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人生讀書心得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6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生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讀書心得

人生讀書心得1

隨着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我們對我們的職業會逐漸產生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感,如何調整自己的狀態,讓自己始終對自己的職業保持着一種期待,這是每一個長久待着一個工作崗位上的人的一致認識。因此尋找職業的幸福感就成為大家的迫切要求,也是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受大家關注的問題。

作為教師,我們要如何尋找自己的職業幸福感呢?在讀了肖川老師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之後,我有了一些體會。在他的書中認為“教師對學生實施教育的過程也是教師的專業不斷成長的過程。教師的專業成長即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提高專業訓練、獲得教育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專業自主,逐步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和執教素質,成為一個教育專業工作者的發展過程。教師應該在自己的專業發展過程中積極創造幸福和享受幸福。這種發展不僅意味着教師能力的增強,而且還是教師個人整體素質的發展,而發展本身就能帶給人幸福感。”這是一種成長的幸福。肖老師將教師的幸福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結和起來,這也是十分適合我們的認知感的,自我的進步本身就能給人帶來強烈的幸福感和自我價值認同感。

在教師的成長道路上,有很多途徑,其中有一個最基本的途徑就是讀書。肖川老師認為:“教師的成長、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快樂,都可以從閲讀中得到。”意味合格的教師的人生應該有一個充滿着書香人生。一個善於讀書、熱愛讀書的教師,必將影響他的`學生也讀書、愛書。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説:“ 沒有教師對於閲讀的熱愛,就很難點燃學生的閲讀熱情,沒有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閲讀,就很難形成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如果沒有教師的閲讀,就沒有教師的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與發展。”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時時閲讀,通過廣博的閲讀,豐富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素養,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最終達到“詩書滿腹氣自華”的那種境界。

教師的幸福感最能夠體現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而實踐又是促進教師成長的最直接的平台。肖老師認為:“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或者更具體地説,這種知識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師的‘通識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還必須由‘實踐性知識’來進行整合,使其內化為教師自己的專業素質。如果一位教師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那麼他就必須重視自身實踐性知識的完善和更新。”

教育是一項複雜而系統的工程,在育人的工作中,我們會涉及很多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不斷積累包括德育、家庭教育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就業升學指導、課外活動指導等方面的實踐經驗;而在我們專業的教學工作中,也需要我們不斷積累包括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學法指導等方面的實踐經驗;除此之外,隨着社會的進步,社會更是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成長為研究性的教師,具有科研能力。而所有這些能力的提升,都必須跟我們平時的教育教學緊密結合,脱離了這個平台,我們所有的理論都是空談。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的幸福感最終落實在我們的三尺講台之上,落實在我們的學生身上,我們的成長將成為實現幸福感的基礎,沒有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我們的的職業幸福感也就離我們越來越遙遠。

人生讀書心得2

看《淡定的人生不寂寞》這書感覺真的很不錯,感悟很多 感觸也深,全書充滿了空靈的味道,主張用沖和、平淡的內心看待周圍的一切、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紛爭,特別強調戀人之間的信任、寬容。保持一顆淡定的心。人非聖賢,更有七情六慾,怎能把持的如此之好呢?思想覺悟的昇華提升你的拿捏能力,點到即止,理性的人生是枯燥安全,感性的人生是激情危險的,所以無論在哪方面的理智與感性你的拿捏恰到好處就是一次的正確的抉擇,昇華的`覺悟會告訴你該如何難得糊塗的去無限激情追逐人生,實現自我

或許人生再多的歷練都不如一顆淡定的心來的強,我們的生活里正因為缺少了這份淡定才會多了很多的煩惱 甚至於糾結在心無法自拔,不管開始的如何美麗 任何故事都會有着它自己的結局或好或壞,如果能有一個淡定的心情和態度是否就不會那麼在意,面對生活裏來去的人和事,我們最最缺少的或許就是它 淡定,誰説平淡就不會有幸福和快樂呢?

轟轟烈烈的愛很美,可是也會帶來刻骨銘心的痛,面對感情裏的欺瞞、背叛、拋棄和各種的心酸,真的太傷人,很多人都嘗試過那種痛不欲生的感覺,好受嗎?不好受,如果看淡一切得失你是否還會那麼在意呢?我們的生活裏除了愛情其實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你的人生不是隻為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人而存在,美好的東西很多,儘管它們的背後藏着很多不為人知的痛,就當這一切只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走過了 嚐到了 體會了才知幸福和快樂的來之不易,才知人間的冷暖情懷,才知你的人生其實並不寂寞,滿足於心,停止那無邊的慾望,淡看人生,幸福一直在。

人生讀書心得3

讀罷路遙成名小説《人生》,感悟良多。

一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國西北年輕農民,受困於農村傳統觀念、社會飛速變化中的種種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懷才不遇、渴望實現自我價值。故事的環境背景是西北農村,與我生活的環境有很大差異,然而那種小人物的奮鬥故事卻能夠很快抓住我的心,不僅僅是因為它和我喜愛的另一部路遙著名小説《平凡的世界》有幾分相似,更因為它與大多數讀者(比如説我)的心理體驗相貼近。

沒有人的人生路是筆直、順利的,從小到大,我們的生理與智力都由弱變強,沒有人剛剛降生時就強悍,應對周圍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沒有人有絕對的自信。一句話,我們都以前是弱者,都是經過無數的努力,才成為此刻的自己。於是,在高加林身上,我們無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能夠體會他被人頂替了民辦教師職位後的憤恨,能夠體會有知識有抱負的他,應對自己重新成為農民這一現實時的苦悶,甚至當他獲得巧珍的感情時,作為讀者的我,內心也浸潤着清涼的感動,對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學作品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在製造距離的同時,也製造了關聯性,讓你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讓你與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覺地產生“同感”。

小説的上半部分並不十分精彩,卻為下半部的跌宕鋪墊着情節與情緒的背景。命運的不公與不幸、逆境中的感情、冰冷中的温暖、不屈不撓的自我奮鬥……上半部以加林的自我實現為小結,然而所謂的“自我實現”,卻又來的讓人摸不着頭腦:一個幾十年不見的叔叔轉業回鄉在縣裏任局長,被人輕視的家庭因此而揚眉吐氣,加林也因此被叔叔身邊的溜鬚拍馬者順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職業,擺脱了他的農民身份。

然而,為他高興之餘,內心總有些許不安。下半部分故事的發展一波三折,來到縣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能,事業平步青雲,而他也收穫了新的感情。在感情的兩難抉擇中,他衡量的標準不再是內心的感受,而是現實的利益。為了事業的發展,為了從縣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缺少共同語言”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騙了自己,放下為他付出一切的淳樸的農家女巧珍。他成為了另一個人,不再是那個為我所熟悉、同情的小人物高加林,而是一個看不清自己、為眼前利益放下生活原則的迷途青年。

此時,讀者和看着加林長大的德順爺爺一樣悲哀,為了加林的迷失自我而感到惋惜和痛心。

但是,在我們滿以為出賣原則的人將和新歡奔赴幸福新生活,而故事將成為淳樸善良的巧珍孤苦一生的杯具時,作者又借命運之力和所有人開了個玩笑:受傷的'小人捅了背後一刀,踢爆了加林借“後門”獲得職位的祕密,剛正不阿的叔叔沒有袒護親屬,春風得意的青年即將再次面臨成為農民的命運。急轉直下的故事進展不僅僅驚得主人公半天回但是神兒,連對他由同情、讚許到憤恨、不齒的讀者,也無法不感到錯愕。

