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15篇(薦)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08K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年孤獨》讀後感15篇(薦)

《百年孤獨》讀後感1

自6月7日晚開讀范曄譯本《百年孤獨》,經過10余天睡前醒後的卧讀,今日晨終於通讀一過,也算了卻了多年的夙願——終於讀過《百年孤獨》了,否則,在文化人面前怪沒面子的.,哈哈,好在老張周圍文化人屬稀有動物。

書是讀完了,想談點什麼卻難,因為老張不是評論家,更不諳翻譯之道,不過,話還得從譯文説起。范曄先生青年才俊,不過文筆卻非常老到,這其中也許就有譯不下去時狂讀白先勇的“金大班”等中文經典作品之功,總而言之,譯文的“雅順”應該是老張能夠一氣讀完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於老張而言,第二個原因恐怕就是書籍的裝幀與印製比較合乎老張的口味,套封魔幻、內封素雅,傳統大32開精裝,字體大小適中,書籤令老張喜愛有加,既便於閲讀,閒暇還可享受一番,哈哈,老張也許是過於看重形式了,但個人喜好沒有辦法。正是基於上述兩點,老張才得以欣賞馬爾克斯這部魔幻現實主義的鉅著。魔幻現實主義,這名字起得真正科學,或者説是很真理。歷史和現實,人世和它世,真實和虛幻,分不清、辨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百年的孤獨融匯始終,馬孔多小鎮的興亡也貫穿始終。或許還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寓意,老張領會不了,至今連到底寫了老奧家幾代人也沒有理清。但這並不妨礙閲讀,照樣還能讀得津津有味,或許這正是名著的魅力或者説魔力。上海譯文黃錦炎等先生譯本各方面都很好,但老張一直未能通讀,今日想來也許有年齡的原因,年輕匆忙,很難在一個點停留過長時間,小張沒讀的書只能留待老張了,哈哈。人與書,有沒有緣、有沒有分、有沒有緣分,或許冥冥之中早有定論,這個説不好,不好説,只好不説也罷。

《百年孤獨》讀後感2

到此刻為止,算是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不過依舊做不到很清楚,好歹是個大眾評價極其高的名著,總該需要留給自己一點此刻的感受方好。

也是因為機緣吧,前幾天看德川家康的空隙間隨意翻找,找到這本書,不是有人説什麼一輩子只讀一本書還是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不管他是怎麼説的吧,我也懶得去查,不就是一個人説的話嘛,沒必要讓我如此執着!就是這本百年孤獨了。既然有緣,我也接受,這本書起初其實並不令我喜歡,沒什麼感覺,人名字老長,感覺遠古開荒一樣,直到快到中程時方進入狀態,才知道他寫了個啥,這老馬也怪有意思的啊!

總體感受是這個人真的如同哪個書友説的,真的是被閃電劈到了才能如此文思如泉湧,不,不是泉湧,是洪流奔湧!他的形容詞用法,比喻,比擬,通感等等大量描述方法,讓人看的眼花繚亂,酣暢淋漓!他通過這種方式把普通人難以描述的'東西給你描述的真實立體,栩栩如生,似乎我感覺這個世上沒有什麼事物,感覺是他不能給你描述出來的,當然我可能我讀書少!也有別的比這牛逼的?

對於什麼百年,孤獨啥的評價,書友們一針見血,長篇大論得多了去了,我沒那個才能,也就懶得説這個了!説點別的感覺,讀這本書,在這裏讀,最好的就是有這麼多書友,大家都相互幫助,扶持,解惑,真的蠻有意思!大家都在讀,有讀的快的,信手寫下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後來讀者看到了去回答,討論,他們又會看見了反過來回答,討論!這是我自己的實體書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進益收穫良多,在此感謝書友們!

本來個人的看書速度很快的,沒想到這麼一本書讀的如此之慢,只是因為駐足查看書友們的評論,並對感興趣的加上自己的一點淺見,和他們互動一下,哈哈,有趣!

