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書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8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回到教育的原點》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書心得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書心得1

拜讀了竇老師的《回到教育的原點》,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竇桂梅老師“讀書一生”的閲讀態度。她認為:好老師的知識結構應該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在她看來,要以學生生命奠基為追求,必須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齲竇老師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啟蒙時的“小人書”叩開了她閲讀之窗,讀書看報的習慣培養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書總會情不自禁的翻閲,有的甚至讀上好幾遍。她博覽羣書,兒童經典令她和學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話語體系,也幫助孩子學習到了童話人物的人格特質和道德勇氣,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文學社科經典令她無形中擁有價值判斷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對生命的質感和情調擁有觸摸和創造的能力;經典教育理論書籍用理論去指導,並用想象去填補,用實踐去充實。這樣的閲讀是真實的,也是實用的,更是快樂的。

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説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回到教育的原點》一文談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讀了這些文字,我也開動了腦筋,認識到不僅要學會反思教學內容,教學行為,還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為人師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發千萬人的思考,一本好書可以改變無數人的命運,以書會友,學會在閲讀中經營生活,遲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擾;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讀了這本書後,我會更多地在反思中閲讀,在閲讀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養,做一名與時俱進的教育者。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書心得2

竇桂梅——吉林市走出去的教育專家。在她《迴歸教育原點》一書中,對如何有效的聽課和評課提出了具有特色的觀點,從她的書中,我深刻感受到一位稱職的校長,不僅在政治思想素質方面要強,而且在教學業務上也要精,“校長應是所有學科的通才,某學科的專家”每一位校長必須具有廣闊的知識範圍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作為校長必須要讓教師相信,課堂生活絕不只是為了生存而必須從事的被動工作,而是應當成為自己為未來儲存幸福基金的事業。”——竇桂梅。

作為學校的校長,我認為教育改革的最終落腳點還應該是在三尺講台——也就是課堂。作為教育管理者不僅要具備很好的學校管理知識,還應具備全面的科學文化知識,做一個博學多才的校長,為此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我進行了整體的規劃和規範。

在嚴格遵守《吉林省義務教學常規》、《吉林市教學管理規範》等常規管理制度的同時,我提倡開展了“四輪備課”“調研課”“推門課”“團隊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動,做到了對教育教學全程的常態化督導。

學校每週一下午為集體備課時間,教學領導包保年組並深入其中和老師們一起研學。每週二為集體備課推門跟蹤,每週三為行政領導教學調研,每間週週五為全校業務講座,以此來規範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

推行行政領導調研課活動。每週三的第一二節課,校長都要帶領全體行政領導共同走進課堂,有不定年段,不定班級,不定學科的隨機調研;有針對特定特定學科及學科教學領域的專項調研;有針對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的指導式調研;有針對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教師的跟蹤調研。我們對書法課、法制課、成功教育、民族團結教育、體育課及起始年級班主任課堂教學進行了重點調研,在調研中及時發現教師在學科教學,班級管理,學生習慣培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教師進行現場指導。基於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的行政領導調研課活動,調研的過程就是老師們接受指導的過程,也是幫助老師實現高效教學、師生減負的過程,我們調研到哪就現場解決指導到哪,行政領導調研課的開展為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為學校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為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提供了最有力的助推。我校的教學管理經驗在市區進行了展示,得到了上級教育部門和兄弟學校的高度認可。

作為一把校長,為充分發揮引領作用,我對領導班子提出了“聽課聽得出門道”和“評課評得出名堂”的具體要求,使得我校的課堂教學聽評課逐漸顯示出其獨具魅力的味道。

每學期學校都要根據教師的年齡、教學經驗、教學水平、學科分類等條件,精心選擇進行聽課,聽課後與教師充分交流,教師要寫反思,領導要有小結,還有的要形成博文,通過這些文字及時的記錄聽課的點滴感受,讓流過耳畔的聲音變成白紙黑字的印記,對於教師,對於領導,對於通潭的所有人都是一個梳理的過程,都留下了成長的足跡,最終形成了寶貴的資源。這是第一步,下一步我們將考慮如何調動所有教師積極性主動的走進課堂,帶着問題聽課,變成自身專業發展的必須,使聽課真正成為教師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使這樣的一種現象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在評課的時候,我們常有這樣的感慨——評課人説的意氣飛揚,最終的效果卻是“蘿蔔燉蘿蔔——於事無補”。我鼓勵聽課的領導和教師不要聽了就評,而是應該明確你要評課的這位老師身上最需要的是什麼,你評的重點是什麼,既能發現教師教學的亮點,同時又能鋭利的之處存在的缺點,並可以準確剖析。幾年來,在我的努力下,學校的評課可以説是課堂教學後的“盛宴”,大家能圍繞共同的話題占課對話,平等交流,雖有“主”“從”之分,但也改變了“領導説了算”的侷限,在開放、愉悦的氛圍中完成了評課的過程。給廣大授課教師樹立了一個重要觀念,評課不是批評,更不是無謂的讚美,而是發現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讓我們可以更好的一條重要途徑。

校長作為教育改革的引領者,較強的業務素質是時代的需要,是勝任校長工作的前提。“一校之長應是師者之師。”校長要善於學習,勤于思考,勇於實踐,不斷構築自身合理的知識結構,這樣在工作中才能做到遊刃有餘,得心應手,才能成為內行校長,成為全體教師的引路人。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書心得3

這本書給我們分享了竇桂梅老師精彩的教育人生,領略了她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奮鬥精神。