路遙並非故意玩弄情節,事實上,人生本也如此。有人説,人生無常,然而作者在此就是在探討,無常的人生中,冥冥中亦有定數。這聽上去像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妨打個比方:

人們常説“足球是圓的”,但這“定律”常常只能侷限於一場球賽,偶然因素幾乎能夠主宰比賽、決定最終的勝負,而如果將探討的範圍擴大到一整個賽事,甚至某隊或某國多年的足球事業發展,我們看到的就不再是“足球是圓的”,我們看到的是“性格決定命運”,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黃亞萍父親説的,“生活永遠都是公正的”。而用時興的話説,就是“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於是,一切回到原點,加林重新回到農村老家,成為農民,只是他身邊已不再有大小姐黃亞萍那“高雅”的愛,更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最珍貴的寶貝給弄丟了——痴情淳樸的巧珍已嫁做他人婦。

加林就是我們每個人,他和我們一樣,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們都有的弱點。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樣,為了到達目標,有時甚至出賣原則。德順爺爺對加林愛得深切,由愛而生恨,但恨是以愛為基礎,恨其不堅持,卻並不一棒子打死。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會走彎路,跌倒了敢爬起來,人生還要繼續。

回過頭來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極致的。那不僅僅是因為小説中的她是農村遠近聞名的俊女子、身體像白楊樹般苗條,更是因為她的純粹。她愛得純粹,沒有半點虛假,也不摻雜半點個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總是最懂,就連分手後她對自己婚事的決定,也是為了他——她明白加林仍然在內心中愛着她,為了禁絕他對自己的留戀,讓他勇敢地追尋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把自己嫁掉了。就像德順爺爺所説,巧珍的心像金子一樣。她雖然斗大的字不識一升,但她勇於追求,更重要的是,她一向堅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則,從未改變。

這個時代的大多數讀者,依然會被樸實、美麗的巧珍感動,會為她的善良以及為愛甘願奉獻一切的純真而讚歎不已,但已經很少有人願意以她為榜樣,只求付出不問回報了。追求結果而忽略過程,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原本應有的微妙平衡之間,毫不猶豫地選取後者,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大悲哀。

人生讀書心得4

正是書中每一個感人的故事,讓我感動。書中第116頁:“彎下身子與花朵講話”講述了一位偷同學東西的學生在被保安抓住後,揚言要自殺,結果被校長機智地化解危險的事。

劉校長無論幹什麼事,都是從學生身邊出發,輕風細雨化解每一個平凡但又神聖的“小事”。對於成年人來説,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對於學生來説,他不是小事,這是他人生當中的一道坎,如果老師引導的好,這道坎邁過去,學生心頭猛然一亮。邁不過去就可能在他的人生長河中留下一道傷痕。

在書中,劉校長舉了一個又一個真實的事例。“在背摔中感受到信任”“破譯心靈密碼”“兩代人的18歲”……從她真實地為學生做,為學生想的角度中,我發現劉校長是一位全身心為孩子着想的校長。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而是一個個鮮活生命的人,正是由於她從心理需要方面來關注學生,學生都敬佩她。但是她對於規章制度,對於處分,她嚴格執行,又不過於呆板僵化。她認為規章制度是隻能管住他們的行動,但管不住他們的心,救人最要緊的是救心。

正是她時時、處處為學生着想,所以才開了一個人的班級。正是她對孩子的愛和信心,不讓每一個孩子掉隊,所以人大附中才那麼得人心。

這本書中給我感受最深的是第123頁中的“賞識是最好的激勵。”正是賞識教育,才能使每一位孩子都得到最大的鼓勵。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班級教學中也缺少賞識。從我與學生及家長的接觸中,他們對老師的評價中,也發現,許多教師不會賞識學生,説的話也很過傷,有時教育方法也失當。

有時,我也反思自己的行為,我是否説過很狠毒的話,也是否失控過.....反思過後,自己的頭腦更清醒了,幸好我沒有那種行為。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擅長採用“賞識”,我教過的每一屆學生,他們都能感受到我對他們的愛。

通過反饋,大部分學生家長對我的評價還不錯。其中20xx屆畢業的學生鄒志禮説的話讓我銘記於心。那是剛送走他們這一屆的畢業班,還沒有放假,鄒志禮的媽媽特意到學校找我:“徐老師,你下學期接哪一班?”“我不知道,看校長開學的安排,鄒志禮不是才畢業嗎?你有事?”我茫然的回答。“鄒志禮想要你教他弟弟,叫我來找你。昨天他還對老二説:‘你要是能上徐豔華教的班就好了’”

我不知道我哪一點讓他記住我,但我知道我真心實意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就是班中最調皮的孩子,我也拿出真心對待他們。他們那一屆的學生中徐世磊是班中各方面表現都不太好的學生。但他在20xx年元旦前,從外地打工回來,特意到學校來找我。對我説了一番話,至今讓我不忘。他説:“老師,我今天特意到學校來看看你,好想回到從前,我再來上學。到外面打工,總感覺與其他人接不上話,自己的學識太低了……”

現在,我的想法與徐世磊的想法太相似了,在與學生的交談中,也發現自己的學識也低了,無法適應現在的學生的需求了。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要向劉校長那樣多學習,只有學習,不斷讀書,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20xx年我又接了新的班級,剛接觸我發現許多學生不會拼音,組詞只會一什麼。三年級學生不説什麼都會,最起碼拼音該會吧!一番瞭解下來,我失敗了。一班三十多個孩子,二十多個不會拼音,怎麼辦!怎麼辦!!!我真發愁,總不能放棄吧?我想這個班中還有十個表現較好的學生,不錯了。

從此,只要學生有一點點的進步,我就表揚他,讓他體會到成功的喜悦。王子城是一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字不識幾個,可以説在語文方面是一片空白的人。他看到其他同學都進步了,自己心裏也着急。由於我給每個待進步的學生安排的都有小老師,他就讓他的小老師教他讀課文,學習積極性可高了。

那天,我們要學《趙州橋》這一課,剛上課就有同學説:“王子城這一課就會背了。”我一聽,心中很驚訝,什麼也不會的王子城竟然會背書了?於是我先停下課,讓王子城背給大家聽。誰知他竟然一字不差的背了出來,同學們聽後自覺地給他鼓掌,我也及時地鼓勵他。並且給他安排了一個任務,他負責檢查他那一組背書,但是同學的姓名必須自己寫,他不好意思地點點頭。

下課了,王子城也不出去了,他挨個問他那一組同學的姓名,不會寫的字讓別人教他,態度可認真了。從那以後,王子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上課認真聽,下課就找小老師教他,有時還會跑上前來問我,每次我都耐心地回答。針對他的進步我都及時表揚。他對學習語文的興趣越來越大了,現在一篇課文可以完整的讀下來。看到他的進步,我也很開心。

