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水鄉歌》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88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水鄉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水鄉歌》教學反思

《水鄉歌》教學反思1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開放互動的課堂情境,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悟情,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語言美,領略水鄉的風光美,重點抓好識字教學。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學的特點就在於整體性和綜合性。識字識詞是閲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貫穿閲讀教學的全過程。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通過分析字形,識字析詞,理解句子的意思。把字詞的教學與句子的教學和整篇課文的教學協調起來,將閲讀、識字、理解、感悟、朗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寓識於讀,寓解於讀,以讀促識。例如在學習處處綠水蕩清波時,先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識字,再通過字理識字法,理解了蕩原來指蘆葦草,所以是草字頭。蘆葦草長在水邊,所以左下腳是三點水,右下腳的.部件多像風兒吹來蘆葦草左右擺動的樣子。然後通過聽音樂想象畫面、動作演示和朗讀感悟,體會到微風吹來,綠水隨着清波一起一伏的樣子,使學生深深地陶醉在水鄉美的意境之中。這樣邊讀書邊識字,利於掌握漢字的音、形、義,做到學用結合,發展學生的識字能力,激發識字興趣。

《水鄉歌》這首詩歌的形式鮮明,採用一問一答的句式,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適合進行模仿,遷移。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感受詩歌明快的節奏和水鄉的美景。在反覆誦讀過後,我讓學生説説從哪些詞感受到了水鄉水多、船多、歌多的特點,學生找到了千條、萬條、一個連一個、處處等詞語,在此基礎上,我啟發學生思考:水鄉還有什麼多?學生的思維非常踴躍,一下想到了水鄉的樹多、花多、魚多、橋多等等。接着,我指導學生聯繫句式,模仿詩歌的句式進行寫詩訓練,並舉行了全班詩歌創作大賽。學生興趣盎然。這樣不僅結合文本作了適當的拓展,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一定的培養,同時在一種美的意境中適當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水鄉歌》教學反思2

朱老師執教的蘇教版二年級語文第21課《水鄉歌》,是一節低年級教研研究課,是新課程實施以來,低年級教師羣體對新課程理解和實施的情況的具體化,本節課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幾個“新”。

一、師課改的觀念新。

整節課,教師在教學中體現了“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這個新課程的核心理念。

(1)關注每一位學生。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全班每一個學生都作為了自己關注的對象。無論是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還是指導學生學習生字時,教師都尊重學生的感受,注重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面對學生的活動成果,教師喜出望外,教師讚歎不已:“你棒極了。”面對學生的創新想法,教師不恥下問:“這麼新奇的想法你是怎麼想出來的,你能告訴老師嗎?”面對學生的暫時失敗,教師熱情引導:“換個角度想想。”這樣,學生始終處於被激勵的氣氛中,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2)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孔子説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時刻注意為學生創設一份愉悦的環境,給予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如以《洪湖水浪打浪》一歌,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望,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在學生充滿激情的朗讀中,聽課的教師都不由得一同朗誦起來。

(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朱老師在課堂上把握了“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一條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道德發展。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在教學評價中,對其他學生總是以一種讚美的態度,這不僅會使接受評價的學生心情愉快,而且會使評價的學生學到了他人的優點。

二、教師角色新。

(1)由教學者變為引導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確自己想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幫助學生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潛能和性向。

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明辨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2)由傳授者變為促進者。

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並不清閒。他要積極地觀察、認真引導,善於捕捉最佳的契機,推波助瀾,激發並保持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教師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學習氣氛,以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熱情更飽滿。

(3)教師由傳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師不是“滿堂灌”、“一刀切”、“一鍋煮”;學生也不會聽你講,學你做,取而代之的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影響、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三、學生的學習方式新

學生從他主、單一、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向自主、多樣、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現成結論,而是親自參與豐富的、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本課中.採用了體驗式學習方法,教師依據恰當的教學目標,按照提供情景、自主體驗、相互交流、歸納遷移的程序,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自主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促進正確價值取向的發展。

正是這幾個“新”,才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愉快,教師教得快樂,聽課者聽得動情。

《水鄉歌》教學反思3

在《水鄉歌》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做得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導入,以畫激趣

