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8.94K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1

活動與問題:1、每人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塗上顏色;再把這張紙的1/□看作單位1,表示出它的1/□,也就是1/□的1/□,把折出的1/□塗上然後把這張長方形展開看一看,塗色部分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2、你能把剛才摺紙的操作活動用算式表示出來嗎?3、猜想與驗證:塗兩種顏色的陰影是整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打開摺紙並驗證。4、把學生的算式和結果儘可能多的都寫在白板上。5、小組討論並發現規律。

【反思三】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為國小生看得見、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這是每個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很好考慮的問題。許多成功的`案例説明,讓國小生動手操作是提高數學學習的有效策略之一,因為這樣做既符合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徵,可以吸引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識的教學活動中來;又能使他們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整理,找出有規律的現象,逐步抽象、概括,獲得數學概念和知識,使抽象問題具體化。

基於這樣的認識,在實踐中設計本課時,有以下三個想法:

1、開放式的教學設計。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折成1/□,可千萬不要輕視這個小小的□,它給學生的很大的空間和權利。我們常説,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個□就是在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2、讓學生經歷猜想與驗證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研究數學問題的方法,有了大膽的猜想才會更有繼續研究的慾望。

3、在親身活動中感受數學。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牆壁上張貼着一句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案例三的設計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把較複雜的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用摺紙這一直觀動作進行反映,有利於學生感受和理解計算方法。

現代教學論認為,每位學生都有潛力,教師的作用僅僅是激發這種潛力。因此,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力求凸顯學生生命的主體地位,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其內在的發展潛力,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他們經歷知識的發現、問題的思考、規律的尋找、結論的概括、疑難的質問乃至知識結構的建構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過程,使短短的一節課,時時充滿生命活力。這是學生課堂生命活動得以充分展現的關鍵。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儘可能給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但數學課的操作畢竟是學習意義上的操作,是一種特殊的動手活動,在組織操作活動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有明確的操作目的,切忌為了操作而操作,使活動本身流於形式。二是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學具操作要注意適時、適量和適度。適時就是要注意最佳時機,當學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時,用學具擺一擺,就會起到化難為易的效果。適量是指要控制使用的次數,活動的時間,並不是搞得越多越好。適度是指當學生的感性認識已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應引導學生在豐富的表象的基礎上及時抽象概括,掌握火候,使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2

上了這節課總體感覺還可以,課堂上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有成效地學習,總的來説教學效果還好。本節課着力突出以下特點

一、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設計這節課時我沒有讓學生上去就自學課本,而是先出示例3讓學生試做,因不會計算讓學生產生疑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提高興趣。而又自然的導入新課,達到一石二鳥的教學效果

二、以生為本,轉變角色,做好引導

本課的教學,我始終做好學生與自己的角色轉變。出示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學生會的老師不講,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傾聽學生答題的理由,發現錯誤,及時幫學生糾正。讓學生在一個輕鬆的課堂氛圍中快樂、有效地學習

三、在動手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發展,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學生在上一節課已經學習了《分數乘整數》,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3小時能做多少個零件?學生很快就能回答結果並説明理由。那麼在下面的問題中讓學生自己拿出學具,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去發現×的計算結果,感受到知識是動手探究中得來的,既提高學生的興趣又懂得方法,這何樂不為呢?然後在這種情況把學法遷移到求×的結果上,可以説輕車駕路

四、在練習中得到鞏固,提高理解能力

學生通過有效地探究得出分數乘分數的.算理,我精簡練習讓學生既鞏固基礎,又提高學生的判斷思維能力,加強算理的理解。

不足之處:在以後再上這節課時我可以將自學和操作結合起來,節省出時間讓學生能有更多交流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加深他們對分數乘分數意義的理解

另外,我也要準備教具再次演示,讓全班學生都看到,或放幻燈片動畫演示塗色過程,以便照顧到後進生,使他們真正理解探究過程。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3

緊張的三天時間過去了,對於我來説,彷彿經歷了一個重大的抉擇,我是一個心裏素質極差的人,有人説,我為什麼還要不斷地把自己的博文寫下去,不是為了別人,不是為了做給人看,而是做給自己知道,讓自己知道自己有那麼多的不足之處,能夠不時的檢視自己,審察自己,更能不斷地提醒自己,自己是一個永遠需要各方面營養填充的個體,也是一個需要不斷糾正自己的`人。