《百年孤獨》讀後感3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麼多紛繁的故事自然地、毫無痕跡地鏈接起來。

這裏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着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裏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為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着對歷史的嘲弄,或藴含着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至於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裏,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後,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後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於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麼一羣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讀後感4

“文學是為了嘲笑人們而做出來的最好的玩具。”這句話是最後那個和阿瑪蘭塔·烏蘇拉愛的死去活來的奧雷良諾的朋友阿爾瓦羅説的。那麼加西亞·馬爾克斯寫這本書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僅僅是拉美的歷史。

今天下午在圖書館一口氣讀完了最後四章,其實早在讀到老阿瑪蘭塔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不安了,雖説之後的家庭成員在一定程度上覆興了另一種形式的家業,可是那種浮躁虛華正是預示從波峯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諷。這個時代就這樣沒落的開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語言講着看似與他無關的故事,語氣裏沒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夾雜着弱弱的同情。每個人孤獨的方式都不同,卻又是一脈相傳。這個家裏是由女人來支撐的,所以孤獨就顯得風情和動人了。

然而,他是這麼嘲笑的。追求科學與外世界的.被科學和超脱的精神折磨而死;環球漂泊見多識廣的最終還是回到這裏離奇而死;一心操守家業,默默打理內務的被煎熬而死;參與戰爭、起義和遊行活動的因對鬥爭的恐懼而死;純真的昇仙,惡俗的墮地,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全部被意識捲走,剩下幹扁腐化的軀殼。

最後得知墨爾基阿德斯為這個家族早就準備好密碼羊皮書,我彷彿看到了長滿綠斑的吉普賽老頭閃着黑色渾濁的眼睛嗤嗤地笑,笑這個家族以看不到的程式緩緩地進行。每個布恩地亞家族成員和與其有關聯的外人本都擁有特殊的力量,所有人的力量在明處互相烘托,卻在暗處抵消。讓孤獨佔了上風。

《百年孤獨》讀後感5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麼多紛繁的故事自然的、毫無痕跡的鏈接起來。

這裏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着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裏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為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着對歷史的嘲弄,或藴含着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致於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裏,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後,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後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於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麼一羣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讀後感6

七年級時,閒來無事,發現舍友書櫃上擺着一本《百年孤獨》,便借來讀讀。我陸陸續續地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讀完,讀完之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解脱,我解脱了,布恩迪亞家族也解脱了。

《百年孤獨》講述的是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沿海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説實話,這本書的確難懂,光是書中理不清的人物關係以及相似卻又不同的人物姓名就夠讓人頭疼的。但是,好書就是有讓你硬着 頭皮讀下去並且自虐式的想去讀第二遍的衝動。當你真正走進布恩迪亞家族中去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那種想擺脱孤獨但卻死也離不開它的糾結,矛盾和痛苦。

我認為大多數中國讀者被馬爾克斯的作品吸引的原因,不外乎是獨特魔幻的寫作手法和另有深意的主題內容。先從寫作手法上來看,馬爾克斯已然被打上了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標籤,但是魔幻是表,現實才是裏,這種表 裏如一的結合使得《百年孤獨》從小説的一開始,吉普賽人帶着磁鐵觀像儀來到馬孔多的時候,這種現實與魔幻的結合就已經讓讀者陷入了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説的幻想中。從主題內容上來説,由小及大,《百年孤 獨》被看做是拉丁美洲奮鬥歷史的完結。《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 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很多人對於《百年孤獨》都只是望而卻步,很想去讀,卻無法深入到作者描繪的那個觸手可及但又不敢觸摸的世界。

《百年孤獨》讀後感7

我喜歡那種看完之後留有餘味,能帶給我思考的書。毫無疑問,《百年孤獨》即是。

“人生而孤獨。”沒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他們無法擺脱自己的宿命,逐漸走入孤獨的深淵。布恩迪亞家族,幾個世紀以來都重複地陷入孤獨之中。書的結尾令我由衷驚歎,極其精彩巧妙,即使之前已經隱隱提到。所以,隨着閲讀加深,我們會發現這個家族的結局無非就是走向毀滅。雖然最後阿瑪蘭妲和奧雷里亞諾的活力給人以希望,現在想想那也無非是毀滅前最後的掙扎。一切都還是輸給了狂熱的愛情。也許這個家族的結局有一部分與愛情有關。雖説愛情是小説不變的主題之一,而書中的愛卻讓人難以接受,人物成也愛情,敗也愛情。羊皮卷破譯了,家族也毀滅了,所以讀完之後,我突然產生一種想法,這個故事,本就是在影射我們心中的幻象?我們的內心本就是孤獨又迷茫的,在經歷了狂熱,榮耀,屈辱,衰敗之後,我們終於得以漸漸看清自己的內心,看清一切事物的實質,也是時候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或心的死亡。所以,百年孤獨在我看來也是我們自己的百年孤獨,書中的每個人物在我看來也是人生中每個時期不同的心境造就的不同自己。

書中我最喜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他與生俱來的洞察力,野心和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孤獨感都令我讚佩。這就像是正當盛年的我們,帶着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特質,又努力的'去探索新的世界,想發現新的自己。

