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9.54K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這部分內容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被除數個位上除以除數,應在個位上寫0。難點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和理解為什麼商的個位上要寫0的道理。

教學目標

l、熟練掌握一位數筆算除法法則的基礎上,學會正確、熟練計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並用乘法來驗算。

2、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學習習慣。

片段一:

情景導入

小朋友,中國羽毛球隊齊心協力,頑強拼搏,在奧運會上多次奪得冠軍,領獎台上一次又一次升起五星紅旗,為祖國爭光。我們小朋友喜歡打羽毛球嗎?看,老師給你們帶來的禮物。(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

一、探索計算方法

l、一個學生讀題:老師帶來了62 個羽毛球,要分給三個班級,平均每個班能分到多少個羽毛球呢?還剩幾個?

學生根據題目列式,教師板書出算式。

同桌合作用學具分一分,求出結果。個別同學交流答案及方法。

教師指出:我們可以用學具幫忙,還可以用豎式來計算。通過學生回答怎樣列豎式板書。

(1)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

(2)説説遇到什麼疑惑,同桌研究個位上2除以3不夠商1,怎麼辦?

(教師指出:個位上2除以3不夠商1,要在商的個位上寫0。)

(3)小組內説説為什麼個位上要寫0;個別交流、同桌互説。

(4)接着完成題目,完成板書。

2、鞏固計算方法。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自己做一做。交流答案。説説個位上為什麼寫0。

(2)展示圖中同學做的,為他批改。

3、學習驗算。

(1)展示另一個同學做的(“想想做做”第3題:改錯題)

(2)學生檢查,説説找到錯誤之處,逐一改正。

(3)怎樣才能知道是對還是錯呢?

(4)學生寫出驗算過程,一人板演。

4、“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分組練習、6人板演。

集體交流後讓學生觀察這些題目的答案進行分類(商末尾有0的;沒有餘數的;有餘數的)(課件根據學生回答分組)讓學生説説91÷3個位上為什麼有0。

5、“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分組練習,説説發現了什麼?

三、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想想做做第6題:天漸漸暗了,同學們準備搭帳篷了。(展示搭帳篷情景)一學生説:“每頂帳篷最多隻能住6人,至少需要多少頂帳篷?”

學生同桌討論;個別交流想法;同桌再説説為什麼要多搭一頂帳篷。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

五、課堂作業。

反思:

1、通過複習題的'練習,不僅複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而且也鞏固了等分除法的解題方法,為學習新知作鋪墊。同時新授中先讓學生列出算式,再利用學具進行實際操作,為豎式計算的思維過程提供了形象支撐,學生便於理解。

2、新授前先讓學生計算商末尾沒有0且整除的除法,而後讓學生試算商末尾有0且有餘數的除法,新舊知識產生了矛盾,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同桌合作用學具分一分,求出結果;當得出商的個位上寫0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商的個位上寫0。整個新授過程充分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模式。

3、注意了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

4、改錯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錯誤原因,有利學生在實際計算時避免出現同樣的錯誤,達到了防患未然的作用。由圖中一個同學向同學求助怎樣才能自我檢查自己的題目做得是對是錯來讓學生為他想辦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進一步養成進行驗算的好習慣。通過練習計算並驗算進一步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並讓學生根據得數分分類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理解為什麼商的末尾會有0。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這節課設計的數學學習活動,通過觀察、猜想、估測、操作等活動,在多次的比較中,使學生逐步清晰對面積的認識。

一、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 。

動手操作有利於學生感知並形成表象。動手操作也是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有力保證。這節課每個人都鋪了樹葉和硬幣,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記憶非常久遠。

二、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有任務感

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只是用幾個簡單的故事,動畫來吸引學生已經不奏效了,更多的學生需要的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一種解決問題的責任。這一節課的問題就是:怎樣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去經歷直接看比大小,重疊後比大小,鋪紙條比大小,鋪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過程中理解了面積的意義。

三、為學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間

在比較一塊長方形和一塊正方形面積的`大小時,給了學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間和時間,最初學生想出很多辦法但比較麻煩,這對學生來説也是一個挑戰,接下來他們就思考和實踐更好的方法,這個過程正是他們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由於每一次鋪完都有新的發現他們探索的興趣也就更高了。