在這節課中,有兩點沒能做做到的地方,一個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引領孩子們看到把1/2公頃平均分成了4份,也就是把1公頃平均分成了8份,這樣學生在思維上就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過渡,孩子們不能在腦中形成清晰的認識,認識不到求1/2公頃的1/4是多少,求的是1/8公頃,分母代表把1公頃一共平均分成的份數,分子1代表取了其中多少份。面對孩子們的困惑,正是由於在指導上的缺失,才失孩子們不能更好的理解到這一點,要想讓孩子有大視角,我們必須先要有大視角。

第二,能讓孩子們更具體的感受到,分子乘分子的積代表什麼,分母乘分母的積代表什麼,只能説,我們無論想到了多少,如果只是一味地關注我們自身,都會影響到我們自己做的事,就如同牆角的花,當我們孤芳自賞時,天地變小了,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錯,只有在一種忘記自我的狀態中,才能做的更好,也許這是一條永遠都要堅持的理念。

當然,此次活動,也讓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另一方面不足,沒能請同事深入到自己的課堂之中,只有別人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缺失的地方是哪些,也只有一針見血的指出,才會讓我們前進的步伐更穩鍵。

生活給予我們的挑戰也許更是一個個地機會,更是一次次促進自己的方式,在這樣的角度看來,壓力更能讓人進步,讓自己更適應不斷變的形式,讓自己更能成為一個掌控自己的人,比什麼都重要!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4

本節課《分數乘分數》是人教版六年級數學第二單元的內容,重點是鞏固和進化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於課堂中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為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1)、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2)、以3/4×1/4為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後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後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3)、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試一試,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併為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積累認知。整體教學的效果很好。

由於學生有比較堅實的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所以對於探索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探索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進行。而在分數乘分數計算過程的探索中,由於學生剛剛認識“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並且用圖形表徵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比較複雜,因此採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較好。

學生在計算分數乘分數時能根據計算法則進行計算,但對於計算過程的約分,部分學生的約分意識不強,如3的倍數,7的倍數,甚至更大質數的倍數,學生不知道約分,使結果不是最簡,還要加強訓練。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5

[片段一]

師: 1/41/2你們能不能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計算出它的答案呢?

生:能。

師:請同學們聽清要求,先獨立思考,再與你的同桌交流你是怎麼想的?

生:(嘗試計算答案,探究算理)

師:(巡視,指導)

師:許多組想出了很多辦法,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説説你們是怎麼想的?(據學生彙報:化小數板書;摺紙請他生再演示;彙報算式先放一放,最後請學生説説理由)

組1: 1/4=0.25,1/2=0.5,所以0.250.5=0.125=1/8,我們認為答案是1/8。

組2:可以把一張紙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這樣一共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1/8。

(師:這種方法你聽懂了嗎?這個8是怎麼來的?

組3:按他的想法來説,是折出來的,先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實際上是把這長方形分成了8份。)

組4:(邊説邊畫):我們用的是線段的方法,畫一條線段作為單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再把這一份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就是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師:以1/41/2=11/42=1/8為例,你為什麼能用42呢?(課件呈現)

[片段二]

師:像1/41/2,大家想出了很多辦法,如果工作1/3小時可以鋪設這塊地面的幾分之幾?3/4小時呢?現在你能不能解決了?誰來彙報算式?(課件呈現)。

師:聽清要求,我們分工一下,1、2組研究第一個算式,3、4組研究第二個算式,用你喜歡的方法獨立思考一下。

生:選擇探究算理及其結果。

師:巡視,指導。

師:許多組想出了很多辦法,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我們先請選擇第一個問題的同學彙報:説説你們是怎麼想的?

生:彙報。

師:這題你們為什麼沒有化小數去解決。

生:不能化有限小數。

師:所以化小數去解決是不是對所有的分數乘分數都適用呢?(生:不能)所以化小數去解決分數乘分數有一定的侷限性。

師:我們再請解決第二個問題的同學彙報:説説你們是怎麼想的?

[片段三]

師:從剛才的`推算中,我們已經得出了1/41/2=1/8、1/41/3=1/12、1/43/4=3/16,是不是我們以後遇到這樣的題目都需要這樣推算呢?(生:不是)

師:那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分數乘分數我們應該怎樣計算呢?

同桌討論,彙報:

(板書)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做積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積做積的分母。

[反思]

1.猜想驗證歸納的探究思路是否需要?

在本節課的試教中,我採用了猜想驗證歸納的探究思路來進行教學。在課堂中,我發現學生猜測1/41/2,他們猜測的結果都是1/8。在驗證環節學生純粹停留在如何得出算式結果上,導致學生的思路大大受到限制。而在第二次教學時。我採用了計算彙報方法歸納的思路進行教學。我發現學生在課堂中更為積極主動,學生在彙報方法時也體現了層次性。學生羣體一:單純從如何得出答案入手,但正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羣體二:能初步從自己的探究中知道應該怎樣算。

綜上所述,猜想驗證歸納的探究思路的確在數學教學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對於部分內容的探究還是不適合的。

2.教師該如何從學生的發言中抓準本質?

