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蝸牛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21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蝸牛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蝸牛教學反思

蝸牛教學反思1

蝸牛身體的觀察內容相當豐富,教材涉及到蝸牛身體的顏色,重點展開的是蝸牛頭部、腹部、尾部和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重點展開的是烏龜吃食物的觀察

蝸牛吃食物的觀察

蝸牛吃什麼?蝸牛有牙齒嗎?蝸牛怎樣吃食物?蝸牛喜歡吃什麼?在周圍有好幾種食物的時候,蝸牛會選擇什麼食物?蝸牛是怎樣發現和找到食物的?等等,帶着這些問題讓學生去觀察蝸牛

蝸牛吃食物的觀察則進展到蝸牛與環境的聯繫,蝸牛與食物的相互作用層面,在新的層面提出更多的問題,發現更多的問題。在這個層面上,還有着諸如蝸牛與温度、蝸牛與水(濕度)、蝸牛與光等許多觀察研究的內容。

蝸牛怎樣吃食物?這個問題指向蝸牛的嘴和齒舌、蝸牛吃食物動作的觀察和描述。齒舌的觀察需用放大鏡。

蝸牛選擇什麼樣的食物?插圖表示的'是其中的一種觀察設計:在一隻蝸牛的周圍,放着菜葉、蘋果、梨、橘子、麪包等食物,觀察蝸牛會朝哪個方向爬行。請注意,對小小的蝸牛來説,實際觀察活動中只需要一小片菜葉,一小塊蘋果和梨,其他食物也是如此。插圖中畫成整株的菜,大塊的水果只是為了表現放的是什麼食物而已。實際上,用黃瓜、餅乾屑、西瓜皮等其他物品的效果也是一樣的。

蝸牛選擇什麼樣的食物的問題中,除了包含着學生習慣使用的“蝸牛喜歡什麼食物”這樣的問題外,還包含着“蝸牛怎樣發現食物”“蝸牛靠什麼發現食物”“蝸牛能從多遠的地方發現食物”等問題。有的問題的提出也許能直接導致新的觀察研究和新的觀察研究設計。

進行蝸牛吃食物的觀察,學生髮現蝸牛在課堂上與家裏的進食現象一同,蝸牛在課堂上不吃東西,而把蝸牛帶回家後要吃東西了。這是什麼原因呢?讓生思考。

教學反思:作為科學科學教師,要想進行好教學活動,必須要親身經歷學生將要參與的每一個學習環節,去發現探究中將要遇到的問題,去體驗探究中的樂趣。科學課的教學過程對於對於教師自身來説也是一個體驗探險究的過程。只有對教學有了充分的認識和充足的準備,我們的教學才能有效地進行。

在教學中,教師要放開自己的思路,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並注重教學過程中“生成地區性”的價值,既要引領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科學學習活動,又要使不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是參與者、引導者,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如果教師直接把蝸牛不食的原因講授給學生,恐怕學生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科學興趣就無從談起,科學教學目標也就難以實現。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難免有教學環節的失敗,難免有做不成功的實驗,貴在不斷的探索,並作為教學資源利用。作為科學教師應培養自己的“科學興趣”,用我們自身親近科學、體驗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和行為來影響和感染我們身邊的學生,同時讓學生體驗形成科學實驗不論成功和失敗都要進行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蝸牛教學反思2

《蝸牛》一課是科學三年級上冊動物單元的第二課。對學生來説,喜愛動物之情是與生俱來的。學生們在觀察大樹、觀察各種植物的時候,已經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並且被一些動物的活動所吸引;關於動物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已經提出。科學教學內容也就從植物發展為對動物的觀察研究。這一課開始,學生將對四種小動物進行細緻的觀察。這些觀察活動,將指導學生學習觀察的方法,引導學生在獲得觀察結果的過程中瞭解動物的共同特徵,建立起生命體的概念。因此,觀察蝸牛,不僅僅是觀察它的外形,更要關注它的生活,從蝸牛的運動、反應、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進行觀察研究,這些內容將直接指向本單元的核心概念。

在前一節課,我介紹了蝸牛的飼養方法,要求每個學生儘可能養幾隻蝸牛,並仔細觀察做好記錄。當老師介紹了養蝸牛的方法後,學生的熱情很高,都想回家飼養並觀察。但成都今年比過去同期氣温低,學生回家在附近很難捉到蝸牛,給觀察活動帶來困難。有個孩子的爺爺在一天晚上打來電話問:“在哪兒能買到蝸牛?”正好先上完這課的學生在課上彙報時,講了她和家長捉蝸牛的經驗:先給一處花壇澆一些水,過半小時後,就有幾隻蝸牛出現。我便把這個方法告訴了這位家長,果然,這位孩子用此種方法捉到了蝸牛,第二天高興地對我説。我把這個辦法向其他班的學生作了介紹,於是,很多孩子都捉到了蝸牛。讓學生先與蝸牛相處一段時間,在相處的過程中學生肯定會對它進行觀察,觀察次數多了,就會發現問題。這樣,在上課時,就能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更多的放在解決學生關注的問題上。

