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 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6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故鄉》讀後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鄉》讀後感 15篇

《故鄉》讀後感 1

魯迅──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封建破落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其改變國民精神,1905-1970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其間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説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1921年發表的中篇小説《阿Q正傳》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傑作。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第二本經典小説集,它是中國名著,也是世界名著,這本書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故鄉》《藥》《孔乙已》等魯迅名作。

看完《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劇中主人公從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激勵半夢半醒的國人,用還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國人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做為一名中轉生,我應學習他做事一絲不苟,他的每字每句時刻在啟示我:大千世界有着深刻的道理,豐富的知識,高尚的道德。在現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我應該抓住機遇,不斷學習總結虛心向同學請教,從一點一滴做起,克服一切困難,敢於面對一切挑戰,早日挑起大梁。

《故鄉》讀後感 2

讀完了汪曾祺的《故鄉人》,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感情。

打魚的夫婦每天一言不發的在水中打魚,秋天,水是很冷的,但更冷的,是兩個人的`感情。雖然是夫妻,但天天打魚,卻沒有一句話,感覺像陌生人一樣,各自幹各自的工作。不久,女的病死了,就像秋天裏飄落了一片枯黃的樹葉,沒有人注意。每天每天,男人打魚依舊,唯一改變了的,就是女兒來趕魚了。讀了這一段,讓人的心也變得沉重起來,“冷淡”二字貫穿了全段,天氣冷淡,人心也冷淡。後兩段的基調輕鬆了許多。金大力就像中國無數的農村人一樣,質樸、單純。“幹什麼活,拿什麼錢……”沒有豪言壯語,卻讓人感到他非常可靠。事實也的確如此,金大力每天第一個到,最後一個走,幹活兒一絲不苟,卻從沒有得過一手錢的好處。結尾處,説金大力老了,頭髮白了幾根,但不變的,是那顆質樸的心。那個醫生更讓人敬佩,鬧大水時,能不顧自己的生命去村子裏救人,有人説他傻,拼了命換來一塊匾。可是大家都知道,他換來的不只是一塊匾,還有全村人的性命。那一條命換一個村子人的性命,他覺得值。醫生還幫助吸毒的朋友戒掉了毒癮,那朋友的妻子問用的藥值多少錢,他只是淡淡的一笑,説:“沒多少錢。——我還有。”他的性格和他的名字一樣,他叫王淡人。

《故鄉》讀後感 3

“我總覺得自己是一個流浪者”“我從哪裏來?哪兒是我的故園我的故鄉?”讓我體會到了作者帶着微微迷茫的感傷,對於故鄉不同的情感體悟,對故鄉的理解與探求。

文中作者一共描寫了自己經歷過的四個地方。首先是祖籍廣東新會。廣東新會樹林繁密,鳥聲陣陣,婉轉動聽,使我彷彿親身體會到了那裏令人嚮往的美。接着描寫的是外婆家——江南小鎮洛舍。那兒流水清澈見底,有着幢幢瓦房,作者在那個地方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憶。然後是出生地——杭州。在“淡粧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湖畔。水光瀲灩,煙雨迷濛。彷彿眼前被罩上了一層神祕面紗又同時感受到了杭州的柔美和平淡,一切都是那麼美好。最後到了北大荒的冰雪之地——小興安嶺。作者在那度過了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在那她感受到了冰天雪地火焰帶給她的温暖。

四個地方每一個都很美,都給作者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在作者描寫的這四個“故鄉”中,在之前我覺得只有北大荒是她的故鄉。在這個地方,作者體會到了什麼是故鄉和故鄉帶給她的感覺。在之後我明白了作者在19歲時離開了生活多年的杭州去到了北大荒,她在北大荒也找到了歸宿,但是她並沒有在那裏紮根,並沒有停下她前進的腳步,而是選擇了繼續浪跡天涯,去追求她所謂心裏的那種遠方。

“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鄉”在我心中,其實屬於作者的故鄉並不是廣東新會、江南小鎮、杭州,也不是北大荒,而是她真正所去追求的那種放飛心靈,安放靈魂,滿足內心精神世界的故鄉——遠方!