在開始學習之前,師板畫小帆船,請學生上黑板畫,比賽看誰畫得像,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熱情能調動起來,學習興趣也得到激發,讓學生興奮起來了,為全文教學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樂學”氛圍,並且很快拉近了師生距離,師生關係融洽,親近起來,事實證明,這個環節的設計不僅發揮了以上所説的作用,還為精讀部分以畫促讀作了很好鋪墊。

二、初讀,整體感知

在放水鄉影像,讓學生對水鄉的.景色有了初步感知之後,緊接着配以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文本語言,學生對教材有了較全面的認知,能夠直接反饋水鄉的典型特徵是三多,即水多、船多、歌多。通過一番看、聽,整體感知了水鄉秀麗的風光,再讓學生充分地讀,自己感知、體悟,在交流不懂的問題後,及時地把相關問題歸類,如字“渠”的理解,先教給方法,“歌”和“曲”都是人唱的,意思相近,可以組詞“歌曲”,“渠”有“河”的意思(是人工開的河),可組詞“河渠”,字詞的理解也體現出目標的整合,相對地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精讀,以畫促讀

在三段的精讀時間內,設計以畫促讀,創設情境,學生學習興趣極大地激發出來。畫要畫好,課文必須要讀懂,學生便饒有興味地去讀課文了。三段的畫方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讀之後交流水鄉的水是什麼樣的,得出水鄉水多、水綠、水清,先讀好這一段再指導學生作畫。第二段在自由讀後,請一位學生畫一隻船,教給方法,再請小朋友畫多隻帆船,教師畫上雲朵,由畫到文,想起書上哪句話?指導朗讀(白帆片片像雲朵,飄滿湖面飄滿河),由畫促想,這麼多船在幹什麼?水裏會有什麼?水上呢?水邊呢?在小組充分交流後再作畫,有感情讀第二段。第三段以畫設問、促讀,歌可以畫嗎?先自讀第三段,小組交流誰在唱歌?為什麼唱歌?師小結,水鄉人們通過辛勤勞動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這麼多的帆船你能聽到他們在唱歌嗎?這一段雖未畫歌,但通過圖引導學生討論兩個問題,認識到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真正做到以畫促讀,未着筆墨卻體悟深情的目的。

三段學完以後,繼續以畫促進詩歌內涵的理解,還可以畫什麼?樓房、小鳥、樹木等,揭示出“魚米之鄉”,進一步認識水鄉風光優美,作畫培養了學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

四、積累,配樂背誦

在教師小結課文之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配上音樂,會背的學生站到講台前,以類似大合唱的形式為一堂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如讀的不夠充分,不到位,精讀部分能讀懂了,但離讀美還有一些距離,畫是本文設計的一個亮點,但同樣是畫,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畫得不夠細緻,教師的具體指導沒能顯示出來等等,上好一節課是要千錘百煉的,我相信,經過不斷思考,我會上得更好!

《水鄉歌》教學反思4

每每教到本課,相信很多朋友都幫它作為孩子練筆的題材。因為它句式結構相同,孩子容易模仿掌握。在執教這一課時,我也不例外的用了這樣的方法。“讀寫結合”,那到底如何結合,結合的目的又是什麼?在備課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最終,我認為首先要讀懂,讀懂了之後才會有感受,有了感受才又想説的,最後才能把説的再化為文字。那麼我的寫又能為孩子與課文之間的對話做什麼呢?這個寫的契機放在哪裏呢?很顯然本文的難點是讓孩子們理解歌怎麼會裝了一籮又一籮,理解新生活!於是我決定嘗試以讀促寫,以寫促內化來突破難點。最終定下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指導孩子學習水多的部分。

讓孩子們讀讀這一小節,找找讓你感受到水多的地方,再好好讀一讀,通過你的朗讀表達出來。給以充分的時間讓孩子們自己讀,隨後交流,相機指導讀好池塘一個連一個,(這裏指導個性化朗讀,近看連得很緊,一種讀法;遠看連得很廣,另一種讀法)理解“千、萬”是虛指,表示很多的意思,看圖理解二類字“渠”。第三句“處處綠水蕩清波”知道處處表示水很多,説一下這種疊詞的效果,為下文孩子們能找到片片做鋪墊。第三句話除了指導讀出水多,還要引導孩子們感受水清,水美三個層次。