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核心。本課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樣的理念。我給學生留足充分的探究的時間。課堂中第一個活動,學生小

組觀察研究蝸牛用時10分,彙報交流10分鐘。從時間上來説,保證了學生探究的時間,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使探究的理念較好地落實在了課堂上。從學生的反映來看,學生對蝸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每個小組觀察描述的方法並不雷同,學生有了自己的觀察和思想。學生對蝸牛的觀察也不侷限於課堂,學生對蝸牛食物的探究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通過課外學生的觀察,我發現學生對蝸牛依然是興趣盎然、氣氛熱烈,令我頗為欣慰。

對於蝸牛的外形,殼、頭、眼睛、觸角是學生很容易觀察到的,能夠自己辨認出來。呼吸孔、和生殖孔對於學生來説,很難觀察到,我採用PPT和視頻進行指導與介紹,學生便能很快理解。腹部和尾部,學生知道,但是會遺漏,需要教師提醒一下。蝸牛的運動方式我主要通過兩個活動讓學生認識,先將蝸牛放在玻璃上,從下方觀察蝸牛的運動方式。再結合播放視頻,增強觀察效果,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蝸牛的運動。在觀察運動的時候,蝸牛留下的痕跡應該引導學生注意,仔細留意蛛絲馬跡。對於食物和排泄,學生在飼養蝸牛的過程中已經有一定的比較與瞭解,老師只要提一下即可。

通過本課教學活動和科學課的教學給我的一些思考:

1、對教學重點的把握。 過去的教學是一個個知識點的連接,而現在的科學教學強調的是一個個活動的連接,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經歷,去體驗,從而獲得兒童成長所需要的經驗。因此他關注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以及活動的價值。在本課中如果我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學生對蝸牛殼的觀察上,對學生的發展會更有利。因為學生對蝸牛柔軟部分的觀察是他們平時就會注意的內容,沒有必要在課堂上重點展開。而對蝸牛殼的觀察是學生原來忽略的,如果在課堂上作為重點觀察對象的話,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對動物身體細節觀察的經歷,進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細節的觀察,產生更多的發現,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去發現,去尋找對兒童來説價值更大的活動。

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 。在科學教學中,不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感覺時間不夠。要讓學生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活動是不會有效的。但要給學生時間,我們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就產生了問題。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呢?唯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可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小組活動結束了,該停就得及時停下,不然一等一兩分鐘就過去了,幾次活動下來,僅40分鐘的課堂已浪費了好幾分鐘了。在培養習慣方面還應包括記錄的有效性,組內分工的快速,活動開始的及時等。二是對觀察活動的組織。組織觀察活動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當成白紙,什麼都去指導,時間自然不夠用。當然也不能高估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實際,讓我們的教學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3、如何引導學生生成新問題。 來源於學生內部的問題更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產生學習的內驅力。科學教學中學生如果能不斷地發現,在新發現中也許新問題就會不斷地產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良好情境,讓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並在發現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在一個觀察活動結束時,有意識地提問:“在觀察過程中,你還有什麼新的發現?”“你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儘管只是一句話,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經常這樣的教學,學生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活動,從而得到更多的問題,從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開展後續活動,不再是教師要求學生去做,學生的主體性就能得到真正的發揮和發展。

蝸牛教學反思3

《小蝸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運用誇張幽默的手法來描述故事的發展。用小蝸牛的慢為線索,來解讀四季的特徵。通過小蝸牛不厭其煩的爬行,讓學生感受到了小蝸牛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媽媽對小蝸牛的那份隱形的愛,在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現的淋漓盡致。

但對於國小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來學這些隱性的東西他們很難感受到,用怎樣的形式能讓他們潛移默化地感受到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瀰漫着平靜、悠閒的氣氛。正是這樣的一個情景使學生樂意有興趣傾聽下去。

一、在活動中我運用圖譜結合的形式向學生呈現了四季的特徵和循環性,學生一目瞭然。如故事中的好詞“碧綠碧綠”“光禿禿”對於國小一年級學生來説可能不是很理解,這就需要老師再此簡單的解釋提升,學生再次遇到時在腦海中就會搜尋到,對孩子是利大於弊吧!