四、讓學生感悟和體會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

在學生感知面積大小時,讓學生動手操作,開始用不規則圖形——樹葉鋪,到後來用規則圖形——正方形來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個由近似到準確的比出面積大小的過程,感受到數學學習也是一個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由模糊到清楚的過程。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國小數學教材中佔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國小數學教材中佔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算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數學,探索數學模型應當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計算教學的功能發生了轉變,計算不僅僅是計算法則的掌握,計算技能的訓練,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

一、創設真實生活情境,以用引算。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就是要通過現實生活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與運算的意義,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引到計算方法上,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將所學的計算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聯繫在一起,從而明確了所學知識的現實意義。

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以用促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既然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那麼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練習,讓自己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學生感到數學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使學生處於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生的問題分別列出不同的算式,這些算式都需要用計算來解決,進而引出了口算方法的教學。在口算方法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展示不同的'算理並出示算法。學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決問題了。這樣不僅讓學生經歷了口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口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在這種有目的的學習中主動建構知識,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也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算用結合,以用促算,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加強計算應用能力,以算激用

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説:“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可見,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其實在生活中處處有計算問題,如生活中的乘車、乘船、買東西等等都要用到計算,讓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廣泛地有意識地接觸到現實生活,更細緻地觀察現實生活,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的意識,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繫,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計算教學已經不再是單純為了計算而計算,而要把它和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避免計算的單一性、枯燥性,從而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應用的意識,增強實踐應用的能力。

由此可見,有效地進行“算用”結合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技能共同發展,使學生學得輕鬆,練習得紮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體驗到學習計算的重要性,促進課堂教學師生和諧發展並收到紮實的效果。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一)認識東、南、西、北與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

【1】確定方向(或約定方向)的方法:

①、早上太陽升起的方向是東方;

②、傍晚太陽落下的地方是西方;

③、指南針所指的方向是北方;

④、北斗星所指的方向是北方;

⑤、一般情況下,地圖(或圖紙上)規定向上為北。

【2】根據確定一個方向後,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或南北相對,東西相對”

繪製“十字叉”,確定其它七個方向。

知道:南←→北,西←→東;西北←→東南,東北←→西南這些方向是相對的。

【3】繪製簡單示意圖的方法:先確定好觀察點【觀察點就是我們所站在的位置的地方】,把選好的觀察點畫在平面圖的中心位置,再確定好各物體相對於觀察點的方向。在紙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製“十字叉”,用箭頭“↑”標出北方(沒有特別説明時,一般向上為北)。

【4】看懂地圖。先要確定好自己所處的位置,以自己所處的位置為中心,再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律來確定目的地和周圍事物所處的方向:誰在誰的什麼方向等。

如①:“甲在乙的方”,是指:以乙為觀察點,也就是以乙所處的位置為中心,再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律繪製出“十字叉”,來確定甲的方向和周圍事物所處的方向。

如②:“甲的方是”,是指:以甲為觀察點,也就是以甲所處的'位置為中心,再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律繪製出“十字叉”,來確定甲的什麼方向的事物。

(二)看簡單的路線圖描述行走路線。

【1】看簡單路線圖的方法:先要確定好自己所處的位置,以自己所處的位置為中心,再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律繪製出“十字叉”來確定目的地和周圍事物所處的方向,最後根據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確定所要行走的路線。

【2】描述行走路線的方法:以出發點為基準,再看哪一條路通向目的地,最後把行走路線描述出來(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時還要説明路程有多遠。

【3】綜合性題目:給出路線圖,説出去某地的走法,並根據信息求出所用時間、應該按什麼速度行駛、或幾時能到達、付多少錢買車票等等。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能把《新課程》的新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例如:在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課堂上我儘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並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説,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麼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要用估算。為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並説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1、注重知識前後之間的內在聯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數減三位數的計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計算技能,而且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好地落實了過程性目標。

2、本課時教學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於創設了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採用以舊帶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同時運用合理、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學習評價上還做得不夠,評價比較單一,語言的激勵性還不夠,因此缺乏一種感召力,今後應更加註意評語的激勵作用。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國小三年級,正是過渡時節。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5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對於優生有的聰明男生很好動,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我曾經教過王元林,他就是非常聰明。我經常在中午出題留給他們做。由於他的不細心,很少全做對。所以我就用這點來教育他不要總認為自己聰明就可以不虛心學習。如果打擊他一次上課就能好幾天。所以對於優生上課也應該多關注一些。

