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79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禹治水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

《大禹治水》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古代的傳説故事,講的是大禹為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後終於把洪水治服。

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讓學生輕聲讀課文,然後説説自己的體會,接着出示課文中數字的填空,讓學生重點抓住“13、三、一、十”這些數字,然後問學生:“從這些數字中,你知道了什麼?”這本是一組平淡無奇的數字,但在課堂上,學生卻讀得特別響亮,並會抓住這些數字來説出大禹的偉大品質。通過填空,朗讀、討論,使學生很快從中悟出這些數字的深刻內涵。

最後連讀完課文最後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偉大英雄”這句話,讓學生積極討論:“大禹的'偉大表現在哪裏?”學生們積極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數字來講,從而能説出大禹的偉大之處。

在教學中,我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2

《大禹治水》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古代的傳説故事,講的是大禹為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後終於把洪水制服的故事。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讓學生輕聲讀課文,然後説説自己的體會,接着出示課文中數字的填空,讓學生重點抓住 “13、三、一、十”這些數字,然後問學生:“從這些數字中,你知道了什麼?”這本是一組平淡無奇的.數字,但在課堂上,學生卻讀得特別響亮,並會抓住這些數字來説出大禹的偉大品質。通過填空,朗讀、討論,使學生很快從中悟出這些數字的深刻內涵。最後教學課文最後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偉大英雄”這句話,讓學生積極討論:“大禹的偉大表現在哪裏?”學生們積極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數字來講,從而能説出大禹的偉大之處。因此在教學中,我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3

本堂課,就教案而言,我想是有不少問題的。朱校長的一句話“重點段落沒有抓準。”很精闢地詮釋了我的教案。但總而言之,我也覺得經過了一年的工作,我的教態自然、柔和了許多。雖然面對台下的眾多領導,我一點也沒有緊張。與此同時,以前領導和其他老師常對我説的一句話“語言不夠精煉、教學過程問題設計太多”的毛病,我也有了很大的好轉。

就本課而言,我不得不承認,這不是一堂精彩的公開課。從教案中,就可以看出來。但它卻是實實在在的常規課。記得剛做語文老師的時候,我常常會忽視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字詞的過關、朗讀與默寫課文。因此帶的`七班常出現有難度的卷子考得比簡單的卷子好的怪圈!為此,在新學期的到來,我痛下決心,鑽研新課標、重抓基礎。

在本課的設計上,因為不善引導學生,出現冷場,我確實是在有意降低難度的。比如第二段的第三句,是由我直接説出重點詞語是“挖通、劈開、引導。”應該對學生放手,可以先這樣問:“你從哪些詞語讀出了大禹治水的辛苦?” 還是這一句,我沒有説清“九條大河”、“九座大山”這裏的“九”是虛指。説明了禹為了將洪水疏通入海挖通了許多河、劈開了許多山,從而再次感悟禹的“千辛萬苦”。而且我還忽視了大禹治水的方法“疏通入海”。這點可以和禹的父親鯀採取的“堵塞”進行比較。從而體會禹的機智。

總而言之,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存在着重點段落沒抓準、沒挖深的問題。與此同時,在控制課堂氣氛上,我還欠缺得很。但這次賽課,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長,更從暴露的問題中,促進了自己的成長。我想,賽課,重點不是自己上得怎麼樣,而是今後的路該怎樣走才能走好。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4

4月24日,我在區一校上了《大禹治水》這一課,現在課已經結束,但關於這一課的思考卻還沒有停止,這一課給了我很多的體會,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教後心得。

一、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三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洪水淹沒了村莊和田野,房屋倒塌了,莊稼被沖毀了,人們只好四處逃荒”這一課文內容,我就用洪水氾濫的視頻引入新課,再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感受,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為本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礎。