二、學習船多的部分

這部分由扶到放,先總結第一小節我們的.學法,找找圈圈畫畫感受船多的字詞句,跟同桌交流,把你找到的地方同桌聽聽,看他是否能從你的朗讀中感受到船多。隨後就全班交流。指名讀好船多的樣子。隨後讓孩子們質疑,在剛才自學的過程中有什麼不明白的?孩子一般會問:1、什麼是白帆?2、什麼是駁?3、為什麼説白帆片片像雲朵,飄滿湖面飄滿河?前面兩個問題我出示圖直接讓孩子們看圖理解,尤其是駁,這類知識我覺得老師直接給以答案比較好。第三個問題如果沒有學生問,我就用考的形式讓孩子們答,在答之前讓他們仔細看看圖,讀讀句子,再放在一塊想想。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事實證明孩子們可以)

三、水多、船多放一起,引導學生找規律,指導説話、寫話。

這兩個小節放在一起,孩子們能夠找到第一句都在問,下面都是答,第三句通過引導孩子們歸納出是在寫怎麼多。隨後我就出示魚多的圖片,魚跟前面的水多有關,跟後面的歌多也有關,(這是文章的空白處,歌曲裝滿一籮又一籮:其實籮筐裏裝的都是魚蝦,是財富,所以用魚多來進行寫話指導也是想用來突破難點)讓孩子們由詞到句的形容魚多,再放在句子水鄉歌的句式裏。這部分都是在指導説好,然後出示橋多的畫面,花草等畫片及一個省略號,讓孩子説覺得水鄉還有什麼多,讓孩子當堂寫,在指名學生交流。

四、以寫促內化、突破難點。

孩子們的筆把水鄉誇的很美,拋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就生活在這,你覺得怎麼樣?孩子説:心情很好,覺得很快樂。可以每天都有魚吃了。花很香,果子很甜,讓我覺得很舒服……教師隨即評價:是啊,你們説出了水鄉人民的心聲,這麼快樂,幸福,你想做什麼呢?自然是唱歌了——出示第三小節!這樣孩子就理解了歌唱新生活,然後就問奇怪,這麼歌會跑進籮筐裏?孩子們很自然的就回答我,籮筐裏裝的都是魚蝦,他們可以換錢,所以高興的唱起了歌!……到這裏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

《水鄉歌》教學反思5

在青年教師優質課賽課上,我選了二年級的課文——《水鄉歌》。《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給讀者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又使人如聞勞動的愉快歌聲,感受生活的美好、幸福。語言文字優美,讀來讓人浮想聯翩。教師應當引導二年級的孩子讀進文中,走進畫一樣的詩中,放手讓孩子去品味、欣賞、誦讀。

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誘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一上課就進入想學、願意學習的境界,上課開始,我為學生們播放了多媒體課件,一些江南水鄉的圖畫,並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對江南水鄉美麗景色來一個初步的接觸。接着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水鄉的美可以用音樂來渲染,用畫面來展現,還可以用詩來描繪呢!夢一樣的江南水鄉,詩一樣的古典風情,讓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水鄉的詩歌,題目叫——《水鄉歌》。請你美美的'讀讀題目。

在分析課文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説出“水多”這一特點,然後着重找到有關水多的詞和句子,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抓住詩歌的特點,讓學生反覆誦讀,或個人讀,或小組讀,或集體讀,讓學生真正做到讀中悟,在悟中想。在指導背誦時,我採用形式活潑有趣的對讀形式,學生們有問有答,其課堂氣氛融洽高漲,在興趣中學習,在參與中記憶,學生很快就能出口成誦。

在分析第二小節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小遊戲,創設了一個情景,我在黑板上貼了一隻事先貼好的小船,問:水鄉只有一隻小船嗎?生1:不只。師:你從哪知道的?

生2:詩句裏的“千隻、萬隻”

師:老師聽出來了,這些詞都説明水鄉船多。那你能把它讀一讀嗎?生讀,評價。

師:老師在黑板畫上幾朵白雲,問:看着滿河的白帆和天上的白雲,你想起了課文的那個句子?

