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薦】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19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邊城讀後感【薦】

邊城讀後感1

當我在新華書店第一次拿到《邊城》這本書時,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在這些眾多的圖書中挑選出了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它能夠吸引我的原因不是書包裝的樣子,不是作者是否著名,也不是它的內容是否精彩。它吸引我的就是“邊城”這個題目,它給了我如宇宙的遐想。“邊城是什麼?”“邊城是一座城嗎?”“為什麼取名叫邊城?”一切的問題迫使我選中了它。

一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邊城》的作者是沈從文,原名沈嶽煥,他收到的正規教育僅來自國小,他的知識和智慧更多的是自然和人生這部大書給他的。但是,憑着自己對文學工作的執着,他成為了一名有名的文學工作者。

看完了作者介紹,我更是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本書主要是寫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

書中的安然世界是如此令人身亡,所以當我寫到這兒時,忽然有些惶恐地停下來:我有資格去評説甚至只是去描述這樣一個如此恬靜優雅的意境嗎?

可是,我還是不得不説我喜歡《邊城》那字裏行間隱約可見的`熱情中的憂慮,因為那種平靜中的淒涼是何等的熟悉,又是何等的不着痕跡,讓人微笑地流着眼淚。金介甫説:“沈從文的鄉愁就像辰河一樣靜靜地流在中國的大地,流動在他和他的民族記憶中的是一條染紅的河流,是一腔斬不斷的鄉愁,是一中古老情緒的振顫,是民族使命感與責任感的體現。”而在我看來,那種悲切就像是大海,不是誰都能明白的,表面的風平浪靜掩着內心的浪濤洶湧。這真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啊!

所以,我不再惶惑,再一次拿起筆,寫下了我對《邊城》的理解:既然生活比任何臆造都精彩,那麼我不必擔心《邊城》的真是理解是否深刻,真是就已經足夠。面對着《邊城》這樣一本餘韻悠長的小説,若能夠真正的讀懂,或者宣稱自己已經讀懂,是很無趣的。我所能夠做到的,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去釋讀《邊城》時的心情。

邊城讀後感2

祖父一天天的老去,“無論如何,得讓翠翠有個着落”。一開始,祖父並不知道,茶峒最優秀的兩個年輕人都巴着傳承做個“擺渡”的,儺送二老甚至不要“碾坊”要“渡船”。這時對於祖父又或是翠翠,都是一個幸運而又悲慘的遭遇。

爽直的天保大老對祖父自白:“老伯伯,你翠翠長得真標緻,象個觀音樣子。再過兩年,若我有閒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象老鴉到處飛,我一定每夜到這溪邊來為翠翠唱歌。”祖父把那雙小眼睛瞅着大老,他正是想要尋找這樣的人的。可是大老的直白讓祖父又愁又喜,祖父温習着那些出於一個男子口中的真話,實在又愁又喜,他在心裏想:“這個人是不是適宜於照料翠翠?當真交把了他,翠翠是不是願意?”祖父尋找的是一個能夠代替他照顧翠翠的人,古樸的老人自不能擅做決定,他得依着孫女的態度。不久,儺送二老也上門探起了口,像哥哥那樣開門見山的説道:“伯伯,你翠翠象個大人了,長得很好看!”其意思再明白不過了,翠翠長大了,到了談婚嫁的時候,儺送不是在暗示嗎。

若要比較分析,天保是不及儺送的。天保“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他是船總順順的大兒子,理所應該的要繼承起家族的事業,所以他向祖父説的很明白,“我要個能聽我唱歌的情人,卻更不能缺少個照料家務的媳婦。”他不是一個細膩的人,大概是繼承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就是跟一個稍有家產的白臉黑髮的小寡婦結的婚,在天保眼裏,家族的事業是放在第一位的。儺送卻不同,他為人“聰明而又富於感情”,他前來不只是向祖父表明心意,甚至邀請翠翠到他的家裏,為她安置了一個最利於看賽舟的位置。翠翠起初不明白他的意思,直到聽人説起:“只看二老今天那麼一股勁兒,就可以猜想得出這勁兒是岸上一個黃花姑娘給他的!”翠翠這才明白過來,“心中不免有點亂”。