一個學年下來,這個班就取得全鎮第六名的成績。到四年級結束時取得了全鎮第五的好成績,雖然不是第一第二,但也是我和同學們一起努力的結果。這一屆學生,正是由於我的賞識教育,班中還有許多學生表現優異。繪畫方面出色的有鄒曉敏、徐紫薇等;王路豪、王金燕多次代表學校參加演講比賽;鄒惠、鄒曼婷、徐源勵愛好舞蹈;鄒晴喜愛唱歌,在前幾日中心校舉辦的“百年追夢全面小康”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選拔賽中,她拔得頭魁,要代表中心校去縣裏參加歌唱比賽。

其實我們班有這麼多孩子表現突出,一方面與他們自身努力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我激發、鼓勵他們參加各種興趣脱不了關係。

當我剛接手這一屆學生時,我就從各方面培養他們讀書的習慣,平常講故事比賽、演講各類活動,我經常在班中進行。誰有了進步,我就及時表揚他們。慢慢地,他們熱愛讀書,並且學會堅持寫讀書筆記、日記。

整整四年的堅持使許多孩子愛好讀書,王路豪寫的“我的好老師”在第十九屆全國青少年五好小公民“老師您好我的好老師”主題教育活動中,獲得徵文比賽國小組三等獎。王金燕在全縣青少年“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徵文比賽中榮獲國小組三等獎。

面對孩子們喜悦的笑臉,我只有努力讀書,勤奮學習才能讓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相信我一定讓學生更愉快地學習。

人生讀書心得5

沒有仔仔細細得看完全書,有很多大章節個人感覺太過於囉嗦,陷入了一種為了圓滿解釋而圓滿解釋的境地,有點學究味。

以下是簡單摘要:

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尊重真性情才會去適配社會,坦然去改變

如果在做這些事情時不感到愉快,我們就必須懷疑是否有利益的強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們由性情生活蜕變成了功利行為。

如果説“義”代表一種倫理的人生態度,“利”代表一種功利的人生態度,那麼,我所説的“情”便代表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

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主張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以便不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成敗福禍之上的豁達胸懷。

這真實人生就是一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閲歷和體驗。

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

那心中既有幻想又有精神目標的人,他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時始終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認識你自己”就是要認識附着在凡胎上的這個靈魂,一旦認識了,過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釋,未來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也常被翻譯成:“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護神。”的確,一個人一旦認清了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人,他也就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了,如同有神守護一樣,不會在喧鬧的人世間迷失方向。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為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這條路本身。

人生有許多出於自然的享受,例如愛情、友誼、欣賞大自然、藝術創造等等,其快樂遠非虛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們也並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條件。我把這類享受稱作對生命本身的享受。

但金錢在抵抗災難方面還有巨大的作用。至於在提供積極的享受方面,金錢的作用就更為有限了。

人生的本質決非享樂,而是苦難,是要在無情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裏奏響生命的凱歌。

一個人唯有經歷過磨難,對人生有了深刻的體驗,靈魂才會變得豐富,而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終歸要面對一種沒有任何前途的苦難,那就是死亡,而以尊嚴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確是我們精神生活的最後一項偉大成就。

人天生是軟弱的,唯其軟弱而猶能承擔起苦難,才顯出人的尊嚴。

認識到因緣的偶然是—回事,真正看破因緣又是一回事。所以,佛教要建立一套煩瑣複雜的戒律,藉以把它的哲學觀念轉化為肉體本能。

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上,仍然不知道疼。砍下來,只要不死,好了傷疤又忘疼。

請不要責備“好了傷疤忘了疼”。如果生命沒有這樣的自衞本能,人如何還能正常地生活,世上還怎會有健康、勇敢和幸福?

要解決個人生存的意義問題,就必須尋求個人與某種超越個人的整體之間的統一,尋求大我與小我、有限與無限的統一,無論何種人生哲學都不能例外。區別只在於,那個用來賦予個人生存以一的整體是不同的。例如,它可以是自然(莊子,斯賓諾莎),社會(孔子,馬克思),神(柏拉圖)。如果不承認有這樣的整體,就會走向悲觀主義(佛教)。

為什麼活着?由於生命本身並無目的.,這個問題必然會悄悄轉化為另一個問題:怎樣活着?我們為生命設置的目的,包括上帝、藝術、事業、愛情等等,實際上都只是我們用以度過無目的的生命的手段而已,而生命本身則成了目的。

除了生命本身是一種目的,某種期望也有一定概率的實現可能。

人生中的大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才可能真正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準則。

人生就像茫茫大海中一葉扁舟,其實不知道哪個方向是對的,也許每個方向都到不了岸。此時尋找意義的過程就是説服自己沿着某個方向走下去,這個方向可能是獨立思索的結果,或者是從大眾的盲目前行。最後歸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途中信念與準繩,幫助旅途本身成為較好實現的一部分。從概率角度看,這樣人生實現過程意義和終極意義的概率都比較大。概率學本身以及對世界的認識也是準繩的一種。如果這思路不對,那或許開始就是個錯,這是神考慮的問題。——這一段是自己的筆記。

最明顯的事實是:這條路通向死,因為人生只是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罷了。可是,死怎麼能成為目標呢?為了使它成為目標,它必須不是死,而是一種更高的生。於是,死便被設想成由短暫的生進入永生,由易朽的肉體進入不朽,由塵世進入天國,由不完滿進入至善,由苦難進入極樂,等等。經過這樣的解釋,人生之路就有了一個宗教的和道德的目標,一個純粹精神性質的目標。

我們何不就把人生看做一個大花園呢?這是一座很大的花園,把它逛完剛好要用一生的時間,我們從生到死都在裏面,每走一步都看見新的風景,到處都是可供我們休憩的地方。如果要説目標,那麼,可以説處處都是目標,但不存在最後的目標。

真正的悟者則能夠從看破紅塵獲得一種眼光和睿智,使他身在紅塵也不被紅塵所惑,入世仍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維特根斯坦所説的“語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在命運問題上,人有多大自由?三種情況:一,因果關係之網上個人完全不可支配的那個部分,無自由可言,聽天命;二,因果關係之網上個人在一定程度上可支配的部分,個人的努力也參與因果關係並使之發生某種改變,有一定自由,盡人力;三,對命運即一切已然和將然的事件的態度,有完全的自由。

自我意識太強烈的人是不可能完全克服對死的恐懼的,他只能努力使自己習慣於這種恐懼,即消除對恐懼的恐懼。

在一個瀕死者眼裏,世界不再屬於他,他人的生和死都與他無關。他站在自己的由生入死的出口上,那裏只有他獨自一人,別的瀕死者也都在各自的出口上,並不和他同在。

對死的思考推動人們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實際作用卻是終止這種思考。

如果這個在我生前死後始終存在着的靈魂,與此生此世的我沒有意識上的連續性,它對我又有何意義?

一切不朽都以個人放棄其具體的、個別的存在為前提。也就是説,所謂不朽不過是我不復存在的同義語罷了。我要這樣的不朽有何用?

