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精品【9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1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活着》讀後感精品【9篇】

《活着》讀後感 篇1

這段時間看了餘華的小説《活着》,看完之後內心壓抑了很久,老實説寫這本書的讀後感對我來説是十分困難的,總覺得該寫些什麼又不知道能寫些什麼,寫活着的讀後感勢必涉及對活着的理解,而活着本身是個很深奧的話題。離交作業的日子越來越近,我又實在找不到其他可寫的東西,拖延症的我在辦公室艱難的碼下這篇讀書筆記,請各位書友指教。

《活着》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從小養尊處優,吃喝嫖賭無所不佔,在賭輸家產後從少爺淪為貧農,從此歷經苦難的一生。

人們常説人總是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福貴也不例外。在福貴賭輸家產後,徐父並沒有像以往那樣要打死福貴這個“孽子”,而是心平氣和的變賣了田地讓福貴把債還了,徐母跟福貴説只要人活着,窮一點也沒有關係,家珍也沒有因為福貴落魄離他而去,這一切讓福貴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為,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來説,福貴似乎真正開始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然而命運似乎沒打算放過福貴,搬到茅棚沒多久徐父從糞罐上摔下離世,母親病重去城裏抓藥,因多管閒事被抓了壯丁,回來時母親已經去世,善良的兒子有慶為救縣長夫人被無德醫生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因高燒變成聾啞人,在後來的日子裏受盡委屈,最終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為可以開始幸福的生活鳳霞卻因難產而死,女婿二喜為養活家人在搬運時被水泥板夾死,但命運覺得給富貴的痛苦還不夠多。外孫苦根因飢餓吃豆子過多而撐死。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雙兒女,他的女婿,還有他的外孫。除了母親,剩下的親人,都是福貴送的葬,都是他親手埋的,幾十年來,福貴送完了白髮人又送完了黑髮人,一生經歷過許多苦難與痛苦活到了最後,卻不斷眼見着,承受着親人好友的死亡。這種悲慘的人生遭遇,讀者都能感到悽然落淚,何況福貴本身?種種的不幸不禁讓人發問,福貴活着的意義在哪?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種所説:“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對富貴而言,徐父離世後徐母、家珍及鳳霞需要他,徐母離世後家珍、鳳霞、有慶需要他……苦根死後“福貴”需要他,每次經歷親人離世都還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這些時候,他都不能死,他總是一次次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福貴的`人生雖然充斥着悲劇,他也不是沒有幸福過。福貴被抓走期間音訊全無,徐母不斷的跟家珍説福貴沒有去賭錢的時候,家珍在得知自己時日無多時拉着福貴的手説下輩子還要在一起的時候,當二喜帶着大隊人馬風風光光迎娶鳳霞的時候,當得知鳳霞懷孕自己要當外公的時候……作者餘華以旁觀者的身份記錄着福貴的一生,但從文字間還是不難感受福貴對這些幸福瞬間倍感珍惜。就整個故事而言,即使悲大於喜,在書裏都我們看到的都是主人公不斷的將幸福放大,對苦難默默承受的樂觀精神。

剛開始《活着》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疑惑是作者為什麼會給這本書取名叫“活着”,明明書裏到處都充斥着死亡,書中出現過的名字除了福貴到後面基本死完了,後來想想,作者是以死亡為讀者講述活着的意義吧。如作者在序言所寫“活着,即是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人活着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5月8日看完這本書我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説説“心情低落的時候就不該看這種書,越看越覺得人生無趣”,後來在老師家打球喝酒時談到此事,青山師兄説是我看的方向不對,應該看到的是這個世界比我們悲慘的多的人都還在努力活着。是啊,這個世界也許並不完美,但與福貴那個時代的人相比,我們身處的時代遠離戰爭、饑荒、政變以及疾病,作為個體而言,我們也未曾承受過福貴所經歷的種種不幸,我們已經是如此的幸福了,還有什麼理由去抱怨生活?

《活着》讀後感 篇2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世界上,有人總是在抱怨:“看看人家,有……多幸福。”有人總是在幻想:“如果我有……我就幸福了。”而有的人,卻淡淡的説:“幸福嘛,活着就是幸福。”

我很驚訝,因為現在是個速食的時代,有的人難道不是一輩子都在追尋“物質幸福”嗎?而為什麼有的人,對於幸福卻有着這般理解。難道對於他來説,活着成為一種奢侈了嗎?