二、在活動中學生表現很好,思維活躍,能感受到學生已經被這小故事給吸引,被媽媽的愛給吸引,被小蝸牛的'韌勁給吸引,被小蝸牛的慢給吸引。儘管小蝸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歸,但能感受到小蝸牛的快樂,能感受到蝸牛媽媽對小蝸牛的教育是隱性,在隱性中通過小蝸牛自己的發現訴説,在通過媽媽的一句愛的小結自然中就讓小蝸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額特徵和變化。這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是否真的給孩子自由,讓學生自我發現,自我感悟呢!而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一個引導者、參與者呢?

蝸牛教學反思4

蝸牛是本單元學生接觸的第一種小動物,孩子對動物似乎有天生的研究興趣。由於平時生活中玩的很多,所以懂的也很多,但是大多浮於表面,認識過於籠統。所以,在這單元中,要合理的安排好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全面、細緻得學習動物。

在前一節課,我介紹了蝸牛的飼養方法,要求每個學生收集1只蝸牛,並飼養好。這樣能夠讓學生先與蝸牛相處一段時間,在相處的過程中學生肯定會對它進行觀察,多觀察了,就會發現問題。這樣,在上課時,就能節省時間,更多的放在解決問題上。在課前準備中,有這樣幾個問題:1、有些同學抓了很多蝸牛,這是沒有必要的,而且容易在飼養的過程中出現丟失和死亡的現象。2、有些同學與蝸牛相處的時間久了,會對它產生感情而在課後不願放生,這時,教師應該儘量勸其放生還是容許學生繼續飼養蝸牛,應該斟酌一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蝸牛的外形結構、蝸牛的運動方式和蝸牛的食物與排泄。對於蝸牛的外形,頭、眼鏡、觸角、殼是學生很容易觀察到的`,能夠自己辨認出來。呼吸孔、肛門和生殖孔對於學生來説,比較難觀察,需要老師進行指導與幫助。

腹部和尾部,學生知道,但是會遺漏,教師需要提醒一下。蝸牛的運動方式我主要通過兩個活動讓學生認識,先將蝸牛放在玻璃上,從下方觀察蝸牛的運動方式。再將蝸牛放於學生手臂上,讓學生感受蝸牛的運動。在觀察運動的時候,蝸牛留下的痕跡應該引導學生注意,仔細的觀察者應該留意到蛛絲馬跡。對於食物和排泄,學生在飼養蝸牛的過程中已經有一定的比較與瞭解,老師只要提一下即可。這是我第一次上觀察課,從中發現一個問題。不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感覺時間不夠。要讓學生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活動是不會有效的。但要給學生時間,我們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就產生了問題。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呢?也許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小組活動結束了,該停就得及時停下,不然一等一兩分鐘就過去了,幾次活動下來,僅40分鐘的課堂已浪費了好幾分鐘了。在培養習慣方面還應包括記錄的有效性,組內分工的快速,活動開始的及時等。二是對觀察活動的組織。組織觀察活動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當成白紙,什麼都去指導,時間自然不夠用。當然也不能高估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實際,讓我們的教學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説來容易做來難,還需要在實踐中多鍛鍊。

蝸牛教學反思5

本課的插圖精美,栩栩如生,不僅為課文增添了許多童趣,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説插圖是文本的補充。在學完課文後,我引導學生觀察42頁下面的插圖(一隻老蝸牛,一隻小蝸牛)。我創設這樣一個對話訓練:春光明媚,百花盛開,老蝸牛帶着小蝸牛出來散步。看到遠處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蜜蜂,小蝸牛對媽媽説:“媽媽,媽媽,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和它們一樣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這時,老蝸牛不由得歎了口氣,説:“……”小朋友你們能猜猜老蝸牛會説些什麼嗎?學生的回答內容很豐富,也很童趣。

思遠説:“哎,孩子,都怪媽媽太驕傲了,媽媽以前和它們一樣能在空中自由飛翔的,我還在一次比賽中獲得了冠軍!後來,我白天背獎盃,晚上也睡在獎盃裏,就變成這樣了!你以後做什麼事都不要驕傲啊!”

佳怡説:“孩子,要是在以前,它們可真不是我的對手,飛行比賽中是被我遠遠地甩在後面的,都怪我把獎盃成天背在背上,都是這獎盃害了我啊!”

很顯然,這兩位位學生不僅瞭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明白了故事的道理!

鉦淇説:“大人的事,小孩別管!你以後就好好練習爬行吧!”看來鉦淇的爸爸媽媽平時就是這麼教育她的`。

隨後我又為孩子們補充了兩句名言:“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裏毀滅了自己。”讓學生對課文又更進一步內化。結合課後練習,我讓學生對驕傲的小蝸牛説上一句話,他們都説得不錯!

