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69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科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5篇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

孔子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為一名國小科學課教師,我們在擁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和精湛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經常性地進行教學反思,因為僅有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才能有效提高自身本事水平和素質,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更好地從事教學活動。本人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就國小科學課教師怎樣進行教學反思進行簡單闡述,與廣大教育同行交流。

一、深刻理解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的重要意義

教學反思能否真正意義上到達其作用和效果,主要是看教學反思是否有利於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否有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否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以及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等等。

國小科學課的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所不一樣,其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要求更廣,因為國小科學課涉及領域眾多,自然、地球、宇宙、物質、生命等領域無所不包;其對教學前的課前準備活動要求更充分,因為國小科學教學需要結構性很強的探究材料,並且經常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隨着國小科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已經成為整個教學的主體,然而部分教師新舊教學理念存在衝突,所以必須經過教學反思才能迅速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知識,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滿足現今的教育發展需求。

國小科學課作為國小生的科學啟蒙課程,其教學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然而,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並非短時間能夠實現,它需要學生經過不斷理解和內化才能逐漸完成。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過程中早期的科學教育起着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所以,國小階段的'科學啟蒙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國小科學課教師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從而使國小生能夠學到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魅力、激發科學興趣,這對於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將產生深遠影響。

由此可見,國小科學課的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國小科學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最佳途徑,更是提高國小科學課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所以,作為國小科學課教師,能夠按照“成長=經驗+反思”的公式認真做好教學反思,並深刻理解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二、理性認清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的誤區

縱觀現今的教育現狀,雖然國小科學課同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相比其社會重視程度相對較低,但進行教學反思活動仍然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教學反思活動中,要避免進入教學反思的誤區。

(1)避免過於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要明白科學探究只是眾多學習方式當中的一種,而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在國小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整合多種學習方法,有機結合教學資料、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例如,在科學實驗課上採用探究活動為主教學;在科學考察課上採用觀察為主的教學;在科學閲讀討論課上採用閲讀和討論為主的教學,經過多種學習方式到達有效教學的目的。

(2)避免過於追求學生自主探究的知識構成。

根據新課程要求,學生的知識構成主要應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然而,這並非是説全部知識都需要學生去自主探究,受學生個人閲歷、探究條件、器械、空間等諸多因素影響,學生不可能進行所有探究活動,這也是不現實的做法。

(3)避免過於重視學生探究本事的培養。

國小科學課教學中,需要重視學生探究本事的培養,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科學概念的構成,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際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需要依靠探究活動構成,而探究活動又與具體科學資料密不可分,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可能也無法脱離科學資料而孤立進行。

三、全面做好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的活動

按照新課程的理念,國小科學課的教學反思能夠從教學目標是否科學、教學資料是否有序、教學結構是否完整、教學方法是否切實可行、學生參與是否進取熱情、反饋矯正是否及時有效等多方面進行。那麼,如何才能使教學反思活動能夠深入並取得實效呢?筆者認為應當結合國小科學課的具體特點,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反思。

(1)是否能夠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

課前備課是教師的重要工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能夠認真梳理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樣在課後進行反思時,就能夠結合自我確定的教學重點難點是否妥當,自我確定的重點難點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否正確,自我教授的重點難點資料在教學預設中是否有所突破等方面來進行。

(2)是否能夠進行科學嚴密的活動設計。

科學概念的建構與構成,往往需要科學課教師經過具體的活動設計來完成,經過活動能夠使學生構成交流、合作、探究等方面本事。所以,科學活動是否科學嚴密理應成為科學課教師在課後反思的一項重點資料。

(3)是否能夠恰當地準備和出示材料。

國小科學課的學習需要藉助一系列探究材料來完成。這就要求科學課教師必須根據具體課堂探究的問題精心準備材料,還要研究所供給的材料之間是否存在特定聯繫,相互作用後能否充分體現出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總體而言,就是看所供給的材料是否具有結構性。此外,還要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是否恰當,因為在科學課上,學生對於教師供給材料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恰到好處的出示材料會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

