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經典)三國演義讀後感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43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經典)三國演義讀後感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説,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説到:“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趙雲,這位五虎將軍在長阪戰亂的時候,他為什麼要拼死保護劉備的妻兒老小?為什麼他在長阪坡肯把馬讓給劉備的夫人?因為他心中有那無愧的選擇,他最終把精神轉化為一種動力——從曹操八十三萬軍中衝了出來,這不禁讓人回憶起那首高亢激昂、鏗鏘有力的詩:“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糜夫人在當陽長阪坡中,身受重傷,趙雲找到她時,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趙雲三番五次請她上馬,她卻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為了不連累阿斗和趙雲,為了讓趙雲順利衝出包圍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拼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

典韋,他是曹操的貼身將領,率領虎衞軍,為了保護曹操,他不惜捨去性命。他手無寸鐵、身無片甲地保護曹操,人們都説曹操是亂世梟雄,可為什麼這麼值得典韋保護呢?因為他選擇了曹操,就要為曹操效力,他認為為曹操付出生命是應該的,這難道不是從心靈上做出的正確的選擇嗎?這是他心靈深處的大義,是為國奮鬥而義無反顧的大義。

請讓我們從內心、從心靈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吧!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古人心靈深處的選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義所在。是心靈的選擇讓他們至今閃耀着奪目的光芒。

捨棄自私,選擇高尚;捨棄奸詐,選擇誠信;捨棄小我,而完成大我……這才是人們從心靈、從靈魂上的大無畏的問心無愧的選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在我的印象裏,三國時代;戰爭連年;真可謂是兵慌馬亂;田舍丘墟;白骨遍地;到處是戰爭留下的殘破悲涼景象,可唯一有一個地方;即使在那個年代也是一派恬靜和平;歡樂富麗的風光;充滿了詩情畫意;是個理想中的"世外桃園",不用説;大家也猜到了;那個地方就是隆中;諸葛亮的住處,在"三顧茅廬"中;作者描繪了隆中的景色,當劉備一顧茅廬;"行數裏;勒馬回觀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記之不已"這時;隆中的山光水色便盡收眼底了,一顧茅廬後幾天;劉備又來到隆中;"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雲密佈,行無數裏;忽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粧"頓時;一個潔白的世界出現在眼前;與那幅青色圖畫相比又別有一番韻味,真的很難得;在那個兵馬交接的年代;也會有如此仙境;真可謂是"天上人間"了,這個"世外桃園"的出現;不僅使人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使人們自然聯想到生活在這樣優美的環境裏的諸葛亮;肯定也是不俗之輩;應該是既高潔又智慧過人的;因為地靈人傑嘛,果然不負所望;"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髦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諸葛亮果非凡人也!這時作者的"從景表人"終於揭開了這層神祕的面紗;達到了目的;諸葛——仙人的形象立刻躍然紙上,諸葛亮家中的門上有一幅對聯;雲:"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寧靜致遠是對隆中景色的最好概括;淡泊明志;則是諸葛亮對自己信念的.最好闡述,正如書中有首歌曰:"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卧不足!"

"世外桃園"自然每個人都很嚮往;但是生活就像懸疑的小説;下一頁劇情如何;沒人能夠預料;也許某一天;你真正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過着閒雲野鶴般的生活,諸葛亮也不是人人都能夠成為;畢竟世界上只有一個孔明,但是;如果能擁有那一天的到來;即使你沒有諸葛亮般的聰明也沒關係;因為我相信;朋友你一定會換一個角度;看另一個地球!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羅貫中“尊劉貶曹”觀念下所構造出的脱離人物原型的角色。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用兵如神,被人們所尊崇。但是人們粗略地看一眼正史,就可以説:羅貫中將諸葛亮包裝了一遍。

我讀《三國演義》,見到“隕大星漢丞相歸天”時,便覺沉痛萬分,儘管我早已千遍萬遍地知道他總還是要死的。我的心情和姜維一般,“哭拜而受”,淚水打在書上,至今留下痕跡。如此一個良將去世,為何不被感動?讀到《誡子書》,我體會到他對孩子的諄諄教誨。