二、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永遠是最重要的

我一直認為,任何一篇課文,都要在學生反覆朗讀,讀通讀順地情況下引導學生去感悟課文思想才是最有效的。在本課教學中,我採取多種方式調動學生朗讀課文的慾望,以“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你們願意嗎?”來調動學生的興趣,首先讓學生自告奮勇讀,接着讓學生去挑戰他,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了,都非常積極,為了照顧全體學生再讓學生推薦平時讀書少的孩子讀,接下來小組讀,齊讀,這樣學生的朗讀興趣空前高漲。在此基礎上,我趁熱打鐵,問學生還想不想讀課文,他們聲音響亮地回答我“還想”,我話鋒一轉,説“那就繼續讀,不過這次是默讀”,然後提出默讀要求,學生都很投入地去讀書了。

三、用心關注學生,而不是關注教案

如果老師上課總是想着自己的教學環節該如何完成,而不去關注學生,傾聽學生,那這堂課一定不是成功的一節課。在課堂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情,教案可以為學生的學情適當改變,而不是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學環節,而不是關注學生的學情。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本來還設計讓學生背會第四自然段,但我發現學生讀得還不夠時,我在讀上又多用了時間,而事實證明,讀得時間多了,學生“讀”進了文本,讀出了感悟,“我體會到大禹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面向全體,關注每個孩子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有讀書的機會,特別是膽小不敢發言的孩子也能鍛鍊自己。在課文讀到第三自然段時,我讓孩子們推薦一位平時很少發言膽子小的同學來讀這一段,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説了一個孩子的名字,我走近他,一個小小的男孩子面前,“你來讀這一段,好嗎?”我問他,“我不敢,老師”他小聲説,“沒事的,老師幫你一起讀,好嗎?”他輕輕地點了點頭,接着開始讀課文,由於緊張,剛讀了不到一句,就把一個字讀錯了,同學們都笑了起來,我對同學們説“大家鼓勵鼓勵他”,在大家的掌聲中他的聲音越來越大,讀的也越來越流利。等他讀完,我趁機表揚“你讀的挺好呀!怎麼不爭取讀呢,今天你在這麼多老師面前讀課文,讀的還這麼好,你超越了你自己,真不簡單,老師為你感到高興……”我的話還沒有説完,我看到這個孩子早已熱淚盈眶,我相信今天我的一番話他一定會記住的,以後他也會更有自信。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説話時應該儘量簡煉,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的收穫。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5

今天在多媒體教室講了一節公開課《大禹治水》。雖然算不上成功,但是我卻從中得到了鍛鍊,受到了啟發,感受到了成長。

首先,在“課件與課堂有效結合”的主題教研背景下,我初步學會了製作簡單課件,這便是進步。在今天的課堂中,“洪水視頻”的應用也的確給了學生直觀的感受,觸動了學生心靈。但也有些部分控制的不夠好,起了反作用,今後繼續研究學習。課件的運用要特別感謝郭春成老師的指導。

其次,經過老師們的評課,我對該如何授課有了更深的認識。比如:低年級教學老師要善於發揮範讀和領讀的作用;要引導學生説完整話;老師的教學思路一定要清晰等等;尤其是教研室的方老師提到的“學生、文本、老師融為一體方為一節好課”的觀點更是切中要害,一語中的`。其實,我在課堂上最欠缺的便是入情入境和與學生的平等交流。

再次,這次講課激起了我學習和運用新課標的勇氣。應試教育的陰霾讓我們許多人對新課標視而不見,“拿起”又“放下”。通過反思,我深刻意識到:沒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必然誤人子弟,害己害人,可憐可悲。我們一直苦於找不到語文教學的出路在哪裏,其實語文新課標就是一盞明燈!像“以讀為本”這樣的話我們應該牢記於心,付諸行動。

教學無止境,學習才會無止境!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6

部編版課文《大禹治水》。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為民造福的故事。本節課的教學,我竭力想緊扣語文要素:以藉助關鍵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展開教學。