車路和馬路,都是走向同一個地方,然而並非每一次的付出都能得到想要的結果,也不管你是怎樣的辛苦付出。或許對於決定結果的翠翠來説,不在乎誰走的怎樣一條路,在乎的只是一個人,一個存在於心的人。

邊城讀後感3

它讓我領悟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閒適,是它讓我觀賞到“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深意意境,是它讓我如痴如醉……

清泉縈繞心頭,浮躁倍感清涼愜意,她,是大自然的女兒,帶着絕不是故的赤心,載滿她那少女悠悠歲月,於渡船上期盼心上人的歸來。

她一出生便是悲劇,不是悲劇的產生,而是永恆!永和的悲!但她沒有因這而失望而放棄,就這樣她跟着和渡船的老人相依為命,生活于山水之間,青山綠水創造了她的勤儉,她的寧靜,孕育了鄉村樸素的清純。

一個和情竇初開的小姑娘的心,一次端午賽龍舟,她遇到了他,灘送喜歡她,但萬萬沒想到哥哥天保也如此,最後天保為了成全,故外出闖灘,而悲劇並應為這就而停止,在風雨中天保不幸喪失性命,灘送痛苦不已中更是自責,於是在親與情中,他拋下她,遠走他鄉,渡船老人也因而死去,這兒,獨留她,守船等他……

她——翠翠,一個人性美的化身,哪怕被人所拋棄也心懷善念,城中他人何不是?

在這座小城裏,一切都是純淨自然,充滿自然人性,與牧歌情調的世外桃源,在這座小城裏,便會想起那“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我欣賞《邊城》,如同欣賞“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一段簡約的文字,淡淡的筆墨,作者便描繪出一個淳樸的邊陲小鎮,看着這兒,便可讓我放棄一切關係,與繁雜的推理,享受那份獨特的.淳樸,宛若唐詩宋詞中的墨畫。

《邊城》中的人的生活都極為單純淳樸,人都安分樂生,他們或許有些小市民主意,但那卻是愜意真實的,淳樸自然的。

翠翠去看比賽,當地人們便熱情的招呼他們,而有人濟度,老船伕也會立刻而來,他們雖然生活很辛苦,但卻能互相幫助,如家人一般,相比之下,我們雖然生活在熱鬧的城市,卻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有時甚至連樓上樓下都不知道,真可笑!我希望有那每一天,我們這“熱鬧”的城市能變成真正熱鬧的城市!

邊城讀後感4

最早接觸到沈從文先生的作品是《湘西遊記》,當時是20xx年的暑假,在湖南邵陽的雀林國學堂中。每天清晨,一邊在操場上踱步,一邊讀這本書。回想起那時的生活,真的好不愜意,當時我在的位置,距離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不足300公里,這是我心之夢之想去的地方。

未打開這本書時,滿腦子都是這句“《邊城》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又想出來。”這也是我對《邊城》的第一印象。閲讀這本書時,我就經常思考這句話,這句話到底對嗎?城內的人為什麼想出去?城外的人又為什麼想進來呢?

讀完這本書,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覺得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看。

其一是作為讀者的我們是城外的人,書中刻畫的人物則是城內的人。城外的人想進去自然是真的,因為邊城是一座安靜祥和的城,這裏的人悠閒自在的活着,這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寄託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嚮往。

至於城內的人是否想出來,我不知道,因為我們都不是城內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論。

第二個角度就是單純從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內因為一條河分隔,一邊是翠翠,另一邊是天保和儺送,因為對愛情的追求,城內的人想進去,城外的人想出來。因為只是“想”,還沒有得到和實現,這也與小説最後不圓滿的結局相對應。

《邊城》作為一部中篇小説,帶給我最美的體驗和感受就是小説最後留下的無盡遐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書中的文字,進入書中,扮演我們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過他的經歷,並且繼續向前走,這給了我們每個人當作者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來看,《邊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畫作,是一幅未創作完的詩,每個人都可以繼續寫下去。

後來雖多次去過湖南,但因時間原因總不得到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遊覽和感受,希望下次可以有機會。