死的絕望,唯死能解除之。

對死的思考儘管徒勞,卻並非沒有意義,是一種有意義的徒勞。其意義主要有:第一,使人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用超脱的眼光看人世間的成敗禍福。第二,為現實中的死做好精神準備。第三,死總是自己的死,對死的思考使人更清醒地意識到個人生存的不可替代,從而如海德格爾所説的那樣“向死而在”,立足於死亡而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實現其獨一無二的價值。

我相信,使我能夠忍受生命的終結的東西不是他人對我的愛和關懷,而是我對他人的愛和關懷。對於一個即將死去的人來説,自己即將不存在,已不值得關心,唯一的寄託是自己所愛的並且將繼續活下去的人。

一個人在大限面前很可能會獲得一種不同的眼光,比平常更真實也更超脱。當然,前提是他沒有被死亡徹底擊敗,仍能進行活潑的思考。

這是一個荒謬的宇宙,永遠存在着,變化着,又永遠沒有意義。它為自身的無意義而苦悶。人就是它的苦悶的產物。

柏拉圖對此提出了一種解釋,他推測,靈魂必定曾經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裏生活過,見識過完美無缺的美和善,所以,當它投胎到肉體中以後,現實世界裏的未必完善的美和善的東西會使它朦朧地回憶起那個理想世界,這既使它激動和快樂,又使它不滿足而嚮往完善的美和善。他還由此得出進一步的結論:靈魂和肉體有着完全不同的來源,肉體會死亡,而靈魂是不朽的。

一個人唯有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靈魂去追求,在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才是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

靈魂與信仰於目標而言是終極,值得嚮往,於過程而言是自證,值得依靠。

人生讀書心得6

上個學期 我們學習了政治與經濟,讓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這學期還有由謝雪梅老師叫我們《哲學與人生》的課。

這學期的課程馬上就要結束了,這次老師換了教課的方式,讓我們同學制定小組,每次都上去一個人教課,給了我們學生上去演講的機會,也同時鍛鍊了我們的能力。

其實,我開始覺得這門課程跟國小的社會還有中學的政治一樣。但是,其實比那些學的都比較的深。老師給我們説了很多大道理,我覺得教會了我很多,是我要學習的,這門課程教會了我們,人生中不可能會一帆風順,有好的'也有壞的,我們應該要面對現實,要好好努力去面對這生活中的困難。還教會了我們每個人做些對人生有意義的事情,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去做自己能做是事情 ,認真完成好每一件事。

我覺得我們活在現實的生活中,就要去勇敢的面對現實,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三思而後行,多去為別人想想。寬容別人就寬容你自己,不要遇到事就退縮 就覺得自己是倒黴的不幸的,但是不要為我們現在的遭遇就埋怨命運的不公,實際上,世界上還有很多比我們更不幸的人,想想那些更不幸的人仍舊堅強地活着,我們又為什麼不能呢?

《做夢的窮人》 每天上午11點,都會有一輛耀眼的汽車穿過紐約市的中心公園。車裏除了司機,還有一位主人–無人不曉的百萬富翁。

這位百萬富翁發現: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着襤褸的人坐在公園的凳子上死死盯着他住的酒店。有一天,百萬富翁對這個人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讓司機停下車並走到那人的面前説:“請原諒,我不明白你為什麼每天上午都盯着我住的酒店看。”

“先生,”窮人説,“我沒錢、沒家、沒住宅,只得睡在這條長凳上,不過,每天晚上我都夢到住進了那座酒店。”

百萬富翁覺得很有趣,於是對那人説:“今天晚上我就讓你如願以償。我為你在酒店訂一間最好的房間,並支付一個月房費。”

幾天後,百萬富翁路過窮人住的酒店套房,想順便問一問他是否覺得很滿意。然而,他發現那人已搬出了酒店,重新回到公園的凳子上了。

百萬富翁來到公園,詢問窮人為什麼要這樣做時,窮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夢見我睡在那座豪華的酒店,真是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酒店裏,我就夢見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這夢真是可怕極了,以致完全影響了我的睡眠!

”讀了這個小文章 讓我們知道了 患得患失是最要不得的,不要讓毫無根據的想象破壞美好的一切,也不要靠着美好的不存在的東西生存。不管現實如何,積極面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才是最佳的選擇。

通過這學期的哲學課,確實讓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你的缺陷可能是你的優勢,不要一味地掩飾自己的缺陷,也不要努力使自己的缺陷去迎合世俗,那大可不必,積極面對你的缺陷,放對了地方,那缺陷也就變成了優勢。積極地面對周圍的環境,唯有一顆坦然面對而又積極進取的心。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是積極心態的催生劑,有了希望,又有一顆積極的心,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人生讀書心得7

好久沒有讀小説了,也好久沒有看電視連續劇了,因為怕那些複雜的情節所感染而一發不可收拾,果然如此,看了路遙的《人生》,他的入筆是那樣輕可是引人入勝,沒有恢弘的氣勢,沒有九曲迴腸的情節,可是會給人心靈的震撼,農村題材,如同《平凡的世界》也是農村題材,用細膩的筆劃刻畫着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再用鮮活的人物説明着一個個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

《人生》措寫了一個優秀的農村青年高加林一波三折的人歷程,從一個普通農民到一個代課教師,代課教師的名額被擠,從代課教師再到農民,因為叔父的關係又轉正成了國家公務員,後又因為別人告發(因為走後門),重新回到農村的經過。其間高加林經歷了感情,深深愛他的農村姑娘巧珍,後因為成為國家公務員又戀上了城市女孩黃亞萍,當他再走回農村,不得不和黃亞萍分手,此時巧珍也已經嫁人。一段人生歷程,一段感情故事,雖然前前後後的幾年時間,但像是人的一輩子,什麼是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

人一生有很多的誘惑、有很多的夢想,但我們不能夠飄,我們必須在路上走才會更踏實,命運也許會給我們一些機遇,但機遇來臨,我們不能夠忘乎所以,因為命運也許會索回他的贈予。就如一句話:厚德載物。當人得到太多的時候必須要有足夠的德行來承載得到的所有。

我想作者為什麼沒有寫人的完整一生,也許他就是讓人有機會來自省,來修正自我的錯誤。但真實的人生是殘酷的,我們不能拿我們自我短暫的人生做為試驗場,我們必須好好的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次機遇。那樣才會少留遺憾,多些精彩。

人生讀書心得8

現代社會如何為人呢?書中講了一個佛家的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建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就對姑娘説,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河。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走了二十多裏,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師傅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背那個姑娘過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這個故事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就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只要你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就自然小了。做人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人生要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而不原諒別人的過錯,就在不斷地自我咀嚼中,一次次再受傷害,不斷地懲罰自己。所以做人要懂得寬容,要懂得該放下的時候要適時的放下,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還告訴我們,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儘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這更告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如意甚至是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改變的,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如果你的心很寬敞,很仁厚,你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麼你就可能會收穫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這種心境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後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讓你的生命飽滿、充盈。

在我們的為人處事的時候,要首先明確做人的根本標準,不是苛責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苛責自己的內心,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每個人要想真正使自己的內心做到從容淡定,就要不斷地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的人,自覺完成一個自我角色的建樹和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左右。 3

于丹對理想和行動的關係的闡述,也許會讓我們在一定的年齡段對理想和行動有更清晰的認識。她認為理想和行動的關係,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係。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於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的內心願望。你的內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越會捨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看到這些,在這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你否會對自己的理想和行動又重新的認識呢?是否會讓自己內心的那根線也變得淡定從容呢?