生:白帆片片像雲朵,飄滿湖面飄滿河。師:那你能讀一讀嗎?生讀,評價。並且,我讓讀得好的同學拿起自己做好的小船貼在黑板上,頓時,我們見到許許多多的小船在水鄉飄蕩,同學們可高興了,他們都站起來手握小船讀出自己快樂的心情。

師:大家讀得這麼好,老師也想讀一讀,行嗎?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這麼多的船在幹什麼?(只見學生個個神情專注,陶醉在自己所想象的意境中)

生1:我看見漁民們在船上捕魚,魚兒裝滿一籮又一籮。

在這一朗讀環節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相當高,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朗讀過程中把水鄉的美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為提倡的建構學習理論,把情境教學放在學習環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環境或氛圍,其目的是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其情感體驗,達到對外作品內容具體而深刻的理解。通過這堂課,我驚喜地看到,學生直觀感受到水鄉風光的秀麗多姿。對同學們説:“欣賞了水鄉的秀美風光,如果同學們能在讀一讀水鄉歌,一定會有一方不同的感受”時,學生便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活動中去。

《水鄉歌》教學反思6

《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給讀者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又使人如聞勞動的愉快歌聲,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詩歌每小節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是一篇訓練朗讀的好材料。

本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開放互動的課堂情境,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悟情,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語言美,領略水鄉的風光美,重點抓好識字教學。我以低段教學目標為準繩,進行了三次第二課時的教學,也算是磨課吧!

第一次,我備課時覺得就三個小節,文本很簡單,只想着在課件上大做文章,於是下載了兩個視頻,和ppt穿插着進行,結果我講的累,學生聽着也累。在本組同仁的評課後,我及時進行了調整。比如:導入環節如何簡潔明瞭入題,三個小節不能同時用力,因為結構相同,要按學-----扶-----放的過程完成。

第二次,進行了改進,但由於上課15分鐘後課件才弄好,所以只進行了文本的教學,後面的仿寫,生字沒有時間了。課後,和幾位老師繼續研究——第三小節的問題是個難點,用怎樣的辦法解決?圖片用不用加一段歌曲?也是和老師們一直探討。

第三次,完整的一節課呈現在老師們眼前,相對而言,這次講的輕鬆,學生聽得也輕鬆。

一、重視朗讀訓練,在讀中品,品中悟,悟中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教學以讀為本。而且本課是一篇詩歌,很適合入情入境的朗讀。在讀書過程中,無法想象讀不好的地方,我力求借助視頻的展示,音樂的渲染,語言的描繪,通過形式豐富的閲讀,讓學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將朗讀和理解詞句於一體。如“處處綠水蕩清波”這句,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讓學生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品詞品句,感受水鄉秀麗的風光和水鄉人民的'美好生活。

二、體現了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教學中,努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進而產生主動探索的強烈慾望。舉個例子,在教學詩歌第三小節時,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此時你的腦中有個什麼樣的小問號?哪兒不明白?學生提出疑問:歌聲裝滿一籮又一籮是什麼意思?新生活是什麼樣的生活?我通過和同桌商量解決,大家互相討論交流,理解了水鄉人民的幸福生活。

三、做到隨文識字,將識字與閲讀教學有機結合。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在學習“裝滿一籮又一籮”時,先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識字,再通過字理識字法,理解了“裝”有兩層含義,本意指衣服,所以是衣字底,如服裝,西裝,唐裝等,這裏是指動詞,把魚蝦等裝在籮裏。以及學習“籮”字,看圖理解,這樣邊讀書邊識字,利於掌握漢字的音、形、義,做到學用結合,發展學生的識字能力,激發識字興趣。

四、整節課下來,遺憾的是孩子們在仿寫環節較難,我也不能出口成章,這一環節應該根據學情,我先出示範例,再讓孩子們仿寫,想來會降低難度吧!

我想,把握語文學科的大目標,體現語文的生動的顯性和平實的隱性,活而有序,靈動而紮實。這樣,語文的學習園地才會更加充滿希望。

《水鄉歌》教學反思7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詩共有3節,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採用了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朗朗上口。每一小節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

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比較每個小節的相同之處,通過比較,讓孩子們記住這首詩歌的特點,為後面的教學與背誦奠定基礎。接着,我讓孩子們縱觀全文,説説水鄉有哪幾多?孩子們總結出了水多、船多、歌多。我又讓孩子們仔細讀詩歌,找出多的理由。然後相機劃出“千、萬、一個連一個、處處、飄滿、裝滿”等詞,通過多形式的朗讀,通過圖文結合,逐步感受到多的理由。最後由“唱咱水鄉新生活”一句引出水鄉人民的幸福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讚美新生活的熱情。