邊城讀後感5

習慣了城市的喧囂和華麗的辭藻,當我終於靜下心來翻開這本書時,我立刻陶醉了。

它沒有什麼特別的,語言,簡單,內容,沒有什麼新的想法,但它可以把一個小山村的感覺跳在紙上,讓一個人完全陶醉,一次讀完整本書,讀後回味無窮,這就是它的魔力。

對於農村來説,我的感情只是奶奶家的一個地方口音,一片竹林,只是一個玩耍的地方。充其量,這只是一個家庭在異國他鄉的想法。這個小村莊和我腦海裏的一樣,真的不一樣。它和我的家鄉有着相似的風景。至於愛情,只有在認識了這個小村莊之後,我才記得它和我的家鄉很相似。

一切都那麼簡單。

擺渡的.人不求利益,有時甚至免費送一支黃煙;大黃狗太人性化了,不再被當寵物養,而是和別人在一起;順順沒有財主的傲慢、慷慨和自由,這可以幫助人們迫切需要;兩個兒子沒有公子的嬌嫩。他們選擇最重的槳,吃乾魚和睡艙板;人們的皮膚被陽光染成小麥的顏色,沙啞的歌聲在空氣中震盪。老人搖槳50年了,身材依然堅韌。大自然在這片森林裏創造了一個天堂,就像沈從文自己的評價一樣。與此同時,大自然給了這裏的人們天生的幸福和不被任何雜質污染的心,這可能是迷人的。

這個故事的悲劇結尾,讓無數人歎息,似乎出乎意料地,老人溺水和老人離開,為它畫了一個省略號。故事沒有給我們一個温暖的結局,也讓我們有更深的思考和永恆的回味,是分歧,是分歧讓他們之間的距離,不僅在人之間,而且道路和道路,船主和船伕,這麼多的分歧讓他們分開,也就不足為奇了。

看似不懂,我合上書,一股書卷的氣息撲鼻而來。我閉上眼睛,想象着故事的另一個結局,但總是不合適。這時,我明白了這本書的另一個聰明之處:它的故事是不可分割的,情感和分歧也是如此。

邊城讀後感6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清水秀名為"茶峒"的小山城,小溪潺潺,溪邊一户人家,一位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相依為命。老人與女孩負責過渡人渡船。他們相伴在清晨聽鳥鳴犬吠,相靠在黃昏看朝霞餘暉,十分悠然自得。後來女孩與掌水碼頭的兩個兒子相識,他們都喜歡上這個女孩,最後大兒子為成全弟弟,傷心外出卻遇難,而二兒子因愧疚哥哥便未迎娶女孩,女孩的爺爺也在風雨中離去。女孩執着的等待二兒子歸來。

《邊城》的作者沈從文在這本書中用許多筆墨來刻畫翠翠這一形象。從黑黑的皮膚,水晶清明的眸子,為人天真活潑又乖巧到初遇二兒子儺送情竇初開的羞澀……沈從文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大兒子天保性情豪放豁達。二兒子儺送眉清目秀,聰明富於感情,很受父親偏愛,人稱“岳雲”。儺送從與翠翠初遇被誤會了自己好意到與哥哥輪流唱歌追求翠翠,再到最後的因心裏對哥哥有虧欠不願娶翠翠,很富有情感。爺爺也是整本書中關鍵人物,爺爺善良淳樸,熱心好客,因為女兒和女婿的悲劇,在他內心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害怕翠翠走母親老路,結果因天保的死,造成孫女的悲劇,他又無能為力,只能撒手而去,最後死於意外,也許正是他孤獨的歸宿。

書的結尾"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哀不傷,在悽婉中結束。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顆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的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哥哥的死而消失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悄離去,帶着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留下翠翠無止的等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對二老的行為不免有些責備,他辜負了翠翠的一片痴情。也許對翠翠來説,等待縱是孤獨,但已在最美的年華相遇,夫復何求?結尾造物弄人,但我們知道,並非每個故事結尾都是完美的,有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故事也會更加真實。

邊城原始淳樸的民風和人情,謳歌了一種淳樸的象徵着愛和美的人性和人生,也表達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邊城讀後感7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着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着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裏行間飄散着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着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咱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非常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温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咱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咱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咱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後感8

《邊城》所寫的故事很簡單,然而卻極美: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

讀完全文,我閉上眼睛靜靜地沉思。翠翠,一個多麼純潔善良的女孩,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她是美的化身,是天地的恩賜。面對一連串的打擊,儺送離開,爺爺去世,她沒有倒下,而是勇敢得地面對,接替爺爺的工作,苦戀着等待儺送回來。面對人生中的不幸,她沒有哀怨,而是以她堅強的性格勇敢地與命運抗爭。

