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42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1

培養國小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是我們每一位實施新課程數學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國小生由於年齡限制,對於空間觀念的想象力很低,往往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至關重要,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眼看、手摸等感知手段,充分感知實物,瞭解事物的點、線、面等幾何特徵。使具體事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除了傳統的知識外,在空間觀念的培養方面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學生的空間觀念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基礎資源。重視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繫,上新課的時候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儘可能地聯繫日常生活,讓學生積極思考和生活中的實例聯繫,這樣改了變枯燥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

運用多媒體,激發興趣。國小生生活經歷很少,傳統的教學手段,往往很難讓學生了解到形體的性質特點及其相互聯繫,使學習活動變得枯燥無味,空間觀念難以建立。而多媒體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動態直觀、聲形並茂,有助於突破教學難點,激發學生興趣。

對國小生來説,空間觀念是從經驗活動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所以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觀察,測量,動手操作,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產生直接感知。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2

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我感覺以下幾點比較滿意:

1、課件教學中在探索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探索兩圓相切時的對稱性、探索兩圓相切時圓心距d和兩圓半徑R和r的數量關係時多次運用flash動畫展示,給學生以直觀感受,便於學生理解,同時,增加上課的生動性。

2、授課方式採用分組教學,對課程內容提出問題後先要學生在小組內動手交流並整理所獲得的信息內容,然後在課堂上展示組內成果,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對練習題的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4、 授課中貫穿了觀察、猜想、驗證等過程,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探索過程,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落實比較好。

但在本節課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在學生分組活動中,個別學生不能參與進來,今後教學應該多加關注學困生。

2、教學語言應該注意更加規範。

3、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應該只關注回答結果,也應該關注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用恰當的語言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從而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本節課應該再加大練習量,進一步落實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本次課初備時,我校全體數學教師在一起研討,楊玉芬老師對我的授課過程中,學生作品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議:在沒有實物投影的情況下,讓學生通過粘貼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申衞青教師對我的授課程序進行調節指導。李秀捧老師對學生的探討問題進行進一步設計

初備方案發佈於網上,又得到教研員王老師、風帆郝老師、列電張老師、我校楊老師、馬坊楊老師等多位老師的指導點評,我又在此基礎上對方案進一步加工。

授課後,各位教師直述己見,讓我認識到自己需要繼續努力.

通過這次活動,使我更注意到學生的活動和參與情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只是課程的設計者,在授課時適時引導,使盡可能多的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可以採取小組之間競爭評比打分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積極發言等各方面的參與情況。當學生回答問題後,無論回答的結果如何,要進行不同程度的關注:對回答結果清晰、正確者給予鼓勵;對回答不準確或不正確者,在其他學生糾正的`同時也要給予積極參與、回答問題積極方面的鼓勵,使不同層次的同學都體會成功的喜悦、參與的必要。

在問題的設計上,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問題難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既要有梯度又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二要考慮到題量的適度,加大練習量,更好地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

在授課時,更要注重數學語言的規範運用,加強學習,進一步充實自己的教學經驗。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3

《數的世界》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即教學因數和倍數。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用乘法算式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而這部分內容學生是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努力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空間。

由於這是節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比如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在認識了各類數之後,我創設有效了數學學習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具體到抽象,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我通過變式拓展,實踐應用,促進了學生的智能內化。在理解因數和倍數中,我認為有兩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第一就是因數和倍數的範圍(非零自然數),我是這樣處理的:通過一組算式讓學生説誰的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學生越説越順口,越説越有勁,我突然拋出了1.5×6=9這個算式,結果有同學陷入了沉思(我認為這些同學感覺到了與剛剛的哪些算式有點不一樣),但也有同學還是舉手這樣答道: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話一説完,就見那些沉思的同學有幾個高高舉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説:我們説研究因數和倍數是在非零的自然數範圍裏,可這裏的1.5不是自然數,所以不可以説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我就趁熱打鐵,組織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同學們統一了認識,真正認識到了因數和倍數的範圍,從而為理解概念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而第二個關鍵性的問題我認為就是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的關係,我採取了幾個遞進的環節進行處理:一開始我就直接告知,讓學生鸚鵡學舌。如通過學生寫的3×4=12 這個算式,我就説,這時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通過一些類似的乘法算式讓學生試着説,很快學生就有了第一感性認識;接着我用一個遊戲讓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我舉了三個數字卡片,分別是3、6和12,讓學生很快説出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為什麼?學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 12 的因數,6也是12 的因數;6和12都是3的倍數。我追問:那我説,6是因數,12是倍數可以嗎?通過這個例子,學生認識到6相對於12是因數,而相對於3卻是倍數;而12 相對於6才是倍數,它相對於其他的數就説不定了,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義,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內涵;最後我讓同坐兩人一組,一人説任意一個自然數,另一個同學則找出它是誰的因數,誰的倍數?並説出判斷的依據。由於答案不,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本節課,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體驗中,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我想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4