課堂活躍了,學生髮言就大膽了,自然而然課堂上各種不可預設的回答就出現了。作為教師要善於調控課堂節奏、善於引導(歸納)學生髮言,這樣才不至於讓有價值的問題流失,不至於讓課堂上學生的回答變的無人理睬。

如:我在試教中,學生彙報了1/41/2=(14)(12)=18=1/8,我一開始並沒有理解這位同學的這樣做的理由。我馬上問:有誰明白這樣做的理由嗎?為自己儘量爭取儘可能多的時間。當然,即使我明白這樣做的理由,也應讓學生多思考、多説説,這樣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參與度。

綜上所述,我覺得善於從學生的發言中抓準本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必須從自身漫長的經歷中去體驗、感悟才能變得收放自如。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一個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同樣也是難點。我在教學中嘗試着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以直觀的方法讓學生在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的過程中直接發現結果,然後根據折出來的結果探索計算法則,放棄了教材中兩次折、畫的方法。剛上完課,表面上感覺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可是總感覺缺少點什麼,教學過程有點脱節。

敢於衝擊教材。

改變了情景中的主人公,把教材中的粉牆改成了一位老師家的牆,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這樣更能激起學生質疑的興趣。

關注動態生成。

在課的開始,我激活了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的開始就面對“老師家粉刷牆壁”的信息,讓學生提出問題,產生疑問,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產生解決問題的慾望,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衝動。在學生形成的關於問題的多種原始想法中,我關注了動態的生成,抓住鮮活的生成資源,篩選出了關鍵的問題,使本節課的目標及教學重點成為學生的探討焦點,體現了教與學的'主體地位。

敢於放手研討。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以摺紙塗色活動為主線,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的時間和觀察交流,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問題。摺紙是為了理解意義。當學生由1/2×2的意義推測出1/4×1/2的意義是表示求1/4的1/2是多少時,我知道學生並不理解為什麼這樣説。正是通過摺紙,學生理解了1/4的意義,1/2的意義,才能理解1/4×1/2的意義。因為學生只有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才能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7

《分數乘分數》一課上完後,我無比的激動,因為我的嘗試得到了成功。

當然也有好多不足之處。這節課上下來,自己感到在以下三方面要加以反分數乘分數的算理。即為什麼分母相乘的積做分母,分子相乘的積做分子(實際上是數出來的)。的確,我對單位1的考慮略有欠缺,這一難點未能以重視,因此學生即使會計算了也不清楚為什麼摺紙就可以找到原因了。

其次教師的指令不夠清楚。教師在指導學生研究分數單位相乘時,試圖體現教學的`層次(在學生做的前測中可以發現有五分之二的學生已經會算此內容了),想對層次好的學生放得開些,就把原來的設計由教師發出清晰的指令改為讓需要幫助的學生看提示,也不加指導。問題就出在這裏:學生不來看你的提示,不按你的要求來折,效果大折扣。

第三,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非常重要。我們看到一些好的課師生配合很和諧,而有些課上得很差是因為學生不來理你,這其實就是教師的功力深淺所在。好的老師會讓學生明白要幹什麼,説什麼;也會知道學生在想什麼,在説什麼,會耐心地聽完學生的回答。而我往往不是誠心誠意地聽學生的説話,不知道應該怎樣使學生奇怪的回答與自己的軌道結合起來。比如:學生提出半個蘋果的一半可以列式為1自己就未加以肯定,這是非常遺憾的。因為他的回答非常好,可以幫助理解單位1。可以追問:第一個和第二個意思是不是一樣的?多可惜。

又比如:學生已經説出的算式,自己雖然也肯定了他,但為什麼不肯把這個算式寫到黑板上呢?再追問一句:你們認為他是怎麼想的?你能折出來嗎?不是很好嗎?錯失了良機。

最遺憾的是:有個學生上來演示,他是先計算再摺紙的,而我卻沒有發現。教師應該有快速地提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必須磨練的基本功。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8