這本書故事性不是很強,於我而言,讀書只讀故事未免無聊,重要的是能讓我們思考,這無疑就是一本好書。

願我們都能在孤獨的人生中發現孤獨到極致的快樂,在平庸的人生中成就不平庸的自己。

《百年孤獨》讀後感8

剛開始看《百年孤獨》的時候,發現有幾個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亞家族中的人名反覆用的都是阿卡蒂奧和奧雷連諾,這也彷彿他們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種可怕的循環中度過的;其次,故事的情節很具神話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為按奈不住寂寞從新回到人間,甚至與活人交談。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衝動,這是一個彷彿描述一個國家百年的繁衍與生存、恥辱與壓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亞帶領他的妻子,以及他的親屬朋友們歷盡千辛來到了一片未開墾的土地上,開闢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這塊後來被命名馬孔多的小鎮上,藴含了無窮的神祕,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亞陷入了無窮的孤獨。在他身上也體現了那種可怕的循環,在他對創造發明產生厭倦以後,便整日地呆在實驗室裏製作金屬金魚,每做到二十條的時候就將它們熔化重做。他的後代奧雷連諾又從戰爭走向孤獨,終於也陷入了循環制作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傳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獨樣,直到家族的最後一代奧雷連諾·布恩蒂亞的出世,由於壟斷資本主義的入駐,不僅是布恩蒂亞家族,整個馬孔多已經開始沒落了。那本羊皮書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這個家族從建立到沒落其實已經是註定的宿命,終究是一個可怕的循環。

《百年孤獨》讀完後都會給人留下一種沉重感,我認為這種感覺才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給讀者的。

《百年孤獨》讀後感9

最早接觸魔幻現實主義還是在影視劇中,當時還未曾讀過《百年孤獨》,雖然早有耳聞,如今讀完只有震撼。馬爾克斯用他史詩一般的敍事架構和細膩唯美的文筆為我們展開了一個荒誕而又真實的世界。跟隨馬爾克斯的腳步,我們見證了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孤獨之旅。

孤獨並非布恩迪亞家族特有的標籤,它也是人類共同的命運,即是人生的常態。我們每個人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然後又孤獨地離開,帶不走任何一切,唯有孤獨一同入殮,永世相隨。

如果説陪伴才是幸福的源泉,那布恩迪亞家族就是一個悲傷的共同體。即使他們血濃於水,可縱觀他們的一生,之間幾乎沒有太多深刻的交流,反倒是梅爾這個亦真亦假的魔幻角色承載了一些短暫的幸福時光。

孤獨是一段漫長的旅程,長到你最後都感覺不到時間在流逝,因為時間變的不再重要。孤獨也是一場短暫的.旅行,短到當你開始享受它的時候,時間已所剩無幾,因為生命的長度有限。我們能夠做的就是通過銘記他人來充實自我,讓每個孤獨的個體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假如你也感到孤獨,那麼請不要悲傷,你的孤獨並不孤獨,最重要的是享受當下的生活。

多年以後,當人類只剩下文字來寄託回憶的時候,《百年孤獨》一定是其中之一。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孤獨是把你拉進黑暗深淵的一雙手;孤獨是在周圍喧鬧的環境中你卻在灰暗的角落裏輕輕抽泣。而一個歷經百年孤獨的家族,他的歷程,會是怎樣的呢?

《百年孤獨》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説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敍手法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閲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迪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和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脱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

這本書寫的是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的荒唐、古怪、甚至有些倫亂的故事和馬孔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乃至消亡的歷史。漫長的幾代人之中,有手藝靈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聰明機靈的、有勇敢堅強的`、有吃苦耐勞的、有光彩照人的……他們有堅毅的眼光,不輕易服輸的性格,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

作者馬爾克斯不愧是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人,以此書為代表,他用絢爛並無束的語言構建了魔幻的天地。

歲月雖逝,但水流影在,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傳奇,註定不會在世界上重現。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放佛他們都在堅持着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堅持着所謂的理想。或許是因為上帝不想讓人們過於幸福;所以,當上帝以無邊的美意創造了一切後,又會讓魔鬼所破壞,正如馬爾克斯所説的那樣,布恩迪亞家族經歷着這樣的一切:街上的`女人會使人流血,家裏的女人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鬥雞會讓男人喪命、終身內疚,槍彈一沾手便會引發二十年的戰爭,冒失的事業只會將人導向失落和瘋狂……當年邁的烏爾蘇拉走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爾基亞德斯,這個智慧與先進的代表雖然與布恩迪亞家族有着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預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敗,為什麼?

