自己也在漸漸地沉沒,曾經對受傷的小生靈、路邊乞討者的產生過的憐憫之心已越來越淡薄,我的目光似乎也越來越堅硬,心靈似乎也越來越麻木?不,我要拒絕這樣的改變,拒絕成為那個冷酷的`聶赫留朵夫。然而要完成一次靈魂的淨化的旅行又是何其艱難!但仔細回味,自己處於的這個社會,與《復活》中的時代不是亦有幾分相似之處?

小時飼養過一隻小鳥,將它關在籠中,日復一日,乃至有一天想將其放生,它卻站在窗台上,膽怯地望着那湛藍的天空。這隻小鳥似乎是《復活》中不敢接受屬於自己土地的農民的真實寫照,似乎又是那個在無形的囚籠中的膽怯的自己。走在街上,見到很多表情迷茫的眼睛,很多匆匆奔波面目冷酷的臉龐。或許,他們也受到了太多的禁錮,當他們擺脱別人的束縛後,卻無法向前邁出屬於自己的步伐。這些人需要的不也是心靈的復活嗎?

日光偏西了幾分,我呆呆地坐在那兒,手裏依然捧着那本典雅、包含書香的《復活》痴想……我的眼前展開了一片蔚藍色的天空,無數自由的翅膀在藍天中飛翔,舒展……

《復活》讀後感 篇2

《復活的月球飛船》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叫麥冬冬的男孩子因為得了心臟病被送到人類在月球上建設的地下城醫院去治病以及發生於月球和外星人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最後,麥冬冬和小夥伴們經歷了奇異的流浪月球之旅後,也安全飛回了地球,與家人團聚。

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想起了剛看過的.《流浪地球》電影,覺得這部兒童科幻小説可以拍一部科幻電影,就叫《流浪月球》,應該是很好看的呢!

今天看完這本《復活的月球飛船》,我對鄧湘子老師的尊敬又多了一層,他寫科幻小説也寫得這麼棒,不但是故事情節曲折離奇,還在故事中介紹了很多太空知識,並表達了自己對於人類自身命運和探索太空的思考,還有對地球學校裏學習方式的批評和認識,讓我非常佩服。

在任何一本書中,作者都是借一些故事來表達自己的一些認識、觀點和思考。這本書從一個孩子經歷月球生活開始,在解決月球流浪災難的驚險過程中,有些大人或因恐慌而情緒失控,或因爭權奪利而不惜傷害他人,而孩子卻在月球失控後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能夠堅強面對災難,並用善良無邪的微笑贏得了外星人的信任,真誠和外星人交流,積極解決問題,最終讓流浪月球重回繞地球軌道飛行。

鄧湘子老師在奇幻迷人的科幻故事中熱情讚美了童心的偉大,也批評了大人們對孩子思想的束縛,並強烈抨擊了地球上有些具有攻擊性的人類為了一己私心而不惜發動戰爭,傷害其他人類,難怪伽哩斯拉行星的人們認為地球上的人類是一種“有病的人類”。

書中雖然批評了某些人類急功近利的私心之後,但還是認為絕大多數人類是嚮往和平美好的,這也給了我們希望。尤其是地球上具有赤子之心的孩子,更是地球上最純潔最善良的人類,這也是地球未來的希望。

我覺得這本科幻童話中雖然也寫了大人的陰謀,也有陰謀帶來的傷害,但更多是表現人類的善良和美好,讓我們看到地球光明的未來,這大概也是所有童話作家都想表達的主題:美好的童心是可以戰勝一切邪惡和困難的,人類需要一代代孩子勇敢地去探索未來,建設和平美好的宇宙空間。

《復活》讀後感 篇3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小説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奸後遭到遺棄。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着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妓長達八年之久。後來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此時,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

的確,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着崇高志願的'青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後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己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己是那麼的可惡,便對於自己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首先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曾經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犯錯誤不要緊,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其次我想瑪絲洛娃從妓*又重新轉變成以前善良樸實的姑娘也是一種復活吧。

當我打開這本書,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的復活!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這些美好的感情卻毫無所知。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我們沉睡的心靈嗎?