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講哪啦。對他們來説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 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着。這樣不止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的。用愛心温暖他們,讓他們體驗到愛。並且要想他們成功就得在課下時間多幫助他們。本身他們基礎不好很容易堅持不住所以多給他們講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讓他們一點一點的進步。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説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着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除了這些我覺得有一種方法對任何學生都實用那就是————競賽。競賽可以使參賽者加足馬力,鏢着勁兒去爭、去奪,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爭強好勝本來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廣泛開展多種多樣的競賽活動,通過這些競賽活動讓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在多種嘗試中尋求到自己的“對應點”,一旦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因此而被別人尊重,便產生了上進心,以這種上進心為契機,從而達到進步的目的。但將競賽法運用於差生的轉化一定要巧妙靈活一些。爭強好勝本來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於差生也“好臉兒”、“愛面子”,如果覺得自己沒有取勝的機會,便自動退出了競賽,這就達不到激勵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對症下藥,針對他們的優點展開各式各樣的活動。

在教學中,我長期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優勢”、義務教育的普及,他們一帆風順進入國中。優越感使他們養成怕麻煩--急於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敗,不敢面對失敗的心理。但學習處處有困難,在多次面對失敗之後心中的天平失衡,學習的熱情、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在學心上就不見進步。基於此,在教學中我試着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但是,教學中,我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開放過度,合作流於形式等。在今後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時由於部分學生應能應用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因為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於促進興趣,便於建立表象,有利於理解知識等特點。所以,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之間的聯繫,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

2、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理解算理

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時,我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豎式並結合操作思考以下問題:

(1)從哪一位開始算起

(2)2為什麼寫在商的'十位?

(3)豎式中的第二個4、6分別表示什麼等問題,通過觀察、思考,應用已有知識(有餘數除法的筆算方法)的遷移擺小棒的過程,很容易理解第二個4、6分別是怎麼得來的,表示什麼。

3.缺乏新舊知識點的對比

本次教學是以有餘數除法筆算方法為基礎的,但兩個知識點之間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學的有餘數的除法是直接應用表內除法計算的,商都是一位數,而現在所學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則商是兩位數,不能直接應用表內除法進行計算,而要從十位開始算起。由於沒有讓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比,導致很多學生在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時,和以前的知識產生混淆。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學生對測量在大腦裏不知是怎樣做的,因此先了解長度單位和釐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和分米。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的活動。如,量數學課本的短邊有多長,量橡皮差有多長,量一條線段有多長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1釐米和1毫米的實際長度,同時用手勢分別表示1釐米和1米以及1分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在大腦中感知長度概念,再引導學生推算出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接着用厚度不足1釐米的身份證,讓學生進行測量,結果發現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並讓學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約是一張銀行卡的厚度。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後,可以測量不是整釐米的較短的`物體。接下來我安排了10釐米長的硬紙條給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後,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現身邊“1毫米”、“1分米”長的物體。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讓他們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答案多種多樣,有的説身份證的厚度,硬幣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約是1毫米,還有個小朋友説出了10張紙的厚度大約也是1毫米,把學生帶入思考問題當中。

這節課,我充分發揮學生動手操作的學習地位,引導學生估一估再測量,並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測量紙條、針線以及線段和身邊的實物,如圓珠筆、鉛筆、筆盒、粉筆、課桌等長度。使學生在大腦中建立1分米、1毫米、1米、1釐米的長度概念。為今後打下紮實的基礎。當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其次是不會用直尺來測量,第三是測量的方法不靈活。這些都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國小三年級,正是過渡時節。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一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任國小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裏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複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課,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儘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麼大的容量,由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是隨着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面對這種現象,我採取以下措施:對於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説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着。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説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着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基於此,在教學中我試着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在今後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篇一: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大半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國小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裏的原因是多樣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課,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而學生的實際是隨着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在前列,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待及的學生。我就想,為什麼待及的學生越教越多呢?於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公式,而對於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篇二: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髮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 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把社會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教學中,應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解訣問題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試着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

二、創設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主關係,使學主放膽交流,敢於創新。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慾、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2、創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關注每一位學主的發展。新標準的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內容及練習,確實落實充分地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能生動活潑、健康發展。教材通過發現、探究及認知活動,使學生更多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學習數學知識,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並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使學生保持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積極地通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己的見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3、組織有趣操作,培養學生語言表述和概括能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通過動手,學生們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創造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借用直觀演示、操作、組織遊戲。故事導入等形式,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儘量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活動“不用揚鞭自奮蹄”,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完美的認知狀態。在教學中教我不僅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同時還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觀。