所以,我們應該巧妙地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這樣,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又能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蝸牛教學反思6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抓好朗讀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閲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讀出感情。由於課文是寓言故事,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瑣的分析或抽象地講道理,所以我反覆創設情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本教學設計注重了引導學生從詞語表達的準確、鮮明去體會、感悟寓意。如:通過對“遙遙領先”、“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天長日久”等詞語及其所在句子的反覆品讀,學生在腦海裏形成了蝸牛得獎後所作所為的表象,讓學生感受、體味到語言文字中所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點詞語理解

在本課中重點詞語有“遙遙領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課堂上我通過各種形式、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意思,從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遙遙領先”一詞時,通過讓學生看比賽錄像,自己理解並總結詞語的意思,從而明白蝸牛是多麼的厲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時,我通過近義詞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和“生怕”兩個詞的細微差別,老師最後進行總結,使學生體會蝸牛非常得意的心態。

三、抓好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巧妙的結合進行了融合,我重點抓了2處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注重情境的創設,比如:“你現在就是小蝸牛,我來採訪一下你,你把獎盃放哪去了?為什麼一直揹着他?”等等,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蝸牛當時的心態,進而體會到課文的寓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高效的言語活動,高質量的提高學生的語言。

四、抓好文章的中心

開課之出,我就引導學生質疑:蝸牛的殼是怎麼來的?翅膀去哪了?然後帶着疑問讀課文,理解課文,朗讀課文,感悟課文。最終明白,蝸牛的硬殼是由自己的驕傲,自滿造成的。然後再板書中充分體現。

反思:

1、對於課堂中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很好的順勢引導,因此有些被動。當學生沒有照預設教案那樣回答的時候,顯得有些環亂,這還需要今後繼續在平日教學中多加積累。

2、學生朗讀的形式可以更豐富一些,多加自由練習讀,同位互讀,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感情體驗之後再來進行全班齊讀,效果會更好。

3、在理解“唯恐”、“生怕”的時候,理解過於粗淺,可以藉助近義詞的互換,讓學生體會不能互換的原因是什麼,並將兩句話分開指導朗讀,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4、學生學習完課文後,缺少了主題的昇華,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談談體會與感受,真正感受到,面對驕傲不能自滿,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蝸牛教學反思7

第一環節主要是加深幼兒對蝸牛的印象,激發他們的興趣,為第二環節做鋪墊。在第2小節處,讓幼兒學學小蝸牛爬一爬,更是激發了幼兒的模仿欲。但在看似很順的情況下,教師過多的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幼兒自由支配的權利,限制了幼兒自由想象的空間。

第二環節是讓幼兒通過觀察不同顏色的蝸牛,在大膽想象、交流中,學説“小蝸牛吃了ⅹⅹ,變成了ⅹⅹ蝸牛。對於這一學説情況幼兒基本達成。在第1小節,幼兒學説此句時,出現了聲音輕與不整齊兩種情況,教師根據不同情況,做出了不同的處理,使幼兒學説時更容易,目的也更明確。活動也進行得相當順利,可是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我們發現,原本輕鬆、有趣的過程,略顯沉重。對於“小蝸牛吃了紅色的草莓,變成了紅色的蝸牛”一句,學説的相當吃力。而且終觀整個環節,教師教的痕跡過於明顯,以後該多多改善,讓幼兒有一個更輕鬆的學習氛圍。

第三環節,運用ppt講述故事,很好的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如果在ppt中,能對蝸牛的.造型與變色做更好的處理,會更好。)

第四環節:

1.第1環節,讓幼兒自己到小椅子下拿水果嘗一嘗,秩序有點亂。如果將水果展示在前面固定的一個地方,讓幼兒自由選擇,會更好,更能體現幼兒的自主意識。

2.小班幼兒自控能力差,可在嘗一嘗、説一説環節,教師讓幼兒拿着水果圖片,聽其他幼兒輪流講,有點缺考慮。如果在ppt上播放水果圖片,幼兒集體觀看,“品嚐”,學説,紀律問題會得到更好的解決。在集體觀看和學説後,可以讓幼兒自由交流,也可讓幼兒跟後面的客人老師説一説。既可滿足他們説的慾望,又能培養他們的膽量。

3.第2環節的設計有健康教育的意識,讓幼兒知道吃飽了,我們可以去散散步。

蝸牛教學反思8

《音樂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的師生交流互動關係”因此在實施新課程標準、使用新教材、轉變教學方法的今天,應該讓學生在自由的、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

《蝸牛與黃鸝鳥》是一首流行於台灣的敍事性民歌,歌詞以敍述者的口吻,講述了蝸牛在葡萄樹剛發芽的時候就揹着重重的殼往上爬,而黃鸝鳥在一旁譏笑它的有趣情景。歌曲歌頌了蝸牛堅持不懈的進取精神。這首歌曲孩子們不僅故事情節比較熟悉,而且旋律、歌詞也不陌生!所以,在教授上,我注重了歌曲的細節教學如:節奏難點、旋律的共同性、歌曲的寓意等。在這課的設計中,我注意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讓學生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鼓勵學生大膽創編歌詞,音樂劇等進行音樂創造,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演唱與表演,重視學生的個性張揚及相互間的合作,通過將音樂與舞蹈、戲劇等藝術及地理、歷史等其他學科的'結合,讓學生全面瞭解台灣的多元文化,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歌曲的主要構成單位是樂句。樂句的主要音符順序聽出來後,教師再分別請代表視唱完整樂句