同時,我努力創設開放互動的課堂情境,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悟情,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語言美,領略水鄉的風光美,重點抓好識字教學。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學的特點就在於整體性和綜合性。識字識詞是閲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貫穿閲讀教學的全過程。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通過分析字形,識字析詞,理解句子的意思。把字詞的教學與句子的教學和整篇課文的教學協調起來,將閲讀、識字、理解、感悟、朗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寓識於讀,寓解於讀,以讀促識。例如在學習“處處綠水蕩清波”時,先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識字,再通過字理識字法,理解了“蕩”原來指蘆葦草,所以是草字頭。蘆葦草長在水邊,所以左下腳是“三點水”,右下腳的部件多像風兒吹來蘆葦草左右擺動的樣子。然後通過聽音樂想象畫面、動作演示和朗讀感悟,體會到微風吹來,綠水隨着清波一起一伏的樣子,使學生深深地陶醉在水鄉美的意境之中。這樣邊讀書邊識字,利於掌握漢字的音、形、義,做到學用結合,發展學生的識字能力,激發識字興趣。

教學完整首詩歌,我又帶着孩子們嘗試了説話訓練:校園()多,()多,()多,真()啊!市場()多,()多,()多,真()啊!同時,讓孩子們收集和欣賞歌唱新生活的詩與歌,以達到與本詩的情感共鳴。

《水鄉歌》教學反思8

在《水鄉歌》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做得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設置遊覽情境,激發情感。播放最美中國的江南水鄉的風光片,激發孩學生對水鄉認識的慾望,充分調動起了孩子對水鄉已有的知識水平,進而更有效地進入教學中。在縱觀全文中,我提出了水鄉的什麼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輕而易舉地概括出水鄉的特點:水多、船多、歌多。我又讓孩子們仔細讀詩歌第一小節,找出水多的理由。(畫出重要的句子,然後相機圈出“千、萬、一個連一個、處處”等表示多的詞語,通過多形式的朗讀,通過圖文結合,逐步感受到多的理由。

二.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在教學中,重點引領學生學習第一小節,教授給他們學習的方法:“畫、圈、標、讀、寫”,第二、三小節則放手,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三.創設開放互動的課堂情境,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悟情,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語言美,領略水鄉的風光美,重點抓好識字教學。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學的特點就在於整體性和綜合性。識字識詞是閲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貫穿閲讀教學的全過程。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通過分析 “蕩”、“飄”、“籮”等字的字形,識字析詞,理解句子“處處蕩清波”、“白帆片片像雲朵,飄滿湖面飄滿河”及“唱咱水鄉新生活”的意思。把字詞的教學與句子的教學和整篇課文的教學協調起來,將閲讀、識字、理解、感悟、朗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寓識於讀,寓解於讀,以讀促識。

四.以朗讀為主線。為了感受詩歌的意境,採取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加強朗讀,層層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之間的聯繫。在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積澱語感的能力、對文章的理解能力等等,這也是新課標的要求。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不但激發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同時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特別是配樂朗讀,孩子們興趣盎然。

五.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根據教學設計適時用語言和圖畫音樂為學生創設了江南水鄉優美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聽、看、想)整體感知了水鄉秀麗風光的水鄉水多、船多、歌多的典型特徵,充分感受詩歌的情境美。所以學生能深刻領略文章內容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文章形態的格式美和韻律美、文章風格的質樸美和規範美,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教育,陶冶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課堂上也熱鬧起來了。

六.教學完整首詩歌,我又帶着孩子們嘗試了説話訓練:水鄉還有什麼多?我們的家鄉濱湖()多,我們的校園什麼多等。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編出了一首首語言優美,富有童趣的與《水鄉歌》相同格式的小詩歌。這不僅鞏固了課文的語言形式,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鍛鍊了學生的續編能力、組織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給了學生展現的舞台。

雖然課前的教學設計及教學準備較充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為了讓每位孩子都能夠充分讀,有感情讀,因而讀的時間就比較多,到了拓展寫詩歌的環節時間不夠充裕,因此放手太快,留給孩子們思考的時間也比較有限。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有的放矢,達到課堂的最大高效。