但是我讀到《後出師表》,覺得這時的諸葛亮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諸葛亮,才是現實中真正的諸葛亮。趙與時説:“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我卻不再流淚,固然有悲痛悽慘之感,更多的是敬佩。

諸葛亮從先帝劉備去世説起,講到“開張聖聽”“內外同法”“親信賢臣”,是一位長輩前輩在給劉禪以訓導,又是一位忠誠的手下向皇帝上書奏訴。然後介紹自己的身世,“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本是一個平民,只想湊合地活着,萬卷經書心中過,他一定是胸懷大志,怎麼自甘於山林之中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也應是在情理之中。“庶竭駑鈍,攘(rǎng)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到頭來,諸葛亮的所有一切都要歸於一個“忠”字。正是這個“忠”,使他終日為蜀效勞。奪得大片江山,也正是這個“忠”,讓後來的人們為之所動。陸游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和“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文天祥有“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那些文人墨客,在表達自己的忠誠時,提到了諸葛亮,可以説,這是人們對諸葛亮尊崇的'最好體現。“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是全篇的尾聲,最讓我感到的一句話。有時候複雜的心情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但是時隔千年,這質樸的文字卻依舊飽含着諸葛亮對劉禪的忠,對先帝劉備的忠,對蜀國的忠,這些“忠”依舊屹立在我的心中。

現在看來,諸葛亮還是完全被捏出的一個人物嗎?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定計空城,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造諸葛連弩,創木牛流馬;文學、書法、繪畫、音樂皆通。《三國演義》不僅將他誇大,同時也還將他縮小了。但是,唯一不變的是“忠”,這是對諸葛亮一生的評價。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暑假裏,我讀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書中,有一個舉世聞名的人物:諸葛亮。提到諸葛亮,你一定會想到“神機妙算”、“料事如神”這樣的詞。但是,諸葛亮的一次次成功,真的是因為他神嗎?

諸葛亮有兩次成功的借。

第一次是“草船借箭”。

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於是讓他十天造十萬支箭,以此來害他。諸葛亮卻説只要三天,還立下軍令狀。他找到魯肅,請他準備20條船,船上插滿稻草人,蒙上青布幔子;每條船上要有20個軍士擂鼓吶喊。他的計劃不能讓都督知道,不然就全完了!魯肅答應了。第一天,第二天,沒有動靜。第三天凌晨,諸葛亮叫上魯肅去取箭。到了江上,霧很大,隔着幾米看不見人。諸葛亮逆水行舟,到了曹操的水寨。諸葛亮讓軍士們擂鼓吶喊。曹操看不清虛實,於是讓將士們射箭。射到天明,霧漸漸散去,諸葛亮讓軍士們一齊喊“謝謝曹丞相的箭!”又吩咐調轉船頭,順水行舟,很快就駛遠了,曹軍再追也來不及了。回到岸邊,軍士們一數,每條船上都有五六千支箭。周瑜感歎:“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矣。”

第二次是“孔明借東風”。周瑜因為發愁曹軍實力太強,所以病倒在牀上,無數的名醫都治不好。諸葛亮來了,他對周瑜説了十六個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還説自己可以借來東風。周瑜一聽,病馬上好了。諸葛亮讓周瑜為自己準備一個台子,插上旗子,台子周圍要站着士兵,眼睛都看着旗子。準備好了,諸葛亮登上台子開始做法。做了三天法,東風驟起!