《復活》讀後感 篇4

人們都説:書是無盡的財富,書是智慧的源泉。起初的我認為:書中的知識非常重要,只要你讀了很多書,學到很多知識,以後你就可以功成名就,獲得很多錢財與名利。

但是,我已經改變了我對書的理解。

就在不久前,我的姐姐向我推薦了一本書:列夫托爾斯泰《復活》。起初我隨手翻了翻,看這書中一幅插圖也沒有,於是便隨手仍在一盤。直到昨天,我實在沒事可做了,才想起姐姐暑假送給我的那本《復活》。起初,我只想隨便看看這本説是講什麼的,可是,到後來,不知怎麼的,我竟然被它給吸引了。

這本書實在是太迷人了,文中的種種精緻的細節描寫以及細緻入微的心理刻畫都讓我深陷進去,並且無法自拔。自從那天下午看了一小段之後,就一直被它迷住了,無聊的時候看,吃飯的時候看,晚上趴牀上的時候也看,甚至上廁所的時候都看……

《復活》是代表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創作的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小説通過地主家的養女“瑪絲洛娃”的受辱、墮落以及被下獄、別流放的悲劇,以及和主人公“涅赫留朵夫”的複雜經歷。本書描繪了農奴制改革後俄國社會的`廣闊圖景。

偉大的作家“羅曼羅蘭”曾評這本書:《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

現在,我讀了《復活》之後,重新領悟了對“書”的看法:一本書的精要在於對人的魅力,在於書背後那些偉大、富有哲理的道理,在於能把人吸引得魂不守舍、在於能把人“迷戀”得茶飯不思。而並不在於讀書之後能獲得那些錢財。

我只告訴大家一句:書是自己讀的,不是為別人讀的;知識是為自己學的,不是為長大賺多少錢而學的。

記住:請大家多多讀書,因為這些知識可以讓你受益終生!

《復活》讀後感 篇5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花費大量心血寫成的一部長篇著作。此書講述的內容是托爾斯泰聽到的一個故事:一次,法院審理一個被控偷竊嫖客一百盧布並將嫖客殺死的案子,在陪審團中有一位男士,發現這個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個親戚家做客時的養女。於是他良心發現,設法去營救,並表示願意和她結婚。最後,這個女犯在牢獄中病死。而那個男士也不知去向。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了許多的感觸。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着崇高志願的青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後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己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己是那麼的可惡,便對於自己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曾經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

在書中有一對梅尼紹夫母子,因被人冤枉縱火而被關押。最後在聶赫留朵夫的幫助得到清白釋放,雖然最後被釋放,但是既然無罪為什麼當初要受到關押,只因真正縱火的人有財,便可以將禍栽贓到他人身上。《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

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聶赫留朵夫本身對於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所以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保持真正的自我。

《復活》讀後感 篇6

大家都説:書是無窮的財富,書是聰慧的原動力。最初的我覺得:書中的專業知識十分關鍵,如果你讀過許多書,學得許多專業知識,之後你也就能夠事業有成,得到許多金錢與名與利。

可是,我已經更改了我對書的瞭解。

就在前不久,我的表姐向推存了一本書:列夫托爾斯泰《復活》。最初我順手翻了翻,看這書中一幅插畫圖片都沒有,因此便順手仍在一盤。直至昨日,我確實沒事兒可幹了,才想到親姐姐暑期贈給我的那本《復活》。最初,我只想隨便看這部説成講什麼的,但是,到之後,不知道如何的,我居然被它給吸引住了。

這本書確實是太美麗動人了,原文中的諸多精美的片段描寫及其認真細緻的心理狀態描繪都要我陷入進來,而且不能自拔。自打那一天中午看過一小段以後,就一直被它吸引住了,無聊的時候看,用餐的情況下看,夜裏趴牀邊的情況下也看,乃至尿尿的情況下要看……

《復活》是意味着俄羅斯最傑出的作家托爾斯泰的最大造就的.一部著作。小説集根據地主的義女“瑪絲洛娃”的被辱、沉淪及其被下獄、別放逐的不幸,及其和主角“涅赫留朵夫”的繁雜歷經。這書勾勒了農奴制改革後俄羅斯社會發展的寬闊景象。

傑出的文學家“羅曼羅蘭”曾評這本書:《復活》是讚頌人們憐憫的最美的詩――最真正的詩,書中展現了卑鄙與德行,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心態、鎮定的聰慧與仁德的同情去觀查。

如今,讀了了《復活》以後,再次理解了對“書”的觀點:一本書的精義取決於對人會的風采,取決於書身後這些傑出、頗具生活哲理的大道理,取決於可以把人吸引住得心神不安、取決於可以把人“痴迷”得茶不思飯不想。而並不取決於讀書以後能得到這些金錢。

我只告知大夥兒一句:書是自身讀的,並不是為他人讀的;知識是給自己學的,並不是為成長賺要多少錢而學的。

記牢:請大夥兒多多的讀書,由於這種專業知識能夠使你受益終生!