(4)是否能夠有效地探究合作。

從目前科學課的學習方式來看,主要是以小組合作為主。然而,大部分的小組活動雖然表面上看熱鬧無比,實則卻淺顯缺乏深度,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只注重活動形式而缺少合作目標以及組內分工不明確等原因造成。所以,在小組活動設計中,教師必須要事先分工明確、目標清楚,在此基礎上還要研究學生的思維深度和活動頻率。要明白,小組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以及理解科學的本質,絕不能丟掉本質而搞形式主義。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國小科學課教師,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教學反思的重要意義,理性認清教學反思的誤區,全面做好教學反思活動。經過教學反思活動,提高自身本事水平和素質,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促進國小科學課教學工作的開展,使國小科學課教學更上一個新台階。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2

教學內容是以生活中常見的大樹為觀察對象,以學生初學科學觀察的一般發展過程為線,通過幾個依次遞進的結構活動,讓學生經歷並體驗一次科學觀察活動方法及其意義的過程。作為學生科學學習、科學觀察的入門課,若能上好這一課,將為學生今後學習科學奠定良好基礎。為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努力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通過教學的實踐,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經過課後的反思,我有以下體會:

本課教材,近似於一個初學科學觀察的孩子講述自己一次學習科學觀察的經歷。教材僅只有幾幅圖片和幾行文字,讓學生進行觀察,能看到的內容是有限的。如何讓學生初步學會觀察?我在教學設計中依次安排了三次觀察活動:活動一,觀察圖片上的大樹;活動二,回憶看到過的一棵真正的大樹;活動三,實地觀察一棵樹。作為教師的我,角色也應該轉變,應從傳播者轉為促進者、引導者,做學生探究成功的夥伴。所以在上課時不能放任自流,完全任由他們去獨立探究。應從開放的時間、空間、材料、信息當中巧妙的調控學生的探究活動,逐步讓學生學會能自主合作地參與探究學習大樹。

在活動一的.觀察活動中,學生所能看到的東西是有限的,有的學生只能回答“我看到了一棵大樹”。對於這樣的回答,其實不必在意。因為在學生的頭腦中還沒有形成科學觀察的概念。在活動二中,讓學生回憶看到過的一棵真正的大樹,有的學生回答的也只是對樹的一些零星感覺。但是,經過提示再去看一看,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有的學生這時候才明白自己還沒有仔細地看過一棵大樹,希望知道得更多的願望也產生了,科學觀察便從這裏開始。在活動三中,我安排了進行實地觀察的三個階段:一、讓學生感悟觀察,明白觀察就是有目的去看。二、討論:我想觀察什麼?怎樣觀察到更多內容?通過討論,讓學生體會到觀察是眼、耳、鼻、手(皮膚)等的多種感官的綜合活動。三、進行實地觀察。通過這一系列有序的觀察活動,幫助學生把感知從隨意轉化到有目的的狀態上來,知道有目的地看是觀察活動的基本要求,經歷一次科學觀察方法及其意義的體驗過程。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3

在講解空氣的特點時往往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在後面又會講到風是空氣流動形成的.,這裏學生會問:既然是摸不着的,那為什麼電扇在吹的時候能感覺到風,既然感覺到了風也應該是能感覺到空氣,也就能摸到空氣。

這裏就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在跟學生解釋空氣的特點就要特別講明:空氣直接觸摸不着,但是可以通過間接進行感受。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4

轉眼間,一個學期即將結束。回顧一學期的科學教學工作,有得有失。一學期來,我本着全面培養學生創新力、努力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為原則、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應該説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國小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目前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的重要性,並下決心以我微薄的力量來推進我校科學教育的向前發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立足課堂,教師要從常規課上要質量。"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後"這幾句精闢的話一直指導着我的教學思想,儘管課時任務重,我仍盡力精心預設每一節課,創設輕鬆愉悦的情境進行教學,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交流共同進步。一學期下來,我積累了不少教學經驗,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一、縱觀全冊、制定計劃

學期初,縱觀各冊教學內容,雖然是帶了幾年的老教材(期間也有不少改動),但不能一條老路走下去,根據學校現行條件與學生實際制定可行的教學計劃和各冊實驗計劃,力求創新且更具實效。

二、潛心鑽研、設計教案

教要成功,備要當選。雖然網絡上有鋪天蓋地的各種版本的教案,如果只是簡單地“粘貼”後草草地“和盤端進”課堂,可想課堂沒有“深入”怎能會有高質量的.“淺出”。

教材與教參已經被我讀了幾遍,但仍然能讀出新內容,一遍遍地潛心深入教材後,對教材的把握更準確到位,對教案的設計也就更加胸有成竹。實話實説,我有兩份教案,有一份是備檢查用的,另一份是真正為課堂教學準備的,字跡不算工整,多處塗改現象嚴重,那是我對教材層層深入理解不斷完善方案的過程,也是一次次地在心裏與學生對話模擬教學的過程,有了課前的演習,()教學流程自然更加順暢,一些意外基本也能在“意料”之中,能較輕鬆地化險為夷,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三、精心準備材料 適時提供