教學中,通過課件圖片,理解詞語沖毀、氾濫、淹沒,通過圖文結合、多形式的朗讀來體會洪水的大,體會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從而明確大禹治水的意義與迫切。學習“驅趕、恢復”等詞語時,我鼓勵學生觀察字形、結合語境、大膽猜測,再嘗試通過聯繫上文、聯繫下文、查字典、藉助近義詞、拆分詞語再合併等方法讓孩子瞭解詞語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訓練,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

在領悟人文主題方面,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去朗讀故事,學習四處奔走時,讓孩子展開想象,大禹都到過哪些地方?學生通過聯繫生活實際、把抽象的詞語和具體的情境結合起來理解詞語,力求促使學生積極走向文本,真正體會到禹治水的艱辛與不易,感知他一心為民的精神。接着,通過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這組數字,學習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讓禹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加立體、豐滿、高大起來。最後通過引導學生先提取具體信息,再展開想象,指導學生藉助提示講述故事。以期讓孩子初步形成一個課內外緊密結合的閲讀體系,掌握讀書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7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大禹這個古代的偉大英雄,並通過朗讀、表演、想象、體會,感受到孩子對大禹的敬佩。

課文第三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在教學中,我緊扣“到處奔走”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通過訓練孩子的説話,使他們對“到處奔走”有了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和千千萬萬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大禹治水的辛苦的理解。最後,為了讓學生近距離地瞭解大禹,認真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動人的故事,既而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這一環節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同時,也就統攬了全文,理解了大禹這一英雄形象。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後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説?”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來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體會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裝着百姓的崇高精神。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8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故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作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教學導入時創設情境,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感受老百姓“無家可歸”,痛苦至極的生活,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特別抓住“十三年、到處奔跑、多次經過家門卻沒有進去看一看”體現出治水工程的浩大、艱辛。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學習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後,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會怎樣感激大禹?”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之間相互説一説,再請小組代表來説一説,讓學生暢談自己情感。同時,我讓學生談談大禹名字中“大”的含義。結合板書與課文內容,使學生的體驗再次提升。

這節課讀的形式有自讀、品讀、齊讀、指名讀,我覺得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加體現學生的學。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9

課文第二小節是文章的重點段落,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抓住關鍵詞“千辛萬苦”,引導學生想象大禹“走遍千山萬水,察看地形”,“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大海”時會吃哪些苦?會怎樣對待?

孩子們都能聯繫書本,電視中獲得的間接經驗,大談大禹的吃苦事蹟。有的説,他在爬山的時候,手不小心碰到帶刺的植物,會流血,但他咬咬牙,挺過去了;有的.説他的鞋子穿破了一雙又一雙,甚至腳底也起泡,但他還是忍着痛繼續察看地形;有的説,到了夏天,火辣辣的太陽照在頭頂,熱得滿頭大汗,可是,大禹還是和老百姓一起幹着;還有的説,在劈山的時候,一塊大石頭滾下來,剛巧砸在大禹的腳上,受傷了,可是他只從衣服上撕下一塊布,包紮了一下,又和老百姓幹在了一起……我對他們説,大禹是吃盡了千辛萬苦,他所吃的苦我們説都説不完,你覺得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於是大禹的堅強,大禹的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撓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為什麼會是世人敬仰、代代相傳的治水英雄”這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在教學中以文本的資料與課前佈置蒐集的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讓學生明白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

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主要讓學生透過朗讀來體會治水的艱辛,個性是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説説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樣感激大禹,以此來理解為什麼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比如説:

1、形式單一,缺少變化。

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互讀、齊讀、指名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教學顯得很枯燥,學生僅是反覆地讀,基本侷限在課文資料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沒有創設更多的情境引導學生自我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光。

2、老師的話太多。

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還是老師牽着學生走,無論是在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還是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我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

