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長相思》教學反思(精選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5.77K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相思》教學反思(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長相思》教學反思(精選6篇)

《長相思》教學反思1

生命是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過程,簡單得如草木一秋,落花飄零。生命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莊子的筆下,她是鯤鵬展翅搏擊長空的自由;在杜甫的筆下,她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豪邁與憂思;在納蘭性德的筆下,她是戍守邊關與思戀故園這層層疊疊的感傷累積成的厚重。

本課出現在國小語文第九冊,五年級的學生情感體驗與人生積澱還很單薄,如何讓他們走進納蘭性德性德的心裏,揣摩詞人的情感,這是最為困難,也是最為關鍵的。如果按照傳統教學一字一句地解釋,必將此詞弄得蒼白無力,支離破碎。假如納蘭性德在世,定會感歎: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所以我在教學時通過朗讀、揣摩、想象,感悟領會詞人的情感,傾聽他心靈深處的最強音。

其一,朗讀,不是簡單的語言文字的重複。從開始的初讀、有節奏地讀、有韻味地讀,到品讀、賞讀、想象讀、教師範讀、入情入境的讀,在讀中昇華情感。特別是教師關鍵時刻深情地誦讀,真正地、巧妙地將學生帶入一個玄妙的境界。

其二,調動學生心中的積極因素——當導演,這是他們心中夢寐以求的,最時尚、最喜歡的,哪個不躍躍欲試,擷取詞中閃現的最珍貴、最打動人心的場景。那麼這些就是孩子們對文本深刻的認識與解讀,並通過語言的描述呈現出來,這就是我們心理學上所説的再造想象。

其三,再造想象不能算是最為徹底的激發孩子們潛藏心底的情

感,教學中我讓他們經歷創造想象的心靈歷程:想象故園的親人思念納蘭性德性德的情景,並且與詞人面對面地對話,使納蘭性德性德所做的、所感受的、所呼喚的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納蘭性德性德的生命是短暫的,然而他的生命卻是最為厚重的,孩子們領略到了。

《長相思》教學反思2

“閲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鼓勵學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文本進行對話,是對話的基點。在教學中我揮動着情感的指揮棒,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體驗詞人的情感,感悟詞中的形象。

1、在朗讀中與文本對話,體味情感: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閲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老師的範讀中啟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情感派”閲讀教學的立身之本。我認為,語文課上,既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進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讀進去;又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出來,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長相思》教學中,讓學生帶着“夢都作不成,覺都睡不好”的感覺朗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到詞的字裏行間去”;又讓學生帶着“長相思”的感覺朗讀詞,試着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

2、在想象中與文本對話,感悟形象:

在音樂和聲情並茂的範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後,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琵琶語》的情思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學生們想象並感悟着家鄉的美麗、温馨、安寧和祥和。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是學生彙報蒐集的關於《長相思》的資料時,談到了詞的意思,我只讓兩個學生回答了,沒有因勢指導,讓全體學生練習。其次是讓學生想象彙報納蘭性德家鄉温馨畫面之前,僅用了一個問句“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裏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來進入學生的想象。課後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詞中的“故園無此聲”,然後再進入想象,效果會更好。最後,我覺得在時間的調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後一個整合點——理解李煜的《長相思》,由於時間原因沒能讓學生很好地完成,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嘗試,讓我收穫了許多,取得了些許的進步,但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今後,我會針對自己的缺點,多學習,多實踐,在學科整合的路上爭取更大地進步。

《長相思》教學反思3

只有夢想,才能超越,才能擺脱平庸。——題記

看到這句話,鼓起我靜下心來寫教學反思的勇氣。

想起今天要上此課,昨天就觀了xxx老師的《長相思》,並相應做了些記錄。邊聽邊感歎,上得真好,早聽就好了。王老師非常注重引導學生對這首詞的朗讀,讀的次數非常多,讀的要求與層次在不斷提高,如果細數應該多種形式讀了幾十遍;老師研讀教材、處理教材的能力真的是頂呱呱,這首詞的核心內容被他囊括成兩個問題:納蘭性德身在何方?心又在何方?直指詩人的內心情感世界。