《水鄉歌》教學反思9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和讚美之情。詩中突出水鄉的三個特點:水多、船多、歌多。給讀者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又使人如聞勞動的愉快歌聲,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詩歌每小節字數相等,句句押韻,每小節採用設問句的方式開頭,使文章更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是一篇訓練朗讀的好材料。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開放互動的課堂情境,採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悟情,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語言美,領略水鄉的風光美,重點抓好寫字教學。課堂教學是屬於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在教學詩歌時,先總結學習方法,然後分小組合作學習二三小節,最後總結歸納, 培養孩子小組合作的意識,鍛鍊了孩子的自學能力。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學的特點就在於整體性和綜合性。識字識詞是閲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貫穿閲讀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整堂課,採用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通過分析字形,識字析詞,理解句子的意思。把字詞的教學和整篇課文的教學協調起來,將閲讀、識字、理解、感悟、朗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生字中你認為哪個字最難記,你願意把記字的好辦法告訴大家嗎?指學生自主選擇生字講解。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形聲字、根據圖片想象記住生字等等。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

《水鄉歌》教學反思10

本文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詩有3個小節:第一小節寫水鄉,説明水鄉的自然資源豐富;第二小節寫船多,表現水鄉人民的勤勞;第三小節寫歌多,説明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給讀者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精之筆又使人如聞勞動的愉快歌聲,感受到生活美好、幸福。詩歌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讀起來朗朗上口。每一小節字數相等。句句壓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開放互動的課堂情境,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悟情,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語言美,領略水鄉的風光美。主要教學過程如下:

(一)、賞——創設情境 ,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出示水 鄉美景圖並配上音樂,讓學生初步領略水鄉情韻。

(二)、品——進入課文意境,閲讀教學以讀為本 ,重視朗讀訓練,在讀中品,品中悟,悟中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因此,教學活動要積極創設情境,調動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使其進入詩人所描繪的意境,去領悟,去享受閲讀的樂趣,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教學時通過對讀、配樂讀和動作表演讀等多種閲讀形式使學生感悟課文內容並利用多媒體帶領學生感受水鄉美麗風光,引起學生共鳴,感受水鄉人的美好生活。讓學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將朗讀和理解詞句於一體。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讓學生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品詞品句,感受水鄉秀麗的風光和水鄉人民的美好生活。

(三)、寫——教學生學習本課兩個生字,這一環節的設置存在問題,忽視了低年級教學應以寫字為重點,在上課時過分去講讀分析文本導致只留了5分鐘的時間學寫字,由於課前準備不夠充分,違背學生學字的規律即描紅,臨影再仿寫的規律,直接讓學生仿寫,在以後教學中會改進的。

《水鄉歌》教學反思11

我覺得陳老師的課對低年級的課堂習慣抓得很實、很到位,確確實實地做到了關注每一個孩子。例如,一個小朋友在站起來讀書的時候,她要求全體同學把書拿起來聽他讀。如果有一位小朋友書沒拿起來,那麼就不能開始讀書。還有在讓學生自讀課文的時候,有個別小朋友讀得慢了一些,陳老師並沒有接着上下一個環節,而是要求大家等一等讀得慢一些的小朋友,一定要等每一個學生都讀完了,再開始往下上。就像劉特説的,陳老師的.課能體現出低年級課的特點(識字、寫字、讀書、背書),體現細節,習慣抓得很好,特別關注每一個,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陳老師抓住了“蕩清波”、“白帆”、“新生活”、“裝滿”、“咱們”、“渠”、“駁”、“船”、“籮”等關鍵的字詞指導朗讀和理解課文,對字詞和課文朗讀的訓練抓得很實。而且,陳老師的課讓我感覺她與學生互動的方式特別平等、民主,處處關愛學生、尊重學生,體現了陳老師優秀的個人素質。

