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人性的枷鎖》讀書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性的枷鎖》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性的枷鎖》讀書心得

《人性的枷鎖》讀書心得1

菲利普的故事,至此講完,我也隨之長長舒了一口氣,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上下兩集共870頁的鉅著,以圓滿的結局而告終。

在《序言中》,毛姆説《人性的枷鎖》是一部自傳體小説而不是自傳。1915年出版《人性的枷鎖》,當時41歲的毛姆寫此書必然是在三十多歲,可見這是毛姆的一部早期成長史。故事從菲利普九歲寫起,到約三十歲和麗莎結婚結束,其間二十年前的生活歷程,讓我們見證了一個人的成長過程。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有諸多不可選擇的東西,而且必須要被這些東西所捆綁,諸如身體狀況、家庭教育、生活條件等。

主人公菲利普出生在一個宗教家庭,且是一個瘸子。他的父母在他九歲時相繼去世,成為孤兒的他不得不跟着伯母伯父生活。伯父是一位牧師,伯母是一位虔誠的徒。菲利普的童年必須受到宗教的薰染,每天他要讀《聖經》週末要坐在教堂裏虔誠地地禮拜,這種枯燥無味的活動讓他毫無興趣,可是當聽大伯説上帝無所不能甚至可以搬動大山時,他有了意志,不惜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身子跪地祈禱,真誠期待上帝治好他的跛腳,但沒有。他開始認為“信仰是外部強加給他的,那完全是新的環境和榜樣所起的作用。”他毫不猶豫地拋棄了童年時代的信仰,像脱掉他不再需要的斗篷一樣卸掉了捆綁在他身上的宗教枷鎖。

菲利普日漸長大,對環境的認識讓他有了新的發展方向,他要畫畫。他在兩年的畫畫期間思考了許多問題。“菲利普經過苦思冥想,得出一個結論:凡是真正的畫家、作家和藝術家,身上總有那麼一股力量,驅使他們把全部心神都放在事業上,這樣一來,他們不可避免地要讓個人生活從屬於藝術事業。實際只是受到主宰他們的本領的愚弄。生活從他們的指縫間流過,他們一輩子就好像沒活過似的。菲利普感到,生活就該好好地過,而不應只用作會話的題材。他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經歷,從人生的瞬間吸取生活所提供的全部激情,最後他打定主意要採取某種步驟,並承擔其後果。”菲利普問了他的畫畫老師,如果註定只能是個二流畫家,他寧可放棄。就這樣,菲利普卸去了只能當個二流畫家的枷鎖,他決定從醫。

在學醫的過程中,菲利普認識了米爾德里德。這個他看上去不漂亮的點心店女招待,最後卻讓他瘋狂地痴迷地愛上了她。他也知道米爾德里德並不喜歡他。自始,菲利普就知道這一場畸形的戀情,但他卻左右不了他的內心。這一場戀愛讓菲利普飽受了屈辱和折磨,他曾對米爾德里德説:“我曾經認為我可以設法讓你愛上我,但現在我明白了,那是不可能的。”最後,米爾德里德的墮落,使菲利普慢慢厭惡了她而卸去了情感的枷鎖。這一枷鎖,不像宗教和畫畫卸去的那麼簡單,而是需要時間的來鬆綁。

菲利普投機股票虧本負債,不得不受貧困的煎熬。他無奈地流露街頭,若不是朋友在他困頓時收留了他並給他謀到一份“顧客招待員”的工作,他還不知道會怎樣呢。正是和朋友阿特爾涅一家的愉快來往,讓菲利普結識了阿特爾涅的女兒,成就了一個圓滿的家庭。

故事的結尾有些平淡,但也反映出拉一個道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學習、工作、結婚、生兒育女,直到去世,這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完美的線條。

毛姆筆下的故事,總是在細節中給人以啟發和深思。他的話字裏行間透着哲思與睿智,讀來頗有收益。

菲利普的成長經歷,是每個人生活在世的必然過程。縱觀人的一生,其實總在受着別人以為應該做的`事情的影響,而不是為我們自己真想做的事情所左右。

如何對待人性的枷鎖,毛姆説的一段話很值得借鑑:“回想起自己走過的漫長人生歷程,他愉快地忍受了生活所加給他的一切。他忍受了生活變得如此艱辛的殘疾,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因此而受到扭曲,但他也發現,同樣由於這種殘疾,他卻獲得了那種帶給他無窮樂趣的反省能力。要是沒有這種殘疾,他就永遠不可能目光敏鋭地欣賞美,不可能熱愛文學藝術,也不可能對生活中的各種景象發生興趣。他經常受到嘲弄,遭到蔑視,而這一切都使他的思想轉向內省,促使他心裏開出朵朵芬芳的花。”

老子在《道德經》説:“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但凡事無均有兩面性,失此得比。不難想象,看似枷鎖的一面,同時也隱含着不為人知的優勢,善於利用,便是成就。

“每個人都有缺陷,不是身體上的就是精神上的。

你永遠愛她,她就永遠美麗!”

《人性的枷鎖》讀書心得2

這部《人性的枷鎖》寫於《月亮與六便士》之前,是毛姆半自傳體小説,毛姆本人對這本小説看得及其重要,甚至説這是“一本不朽的小説”。

擺脱枷鎖,尋找自由,我曾經看到有評論説“《月亮與六便士》是天才的簡史,而《人性的枷鎖》才是普通人的寫照”我十分認同他的説法,我們無法像《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樣拋卻一切去追逐理想,我們無法不顧一切的追尋天上的月亮,那麼我們就要像主人公菲利普一樣去擺脱人性的枷鎖,走出迷茫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第一道枷鎖:信仰的枷鎖,菲利普自小失去雙親,被送到從事神職的.伯父那裏生活,伯父告訴他,我們要篤信上帝。但是他祈求上帝治好他的殘疾無果,動搖了他對上帝的信任,後來他去到學校,接觸了一些人,讀了一些書後,他發現世界並不是他想象的樣子。“他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拄杖多年的人突然有天被迫丟開枴杖獨立行走。自此,他擺脱了信仰的枷鎖。

我們許多人也如他一樣被信仰的枷鎖所束縛,儘管束縛我們不是上帝,可能是陳舊的觀念等等,我們應該擺脱這一枷鎖去自己思考、學習,瞭解,而不是永遠被束縛在井底,看不到嶄新而寬闊的藍天。

第二道枷鎖:性格枷鎖,主人公從出生開始就有些身體上的不足——跛足,這一點缺陷使他有着自卑感並且性格上有一些敏感,但隨着菲利普的不斷長大逐漸擺脱了這一枷鎖。

第三道枷鎖:情感枷鎖,情感分為三種情感:友情,愛情,親情。由於菲利普從小父母雙亡,跟隨伯父一家生活,伯父是一個虛偽的人,直到伯父去世主人公才擺脱了這一枷鎖。

友情:菲利普一生交了許多朋友,可是大部分都離他遠去,但最終他的朋友阿西爾尼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他,阿西爾尼的真誠讓菲利普重燃了對友情的希望。

愛情:菲利普也經歷了不同的愛情,經歷了愛與被愛,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主人公所經歷的最後一個枷鎖是理想的枷鎖,其實也可以叫做“對圓滿人生的執念”但是最終他明白了珍惜現在,過好每一天才是最完美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