當然接下來的閉上眼睛想象畫面,練寫作者的家鄉又會是怎樣的畫面,叩問作者為什麼不回家,繼而領會他不是“輕別離”,而是保家衞國,重任在肩,如同剝筍一樣,讓大家看到詩人及作品的最本質,水到渠成。遺憾的是這堂課整整上了六七十分鐘,而我的課堂只能四十分鐘,移植,刪減,取其精華,於是我信心滿滿地等待着上課鈴聲。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1、上課伊始,也學着讓學生讀,讀準確,讀出節奏,讀出味道。(這是初讀,多種形式,直至讀準、讀熟。我的指名讀與齊讀等在實際操作中沒有把握好,不到位,讀得還不夠,因為還有學生讀錯。)

2、然後,我也像王老師一樣問:“詞讀到這,你的腦海裏邊留下什麼印象和感覺?”,這是學生對詩的。整體把握和整體印象,學生答“對家鄉的思念,夢做不成,覺睡不好”以後,老師接着説,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字裏行間。(讀熟後的整體感受,再帶着感受讀。現實中,學生讀得不夠入情,沒有讀出自己體會到的;或者有體會的不多,還是有點流於形式。)

3、學生自學,同樣像我上《漁歌子》一樣,藉助註釋、插圖,思考這首詞大概的意思。我上《漁歌子》拋出了同樣的問題,但是沒有提煉,沒有老師的深度引導,只停留在表面的字詞句意思理解,而且這種理解是學生淺淺的,沒有內化的,所以是失敗的。名師就是名師,在這點上,他讓學生反饋自學成果時,是提煉成兩個問題:作者的身在何方?心在何方?這是老師深鑽教材、巧妙處理教材的能力,也是我要花大力氣補習的。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學生深刻領會到作者的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身心分離。老師再讓孩子試着讀一讀那種身心分離的感受,並指名讀。(更深的領會詞意,再讀出情感。學生兩個問題解決,領悟到了,但是給讀的時間還是不充分。)

4、老師配樂範讀,學生閉上眼睛,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和情境?意在讓學生走進納蘭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睜開眼睛,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什麼?你彷彿處在一個怎樣的世界?”然後話鋒一轉,他的家鄉又會是怎樣的畫面,在教師的語言創設情境的引導下,學生練筆。(此處省略,只讓學生稍稍説想象到的家鄉情景。)5、學生反饋家鄉的鳥語花香,親情暖暖,接着,王老師調控節奏一轉,整個課堂的情緒一變,“但是這樣的情景都破碎了,在這裏沒有……,有的只是——讀詞;沒有……,有的只是——讀詞,沒有……,有的只是”學生深情款款誦讀《長相思》。(此處設計很好,學生對身心分離體會得更深刻,朗讀的情感更飽滿。此環節已經沒有時間了。)

6、反問納蘭性德:“為什麼要從軍,不早點回家?”引出納蘭性德的其他詩句——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員月,引申到當時的背景,作者是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衞,保家衞國,重任在身。再讀《長相思》(聯繫時代背景體會詞的感情。課堂上稍稍點到,覺得也可以了。)

詩詞教學重在誦讀,重在對其深厚情感的整體把握,老師看似有意引導步步深入,卻又不露痕跡,這是最高明的境界。回首名師課堂,反思自己課堂,大體把握得還不錯,但是需要加強的有如下幾方面:

1、自己研讀教材的能力還要加強。加強自己的理論學習,多觀名人課堂,多實踐,爭取每週上一節精心準備的好課,並撰寫反思。

2、課堂的反饋機制和調控能力還要多加磨練。

3、還要加強自己的文學修養。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望語文教學道路能夠越來越寬廣!

《長相思》教學反思4

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堂教學就是一個“文本”。按照英美新批評派的觀點,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就已經死亡。在這裏,對這一命題我權且做一次教學論上蹩腳的遷移:

“課堂教學一旦完成,執教者就已經死亡。”我拋出這樣一個觀點,意在強調“課”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自足的存在。當課被執教者演繹完成後,課的意義已經不再為執教者本人的意圖所支配,“課”用自己的存在向每一位聽課者言説它自己的意義。這個時候,不管你願意與否,執教者只能將自己轉換成聽課者的角色重新傾聽“這一課”的言説。

基於這樣一種觀點,也就有了課後的王崧舟與課中的王崧舟之間的對話:我以為,王崧舟的《長相思》一課(這樣的言説總有點怪怪的,人要抽身而出看自己,難!説不定哪天你就成了神經病)是在詩(詞也是詩)的“可解”與“不可解”之間尋求着一種“和解”之道。

詩是不可解的,但詩又是不得不解的,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兩難境地,抑或説是一種教學策略上的悖論。詩被捲入課程,既是她的幸運,更是她的不幸。語文老師的責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護“詩”的存在,使她免於被拆解、被蒸發。在《長相思》一課中,我們似乎看到了王崧舟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

