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愛彌兒的讀後感6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愛彌兒的讀後感6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愛彌兒的讀後感600字

愛彌兒的讀後感600字1

今年暑假經俞老師推薦看了盧梭的《愛彌兒》,這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説的名著,主要敍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讓我很有觸動的是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

作者認為教育要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年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對照自己,無論從工作還是生活上都切身感受到當今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還未懂事的時候,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每天都生活在焦慮和緊張之中。

我家的孩子目前還處於靜待花開的階段,除了上課不太專心、作業效率不高、對考試分數不太敏感以外,其實還是屬於比較乖的孩子。他沒有沉迷網絡遊戲,沒有對電子產品有過度依賴,也沒有排斥對於之前雙休日被安排的興趣班,他陽光、開朗、熱情,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類比賽,作為課代表有較強的責任心,他喜歡閲讀,知識面比較廣泛,除了買書對於物質沒有太多的需求,平時給他零花錢,他也從不亂花……作為家長我既着急又欣慰,其實內心很想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但社會就是這麼現實,作為一名HR每年看着應屆畢業生不是985、211就是海歸,且入職的比例一直攀升(今年已達30:1),實話説很難不對孩子進行干涉,因為我怕,怕屬於他的那朵花還未排上綻放期。

看完此書,我靜靜地思考。作為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我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一個孩子身上,出發點肯定毫無疑問是為孩子好。但換位思考,對於他而言,他的生活其實也有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是無形中產生的,因為家裏有6雙眼睛無時不刻的盯着他,他的一舉一動都是被“監督”的狀態,他會感到緊張,也許還會透不過氣來。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他獨一無二的認知過程,他並不是能夠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我需要努力平衡好來自社會的壓力與踐行好教育的目的,我堅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他獲得幸福。

這個暑假,相信有很多家長和我一樣,對於教育新政的實施,有喜有憂,喜的是從國家層面已意識到教育體制的優化刻不容緩;憂的是雙休日我們將何去何從?冷靜思考過後,我想凡事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要從容的應對“自然的存在”,平衡好來自社會上的壓力,迴歸自然,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將盡可能尊重孩子的意願,更加註重孩子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用心引導鼓勵孩子去發現和體驗身邊的美,進一步鍛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在學校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我相信:我們的孩子們遇上了改革的浪潮,有機遇也有挑戰。唯有積極努力,唯有全面發展,才能不負國之棟樑之使命!

愛彌兒的讀後感600字2

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讓—雅克。盧梭所著的《愛彌兒論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讀後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對教育、對育兒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這本書的開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變壞了。”所藴含的深邃哲理其實與《三字經》類似,都在主張人性本是善的,惡的根源就是失敗的教育。這句話也彰顯了教育的重要性。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認為,教育應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的,主張對兒童始終施行自然主義教育。

全書是分年齡段來闡述的,逝去時光已不在,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歲的年紀。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導他如何思考問題。”“孩子讀書卻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讀書,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學習識字。”而現在的社會總是以成績來評判一切,我自己在這個焦慮環境下也會有極端做法。其實各科書本的知識已經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實用,可我們家長總是生怕孩子落後了、掉隊了,給她們報各種興趣班,做各種試卷練習,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才剛有苗頭,就已經被撲滅在了重壓之下。

女兒總是很害怕和牴觸地理知識的學習,覺得記背地名、氣候、經緯度太過枯燥,學這些沒有用。可太陽為何每天東昇西落,為何會有四季更替,為何我們到歐洲很遠,這些都是最最實用的生活常識,都與地理學息息相關。

現在想想,也許問題就在於她沒有好好體會生活,沒有時間去思考,透過思考去探究,去解釋最最普通的生活現象。有了思考,有了興趣,才是學科知識的永動機,才能讓她在知識海洋裏馳騁。

“為了不讓孩子死啃書本,我要讓他到工場去幹活兒,動手會有助於他心靈的發展;”然而,我們很多孩子都是家裏的獨生子女,從小都是家裏“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們信奉的宗旨卻是隻要學習好,其他你不用管,家裏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照顧你生活。這樣很明顯背離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這個暑假我上班的時候特意讓十四歲的女兒在家做午飯吃,本來已經有了一定的思想準備,可事實還是讓我痛心難過,也深刻認識到了自己教育的失敗。頭幾天,獨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雞蛋,就是糊的餅;中間幾天,索性餓着肚子等我回家後的晚飯,後面幾天,甚至連煤氣灶忘記關了,燒穿鍋底是小事,要是房子點着可就是大事了。

我們好像真的是做錯了,錯的是我們大人。現在這樣,培養的就是“巨嬰”。且不論學到了多少學科知識,一個沒有生活能力的“巨嬰”怎麼在社會上生存呢?

是的,我們少些説教,少些指責,多設身處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們的思想當成了他們的思想,在小樹苗要被風吹到時扶一把,他終究會長成一顆參天大樹的。在教知識的同時,我們也千萬不能忽視對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愛彌兒的讀後感600字3

歌德説:“讀一本好書,就好像是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讀完盧梭的《愛彌兒》,雖説有一點霧裏看花,但細細品味,確是有不少獨到見解之處,現簡述一點讀書心得。

他在《愛彌兒》中系統闡述了性善的問題,順應天性的發展才是教育應該做的。因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他要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他認為不能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兒童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盧梭認為,人的成長受到三種因素的.影響,“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教育,是人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務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盧梭認為只有這三方面教育協調一致的發展,才能促使兒童得到健康的成長。

盧梭根據他對兒童發展的自然進程的理解,將兒童的教育分為五個階段,。他認為,從人的出生到兩歲這個階段,主要應進行體育教育。從2歲到12歲這個階段,兒童在智力還缺乏理性思維的能力,感官教育教育就顯得比較重要。從12歲到15歲這個階段,在這一時期,智育教育的地位就佔主體了。從15歲到20歲這個階段,隨着人的智力的理性判斷能力的發展,這個階段,道德教育就是重點了。從20歲開始,愛情教育應成為這一階段教育的核心問題。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幼兒教育側重於知識的傳授,而輕視了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兒童本以發展興趣、開發智力、培養其創造力和想象力為主要目標,許多家長和教師卻以兒童認識多少漢字,學了多少英文為衡量兒童教育水平的標準。這種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是不利的。因此,幼兒教育改革應借鑑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尊重兒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盧梭主張兒童應在生活經驗中接受教育。“為了使大家明瞭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兒童通過切身體驗,感到不方便或痛苦之後,他們就會理解這種懲罰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了。盧梭認為,教育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道德的公民,而不是去關心榮譽和財富。所謂道德公民,就是以道德作為自己的意志,個人並不是一個脱離社會的單個體。“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叫他經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放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

盧梭認為如果兒童自我獨立能力相對較差,家長和老師應重視培育孩子的挫折教育,引導他們吃苦耐勞、遇到挫折不氣餒,認真分析原因,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熱愛生命、樂觀向上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