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39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

以汶川地震後前後的對對比和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山峯和湖泊讓同學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帶來的地形上的巨大改變。到底是什麼巨大而又神祕的力量導致了地震與火山的迸發呢?通過同學的各種猜想,逐漸引出地球內部運動這一實質原因,展開本課重點環節的教學。儘管我對各環節的教學瞭然於胸,但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值得反思。

一、多媒體的利用,利中顯弊。地球內部的運動、地球上的六大板塊,這些方面的知識對於國小五年級的同學而言還是過於籠統。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採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通過圖片、視屏和flash生動形象地將知識出現在同學的面前。整個課件內容翔實,動態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儘管這個課件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協助,但是整節課下來我發現,我上課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課件的編排而行。課中,為了協助同學理解,我過多地以教師講述為主。課件自身只該是教師的一個輔助工具,但現在它卻成了完全的主導者,有點捨本逐末。

二、教學環節的鏈接不夠流暢自然。能否用簡短的幾句話,生動而又自然地轉接到各環節的教學?自教學的兩個月以來,這個一直是我比較頭疼的問題。而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又很多:瞭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模擬地殼運動、解析地形案例。這個對於我而言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尤其是當我模擬完火山迸發實驗,轉而進入講解地殼運動時,我只是以介紹的.形式向同學論述六大板塊和漂移運動。對於教學者,我當然明白這是教學的需要,接下來就是講解板塊各板塊運動引起的地形運動。但是,對於同學而言,他們可能覺得莫名其妙,前後的教學內容根本沒有聯繫性。國小科學應該是以同學為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引路者,帶領他們一起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論述觀念。在處置各環節知識時,需鋪墊設疑引導同學發生一定的求知慾,進而一起探索去解決這一問題,層層遞進式進行。

三、準備不夠充沛。儘管教學之前,我查閲了很多的資料,對於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和山峯,板塊運動改變地形有了大致瞭解。但是,這方面的知識延伸還是很廣的。在動畫演示板塊運動發生裂谷時,有同學根據換畫面提出了:為什麼板塊分裂時上面分開而下部有有些連接的呢?類似的其他問題,在課堂裏我也碰到過。小同學的頭腦裏總不時得冒出許多新奇的問題,尤其是在科學課堂上,這就要求我廣泛地閲讀,開闊自身的視野。另外,在準備模擬火山噴發這一實驗是,我貪圖方便,只是隨手拿了個裝水的飲料瓶模擬地球。讓同學想象,這是一個裝可樂的瓶子,劇烈搖晃後,針刺下會有什麼情況發生,模擬的是什麼現象?儘管同學都能回答火山噴發,並給予一定解釋完成了教學的目的。但是,假如我充沛地準備,整個實驗將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準備裝有可樂的圓形瓶子,劇烈搖晃後用針刺,讓液體噴發更好地模擬火山噴發這一現象。説到底,還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當然也存在不少的細節問題,但是我也有我進步。漸漸地,我開始習慣國小科學教學的思維模式,開始愛上了這些可愛的精靈。反思-進步,我會邁好每一步!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2

本課的開始,我用學生平時喜歡的手影視頻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對影子研究的興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只是個引導者和組織者,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起了搭橋引線的'作用。從學生的手影遊戲中,引導學生髮現影子產生的條件。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測,設計實驗、分組實驗、交流實驗中的發現,老師只是起了引導學生交流、發現的作用,把大部分時間交給了孩子,確實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理念。

學生對影子的生活經驗還是比較多的,但沒有形成一個規律。第一個內容中關於光源的內容在教參中指導得比較明確,“自己發光、正在發光的物體才是光源”。但這個概念在教材上卻沒有體現,於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自己加上了。這學期,從第一單元開始大部分實驗採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這一單元也很多實驗用到對比,教材中雖然沒有要求這些實驗是對比實驗,但在實驗設計交流中,我還是引導學生明白每個實驗中要改變的條件、不改變的條件,納入對比實驗中進行設計,使實驗更加科學和有條理性。

總之,上一節公開課真的不容易,在上課前已經將教學設計改動了很多遍;然而上課以後發現問題還是很多,比如可以讓學生在屏上畫出影子,這樣的活動都不敢讓學生做,因為感覺時間不夠。第三個實驗只大略地説了一下,以至於學生在達標測試時,最後一個問題回答得有點困難。我更覺得要上好一堂課更不易,需要綜合教師多方面的能力,對知識重點的把握、對課時流程的安排、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處理突發事件等等。因此,我作為一個不老不小的老師,在以後的教學路上,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充實自己!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3

1、培養學生自行設計實驗的能力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科學學習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以探究為核心,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一基本理念,對科學探究提出了具體的內容標準。教學中,應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大膽進行猜想,鼓勵學生設計多種實驗方案,選擇有針對性的實驗進行研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實驗是國小科學課的重要形式,它不僅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了條件,而且實驗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識發生、形成的過程。為了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學習怎樣去設計觀察實驗活動及認識熱的傳導這兩個主要教學任務。我把這節課的設計為導入、基本活動、擴展活動三個部分,也是逐步推進的三個層次。

