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精華)讀書心得體會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1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讀書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1

《金鎖記》是張愛玲非常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較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較偉大的中篇小説”。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為,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説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可以説是張愛玲頂峯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説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卧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後來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終於得以脱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着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可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託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愛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終於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較後,這麼一個不幸的女人終於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説受到傳統小説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説,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説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後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後冷言閒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後,七巧終於出場,一開始就寫她因為替二小姐雲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寫,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係、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讚歎。

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説中應用得很廣。較妙一筆是在後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揹着光立着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説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較後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歎服。

其外,小説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裏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説較後,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直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説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徵,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裏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徵。

七巧的.悲劇命運是通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説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戲劇衝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族,本身就是較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後再通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但是,骨子裏還是嚮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着三爺季澤。但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着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幸福喪失之後,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己兒女鬥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因為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因此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因為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因為她對男人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因為她就是被自己所愛的男人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説,從表入裏,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讀完,也許大多讀者和我一樣,非但不會對七巧種種變態行經感到厭惡,而是會感到一種直徹心骨的蒼涼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子,年輕的時候,她也會和街上的走販眉來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樂;同時她也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儘管大哥把她帶到火坑了,她後來再見大哥,哭鬧過後,一樣塞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大哥帶回,這時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澤被她罵走後,她不也會躲在窗户背後看着愛人倉皇而去的背影嗎?那時她心中還有愛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間也仍然懷念年輕時候的温柔。這樣,這個人物也活了,我們也對她絲毫沒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愛的,也是不幸的。

張愛玲,確實是個奇女子。不但是她的經歷,還奇在她的文章。願一讀再讀,細細把玩,趣味無窮。

讀書心得體會2

人生不過就是一個萬里長夢,那些我們走過的路,做過的事,一滴滴,一片片,相遇相匯,慢慢的,就組成了我們這戲劇化的一生。初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是迷茫的,朦朧中跟着先生的腳步進入了夢境,細細品嚼才發現了那藏在夢境後真摯又殘忍的現實。

剛踏上古驛道,我在朦朧中看着楊老一程一程的送些錢老先生,他就靜靜的坐在那條“船”上,淡淡的看着母女倆,恬然知趣。後來阿媛病了,楊絳先生就只得自己尋這古驛道,淅淅瀝瀝的走着,拉成了一個萬里長夢。這夢裏有着病房裏的阿媛,有着“船”上的錢先生,亦真亦幻,似夢似假,感情在場景的不斷切換中變得越發濃重,現實也變得越來越殘酷。楊絳先生在驛道上兜兜轉轉,在夢境與現實中變換,一邊是在白天尋找飄忽不定的錢鍾書以短暫的相見,一邊是在晚上做夢去見錢媛看她的生活,最後阿媛走了,錢老先生也走了,這萬里長夢也剎的結束了,我們仨就這樣失散了。

讀完第二部分,我全然成了個淚人兒,只為楊絳先生的.無助而心酸,而楊絳先生卻又用了淡然的文筆,為我展現了一副新的天地。1935年,楊絳先生與錢先生結婚,同年便一同奔赴英國,法國深造,而這留學的一段時光,在楊絳先生與我與大多數人看來都是最為幸福的,後來阿媛出生,兩個人的陪伴變成了三個人的温暖,楊絳先生用那細膩的文筆記錄着生活中的滿滿缺缺。比較來説,那段時間的日子還算艱辛,而這一家人就這麼苦中作樂,慢悠悠的書寫時光。算來楊絳先生一家人,坎坎坷坷遍地叢生,而他們卻總是從滿地雞毛的生活裏挑出珍珠,從不中斷樂觀和積極。

“因為我們在一起,隨處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細想來,再看看身邊的一切煩惱,彷彿都隨着熱情煙消雲散了,人生在世無非兩件大事,生與死,而這兩件事又是富貴在天天註定,不放看的開一點,像楊絳先生一家一樣,樂觀的面對,只偶爾思念,生活不就是把淚和汗水用熱愛熬成湯,澆灌乾涸又貧瘠的現實中嗎。對於我們謝謝普通人來説,我們吃過的虧,收穫的累都會變成光,照亮前方的路。

人生就是一個萬里長夢,我們現在耿耿於懷得某件事,在老時回憶起來,可能就藏在記憶裏某個不起眼的地方落灰,轉瞬即逝。

與其到夢醒了才後悔,不如樂觀點面對這個世界,畢竟這場夢的導演,一直都是你自己!