劉偉,男,北京人。10歲被10萬伏的高壓電擊中,死裏逃生後失去雙臂;12歲,在康復醫院的水療池中以“瞎撲騰”的方式學會了游泳;14歲,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獲得了兩金一銀;19歲,備戰殘奧會之際患上了過敏性紫癜,不得不放棄游泳改學鋼琴;20歲,以無數的抽筋和血泡為代價,終於用腳彈出了《夢中的婚禮》;22歲,成功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用腳打字最快的人;23歲,摘得東方衞視第一季《中國達人秀》總冠軍,並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裏演奏鋼琴;24歲,加盟青春勵志劇《我的燦爛人生》和電影《最長的擁抱》的拍攝。

《活着已值得慶祝》是他一本自傳。讀完這本書後,我很震驚。不單是這些年他獲得的榮譽和成就,還有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和與眾不同的人生態度。我的雙臂還健在,所以不是特別的感同身受,但是還是很崇拜他。他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我覺得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的活着。”真是與眾不同的人生態度啊。實際生活中,失去雙臂使他的人生天平發生巨大傾斜,他卻憑藉這樣的人生態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有一架巨大的天平。我們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每天都會有新的的砝碼擺上去,每天都有舊的價值被推下來。所以不要總是抱怨什麼命不好。一個人命運的好壞,取決於他自己的感受。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感動,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動的一生;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如果你一輩子都在立志於改變這個社會,那你的一生就是鬥士的一生。

他在書中還寫過:他曾經想過自殺。但是當他站在幾十米高的樓上時,他卻沒有了跳下的勇氣。當病魔一次又一次光臨,他的防線一次又一次崩潰。當他聽到命運判決他不能游泳時,他在想什麼?他又是以怎樣狼狽的姿態,不得不學會用腳穿衣吃飯洗漱寫字的?而他,到底以怎樣的方式與代價,學會用腳彈鋼琴的?其中艱苦的過程,他又是怎樣堅持下來的?這些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其中的淚水與汗水,就是他堅強最好的詮釋吧!

很多人對於“殘疾人”都有着標籤化的認識:身體殘疾,生活不能自理,意志消沉。如果劉偉也像他們一樣,那麼這個世界上就少了一個鋼琴天才,一個游泳健將。劉偉當初為什麼沒有選擇死亡?因為他不甘平凡,因為他體內的猛獸醒了,因為他不想被命運牽着鼻子走,因為他堅信自己不是一個可以輕而易舉被打敗的“loser”,因為他相信,每一個人,即使用殘疾的身體,也可以擁抱世界。

這讓我不由想到最近很火的電視劇《擇天記》主人公陳長生,得知自己六脈不通,命不過20歲,毅然踏上了逆天改命的道路向世人宣佈: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實,這種説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劉偉用這樣有趣的一句話概括自己的人生:“命運扇了我一巴掌,又塞給我一塊糖”。你看,對於劉偉這樣一個人來説,其實活下去就是幸福了,而我又有什麼理由對幸福強加各種各樣的定義呢?而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活下去呢?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要經歷過夢想,才能看清現實;要經歷過痛苦,才能感受到幸福;要放棄很多的堅持才能得到微小的回報;要襤褸很多年,才能披上那件寒冷的戰衣;要經歷過很多失敗,才能站上那片新天地。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過一段隧道,這段隧道,可能是漫長的,黑暗的,甚至是充滿磨難的,但終會有衝出隧道的那一天。

《活着》讀後感 篇3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是為了內心寫作,而不是為了討好讀者,餘華就是這樣的一位作家,《活着》的靈感是來源於美國的一首民歌《老黑奴》,歌中寫了一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可他依然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而《活着》這本書同樣也是寫福貴一生的遭遇,相反現實中有的人,窮其一生卻都被困在悔恨、咒罵之中,為什麼醜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之外,我們總是無法忍受太多生活的真實,這本書讓我知道“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裏的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他失去的東西是我們所無法想象的,可他仍用友好的態度去面對這個世界,故事的結尾總是令人回首,兩個福貴的腳上都沾滿了泥,走去時都微微晃動着身體,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想,活着的盡頭並不是死亡,死亡也並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