(1)55535165潁唬

(2)55532132潁槐

熱難度加大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卻更高了。在緊張、激烈的競爭中,一首歌曲的主要樂句非常輕鬆地學會了,再學唱歌曲就輕車熟路了。

所以説,音樂教學藝術也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因為有了其他學科,其他形式的參與,音樂教學才能更加豐富,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如果説音樂欣賞課是培養學生聽的審美能力,那麼聽唱培養的則是學生的記憶力與再現能力。

蝸牛教學反思9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因此“聽”應作為中國小生音樂教育的一條主線。如果説音樂欣賞課是培養學生聽的審美能力,那麼聽唱培養的則是學生的記憶力與再現能力。

在學習歌曲《蝸牛與黃鸝鳥》一課時,我根據國小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中以外部活動和遊戲為興趣的特點,在上課前,我把學生分成蝸牛隊和黃鸝鳥隊來展開聽音視唱的音樂遊戲競賽,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聽音排序

聽音遊戲開始了,每隊在隊長的`帶領下各選派出兩名同學參加比賽。每人頭上戴一個音符頭飾,隨意站成一隊。教師先給一個標準音,然後按照樂句中音符出現的先後順序分別彈奏出來,戴頭飾的同學則按照師彈奏的順序從新排成一隊。教師分別彈奏出的音符是“5、3、1、6”,戴頭飾的同學們屏住呼吸、側耳傾聽,恐怕自己給隊裏抹黑。很快根據自己的判斷從新站成一隊。教師再彈奏出第二組音符“5、3、2、1”,請另外一組的同學進行比賽。

二、評委評判

擔任本次比賽的評委是全班同學。教師只起一個輔助作用。當一個同學聽辨後,大多數同學都能夠準確的用手勢判斷對錯。遇到有爭議的時候,教師及時補充,給予標準答案。凡是判斷正確的隊能夠獲得一個小獎盃,於是歡呼聲一片。教室裏立刻成了歡樂的海洋。

看的出來,同學們對這種形式的學習非常感興趣。

三、聽音模唱

歌曲的主要構成單位是樂句。樂句的主要音符順序聽出來後,教師再分別請代表視唱完整樂句

(1)55535︱165︱;

(2)55532︱132︱;比賽難度加大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卻更高了。在緊張、激烈的競爭中,一首歌曲的主要樂句非常輕鬆地學會了,再學唱歌曲就輕車熟路了。

蝸牛教學反思10

《愛旅行的蝸牛》是一節美術教育活動。是讓幼兒學習運用曲線、螺旋線表大膽表現蝸牛爬行時的各種動態,進一步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的同時發展孩子的動手能力。

第一部分課前導入我首先給孩子們出了一個關於蝸牛的謎語,沒有手來沒有腳,天天揹着房子跑。誰要把它碰一碰,趕緊縮進房裏面。孩子們一下子就猜出了是蝸牛。引出蝸牛並帶着問題聽故事《小蝸牛去旅行》。請小朋友們認真觀察小蝸牛長什麼樣子?他都到了哪些地方去旅行?

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很多小朋友都説出了小蝸牛揹着一個大大的圓圓的殼,也説出了蝸牛去過的地方,可當我再問蝸牛的殼是什麼樣的花紋是卻答不出來了。我就出示ppt請孩子們從三張圖中分別觀察蝸牛的身體的形狀,蝸牛的頭部,蝸牛的殼。這一次,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討論起來,我就請他們小組討論自己觀察到的蝸牛,這次小朋友們説的都很好,只有問道蝸牛的殼是什麼樣的花紋孩子們能説出來是一圈一圈的,老師強調螺旋狀,並請小朋友書空模仿,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還有的小朋友能説出蝸牛的身體像月牙,説明孩子們觀察的很仔細。最後老師總結蝸牛的特點。孩子們還都把觸角當成了蝸牛耳朵了呢。我又把觸角的作用告訴了孩子們,孩子們對蝸牛更感興趣了。

課的第二部分就是請孩子們畫蝸牛,通過課件最後對其他優秀作品的欣賞,讓孩子們對創作的積極性更高了。在孩子們創作的.過程中,還是有三個小朋友遲遲不肯下筆,在我們的耐心指導下,孩子們還是畫出了蝸牛的外形特點。本節課的重點是蝸牛的殼的花紋,難點是身體,有的小朋友畫的身體和殼沒有緊緊的連上,有的作品身體過小,感覺和殼不成比例。