讀書心得體會3

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

一、教師,珍惜兒童對你的信任。

孩子們對老師非常信任。“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詩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裏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事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為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啟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麼這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礆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映着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對於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後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

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和觀察,並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雖然我是一位語文教師,但對數學教學也從不放棄,我堅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學生就會給我回報,我做了,我也得到了。

以好帶差,以小組牽動班級整體,發揮小老師的作用,以習慣培養為重點,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拓展思維、能力為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是我教學工作的宗旨,也許正是自己在平日的工作中做細點點滴滴,所以期末考試,學生的書面書寫乾淨整潔,能夠仔細的答題,班級的各項成績好。

低年級的小科課較少,量的時間都是我們自己支配的,加強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搞好輔導也成了我們平日的重頭戲,及時調整教學狀況查漏補缺,讓學生不僅在課堂教學中有收穫,在輔導中也能拓展思維。

量的輔導,必然規律帶來批改量的增多,尤其是低年級,不批改是根本不行的,低年級必須面批面改,自己也能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在漂亮的字上畫個圓圈,在乾淨的本子上畫朵小花或者小五星。班級38名同學,每位同學的本上都留下我認真批改、圈圈點點的痕跡。也正是因為種種原因,學生很願意把自己的作業本整理乾乾淨淨讓我欣賞,讓我評價。在批改輔導中,我特別注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本着上課多叫幾次,批改多圈幾次的原則,把更多的機會送給他們,只要他們肯努力,我願意這樣去做,不厭其煩。

還記得和學生多種多樣的識字方法,清楚流利地表達,還記得學生清脆悦耳、富有情感韻味的.朗讀,讀課文各種不同的表演,識字也很有趣,可以加動作或者表演,如:“躲藏”我躲起來。在教學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朗讀能力、書寫習慣正在學生身上紮根,這又一次讓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教師注重什麼,學生就會展現什麼,同時也就收穫什麼。我讀了《施捨的樹》這篇文章後,我被文中的樹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這棵樹為小男孩做了許多事:讓小男孩在樹蔭裏休息,讓小男孩在它的樹幹上盪鞦韆,讓小男孩把它的樹枝砍下來做間屋,讓小男孩把它的樹幹鋸下來做船,讓小男孩坐在它的樹墩上休息。讀着讀着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媽媽很關心我,愛護我,天天燒飯給我吃,忙裏忙外,不讓我受一點傷害和屈。

有一次,我發高燒了,頭暈乎乎的,媽媽騎着自行車馱着我到醫院裏去。在路上,媽媽一會兒問我:“卉卉,你要不要緊?”一會兒又對我説:“堅持一會兒,我們要到醫院了。”忽然,一輛卡車從我身旁經過,我乍一聽這聲音後一驚,人一下子跌倒在地上,媽媽心急如焚,立即放下自行車,把我抱在車上,一個勁地自責自己。到了醫院,醫生經過一番診斷,説:“沒什麼礙,只需要掛兩瓶水。”我聽後有些害

怕掛水,媽媽對我説:“寶貝,放心吧,沒事,針扎一下像蚊子咬一樣。”我聽後點了點頭,心寬了許多。掛了兩個多小時,我的病情明顯好轉,媽媽心中的一塊石頭才漸漸放下。啊,媽媽,你就像那文中的樹!為我無私的奉獻!

其實,天下的父母親哪一個不是像樹這樣愛自己的孩子,他們為我們付出了許許多多,我們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用一顆孝心回報他們,讓他們感覺到我們已經長了,已經懂事了!願天下的父母都幸福快樂。

讀書心得體會4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是聯合國教材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明確指出的,讀書心得體會。所以小語教學必須擺脱單純的傳授知識和應試教育的束縛,改革小語教學,充分引導學生,發揮他們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標準》特別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這裏明確指出學生在學習中所處的主體地位。作為教師要真正發揮導的作用,就必須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在教學實踐中把自主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語文實踐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變死記硬背為活學活記,變機械訓練為積極實踐呢?下面,就來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嘗試自主學習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認識主體性,為學生儘可能多地提供自主讀書的時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讀書是學生自己的事。《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年級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儘可能多地提供學生自主讀書的時間。