往事不能回首,歲月從不停留。我們不曾擁有,有時卻像失去了千萬遍,“我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我們不得不走”。《活着》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書,當讀到有慶因為獻血而死去的時候,我關上了書,我怎麼也不敢相信一個這麼天真活潑的孩子突然死了,迴盪在腦海的遠遠是他餵羊的場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當再次打開書,再次看到有慶時還是忍不住,眼淚一直流,他親眼看到兒子躺在自己面前時是有多絕望啊,他騙家珍的時候心又有多痛,我始終不能相信有慶死的這個事實,當生命走到盡頭,只有時間不會撒謊吧。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人生亦逆旅,我亦是行人,活着便是最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把悲傷滲透到骨子裏的一本書,我們在現實世界裏如此艱辛的活着,這已經是最大的幸運,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選擇一種安靜的生活態度,然後在安靜中,選擇不慌不忙的堅強。看完這本書失眠了很久,不知以後的人生改如何,像福貴這樣都能好好的活着,我又怎能頹廢的活着呢,人活着,比什麼都強,我想,我們是該好好活着,笑着……

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追求,磨鍊意志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人的一生就是這樣,不管遇到多少苦難,能一直活着到盡頭,以前都還是有些盼頭的,回過頭也許就會發現,有些東西即便不願接受,也已經被迫承受過了?,我們誰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時間裏等待我們的是什麼,既然不知道,那就以友好的態度是看待生命。福貴失去了爹、娘、有慶、二喜、鳳霞、家珍、苦根,所有的人都離他而去,只有年歲看起來與他差不多的老牛了,他真的很艱難,活得很痛苦,可人的一直又有多少痛苦可以去承擔呢,他看破了紅塵往事,不是因為苦難又多難,是因為活着有多麼不易,那個年代的人們共同的苦難就是怎樣好好活着,活在蜜罐裏的我們才該想如何好好生活,他們那麼不容易的活下來,生命誠可貴啊!

“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和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活着就是要讓生命變得有意義,而不是虛度光陰,我們都明白,沒有什麼對活着更珍貴難得,看了《活着》,也就讓我嚐到了酸甜苦辣,我看過有慶死時福貴的撕心裂肺,看過家珍和鳳霞離開時的百般無奈,原以為上天開眼賜給了他苦根,卻讓我再次看到苦根吃豆子噎死在他面前的痛苦絕望,本以為命運不這麼捉弄人,可歲月百般殘酷的將他最後一抹希望也奪去了,我不相信在他這裏命運是什麼,可他卻和命運抗爭到底,我想,這就是他,縱使命運待他不公,可仍相信命運。

福貴的一生坎坷悽慘,家道中落晚年親人通通離去只能和一頭老牛相依命,活着活着,卻都離開了他,比死別更痛苦的是生離,比死亡更絕望的是活着吧。你説如果那個老人年輕的時候不那麼……是不是就會好多了,那個孩子也不會被抽乾血而死……可世間卻沒有如果。誰也不能陪誰到最後,經歷生死離別後,沒有比活着更容易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

《活着》讀後感 篇4

説起來也是一個奇妙的事情,昨天看微信視頻號給我推送了好多餘華老師的視頻,然後我就突然特別想看餘華老師的書,恰好有一本我從未翻開過的,餘華老師的《活着》。

從昨天晚上十一點半一直看到了今天凌晨兩點半,我把這本書看完了。

全書主要寫徐福貴對過去的回憶,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描寫,拉近與讀者的距離。這本書讓我非常震撼,不僅震撼於福貴在經歷各種絕望後仍能樂觀的活着,更震撼於那段悲催的歲月對人造成的心靈與XX上的打擊與折磨。

餘華老師曾自嘲到:為什麼人們説我語言簡潔,那是因為我認識的字不多。《活着》是餘華老師的代表作,語言可謂相當簡潔,但是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