直到現在也沒能明白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現人類的無奈嗎?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為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亞發現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也隨之衰落,也帶來了戰爭,流血,瘟疫,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微縮的世界,歷經一切,還有人類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許還應該説説奧雷里亞諾·布迪地亞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舊未讀懂他。我不懂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為什麼要回來,過着與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擁有者何她高祖母類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終不是烏爾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無法理解的應該是他們“變態”的愛情吧,我不知道是否這樣説恰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後的愛情還是讓這個曾經輝煌但也孤獨了百年的家族結束了。正如那捲神祕的羊皮卷所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住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唉!人生百種滋味,還需慢慢體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複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裏的居民註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複着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説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也重複上演着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後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颳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為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現自己是這麼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裏,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於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隻有停下來才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我們才會快樂。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家族的長子是何塞·阿爾卡蒂奧,這個固執任性的孩子獨自一人離鄉多年,後返家鄉,卻又執意迎娶妹妹麗貝卡。最後離家而居,終未團聚。

奧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和他的兄弟毫無相通之處,就像是兩個染色體不同的物種。他繼承了家族的傳統,專注,堅持,有着狂熱的追求精神與堅不可摧的意志。他參加過內戰,有卓越的功勛。但結局,卻是緊鎖門窗, 與世隔絕,不停的將被自己融化的小金魚煉成另一條小金魚。

阿瑪蘭妲是第一代兄弟的妹妹,另一位是麗貝卡。阿瑪蘭妲愛上了不愛自己的男人,害死了自己不恨的姐妹,逼死了深愛自己的愛人。她悔恨終身,燒傷胳膊,企圖在緊緊殘繞的黑紗布裏掙扎着活下去,再未嫁人。後來 ,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麗貝卡是誤打誤撞進入這個家庭的,她面容陽光,內心卻似佈滿苔蘚般潮濕。她愛上了姐姐中意的音樂家,音樂家也為她沉迷。那陣子她似雪花飄舞,喜不自禁。被姐姐從中阻撓萬般不得,心灰意冷,雪花揮發,寒氣逼 人。後嫁給何塞·阿爾卡蒂奧,再未出門,直至屍骨腐爛,仍孑然一身。

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而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的只剩下一小塊皮的兒子時,他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

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時間在故事裏看着總是快的,但是轉眼百年多的滄海桑田,從初代的勤奮耕耘到末代的荒涼頹敗,真讓人有種難以言明的感慨。發散一下,覺得兒女的教育還是非常重要的。像烏蘇娜瞎了之後想起來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實是雷貝卡,而她自己心愛的'子孫們沒有一個擁有她所希望他們擁有的勇敢勤奮的美德。連小説前期的視點主角、前期我最喜歡的奧雷連諾上校也木有。

這個故事通篇看下來除了感慨家族的沒落之外並沒有特別深的感觸——關於ZF和商人對當地人民造成的傷害除外——作為東半球的人,對西半球南邊那個太過遙遠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説後面附錄裏所説具有如此深的歷史意義的話,也許布恩蒂亞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簡單又有開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後後來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這塊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時候就果斷抽身而去只剩下破敗的小鎮了。

而最後馬孔多整個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會風氣?

故事裏印象最深的3個人:梅爾加德斯、烏蘇娜和菲蘭達。雖然最後一個我對她實在十分討厭,但是依然覺得這個人的個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鮮明。烏蘇娜代表了這個家族的興,也代表了這個小鎮的興,她的勤奮和樸實為這個家庭創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蘭達代表了亡,扼殺了人性,拒絕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亞家因為歷史的原因早已積累下衰敗的因子,她卻也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梅爾加德斯則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個“先知”的角色,他帶來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發展,他更像是一種力量而非真實的存在。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説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能夠團結在一起。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原因。他們的孤獨並不是因為不能與人分享快樂,而是由於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可以使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

在此,馬爾克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而實際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落後和愚昧為伍。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獨,而這樣的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這便出現當下小月月、小夥與七旬老伯爭搶地鐵座位的現象。社會是羣體的,需要大家共同建設社會才會和諧。

《百年孤獨》裏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徽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冒險、衝動、勇敢和不屈,還有遺傳的高高的顴骨,以及骨子裏隱藏至深的渴望。

這種孤獨不同於中世紀貴族的那種“高貴的憂鬱”,象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它不是在華麗的客廳裏,踱着方步慨歎生命之短暫、薔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麗目俯察人世的風雲無常、世態炎涼。它是對世界本體的一種淒涼的絕望,是低賤的、卑微的,有一種濃灰色的壓抑感,有是一種慘淡的幽默。這是一種絕頂的憂鬱,無可逃遁甚至無法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