一方面,我們看到了他對“詩是不可解的”這一命題的艱難守望和維護。“詩”之不幸,就在語文老師漠視“詩”做為一種完形的存在。“詩”是一個極易被糟踐和摧殘的小生命,教學上稍不留神,我們就可能毀掉“詩”的存在。其毀滅之道,即在於將“詩”置換成另一樣式的言語存在。詩是不能搬家的,做為詩棲居的言語形式就是她唯一的精神家園。從這個意義上説,“詩”像“樹”,一挪就死。因此,一個有智慧的語文老師,教詩的最好途徑就是不教詩。讓“詩”憑着自己的言語存在説話,讓學生直接貼在詩的面頰上感受她的詩意。

王崧舟的《長相思》,走的大約就是這樣一個路徑。保護“詩”,就是保護“詩”做為一種“完形”的存在,這種保護的最佳策略就是誦讀。我們可以從“器”和“用”的層面上理解“誦讀”,但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有必要從“道”和“體”的高度看到“誦讀”對詩做為一種完形存在的本體論上的意義。詩活在誦讀的當下,誦讀保護了詩的存在,詩即誦讀。於是,我們看到,在王崧舟的《長相思》上,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説。讓《長相思》在誦讀中流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讀正確、讀流利”的問題,這是對詩做為一種完形存在的深刻尊重和理解。

《長相思》教學反思5

1、本教學設計是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班學情而來的。

在教學中通過“讀、想、議、寫”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詩意、體驗詩情、積累詩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興致勃勃地試着用不同的方式讀詩。從他們那興奮的臉上我看到了他們對詩歌的喜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2、本節課我創設了多種情境,引導學生在想象中體會情感。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無限的,而知識是有限的”想象能使學生儘快地走進文中和作者產生共鳴,受到心靈的震撼。本節課我運用畫面、朗讀、音樂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使他們在描述自己的想象中切入詩句,談理解和感受,達到進一步理解詩句,體會詩情,走進詩心的目的。

3、都説語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載體,是人的精神家園,因此語文教育要重視精神的薰陶感染。

本節課我就把對學生精神的薰陶感染放在重要位置,讀熟詩歌、感悟詩意最終都是為了體悟詩情。這種薰陶感染不是強行灌輸,而是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去自信地學、自主地學、自覺地學。

4、語文課中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融合體。

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詩面的信息”來重構學生情感?讓學生如何更主動地走進古詩,與詩人共呼吸?是否還有更適合與學生對話的切入點?這是課後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長相思》教學反思6

放飛孩子的想象,可以激起更多的創作火花。這句話,在進行的古詩詞教學中我運用了,受益匪淺。

對於學古詩,學生已經習慣於讀讀詩句、説説詩意,理解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一節課下來,按道理説,學生已掌握得差不多了,但總覺得缺少些什麼。細細想想,學生了解得只是表面的、膚淺的知識點,而沒有真正地、深入鑽進古詩句之中,因此學習起來平平淡淡。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教古詩詞三首時,我進行了嘗試。前兩首《泊船瓜洲》和《秋思》讓學生進行想象,但效果不太明顯。而最後一首詩《長相思》有兩個地方讓學生進行了想象,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意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長相思》中第一句中描寫將士們跋山涉水行軍的艱難,如何讓學生去體會呢?我引導學生説“你們想象一下,他們的行軍途中會遇到什麼困難?”經過幾分鐘的思考,有的學生説他們的鞋磨破了幾雙,有的説他們的腳磨出了鮮血,有的還想到了在翻山越嶺掉到了山崖,有的則拿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來對比……這些想象,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當時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將士們到邊關應徵的艱辛。

《長相思》中第二句中的“故園無此聲”怎樣來和將士們在野外露營對比來表現思念家鄉呢?此時,我讓學生閉着眼睛,想想將士們沒有出征前在家裏有哪些事呢?有的學生則認為:在寒冷的風雪之夜,兒女熟睡了,妻子在燈光下縫補衣服;有的則説一家老小正圍着火盆説着話;有的説妻子和兒女蓋着厚厚的、暖暖的被子做着好夢……學生的這些想象,是我沒有想到,但我給他們提供了機會,那樣他們的思維得以在更大的空間裏得到充分的發揮。

教學《長相思》這首詩詞,設計的兩處想象,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將士們行軍之難,思鄉之深,比起乾燥無味地講解詩意,強加給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我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