“科學課是以探究為核心的活動課”已經被絕大多數科學教師接受,簡言之,科學課就是活動課,活動是以材料為載體的。科學課的備課重點不僅在備教材和學生,另一重點還在於備材料,材料準備的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因此在學初制訂實驗計劃時就統籌了本學期各冊實驗教學所需的材料。儀器中配備的有哪些,還有哪些是沒有的,哪些實驗材料是需要動手製作的,哪些材料需要臨時購買的,均做到心中有數。如五年級《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幾個單元的許多材料都需要自行解決,有的一課有幾組實驗,所需實驗材料多而雜,課前準備材料上常常要比上課所花的時間多幾倍,看到孩子們持久深入有效的探究感覺到幾倍的付出很有價值。

四、網絡資源 優化課堂

把網絡資源運用於科學教學中,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五年級《地球的運動》單元和六年級的《宇宙》單元,對於離我們遙不可及的宇宙天體的運動,雖然我們課堂上用模擬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它們的運動變化規律,但當龐大的太陽系、銀河系,浩瀚的宇宙畫面呈現於學生面前時,多媒體的音像動畫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學生的眼球,教學效果更佳。有的單元雖然很直觀,但操作起來並不容易,比如三年級的觀察《鳳仙花的一生》,我們的鳳仙花已經種下去兩個月了,至今還未開花,大概在等到放假後才能開花吧,為了能讓學生看到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利用了視頻展示,效果相當不錯。

利用網絡資源受益的不僅是學生,我也同樣享受着網絡資源的優勢。備課中遇到了小難題,學生的質疑問難“百度一下”基本可以找到答案,當然受益最多還上我入住的家園“探索博客”“科學視野網”,在那裏,博友們無私上傳着多種有效的教學資源,教案設計、課堂實錄、教學反思都會對我的課堂教學起到極大的幫助,分享大家辛勞成果的同時,我也會將自己潛心設計的教案、教學中的得失呈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同進步。

網絡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促進我的專業提高與成長。

五、興趣小組活動 延伸課堂觸角

科技興趣小組活動中滲透着科學技能與習慣的培養,能進一步消化課堂所學知識,並擴大知識面和提高深度難度。

課堂時間緊縮為35分鐘後,許多的探究實驗課進行了實驗後,總結階段總是那樣的匆匆又匆匆,鞏固練習的時間幾乎沒有。科技興趣小組活動中可以進一步得以鞏固應用。科技興趣小組活動起到了補差補缺、因材施教的作用。科技小組是面向有興趣愛好有特長的同學。對於好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得以提高、鞏固興趣、發揮特長,以他們為主參與各項競賽,起到榜樣作用,對於學習有困難,注意發揮他們一技之長、培養好的學習品質,密切師生關係,溝通情感,以減緩課堂教學的壓力,淡化他們的消極情緒和負面影響,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科技活動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發明小製作的同時,也在為課堂教學提供實驗材料和教具。如飼養蠶、種植鳳仙花;製作滴漏與鐘擺,自制顯微鏡等。使我們的科學探究活動在得以順利進行。

有收穫也有不足之處。

1、科學教研氛圍仍不濃厚,教研活動不能定期開展,需要引導領導、家長的足夠重視。

2、每週兩節科學課時間時間太緊,只能帶領學生勉強完成科學探究活動,雖然課堂花了許多功夫但不能進行及時複習鞏固導致學生遺忘現象較普遍。

3、實驗室管理、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有待加強。開學初儘管對每個班級進行了常規教育,平時教學中也會間隙地滲透常規教育,仍不能完全避免實驗桌凳被塗抹亂畫現象。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5