1、課堂上注重誦讀,少一點對課文內容的講解。

注重誦讀是我們母語教育傳統經驗的精華,它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徐世英先生曾將朗讀與講解作過精闢的比較,他説:“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攤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課堂上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指導學生讀,儘可能地讓學生多讀幾遍課文,老師切不可以自己的講代替學生的讀。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語文科目地之一是使學生閲讀的時候自求瞭解,瞭解不會了才給學生幫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我在教學《錫林郭勒大草原》時,自始至終貫穿了讀。在導入課文後,我便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説説錫林郭勒大草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初步感知後,我再叫他們帶着幾個問題逐段朗讀:哪段在寫草原的廣闊美麗?哪段在寫草原的歡騰?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是讓學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詞句精彩,哪些地方能體現草原的廣闊美麗和歡騰。接下去緊扣精彩詞句,指導學生讀課文,讀懂意思,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讀出韻味來。讀的方式也有變化,或教師引讀,或學生自讀。學生的讀,有集體讀、分組讀、男女分讀,個別讀,又有分角色讀、表演讀、比賽讀。總之,要儘量擴大學生讀的面,不斷提高讀的質量。這樣,課堂上不斷地傳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學生課文讀得很熟,感情也讀出來了,對錫林郭勒大草原有了比較深的認識,產生了喜愛之情。

2、課堂上注重積累,少一點對語文知識的灌輸。

過去語文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靠死記硬背來學習語文,這樣知識得不到內化,能力得不到提高。要讓學生把語文知識真正地“佔為己有”,尤其把課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其中必然要有積累。《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中先後提到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生要“有較豐富的積累”這是語文課程新觀念的折射,切實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積累是當前語文教學亟待落實的目標。

教師指導學生語文積累不能以自己的好惡代替學生的自主選擇,必先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為積累的對象所吸引,產生讀背的慾望,積累才有內驅力,心得體會《讀書心得體會》。比如:教學時,我自始至終都以飽滿的熱情去感染學生,深入他們中間,能夠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一起閲讀、討論。學了《東方之珠》,我問學生:“香港有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你最喜歡哪個地方?挑你喜歡的一段讀讀背背。”話音剛落,學生們就興致盎然地大聲讀起來,背起來。課文《動物的互惠互助》課後讓學生表演出來,這要求學生能熟記課文,如果靠死記硬背來記住課文,學生肯定興趣不濃。教學時,我緊扣習題,採用讀讀演演的方法,並且親自參與到學生中去。學生自由分配角色、自由表演,個個興趣高漲。課文學完後,大部分學生能挑選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表演。

學生僅僅積累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國小一~六年級課外閲讀不少於100萬字。”教師除了指導家長做好家庭閲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的去搜集和課文有關的資料進行閲讀積累,這就需要教師的及時鼓勵和引導。只有長期堅持,學生的閲讀能力才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形成,學生也就逐漸養成了自覺閲讀的習慣。

二、充分體現實踐性,為學生儘可能廣地拓展運用語言的空間。

語文分為“吸收”和“傾吐”兩部分,吸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傾吐”。語文積累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因此,訓練“傾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讀中遷移,多為學生提供再現課文語言的機會。

語言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語言,即經常使用的語言;一種是消極語言,即積累了而沒被使用的語言。學生讀了教材,積累了課文的語言,如果是長期儲存,而沒有運用的機會,那這些語言就在孩子們的語言倉庫中退化為消極語言。因此,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上積極創造條件,提供各種各樣的語言環境,促使學生將積累的消極語言轉化為運用的積極語言,讓所學的教材語言能經常得到運用。

(1)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葉聖陶曾發表過這樣的觀點:“上課時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該如平常集會那樣的討論,教師彷彿是集會的主席。”課堂教學中,如果呈現出學生在熱烈地討論,教師在指導訂正的熱鬧場面,那麼,學生的主體意識樹立了,同時,學生在討論中時時去理解教材,運用教材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使關鍵性的詞、句、段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如在教學《撈鐵牛》一課時,我讓學生討論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懷丙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師?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討論中,我在一旁傾聽着,並給予指點。在交流時,我又讓學生討論:懷丙所做的準備工作順序可以顛倒嗎?為什麼?學生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討論中學生不僅積累了語言,而且運用了語言。