在我介紹了凡士林,並讓他們觀察了熱在鐵棒中的傳遞後,也就是解決了觀察的方法之後,提出:觀察銅棒的一端被加熱時,銅棒的其他部分變熱的情況,並作詳細描述。這是一個實際觀察、描述層面的認識。在這一層中,需要他們自己設計出實驗去觀察熱在銅棒中是如何傳遞的。在這裏我並沒有直接做演示實驗讓孩子們觀察,而是分步出示模型,讓孩子們參與進來,去猜測實驗的結果,讓他們親歷探究過程。

最後孩子們研究了熱在銅棒中傳遞等多個活動的基礎上,找出共同的特點,概括出:熱從温度高的地方傳向温度低的地方。 ——在一定數量的觀察活動基礎上,形成對傳熱——熱的傳導的認識

2、重視學生間的互相評價

在學生彙報和展示實驗方案和發現後,請其他小組的同學評價“他們是否做得科學,有哪些不足之處,還可以怎樣進行改進?”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從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得出結論,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本課採用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彙報、展示。在這些活動中,使學生學會分工合作,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傾聽別人的意見,善待批評以及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分析、欣賞、分享、互助……

3、注意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後再進行,而必須伴隨於教學過程之中。在教學中我會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當學生上台彙報、展示時,通過其他的同學的評價,同學們更明白對比實驗的要求,實驗操作的規範性。最後讓每個孩子進行自我評價,在學習中獲得自信、滿足、快樂。 內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4

教材分析

1、“人與環境”和前兩個單元構成“環境”部分,在前兩個單元的基礎上,研究“人和環境”的關係:人對環境有需求,人的行為對環境也有影響,人與自然要和協相處。

2、“環境與保護”單元是本冊的綜合,是對前幾個單元的概括和總結,突出了本冊的“環境”主題,教育學生要重視環境、保護環境。專題研究“做個環保小衞士”教育學生要將保護環境的行為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真正成為“保護環境的小衞士”。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因為所學內容比較直觀,貼近生活,學生對此比較熟悉,應該感興趣。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由於學習《科學》這門功課已有三年,學生要自己學習並拓寬知識面不會很難。

3.學生認知障礙點:環境的.影響和人類息息相關,可是為什麼説的和做的不一樣。

教學目標

1.能分析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2.能通過角色扮演體會人類對環境破壞帶來的後果,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其他同學扮演的水平。

3.能預測認為覆蓋某塊地時給生物造成那些影響。

4.能準確地描述實驗結果。

教學重點和難點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和體驗人類的活動影響了環境,影響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人類的生存依賴於環境,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類的生存。人類的活動又影響着環境。那我們人類對環境有哪些影響呢?

2、出示課件,展示圖片,學生談感受。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動植物的“訴説”

1、學生以小組觀看有關自然環境的圖片和資料,自主選擇自然環境,並説出生活在其中的動植物。

2、小組活動:選擇角色,並討論分析“他”的生存對環境的需要。

3、課件出示反映人類活動的圖片,學生觀察,談感想。

4、角色扮演,小組內表演,並推選代表。

説説各自的食物、水源、住所和活動空間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談自己對人類的呼籲。

5、全班展示,表演,評價,談收穫。

活動二:改變一個小環境

1、小品展示學生日常生活行為,主題為:日常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2、根據小品內容學生展開質疑:

這些活動真的會影響環境嗎?如何判定?如何驗證?

3、引導制定模擬實驗計劃。

4、預測實驗結果,小草會有什麼“反應”。

5、動手實驗。

6、小結:注意做記錄,隨時觀察。

三、總結。

1、列舉人類哪些活動影響了周圍環境。

2、談實驗活動的感受。

四、教學後記:

引導學生明白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回會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板書設計

動植物的“訴説

第一組是森林 金絲猴 樹被人們砍光了,

抓我們送到動物園去,

剝奪了我們的自由

第二組是草原 跳鼠 人們在這裏大量放牧,

草原退化,我們的同伴越來越少了

第三組是湖泊小魚 人們把亂丟垃圾,大規模捕撈,

恐怕那一天人類在也吃不到魚了。

那麼對於那些小動物,花草樹木的控訴,我們該怎麼做呢?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5

本課選自國小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課,這是一節通過探究的方式,發現科學規律的好課。本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關於科學探究的理念,使探究式教學走出形式化和程式化的誤區,解決了探究式教學方式操作層面的困惑。

全課緊緊圍繞“擺擺動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親歷“發現問題、進行假設、制定計劃、實驗驗證、收集數據、表達與交流、總結歸納”等探究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探究活動中獲得科學知識,提升研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正是我在科學教學中所追求的三維教學目標。通過實際教學,我感覺到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如下特點:

一、為開展一個充分而深入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

科學探究活動是科學教學的中心環節。我深知科學探究已經成為國小科學教學的主要途徑和目標。但是怎樣才能使探究活動開展的有價值?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深思。本課教學中我做了這個嘗試。我力求讓學生親歷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包括髮現問題、進行假設、制定計劃、實驗驗證、收集數據、表達與交流、總結歸納等。在課堂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運用對比實驗,開展一個個充分而深入的科學探究活動,使探究式教學走出形式化和程式化的誤區,發揮探究活動在科學教學中的最大價值。本課我側重對發現問題和設計實驗驗證方案兩個環節的訓練。

首先,要細心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兒童對科學的興趣。我在教學活動的起始階段,安排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如:“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然後通過做擺,觀察擺,研究擺的擺動來發現問題,確定探究的目標。

其次,制定實驗驗證方案。探究實驗能力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內容,而設計實驗計劃能力又是實驗能力的最高層次。它能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空間想象力。實驗設計是指人們為了進行某種觀測,探究實驗前的方案、策劃等。它包括人們在實驗前對要達到的目的,而提出採取的方法途徑、以及根據實際選擇合適的工具、儀器,實驗過程需要記錄的'數據、對實驗結果的預測、實驗過程需要的處理方法等。這些工作進行得是否合理、周密,往往決定一個實驗的成敗。我將本課探究目標“擺擺動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分解成三個要研究的小目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好奇心選擇一個分目標進行設計。我認為設計實驗方案比實驗驗證過程更重要,因為它是實驗成功的前提條件。

在這一環節,我充分發揮教師“扶、引、放”的作用,扮演了一個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科學探究決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課標指出:科學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在國小階段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在學生彙報實驗設計方案時,我以一個小組為例,從探究過程、對比實驗的運用、小組分工、操作順序等進行了具體的指導。為學生預設一個充分而深入、有序、可行的探究過程。實驗效果非常好,成功率較高。

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探究活動。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是區別於傳統教學的一個明顯特徵。在科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將學生分配在一個個小組裏進行探究活動,每個人要與同伴進行協商,要聽取同伴的意見,要有分工,集中集體的智慧,才能完成好小組的探究活動。在這種環境氛圍裏學習,逐漸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學會與人和諧相處,這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必需的素養。

在課堂上,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已成為學習的主要形式。小組合作時每個小組都有一個具體的學習目標,大家圍繞着這個學習目標進行探究,分工合作、整合意見、發揮集體智慧、得出結論。現在我以一個小組的合作學習為例,談談我是怎樣指導操作的。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做實驗必須要嚴謹、周密,小組成員要配合默契,才能確保數據的準確性,這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在學生探究實驗的過程中,我對各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如:有的小組選擇研究擺擺動快慢與擺錘重量的關係,這組對比實驗要求改變的條件是擺錘的重量,控制不變的條件是擺動幅度和擺繩長短。這個小組在改變擺錘重量的操作時,他將第二個鈎碼掛在了第一個鈎碼的下面,這樣在增加擺錘重量的同時,兩個鈎碼的重心下移,等於又增加了擺繩的長度,這樣操作得出的測量數據就不準確了。所以指導小組同學要將兩個鈎碼並排掛在一起,控制了擺繩長短不變的這個條件,實驗才能獲得成功。探究後,小組同學相互交流,分析處理數據,最後得出正確的探究結論。

本課的小組合作學習真正走出了形式化的誤區,學生在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中科學素養得到真正提升。

三、本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慮。

《測量擺的快慢》是一節能夠承載科學素養各個因素的典型探究課。好的教學設計會讓學生受益匪淺。

擺是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的物體,不管是舊的自然教材還是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都有研究擺的內容。在測量時間還不夠準確的年代,科學家伽利略就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單擺是實際擺的理想化,擺鐘的鐘擺可以看做是一個單擺。嚴格講單擺的擺動角度要小於或等於5°,但實際上不超過10°,對擺擺動快慢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記。而我們研究的擺,擺動角度在15°左右,對擺擺動快慢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但擺動角度太大,就會產生影響,所以課上為了保證實驗的成功我強調了擺擺動角度不要太大。這樣就會給學生留下一個懸念:為什麼角度不能太大,角度太大會對擺擺動快慢產生什麼影響等。我想在留下懸念的同時,也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課後繼續深入的研究。雖然這不是我們國小階段所能解決的問題,但卻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這也正是國小科學課程所要培養的科學素養之一。

在探究活動設計方案的環節上,我指導得特別細緻,實驗成功率也提高了。但有個別小組仍控制不好不變的條件,操作缺乏規範性,同一條件下多次測量的結果出現不同,。看來教學設計一定要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因為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要有一個漸進內化的過程。