在徐福貴賭博輸光家裏的一百畝地後,本來被人尊敬的大少爺卻成了原本自己土地上的佃户,女兒鳳霞卻懂事的讓人心疼,從XX變成窮苦的農民丫頭,從來沒有抱怨過,那麼天真,開朗,頭一次吃粗糧也沒有吐出來,但因一次發燒,老天奪走了她聆聽和説話的能力,讓本來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

總説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但降臨在這個家庭的災難,未免也太多了,在福貴上街給母親找郎中,被XX抓走充壯丁,一走就是兩年,讓本就困難的家庭失去了主要的勞動力,母親在他被抓住兩個月後也離開了人世,幸運的是,他沒有像其他壯丁一樣死掉,而是成功解放並回了家,他母親常説:人只要活的高興,窮也不怕。可是人生一世也不能只圖個活的瀟灑自在,他想起祖輩富有的過程,決定重新開始,第一步就是讓有慶上學,夫妻倆沒有辦法,把女兒送到人家去當使喚丫頭,有慶千百個不願意,在上學當天哭鬧不止,他是姐姐帶大的,如今姐姐走了換來的是自己去上學,他寧願不去,也要姐姐回來,福貴看勸説無果,狠狠地打了他的XX,無奈有慶只能去上學,因為太疼了。

生活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家裏養了兩隻小羊羔,夫妻二人很能幹,後來鳳霞也回來了,也能幫家裏出分力,可是家珍突然換上了軟骨病,眼見着兩個勞動力變成了一個,家裏的擔子更多就由鳳霞挑起,鳳霞是個好女孩,只是幹活,那麼勤奮,樂觀。結果遇到了荒年,沒有糧食,怎麼有力氣幹活呢,兩個孩子越來越瘦,在這個節骨眼上,縣長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偏偏只有有慶的血型合適,竟把這個五年級的孩子活活抽死了。這是徐家唯一的.男孩,我真的很難想象徐福貴當時是有多麼的憤怒和絕望!

這還遠遠沒有結束,女兒因聾啞,找了一個偏頭的對象二喜,但是二喜對鳳霞極好,夫妻二人也很是放心,他們很快也孕育了婚姻的結晶,但是在生產時,鳳霞不幸大出血去世,時間不長,家珍也離開了人世,只剩下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可二喜也在一次意外中,被兩塊水泥板加中撒手人寰。現在只有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福貴把苦根帶回了農村。

苦根很能説,他説是因為自己的女兒不能説,所以全讓她的兒子説出來了,苦根五歲了,福貴給了他一把小鐮刀,他以後就跟隨着外公在田裏幹活,七歲那年,苦根發燒了,可是要下雨,田裏的棉花還沒摘,福貴摘了半鍋豆給苦根煮熟,讓他在家裏等他,結果等他回來,苦根已經死了,吃豆脹死了,發現的時候,嘴裏還有兩個沒嚼完的豆,因為家裏窮,苦根吃的不好,煮一鍋豆也是難得的美味,結果釀成大禍。

餘下十年一直到遇見我,福貴一隻和一隻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那是他從肉販子手裏救下的,人們還笑他買了個這麼老的牛,可能他在這頭牛身上,看到了年邁孤苦的自己,兩個年邁的靈魂依偎在一起,樂觀的,平淡的繼續活着。

在老人給“我”講述這些的過程中,他無比平靜,好像在講述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一般,但給我的震撼,彷彿講述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一樣,他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與堅強,也讓我又一次感受到那段歲月對人的折磨與XX,也讓我又一次感慨與慶幸現代生活的美好,以後如果遇到了波折,《活着》應該一直能激勵我勇敢的,樂觀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5

夜深人靜,窗外傳來了稀稀落落的犬吠聲,點點星光灑落在牀頭,聞着淡淡的茉莉花茶香味,翻開了擱置許久的《活着》。起初我是不知道餘華寫的這本書,還是偶爾看到朋友寫的一篇文章裏面有一句“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來當和尚”吸引了我。我想,這種對生命的感慨,已經超越了時代的界限。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簡短的一句話寫到了我心裏,但卻不敢苟同。我想自己也是為了活着而活着,但我覺得活着之外也有許多人們想要追求的東西。作為一個年輕人,並不想以福貴那種老來當和尚的心態去活着。