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教學是數學教育永恆的話題。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無疑要對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給予重視。數學概念是支撐數學大廈的根基,數學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廈的保證。因此,知識必須到位,能力必須訓練。抓好雙基義不容辭。當然,“數學雙基的要求應該與時俱進地調整和豐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礎,形成“花崗石的基礎上蓋茅草房”的局面。沒有基礎的創新是空想,沒有創新的基礎是盲目的。我們應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融合於教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數學思維訓練的`過程之中。”

解決策略:

1、給數學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數學基礎知識定好位,打好樁。

2、根據數學知識的縱向發展,幫助學生將它連成“知識鏈”;通過橫向溝通,幫助學生將它連成“知識網絡”;再經過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形成立體的知識模塊。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5

今天我教學的是探索圖形的規律規律這節課,課結束後覺得自己以下幾個方面沒有處理好。

1、對課標的把握不準。

在教學建議裏,有這樣一段話:“需要説明的是,圖形中的規律旨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探索發現的.過程,體驗發現規律的方法,對於具體所涉及到的規律是什麼,在此不作要求。” 到底讓不讓學生動手用小棒擺三角形,這是從備課開始就一直困擾着我的問題。考慮到本節課的重點,應該是觀察圖形,發現規律,而不是動手操作,而且認為,一眼就能看清小棒用了多少根的圖形,有什麼必要再花時間讓學生擺呢,於是最後決定不擺,直接分階段出示圖形。現在看來,沒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過程,也就是對課標裏的建議“圖形中的規律旨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的過程沒有充分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把活動重點放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在操作中體驗並探索發現,體驗發現規律的方法,應該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不應該省略。

2、而且給學生獨立思考,找規律的時間少了。

教材呈現的規律是這兩種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個數減1的方法,第二種是把每個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來計算,再減去重複的根數。而兩個班的學生都還發現了一種,就是先假設每個三角形都只用兩根小棒,這樣就比實際小算了一根小棒,於是最後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個數後再加1。第一種方法,開始時,學生是很難想到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沒有發現,經老師引導後,成績好的學生才發現。而第第二種方法,由於有了第一種方法的基礎,所以部分思維靈敏的學生能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學生更易於理解與接受。現在想來,這也許是因為一是少了讓學生動手操作這個環節,二是沒有讓時間給學生充分獨立思考,把規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組內交流,最後集體交流後得出規律,而是看到學生髮現規律有困難時,就馬上引導學生去思考了,這樣侷限了學生的思維,才會出現這種狀況的吧。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6

康托爾指出:“在數學的領域中,提出問題的藝術比解答問題的藝術更為重要。”好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數學王國裏遨遊。我在教學《普查人口》一課時是這樣進行教學的。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更大數的計數單位和個級的讀數、寫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學會大數的讀法和寫法,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讀數的方法指導上。我讓學生認真地看書,看書後“説説大數的讀數的方法是什麼?(四一班的問題)”學生似乎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無從下手。在老師的啟發下才逐步總結出讀數的方法,而且耗時也較長,佔用了練習的時間。通過思索,在四二班上課時,我改變了所提的問題:“你們發現今天這些大數的讀法與以前的學過的數的讀法有什麼不同嗎?” 學生們都紛紛舉起了手,其中一個學生説:“就是按個級的讀法讀,只需在讀完億級之後加個‘億’字,讀完萬級之後加個‘萬’字就行了。”另一個學生説:“以前學的數只有個級,而今天學的數,除了有個級外,還有萬級和億級。應先讀億級,再讀萬級,最後讀個級。”學生很快就説出了答案。在學生説出大數的讀法與之前所學的數的讀法的不同時,其實已經總結出大數的讀數方法。這樣就節約了不少的時間可用來練習,提高了課堂效率。此時,我深有感觸:讀懂教材,設計的有效的課堂問題是多麼重要啊!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7