總之,本課教學能為學生創設一個充分而深入的探究平台。通過小組合作,運用對比實驗,讓學生經歷“擺擺動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這個探究活動的過程,使學生從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嚴謹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這正是科學教學所要達成的三維教學目標。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6

大腦對學生而言,是非常神祕的。雖然我們都有一個大腦,可我們沒有見過更沒有研究過大腦。因此,教師要引領着學生熱情探究,揭祕大腦,並實現多元化目標的達成。

在教學時,我從學生喜歡的遊戲——動腦筋急轉彎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習興趣,營造了探究情境,並直奔學習主題。在短短的幾分鐘時間裏把學生帶入了愉悦的學習狀態中。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大腦的形態結構,我在ppt課件圖片的基礎上準備了與大腦某些特徵相似的具體實物來讓學生比較認識。比如:腦的重量,我讓同學們用自己最熟悉的課本進行類比,親自體驗;學習腦的大小時,讓學生用拳頭模擬自己的大腦;認識大腦的形狀以及腦的表面結構時,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核桃仁的樣子;瞭解大腦的軟硬時,讓學生碰一碰豆腐……這樣學生對大腦的認識就更具體了,化解了難點、突出了重點。

然後藉助學生對大腦形態結構的瞭解,講解大腦表面的溝回,並通過人腦與貓腦的溝回的對比,引出記憶力、創造力與大腦的密切的關係。並及時組織記憶力測試和拼七巧板的活動,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推向了高潮。既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又使知識鞏固與智力運用有機結合,使科學課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在教學中突出一個“趣”,強調了學生的'獲得體驗,強調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最後,引導學生在課後開展後續活動。探究科學的活動不是一兩節課就能夠完成的。拓展學生的信息渠道,廣泛利用教科書以外的各種資源,而不是拘泥於教科書上規定的教學內容。

這節課美中不足之處,教學設計時有設計到,但在實際講課時,沒有準備豬腦,使學生少了最為直觀的觀察與體驗。對於準備的其他材料有些學生不是很熱情,這樣有些學生對大腦的一些結構及功能認識就不會很到位。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7

運動與摩擦力教學反思

本堂課讓學生親身感知摩擦力,強化了摩擦力給人留下的印象,使摩擦力在學生的思維中由抽象變為了具體;讓學生親歷親為去進行實踐操作,可以使學生養成尊重事實的優良品質;讓學生動手操作、分析總結、發現新知,能夠使課堂充滿實踐性、概括性和科學性。另外,課堂延伸,讓學生走出課堂去拓展新知,使課堂成為學生課餘學習的橋樑,從而真正實現授之以漁。

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教學反思

課前,佈置學生按書本的要求做了一個“地形”,但沒有按時完成的小組很多,使本堂課的效率不高。實驗中體現出來的問題:一個是土的鬆緊程度,一定要適中,太鬆了,“雨水”一衝就垮,太緊了,又半天不見動靜。二是出水口要挖得大一些,防止阻塞,形成“洪水”,不利於侵蝕的觀察;最後,接徑流的容器一定要大一些,否則一接就滿,也會給實驗造成麻煩。這個實驗在操作時也有比較多要注意的細節,比如降水的高度、位置,觀察的項目等,都需要學生在進行實驗時明確了實驗要求,這個實驗一節課中只能進行一次,不能重新做,實驗前明確實驗的各項要求和重要。在實驗前由於我沒有着重強調,使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又不斷的看書,整個實驗後實驗室也是留下了很多水。真是一次最髒的實驗課了。

石會改變摸樣嗎教學反思

本課時我在課堂教學充分考慮到學生興趣、生活環境,導入時選擇學生熟悉的巖石為素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引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努力激發學生積極調用已有經驗,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開展科學研究,並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本課教學中,我並沒有生搬硬套的給學生灌輸如“風化”的知識,而利用學生對巖石與生俱來的興趣,通過老師的引領,通過學生的科學探究,利用“冷熱的`作用”和“水的作用”兩個模擬實驗,使學生經歷探索巖石在“冷熱”與“水”的作用下發生變化的探究過程。在探索巖石變化的原因時,對於“植物根的作用”由於時間的限制,不能在課堂中及時探究驗證,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實驗來驗證,把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向課外。同時結合多媒體技術,瞭解了大氣對巖石的一些影響。在“假設——驗證”的實驗活動中,體驗大自然的力量,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樂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求證意識。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是理論上的知識,在講解過程中不夠詳細,讓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出現一些混淆。並且對本地石樑的地形瞭解欠缺,所以探究在家鄉是什麼地形時,學生講到的地名,地形不能夠對上,區分上有點難。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對每個地形配以圖片,並且出示了本地有名景點來講解地形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這是會發現,我們的周圍也有很多的地形。

整節課總體框架不錯,在課堂上的條理清晰,並引導得當,用上課件,圖片文字等更加直觀,加上學生的印象。但有時過分美觀的圖片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轉向其他關注點,故應稍加調整。在講解地形圖環節感覺還好,看着地形圖,讓學生直觀瞭解了一些地理知識,如大河向東流——地勢,西高東低。