福貴年輕的時候是個浪蕩子弟,吃喝嫖賭敗光了自己的家產,淪為一介貧農。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也因此病倒了,再去給母親請大夫看病的時候又被國民黨拉去當壯丁,在戰場上九死一生回來的福貴,沒有見到母親最後的一面時,我已經對這個主人公失去了信心,同時心懷怨恨,怎麼就沒死在戰場呢。在我看來,孝順父母是我們每個子女的責任與義務,也是情感的一種寄託。雖然此時的福貴已經體會到活着的好了,想要去過穩當的日子,但這時的女兒鳳霞卻因病變成了啞巴,妻子身體也因病而每況日下。

生活的苦難從來不會因為你的努力,而少給你增添一點壓力。福貴的妻子本是有錢人家的大小姐,卻要跟着福貴去辛苦的勞作,最後因為營養不良吃喝不好,而得了軟骨病。索性的是,福貴的兒子在一天天長大,那真的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可就是這麼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卻在為自己的校長(縣長的女兒)獻血過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看着醫生不顧孩子死活,抽乾孩子的血,只為了救縣長的女兒。我哭了,因為這個可愛的孩子死的真的太冤枉了。那個時代,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命就那麼不值錢嗎?此刻的我已無力去追問那些壞人是否受到應有的懲罰。

四口之家變成了三口之家,福貴的聾啞女兒鳳霞慢慢長大了,終於找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本以為生活可以讓這個苦難的家庭幸福一些。可是鳳霞在生孩子之後大出血死了,留下了一個可愛的孩子苦根。福貴的妻子,在幾個月之後也拖着病體撒手人寰,去找自己的孩子了。我想,或許此刻的她才是最幸福最輕鬆的時候吧。

這時候的家庭,就剩下了福貴的外孫、女婿一起生活。儘管如此,大家也要努力活着。可是福貴的女婿也在工作的過程中死去了,然後苦根在福貴無意中讓孩子吃了豆子之後撐死了。此刻的我已經無法用言語去描述自己對於福貴這個主人公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了。

就是這樣的生活,風燭殘年的`福貴還在努力的生活下去。我在想起了書中開始時候的一句話“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或許真的是吧。富貴的一生也帶給了我們很多思考,我在想,如果我處於福貴的狀態中,是否有勇氣去面對他所面對的一切,又是否有勇氣去繼續活下去。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此刻的我彷彿看到了福貴坐在大槐樹下,緩緩講述着他的一生,語氣中沒有大喜大悲,這種大喜大悲卻傳達到了我們的心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福貴學習,學習他那種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無論面對多麼沉痛的打擊,都要有活下去的勇氣,這大概就是生命的真諦吧。

生活有時候是無奈的,甚至很現實、殘忍,但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努力去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正如我們遇到生工作中的困難一樣,無論什麼時候都得抱有希望,去努力的工作,去解決問題,去經歷磨難的洗禮,才會懂得成長,懂得珍愛生命,懂得努力奮鬥,懂得生活!

《活着》讀後感 篇6

許是餘華殘忍冰冷的語調碰撞到內心深處的脆弱,才令讀者的心難以平靜,久久震撼。

從解放到文革的漫長歲月中,人們安然接受着福禍相依,不測風雲的宿命,什麼都願捨棄,但盼望活着的念力和力量使他們頑強,這並不是被現實盪滌而變得麻木。

作者餘華認為:我更關心的是人們的慾望,慾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而小説中的主人公富貴用平淡冷靜的語氣陳述了自己坎坷悲痛的一生,作者説他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細細思考,有什麼能像老人富貴一樣以悲慘的遭遇來詮釋活着的勇氣——即使命運荊棘叢生,我依然面對生活,走完這一生的歷程。

有時覺得餘華太過殘忍,以最為簡單平淡的筆調書寫着人物的遭遇,彷彿那些不幸死去的人就該黯然消逝,那些悲慘的命運就是他們的宿命,之後的他們還要若無其事的活下去。但是作者若以同情而又悲憫的主線貫穿全文,那麼我就無法體會到?活着?的真正意義。就像紅樓夢黛玉在寶玉新婚當晚香消玉殞的故事,昇華為一種悽美而又憂傷的意境;像那一棵開花的樹,等來的是凋零的心,一種遺憾的感傷讓我們難以忘懷她的'等待。