其實,就應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務必要改善的。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1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案通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吃盡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挖通、劈開”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同時,這一教學內容是全文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千辛萬苦”這個詞語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從而也就感受不到禹這個人物的個人形象,體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所以,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是最為有效的方法。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設計還是比較流暢、到位的,我設計了用動畫理解“挖通”“劈開”,讓學生直觀的掌握了這一部分的內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説,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於是,我採用創設“情景對話”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問學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兒子,你想問媽媽什麼呢?”“如果你是大禹,你會怎麼説呢?”利用師生的交流,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説話時應該儘量簡煉,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2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人們的生活痛苦極了”這一內容,我採用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在多次的讀中逐漸入境,再讓學生展開想象補充洪水氾濫的場,加深情感體驗。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最後通過抓住關鍵詞的方法,讓孩子複述第一自然的內容。

這篇文中的另一個教學重點在於理解詞語。本文中“氾濫”“築壩擋水”“疏導”都是難理解的詞語並且在理解全文特別是理解鯀禹兩種不同治水方法上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本課中聯繫下文理解詞語及猜一猜再查字典驗證這兩種方法展開教學。通過一步步的引導,孩子們逐漸掌握了這兩種方法並且學會了運用。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因為課時容量的問題,這個只作為一個簡單的環節出現了一下,並沒有深入探討。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説話時應該儘量簡練,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3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説,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利用師生的交流,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只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規範教師的語言。説話時應該儘量簡煉,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4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大禹是怎麼治水的?在教學中我多次通過創造情境,製造懸念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學生思維活力方面,這節課上取得收穫很大。

其一:通過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無家可歸”一詞。“為什麼無家?家呢?”引導學生看圖,從圖上濁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衝倒”“淹沒”的場面。“歸不了家生活會怎樣?”接着進一步體會老百姓的苦難。不能讓洪水再這樣肆虐了,必須治理他。在這緊要關頭,有一個人臨危受命。此時全班學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挖通,察看,引導,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大禹創造性的治水而不是防水當然也是突顯其功績的一個方面,但畢竟不是本課首重點,因此我沒有在這裏過多停留,而是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三過家門不入”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因此,

其二:從數量詞中,由學生質疑生髮,結合角色表演想象體會治水之難,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為什麼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想見呢?我決定以這個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利用文白指導學生想象的,根據教材有意識地創設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動情,積極地閲讀,挖掘課文所藴涵的情感。

緊接着,組織學生討論,大禹為什麼三次路過家門沒有回去。

“他要治水,很忙,沒有時間回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感覺多數學生都是泛泛而談。我就引導學生讀第二段,“你從哪看出大禹忙於治水,沒有時間回來?”學生細讀課文,有學生説“他走遍千山萬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長期在外邊走的,自然是沒有時間回來了。”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有的學生説“他們要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吃盡千辛萬苦,所以沒有時間回家。“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明白治水的艱難和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了。

這一環節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二次想象:

第二自然段寫“大禹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這裏我要學生結合插圖和實際經驗,想象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他們會遇到哪些困難。

第三自然段寫“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在教學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禹真的不想見家人嗎?孩子就此展開了充分的想象。還和同桌創造出角色,如同事,妻子表演對話。

三次想象不僅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促使學生加深了對大禹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比如説:

1、讀的形式單一,缺少變化。

2、老師的話太多。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我還是牽着學生走的。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5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無私奉獻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的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缺乏生活實際經驗,課文一開始就已經有了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內容,我採用了媒體展示,在第一課時伊始,就讓學生通過視頻資料,感受在洶湧的洪水面前,人類的渺小和無奈,在這種情感的渲染之下,課堂上學生感悟起來就容易許多。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材通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千辛萬苦、千山萬水、九條大河、九座大山”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並指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到“千”和“萬”以及“九”在這裏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從而讓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