測量力的大小教學反思:

前面課上用了重力、彈力和反衝力使小車運動,這節課就要測量力的大小。彈簧測力計的結構介紹很簡單,學生能一目瞭然,問到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原理時,學生就很難回答。我用彈簧拉長的動作引導,但還是沒有學生對我動作有所反應。最後還是隻能又回到彈力的知識回顧,才有學生説出了利用彈力的原理。對於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問題還是有些人有困惑,他們覺得彈簧式可以無限拉伸的,只有個別學生説出“力很大彈簧就成鐵絲了”我覺得這句話很有説服力。我們老師也需要從學生的話語中找到學生都能理解的話。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8

《山脈的變化》是冀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地表緩慢變化”的第一課,是在上學期學習了“地表劇烈的變化”單元的基礎上,探究影響地表緩慢變化的諸多外力因素。重點是學生設計模擬實驗並進行實驗操作。本課通過4個相關聯的活動,用觀察、假設和探究的方式,讓五年級的國小生經歷了一次研究山脈的變化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高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反思如下。

本課導入時,首先根據學生日常的生活體驗提問“你喜歡爬山嗎?你想知道山脈是怎樣變化的嗎?”來引入課題,而後出示了不同形態山脈的圖片來引導比較“老年山脈”和“幼年山脈”在外形上有什麼不同?想象“老年山脈”在形成初期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老年山脈”會變成現在的樣子?引起學生的思考;第二個活動通過對有可能引起山脈變化的自然力量,提出假設;由於引起地表變化的諸多因素對山脈的影響極其緩慢複雜,對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歷程的人類生命個體來説,是無法觀察到其變化的全過程的`。因此,第三個活動是根據假設,進行模擬實驗,並記錄實驗的結果。

在第二個教學環節,學生的表現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設計課程時,我本來預設了多種引起山脈變化的因素,但還是有學生提出了生物屍體對巖石的腐化作用,初聽這個猜想,我有些措手不及,但隨即肯定了學生的猜想。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他們完全可能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因此教師在課前一定要充分預設,並及時給予學生適當的解釋與肯定。

其次,在學生設計實驗環節,仔細想來教學的每一部我都牢牢的掌控着,比如我事先準備了玻璃片,酒精燈,試管夾等。學生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模擬冷熱變化對巖石的作用”於此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設計實驗時只能摹仿課本給玻璃片加熱,然後用水冷卻。學生拿什麼設計課本以外更開放的試驗方案?這裏可以讓學生在看到課本內容和實驗器材之前先設計實驗方案,這樣的實驗設計可能五花八門,但也能最大限度的放飛學生的思維。然後再給出實驗器材引導學生根據所給器材設計實驗並操作。

遺憾的是學生對課堂上的模擬實驗和大自然的真正的風化作用還不能有效的整和,課堂上的體驗、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理解和實際總存在着一定的“縫隙”,學生經過實地考察後整理出的問題,課堂交流起來就很能切入到問題的要害。因此如果有條件的話,應儘量滿足學生親身體驗。感受到的往往比“想出”來的要直接實際的多。

探究教學所追求的不只是讓學生收穫知識、認識事物,還幫助學生獲得對生活、對世界、對人生的感悟與體驗;不只是讓學生獲得探究世界的能力,還鼓勵學生有質疑問題的勇氣和樂於創新的精神;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知識、智慧的重要,還讓他們體會到個性發展的自由、生命力量的彰顯。

最後,課堂實驗的完成並不是教學的終結,運用於生活實踐才是知識的昇華。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9

本節課原本打算讓學生首先做一個簡單的相機鏡頭,通過模擬模擬鏡頭,觀察鏡頭成像,探究相機的成像原理。但是在設計的時候,由於的製作比較的麻煩而且凸透鏡缺乏,因此我在上節課的佈置了在課下事先按照相關的步驟用自己準備的材料做一個。但是在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幾乎都沒有帶來。我問他們為啥沒有做呢?學生説家裏沒有凸透鏡,因此沒有辦法進行之中。不得已本節課只能用我做的鏡頭,學生進行觀察,然後得出照相機的成像原理。但是隻有一個,學生不可能都進行觀察操作。我想這節課的改進的之處還是由老師準備凸透鏡,學生準備相關的卡紙,雙面膠,透明膠帶等。然後還是在課堂上進行製作,然後用製作的凸透鏡製作的鏡頭,探究照相機的成像原理,然後通過鏡頭和眼睛結構的對比,得出眼睛的成像原理。本節課的關鍵是學生進行探究凸透鏡的製作的相機鏡頭的成像原理。這是一個學生需要探究的的重點,而且是學生的學習的難點的地方。我想在以後的`教學能夠在本節課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這個做的話,一定能夠得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組織的實施過程中,我想應該首先準備好凸透鏡等材料,其次是製作方法需要老師進行指導。我想凸透鏡由學校的老師進行用相關的放大鏡進行準備,然後學生在探究過後,可以收取上來進行展示。製作方法的教學是個重點,為了學生能夠高效製作成功,提高學生的製作效率,這個部分需要老師進行精心指導,但是也不排除學生的新穎的製作方法。然後就是鏡頭的原理原理的探究,這裏需要學生小組在組長的組織下進行現象總結和結論得出。因此小組長的作用和職責需要加強。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0