人生讀書心得9

"天藍得像水洗過一般,雪白的雲朵靜靜地浮在空中。大川道里,連片的玉米綠氈似的一直鋪到西面的老牛山下。所有麥田裏複種的糜子和蕎麥都幾經出齊,泛出一層淡淡的淺綠。川道上下的幾個村莊,全都罩在棗樹的綠蔭中;每個村前的打麥場上,都立着密集的麥秸垛。遠遠望去像黃色的蘑菇一樣。"

藍天白雲,綠川大道,古樸的老牛山,洋溢田園清新的莊稼……鄉村就像一首清夢中的山水詩,一幅酣睡中的'花鳥畫,一首慈母口中喃喃的搖籃曲,,除卻它的醜陋落後,還原它最初的淳美安寧,你會温暖它卸粧後迷人的素顏。

那裏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隨着大自然最健康的規律生活着,勞動着。那裏的人們"對村裏任何一個不勞動的二流子都反感",所以連高加林都想:"莊稼人嘛,不出山勞動,那是叫任何人都瞧不起的。"那裏的人們中,有着像巧珍一樣美麗善良能幹的淳樸勞動婦女,勇於追求自己的愛情,也甘願為心愛的人無悔付出,對生活沒什麼大的奢望,只希望守着高加林,為他生兒育女,安然地生活一輩子。那裏的人們中,有着像德順老漢一樣善良、痴心如一的單身老漢,不忍心眼睜睜地看着高加林因為民辦教師被撤,懷着報復心理,破罐子破摔地用蠻力幹活,兩隻嫩手被钁把擰了個稀巴爛,給他提過去了一罐水。那裏的人們,並不是一味地喜歡在背後説閒話,生事造謠,也有最本真的善良,小説結尾處,高加林因為走後門被克南他媽揭發後重新回到高家村,在離村子不遠處,許多剛下地的村裏人,都從這裏那裏的莊稼地裏鑽了出來,先後圍在了他身旁,開始向他問長問短,所有人都很真誠,還七嘴八舌地安慰他。親愛的德順爺爺的一席話"只要咱們愛勞動,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一個男子漢,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變成個死狗了……",也給了高加林重新好好生活下去的信心。村裏人的這些行為,也讓高加林沉痛地喊出了:我的親人哪……也為原本有點暗淡的故事收尾處平添了一絲暖色,世上最親的還是自己的故鄉,還是自己的鄉親。

人生的緊要處,需要你好好走,用良心走。

人生讀書心得10

《人生不設限》是一本勵志書籍,與其他同類書一樣,給人以熱情、勇氣、信念、堅持的力量。但你不得不為主人公折服,因為他所能做到的,甚至是健康人都不曾企及的,他以執着的夢想,不懈的努力創造着奇蹟。

書分兩個部分,共十八個章節,書中處處閃耀着作者不怕身障羈絆的寬廣胸懷,不怕嘲笑諷刺的堅定信念,不怕苦難揶揄的快樂心態,不怕逆來順受的樂觀豁達;所以作者的路無限寬廣,也無限的悠遊自在;所以他能夠看到正面,不因負面陷入苦痛;所以他能保持一顆快樂的心,負責任的為自己的快樂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所以他能從容不迫悟盡人生,窺破世情。合上書本,作者力克·胡哲的堅定、樂觀、豁達歷歷在目,沒手沒腳,當然會造成許多的不方便,但是力克卻能將缺少四肢的本能,化成意志和心智來克服困難,讓他自己的天地處處不設限,自由自在的來去自如。這就是心態和決心的問題,力克“從一無所有,到一無所缺,他告訴我們,什麼叫‘永不放棄’的.精神。力克·胡哲正是在磨難面前,堅定的做出了選擇,他選擇了樂觀,選擇了堅定的面對、選擇了積極向上的信念。

最初瞭解到力克胡哲是在一檔電視節目裏,看到沒有四肢的他對生活充滿信心,樂觀向上,心中倍感震撼。他個頭很小,但是氣場足,口才非凡,不時能將現場觀眾逗樂,這傢伙彷彿天生就具有演説家的天賦。正應了這樣一句話,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總會想辦法打開另一扇門,這期間他必定經歷了各種挫折,他所經歷的是比別人更黑暗的夜,但現在他擁有更精彩的人生。

我們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對不足之處念念不忘,可以選擇苦澀、憤怒或悲哀,但我們的沮喪只會成為我們的負擔;或者,在面對艱難時刻和那些心懷惡意的人時,我們可以選擇從經驗中學習,然後繼續往前走,為自己的快樂負責。所以説,你選擇什麼就是什麼,選擇快樂過活,就可能遠離痛苦;選擇悲傷度日,就會度日如年,日日難過。

人生最可悲的並非失去四肢,而是沒有生存希望及目標。人們經常埋怨什麼也做不來,但如果我們只記掛着想擁有或欠缺的東西,而不去珍惜所擁有的,那根本改變不了問題。真正改變命運的,並不是我們的機遇,而是我們的態度。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只有積極向上的態度才能指引我們向前進。

人生之所以受到限制就在於將認識問題的視野和角度框定在一個狹窄的範圍內。當遇到挫折的時候,或許換個角度想想,挫折本身鋪設了一條通往成功的新路。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如何化解苦難。肯定夢想,抓住夢想,才能創造出你所想要的生活;相反,將自己陷入到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對自身的盲目否定、消極處世只會令世界更糟。正如作者所言,“今天的障礙或許是明天的優勢”,你所做的只是堅持自己的信念,繼續前進。

人生讀書心得11

戴爾·卡耐基是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是享譽世界的演講大師,他的成功本身就是一部勵志傳奇。他的書為全世界中奮發向上的人指明瞭方向,為如何獲得幸福提供了借鑑。

《美好的人生 快樂的人生》是卡耐基成功之路叢書的一部,而這一部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求學之路上一直陪伴着我。得到這本書是一個偶然,更是冥冥之中向我的召喚。隨着1999年大學聯考的失利,我不得不又重新踏上覆讀的道路。因為有父母的期望,內心不滅的夢想,我向其他落榜生一樣,為理想而拼搏。我選擇了濰坊市名校——寒亭一中,作為夢想的奮鬥之地。當時的學校是自由的,我們可以隨便出入,復讀生的管理也不那麼嚴,因為我們的目標明確,那就是來年金榜題名。我與一名關係不錯的同學,中午經常外出,沿着寒亭一中的東門一直往東走,便到了集市上,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暫離大學聯考的焦慮。他有一個習慣,買舊磁帶,聽老歌;而我有一個買舊書的習慣,喜歡看。之所以買舊書,一是新書太貴;二是翻看舊書時,特別有一種快樂的感覺。碰巧每到週六、週日,就有賣舊書的,四五元一本,感覺真好。可惜沒有多買,只買當時對我影響大的書。這本書,是20世紀八十年代末出版的,看了一會兒,特別對自己的口味。大多復讀生心理比較脆弱,尤其每當考試時,前怕狼後怕虎,心裏忐忑不安,那種憂慮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有。正是在這中心境下,我買了這本書,並把它放在枕頭邊,時時翻看,不斷給自己注入動力,使復讀的這一年既充實又快樂。這種心情雖有波折,但總的説來,心情還是比較平穩的,即使在大學聯考前的最後一次市統考,我由班裏的前十名退到四十名時,這種大起大落,也沒有擊垮我。時間不會因為憂慮而停滯,要想成功,就不要想我為什麼退步那麼大,而要想我怎麼更好的利用時間,抓住每一分鐘,讓自己以飽滿的精神去迎接人生的七月。在 20xx年7月4日這一天,校長開了大學聯考動員大會,我們就不再在教室學習了。我們開始放鬆,因為大學聯考不會因為我們的擔心而不來,我們只能迎接戰鬥。在戰鬥之前,那就是放鬆,放下思想包袱,輕裝上陣。