苦戀着儺送的翠翠在爺爺去世後,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儺送回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多麼真實而又殘酷的一句話,翠翠是不幸的,失去了親人和愛人;但翠翠又是幸運的,對儺送的愛戀又使她擁有了對生活的希望,她像她的母親一樣,為了愛情不惜一切,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依舊在平淡中度過,而時光也逐漸在船頭船尾中流逝,唯一不變的是船中人的期盼……

到了冬天,那個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邊城讀後感9

來到地下室,東西雜亂無章地堆着,母親讓我好好收拾收拾,我有些心不在焉,隨意的翻騰着,眼前一個小盒子孤單的在牆角放置着。思緒來到幾年前。

那是外婆去世的幾天前,她已經被病折磨得下不了牀,整個人面黃肌瘦,講的話也不清不楚,當時她喊來我,指了指牀底下,我知道那有個小盒子,是外婆最寶貝的,之前外婆時不時的就會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輕輕的擦拭着,但是那時的外婆,已經沒有這麼多力氣去再將它擦洗。我小心翼翼的拿了出來,輕輕撣了撣上面的灰塵,打開了正前面的小扣,裏面躺着的是一本破舊的書,書名依稀可以辨認,是《邊城》。

我拿着走上客廳,母親和我一起翻閲了起來。《邊城》的主人公有翠翠,翠翠的爺爺,儺送還有天保。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故事,情節樸素優美。湘西山城茶峒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選擇了退出。這種手足情深讓我有些情不能自己,我知道這是哥哥對弟弟的愛。結果卻是讓我意外,天保孤獨的外出闖蕩,死於意外。天保的死給儺送也帶來了承重的打擊,以至於最後儺送也離開了,看到這,我覺得為了親情放棄了愛情,是可悲的,而翠翠獨自承擔着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邊城》裏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也讓我向往。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故事的結尾,不是那麼堅定有力,充滿希望的,我看到了無奈。但是讓我回憶更多的是人性的美麗,是愛情的美麗,親情的美麗,鄰里之間友愛的美麗。讓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好似一股清泉流淌於全身。

或許全書着重在於愛情,但是我看到的是更多的親情,在我心中,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一直揮之不去,久久縈繞。

邊城讀後感10

剛讀完沈從文的《邊城》,感觸頗深。

小説不長,但它把我帶入了長期的思考。小説以川湘邊境邊境城鎮茶洞為背景,以當時獨特的地方習俗為基礎,以渡船人孫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

小説的主人公翠翠,也就是老船伕的孫女,父母死於內心的道德壓力,留下翠翠和老人相依為命。雖然生活經歷有點悲慘,但也許是在美麗的自然中長大的原因,觸目青山綠水,翠翠依然天真活潑,單純害羞,可愛。她不懂世事,只懂得聰明地幫爺爺守渡船。正是這種樸素的美,也讓當地船長的兩位少爺愛上了翠翠。

愛情是美好的,但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能輕易擁有。大少爺天寶性格豪爽。他本想退出成全弟弟的諾送和翠翠,但不幸的是,他溺水身亡,在原本有發展機會的翠翠和諾送之間形成了無形的障礙。守船老人因為擔心孫女的幸福而不斷向人測試,加深了船總順順和諾送對他的誤解,使得諾送幾次見面都表現出冷漠。翠翠的羞澀本該是翠翠美麗的一面,卻讓諾送錯了。

猝不及防的大雨衝倒了白塔,祖父的死讓翠翠明白了更多。翠翠可能再也聽不到感動她的歌了。也許美好的愛情註定會在悲劇中留下遺憾。只要你説清楚,你就能得到的.幸福就會在讀者面前生生錯過。一切似乎都有自己的安排,近在咫尺的幸福,本可以得到的幸福,卻在現實中被錯過。

這似乎也啟發了我們,很多時候,勇敢的時候不要懦弱。

之前聽有同學説邊城是沈從文的理想主義幻滅。我不能做出如此深刻的評價,但我能深刻感受到沈對自己世界的嚮往。那裏的人善良熱情,淳樸勤勞,人與人之間沒有懷疑,更多的是互相幫助和理解。