《復活》讀後感 篇7

耶茨:“如果説我的作品有一個主題,我懷疑這個主題並不複雜,那就是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一種無法逃脱的孤獨中,他們的悲劇也在於此。”

作品的魅力之一是它在讀者這裏可以得到新生。哪怕這種新生對於作者的原意成了跨物種的突變。如果認同一部作品,讀者可以從中發現一塊拼圖一件榫卯。哪怕它有那麼點兒離題吧。

關於這部作品有許多嚴肅的解釋比如童年家庭破裂的影響,美國四十年代的女性意識等等。不過耶茨在創作的時候未必會意識到這些,出自於對處在瑣碎庸常中人們的一種同情,出自於生活的藍本,他把它寫了下來,温柔地要命,筆觸細膩卻冷峭如刀。冷是來自於他展現的生活的真實而不是耶茨的姿態。實際上他對於處於中下層的平民具有最熨帖温暖的同情。

這就是生活,我們作為芸芸眾生的生活,如此的灰暗平常。悲劇是極細的一層灰塵,被風一吹也就過去了不知道飛去哪裏;喜悦是襯於深色背景上髒兮兮的壁花那麼小那麼卑微。書中唯一的一抹亮色是少年時的復活節遊行,兩姐妹從這裏開始分道揚鑣。艾米莉愛她的姐姐薩拉,但是她們註定相離,越來越遠。

在我看來小説是一個尋找自己的故事,作者提出了兩個不同的假設但是卻指向了同樣的結果。結論一開始就擺出來了:格蘭姆斯家的兩姐妹都不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回過頭看,總讓人覺得問題始自她們父母的離婚。父親的缺席讓她們的少年殘缺,就算長大成年,可心還是不完整。姐姐薩拉選擇了聽從生活的安排成了當時社會認為女性應當成為的`樣子—— 一個家庭主婦,有着體面地房屋,一個老公三個孩子,用心經營着自己的家庭,如果故事就寫到這裏或許像個乏味的温馨小品。妹妹艾米莉則走上“非主流”的道路:接受大學教育成為知識分子、職業女性,離婚、同居、保持單身。她的路數有些反叛,曾得循規蹈矩的普通婦女微微羨慕。

作者似乎給了我們自由的選擇我們可以沿着任何一條線走下去,然而終點都是失敗的人生:姐姐被家庭困住,憂鬱、酗酒最後死於家庭暴力還是酒精中毒我們也無法知曉;妹妹漸漸地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憂鬱,酗酒,想要在精神病院尋找片刻安寧,就算是做最後的努力尋求親情的片刻温暖依然以衝突告終。

《復活》讀後感 篇8

看名著看的是種內在的精華,如果你深入了這本書裏面,其實會發覺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在裏面。閲讀是種精神的享受,是靈魂的昇華。對於名著尤其如此,希望大家多學習,多多閲讀名著,對自己提高修養都很有幫助!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我一直認為,一生中曾經破碎的`人,一定真正的活過。其實,在生活中,破碎的東西更為真實、深刻。而在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中,我們不僅品味到一份真摯刻骨銘心的感情,而且瞭解了女主人公卡秋莎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幫助和鼓勵中從破碎到重新開始生活的一段人生歷程。

讀過此書之後,或許有人認為是涅柳多夫促使卡秋莎破碎,但我認為,是涅柳多夫促使卡秋莎體味了人生的種百味。雖然在卡秋莎的記憶中,涅柳多夫給了她把輝煌借給昨日的今朝。但畢竟,是她的愛心和同情心讓她再次重新生活——復活。畢竟,在破碎之後,她真正的活過。

我感動涅柳多夫敢於面對錯誤的那顆懺悔之心,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的彌補,用自己的愛心和行動喚醒了一顆孤寂的心。

我喜歡斷樹殘枝萎葉,也喜歡舊寺鏽鍾頹牆;喜歡石階傾斜玉蘭拆裂,也喜歡殘月流星雲重霧冷……因為當我看見人們為一個悽慘的故事結局而歎息時,我常常遺憾人們沒有領悟到慘局背後的種種震撼之音,而在《復活》中,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局,展現了一顆善良的心,一個天下無雙的決心。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愛心,而且都應該有愛心,讓每一個世人,在心靈的牧場上,悄悄開始用心放牧身邊的一切,讓世界充滿美好、温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