(2)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表演課文。

除了課堂中適當地組織討論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表演課文。國小語文教材內容大多以故事為主,有一定的情節,在初步感知課文後,學生通過身體語言來演繹文字語言不但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認識,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如:教學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時,在學生理解課文後,我讓學生自由組合演一演。課堂上他們即興表演,表演時不僅運用了課文語言,還進行了再加工。把賣矛、盾的人和圍觀的人演得栩栩如生,所説的話有的是課文中沒有的。由此可見,學生在這樣的活動形式中牢固地掌握了課文語言,並進一步領悟了其中的道理。

2、自由表達,多為學生創設自主作文的條件。

寫作是訓練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雖然很多學生頭腦中積累了好詞佳句和精彩片段,但碰到無內容可寫,無深切體會時,搔頭摸耳,舉筆維艱。這是我們長期進行命題作文訓練的緣故,其實,它並不是最好的訓練形式。語文教育家黎錦熙説:“日記札記,有內容重資源,比之堂上限時作文,偏重語文形式之準確無誤者,當然益處更多,效用更大。”《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要加強學生自主擬題作文的練習。習作指導要有利於學生開闊思路,自由表達。”因此,教學中,我鼓勵學生自由寫作,抒真情,説真話;鼓勵學生寫日記,多做自由命題的作文,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運用語言的積極性。課餘時間,我還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寫作文時有內容可寫,有感情可抒。

總之,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我們應該還學生以“學習的自由”,在教學中徹底扭轉“牽得過牢,導得過細,教得過死”的局面,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還給學生,把課堂的時間教給學生,讓我們的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習的效率。一句話,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每一堂語文課都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讀書心得體會5

翻開書,首篇導讀便吸引了我。

講到冰心是如何創作詩集,從小到長大,充分體現了冰心在寫作方面的天賦。

她的詩主要以母愛,童真,自然着稱。其中母愛的比重較大,的確,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的愛是最偉大,母親的愛是最純潔的。但,她那深深的母愛,思母心切是我們所不能企及的。母愛是那麼聖潔,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愛,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愛的'代名詞,通過冰心我讀懂了母愛。

從《繁星》中“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滿着夢,充滿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靈魂深處的孩子呵。”更詮釋冰心與兄弟姐妹之間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誼。這些是冰心充滿童稚的渴望與幸福。

她後來出洋留學,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過筆來敍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夠早點回家,她幻想着與母親見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樂。但是一旦沒了幻想,那麼她就會變得更加的失落與失望。

背井離鄉,又離開了至愛的母親,怎會沒有思鄉之情呢?“故鄉的波浪呵!你那飛濺的浪花,從前是怎麼一滴滴的敲我的盤石,現在也怎麼一滴滴的敲我的心絃。”那波浪不斷的拍打岸,我無動於衷,我不曾離開過家鄉。

冰心的短詩,給了我萬千的感慨。她的詩不含絲毫的虛偽,全是出自內心的真實感受,能夠感人至深,也可見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過的,她的幻想是那麼美,那麼引人入勝,那麼富有童趣。

讀書心得體會6

孔子説過: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讀書卻不思考,會感到迷茫;只思考卻不讀書,會感到疑惑。這句名言激勵着我,不但要學習,學習後還要思考。這一舉動,讓我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讀書,使我感到快樂;讀書,使我入迷。上幼兒園時,我就開始讀《西遊記》,那時還小,一點都看不懂,就請媽媽來幫我翻譯,他一邊翻譯,我一邊思考,漸漸的,我就會了。

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更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記得8歲時,我一放學就直奔書店,挑自己喜歡的書,硬要媽媽買了才肯出去。

讀書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所以,請愛護書,熱愛書,做一個真正有學習觀念的人,讀書更會讓你比其他人更上一層樓!

讀書心得體會7

我讀過有關誠信的書很多,如《曾子殺豬》《郭沫若與芭蕉花》《國王的花種》……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和感動的是《賣火柴的小男孩》。