通過兩節課的時間,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本節課用時這樣多的原因是食鹽佔用較多的時間,一個實驗室食鹽溶解蒸發析出的過程,還有一個實驗室水泥凝固的過程。在這兩個食鹽上需要用大量的時間,特別是水泥凝固需要較長的時間。

在教學中,我實驗的方法進行改革。原來加熱蒸發食鹽水是鐵架台、燒杯,石棉網,酒精燈。這次利用是試管夾,試管。因此現象出來的比較快,效果比以前要好。因此我認為這樣的`改革還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學生看到了食鹽析出來的過程。 水泥的實驗較為簡單,但是需要將水泥晾乾凝固。這個過程比較緩慢,學生需要在課下繼續觀察自己的食鹽。這也是鍛鍊學生持久觀察,探究的能力。 在學生進行彙報的時,學生能夠較好的得出實驗現象。但是有少數的小組在實驗記錄上下的功夫較少,需要進行督促和教育,採取適當的措施使他們積極的記錄。

還有個別學生停課不認真,我想一方面有學生的因素,另一方面需要我將課設計的更加的完美。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實驗、使學生能夠用科學實驗的證據來説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學重點: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利用科學實驗的證據來説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學難點:學生自主制定一個簡單的對比實驗研究計劃並進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指導學生學習進行自主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來研究斜面。

學情分析:在前兩年學習科學己有基礎上,學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學生對學習科學興趣很濃,接受能力快。本課教學內容趣味性、操作性強。斜面應該是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一種簡單機械了,雖然嚴格的標準斜面並不多,但是很多變形的斜面卻一直服務於我們的生活,在教學中,應該認真分析這些變形的斜面。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尊重事實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逐漸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使學生樂意與同學之間進行合作實驗。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收集關於斜面的相關資料

教師準備:關於斜面的相關資料、搭斜面的材料(長度不同的木板)、測力計、一塊木頭上釘一顆鐵釘和一顆螺絲釘、螺絲刀、鐵錘。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1.出示飲水桶

談話:今天老師遇到了一個難題,想請一位同學幫老師把這桶水搬到講台桌上來,誰願意幫助老師?

2.找一位同學來搬飲水桶。

3.找兩位同學來搬飲水桶。

4.提問:那麼,我們一個人有沒有辦法把飲水桶搬上去呢?

5.讓剛才那位同學利用木板再來試一次。

6.提問:這位同學兩次搬飲水桶有什麼不同?

7.小結:像這種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種簡單機械,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斜面。(板書課題)

學生紛紛舉手。

一位同學沒有把飲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兩位同學把飲水桶搬到桌上。(還是很吃力)

學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學生想不出教師可提示)

學生利用斜搭的木板獲得了成功。

學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過教師與學生親切自然的交流,營造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課題。

斜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簡單機械,設置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髮現周圍的生活現象存在着科學道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問:斜面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2.組織學生彙報各組的猜想。

3.提問:那麼,我們能不能利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4.組織學生彙報各組的研究方法。

5.談話:各組同學開始行動吧!

6.組織學生彙報研究的數據和結果。

7.組織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

8.小結: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斜面確實可以省力。(板書:斜面可以省力)

實驗記錄單:

實驗內容測力計讀數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傾斜角度的斜面的對比實驗

1.提問:請大家再來觀察我們剛才得出的數據,你還有什麼發現?(教師可適當用不同顏色的筆劃出直接提起測力計讀數相同,利用斜面讀數不同的數據)

2.提問:造成這種現象可能和什麼有關係呢?

3.提問:我們再如何進行研究呢?

4.組織交流各組的實驗方案。

5.談話:下面就開始我們的研究吧!

6.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根據情況,適當進行指導。

7.組織學生彙報各組的研究數據和結果。

8.總結:在不同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動物體,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書: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實驗記錄單

傾斜角度測力計讀數

三、鞏固應用斜面的作用

1.談話: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斜面這種簡單機械。斜面有什麼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與什麼有關係呢?