《故鄉》讀後感 4

《故鄉的天空》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張子健的家鄉風景很美,在他的記憶中,家鄉的天空永遠都是那麼湛藍,白雲朵朵,空氣清新。因此,每當他想起家鄉的.時候都會心情舒暢。。張子健的童年很苦,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爸爸在外打工,許多年都沒有回來過,只是偶爾往家裏寄些錢。小小的張子健和弟弟相依為命,,他只能過早的肩負起生活的重擔,不光要做家務,還要打工掙錢。張子健和六歲的弟弟常常吃不飽飯,村裏人可憐這兩個小傢伙,就每家輪流送飯給他們吃。

張子健不願意平白無故的接受鄉親們的施捨,就常常和弟弟外出要飯,以填飽飢餓的肚子。鄉親們知道後,狠狠地訓斥了兩個小傢伙,一位大伯對張子健説:我們就是你的親人,有我們吃的就有你們吃的,不許在外出要飯,那是給鄉親們丟臉。張子健對鄉親們的恩情感激不盡,銘記在心,他發誓長大後一定要學習本領,報答村裏人對他們的愛護。張子健讀完了高中以後,由於要共弟弟繼續學習,張子健沒有選擇考大學,而是選擇了出去打工,他跟着村子裏的老鄉來的了一處工地,憑力氣吃飯。一年一年的過去了,張子健在打工中非常細心,學會了很多技術,後來他當上了包工頭,給村子裏解決了很多就業問題。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懂得感恩。

《故鄉》讀後感 5

在我看來,故鄉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是一個舞台,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是讓人很生澀的。但我相信,魯迅在那個時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語言在講一個世俗的故事,在告訴世人,人是怎麼變成鬼的。

首先説到閏土,閏土作為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箇中國農民的代表。閏土是個好同志,他從不覺得世間有多黑暗,他只是覺得是上天要讓他去種田、去受難。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許多農民一樣,信天勝過信自己。就連造反也要有個人來説“此乃天意”。黃巾軍、白蓮教、天地會,這些起義軍無不打着替天行道的旗號。閏土同志的少年多美好!抓鳥、看西瓜、拾貝殼,很美好的生活。但長大以後的.閏土呢?多災多難,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鍋。所幸他沒有像祥子一樣把破鍋給摔了。這又是怎樣不幸!從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從一個活人變成一塊走肉?這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麼,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是怎樣的悲劇?千年封建,鎮壓了中國農民的反抗與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壓在閏土們頭上的山正是他們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閏土又怎會成為一個悲劇?

而楊二嫂則不是悲劇了,她的生活無疑是場喜劇了。她無疑是《故鄉》中最有喜感的一個人物了。無論是語言、動作還是經歷都像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鄉村電視劇中的反面角色。不但令人反感還令人可笑。

《故鄉》讀後感 6

合上《故鄉》,我回憶起來,這真是一部令人肅然起敬的作品,字裏行間都充溢着魯迅先生對封建主義的痛恨,對窮苦但淳樸的人民的關愛,以及對樸實百姓善良人格的讚揚。

《故鄉》中有一處地方最令我的心顫動。兒時,閏土是“我”從小一起玩的好友,雖然那時“我”是少爺,他是幫工,魯迅與閏土之間純真的友誼令我羨慕。少時的閏土活潑天真,善良可愛,與魯迅志同道合:看瓜刺猹、雪地捕鳥……

長大後,物是人非……魯迅和閏土間卻有了一層厚厚的隔閡,是時間的刀無情地砍斷了童真,閏土與魯迅見面時,他開口第一句就是“老爺”,我頓時愣了。想必魯迅先生也十分難過,少年時代那無比純真的友誼已無影無蹤……這個世界是灰色的,人們失去了活力,沒有了生活原有的色彩。而與魯迅先生和閏土童年的經歷卻充滿活力與希望,現在與過去;少年的`閏土與成年的閏土;以前的我和現在的我,一切都已不再美好。

《故鄉》是魯迅先生的一部不朽之作,濃郁的色調傳達出悲哀和無限的傷感讀着讀着,我不禁潸然淚下。

每次讀了《故鄉》的感受都不一樣。在閲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魯迅先生振興中華,反對封建的遠大抱負和理想,他揮動手中的筆,與封建主義展開了一場戰鬥,他像英雄一樣,把中華人民從懸崖邊拉了回來,一股浩然正氣改變了國民精神,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我們21世紀的青年也要像魯迅先生一樣,浩然正氣心中存,以筆代伐,戰鬥一生!