小説的主人公富貴先是一個紈絝子弟,作為財主的兒子,不學無術,最終所有家產被他敗光,而恰恰是貧困讓他發生改變,體會到妻子家珍的善良,懂得家的幸福,所以他努力生活。被迫入伍後,他日夜思念的是家,經歷過生死搏鬥後第一時間趕到家中,也許這份念想才使得富貴在硝煙炮火之中緊抓活着的希望。富貴的兒子有慶因獻血而導致死亡,護士卻早已落荒而逃。我沉浸在有慶獻血的情景當中,悲憤油然而生,憎恨那些藐視弱小生命的人,他們為救勢力(縣長的妻子)不惜犧牲十幾歲小孩的生命。

餘華並沒有從表面的字裏行間進行筆誅墨伐,而是通過讀者的感受及思想對社會的現實進行了一種無聲的譴責,這正是小説寫作的高明之處,以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格調把自己的思想解讀給讀者,然後引起人們的深思。

女兒鳳霞,妻子家珍,女婿相繼死去。留下了孫子苦根與富貴朝夕相伴,由於貧困使得苦根越發懂事,當其他小孩嘻戲在田野裏,河畔上,三歲的苦根已經幫富貴割稻子,小小的身影晃動在稻田間,富貴滿眼是幸福!是疼惜!

小説中苦根的死讓人覺得荒誕而又現實,生活太苦,苦根從來沒有吃飽過,鄉親送的豌豆對他來説是極好的東西,生病的苦根因吃的太急太都被活活脹死。類似的是電影1942的情景,老東家在逃亡的過程中,迫不得已把女兒賣進了腐朽之地,因吃的太飽難以下蹲的抽泣。

活着和1942皆處於悲劇的時代,多少人因饑荒而被剝奪生命,留給現實的只有悲涼。富貴並沒有悲涼,他只是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彷彿是道聽途説般地只記得零星幾點”,他對作者陳述記憶時的冷靜並不是沒有痛苦和恐懼,而是當經歷了撕心裂肺的生死離別後,已經使得所有事情的變幻都變得自然而然,絕望也已經昇華到坦然淡然的地步。

喜歡這本書的人大概也看過被改編的電視劇富貴,兩者的結局大相徑庭,小説中“老人和牛漸漸遠去。老人唱到: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富貴和老牛相伴,讀懂生活,平靜地走下去。而富貴結局是苦根和富貴迎接來了新生活,新的希望。我想那編劇和讀者都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感想,希望命運留給富貴最後的希翼陪他迎接到曙光。然而此時卻違背了作者這本?活着?的意義:即使命運蹉跎,我依然努力的走下去。

最喜歡結尾這段話:“我知道黃昏正在瞬間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和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降臨。”我總是這樣理解它的含義——黃昏過後是黑夜,即使有暴風雨的來臨,但我依然能體會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它帶來的是安撫,讓我坦然面對生活,勇往直前的走下去。

《活着》讀後感 篇7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着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着。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着而活着。記得有那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看完《活着》,是在這個落日的餘暉灑在透明的寬闊的玻璃窗的傍晚。 就像小説的結尾——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上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

大自然都是平靜而肅穆的,只是我們附加在它身上的感情太多太多。

我一直記得這樣一句話,世間無所謂幸福與不幸,只有一種境況與另一種境況的相比較,僅此而已。只有經受了極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極度的幸福;渴求過死亡的人,才能領悟到活在世上有多美好。

這讓我想起《我的兄弟叫順溜》裏面陳大雷説的,沒有經歷過死亡的洗禮和死裏逃生的人,不能理解那一刻我們的心情。那是他們在久經戰亂之後,聽到傳來日軍投降,抗戰結束之後的狂喜,不,是悲喜交集。

而這一次,又讓我明白,只要活着!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只要活着,就什麼都有了,什麼是幸福,什麼是苦難,真的都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還能抱怨什麼?因為那些不幸,足以見證,我們所擁有的,是多麼的珍貴而奢侈。也許,幸福,就是靠苦難這麼一點點堆積起來的。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生老病死。旦夕禍福。