分數乘分數是第一單元中的一個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但在課堂教學預設中,我覺得本班學生對計算的方法學習較快,對分數乘分數的意義理解顯得就不那麼容易了。因此,我引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我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個長方形,然後讓他們將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3份,問: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接着我在讓學生將其中的一份平均分成2份,問:其中的一份是三分之一的幾分之幾?最後讓學生將二分之一塗色顏色。問:塗色部分是原來長方形的幾分之幾?一步一步將學生引入分數乘分數的學習中來,學生一邊畫圖一遍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就不難寫出算式,從塗色部分學生自然就知道結果了。然後,我讓學生分小組按照剛才畫圖的方法進行自學課本例3,學生在量一量,分一分,塗一塗各環節的交流學習中,通過與小組成員的配合,幫助,知道本題是求二分之一的五分之二是多少,要用乘法計算,表示二分之一公頃的菜地是單位“1”,求它的五分之二是多少,列出算式,在塗一塗環節學生就得出了結果。最後,我讓學生結合圖例、算式、結果,發現並總結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通過觀察和討論,學生很容易就總結出來計算的方法: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做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積做分母。

雖然這樣的設計降低了學生的認知難度,但仍然有有學生沒能完全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今後在教學中要加強這些個學生的輔導,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和解題能力。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9

週四下午小組內進行了課前備課,因為這節課的的學習目標有兩個,(1)掌握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2)一個數乘分數的的計算法則,文本上首先出示的是一個工人師傅每小時刷一面牆的,小時刷這面牆的幾分之幾?其實對於孩子來説列式沒有問題,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時間,也就是×,但是這節課的難點不是列式,而是如何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通過備課我們討論的結果是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和小組討論來突破難點,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是直接出示例題讓孩子列式,再出示動手操作的步驟和自學問題分別是(1)拿出準備好的一張長方形紙,用直尺找到這張紙的,並用斜線畫出來,(2)再把這張紙的平均分成4份,找到它的,用雙斜線畫出來。(3)的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你是怎麼知道的?(4)觀察×怎麼等於的,自己説一説,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5)從剛才的動手操作中你發現的表示的結果就是×,自己説一説分數乘分數的意義。自主學習後小組再合作交流,最後的疑難解答環節,再讓孩子們提問,突破難點。

上課的過程中我是這樣來操作的,動手操作環節,孩子們都在同桌的幫助下找到了,以及的,但是對於法則和意義的理解孩子有點含糊不清,我想如果這節課加上直觀的課件演示一張紙的和的的過程,可能會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這節課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10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1、通過學習教材理論的材料,我認識到,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即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生活,又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中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主動探究、主動合作。

2、教學安排要建立在學生的實際水平上。

在這次講課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估計的過高,造成教學過程進行的不是很順利。説明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完整解題過程的訓練的不夠,很多知識點滲透的不到位。

3、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

學生在一種放鬆的狀態下更有住于思考,更容易發言。這節課中由於我的引導過多,使得學生一直在按照我的思路思考,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思考空間,造成課堂氣憤很沉悶。課堂效果不是很好。

4、注重對學生習慣的培養。

5、要有充分的課堂準備。

6、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

在講到這節課的關鍵部分也就是三道應用題的比較,讓學生找出聯繫和區別時應該給學生充分自主深究和合作交流的時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一下可能會比自已幹想效果會更好,同時交流也能互相促進。

最後,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弛聘聯想,暢所欲言,達到相互啟發,集思廣益,獲得更多的創造性見解之目的。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11

本節課內容是《分數乘分數》,它是建立在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在於使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難點。教學設計中主要是突出實際操作和圖形語言,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直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

首先在情境中,先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然後通過直觀演示,依次折出長方形紙條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並讓學生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個過程,初步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然後讓學生猜想,由於學生已有了分數乘整數的基礎,所以不難猜出結果,接着就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藉助圖形語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感受分數乘分數為什麼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學生在摺紙的過程中,再借助教材中“討論”的問題,鼓勵學生討論算式與圖形之間的關係,通過類似幾道題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小結分數乘分數的方法。在計算法則的發現上,因為在前面花費了許多的筆墨,到法則的形成時,就讓學生根據黑板上的五個算式讓學生觀察“積的分子、分母與兩個因數的分子、分母有什麼關係?”得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由於本節課只是初步讓學生通過摺紙活動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整節課大量的時間都放在了學生“折一折、塗一塗”的直觀感受上,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於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整個教學的流程是非常清晰的,由複習到新授再到練習老師都對教材進行了很好的研究,並且非常熟練自己的教學程序。

反思本課的教學,在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時,有點重結論輕過程之嫌。如果加上讓學生自己舉例驗證的環節,可能更體現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另外,平時教學中,發現學生如果在原來的題目上直接約分,學生往往錯誤率相對高一點,於是一律要求重新抄題再約分,因此在練習中要求先約分再計算時,學生基本都是先抄好題目,然後在計算過程中進行約分的,其實這一個環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中進行,放在這裏讓學生倒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12