第三部分就是展評畫作,這個環節特別重要,孩子們在通過看自己的作品和他不人的作品的不同能重新認識自己。認識到怎樣塗色,怎樣畫線條,怎樣佈局,從不同的作品中學到過更多的東西,從而更好的改進自己。孩子們看到別人的畫也很感興趣,看到自己的畫被老師點評,那傲嬌的小眼神真是可愛極了。

通過此次繪畫,孩子們都進步非常大,從開學講完後好多小朋友不知如何入手到現在基本都能獨立完成,從塗色深一片淺一片到現在能均勻着色,從把作品畫到畫紙的一角到現在逐漸能簡單佈局自己作品在畫紙上的位置。孩子們每天都在一點一點的進步,在這裏我要為我們班的孩子們大聲説一句:你們太厲害了,真是老師的驕傲!。

蝸牛教學反思11

承擔《蝸牛的獎盃》三上,並且在全校展示,我表示亞歷山大,不敢有絲毫懈怠,。上週五劉萍萍老師二上結束,而我的公開課安排在本週一上午第二節,我利用週末在家積極準備。

一、課前準備工作

1、認真看計楊老師上課時我的聽課記錄,並且認真思考一上研討時大家的精彩建議。

2、認真看劉萍萍老師上課時我的聽課記錄,並認真思考二上研討時大家的好建議。

3、認認真真地反覆看我們的教參和備課手冊。我個人覺得教參很有參考價值,是我們教師用書的權威版本。教參會告訴我們本節課的重點及詳細的指導。在平時的備課中,教參是我必看的書籍。

4、在網上尋找了很多資源,看了很多教學實錄,更看了很多教學反思,使我受益匪淺。

5、週一下午第一節,在二(6)班磨課。

週一到校看到我的公開課調整到週二上午第一節,得知此消息,我第一時間跟二(6)班的李方潔老師商量,打算在她們班級磨課。李老師爽快地答應了,還利用上午的語文課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非常感謝李老師及二(6)班的孩子們。

6、試上之後,晚上回家又做了一些細微的調整。

7、最後確定教學設計及ppt課件,一遍遍播放ppt,熟悉流程。

二、主要構思

1、通過抓主要關鍵詞,讓學生理解從前的蝸牛飛行本領高超,及獲得獎盃後的驕傲自大、忘乎所以。例如“有力”“自由”“遙遙領先”“甩下”“所有”“冠軍獎盃”“成天”“唯恐”“生怕”“又大又重”“天長日久”“退化”“勉強”“慢慢地爬行”。

2、通過入情入境地表演,讓學生理解蝸牛得獎後得意洋洋,不思進取,最終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同時使學生明白“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教學中共安排兩次表演,第一次是獲獎後的蝸牛成天揹着獎盃到處炫耀、顯擺,它會對大家説些什麼呢?設計本環節是讓學生進入蝸牛的角色,親身體會蝸牛獲得獎盃後的驕傲。第二次表演是結合課文插圖,以不能飛行的老蝸牛看到曾經的'對手蜻蜓、蜜蜂、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若有所思、感慨頗多,它會對自己的孩子説些什麼呢?以此讓學生明白“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

3、指導朗讀。首先讀關鍵詞,然後再讀關鍵詞所在的句子,然後讀這一段話。層層指導,在這裏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給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的時間,然後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機會。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讀出曾經的蝸牛是昆蟲類的飛行冠軍,讀後蝸牛獲獎後的驕傲,讀出蝸牛隻能在地上慢慢爬行時的無奈。通過讀課文來理解課文,然後通過讀反饋學生理解文本的情況,最後達到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的教學目標。

4、着眼整體,樹立整體概念。

由整體到局部在迴歸整體,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上課前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遍,通讀課文;之後是分段講解,最後再讓學生齊讀課文,樹立整體概念,着眼大局。

三、不足之處

1、在引導學生説説蝸牛的比賽對手還有誰的時候,學生回答的範圍超出了昆蟲類,回答了鳥類,我的引導不夠好,我也很困惑,這裏究竟該如何引導,既能讓學生明白蝸牛隻是跟同等水平的昆蟲比賽,又不用花太長的時間,畢竟這裏不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2、在讓學生扮演獲得獎盃的蝸牛,説説此時是什麼心情,接下來該怎麼辦時,學生的回答不夠好,例如“我很得意”“保存起來當做紀念品”,此處我的點評或者説引導不夠好。

3、在貼圖“遙遙領先”時,胡倩穎回答“蝸牛和其他動物的距離應該遠一點”,但講台上的張靖輝同學理解貌似不夠透徹,他擺的圖不夠“遙遙領先”,此時如果讓其他同學上講台修改貼圖會更好。事實上也證明了這一點,課後我讓學生修改,更能凸顯“遙遙領先”的比賽場景。