正是這種思想,一個同學約我到寒亭一中東門外打枱球。天非常熱,我穿着褲衩,汗流浹背的和他全神貫注地打。當時心情特別放鬆,完全忘記了大學聯考,煩惱也隨之消失,我感到非常的快樂。但打完枱球後,一摸口袋,錢全部丟了,是我全部的生活費200元,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可能在我打枱球時,滑出來,讓人撿走了。我感到非常的倒黴,真是河口涼水都塞牙;人往往在這時會胡思亂想,這可能又是不好的徵兆,大學聯考又要敗北嗎?但這種思想只是在心中一閃,我立刻想到書中的一句話:“不要為潑翻的牛奶而哭泣。”回到學校後,我立刻向同學借了200元前,彌補我的'“口袋”,當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恰好第二天,父親來看我,我第迫不及待問:“爺,你有錢嗎?”父親迅速給了我200元錢,他也沒有問為什麼錢花的這麼快,父親説完就走了,太多的話語反而讓我感到壓力。我拿到錢,馬上還給那個同學。直到整個大學聯考結束,我再也沒有考慮過丟錢的事。如果那時煩惱,大學聯考可能就發揮不出來,難道這不是這本書教給我處理煩惱的方式嗎?時隔十四年,我再翻看當時看過的書,真為自己感動。書中用鉛筆勾畫得密密麻麻,如“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我們必須關切我們的問題,但是不能憂慮”、“你要快樂,起來”、“我既已度過昨天,就能熬過今天”等至理名言,現在讀來倍感親切。工作近十年來,煩惱和憂慮時時襲來,使我有時徹夜失眠,白髮增多。作為教師,擔心績效工資、擔心所教的學生成績不好、班級出問題,這些瑣碎的事情影響着我的身心健康。但當再讀這本書時,感覺自己並不是那麼糟。人生是美好的,快樂是內在的,外在的環境並不能完全左右我們的心情。卡耐基是偉大的哲學家,他教會我們如何生活和工作,怎樣才能獲得快樂,讓我們放下心中的塊壘,思索快樂的人生。看看自己吧,我們擁有健康的體魄,能夠自由的看到每天早上的日出,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還有學生不時祝福,難道我們不快樂嗎?快樂吧,從今日始。

人生讀書心得12

一直想讀錢鍾書的《寫在人上邊上》,起因是讀了他的《圍城》,被他詼諧幽默的語言,深邃的思想所吸引;遂想多讀他的作品,首選就是這本《寫在人生邊上》了。事實證明,沒有選錯;裏面很多觀點讓我豁然。現在寫着書評只是些許自己的見解,至於大師原意我就不多揣摩了,當然也不是我可以輕易揣摩出來的。

書裏主要的.文章有《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窗》、《論快樂》、《説笑》、《吃飯》、《談伊索寓言》、《談教訓》、《一個偏見》、《釋文盲》、《論文人》等十篇。

《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中,作者天馬行空般將神話、中外名著糅合一起,用一個想象出的魔鬼的口吻説出自己心中所想。而豐富的內容也體現出作者的博聞。《窗》一文,也是多引用。討論門與窗的關係更是妙,用趣味的例子舉出門窗的區別,讓人讀來不禁失笑。門進來的是客人,光明正大的進來;而窗進來的,卻是不顧及你的感受,而且會暫時成為屋子的主人。現實生活也是如此,你表面上的工作不一定是你所喜歡的,但是你下班後卻孜孜不倦投入其中的工作卻會是你的所愛。《吃飯》一文更是説出很多日常常見道理。如:“吃飯還有許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經等等,那就是“請吃飯”了。社交的吃飯種類雖然複雜,性質極為簡單。把飯給自己有飯吃的人吃,那是請飯;自己有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那是賞面子。交際的微妙不外乎此。反過來説,把飯給予沒飯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無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賞面子就一變

人生讀書心得13

早就聽説有哈佛爸爸,也瞭解有《人生設計在童年》這本書,一直沒有去看,我認為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需要這麼早來設計嗎?孩子那麼小,就算設計了,也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而且我也沒有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天才,所以沒有必要像哈佛爸爸那樣,孩子應該自主發展,如果設計的話,到底是家長的願意加給孩子還是孩子自己的想法,過年的時候,嫂子送給我一本《人生設計在童年》的書,打開看看,感觸很深,具體如下:

一、孩子長大了要幹什麼,能幹什麼?

我以前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覺得孩子還小,現在考慮還為時過早,但是根據目前中國的就業現狀,我們很多人一直到大學畢業都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適合幹什麼,畢業以後找不到工作,或隨便找一份工作,之前學的東西都沒有用上,自己又不滿意。書中提到:“從小就開始人生規劃,設立人生目標,家長和孩子及時找出差距,調整學習內容,培養相應的能力,有意識地為孩子的未來作準備,讓孩子在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上保有立足之地,擁有美好的人生。早期的人生設計,職業規劃並不是專橫獨斷地把家長的意願強加孩子,而且讓孩子、家長和老師一起探討知識與職業,教育與職業的關係,共同制定人生規劃。家長平常有意識的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性格特點、愛好進行分析,探索適合孩子的人生道路,職業規劃。從孩童起就可以經常在家中營造氛圍,共同探計孩子感謝興趣的職業。”我很認可,覺得至少可以啟發孩子,給予孩子以引導的作用,讓孩子從小有一個理想,一個目標,一個規劃,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才有動力。我覺得自己小時候的路都是家長選好的,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沒有自己的想法和但是關於孩子的職業規劃,我和老公總是意見不統一,他覺得中國社會變化太快,現在主流的職業,以後不一定吃香,一旦選定的職業,萬一到成年孩子不喜歡,反而產品逆反心裏。

二、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

書中提到:“學語方很自然的方法是模仿,兒童學外語可以通過反覆模仿以前交流對象親密接觸的方法”很多家長都會覺得自己的英文不好,沒有辦法教孩子,可以給孩子找一個孩子感興趣的英文碟,反覆放給孩子看,裏面的語方孩子自然就會了,我家孩子特別喜歡看智慧樹,裏面有一段英文動畫片,好像一星期都是播放那一段英文,有一天我跟她一起看,發現她能跟着一起説幾句,我覺得好神奇啊,這比在外面報一些英文班省錢多了。

“利用孩子的自豪感謝,自信心調動他們的自我學習能力,讓孩子給大人講故事比大人給孩子講效果好得多,孩子給大人講故事精神高度集中,經歷了閲讀、思考、理解、語方組織、表達的`一系列反覆過程,是一種絕妙的綜合性訓練。”這點我帶孩子參加過幾次小朋友講故事的活動,深有體會,不僅提高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提高了孩子的自我表現能力,現在這個社會,任何人都必須學會自我表現。