《賣火柴的小男孩》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有錢的紳士在深夜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攔住,讓這位紳士買他的火柴,紳士由於沒有零錢,不想買,但小男孩卻説:“我去給你換零錢。”於是小男孩拿着紳士的錢走了,而紳士等了很久,小男孩也沒回來,便以為小男孩騙了他,只能無奈地回家了。然而第二天,紳士在工作的時候,有個男孩找來了,這個男孩比昨天的男孩矮些,穿得更加破爛。這個男孩一見紳士就道歉:“先生,對不起,我們沒能按時把零錢找回給你,現在我哥哥讓我送零錢來給你”。紳士經過了解,知道昨晚賣火柴的小男孩在換零錢回來的路上被馬車撞成了重傷,在家躺着。儘管這樣,還沒有忘記找錢給紳士,並叫自己的弟弟送來,這份誠信感動了所有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受感動,賣火柴的小男孩儘管生活貧困,並且被馬車撞成了重傷,走不了路,但仍堅持讓自己的弟弟送還該找的零錢,不因為生活的貧苦而失信他人,這是多麼難得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好好學習。由此,我想起了有一次,奶奶給我五元錢去買早餐,由於當時吃早餐的人很多,我買了一碗小肉雲吞,要3元錢,店主找錢給我後,我連看都沒看就拿着打包好的早餐回家了,回到家一看,店主給我找了7元錢,當時我很高興,心想:“這回發財了,既有早餐吃,又賺了2元錢,好開心啊”。可吃完早餐後,我高興不起來了,我想起了老師和媽媽的話:誠信是一個人的財富,不貪小便宜更是一種美德。想到這裏,我為自己有貪小便宜的陰暗想法羞愧得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躲起來。於是我連忙放下手中的筷子,拿上多地的錢,獨自來到早餐店,如實地把錢的來歷告訴了店主,並把錢給回了他。

我的'一舉一動被旁邊吃早餐的人知道後,都用讚許的目光看着我,我如釋重負。早晨的陽光透過路邊的綠樹,照在我的臉上,也照到了我的心裏。

再次閲讀《賣火柴的小男孩》,我深深懂得了誠信可以讓人心靈高貴,也可以讓人胸懷寬廣,內心充滿陽光。

讀書心得體會8

假期,我抽空拜讀了高爾基的《我的大學》。

《童年》、《我的大學》和《在人間》是偉大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著名的三部自傳體小説,作者通過對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和命運的描寫,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我們上一代人的成長。作者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xx國,xx專制下的黑暗與罪惡是他成長的獨特的社會背景,也鑄造了他獨特的成長方式。

他是一位偉人,我們家喻户曉,是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他就是高爾基。這個假期,我讀了他的書《我的大學》。

書中作者所生活的時代正是xx統治的黑暗時期,人們相互抱怨,對罵,三天兩頭的打架,甚至於去殺人。作者為了上大學,來到了xx,最終因種種因素,高爾基沒有上成大學,而是在那裏上“社會大學”。在這期間,他曾當過搬運工、麪包師助手、小店店員……在剛來到xx時,他遇到了小偷和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人。有的人嘲笑高爾基看書的“愚蠢行為”,有的人讚賞高爾基渴望獲得知識的精神,這些贊同高爾基獲得知識的人是理智的,因為他們堅信只有智慧才能崛起,不受這種壓迫。高爾基經人介紹,認識了藏有很多書的小店老闆潘科夫。以後,他白天銷售貨物,到了晚上刻苦讀書,並最終走向了革命的路。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高爾基生活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經歷了諸多磨難,從事了很多辛苦的工作,然而他卻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後來,他在潘科夫的店鋪裏一邊做工,一邊埋頭苦讀,不顧一羣愚昧的人的嘲笑,仍然讀書。我們生活在這個幸福的環境中,吃得飽,穿得暖,也有很多書看。我們生活的環境比高爾基要好很多,再不好好讀書,上不了大學,那就很説不過去。我們一定要好好讀書,用功學習,超越高爾基。

只有知識才能使人進步,只有讀書才容易獲取知識。沒有了知識,人們就會像一堆廢物一樣。沒有了知識,人們也不會發展科技,建設一個現代的文明的世界。

讀書心得體會9

在我的心目中,《簡愛》是一部完美而偉大的著作,因為它使我懂得了什麼是善惡美醜,學會了怎樣做人,而書中的主人公簡愛就是我學習的榜樣,她的聰明、善良、堅強、有主見,是最令人敬佩的。簡愛的一生悲歡離合,她遭遇了挫折和坎坷,可以説是不幸的,但是她卻從不向命運低頭,任何困難在她面前都會感到恐懼。

簡愛從小被她的舅媽收養,受盡了她的虐待,而且她舅舅的兒子約翰裏德還是一個又胖又大、蠻橫無理、豬狗不如的禽獸。他經常無緣無故的打簡愛,但她的舅媽不但不去制止,反而支持她的野蠻兒子。然而,簡愛是一個頑強的、絕不向惡勢力低頭的人,她再也忍受不了了,她對約翰的恨壓倒了對他的畏懼,不顧一切的跟他對打起來,當然,結果可想而知,簡愛受到了她舅媽的懲罰,但她的這次舉動足以令約翰膽顫心驚。