魯迅先生被中華人民稱為“民族魂”,這是受之無愧的!魯迅先生一身浩然正氣,為了祖國,為了民族,頑強奮鬥,我們雖然不能像他一樣為中華民族做出那樣大的貢獻,但也要努力學習,爭做一個祖國的好少年,我想,這就是魯迅先生所希望的吧!

《故鄉》讀後感 7

李白,我們心中最偉大的詩仙,你雖然離開我們已1200多年了,但故鄉的人民依然深情地懷念着你。想必你在天之靈一定看到了吧?故里江油仍保留着你那麼多珍貴的遺蹟,隨處可見你娑爽的英姿,鄉親們時時都在傳誦着你好學成才的故事,詠唱着你不朽的詩篇。“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多麼美妙的詩句,怎不令人喜愛,怎不令人難忘?要知道,你在低頭思故鄉,故鄉江油的人民也時刻都在想念着你啊!

今天,在這陽光明媚的'週日,我又再次地加入了尋訪你故居的隊伍,來到了青蓮鎮,來到了隴西院,來到了江油人民為紀念你誕辰1300週年,在你兒時的樂園天寶山上建成的太白碑林。太白碑林可大啦!佔山地面積達500多畝。太白碑林真美!遍山的花草樹木,滿眼的亭台樓閣,更有看不盡的碑林。亭台樓閣,一律的唐式建築;碑林各式各樣,有方柱碑、圓柱碑、地碑、扇碑、梯碑,還有石碑和崖碑,碑上都刻着你的千古名篇。也許是“五一”小長假的關係吧,今天的遊人特別多。人們一路詠唱,一路照相,一路讚賞,不僅有四川人、外省市人,還有外國人呢!

李白,我們心中最偉大的詩人,你看到了嗎?512大地震後,杜甫的鄉親河南人民與你故鄉的人民心連心,已將青蓮鎮、隴西院、太白寺,還有全國人民都關注着的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李白紀念館重建一新,這可是全國人民,更是故鄉人民對你的一片深深的懷念之情啊!

《故鄉》讀後感 8

汪曾祺寫的《故鄉的食物》簡單而感人。

時光荏苒,有多少人漸行漸遠,有多少因為往事以及已被人們淡忘,唯有中國舌尖上的味道,久久難忘。這就是《故鄉的食物》,所寄託的,是美食,更是我們懷念。

汪曾祺以他樸實卻詼諧的文字,訴説着他們自己的懷念,從“端午的鴨蛋”對高郵的懷念和自豪,“故鄉的食物”那最富中國浪漫自由主義的夜晚,“昆明的雨”那對昆明的喜愛……很多企業很多,但這些問題更讓學生我們可以明白:美食,不僅不能僅是通過味蕾的滿足,還有情。

食品,文字和美食,最美麗的組合。美國的食品誘惑的味道,文字之美是升級,讓你有種感覺酣暢淋漓,通體舒服,美味的舌頭在身體由心臟來想去,一定會實現。

汪曾祺的`感情,自古,誰不寫?縮小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春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王余光中在懷舊“懷舊”為“一枚小小的郵票,狹窄的門票,嚴肅黨短,一灣淺淺的海峽”四句留戀,嚮往適用於家庭,每個人都有,在異鄉的食物,那麼新鮮美味的食物,沒有味道比黨和降水比較想家,真是微不足道。