人生無常這個詞可能不好,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事實。

沒人能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也沒人能按想象中的模式給自己的人生畫一個圓滿的圓。我們能做的,就是虔誠地對待生命,平平靜靜,從從容容。

我不知道一部灰色的人生,幾個土氣的人能帶給我什麼樣的感受,但是,當我一步步地讀下去的時候,我被感動了。眼淚算什麼,心靈一次次的衝擊才是真正的震撼。那些久遠而陌生的歲月,那些苦難而堅韌的人生,生生地擊在心頭,傳來一陣陣隱忍的疼痛。

其實它們並不遙遠。

當我回望,那片我眷戀的土地上,某些影子與它們重疊。那是當我還不懂事時,母親所經受的如同鳳霞般的苦難;那是當我還年幼時,爺爺和他的老纖繩的喃喃低語;那是當我尚年少輕狂時,父親掩藏在煙霧後面的歎息和咳嗽……

也許曾經,暮靄中也有如今天一般的歎息吧......

其實我一直在想,都説苦難的人生是堅韌而頑強的,為什麼他們的生命卻那麼輕易地就逝去了?有慶,家珍,鳳霞,二喜。他們都是飽受苦難,飽嘗艱辛苦的人,他們也都如野草一般地活着,他們從不抱怨生活,也從不感歎自己的命運。他們都有一顆如佛祖般寬容而美好的心,他們只要好好地活着,哪怕窮點,哪怕苦點。可是,命運卻連這個機會都不給他們。

掩卷沉思,這也許就是這部作品賦予我們的意義吧——

活着吧,只要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8

年輕時,失去了家產,氣死了老爹,丟了老婆與兒子;醒悟改過,等回了老婆與兒子,全家團圓,自己卻被抓了壯丁,在生死線上徘徊;從生死線上倖存下來,回到了家人的身邊,卻發現娘去了,女兒聾了啞了;守着剩下的家人勤勤懇懇的過日子,供兒子讀書,以求出息。好不容易安生地過了幾年日子,惡神再次找上了他家,媳婦病了,治不好;兒子去了,被人抽血活活抽死了,要了他兒子命的人竟然是曾一起在生死線上徘徊的春生,他不能大喊大叫,只能生生忍下這口傷痛;兒子去了,以為老婆也會跟着去了,老婆卻在不知不覺中好轉起來,又聾又啞的女兒終於找得一個好歸宿,日子似乎在朝着好的方向前進。天不眷顧,不久,女兒生產後大出血,留下兒子與丈夫去了,老婆病懨懨的身體不久也追隨女兒而去。一家人留下老、中、小三個男人活着,等外孫長到三四歲,女婿在工地喪了命,留下老、小兩個男人活着。老的領着小的繼續活着,小的好不容易長到七歲,慢慢懂事了,卻又一命嗚呼,原因是豆子吃多了,撐死了(在現代看來一個好笑的理由,看書看到這一段時,只能噗噗的掉眼淚)。從少到老,一路走來,家人都去了,獨獨剩下他一個人活着。——看完這個人的一生,或許已有人唏噓不已,多悲慘的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活着》中的福貴,這就是《活着》中福貴的一生,我不能説悲慘,因為在書中我讀不到這樣的感受,我只能説福貴的一生不平坦。

餘華在日文版自序中有如下一段文字:一些意大利的中學生向我提出了一個十分有益的問題:“為什麼您的小説《活着》在那樣一種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生活和倖存之間輕微的分界在哪裏?”。我的回答是這樣的:“在中國,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來説,生活和倖存就是一枚分幣的兩面,它們之間輕微的分界在於方向的不同。對《活着》而言,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活着》中的福貴雖然歷經苦難,但是他是在講述自己故事。······福貴的講述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如同作者所説的一樣,福貴只是在以一種平淡的語氣講述自己的一生,以樸實的語言在講述真實生命的傷痛與高興,沒有波瀾壯闊,沒有悽悽切切,沒有自憐,有的是坦然的接受生命的一切,然後生活。雖然接受不是那麼容易,傷痛,流淚,最後頂着這些傷痛、擦掉眼淚,繼續活着。就像作者在韓文版自序中寫的那樣:“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是我又哭又笑的讀完的,為着鳳霞的送走,二喜的憨實,鳳霞的幸福,有慶與福貴的相處,有慶的死亡,二喜的板車,苦根的小大人,苦根的懂事·····書裏總是那麼多讓人感動落淚的地方。讀完之後,想起福貴的一家、福貴的一生,仍然淚不能禁,不是同情,不是可憐,而是感動,感動於生命的柔韌度。對於生命,福貴是如此純粹,活着!不説可憐、不説悲慘,那是源自他人的想法,對於福貴來説,他所經歷的這些便是生命,這就是生命所在的一種狀態,他所需要做的就是儘自己可能地生活。生命不美好也能綻放出美麗之花。