古人曾這樣説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那如何才能變呢?變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於反思,如何反思?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於進行教學後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到達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領悟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一樣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正因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性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為充分,正因科學領悟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這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作為教師務必更新自我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務必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構成不是短時刻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理解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構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為了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在學生的科學啟蒙階段即國小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構成影響學生生命的潛質。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務必歸納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領悟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領悟方式,是眾多領悟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領悟方式。科學課堂中有效的領悟需要整合不一樣的領悟方法,需要將教學資料、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思考。比如説,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為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為主;科學閲讀討論課就要以閲讀、討論為主。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構成就應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構成的。但這並不等於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正因有些知識受學生閲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潛質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構成。

學生科學探究潛質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構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構成是依靠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資料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明白不會也不可能脱離科學資料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資料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用心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為不必須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就應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決定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科學課上概念的構成都務必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構成合作、交流、探究等潛質並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務必是教師在課後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刻是否恰當。科學課的領悟需要藉助於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於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帶給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繫,相互作用後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帶給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刻也是相當重要的,正因學生在科學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學課的領悟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正因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思考學生思維的深度,再思考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明白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總之作為一名鄉村的科學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好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學教育教學工作,使科學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台階。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6

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學習科學課程,有利於國小生構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這意味着要為每一個學生供給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研究到學生在性別、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種子埋藏在土裏,只是具備了發芽的內部條件;僅有當它感受了陽光的温暖才會發芽!

我們要做的就是使學生感受到——我是課堂中的一分子,並且是不可缺少的!這對學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識、團體意識是十分重要的。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進取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當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供給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我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進取的影響。

三、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供給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本事,獲取科學知識,構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題的訓練,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動的起始階段。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

3、教育學生在着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

5、注意指導學生自我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我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組織好探究後期的小結,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

綜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點點體會,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構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構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們教學者必須重視國小科學教學。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7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在教學中注意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創造一個寬鬆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制定了比較詳細的教學目標,通過創設有趣的導入友友來訪地球考察熱能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熱能是我們人類生活中必需的能量之一。在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來幫助外星系的朋友“友友”完成這次地球上熱能的考察任務。並且知道我們人類與熱能的密切關係。而且通過設計的學習提示,達到放手讓學生學習的方式進入新課的學習,來突出主體實施有效教學的。

2.自主學習。

通過本課教學我認識到,教師要在科學課堂上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序進行,激發學生探究熱情,並注重觀察探究。讓每個人都有事做起到主人公的作用,通過自己的能力幫助外星朋友,這樣每個人才能都參與到學習中來,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機會,併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更能激發每個同學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實現面向全體、突出主體探究,突出科學課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任務前,我給學生出示探究提示,這樣學生就有了自主學習的`目標,通過教師的帶領,共同交流,通過彙報來評價學生學習的情況。而且每個人都有機會表現自己,體現面向全體合自主合作的教學理念。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科學課的長期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課學習,認識周圍常見事物和科學知識,並形成科學習慣,並運用到實際生活來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科學課學習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例如,我在課中加入了氣温差異的因素及特點,以及如何巧用熱能,意圖就是把課堂上的科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運用這一知識做一些事情,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深入理解熱能這一科學概念,形成了關於熱能的認識。教學的結尾我又設計一個拓展問題,目的是為了是使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課的每節課中,我都注意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真正讓學生學科學用科學。

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例如有些環節銜接略牽強,學生的主動性積發的還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更加註意,更加努力。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8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這一時期是培養學生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國小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以下幾個觀點: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三、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四、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

五、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9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新標準不但要求學生能提出問題,更要展開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看學生是不是主動的,是不是親自探究得到的,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激發出了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在課堂上時我設計了一個“解暗箱”的活動,事先,我在一個盒子中放進了沙子、小石塊、圖釘、海綿等物品,並將盒子用紙包起來。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盒子裏裝的是什麼東西嗎?”學生都搖頭説不知道,這時,我抓住契機對學生説:“科學家從來沒有到過地球內部,他們卻瞭解到地球內部的情況,你們想不想當一回小科學家,採用各種方法推測一下這個暗箱裏裝的是什麼?但有一個要求不可拆開暗箱。”此時,教室裏沸騰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已經被我鼓舞起來了,然後我又讓學生説説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推測盒子裏的東西,同學們爭先恐後的發言,有的説掂輕重,有的説聽聲音、有的説聞味道,都非常有科學道理,望着學生們熱情的小臉,我一聲令下:“實驗開始!”孩子們有的摸、有的搖、有的聽、有的聞、還有的用水澆,甚至還有的用針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熱情十分高漲,整個課堂個性飛揚。我覺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是科學課的最大教育價值,作為教師必須呵護學生對科學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樂於參與,積極參與,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從中體會到什麼是科學。