幾年來,我都擔任畢業班的數學科教學工作。在教學工程問題這一內容時,首先複習工作問題的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的基本數量關係,然後,再反覆説明工程問題的'特徵,最後,才結合例題,引導學生應用基本數量關係去解答有關問題。但是,效果總不盡人意。今學期,教學這一內容時,我解放思想,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質疑,探索求解。一句話,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探求知識,去獲取知識。

一開始,電腦出示準備題:某公司要加工240000個零件,(1)平均每天加工3000個,要幾天?(2)、如果由甲車間加工8天,平均每天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3)、如果由乙車間加工要12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學生解題後。我提出問題:現在這批零件要求提前完成,可以怎麼辦?於是共同編成例題,個人獨立試着列出算式,彙報、師把學生彙報的算式板書,再分組討論,交流。驗證各種方法的正確性。最後2400000個這個條件擦掉,提問:這題該怎麼解答呢?學生解題後,組織學生討論改編前後,解題方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由此師生共同歸納工程問題的特點和解答方法。

這節課,由於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教學效果良好,達到教學目標。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8

這節課的內容很簡單,也很少,但是數射線這個概念對學生來説很陌生,並不是生活中會碰到的東西,上完課到第二天我問他們昨天學了什麼時,他們想不起數射線三個字。

練習部分的配套練習很簡單,就是會在數射線上填數就可以了,這個學生都掌握的很好,但是在實際考試中,題目是有變換的,一有變換,學生就束手無策了。

引入我從熊貓在一條射出去的線上練習跳遠開始,逐步滲透數射線的概念,這是一條射出去的線,它的起點從0開始,從0往右數,數字越來越大,且每格的長度都一樣。在實際教學中,我讓他們自己觀察數射線有什麼特點,他們是沒有概念的,相反地他們都在觀察那隻熊貓和熊貓跳遠那一條一條的'弧線,兩個班都有這種情況,所以沒有人發現數射線每格的長度都一樣這個特點,我後來點了出來,學生看上去理解了,但是他們對一格的概念很模糊,在練習中從幾跳到幾,跳了幾格,大多數人都不會數幾格,他們不知道怎樣才算一格。

我的新授環節是有一組一組的比賽開始的,分為一格一跳,多格一跳,三個一起往右跳。由於每組比賽我都是從0開始跳的,在提問時,我都提問:它是從幾開始跳的?學生對從0開始跳很根深蒂固,在做題時碰到從2開始跳的,他們還是寫從0開始跳,切從2跳到5,跳了幾格?數不來。所以下一次,我要多滲透一些不是從 0開始跳的例子,告訴他們怎麼看,怎麼數,怎樣表示一格。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9

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都是在具體情景中進行教學的,特別是認識人民幣,更不能脱離真實的生活情境,他們需要在活動中體驗、認識、瞭解人民幣,學會使用人民幣,所以本節課就通過創設生活中購買雜誌這個情境引入。

人民幣中的解決問題主要使學生理解,並初步學會使用嘗試調整策略和羅列策略。嘗試調整策略主要是:先隨便選兩本算一算,再根據結果調換調整。羅列策略主要是:先任選一本,再有順序的試算。

例題設計了四種雜誌,單價分別是:5元一本、6元一本、8元一本、7元一本。用13元錢正好可以買下面哪兩種雜誌?學生對“正好”是什麼意思,説的很明白,正好就是買了兩種雜誌後,錢沒有多餘,全部用完。但由於課本中的四個數字都非常小,數量關係簡單,學生一眼就能看出6+7=13,8+5=13,知道選那兩種合適。

看着學生躍躍欲試,我就説:明明也挑選了兩種雜誌,可是,他算來算去錢不夠,是怎麼回事呀,你能幫幫他嗎?