四、我的遺憾

原本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課文上完以後,當堂把獎盃送給坐姿標兵、認真傾聽的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表演冠軍等,然後追問得到獎盃的學生此刻什麼心情,接下來會怎麼做,這樣更能教育學生“驕傲使人落後”。當時因為時間原因,我刪掉了此環節,課後我彌補了這個環節,事實證明孩子們真的知道取得成績時不能驕傲,應該繼續努力。我強調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當我們獲得獎品、獎狀、獎盃的時候,千萬不能驕傲,應該繼續努力,爭取更上一層樓。

感謝親愛的夥伴們!感謝二年級語文組的所有老師!感謝給予我們指導的徐軍老師!感謝一上的計楊老師!感謝二上的劉萍萍老師!感謝讓我磨課的李方潔老師及二(6)班的全體學生!

蝸牛教學反思12

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中班的孩子對動物的生活習性有了更深的認識。本週我們正在進行“小蝸牛爬呀爬”的系列活動。在活動開展前也請家長和孩子共同探索一下關於蝸牛的祕密。有了課前的知識經驗的儲備,孩子在談話活動中都能各抒己見地聊到關於蝸牛相關的知識。其實我們班的孩子們對於蝸牛的外形特徵還是比較清楚的。

基於對活動內容的瞭解和對本班孩子的現狀的分析,目標定位為:1、理解“蝸牛的家”是蝸牛的背殼,進一步瞭解蝸牛背殼的特徵和特殊作用,萌發繼續探索蝸牛特徵的熱情。2、感受故事的童趣,理解小動物們把蝸牛的殼形容為“背個大包~~~~”的趣味性。

其實故事中內容呈現的還是比較幽默,也比較貼進幼兒的生活。在晨間談話中先請幼兒一起來認識蝸牛,並瞭解蝸牛的外型特徵。這對理解故事的內容做了一個鋪墊。在通過教師邊講述邊提問,在通過故事中一幅幅圖片的展示和討論中,孩子們通過對故事的理解和圖片的觀察後,能夠大膽猜測出故事中的簡單對話。特別是蝸牛與小動物之間交流的語句都是差不多的。在第二遍完整講述中邀請會講述的孩子共同參與到活動中來,跟老師一起講述。有了完整的講述的鋪開,孩子們對故事的影響更深刻和透徹,達到了活動的目標。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説、敢説、喜歡説並能得到積極迴應。本着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對指南的深刻認識。在環節三中,鼓勵幼兒進行故事中各個小動物的扮演。經過一次次的分角色表演,孩子都帶着頭飾特別開心,中班的孩子,他們會根據畫面的線索講述故事,並根據自己對故事的感受帶上相應的動作。為了讓幼兒體驗到蝸牛的爬行動作,在延伸活動是還引導幼兒人手拿羊角球,抓着球的耳朵,把它放在背上,學蝸牛爬,讓孩子體驗蝸牛的揹着它的背殼在地上爬,體驗蝸牛背殼的特徵,從而萌發繼續探索蝸牛的熱情。

蝸牛教學反思13

這篇課文主要是寫“我”聽到一首歌謠回憶童年時觀察蝸牛的事。文章以情感變化為線索,寫“我”開始嘲笑蝸牛是膽小鬼,後來又敬佩蝸牛。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弄清作者為什麼開始嘲笑蝸牛是膽小鬼,後來又敬佩它,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在講這一課時,根據國小生對動物有着天生的興趣這一點入手,課前,我首先佈置學生觀察蝸牛,畫蝸牛,給蝸牛設計一個家等探究活動;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先介紹下自己觀察、動手後對蝸牛的感受、看法,學生通過觀察、動手實驗、交流等活動,獲得對小動物豐富的直接認識。在感悟課文時,讓學生充分、自由地讀,讀出對蝸牛的喜愛之情和讚美之情。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想想作者為什麼開始嘲笑蝸牛是個膽小鬼,後來又敬佩它。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仔細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接下來,採用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交流,理解“蝸牛是怎樣在垂直平面上爬行”這部分內容,有一個小組的同學在反饋時,通過回顧自己爬山時的體驗,從而體會出蝸牛爬行的艱難,同時也理解了“長途跋涉”這一詞的含義和蝸牛不懈努力的精神。課後,我佈置學生觀察一種小動物,像課文的作者那樣,仔細觀察它的樣子、動作,看看有哪些新發現,並做好觀察日記,然後在班上進行交流。這樣,不僅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而且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對蝸牛還是很感興趣的,課後,有一個同學對我説:“老師,以前,我總覺得蝸牛太笨了,爬得慢吞吞的;現在,我覺得蝸牛太偉大了,我要學習它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