其次本課教學我將宏觀的地球濃縮進教室;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眼前;把誰都沒法看清的地球內部構造剖開讓學生觀察、研究;把千萬年前的地形、地貌再現,把複雜的地殼運動,變得集中、具體和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至於本課的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在解暗箱時所用的方法過於單一,這和老師的準備工作也有很大關係,如果我給每組學生都準備好水盆以及磁鐵等,也許他們的方法會更多樣一些;在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時,我也需要明確每個人的分工,免得他們沒有主心骨,在課堂上顯得有些散。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0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學習科學課程,有利於國小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1.運用電教手段,突破重點、難點

電化教育既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優化科學課堂教學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真可謂功不可沒。

1.1運用多媒體教育有利於化抽象為具體

國小自然教材中介紹的一些自然現象因受時空限制,只能由教師言傳口授,學生無法親眼觀察其變化過程,其所得也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性上。運用電化教育手段能使看不見、看不清的東西變成看得見、看得清的東西,變抽象為具體,大大增強教學表現力。例如:執教《聲音的傳播》一文時,學生通過自行實驗,得出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但聲波是什麼形態的,學生對此模糊不清,似懂非懂。於是我將一隻盛有清水的玻璃缸放置在投影儀載物台上,用小棒碰擊水面,屏幕上立刻出現一圈圈向四面八方擴散開去的水紋,使學生明確:聲波就像水紋一樣向四面八方傳播開去的,從而使看不見、摸不着的聲波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

1.2運用多媒體教育有利於化遠為近

在自然教材中介紹的許多知識,因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和條件的限制,只通過學生實驗和教師的講解,學生不可能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若能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執教《探索月球的祕密》一課時,因月球可望而不可及,學生對有關的月球知識瞭解甚微,所以就要喚起學生對這“空中樓閣”的嚮往之情。我播放《地球的鄰居――月球》中的有關片斷,讓學生通過觀看了解月球與地球間的關係,以及地球的容貌特徵,在此基礎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國小科學教學中的實驗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實驗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從興趣出發,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徵,所以設計實驗時要採取多種方式,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有意識地直接觀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實驗設計,教師可通過提供大量的可供學生觀察的有代表性的實驗材料——植物的根,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鬚根之分。常見的蘿蔔、胡蘿蔔等是直根,土豆、紅薯等是須根,它們可以儲藏養分即貯藏根。學生可以通過觀察直接獲得知識,而中高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觀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動手做一些實驗,他們對神祕的自然界充滿好奇,對探索自然奧祕充滿自信。這時教師設計實驗,主要是以一種引路的方式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自己動手實驗獲得結論,並自己設計實驗驗證結論。設計“水的浮力”的教學實驗,就可以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將各種不同類型的實驗材料放入水中觀察現象,並動手將浮在水面的物體用手向下壓,產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觀感受,從而得出結論。然後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證明下沉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並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槓桿達到平衡。這種設計可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科學教學中要注重問題的廣度

廣度即問題的思考範圍或問題的空間。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無處不在的力》第一課《力在哪裏》的開頭巧妙地設計了一系列問題:(1)硬果殼為什麼會裂開?(2)靜止不動的棋子靠什麼移動?(3)飛機為什麼會飛上藍天?(4)運動中的自行車怎樣才能停下來?問題的思考範圍是學生的日常生活,可操作性強。(1)硬果殼在鉗子擠壓下變形裂開;(2)靜止不動的棋子靠橡皮筋產生的彈力運動動;(3)飛機靠自身發動機產生的推力及空氣的`浮力飛上藍天;(4)運動中的自行車靠剎車產生的阻力停下來,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使學生體會到力無處不在,而不是凌駕於學生的生活討論蘋果為什麼會落地。雖然300多年前的牛頓已為我們解決了這一問題。但對國小生來説,這種無形的力看不見也摸不着,難以想象。

4.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問

教師首先應更新教育觀念,採取更適合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首先要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們敢於提問的勇氣,然後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他們的思想,讓他們放下包袱,鼓勵他們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5.學生的評價內容要全面