三、“超前”是成功的基礎

(1)從小讓孩子忙起來,“從小讓孩子忙起來,是培養孩子習慣於高效率、快節奏的學習和生活的關鍵。這個從小培養起來的習慣也是對抗電腦網絡誘惑的有交措施,它將深遠地影響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行事風格。”之前我一直不理解很多家長週六週日都帶孩子培優,週末兩天都安排得滿滿的,自己累孩子也累。有空應該多帶孩子出去玩一下,讓孩子多感知一下外面的世界。現在看來,有時候有必要讓孩子忙碌起來,一些無瘋玩其實對孩子也沒有什麼作用,還不如給孩子安排點事情讓她忙起來。習慣鬆散生活的孩子,一旦到了高年級學習忙碌起來,總是覺得力不重力,無法適應。相反,習慣忙碌的孩子還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在不耽擱學習的同時,安排自己玩的時間。很多朋友都跟我講,如果從小讓孩子的壓力太大的話,孩子長大了會厭學,起逆反心理;我覺得孩子只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應該不會這樣。

就怕孩子每天很忙碌,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看到別的孩子每天都能快樂的玩,才會產生厭學。

(2)超前學習前自學可以刺激孩子的積極性,訓練自學能力,樹立學習信心。因為超前學習是主動的,自主學習容易引起興趣,產生成就感。”淇淇現在四歲多,學校已經在教拼音,漢學,珠心算,兩位數的加減,每每跟幼兒園小朋友的家長聊天,他們都説,現在就學這個了,還有一年學前班學什麼啊,國小以後再學什麼了,這樣會不會讓孩子總是認為自己在炒剩飯,到國小之後就對學習不感興趣了。這也是我一直擔心的問題,孩子到國小還會重複學習這些東西,會不會真的不感興趣了,或者不認真聽了呢?現在我找到了目標,到了國小,我們一樣的可以超前學習,其實超前學習真的還有一定的好處,上課只要老師提問,會的孩子都是高高的舉起手,這樣讓孩子很自信,提前學習了後面的課本,做作業和考試很多填空題,選擇題都可以用後面的知識來做,速度會提高很多,很佔優勢。

五、家長應該做些什麼

(1)全家剋制愛好,這個我在很多書裏面都有看到這一些,家長的榜樣真的是很重要。為了孩子的教育,家長應該檢點自己,要有頑強的自制力,對自己的愛好應有所選擇。我和老公挺喜歡上網和看電視的,老公每天都會抽空在網上瀏覽一下,玩玩遊戲,我是那種不愛出門的人,喜歡看言情片,沒事就在家裏看電視。從淇淇一歲多開始,我們就把家裏的網線停了,平常基本上不開電視,改成了看書。每次我想看一下電視,總是諮詢一下孩子的意見,如果她同意的話,我就打開看一下。孩子到現基本上不看電視,偶爾看一下動畫片和智慧樹,都是問我的意見可否,我同意才看,看完就馬上把電視關掉了。每天放學回家,淇淇就從書架裏面抽出幾本書自己愛(儘管不認識字),卻看得不亦樂乎。其實淇淇外公在幫我們接送孩子,每天晚上老人都會看看電視。一般這個時候,我們就在房間裏面玩,他看電視對我們一點影響都沒有。

(2)該犧牲就犧牲,這是一段作者原文的話,讓我觸很深,改變了一些以前的觀念:家長不能把自己的願意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應該享受快樂的童年,大人不引導孩子選擇並走向在功,難怪應該漫無目標,放任自流?大人難道有權為孩子選擇失敗?部分的“犧牲”童年的快樂並不可悲,可悲的是整個兒地耽誤了寶貴的童年,浪費了童年的時光去做無謂和無用的事情。“犧牲”童年短暫的“快樂”,獲得一生的輝煌;還是享受“快樂的童年”犧牲未來?你的選擇是什麼?您長大成從後的孩子更希望您早年為他們作何選擇?如果明明知道,孩子走上的是犧牲未來的道路,不如“犧牲”一時,去換了一生。為了一生長久的快樂,該犧牲的就犧牲。我一直認為孩子應該享受快樂的童年,可是看到這段話,讓我都有點害怕了,自己決定着孩子的一生了,不容馬虎。

(3)讓孩子體給艱苦,做父母者可以竭盡所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學習和拓展人生的條件,但一定不要為他們提供最優越的生活條件,讓孩子從小多瞭解社會,體驗艱苦,他們才會變得成熟,堅強,才知道如何通過努力去為自己的未來去努力奮鬥。看到很多農村的孩子,他們從小在艱苦的環境長大,卻非常的樂觀,開朗,堅強的對面生活。看來讓孩子生活上艱苦一點也沒有什麼壞處。

人生讀書心得14

如果説,芸芸眾生,有人選擇行萬里路,有人選擇讀萬卷書。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因為有很多東西,眼睛看不到,讀書可以;腳步不能丈量,讀書可以;身體無法抵達,讀書也可以。愛讀書之人,會擁有更為豐富的精神世界,即使身陷泥濘,也可以仰望天空。

所以,讀書,是打開人生的另一種方式,尤其是好書。

這個暑假,我認真地拜讀了龍應台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目送》、《親愛的安德烈》,即“人生三書”,收穫頗多,對人生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起初,網上對這三本書的閲讀順序各有説辭,這是我後來才知道的,個人理解不同罷了。我覺得只要願意打開書本,先讀哪本書,後讀哪本書都是次要的。至於一些傳聞中的關於龍應台先生的個人政治立場問題,忽略也罷。能寫出如此安靜般行雲流水的文字,每一篇文章都是那麼地真實而令人感動,可見作者對人生的用心品味。對於酷愛讀書的我來説,有這些,就夠了。

《孩子,你慢慢來》是我第一次讀龍應台先生的書。書的封頁印的是一個五歲的孩子在低頭專注地走在灑滿楓葉的小路上,畫面透露着温情、暖心、平和卻又給了讀者無邊的想象,就像書中提得到的每一個小故事一樣,簡單卻又讓人深深地沉思。這樣一位用心的媽媽,堅持用筆記錄着兩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小故事,把母愛體現的如此淋漓盡致,跟一個“尖鋭政治家”的頭銜,簡直格格不入。我也是一位母親,從龍應台先生的身上,我看到了母愛的偉大,更懂得了做父母的艱辛,父母用無微不至的'愛呵護着孩子的成長,不問付出,不求索取。

掩卷深思,很受啟發。尤其是在我對待女兒Sunny的家庭教育問題上,更是反思良久,我開始反思自己急躁的性格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開始反思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孩子能否接受?開始反思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細節是否符合孩子身心發展不同階段的規律性。雖然,我也讀過幾本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包括盧梭的《愛彌兒》、《正面管教》、《童年的祕密》、《兒童教育心理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用心教養》、《孩子,別慌》以及和蒙台梭利思想相關的著作《捕捉兒童敏感期》、《愛和自由》、《完整的成長》等家庭教育類書籍,但《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媽媽的心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多麼地重要。敢讓孩子慢慢來的家長,需要的不僅僅是自信,更多的還是勇氣。就像書中所説:“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帶着那股意猶未盡的勁兒,迫不及待地翻開了《目送》。第一眼,便被書中這句話深深吸引:“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讀起來有點淒涼,有點壓抑,但這極富張力的文字後面又透露出幾分不捨、幾分無奈、幾分深深的愛。這本書,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父母親的篇幅,讀到用情處,不免潸然淚下。尤其是父親離世的環節,作者用情至深,整篇文章沒有提到悲傷和哭泣的字眼,但卻處處令人感動,甚至淚流滿面。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他們含辛茹苦地把我養大,甚至給過我第二次生命(十幾年前的那場車禍),而我?定居在了離他們千里之外的城市,每年見到他們的次數,陪伴他們的天數,真可謂“屈指可數”,羞愧呀!俗話説“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為子女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珍惜和父母共處的每分每秒,常回家看看,好好回饋父母,用心陪伴父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鳥兒尚有返哺之恩,羊兒也懂跪恩之情。更何況我們是讀過書的“有識之士”呢?