這就是諸葛亮兩次成功的借。仔細想想,諸葛亮的成功其實是靠着三識:識天文、識地利、識人心。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知道第三天必有大霧,借東風也是他預料那夜必有東風,這是識天文;知道什麼時候改順水,怎樣順水,這是識地利;知道周瑜心胸狹窄,一定會加害他,東南風起之時,就是他逃回之日,魯肅忠厚老實,以大局為重,一定會幫他完成任務;曹操疑心重,決不敢派船出戰,這是識人心。把“識天文”、“識地利”、“識人心”,總結來説就是一點:知識全面而準確。所以諸葛亮的'“神”,其實就是因為他有廣博而雄厚的知識。

諸葛亮在幫劉備平西川、定益州、安西羌、六出祁山的征戰中奇計倍出,都是知識雄厚、靈活運用的成果。製作木牛流馬,發明連發強弩,真是識多而活用。看來諸葛亮深居茅廬中,卻在刻苦攻讀高端科技。

在生活中,一些科學發明,如高鐵、飛機、航天飛船等都離不開全面廣泛的知識。如果只有單一的知識,是無法做出更好的東西的;而當知識全面了,才有能力創造出更先進、更便捷的東西。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向着能力的全面性努力,學習中也要向着知識的全面性努力呀!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作為中國人,可以説基本都對這句古詩詞耳熟能詳了。這句詞出自明代楊慎的《臨江仙》,也是《三國演義》這部經典小説的開篇詞。這句詩詞充分體現了三國那場精彩而又激烈的歷史大戲中眾多出場英雄們的最終歸宿,被淹沒在了浩浩湯湯的歷史長河中。有人留下了精彩的'一頁,有人成為了笑柄,也有人寂寂無名。但最終都敵不過時光的飛逝,逐漸被人忘卻。

三國中,我很佩服一位英雄,或許他稱不上什麼英雄,他沒有什麼耀眼的戰績,甚至沒有上過戰場。沒有像郭嘉一樣精於算計,也沒有諸葛亮那樣運籌帷幄,也沒有出過什麼奇謀妙計。他就是荀彧,曹操尊稱荀令君。沒有荀彧,曹操恐怕早在攻打徐州時,被呂布偷襲丟失根據地而敗亡了。荀彧作為一個文臣,在呂布偷襲陳留後,面對呂布大軍壓境,城內軍心不穩,內奸四處活動,他沒有絲毫慌張,穩軍心,除內奸,與呂布周旋。堅持到曹操大軍的回援,保住了曹操最後的根據地。

在漢獻帝逃到洛陽,向各大諸侯發出求救令後,各大諸侯無動於衷,曹操這邊羣臣也是極力反對,是他荀彧第一個站出來,提議前去迎接天子。然而他真是為了挾天子令諸侯才站出來支持的嗎?從後來他反對曹操稱王,寧死也不願支持曹操來看,荀彧此時站出來不是為了曹操,不是為了擴大地盤,而是作為一名漢臣,看到大漢天子遭人追趕,四處躲藏,於心不忍。由此可看,荀彧與曹操其他手下的不同,其他人眼中只有主公曹操。荀彧,出身潁川荀氏,其父為漢臣,而他也早早入朝為官。董卓篡權,天下大亂,荀彧便棄官回鄉,同時四處尋找能夠平定亂黨之人,最終選擇了曹操。他的初衷並不是升官發財,謀取功名,而是心繫天下,還天下人民一個太平日子。所以在他心中,沒有主公,只有這個已經破爛不堪的大漢了,而他就是那個企圖將這個支離破碎的大漢王朝重新拼接起來的人,他知道自己無帶兵打仗之能,只好選中曹操,依靠他來維持並拯救漢朝。

然而,漢朝氣數已盡,哪怕那位自稱漢室宗親的劉備,想的也只是君臨天下。在曹操要稱王的那一刻,荀彧他內心是多麼的心痛,他知道漢朝已無力拯救,他能做的就是堅持自己內心的初衷,極力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而此刻曹操,他是多麼希望荀彧亦臣亦友的人能夠支持自己,只要荀彧能夠支持他,荀彧要什麼他都會給。然而,文人的風骨告訴荀彧,我寧死也是漢臣,最終選擇自盡而亡。

在今天,這個花花綠綠的中國,有多少人能夠堅持自己內心的初衷,敢説一句無愧於心呢。而荀彧他做到了,他敢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