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來説,新課程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就,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所以新課程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心靈,關注學生在情感、動機、信念、人生觀、價值觀、意志品質、生活態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發展,即在學科評價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認知風格及情感體驗等因素。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來説,教學評價要涵蓋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既要考查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能力、科學的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所以,科學評價的內容應該全面。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1

本課從學生對空氣的各種感覺的引入,自然引出“空氣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於空氣奧祕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瞭解空氣》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這節課我根據新課標精神,深入認識教材,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整節課以學生自主探究實驗為主,玩中學。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經歷猜測,做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象,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實驗的方法多樣化,個性化——個別試驗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在多樣化、個性化的試驗過程中讓學生主動觀察,發現問題。精心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感覺空氣;引導學生在空中、在水中、在固體中、在生活用品中 “找”空氣;“抓住”空氣,知道空氣不僅存在,而且就在我們周圍。在這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用各小組所帶來的不同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個別試驗。

第二部分:實驗探究空氣佔據空間,再在這個使孩子們明白到空氣佔據空間的實驗基礎上進而引導進一步的實驗,使孩子們明白到空氣不但要佔據空間,而且還會流動這空氣的奧祕。小組回憶、交流討論本節課哪些實驗也能證明空氣不但佔據空間且會流動的奧祕。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2

一、取捨合理的教學資料

本節課中同學將就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進行討論與研究,並且去驗證同學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學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這一節課上,同學將丈量不一樣重量擺錘的擺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和不一樣長度擺繩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同學在對丈量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會發現:影響擺的快慢主要是擺繩的長短。可是,在課文的最終又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即:擺長也是影響擺的快慢的一個因素。所以説,本課的教學是讓同學從問題中來,又帶着問題離開。

修訂以後的《擺的研究》這一課,捨去了原教材中影響擺的快慢三個因素中擺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將這一資料移到了上一課完成,應當説這樣的教材更容易教學。因為,原先的教材,是將三個因素一齊在一堂課裏研究,這樣時間難於控制,效果也不夢想。可是,由於今日這堂課是公開課,這一課又是第二教時,所以我還是適當地引用了“擺幅大小”這一因素,但不作為研究的重點。

二、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

《擺的研究》這一課,主要進行的是兩個實驗,一個是擺錘的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另一個是擺繩的長短對擺快慢的影響。在教師用書上,期望教師在同學的探究過程中起到一個從“扶、引、放”的教學思路。而在我看來,兩個實驗,要完成“扶、引、放”三個過程,很難。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一課教師用書上的資料,至少是這一部的資料,仍舊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內,還沒有和時地更新。所以,在今日這堂課中,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方法,採用同學自主的,有選擇的探究方式,教師只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這樣的教學即能夠防止由於研究資料過多而造成探究時間不夠,又能夠讓同學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緻地探究。

三、供給有結構的資料

資料的運用,主要就是對教具的運用。在課堂上供給有結構的資料,能夠使教學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確。在今日課堂上的第一個教學環節中,也就是讓同學測出15秒內各個擺擺動的次數時,我給同學供給了各個不一樣長短的擺,讓每組同學的擺在15秒內次數各不相同。這樣的'佈置,能夠讓同學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什麼擺的次數會不一樣?”、“擺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更為順利地引入到了課文探究的主題。

第二個有結構的資料是,在同學進行探究擺的快慢的實驗中,大多數數組我供給的是螺帽,但有一組我供給的是鈎碼。同學在探究擺錘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實驗中,讓鈎碼一個一個的掛起來,從而得出了與研究不一樣的結論。為什麼呢?引起同學的共鳴,為下一課的教學資料“擺錘長短的研究”做了鋪墊。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3

(一)

部分實驗用品可由學生來提供,如醋、牛奶等,醋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由學生自己提供,牛奶則可以使用學生的課間餐,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實驗的準備工作中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有學生會問:“為什麼説水是無味的呢?而我喝有些泉水時會感到是甜的。”這就需要教師有一個提前準備,有可能的話準備一個簡單的蒸餾水實驗,模擬自然水的形成,讓學生明白,泉水中的甜味並不是水本來的味道,而是其中有礦物質的原因。

(二)

這節課和以前的觀察水有很大的改變,以前的課設計中非常注重怎樣觀察?實際觀察,結果反而容易把學生搞混,什麼有味道有氣味啊...如果老師再把水的特徵理出來,反而更顯探究的虛假,教條化.現在好了,直接揭題後,和孩子們一起交流對水的認識,發現學生對水的感性經驗其實是很豐富的!我覺得這樣的課的設計更加適合現在的孩子!