蝸牛教學反思14

蝸牛搬家是中班《勇敢的我》主題活動中的一個語言活動,故事中小蝸牛因為怕這怕那猶豫不決最後搬家沒有成功。針對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徵我制定了這樣的目標:理解故事內容,學説故事中角色的對話;知道小蝸牛因為害怕困難所以搬家沒有成功,萌生克服困難的勇氣。

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一隻不開心的蝸牛進行導入,蝸牛開心嗎?引導幼兒關注蝸牛的表情,知道蝸牛很不開心,帶着蝸牛為什麼會不開心這樣的問題進入故事傾聽。本節課我主要通過三個環節進行的。第一個環節是幼兒通過傾聽故事第一段,瞭解蝸牛為什麼搬家。在這一環節中部分幼兒認為蝸牛住在石縫裏是很舒服的。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幼兒沒有理解“日曬之苦”這個詞的意思。幼兒結合天氣情況、親身感受,能夠理解“風吹”,冷,不舒服。但他們認為“日曬”,暖和,是舒服的。針對這一問題我先讓幼兒想一想,我們觀察過蝸牛,它們喜歡在什麼地方生活。然後再讓幼兒回憶,夏天户外活動時,小朋友們都喜歡涼快的地方玩,不願在太陽底下游戲,知道太陽曬,熱,不舒服。第二個環節重點是讓幼兒學説蝸牛與蜜蜂、蝴蝶、青蛙之間的對話,感知三個小動物幫助蝸牛搬家,但蝸牛都找出種種原因(害怕困難)沒有搬。問題出在蝸牛與青蛙的'對話上,“天潮地滑,小土崗的斜坡爬起來很吃力。”這句話幼兒説起來很繞口,我忽視了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為此我降低難度,把這句話改為“下雨了,小土崗的斜坡太滑,會摔着我。”幼兒結合親身經歷,知道路滑,容易栽跟頭,易理解,説起來也簡單多了。第三個環節是讓幼兒把自己想象成蝸牛並結合生活實際,用拋出問題進行討論來學習,當我提問“你是小蝸牛你會因為天氣不好放棄搬家嗎”,發現幼兒一下沒反應過來,我立即意識到是我的問題幼兒不理解,“放棄”一詞對這些孩子來説很陌生,於是我立即調整為“如果你是小蝸牛,朋友們來幫你搬家,你搬不搬?”馬上就有幼兒説:我會搬!我一定搬!不管颳風下雨我一定搬!當我問及幼兒:你平時上幼兒園的時候有沒有碰到天氣不太好的時候,你有沒有因為天氣不好不上幼兒園呢?幼兒回答都説會上幼兒園,讓幼兒明白蝸牛沒搬成家是因為害怕困難,從而教育幼兒要做勇敢的、不怕困難的好孩子,並萌發戰勝困難的勇氣。

整個教學活動下來,我覺得故事的內容很獨特,裏面的對話工整、有序,闡述的道理明顯、易懂,整個環節把握的較好。

蝸牛教學反思15

《蝸牛的獎盃》是一篇寓言故事,是説明“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學生通過讀故事,很容易弄明白這個道理。我認為這節課我在探究討論的問題設計上很有創新。這個問題包含三個層層遞進的小問題:

1、蝸牛以前是在空中自由飛翔的,後來成為一隻得意洋洋的蝸牛,最後變成在地上緩慢爬行的蝸牛,這三種形象的蝸牛,你喜歡哪一種呢?(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見解,)

2、大家都喜歡在空中自由飛翔的蝸牛,那同學們,有什麼好辦法,讓這隻蝸牛再飛起來呢?

3、假如蝸牛現在轉變態度,不再驕傲自大了,他能不能再飛起來?

我起初設計的問題是“這隻會飛的蝸牛最後為什麼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呢?”這個問題只能達到蝸牛因為自己的驕傲而得到可悲的下場,引起人們同情的目的。倘若換成以上三個問題,卻不僅讓學生認識到驕傲帶來的後果,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創新的層次上,一是讓學生認識到蝸牛的下場是值得同情的.,這淺層次的認識;二是想辦法改掉驕傲的缺點,讓蝸牛再飛起來,激起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這才是教育的目的;三是讓學生知道只有勤學苦練,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才能不斷進步,爾後出示劉翔一次次獲獎的畫面,再次強化學生成績不代表未來,是對過去成績的肯定,從而讓孩子怎樣面對榮譽。這是教給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創新的體現,是根植學生終生受用的思想。我想,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孩子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才能激發孩子們的想象思維、創造思維,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這才是學語文、用語文的關鍵。如果學無思想,只認認字讀讀文,“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培養創新思維”,都將成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