簡愛説過這樣的一段話,給我的印象很深,也能體現她的性格。她説:“如果大家老是對殘酷、不公道的人百依百順,那麼那些傢伙就更要任性胡來了,他們會什麼也不懼怕,這樣也就永遠也不會改好,反而越來越壞,當我們無緣無故捱了打,我們一定要狠狠地回擊。”我很贊成簡的這種説法,因為自尊、自重是做人的最起碼要求。

但是海倫彭斯的觀點與簡是截然不同的,海倫主張凡事能忍就忍,這樣自己快樂,別人也會對你好一些。我覺得海倫的這些話在我們看來是很讓人不可理解的,但是她的寬容、忍讓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懷是令人欽佩的,我們無需去評價她的話,至少我們應從中悟出些什麼。我很喜歡海倫的一句話:“我覺得生命太短促了,不值得把它花費在懷恨和記仇上。”只要我們每人都能記住它,多多去理解別人,體諒別人,關心別人,多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樂觀的`對待生活,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會充滿陽光。我認為羅切斯特先生正是她生活中的陽光,他們兩人的交往是愉快的,他們兩人的對話又是耐人尋味的。因為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都在那簡短的對話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羅切斯特先生是一個正直、善惡分明而又帶有幽默感的人,他們兩人真心相愛了。然而在他們的婚禮上,梅森先生揭露了羅切斯特先生是個有妻之婦的祕密後,簡徹底失望了,她懷着萬分悲痛的心情離開了他,然而他們最終又走到了一起。

時間會消除報復的渴望,平息憤恨和憎惡的衝動。簡愛曾經是帶着滿腔怨恨離開他舅媽的,但當她聽説裏德太太生命垂危,又很想見她一面的時候,簡卻忘了她的一切不好,毫不猶豫的回到了她曾經厭惡的地方。當她見到裏德太太時,簡所剩的都是對她的憐憫之情,但是裏德太太告訴了她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三年前,簡的叔叔給她寫了一封信,想讓她繼承他的遺產,因為他無兒無女,所以想收簡為養女,但是因為裏德太太當時對她厭惡至極,也不想讓她走遠,過上富日子,所以她給簡的叔叔回了一封信,説簡在洛伍德生傷寒病死了。就這樣,簡失去了一個轉變自己命運的好機會。裏德太太的這種行為是很令人氣憤的,然而簡卻沒有計較這件事,還不住的安慰裏德太太,讓她把這些事統統忘掉,而且簡很希望能與她和解,但直到死也沒能改變她對簡的態度,這使簡無奈而又痛苦。

然而通過這件事,簡愛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起來了。簡愛的身上到處都有閃光點,她的善良而又寬容,那種視金錢如糞土的精神,更是當今社會的人所應該學習的。《簡愛》這本書能夠照出我們身上的不足,讓我們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讓我們有信心、有勇氣去面對困難,並且戰勝困難,為我們的人生添上絢麗的一筆。

讀書心得體會10

開卷有益,前提是讀好書。讀好書的功用很多,一本好書,可以讓你感慨良多;一本好書,可以讓你獲益匪淺。今天向大家談一下我的讀書心得體會。

我認為,讀書可以充實人生。很多人在學習或工作之餘,總想着用某種消遣方式打發下無聊的光陰。有人選擇看影視劇,有人選擇打籃球,還有人選擇打麻將……但我覺得,讀書,是一種不錯的消遣方式。從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很多前沿的'時尚資訊,比如養生,運動,美容,購物等。從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進步的思想,學習他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讀書可以學到豐富的知識,讀書可以讓我們學會思考,感悟大自然。

讀書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在書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瀟灑俊逸;可以品味到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奔放;可以欣賞到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的婉約脱俗;可以感受到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安逸閒適。

讀書可以明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便是智慧的寶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借鑑古代的經驗教訓,作為今日的行為準則,不是一種明智之舉嗎?這也是司馬光著述《資治通鑑》的初衷吧?