這樣一下就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並調動了學生想表現,想幫助他人的的積極性。這樣他們就不再認為下面教的兩種策略多此一舉了,就會認真的跟老師的思路走了。

先教嘗試調整策略,明明先任選兩本,選單價是6和8的兩種雜誌,一算,14元,比13多了,怎麼辦?學生很快知道,得把其中的一本換成便宜的'。究竟換哪種呢,學生説先定一本,把另一本換成便宜的。通過學生的幫助,明明調換好雜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知道,當總數大於13時,這兩個數都選大,了,肯定得把其中一個數換成一個小一點的數。嘗試調整策略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靈活的解決問題,並且間接的鞏固了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羅列策略在這裏主要是有序的“試算”,體現的思想主要是有序的思考。教學羅列策略時,我説:蘭蘭也想去幫助明明,她對明明説:可以先選定一本,然後按順序一本一本試。隨後學生和蘭蘭一起感受羅列策略的運用。

學生經過這兩種策略的學習,對於難於解決的問題就可以用嘗試調整和有序思考的思維方法。這兩種方法,在當數據較大時會非常有效。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10

1、在自主活動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喜歡數學

有人説“思維的火花在於指間”,通過動手做,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激發。實踐證明,讓他們投入到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去,動起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提供給學生許多不同的學具,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學具製作平行四邊形,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一個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通過在釘子板上圍一圍,方格紙上畫一畫,吸管擺一擺探索發現“對邊相等”這一特徵。通過用直尺在白紙上畫一畫,發現 “對邊平行”這一特徵。用圖形擺一擺,發現平行四邊形和其它圖形的關係。當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在探索中初步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這些發現,對於國小生來説則是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在獨立操作、獨立觀察、測量、思考以及相互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的“新發現”,這就是他們的創造。教學到這裏,我又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去驗證,對 “全新發現”作出積極的評價。通過説一説,讓學生不僅深刻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而且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研究的慾望,通過大膽嘗試、探索,感受數學的樂趣,激起學習的熱情。

2、在探索發現中體驗成功的.喜悦,擁有自信

布魯納説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數學家弗賴登塔爾也説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本節課的教學,我力圖通過適當的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去主動探索和發現知識,在此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悦,增強學習知識的自信心。教學為着這個目標去努力,也實現了這個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探索和發現獲得的,而不是我教給他們的。我先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説一説”來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為學生創設了繼續探索的空間。我鼓勵每一個孩子根據自己的情趣、願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學習。仔細地觀察,自由地表述,培養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例1,並且通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知道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為什麼要這麼算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於是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尊重學生已有知識,讓學生根據經驗計算小數乘整數,並且想辦法驗證自己的計算是正確的來理解算理。通過課前瞭解學生,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已會計算,因此,在教學例1時,我並不是直接引用教科書上的例題,而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用數學週記的展現,也就是使用的是情景教學策略,給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並且通

過這個情景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澱。讓學生自主的去搜集看到的小數的信息,吸引學生積極探索並理解計算方法。

然後讓學生用已經學過的方法,計算出答案,學生非常活躍,並且用了不同的方法來説明自己的計算是有道理的,有的同學説:0.8元×3就是8角×3,8角×3=24角,就是2.4元;也有同學説:0.8是8個0.1,8個0.1×3=24個0.1,24個0.1就是2.4,所以0.8×3=2.4;還有同學根據意義用加法來説明。通過學生自己尋找理由説明計算的正確性,從課前的無意識的`計算到現在的理解清楚了為什麼要這樣計算,從感性的認識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接着讓學生把已經掌握的知識遷移到2.35×3,學生通過獨立的計算和討論,對小數乘整數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在此環節的教學中我使用了合作學習的策略。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並且學生是真正課堂的主人。學生理解了計算課不是一味的算,而是需要“悟”。我在注重計算方法的掌握,計算技能的提高的同時,更強調對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摒棄“形式化”説理,讓學生經歷獨立嘗試、思維交流、反思評價、再次體驗的過程,層層深入,理解感悟算理。這樣才會使計算課生動有趣。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12