在知道禹為了治理洪水是“下定了決心”之後,我問到:禹是怎麼做的呢?他首先做了什麼呢?為了察看水流和地形,禹爬過了許多座山,趟過了許多條河,課文中哪個詞語告訴我們?“千山外水”,指導讀好這個詞。這其中的每座山他都爬過,每條河都趟過,就叫做“走遍”。

“千山萬水”的理解對於孩子來説,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接下來,我繼續提問:在翻越這千山萬水的過程中,大禹會遇到哪些困難呢?師生互動交流:爬山的時候,山上會有……會遇到……下雨天、下雪天……夏天的山林裏……大河裏……河上沒有……

面對這樣的困難,他是怎麼做呢?山高路滑,摔倒了,他……腳被石頭、樹枝劃破了,他……走的路多了,腳上起了一個又一個血皰,他……大河裏水流很急,找不到船,他……冬天裏水冰冷刺骨,他……肚子餓了,他就……口渴了,就……一路上太苦了,但他什麼苦都能吃,這就叫“吃盡”了“千辛萬苦”,他吃盡這千辛萬苦,走遍這千山萬水,為的就是——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這多不容易啊!怎麼把這句話讀好呢?誰來給大家示範一下?指導讀好這句話,注意及時評價。

這一教學內容是全文之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千辛萬苦”這個詞語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也就感受不到禹這個人物的個人形象,體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所以,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是最為妥帖的方法。然而,我在教學過程中,並未很好地展開實施。在引導學生想象時,我的思路仍然不夠開闊,對於學生的.回答,預設得不夠到位,在學生的講訴中,不能很好地對學生的回答加以提升,這樣一來,老師的“牽”就顯得很勉強,學生的回答面也就被框住了,不能很充分地展開。另外,老師的評價還很單一,學生的心理得不到完全的激發,本應很出彩的一個環節,就顯得像是在“牽強附會”了。

在感知了禹所經歷的辛苦之後,便是感知禹的“智慧”。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禹的做法,我適時地進行了拓展,講訴了禹的父親鯀當年治理洪水的方法。鯀用“堵”失敗,禹用“引”成功,這一對比很容易體現禹的智慧。另外,我繼續使用“想象”這一法寶,讓學生將“現代化設備”和“四千多年前的工具”做對比,讓學生再次體會禹帶領老百姓治水的不易。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認為,還是比較流暢的,不管是簡筆畫理解“挖通”“劈開”,還是“九”字的含義,包括資料的拓展,都很好地為理解文本做了服務,讓學生多方位地掌握了這一部分的內容,唯一不足,還是我的語言,不夠精煉簡潔,我想,這是我以後要經常注意聯繫的地方。

禹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説,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於是,我採用創設“情景對話”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問學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兒子,老師就是媽媽,你想問媽媽什麼呢?”利用老師的回答,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現在想想,這個小節似乎是被我匆匆一帶而過了。是的,學生理解起來似乎並不難,可是,由於我的倉促和不鎮定,本來很感人的一個故事,好像一下子就味同嚼蠟了。在聽了其他老師的課之後,我想,是不是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也可以進行資料的拓展呢?

比如説:設計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景,然後讓學生想像並討論:大禹這位治水英雄,三次經過家門他分別是怎麼想?又是怎麼做的?帶着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於是,他全心全意撲在治水上,“舍小家顧大家”。

或者引入具體的故事,“在治水過程中,大禹走遍了九州。豫州是九州的中心,大禹的老家就在豫州的中嶽嵩山,大禹無論南來北往,還是東奔西走,都要經過嵩山。但由於治水工程時間緊急,刻不容緩,任務艱鉅,責任重大,大禹雖然牽掛老母親和妻子,但沒有時間,主要是沒有心思回去看望她們。別説路過嵩山了,就是從家門口經過,他也沒有進門。這就是後人常説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大禹第一次路過家門是他在治理淮河之前。當時他鑿開了雍州的龍門口後,西北一帶的洪水流進了黃河,這一帶稍為安寧,他就奔走東南去治理淮河。從嵩山經過時,正好路過家門口,大門敞開着,塗山氏正在院裏推磨。大禹覺得妻子發胖了,再一瞅,不對,她挺着大肚子,肯定是懷孕了。大禹百感交集,一方面高興要當爹了,一方面心酸妻子挺着大肚子還要幹活兒,一方面愧疚自己不能盡到丈夫的責任。大禹真想下馬去幫助她,但轉念一想,不能,東南邊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還深受洪水之苦呢,於是就揚鞭策馬向東南飛馳而去。