讀書可以勵志。“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于謙的寧死不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這是文天祥的死國之志。“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是岳飛怒髮衝冠的報國志。“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是譚嗣同為國獻身的大義之舉。“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是辛棄疾效命疆場的雄心壯志。

書籍帶給人的讀書心得體會,才是我們讀書的最大益處。

讀書心得體會11

《追求卓越》是世界最暢銷的工商管理書籍,被譽為:世界最暢銷的工商管理書籍,美國優秀企業的管理聖經,《福布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工商書籍。它開啟了商業管理書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將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密切地結合起來,成為轟動整個管理世界的經典法則,許多跨國大企業視彼得斯的著作為發展創新的經典。

這是我最初想要讀這本書的`理由,很想知道究竟為何一本書可以被授予如此高的評價。讀了這本書後,我發現書中藴含的真理,其實很簡單。可是也不得不承認,越是簡單的道理越是容易被人忽略,也越不容易做到,往往因為簡單,而讓人無從下手。就像即使可怕的法律擺在那裏,依然有人鋌而走險的犯錯,而成功的規則擺在那裏,每個人都趨之若鶩,卻只是像一個手捧聖經的文盲一樣,空空激動,卻無法真正領會那些可以讓他發生徹底改變的語句。

這個世界上認識字的人很多,認識字的人都可以讀懂書上的每一塊白紙黑字,可是卻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把想到看到的轉化為實際行動。同樣,學過管理的人很多,參與過管理的人很多,甚至真正做過管理者的人也並不少,也或者這裏面每個人都可以把管理這個問題説的頭頭是道,但是真正創造過優秀企業的人卻很少。

當代管理學泰斗彼得·德魯克曾經説過:“彼得斯著作的力量就在於他強迫你關注最基本的東西它使管理聽起來是令人難以置信地容易。你所要做的就是把這本書放回在枕頭下,然後一切都會完成。”

讀書心得體會12

中國文化,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對於詩詞、文賦、書法、繪畫,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蘇軾位居其列。宋詞方面有“蘇辛”之説,蘇軾開創了豪放派的詞風。書法上宋四家的“蘇黃米蔡”蘇軾排名第一,行楷《前赤壁賦》、行書《黃州寒食帖》享譽書史。蘇軾的畫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明確提出“詩畫一律”的概念,林語堂評價説:“蘇東坡在中國曆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從人生經歷上看,蘇東坡的'遭遇坎坷、磨難深重,亦十分罕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33歲時蘇東坡一度進入中央政權的中心,但很快由於政見不合,他便開始了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但一生也未能逃離波譎雲詭的政治漩渦。35歲時他正當盛年,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了噩夢般的貶謫流放生活,按時間順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這個路線圖總的趨勢是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而離黎民百無恥政客的中傷、流言、攻擊、陷害,他不屑反駁與回擊,只是莞爾一笑,然後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個流放地。在惠州的松風閣流連漫步時,他想到的是“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能放下的是個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祿。而百姓萬民之憂樂卻總是掛在他的心間。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租税、平反冤情、為民請命。每到一地,蘇東坡總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語堂稱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個流放地都當作文化傳播的場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因東坡而靈動,而“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長江邊的荒僻之地黃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東坡赤壁”由此名揚天下。惠州的“玉塔微瀾”、徐州的“放鶴亭”、揚州“三過平山堂”,莫不浸潤着蘇東坡的曠世情懷。

讀書心得體會13

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談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君主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羣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用法制禁令來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求得免於犯罪受罰,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國方針是重道德而忽視刑罰,法制的.作用,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所説,他認為只要周君用道德來教化,諸侯就像眾星圍繞北極星一樣來拱衞周朝,也就是垂拱而治。也可以看出孔子只想着維護周朝的封建統治而不重視百姓,像希臘雅典制定法律是用來維護公民的權利,而這的刑罰是用來維護封建統治,這就是東西方民主思想的不同。

孔子"以德治國"的理念在當今社會依然是重要的,一個名叫"小悦悦"的幼小生命,連續被兩輛車碾過,旁邊的路人竟然熟視無睹,任由其身受重傷,最終不治身亡。可見道德的重要性。然而越來越多的老人假摔騙錢,就需要公安部門必須依法嚴懲,拒不姑息,應當追究法律責任。只有提高了"假摔"騙錢的違法成本,才能讓"假摔"者安分守己,保護本以薄弱的公眾道德。

由此只有將道德和法律相結合,把法律作為約束行為的一個底線,提高道德水平,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讀書心得體會14