課文的'第二個環節,我進行了形式上的改變.我準備了6杯不同的液體,讓孩子們利用水無色透明,無嗅,等特點來區分,而且還能滲透對不瞭解情況的液體不能嘗,聞的時候也要小心等安全意識.

這一節課跟學生的知識基礎結合比以前的《觀察水》一課更好,後面的活動也更加吸引孩子,是一節動靜結合的,學生興趣高昂的好課!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4

核心提示:怎樣搭配膳食才能獲取均衡的營養呢?課本給我們呈現了一幅膳食寶塔圖,讀懂這幅圖的含義,是學生活動的基礎。因此,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讓孩子們通過看書閲讀理解圖義,輔以老師的講解,幫助學生建立均衡營養的認識。由於寶塔中營養搭配是一天中食物營養標準,具體到各餐中該怎樣搭配呢?在搭配膳食營養活動中,讓學生利用...

怎樣搭配膳食才能獲取均衡的營養呢?課本給我們呈現了一幅膳食寶塔圖,讀懂這幅圖的'含義,是學生活動的基礎。因此,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讓孩子們通過看書閲讀理解圖義,輔以老師的講解,幫助學生建立均衡營養的認識。由於寶塔中營養搭配是一天中食物營養標準,具體到各餐中該怎樣搭配呢?在搭配膳食營養活動中,讓學生利用已有的一天中食物搭配與均衡膳食寶塔進行整體比較,關注每一餐是否也注意到各種營養均衡了。比如:早餐很多同學是米粉+肉,通過比較反思,發現營養不均衡,缺少維生素,應補充蔬菜或水果。通過閲讀討論膳食原則,同學們對均衡膳食有了一個新的理解,我希望同學們通過此次學習活動,改變自己不好的飲食習慣,從小樹立健康生活的意識。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15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是我上的三年級上冊的一堂科學課。在這一節課當中我經過數次的琢磨和總結,我認為這一節課是很值得好好的考慮和探究的。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是我上的三年級上冊的一堂科學課。在這一節課當中我經過數次的琢磨和總結,我認為這一節課是很值得好好的考慮和探究的。因為我這一節課是在不時地探索不時地考慮和總結當中,把課一節一節的上好上優的。並且在這一節課當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課的教學結構,而且不時提升了自身對科學課教學的新理念。回顧前後教學,勝利之處主要有這樣幾點:

1、着眼細節,體驗“新課標”,給科學探究“把把脈”

我一開始設計這節課時,在説課稿理念中雖然也注重讓同學通過自主探究獲得液體變化也會影響物體的沉或浮,可是在整個教學環節佈置時,我僅落腳在注重知識層面的環環緊扣和思維邏輯的嚴密性上。而對於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去培養同學的科學研究的習慣,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學”去挖掘培養同學科學素養的深刻內涵,我卻沒有考慮、落實進去。可想而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弄得同學實驗起來“你爭我奪”,局面雖“熱鬧”。可是同學不對實驗進行細心觀察,深入考慮,獲得實驗的科學素養。這就給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課後我就立刻找來有關科學新課標的書籍,認真地閲讀、尋找解決的方法。就在這研討中我深入地瞭解到科學課的目標是提高同學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思維方法和價值觀、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習慣和科學情感等。於是,我就對自身的教學的環節作了更深入地考慮。我對在教學環節中的研討“另一杯是否是鹽水”的説課稿,進行了科學理念性的改變。我原來的設計只是讓個別同學説説“就過去了”,後來我發覺“這一步”應讓每個同學都參與探究證明的方法。因為這不只能培養同學的發明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同學科學思維的周密性。沒料到這一小小的設計“變化”,讓同學經過討論,他們設計出許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種能巧妙地能證明出是否是鹽水的方法,比方把這杯水放到太陽下去曬;再溶解一杯鹽水,將馬鈴薯放入,看能否浮起來;“品嚐”一下,用酒精燈燒剩下物質等等。這時我抓住契機讓同學對這些方法進行甄別,哪些方法“不科學”,為什麼?接着讓同學根據我提供的.結構性資料討論設計實驗方法,我回想原先在做這一步時,我的設計只是讓同學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接着我就指名彙報。現在想想這實際上變成了變樣性的“一言堂”。這就會造成其他同學因沒有具體任務和組間的競爭而不去認真考慮“他們”所説的是否正確,結果弄得課堂討論的效果不佳。而“這一節課”我要求每組同學不但要設計“實驗”,而且要求確定實驗時各位同學的具體分工,實驗做完後該怎樣做?在彙報時,我讓同學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上講台邊講實驗方法邊根據組內分工演示,要求台下的同學對他們的實驗過程要細心地觀察和考慮,並要求實驗完了之後對他們不合理的地方自身提出“建議”。沒料到這一課堂設計理念的改變,不但提高了同學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較好的培養了同學的科學探究的習慣和態度,而且還能讓台下面的同學清楚明白實驗的具體過程。反之,假如彙報時只讓個別同學説,這也會由於同學語言表達能力不強而使其他同學不明白該組具體的實驗過程,教學效果也將大打折扣。由此我感到科學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在教學的每一環節中儘可能多地挖掘培養同學科學素養的亮點。