今天教學了分數乘分數(例4和例5),在課前研究教材時就覺得不太好理解,因為例題中都有兩個單位1,比如畫斜線的1份佔1/2的1/4,此時的單位1是1/2,但是對於整個長方形來説是1/8,此時的單位1是一個長方形。

後面的1/2的3/4,以及對例5的兩個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轍。但要注意兩者教學時的區別:例4是讓學生從圖中猜想(感知)出兩個分數乘分數的`結果。例5是讓學生先猜算結果,再用圖來驗證。二者在教學中的順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讓學生從圖形直觀感知進而理會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但是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好像不能夠充分理解,確實是太抽象了,雖然有圖的輔助。分開來看都能理解斜線部分是1/2的1/4,又是這張紙的1/8。但是為什麼1/2的1/4就是1/8呢?這其間可是隱含着兩個不同的單位1啊。學生能轉得過來嗎?單靠猜想感知行嗎?教學時我是照書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學生好像鑽到雲霧裏去了。

為什麼呢?怎麼辦呢?

原因很簡單太抽象了。

辦法是有的化抽象為形象:我們來看看練習九的第1題,與例題的最大的區別在於例題是在數之間思考,練習中的第1題是在數量之間的思考。不要小瞧這一點變化,藉助數量來理解就比例題數之間的理解要容易得多。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教學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前面的幾個例題都是藉助具體的數量讓學生理解算理的,而分數乘分數比前面的幾個例題都複雜些,但是卻擺脱數量而抽象成數,學生的思維難度陡增。為什麼不借助數量呢?如果把例題轉換成像練習九第1題這樣的情境,學生會很容易列式,也比較容易理解算理。在此基礎之上,再抽象成數,如例題式樣的,學生學起來會好得多。]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13

  核心提示:《分數乘分數》是我們六年級數學的內容,重點是鞏固和進化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於課堂中的“探究活動......

《分數乘分數》是我們六年級數學的內容,重點是鞏固和進化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

對於課堂中的“探究活動”我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為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1)、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2)、以3/4×1/4為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後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後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3)、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試一試,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併為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積累認知。整體教學的效果很好。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14

先創設問題情境地,分數單位乘以分數單位。課件出示一個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為1平方米。然後,在正方形一角又出示一個小長方形,請大家估計一下,圖中的陰影部分大約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數表示。(學生猜測、估計)。課件出示背景格子圖,學生很容易就看出來整個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20份,而這個陰影部分恰好是1/20平方米;這個格子圖把正方形的邊長分別平均分成了4份和5份,即:這個長方形陰影的長和寬分別是1/4米和1/5米。學生已經知道長方形的面積是長乘寬,那麼1/51/4和1/20平方米之間有什麼聯繫?你有什麼想法?指導學生進行交流

【反思二】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新知識,不但便於保持,而且容易掌握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從現代教學論的觀點看,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孔企平説,我們在課堂裏講的數學學科與數學家研究的數學是有區別的。數學家研究的數學學科是從概念、公理、定理出發的以邏輯體系為基礎的數學,而我們給學生講的數學則更多地建立在學生經驗的基礎上,是這方面生活經驗的昇華。所以,這樣的設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

但這樣的設計顯然對算理的學習不足,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也是不足的。另外,所有這一切,包括圖形和數據,都是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學生的所有猜想與活動都是在老師所劃定的圈子裏進行,雖然我精心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探索的情境,但是,學生還是被老師牽着鼻子走。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15

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是分數乘整數意義的擴展,記住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並不困難,但讓學生理解算理難度就比較大了。所以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是突出了實際操作和圖形語言,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直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並能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

首先在複習中,我先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然後通過直觀演示,依次折出長方形紙條的1/2,再取1/2的1/4和3/4,並讓學生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個過程,初步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並用語言概括,初步滲透了無限的思想;然後讓學生猜想1/2×1/4=?由於學生已有了分數乘整數的基礎,所以不難猜出:1/2×1/4=1/8,接着就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藉助圖形語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感受分數乘分數為什麼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學生在摺紙的過程中,體驗到結果都相同,再借助教材中“討論”的問題,鼓勵學生討論算式與圖形之間的關係,通過類似幾道題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小結分數乘分數的方法。

教學中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推理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主動進行分析、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初步的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存在問題:

1、課上的很快,因此準備得有些匆忙,沒有做過多準備,使得在練習和摺紙驗證猜想的環節花去了很多無謂的時間,直接導致後面練習十分匆忙,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語言不夠精練,沒有很好調動學生,導致活動中學生參與的面比較小。

3、討論1/2×1/4,1/2×3/4的結果這一環節處理的不好,現在想來是否可以直接出示算式,然後放手讓學生用不同方法去討論結果,再去猜想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