我似乎可以看到老船伕拿起錢一個接一個地塞回渡船的手,然後從腰部拿一小束煙到渡船的負擔;我似乎可以看到老船伕善意地強迫路人使用他的處方,喝一碗涼茶;我似乎能聽到竹黃鳥和杜鵑的叫聲,以及山上竹雀的歌聲;我似乎能感受到綠色的眼睛,潺潺的舒適和悠閒。這是一個美麗而難以找到的世界。

邊城讀後感11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説:。。。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着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閒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脱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亙古不變的圖畫裏。

邊城讀後感12

手捧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縈繞在心頭。小説以真摯的感情、優美的語言、詩化的意境,把我們帶入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時空裏,使我們陶醉於一曲清新悠遠的牧歌。

小説沒有曲折複雜的情節,翠翠在滿眼葱茂的山林中,無知無覺地長到了15歲,她的世界裏除了爺爺,黃狗和渡船,如今中心竟湧出了“薄薄的淒涼,“翠翠和二老之間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為作家娓娓道來,點燃着清風白月,浸潤着流水淙淙,青春的夢如一顆晶瑩剔透的玻璃球,被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碰撞得破碎之離——夢的碎片。卻留待主人公用她稚嫩的雙手在餘生裏日復一日地撿拾!這樣的結局怎不令善良的讀者為翠翠的命運起到:青春的`夢幻請你駐留!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説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當“水鴨子”的老大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老二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有人説,世界最痛苦的人是藝術家,因為他們最敏鋭地看見美的逝去,可時間最快樂的人也是藝術家。因為他們可以活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裏,而我要説,今天最幸運的人是《邊城》的讀者,因為這些人在心底留存了一個夢,塔駐留在湘西的一座邊城……

邊城讀後感13

《邊城》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 它展示了一種近乎野獸純厚的個性,一種素樸真實的人情美。

沈從文的小説中永遠隱藏着湘西人民生活中不可言説的悲,那麼邊城也毫不例外。小説從翠翠,天保,儺送三人的情感糾葛為情節線索,展現了湘西人民深刻於骨中的悲劇性格與美善純樸。作者把自我飽滿的情緒投注到邊城子民身上,描繪了鄉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着重塑造了作為愛與美化身的翠翠形象。更有老船工的古樸厚道,大佬天保的豁達大度,二佬儺送的.專情熱血,順順的慷慨豪爽,楊馬兵的熱情質樸。作者用細膩柔情的筆觸,塑造了這些美麗善良的湘西人民,似乎世間所有美好的品德都賜予了他們。作者卻不只是有意無意中,開始了對湘西人性中的美和善的悲劇性思索,他們的哀樂,同樣無一不讓我潸然淚下。天保為成全翠翠與儺送而死,儺送掙扎於兄長與愛情之間選擇遠走他鄉,老船工奔走於翠翠的婚事而於風雨夜裏長眠不起,更有翠翠願花盡一生等待儺送歸來。這等等的故事,又讓我思索,為何純樸善良的湘西人民,卻有着無盡的悲哀。讀完這本小説,卻讓我掙扎於對湘西人民善良性格的欽佩,對他們無可避免的悲劇生活的哀痛。甚至想在最後文上一句,究竟是什麼造成最後的悲哀,卻也無從回答。

《邊城》也同樣是一部風俗文化小説,是沈從文濃郁的懷鄉情結的藝術結晶。小説的前三章便集中筆力描繪湘西的風物景觀和風俗習慣,幽碧的遠山,清澈的溪水,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河裏上下行的船隻,河邊的吊腳樓,原始古樸的碾場等等湘西特有的山水風物,以及端午賽龍舟,捉鴨子比賽和男女對歌定情等風俗,都展現了湘西人民質樸的生活。

正如沈從文先生一直強調自己是鄉下人一般,他用鄉下人的筆觸,寫下了一部屬於鄉下人的史詩。

邊城讀後感14

我對課外書向來是敬而遠之的,所以,並不曾體會給課外書的美妙趣味。因此,我不曾瞭解過《邊城》這本書,也不知道沈從文是何許人也。但是,也許,是因為同學的推薦下,也許,是因為老師的建議,又也許,是冥冥之中的不可抗力,我閲讀了《邊城》這本小説。初讀時,只覺得平淡無奇,並沒有吸引眼球的情節,不過,我很快就被湘西人的樸實,茶峒的美景給迷醉了。