2、深入領會教材的內涵是探究教學的必備條件。

雖然我們不能將科學教材當作聖經一樣去教學,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需理解編者“這樣”設計的意圖。假如這個意圖你認為不合理,你就可以創新改革。反之,假如連編者的意圖都沒有理解,而隨意去更改教材,那是不恰當的。我在教本課時,開始並沒有瞭解編者每一步設計的意圖,尤其是當同學用實驗的方法證明了那杯是鹽水。為什麼編者在教材編排中還要同學自制一杯鹽水,讓馬鈴薯浮起來,這似乎是多餘之舉?後來經過“試教”,我明白編者佈置這一步是讓同學明白馬鈴薯只有在濃鹽水中才幹浮起來,經過實驗還得出的“馬鈴署在鹽水中會浮起來”的結論還不是很正確。在後來的教學中我較好地體現了編者的意圖。在得出液體越重,浮力越大結論後,教材佈置一個糖水、清水和油三層面的實驗裝置,不同的物體懸浮在不同的液麪上,從而説明液體輕重不同,浮力也不同。但這個實驗裝置同學看起來不是一目瞭然,於是我就把油、糖水和清水分成三杯,將乾紅棗、鮮葡萄、石塊和幹桂圓逐杯放入,使同學看得更清楚。“從上教學”中,我感到教材設計的每一步驟都是有編者的意圖存在,只有瞭解了編者的意圖,才幹去取捨教材,創新教材。

3、説課稿要儘可能“製造”同學認知矛盾

煙火的美麗在於其炸裂時出現五彩繽紛的狀態,靜寂的巖石在碰撞時會發出令人眩目的火花,人的思維只有在碰撞時才會飛躍,才會引起人的興趣,激發靈感。因而,我在本課説課稿時力求體現這一理念。在講到液體的輕重浮力大小時,原來我提出先取相同的鹽水和清水,要用量筒量,再用天平秤稱。後來,我先讓同學猜一猜,清水重還是鹽水重,同學都説鹽水重,然後我拿出天平秤讓一同學上來稱,結果是清水重(因清水多)。這樣與同學原來的猜想發生了矛盾,引起了同學的認真觀察和考慮,同學馬上發現清水與鹽水不一樣多這一情況。於是同學們提出了清水與鹽水應一樣多時才幹科學地比較。這時我再讓一同學上來,叫他取鹽水與清水一樣多,他利索地使兩杯水並排等平,便走下台去。自然這種方法發生的誤差較大,如何能比較精確的量得一樣多,我在啟發同學的時候出示了量筒,這樣水到渠成。當講到油、清水、糖水哪種液體浮力大時,同學們的猜想是油浮力最大。我在“猜想”的基礎上,我將不同的物體逐一放入燒杯中,結果油的浮力最小,這與同學的原認知發生了牴觸,這更引起他們的考慮,為什麼看起來成粘稠狀的油浮力會最小,他們馬上會聯想到液體輕重影響浮力大小這一概念,得出油最輕,所以浮力最小。在此基礎上我將油倒入水中,證明同學們的猜想正確。在這一整個過程中我發覺同學既專注又投入,又能使他們的思維性、發明性得到了充沛的發揮。

通過本課教學,我有一個尚待研討之處,科學教學中將如何引入競爭機制,即有效地評價同學,我推想這更能激發同學科學探究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