《水鄉歌》教學反思12

一. 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皮亞傑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倡的建構學習理論,把情境教學放在學習環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就是指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環境或氛圍,其目的是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其情感體驗,達到對外作品內容具體而深刻的理解。授課伊始,通過《江南水鄉》影音資料的播放,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在如詩如畫的水鄉的風光中,學生直觀感受到水鄉風光的秀麗多姿。這樣不僅較好地彌補了學生對不鄉感性上的不足,同時激發學生形成急欲探究新知識、想通過課文內容來佐證影象形象的內驅力。正是帶着這樣情趣與內驅力,當對學生説對“欣賞了水鄉的秀美風光,如果同學們能在讀一讀水鄉歌,一定會有一方不同的感受”時,學生便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活動中去。再如:在三段的精讀教學中,設計以畫促讀,創設情境,學生學習興趣也極大地激發出來。畫要畫好,課文必須要讀懂,學生便饒有興味地去讀課文了。三段的畫方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讀之後交流水鄉的水是什麼樣的.,得出水鄉水多、水綠、水清,先讀好這一段再指導學生作畫。第二段在自由讀後,教師作畫,通過課文讓學生感受到船的多,再畫多些帆船,教師畫上雲朵,由畫到文,想起書上哪句話?指導朗讀(白帆片片像雲朵,飄滿湖面飄滿河),由畫促想,這麼多船在幹什麼?在小組充分交流後,有感情讀第二段。先自讀第三段,師小結,水鄉人們通過辛勤勞動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這麼多的帆船你能聽到他們在唱歌嗎?這一段雖未畫歌,但通過圖引導學生認識到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真正做到以畫促讀,未關筆墨卻體悟深情的目的。

二.開掘文本,激活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開發資源的途徑很多,其間有一條取之有效,行之便捷的渠道,這便是文本的二度開發。引導學生透過教材表層,觸摸到文本內最深、最廣、最鮮活的東西。這樣,不僅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逼仄空間裏解放出來,自由馳騁,自主翱翔,而且能有效填補教材的空白,加深學生的感受。在片段二的精讀教學中,當學生説出他發現船不僅多而美時,我讓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美美地讀一讀之後。啟發學生閉眼想象“你看到什麼”、“這麼多船在幹什麼?”“一時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很好地被激活,有的説“我看到了漁民們在船上捕魚”、有的説“水鄉的人們坐在帆船上採蓮”、還有的説“我看見船隻正載着一籮又一籮的蝦、蟹”等,學生豐富的想象及時填補了本小節的空白,從而較好地領會了文本所要表達“水鄉人民為創造幸福生活而辛勤勞作着”這一內涵,同時也為領會第三小節“歌唱美好新生活”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超越教材,催化創新。

語文教學不能過度囿與教材本身,要有適時、適度依於教材、超越教材的勇氣和意識,將學到的書本知識,在生活實踐中加以檢驗、盤活和運用,達到學以致用,催化創新。這是新課標倡導的新型的學習理念。片段三教學中,在學生充分感受到水鄉美的基礎上,我適時點撥:水鄉美,我們的家鄉也很美。進而播放太姥山風光、豐富的物產圖。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或模仿文中的詩句誇一誇自己的家鄉。有了文本學習的“厚積”,加之原汁原味生活素材的感官刺激,此時學生便“情動而辭發”,創新思維的火花隨之迸發。於是就有了,“家鄉什麼多?柚子多。柚林一片連一片,世界名果美名揚。”的妙語佳句……這些都是學生自主讀書後所生髮出來的深層次的知識遷移,雖經教師提出,但接下來全由學生“主體”完成。超越教材,溝通生活的過程,實則是進一步幫助學生消化、吸收課本知識的過程、催化知識創新的過程。由於這過程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學生感興趣、願學、樂學,收到“課盡情亦濃”的效果。

《水鄉歌》教學反思13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課程標準四條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條,它作為一種精神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課程標準規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我在教學《水鄉歌》一課時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一、重視自主學習。

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我在《水鄉歌》這篇課文的處理上就是採用了這種自主性原則。

首先,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己找出不懂的生字詞,同學之間互相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再提出來師生共同解決。在解決生字詞的'時候,我又運用畫一畫、演一演、換一換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之後,在朗讀時也採用了自主性原則,讓學生自己評自己,哪些地方處理得好,哪些地方還有欠缺,然後再互評。這樣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學生自己手中,也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二、重視朗讀。