《活着》想要表達的東西,餘華在他的幾個版本的自序中以闡述的很清楚,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讀、去感受、去靜靜體會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感動,帶給我們生命的震撼。

《活着》讀後感 篇9

如果你的世界,沒有痛苦的害怕,沒有尊嚴的擔憂,沒有富貴的貧賤,沒有暖寒的交替,沒有外貌的困擾,沒有男女的區別,沒有你我之分,沒有生死顧慮,你才會離“真正的活着”越來越近。——餘華

看完了餘華的《活着》,心靈的起伏依舊在波動,久久不能停歇。《活着》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有的內涵和哲理太過複雜,非三言兩語能夠詮釋清晰的,我也只能説那麼一點點感悟罷了。

人皆有生老病死,無論生或死,也只是破蛹到枯滅的過程罷了,也只是發酵、沉澱其後綻放的過程罷了,又或是餘華所道:“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罷了”。

但只要活着,就有意義,且,是生生不息的!這便是《活着》,文字描繪的一幅幅畫面是鮮活卻又是腐爛的,處處無不是在吃人的封建下,生命卻能在廢墟中迸發,眼前彷彿是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在露宿之境也可以百折不撓。那抹光亮,與天壤共存,共三光而永輝。

黃昏中,隨着老人渾濁的嗓音在空曠的田野間響起,麥田間吹過的風混合着土地的香甜、河流的青澀、山川的磅礴......透着老人的一生。從吃喝嫖賭到晚年敗壞家業,所有的風光都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為餬口而下地。在無數苦難的年代裏,九死一生,原本的家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離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無藥可醫、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可竟會在那個飢慌的年代裏,被豆子噎死......數不盡的苦難

最終,淚水被老人那雙歷盡滄桑的、枯瘦的手掩埋,晚年與牛相依,孑然一身,天地蒼茫苦無根。可依舊有光在發亮,在燃燒,終將點燃生命的蕭條——福貴心中那份活着的意義。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中享受艱難,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歎息。正如蠟燭,在蠟炬滴淚的過程,一層層褪去人生的真摯、依賴,堅強。最後,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

“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有些人認為活着便是為了能享天倫之樂;有些人認為活着便是為了闖蕩出一番作為,做盡人間好事;有些人認為活着便是為了在荊楚大地上病毒乍起之時,逆潮而上......

而當代正值青春的青年,又如何活的出彩?青春孕育着早春的生機,展現着盛夏的熱烈,暗藏着金秋的碩實,昭示着寒冬的希望。當一個人的青春融匯到一個時代、一份事業中,這樣的青春就不會遠去,活着的意義,也便是為了在那最美好的青春無怨無悔,為生命剪燭,我們必將在歲月的歷練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忍受生命所賦予的責任同時,流光溢彩,耀眼生輝。

或許我們很多人在看《活着》之前,都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太悲苦,看不到希望,還無力改變。很少有人會滿足於現狀,認為自己活得舒心,但當我們看完《活着》這本書,我們會真的學會檢討自我,我們會發現,生命之餘我們是幸福的。

我們不必經歷一個個親人接連死亡的悲傷,也不用承受生命帶給我們的沉重,我們只需要活着就可以。沒有悲傷的活着,有所希望的活着便是一種幸福,這便是餘華的《活着》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切身感受。

這部作品悲壯而充滿力量,絕望卻依然滿懷希望。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活着的精神,卻也教會了我們如何活着。就如餘華所言:活着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這才是活着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