2.出示斜面的應用圖片(變形斜面)。

談話:請大家觀察斜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3.談話: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

學生思考。

小組交流。

提出猜想。

彙報交流。

各小組利用實驗器材設計實驗

集體交流研究方法。

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交流各組研究的情況。

分析各組數據,得出結論。提出研究的`問題。

交流各組提出的猜想。

學生仔細觀察數據。

根據提示思考。

發現:這幾個組利用測力計時讀數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後雖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卻不相同。

學生思考,回憶剛才的實驗,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傾斜角度有關係)

回憶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彙報交流,互相補充。

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彙報。利用已有數據,發現新問題。

學生思考後回答。

學生觀察、思考、彙報。

自由發言。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科學的過程和方法。

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歸納概括能力。

適當的引導,放手讓學生大膽猜想,利用材料設計不同坡度實驗。培養學生好奇好問的習慣。

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對比試驗是科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實驗。

這是對知識的鞏固與拓展,進一步使學生認識體會到科學即生活的道理。

整個學習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傾聽,對學生大膽創新、仔細認真的學習進行表揚,並積極指導學生學會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小組之間的交流討論。提出問題

1斜面有什麼作用?

2猜想

3制定實驗方案

4實驗

①分組實驗做記錄

②分析數據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結論

實驗驗證斜面越平緩越省力。

1引導學生用長短不一的木板墊起同一高度進行實驗,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的讀數並記錄下來

2引導學生比較木板的長短與彈簧測力計讀數的關係,得出規律。

3總結兩次實驗記錄,得出結論。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師: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個能登上塔頂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佔地面積小,應該怎樣修?

學生思考設計。學生思考後回答。

自由發言把課堂探究進一步擴展為課下探究。使學生明白科學就在身邊,培養科學服務於生活的意識。怎樣才能較容易的騎自行車上陡坡?

板書設計: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學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觸較頻繁的一種簡單機械。但究竟什麼是斜面,為什麼要用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應用等卻是學生所陌生的。在本課教學中,我以盤山公路為切入點,按照“做中體驗—探究發現—交流總結—應用”的思路進行教學,介紹了有關斜面的知識。

科學教學要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2

我認為這節課要得出結論主要是要得到不同條件的生態瓶中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的`觀察。

但是我在課堂中,有很多的魚都是沉喜愛水底好像不願浮上水面,就算是倒掉一半的水,小魚也還是在水底轉悠,得不到明顯的數據差異。增加小魚的數量,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就要比較明顯了。

怎樣才能使實驗更加精確,更好的得出結論呢,就是我遇到的困惑。實驗活動的課堂紀律問題還是比較頭疼,一活動就控制不了學生了,這方面還需要繼續請教老教師,多向他們學習。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3

《光的行進》是五年級第二單元的起始課,本課教材安排了三個教學活動:一是認識光源,二是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這裏麪包含兩個概念:一是光源,發光的物體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沿直線行進的。

考慮到光是學生日常生活最常見的物體之一,因為太熟悉,一般的情境不能激發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學時用謎語小詩開頭,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研究的內容,同時讓學生感受自然界繽紛絢麗的色彩。利用這個活動,產生情境。引出學生要研究、也能研究的問題---光源。

學生有光沿直線行進這個前概念,只是不夠清晰。因此,我運用對比的方法,先觀察拋出物體在空中的運動路線。接着,回憶水波紋的擴散路線。然後提出燈光如何畫?從而引出光在空氣中可能是沿直線行進的。這樣設計讓學生的思維有梯度,使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動手之前先動腦”這是路培琦老師曾説過的一句話,這句話體現了科學課的重要意義。在教學環節的第三部分,驗證光的直線行進,學生進行探究實驗之前,我安排學生先進行討論: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怎樣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呢?學生在彙報實驗方案時,重點讓學生説出實驗時硬紙板應如何擺放?在實驗中要注意:三個紙板平行,三個小孔在一條直線上,紙板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這些都是實驗成功的關鍵所在。

解釋小孔成像是個難點,所以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畫出燃燒的蠟燭的火苗。接着,觀察通過小孔看到的蠟燭火苗是什麼樣的?學生髮現是倒立的。然後運用本節課的知識學生很容易就解釋出小孔成像的原因。同時強化了光是沿直線行進的這一概念。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思,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也要帶着更深刻的問題走出課堂。所以在課程的結尾,我提出問題:如果小孔變大,還會看到小孔成像現象嗎?相信會引起學生更深刻的思考,與最積極的行動。

教學存在的不足與改進:

1、概念建構思維無深度。學生舉出各種發光物體後,我出示了光源的概念,接着分類,這樣做學生的`思維無深度。改為:學生舉出各種發光物體後,先分類,再出示概念。這樣學生就會把本身發光的物體分在一起,把反光的物體分在一起。然後教師出示光源概念,這樣學生在分類時才會有深層次的思考,會在潛意思中建立起光源的模糊概念,然後教師出示概念,學生才會產生醍醐灌頂似的頓悟。

2、實驗材料的準備缺乏結構性,小孔板的孔都開在中心。換做:小孔板的孔開在三個不同部位,這樣學生在實驗設計與操作中思維才會有深度,只有把三個小孔放在一條直線上,光才會通過小孔,使學生的體驗更強烈,光是沿直線行進的。