我認為詩歌的教學中,朗讀非常重要,在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學生的很多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積澱語感的能力、對文章的理解能力等等,同時,這也是新課標的要求。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採取多種方法讓學生加強朗讀。首先,聽讀,即聽課文朗讀錄音,初步感受課文內容,確定朗讀標準。其次,自讀,加強課文內容之間的聯繫。再次,在全班範讀,然後自評。最後,同桌之間採用自己喜歡的形式組合朗讀、問答讀,再齊讀等。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同時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三、重視了拓展。

《水鄉歌》是一篇篇幅短小,但語言優美的小詩歌,學生們讀起來朗朗上口,於是,我就抓住了這篇課文的優勢,在讀書、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試編類似的小詩歌。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課堂上也熱鬧起來了,經過思考、組織材料,學生編出了《家鄉歌》、《花鄉歌》、《草原讚歌》……一首首、一篇篇,學生思維的火花在閃爍,學生的激情在燃燒,這樣的安排,既鞏固了課文的語言形式,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續編能力、組織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給了學生展現的舞台。

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在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把這種方法繼續下去,也會繼續探索,讓教學更加完美。

《水鄉歌》教學反思14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描寫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展現了水鄉的興旺景象,讚美了水鄉的嶄新生活,抒發了作者熱愛水鄉的思想感情。全詩共有3節,採用問答的形式,按照水多、船多、歌多的順序,給人以清新活潑之感。

在執教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比較三個小節,説出這三個小節的共同點,學生基本都能説出三個小節在結構上的相似性,都是以問答的句式開頭等等。接着我通過出示圖片的方式指導學生理解“渠”“駁”“籮”這些字指的是什麼東西,然後開始學習第一小節。詩歌的學習主要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所以為了讓學生讀好這一小節,我利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你來到水鄉,看到如此多而清的水,想幹什麼呢?有的同學説想下河游泳,有的同學説池塘裏肯定開滿了荷花,要去採蓮,在想象的基礎上,學生讀起第一小節來就更有感覺了。

之後的兩個小節我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每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任選其中一個小節來探究,方法和學習第一小節時是一樣的,就是要想象出畫面。學習第二小節的學生説,水鄉船多,躺在船隻上,船隻隨着清風水波飄蕩,人也好像飄蕩起來,多麼舒適,多麼自由!所以朗讀的'時候要讀出點自由舒適的味道來。學習第三小節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水鄉歌多,為什麼文中説“裝滿一籮又一籮”,歌怎麼能用籮筐來裝呢?其他學生也幫着一起思考,有的學生説這是一種誇張的説法,意思是歌多得要用籮筐才能裝得下,有的學生認為水鄉人民用籮筐來裝豐富的水產,心中高興自然要歌唱一翻,所以文中説“裝滿一籮又一籮”其實是指水鄉人民生活富足而美好,所以朗讀的時候要讀出快樂幸福的感覺來。

學生們通過想象畫面,朗讀詩歌的時候也更帶情感了,我還教了他們配合着拍手來朗讀這首詩歌,學生覺得非常有趣,所以朗讀的積極性更高了。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在課堂最後設計了一個任務,讓學生仿照着詩歌中的句式寫一寫水鄉還有什麼多?學生雖然知道水鄉橋多、井多等等,但是直接讓他們仿照書中句式寫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只有少部分學生寫的能達到要求,我應該再稍微降低點難度,從易到難,有個漸進的過程會更好。

《水鄉歌》教學反思15

在這首詩歌的教學中,我特別注重指導學生朗讀。在讓學生自已練讀後,範讀,指名讀,適當釋義後在瞭解的基礎上再去讀;觀看插圖後,邊讀邊想象;最後男女生比賽讀。層層遞進,讓學生越讀越好,樹立學生們讀好書的信心,體會到朗讀成功的快樂。

在指導寫字上,先給學生觀察生字、描紅、臨寫的時間,讓他們練寫,再讓學生提出自已認為難寫的字,學生先教,我再適當補充,從硬筆習字冊的批改情況來看,孩子們基本上能自己學習寫生字。比如“船”這個字中,“舟”變為偏旁後橫不頭,在我沒有提醒的情況都寫對了,讓我心喜。而從課堂作業的情況來看,易錯的.字,比如“蕩”,上面的草字頭要蓋住下方,不能寫成三點水旁,學生在教字時提醒了,我強調之後仍有5個同學寫錯了,讓我深思,看來今後要多關注這幾個孩子上課時的聽課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