我是含着眼淚讀完《目送》的,真的。

懷着沉重的心情翻開人生三書的最後一本《親愛的安德烈》,或許每個人的立場不同,看到的東西就不同。同樣的一本書,有人看到了階級分化,有人看到了政治立場,有人看到了自由解放,而我?看到的卻是兩代人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帶來的全新的思維和方法。在這本書中,龍應台先生和21歲的大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了一個透着天窗的窗口,通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所進行的心與心的交流。

他們是兩代人,相差三十多歲,還隔着兩國文化的差異。但是,他們願意用三年的時間互相通信。在這三年裏,媽媽龍應台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提到的36封書信,曾感動過無數被“親子隔閡”所困擾的家長,也為無數在“親子交流”方面誤失迷途的家長指點了迷津。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龍應台先生及其著作的耳濡目染下,我開始反思和小女Sunny的溝通方式。不容否認地説,有時候是太過於情緒化甚至家長權威了,要反思,要改進。於是,這個暑假,我採用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的方式,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對待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下的小小的失誤。在我們家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箱,我們之間可以不定期地給對方寫信,投入對方的信箱。另外,家裏還有一面“感恩牆”,上面用便利貼貼滿了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裏要感恩的對象及其原因,用各種方式記錄着孩子成長的點滴片段。

讀這本書,時刻是在學習,學習龍應台先生的育兒理念,學習她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甚至通過安德烈的信學習青春期孩子的桀驁不馴。書的封底,是恬靜而淡然的媽媽龍應台先生微笑的樣子。再尖鋭、再強悍的女人,在孩子的面前,也是一個平凡的母親,一個願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嚴,忍受孩子嘲笑的母親,一個想方設法地做各種事情,只是為了重新找回屬於自己孩子的可敬母親。

三本書,摞在一起厚厚的。堆起來的不僅僅是紙張,更多的是我的思考,淺薄的思考。打開微信,朋友圈裏不斷地被各種人山人海的旅途風景所刷屏。或許,綺麗的人生旅途是他們打開人生的美好方式,但,對我而言,讀書,是我打開人生的另一種方式。

生命不息,讀書不止。

人生讀書心得15

初讀肖川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試着找幾點對號入座,就定個小題目:“苦、累並幸福快樂着————因為我是教師”。

書中引用古人的話是這樣闡釋幸福與快樂之間的關係的:即“幸福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終目標即是得到快樂。”作為教師我們的幸福、快樂源自何方?書中説: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教師是一種知識轉化與智慧增值的職業,是一種心靈浸潤與人性化的職業。對於教師而言,幸福更是有特殊的意義,教師是一種社會角色,肩負着一定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而教師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最樸素的概括就是教書育人。因此,儘管教師幸福與其他因素有關,但教師的幸福主要體現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就這一點來説我是深有體會的,我真切地認識到:教師的幸福來自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已經整整三十五年了,三十五年來,究竟教過多少學生我從沒有計算過,但是我卻從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品嚐到幸福快樂,因為我從自己獨特的工作對象————學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進而體驗到精神上的無限幸福。學生的學業進步、道德成長、個性萌發,桃李滿天下,促成了我最大的幸福。

就拿我所教的三(3)班工作來説吧,全班不過40多名學生,但卻是全年級的老大難,學生的組成結構比較複雜,單親的、離異的、溺愛的等等,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甭説幸福快樂了,每天就剩下在痛苦中掙扎了。剛接手時我也曾一度束手無策,但是我知道,我的教師責任感,我對學生的愛是不受任何客觀條件制約的。正像文中説的:有愛才有教育,有興趣才有學習,學生的課堂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任課教師的喜好程度。如果我們想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想要分享他們的想法與感受,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就需要合理、有效第組織課堂,使他們獲得情感上、智力上和身體上的安全和關愛,這些我認為我做到了。我充分利用課堂的四十分鐘,用最佳的'授課形式,準備充實的教授內容,贏得學生的認可,用課間休息與中午休息時間與他們溝通、交流,而且,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分析今天的知識積累與他們未來的前途命運的關係。很快,我就成了他們的良師益友,課堂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該改善,我馬上進入第二階段,幫他們補知識,我也因此犧牲了一學期的中午休息時間,自己雖然苦點、累點,但一看到他們的不同程度的進步,我就發自內心的高興,尤其是第一學期下來,我在他們的心目中的滿意度是100%,但是那種幸福快樂的感覺只有自己能體會得到。

有兩個典型的事,讓我至今想起來還津津樂道。班裏有一個男生,大家公認是雙差生,我對他的幫助教育就比別的學生多一些。一次我因心臟不好,趴在講桌上起不來,同學們都不知如何是好,據後來大家講,這個學生知道他奶奶有藥,急了似的往家跑,他回來的時候,我已經吃完了藥,看他氣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舉着藥,我當時就哭了。這裏面更多的不就是幸福嗎?還有一個學生,父母離異,母親帶着他重組家庭,他的性格比較怪,很少與同學溝通,我只是發現他的字很好,適時鼓勵,對他的工作更以關愛為主,僅此而已。他回家竟對他媽媽説,他將來的第一份工資,要給我買好吃的。大家可想而知,我還有什麼理由叫苦叫累呢?我都被學生給我帶來的幸福包圍起來了,它不正是我今後更好的工作動力嗎?

本學期,我又接了四(1)班,我沒給領導提任何困難,我同樣用滿腔熱情工作,為了提高優秀生的成績,我又利用中午時間給他們輔導,以至於有的老師説我精神好,不知道累。其實,苦、累我自己最清楚。我何嘗不想利用中午歇歇腿,緩解一下到了晚上腿就腫脹,可是不行。如果有一次我因其它原因沒有輔導,感覺就很失落,好像一天沒做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這次單元測試,我輔導的其中一名同學及格了(上學期數學只考了26分),看到這個成績,我內心也充滿這成功的喜悦。我早已默默地把培養學生作為自己最幸福、最快樂的事。

是啊,我是幸福的。多年來,我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創造出值得崇拜的學生。我時刻看到自己學生成長,在學生的進步與對社會的貢獻中體會到一種他人無法達到的快樂。最後用書中的話結束我的發言:教師,諄諄善誘,守望的是講台,放飛的是希望,播種的是知識,收穫的是未來!我將會一直默默地奉獻下去,享受那無與倫比的幸福。認識膚淺,望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