3、光在水中沿直線行進的實驗中,我選用水中加兩滴牛奶,用手電筒從側面照射,在水面上觀察光的傳播路線。手電筒的光線容易發散,換鐳射筆實驗效果會更好。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4

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感覺》一課,教學內容多,理論性強,可參考的資料很少。

因為本課理論性強,光憑空洞的説教,學生肯定會覺得無味,為了克服這一點,我在網上找了一些圖片並截取了教材上的一些圖片,精心製作了上課用的課件。教材中的活動並不多,我在教學本課時,充實了許多實驗活動,使教學過程更加豐富多彩,學生也需要這樣的教學活動。

我始終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出發點是學生的需要,而落腳點則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一些設計實驗方案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實驗材料的選擇權下放到學生的.手中,而這些做法,就是教師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如在教學觸覺時,我結合“摸獎”活動,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當學生確定蒙着眼睛摸物品時,我又讓學生選擇摸什麼物品,最後由學生選擇摸幾種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採用小組合作方式,形成了各有分工、相互補充、彼此評價的合作氛圍。於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學習方式在課堂中形成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這節課成敗的關鍵。因此,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設計就起着決定性作用。而有的時候,教學內容是固定的,那麼我們就需要教師採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來補充教學內容的不足。本節課中我用課件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用一些小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用“看多出的手指”活動來教學錯覺,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強調以科學探究為主來組織教學,通過組織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解決科學問題,形成科學觀點的全過程,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感受、體驗並內化。在學生的實驗活動中,我做的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更多的是讓學生小組合作,自行探究,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5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觀察、分類、收集資料等形式的探究活動,使學生了解動物利用保護色和擬態來保護自己的具體實例,增強對生物適應環境的理解。這一課的重點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保護色”和“擬態”概念,基於這一教學重點,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第一,學生自主學習發現法。導入方面,我直接導入,由自然界的動物30多萬種,在弱肉強食的大自然中,動物為了生存下來,各自有自己的護身法寶,那自然界中的動物又是如何保護自己、逃避敵害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問題——9奇妙的護身術。我利用捉迷藏遊戲的方法給學生展示了5種動物,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問題是科學探究的開始,在這樣的情境中他們興趣盎然地帶着問題、帶着猜想、帶着期望,進行積極自覺的探索。説説你找它們的感受,學生説很難找,我問為什麼難找?從而引出保護色和擬態的概念,再出示兩組圖片,尋找它們的相同點,鞏固學生的認知,再次讓學生深入的理解概念,在這個環節,我忽略了書本,應該讓學生在對概念有一定的認識之後,自學書上的知識,從而能正確的歸納出保護色和擬態的概念。我設計的本意是想讓學生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歸納總結,用自己的話説説保護色和擬態的概念,也許實際操作時體現的不太明顯。第二,注重培養學生蒐集料的能力。在彙報動物防禦敵害的方式時學生給了我很多驚喜,沒想到學生能蒐集到那麼多的資料,有些動物的名稱我還沒聽過,如:椿象放臭氣保護自己,海蔘吐出內臟自切保護自己,等等。第三,我注重小組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記錄在表格中。這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過程,由觀察圖到歸納概念,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

有待於提高的是,第一,只顧及課件的製作和精美了,學生和課本的交流很少,雖然我把課本上的知識都轉化成了課件,但是學習的過程,缺少了自學文本的過程,課件應該適當的取捨,和文本互相融合。第二,給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充足。給學生鞏固知識做練習的時間少,沒能很好的反映出學生學習掌握新知識的情況。第三,沒很好的利用課上生成的`課程資源。實際教學情況和我的預設存在差異,科學課堂是一個開放的課堂。課上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小意外,在結課環節,我説世界上每6小時,就有一種動物滅絕了,聽到這句話,你有什麼感想?我的設計意圖是旨在讓學生樹立愛護環境,和動物和睦相處的意識。也許是有的學生沒理解其中的含義,一位愛思考的男生站起來説,“我不同意這種觀點,蒼蠅為什麼沒滅絕?”這很出乎我的意料,是他的理解出現的差錯,還是我表達的不夠明確,答非所問,我有一點氣憤更多的是慌亂,怎麼處理呢?有點躲避他的話題,如果我這樣説,那是因為有適合蒼蠅生存的環境,蒼蠅才能生存下來,如果我們的生活很乾淨,一塵不染,蒼蠅就無處藏身了,例如,恐龍的滅絕就是因為它不適應環境,無法生存下去所以滅絕了,這也是生物學家達爾文説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自然選擇,有些動物是因為它的數量很少,物以稀為貴,所以才被定為國家保護動物,特別加以保護。這樣的回答,既向學生講解了蒼蠅為什麼沒滅絕,生物生存的法則,也滲透了愛護動物,保護它們生存的環境的意識,一舉兩得,看來我還要繼續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這樣,課堂才會更加高效、充實、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