我今天認真地閲讀了《老師,您好!我的好老師》一文後,被書中動人的情節和老師們高貴的品質所感動。

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總是會留下老師辛勤的足跡。在書中就有一位叫晏才宏的老師,在2004年的.一堂電路分析課上,他用平靜的口氣告訴自己的學生他患上了肺癌晚期,之後他繼續上完他人生最後的一堂課,也把自己最後的愛獻給了學生。在我們面對學習和生活的困難時,總是會留下老師鼓勵幫助的身影。在書中有一個故事《地震中的英雄老師》汶川大地震時一所國小的教學樓被突然震塌了,救援人員趕到時,發現了一個令人驚呆的一幕,一位男子跪僕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着兩個孩子,那個男子就是張米亞老師。孩子得救了。可是老師卻為了孩子們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古今中外,哪個人的成長不浸透着教師的心血,地北天南,那一項創造不藴含着教師的辛苦”。在我的學習經歷中,也有很多讓我感動的事情。我們的班主任高老師得了咽喉炎,嗓子都啞了,她用沙啞的嗓音堅持給我們上了許多節課,讓我深深感動。音樂老師讓我管理班級的紀律,我認真執行老師的任務,下課啦,音樂老師輕輕地搭着我的肩膀,和藹地説:“辛苦你了!”老師對我的肯定和鼓勵讓我這個有點膽小的人,變得自信了。謝謝你,我的好老師!

老師,您的品德樹立了我。您的博學傳授了我,您的語言感染了我。這一生我不會忘記您——老師。

讀書心得體會15

我懷着激動而崇敬的心情看完了《焦裕祿》這部書。焦爺爺關心我們下一代成長的那一個個鏡頭,深深地打動了我,至今還時不時浮現在我的眼前。

書中一開始就有這樣一個鏡頭:焦爺爺風塵僕僕的地到蘭考縣上任,一羣一副破爛、飢渴難忍的孩子擁着他,伸出一雙雙枯瘦的小手討吃的。焦爺爺的心緊縮了,把自己用來充飢的幾個冷饃饃全分給了他們。孩子們笑了,焦爺爺的心卻碎了:一個共產黨員,哪能忍心看着革命的下一代捱餓呢!於是,他邁開大步,急匆匆地走進了縣委大院,去迎接一場新的戰鬥。焦爺爺上任後,頂風冒雨帶領羣眾治理“三害”。嘔心瀝血重新安排蘭考山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一切不就是為了讓蘭考的街頭不再出現乞討的孩子,讓我們這一代人幸福生活,健康地成長嗎?一個幹部,只要他眼睛能看到人民的疾苦,胸中裝着人民,就會有使不完的勁兒。焦爺爺尤其關心下一代的思想品德。一次,他答應了小兒子早就提出的想吃紅燒肉的'要求,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卻把買肉的錢全給了一位生病的羣眾。吃飯時,端上桌的仍然是素菜素湯和窩窩頭。可小兒子卻一個勁地吵着要吃紅燒肉,還把窩窩頭丟在了地上。

這一下焦爺爺可火了,便打了小兒子,孩子傷心地哭了。這時,我也為孩子感到委屈,因為他爸爸已經答應了呀!再説想吃點紅燒肉,要求不算過分。焦爺爺也感到委屈了孩子,便抱起他説:“不怪媽媽,是爸爸把錢用光了。爸爸不好,爸爸不該打你。”接着,他有深情的對小兒子説:“糧食是勞動人民種出來的。是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的,你知道嗎?那些種莊稼的大伯伯自己都吃不上窩窩頭,所以,我們要更愛惜糧食。來,把窩窩頭吃了吧!”看到這兒,我的眼睛濕潤了,直到現在,每當我端起白花花的米飯,耳邊總響起焦爺爺把親切的教誨,便暗暗提醒自己:我們這些在蜜糖裏泡大了的幸運兒,可要永遠記住“汗滴禾下土”的勞動人民,還要珍惜“粒粒皆辛苦”的勞動成果啊!

當了多年縣委書記的焦爺爺,仍然是兩袖清風,生活清苦。焦爺爺廉潔奉公的高尚品德,為我們的下一代樹立了光榮榜樣。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給女兒留下唯一的遺產--一塊普普通通的手錶。一塊手錶的價值是微不足道的,但焦爺爺那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摯愛,對革命事業的無私奉獻,給我們這一代人--乃至世世代代都留下了一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啊!敬愛的焦爺爺,人民需要您,時代在呼喚着您,我們永遠懷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