故鄉,生命活動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髮展走在回故鄉的路上,同一片土地,生火,做飯,用食物可以凝聚中國故鄉,慰籍家人。平淡普通無奇的鍋碗瓢盆裏,盛滿了我們中國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一箇中國式社會倫理,人們生活成長,相愛,別離,團聚,故鄉以及美味,也是一種人生百味……

家居,食品在回憶中永遠心存感激。

故鄉,味蕾中的纏綿,永品鑑。

故鄉,舌尖上的味道,永難忘。

《故鄉》讀後感 9

“沒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

汪曾祺這本《故鄉的食物》講述了很多地方的吃食,不同風味,及做法。所謂豆汁兒,就是製作綠豆粉絲的下腳料,有股酸味,。而在另一位老饕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中,同樣也描述了這種過去北平地道的'平民食物。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他的語言雖然平淡,但風趣幽默,字裏行間透出輕鬆鬆。除了講吃食,他還會在其中插入笑話,對一些人和事自己的看法。

“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你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王晨琪是一個很樂觀的人,他曾經被下放到一個馬鈴薯研究站,任務是畫一套馬鈴薯圖譜,他遠離了故鄉,獨自生活在荒涼的絕塞,寂寞荒涼。但他仍然想到好的方面,悠閒自在的過着日子。同時他也很認真的對待,不厭其煩地畫着馬鈴薯花,薯塊,積極地探索生活。

“肉剁極碎,成泥狀(最好用刀背剁),平攤在豆腐皮上,摺疊起來,如小錢包大,入油炸,亦佳”

他描寫做法時十分細膩,從中可以看出他除了講究吃食外,還會研究吃食的做法。

汪曾祺對故鄉的懷念,對兒時記憶中的食味,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情感的點點滴滴,是十分温暖的,即使懷念也不會太悲傷。

王曾琪以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生活,永遠對生活充滿興趣,文字樸實自然,恬淡寧靜,讓我們感受到他的精神。

《故鄉》讀後感 10

讀了《紅色羊齒草的故鄉》這篇長篇小説,我感到傷心並懂得了朋友之間的分享!

《紅色羊齒草的故鄉》這篇長篇小説主要寫了這樣一個故事:男孩比利最大的心願,就是擁有一對心愛的獵犬。他憑着艱苦的勞作和頑強的毅力,他最終如願以償地得到了老丹和小安。比利與愛犬形影不離,一起穿越山頭,尋蹤冰河,捕捉浣熊,結下了生死與共的情誼。勇敢忠誠的老丹和小安獲得了捕獵比賽的金獎盃,追蹤到了最為狡猾的浣熊鬼,在奧沙克山區為比利贏得崇高的聲譽。然而一次狩獵中,比利遭遇惡獅,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護住了小主人,深情的小安也不願在獨活於世……當自由天真的童年走到盡頭,比利心中留下的,不僅有老丹和小安,還有他們墳頭充滿傳奇色彩的紅色羊齒草,以及那美麗紅葉下掩埋的童年記憶……

瞧!它們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夥伴,有好吃的它們一起吃,有獵物它們合作一起抓。現在,浣熊可能會越來越多,人們越來越會抓不住它們,我堅信只有在老丹和小安在比利的幫助下抓住它們。

它們的行為也使我想到了:有什麼東西要一起分享!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有一次老丹在它們的巢門口撿了一塊肉,它叼了進去,你可能會以為它會自己獨吞嗎?對此,我的回答是:不,絕對不是。老丹會等小安回來,更它一塊分享,在它沒有來之前,它絕對不會自己獨吞的。

這是一對多麼忠誠的狗,又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夥伴,它們都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來守護自己的小主人。在“紅色羊齒草”降臨在它們的墳頭上,就説明,這一顆種子,必定將要天使來播種!