女主角翠翠,是一個無爹無娘無祖母的三無孤兒,唯獨有一個撐渡船的祖父相依為命。天真、善良、勤勞,對美好回憶充滿嚮往,是翠翠的所有代名詞。在一席水中,在羣山環繞間。她撐着渡船,唱着小曲,時而還有幾聲大黃犬的輕吠,有雀翎婉轉的吟唱,儺送在月下“走馬路”、“唱情歌”,只為博翠翠一笑。沉思靜想,只覺得恬靜、美好,書中有置身於世外的桃花源,便有了遠離紛爭的無憂無慮。

不僅如此,在我看來,這部小説最大的亮點,就是清淡、平凡。翠翠的故事,沒有像現在電視劇一樣的狗血劇情,動不動就一哭二鬧三上吊,動不動就生死大劫或秀恩愛,也沒有所謂的三角戀四角戀,更沒有我要拯救世界的偉大英雄形象。《邊城》寫的是一種真實,更貼近了我們的生活,它讓我們覺得故事就發生在我們的周圍。也許,翠翠的故事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然而,它展現給我們的是,對愛情的追求,對親情的執着,對生活的樂觀,《邊城》值得忙忙碌碌的我們去深思。

小説的結局,不是情人相擁而泣,從此幸福在一起的結局,而是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儺送是否會回來,又是否會娶翠翠,選擇渡船還是價值不菲的磨坊,值得讀者回味。於是,在這種猜測結局的伴隨中,無疑又增加了《邊城》的價值。

所以,如果現在的電視劇和電影過於浮誇的話,那麼《邊城》就是能讓人解放的一劑良藥。因為我們的生活是那樣平凡,是真實的,是客觀的。對我們而言,只有在平凡中活得快樂,活得精彩,才能擁有人生的價值。

邊城讀後感15

首次接觸《邊城》,是聽完的。夜裏打開手機,演播室裏安靜温柔的聲音緩緩流入耳朵。心中的邊城總帶着一抹藍,浮現在遙遠的地方,江水流過,慢慢地洗卻人們的悲歡離合。而在世事之後,江水繼續流逝如同逝去的時光和沒有結局的邊城。黃磊有首歌叫《等等等等》,講述的就是邊城的`故事。“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到黃葉滑落/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着他的承諾/等着他的回頭/等到了雁兒過/等等到最後都忘了承諾”。

雖然是一個很簡短的愛情故事,但是文中一個愛字都沒有出現,因為愛已經融在了字裏行間。翠翠聽到二老的歌聲後説的話“跟着歌聲摘虎耳草”,一次次羞澀的低頭和臉紅,都是少女心中對愛情的美好幻想,晶瑩剔透不摻雜泥土和石塊,沒有所謂的門當户對,二老愛上了翠翠寧願放棄碾坊而去守渡船,不需考慮家庭與出身,一切都簡簡單單,愛或不愛,一句話便明瞭。

一直不太理解翠翠的含蓄懵懂,正式因為這樣才造成了最後的悲劇,沒有家世門第的束縛,也沒有風雲變幻的動盪,翠翠還是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在碧溪岨守着渡船,等着心上人的迴歸。我起初十分不懂她的心理,直到看到一部電影中所説“原來喜歡一個人是沒有勇氣説出來的”,我便理解了翠翠,不再惋惜她的隱忍和羞澀,而是喜歡她真實的純真、含蓄。

黃永玉曾以儺送與翠翠的初見情景作為木版畫,畫中的翠翠只一低首,最是那回眸不生嬌羞。這樣最簡單的畫面在人心上已是五彩繽紛。此後的這便在翠翠心中紮了根。端午節變成了翠翠最愛的節日。那簡單的端午,便是日後回憶起來都是甜的。

更愛的是沈老的文字,淡雅柔靜又如同江水中的浪花,輕輕地拍着岸邊的石牆,慢慢地浸潤,磨去浮躁,進入這樣一個世界之中,平淡如水確自有芬芳,慢慢引入一個安詳之地,漸漸沉沒。

最後引入沈老的話作為結束:“我一輩子走過許多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確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