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要“無條件的熱愛學習”,學習是會得到實實在在收益的,“學習讓我們走向生命的高貴”,她的人生經歷令人感歎、振奮,對我來説這是一次精神的震撼、思想的洗禮,其中的韻味讓我回味無窮。

從她身上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一個教師要發展,首先就在於經典性的閲讀。,讀書是教師的'本分,也是教師保持智慧鮮活的唯一途徑,教師一旦停止學習,課堂將變得味如嚼蠟,因此我們應立足現實,從閲讀經典開始,歷經艱苦的磨練,才能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

“閲讀一定要回到經典閲讀。”這是竇老師給我們的建議。《童年的祕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漫話》、《教育人類學》……這些經典作品,一定要讀開去,讀進去,讀下去,反覆地讀,來回地品,深度閲讀,深層對話,“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每次讀竇老師的文章,都讓我深深地觸動。感受她激揚的文字,體驗她細膩的情感,驚歎她出眾的文采……學習,讀書,確實是增加人生寬度和厚度的最好方式。

與名著相約,與經典碰撞,每一次經歷,也許是辛苦的,每一次堅持,也許是需要毅力的,但經歷過、堅持過來的體驗,卻是他人無法體會的。成長也好,發展也罷,都需要不斷地學習。

在竇老師的理念對我啟發很大,讓我找到了一個心靈支撐;竇老師的一句句話語就如黑暗中的燈塔,為我照亮了前進的方向;竇老師更是我學習的榜樣,她不僅是一個名師,更是一個懂生活、會生活的人,這才是我們每個教師的真正典範!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書心得4

非常幸運,初識竇桂梅老師是在定海聽《秋天的懷念》,她那一句句的“好好活”感人肺腑,激情四射的話語迴盪在耳邊,她的課觸及到了我們的心靈深處。再識她是在杭州千人萬課的《牛郎織女》中,這麼一篇宂長的民間小説就在竇老師的讀讀聊聊中畫上了完美的句號,這時我感覺到竇老師不僅有激情,還飽含着幽默感。留在最近印象中的是在寧波新經典大講壇中的有關朗讀的講座,回憶起她重誦《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話語,讓人語驚四座,一時間就覺得是情景再現。今日捧起她的力作《回到教育的原點》進行咀嚼,真是受益匪淺呀!

讀到“秀”中方能“眉目清”這一篇章時,讓我感受頗深。記得上個學期,學校推出了骨幹教師掛牌課,不善於聽數學課的我們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每次聽完數學課,總是唏噓不已,感歎數學課的輕鬆自在和脈絡清晰,總在思考:什麼時候能把數學課和語文課中和一下,或者語文課上成數學課的味道。竇老師在書中的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儘管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有其獨特的豐富性,甚至“模糊性”,但是教學環節是否也儘量要簡單,思路也儘量要簡約。真實、簡約、紮實正是現在課堂所追求的實效,課堂無論怎麼改,都要讓學生聽得“懂”,落得“實”,教學的.效果必須看得見。如果把自己的課拍成錄像,去細細回味,發現真是“慘不忍睹”:首先語言拖沓,口頭禪不斷,有時不放心學生的回答,總是把學生正確的回答重複了多遍。(這好像是語文老師的通病),其實這樣絲毫沒有效果,反而會拖延了教學的時間。其次,課堂調控能力一向是我的弱點,課要麼是前緊後鬆,要麼是前鬆後緊,遇到學生冷場的時候,自己也會不知不覺地冒冷汗,遇到不能處理的地方便只有空堂幾十秒的份了。再次,是無目的的教學,任何一個教學環節的進行都需要有目的地去做,但是曾幾何時,我是為了完成這個環節而實施,究竟是讓學生怎麼做或者要學會什麼,連自己也不得而知。記得我初次設計《搭石》教案時,把字詞的教學和理解放在在第一課時,然後把課文的純粹理解放在第二課時,在第二課時需要花五、六分鐘左右來講解什麼是搭石和搭石的作用,然後再重點講解“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的具體體現,最後再講一講這搭石體現了鄉村人們的什麼品質。在組內針對這份教學設計進行討論時,同仁們覺得這一份教學設計有些脱節,又有些拖沓,像這篇課文的生字詞都與課文的內容緊密相連,在第一課時已經設計了有關生字詞的教學,但是在第二課時理解有關的句子時,又是採取了通過關鍵詞語來理解句子的辦法,這樣是否又重複了,不如把理解詞語就放在第二課時中的隨文識字中。再者,在第二課時需要花五、六分鐘左右來講解什麼是搭石和搭石的作用,也不需要,只要出示一幅畫面,學生們都會理解什麼是搭石,不用再大費周折地去講解。根據他們的建議,我又重新修改了這份教學設計,出示搭石圖片,提煉話題:“搭石,構成了家鄉一道美麗的風景”。在這個話題下,請大家靜靜地默讀2-4自然段,想想你們看到了怎樣的畫面?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這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的?在研讀過程中,三次回扣話題,展現三個畫面,都以這個問題貫穿。同時通過聯繫上下文、想象畫面等方面理解詞語;把朗讀、感悟、語言訓練融合在了一起,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課上下來,覺得課上少了一些廢話,課更充實了。

現在我更明白了,“眉清目秀”是任何課堂都能做到的,關鍵在於教師精心研讀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如何對教學材料的精心取捨與提煉,在40分鐘時間了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率,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