《故鄉》讀後感 11

每個人都有一個固定的故鄉,但是有一羣孩子,他們既不屬於城市,也不屬於鄉村。他們的故鄉在不斷的遷徒的鳥背——《鳥背上的故鄉》。

《鳥背上的故鄉》為為胡繼風之作,講述的是一羣農民工的孩子,他們有的跟父母在一起,但多數都相距千里之外。那些“留守兒童”在本該受到親情的年紀下,早早的學會了自強自立與面對困難。但是,他們也並不是真的不需要親情,他們試圖挽留過,也試圖尋找過,但是結局都各有不同。

曾有一個男孩為看見父母被蚊子咬的血肉模糊;有一個女孩為了和母親多一些親密,最後想到母親也有苦,把自己爺爺寫的信撕成碎片;有一個孩子為了挽留母親而尿牀,卻被母親視為可以沖走黴運,而為了不影響下一年的財運,讓孩子跟奶奶一塊睡,孩子最後一走似乎是永遠……

“讓人陌生,卻又無法不為之動容”,這是劉緒源給本書的評價。是的.,作者所寫的並不精緻圓熟,甚至有一些粗糙稚嫩。但是這些文字情感強烈、真實,很容易引人入勝,對人物產生同情且真切。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不管是農民工還是農民工孩子的辛苦,以及這些孩子的勤勞和善良,忍耐與堅強、樂觀與擔當。

看完了書,總會思緒萬千。現在留守兒童、農民工這種現象已成為社會熱點,也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但社會的關注給出的效果並不佳。截止20xx年8月底,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仍有697萬人;截止20xx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077萬人,外出農民工就有17425萬人。“鳥有一個巢,人有一個家”,每個留守兒童都渴望有一個“家”。

《鳥背上的故鄉》讓我們讀懂了兒女與父母的情,與他們的苦,願世上不再有留守兒童,願每個兒童都有一個“家”。

《故鄉》讀後感 12

最近,不知道為何,突然想讀魯迅的書來,關於小説,關於散文,是赫然一棒的頓悟,還是回首過往的一時衝動呢?説不清,道不明。反正我是看了,還有種温故知新的感覺。

“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還記得這段就算童年也向往的畫面嗎?沒錯,這是國中時的一篇課文《少年閏土》——節選於魯迅先生的《故鄉》。那時候,我們坐在教室裏一邊朗讀,一邊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裏構造自己心目中的閏土,想到那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嘴角不禁流出口水……

教我這篇課文的老師我也還記得,他姓何,總是喜歡一身西裝革履,卻不是嚴肅得令人畏懼的;眉清目秀,文質彬彬,一股子書生氣,而又不像魯迅的私塾先生那樣“之乎者也”,嚴肅得厲害。他見人總是面帶微笑,你跟他交流總能感受到一種慈祥,就連偶爾生氣時的擰起眉頭也不覺得恐懼。

當時,老師講解課文還是會深入其中的主旨和情感的,畢竟要面對考試,其實更重要的是,逐步地培養我們的理解能力,如果不講都懂,那還要什麼老師呢?所以每當何老師講到這裏的時候,同學們都興味索然,就像剛剛沐浴陽光的花兒霎時蔫了。好學生坐在那兒,也是勉強逼着自己認真聽講,至少得裝出個聽懂了的樣子來,免得挨批,可終究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的,艱澀乏味,枯燥的像一碗白米飯。至於我,這種滋味也一直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有時買本輔導書作參考,好在何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秀秀自己的悟性,博得老師的表揚沾沾自喜。一開始感覺不錯,後來漸漸地也煩膩了,心裏有種愧疚,甚至覺得羞恥,尤其是被人發現後,我便有所收斂。

《故鄉》讀後感 13

最近,不知道為何,突然想讀魯迅的書來,關於小説,關於散文,是赫然一棒的頓悟,還是回首過往的一時衝動呢?説不清,道不明。反正我是看了,還有種温故知新的感覺。“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還記得這段就算童年也向往的畫面嗎?