第二次路過家門是在一年之後,當他疏通淮河之後,聽説三門峽又有水怪興風作浪,他急忙掉頭向西北飛奔。這次他又經過嵩山自己的家門口。老遠就看見塗山氏坐在門口,正給懷裏的孩子餵奶。他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真想大喊:“我當爹了!我當爹了!”他也真想走上前去抱抱兒子,親他一口,問問給孩子起名字了沒有。可是就在這一瞬間,他想起三門峽荒山野嶺裏孤兒們哭爹喊孃的聲音,他想自己的兒子是兒子,別人的兒子也是兒子,應該先救他們才是。於是,他一扭臉,又策馬向西北跑去。

第三次路過家門是在治理好三門峽後。他在三門島上劈開三門,在黃河中心鑿下了中流砥柱,降服了黃河水怪,使洪水沿着黃河歸入大海。他剛剛舒了一口氣,突然又聽到南方荊水暴漲的消息。他又騎馬躍上嵩山,觀看遠方的水情,正好又路過家門。他看到白髮蒼蒼的老母親拄着枴杖站在家門口張望,似乎在等待他的歸來,看到小夏啟在地上爬着玩兒。大禹心裏一抽搐,兩行熱淚滾落到馬鬃毛上,白龍馬搖了搖頭,甩了甩鬃毛。這時,大禹眼前又出現了荊州地區許多老百姓在哭喊親人的景象。大禹為讓那裏的老百姓早享天倫之樂,只好緊閉雙眼,彎腰伏在馬背上,白龍馬騰起四蹄又躍過了禹的家門。”

個人認為,這個故事可以讓學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禹為了治理洪水的無私忘我,只是由於篇幅較長,所以是在課堂上直接引用,還是課前拓展閲讀,還是在課後加以延伸,還需要多加思考。

十三年的心血沒有白費,洪水終於被制服了,這時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我出示一組圖片,展示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讓學生説出可愛的孩童在池邊玩耍,無憂無慮;懂事的孩子開始回到學堂,學習有用的知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吹笛歌唱,有的品茶談心;農民們又種上了莊稼,從此生活安居樂業,幸福安康。……在圖片的幫助下,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安定的日子”,並對禹充滿了感激之情。在此情此景之下,讓學生來理解“禹”為何被稱作“大禹”,就顯得比較順利自然了——是人們對這位治水英雄的尊稱。

在這一教學設計中,學生的情境的渲染之下,還是比較投入和集中的,是不是可以在教學中,設計和第一小節的對比,激發出更多對禹的崇敬之情呢?

整個教學在對大禹的呼喚中告一段落,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中,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禹的形象深深紮根於學生的內心之中。

課文教完了,比賽也結束了,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斷努力和改進的。

首先,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去鑽研,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這一點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

第二,在教學設計中應該要體現一些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但是設計必須要顯得嚴謹,尤其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必須反覆斟酌,加以訓練。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時刻關注學生,尊重學生的意願,畢竟,我們的教學時為了學生的發展,必須讓學生始終處於課堂的中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學習的興趣,也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四,要注重朗讀形式於理解課文的結合。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齊讀、指名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教學顯得很枯燥,學生僅是反覆地讀,基本侷限在課文內容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創設的情境並未能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間。

第五,規範老師的語言。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還是老師牽着學生走,無論是在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還是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六,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