本課時教學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於創設了各種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採用以舊帶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結構,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同時運用合理、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活躍,學得輕鬆愉快,學生在經歷生活的情境中掌握了數學知識,獲得瞭解並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並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學習評價上還做得不夠,評價比較單一,語言的激勵性還不夠,因此缺乏一種感召力。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13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是在學生能夠較熟練的口算整十、整百數乘兩位數,並且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重點是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關鍵在於學生能掌握好乘的順序以及兩個積的數位。教學中,我從購新書入手,再現了學生熟悉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小紅是個愛讀書的'孩子,媽媽決定給小紅買一套《少兒百科》叢書,她們來到了書店,大家認真看主題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問題是什麼呢?要求這個問題,怎樣列式計算呢? 從而引出本堂課的數學問題24×12,讓學生以探究、活躍、高昂的精神狀態參與學習過程。從課堂反饋來看,效果較好。在探索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有的孩子用口算的方法,有的孩子用豎式的方法。其中不少用豎式的孩子是直接寫出得數而沒有計算過程的,説明這些孩子還沒能很好的理解算理。此時,我請了一位孩子上台書寫自己的方法,先請口算的孩子説了自己的想法,再請筆算正確的孩子説他的計算過程,同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表達,讓學生們理解筆算的計算過程。最後在比較台上錯誤的筆算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加深對算理的理解,明白算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14

生活與數學同在

《鋪地磚》是一堂數學實踐活動課。在調查瞭解學生的經驗之後,我發現,學生對於裝修、鋪地磚這樣的事情是有感性認識的。為此,我在教學時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進行教學,使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課始時,引導學生觀察有關家裝的效果照片,通過對家裝中美的欣賞,並讓學生幫老師設計新房,以鮮活的事例催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研究的興趣,從而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係和空間關係的一種抽象。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儘可能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並能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如:在課後,我讓學生將本堂課掌握的方法為實際生活設計鋪地磚的方案,從而讓學生在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實踐化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很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給我們帶來快樂。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教學《可能性》時,我設計了擲骰子練習。師生共同交流骰子的`特點:正方體,每個面上分別寫着1、2、3、4、5、6各一個數。我提出要求:用色子做教具,請根據今天的學習內容,提出有關的可能性的問題,並讓學生自己解答。最後我提出:擲一次擲出每一個數字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投600次色子,估計投出“6”的次數是多少?

喜歡遊戲是孩子的天性,色子是學生熟悉的玩具之一,用它作為鍛鍊學生自覺估計可能性的意識的活動,讓學生在立體圖形中感受等可能性的問題。同時,讓學生根據新學的知識,提出有關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加深了他們對新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教師的追問是本節課知識的拓展,開拓了學生的思路,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國小生數學教學反思15

小數的意義是認識小數的第一課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一位小數的基礎上,繼續認識小數的意義。本課時從橡皮、信封和練習薄等物品的價錢出發,引導學生感知兩位小數的含義。

在教學時,我出示了三種商品圖及標價,讓學生用“角”和“分”作單位説説這三種商品的價錢,並追問4角8分是多少分。這部分內容學生能結合生活經驗來解決,沒什麼大問題,包括怎麼讀小數也沒大問題。問題主要集中在小數意義的'教學方面。我從1元=100分出發,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分,那麼1分就是1元的 ,就是元,還可以寫成0.01元。可能在教學時太抽象了,話也有點長,也沒有使用什麼直觀的教具,教學效果不好。學生都知道1元=100分,但是我説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説出每份是1分,這令我很意外。我心想1元裏有100分,那麼平均分成100份後,每份就是1分了,這是很容易想到的,但是學生就是反應不過來。在這部分教學時我不僅浪費了很多時間,而且還搞的學生稀裏糊塗的,我覺得主要太抽象了。在教學時,我發現學生實在反應不過來,我就急中生智,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0份,那麼如果我把這個正方形看成“1“元,那麼每一份就是1分,畫了圖之後學生掌握情況有所改觀,但是課後我想想,其實這個例子不是很好,因為這會給學生另外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一個正方形可以看成1元。可能我太不瞭解學生了,太高估他們了。

在這節課後學生對國小的意義有所瞭解,但並不是掌握很好,如果教師適當提醒,學生還是能説出是怎麼分的,怎麼來的。從這節課看來,我覺得國小五年級的教學應該以直觀思維為主,特別是小數的意義這部分。可以説這部分老師也頭疼,更別説學生了。在這一章複習時,我發現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小數的意義了,但單位換算問題很大。可能是我教學新課的時候太急了,也有可能是板書不夠或是對他們要求太高了吧。呵呵,我還需要好好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