沒錯,這是國中時的一篇課文《少年閏土》——節選於魯迅先生的《故鄉》。那時候,我們坐在教室裏一邊朗讀,一邊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裏構造自己心目中的閏土,想到那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嘴角不禁流出口水……教我這篇課文的老師我也還記得,他姓何,總是喜歡一身西裝革履,卻不是嚴肅得令人畏懼的;眉清目秀,文質彬彬,一股子書生氣,而又不像魯迅的私塾先生那樣“之乎者也”,嚴肅得厲害。他見人總是面帶微笑,你跟他交流總能感受到一種慈祥,就連偶爾生氣時的擰起眉頭也不覺得恐懼。

當時,老師講解課文還是會深入其中的主旨和情感的,畢竟要面對考試,其實更重要的是,逐步地培養我們的理解能力,如果不講都懂,那還要什麼老師呢?所以每當何老師講到這裏的時候,同學們都興味索然,就像剛剛沐浴陽光的花兒霎時蔫了。好學生坐在那兒,也是勉強逼着自己認真聽講,至少得裝出個聽懂了的樣子來,免得挨批,可終究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的,艱澀乏味,枯燥的像一碗白米飯。至於我,這種滋味也一直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有時買本輔導書作參考,好在何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秀秀自己的悟性,博得老師的表揚沾沾自喜。一開始感覺不錯,後來漸漸地也煩膩了,心裏有種愧疚,甚至覺得羞恥,尤其是被人發現後,我便有所收斂。

《故鄉》讀後感 14

今天,我拿起了去重慶前買的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吶喊》,看到了一篇我們家喻户曉的文章——《故鄉》。我感覺這篇文章十分的好。

魯迅冒着嚴寒,回到了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他覺得這時的故鄉和他記憶裏的故鄉完全不同。回去後,魯迅他們要把房子賣了。他們提到搬家的事情的時候,母親提起了閏土,説閏土要來。魯迅的腦海裏浮現出了閏土以前和他玩耍的那些事情,那時的閏土活潑可愛,也很開朗。

後來,斜對門的楊二嫂來找他拿東西,這時的楊二嫂是一個尖酸刻薄、貪財的人,經過母親的提醒,魯迅才想起來,那時的楊二嫂和現在的楊二嫂好像完全不是一個人了。

閏土終於來了。成年的閏土給魯迅一種愚昧麻木的感覺,魯迅為閏土感到悲哀。閏土被“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壓迫着,不僅是閏土,那個年代的農民都被那些條件所壓迫。

魯迅最後説了一句名言“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雖然是在寫故鄉,但是其中包含着對當時農民的深厚同情,憎恨那時的黑暗的社會對農民的壓迫。魯迅對以前故鄉的懷念和對今後故鄉的憧憬。

是啊,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值得我們去深思、去領悟!

《故鄉》讀後感 15

寒假裏,我讀了《紅色羊齒草的故鄉》這本書。講的是一個住在奧沙克山區名叫比利的小男孩,一直夢想着擁有自己的兩隻浣熊小獵犬,但比利家很窮,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願望。可是執着的比利通過自己辛苦的勞動,雖然很累,有時還會受傷,可比利從未放棄,用了兩年的時間,攢夠了50美元,終於買回了兩隻小獵犬:公的叫老丹,母的叫小安。小安機智聰明,老丹勇敢善戰,它們是捕捉浣熊的最佳組合。

比利和兩隻小獵犬一起度過了一段共同捕獵的美好時光,在共同的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感情。在比利的訓練下,老丹和小安也成長為出色的捕獵高手,在與純種的獵犬比賽捕獵中,驕傲的為小主人贏回了金獎盃和銀獎盃。但是在一次狩獵中,比利遭遇了山獅,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護了小主人,深情的小安失去夥伴,不再進食,最後死在了老丹的.墳墓上。

傷心的比利決定隨父母搬離奧沙克山區,在搬家離去的那天,去老丹和小安墳上告別,驚喜地發現墳上長出了一株美麗的紅色羊齒草。傳説,只有天使才能播種下紅色羊齒草的種子,只有神聖的地方才能長出紅色羊齒草。

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讓我一次次情不自盡的落淚,心中有一股温暖的感覺。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要想實現任何的願望,都得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讓我懂得了勇敢、團結、友愛、善良的意義。動物和人一樣是有感情的,動物是我們忠實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