4、建立多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個學生的觀點都受尊重。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為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於創新。我在課堂中經常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新的慾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三: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在教學期間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認真備課、上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工作之餘,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充實自己的頭腦,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一學期將過,我付出過辛勞,也有收穫的喜悦。為了下一學期更好地工作,現作如下總結:

一、以課堂教學為核心:

1、備課。

學期初,鑽研了《數學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對學期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學期中,着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作業練習。

2、上課。

(1)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對學生的回答採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沉悶的局面,使學生樂於思考,敢於積極回答問題。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根究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現在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為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3)努力構建知識網絡。一般做到一小節一整理,形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可能。

3、作業。

做到精講多練,有針對性。同時對學生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對學生的每一道錯題進行糾錯。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個以定性為主的評語,是學生與老師的一次情感交流,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應該繼續努力。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加強學習,學習新課標中新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挖掘教材,進一步把握知識點和考點。多聽課,多學習同科目教師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加強轉劣培優力度,加強教學反思。

總之,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不斷積累,不斷探索,使學生因樂學而好學數學,使學生們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國中數學教學反思論文高一數學教學反思新課程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嘗試、探究、親歷知識獲取的過程,是當今國小數學課堂實驗的鮮明特色,也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本課時的教學就是根據此教學理念進行設計的。

一、誘發學生學習的迫切性,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

怎樣能誘發學生學習的迫切性,使他們把外在的需要化為內在的動力,燃起學習的*,從而激發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教師們都在努力的方向。在此課時的教學設計中,我緊緊抓住這一點為突破口,在學生表達自己的推理結果和推理過程(淘氣、笑笑和小明分別參加了哪個興趣小組)後,由於不同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推理過程,顯然有點混亂,這時,我假作“糊塗”:“同學們都有自己的理由,老師覺得有些混亂,這樣吧,為了更清楚地把題目的信息記錄下來,我們畫一個表格來幫忙。”好一個“假作糊塗”,學生們不有自主地隨着老師有了“有些混亂”的同感,從而誘發了:“怎樣的表格能更清楚地把題目的信息記錄下來?”都迫不及待的躍躍欲試。此情此景,作為教育者,能不開懷嗎?

二、引導學生嘗試、探究、親歷知識獲取的過程。

本課時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要始終充當着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創設不同的情景與機會,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通過嘗試、探究、親身經歷知識獲取的過程。第一步:在課前的情景導入中,我創設了“猜一猜”的情景——老師和班長選擇了哪一種食物?面對這熟悉而喜愛的情景,學生都樂於嘗試回答並説理。第二步: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我設疑:淘氣、笑笑、小明分別參加了哪個興趣小組?你的理由是什麼?學生先獨立思考,充分發揮自己的推理、判斷能力,再把自己的想法與同伴交流,繼而向全班同學進行表述。第三步:在學生選用“√”表示參加的小組,用“×”表示不參加的小組後,教師鼓勵:“*意試一試?”,這新“玩意”對學生來説既陌生有刺激,再加上教師根據學生的判斷作出即時的隨機操作,增添了學生的成功感,因此學生都踴躍嘗試,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也樂於想出與其他同學不同或更優的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都是自主的、積極的、富有個性的,他們都得到自我發展,都有所收穫。

三、貫徹“獨立思考——同伴交流——總結提高——轉化為活的能力”的教學模式。

縱觀眾多的教學設計或課堂教學,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誤區:重同伴交流(或合作交流)而忽視學生的個體獨立思考。事實上,學生是獨立的,具有個性的,他們都有自己的思維,決不能簡單的等同或強加一致,在教學設計中,我在每一環節都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在他們對該問題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的基礎上,再與同伴交流想法,再而通過交流尋求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思路,最後總結提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擺正獨立思考的位置,學生就能真正地“動”起來,廣開思路,真正地會思考、樂思考、善思考。

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科學性、價值性、成功與喜悦。

“學以致用”的含義是什麼?如果當你得知:我學到的知識可以幫助我解決學習中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你懷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學習心情?當然是成功與喜悦!當學生髮現,用表格的方法,輕而易舉地將顯得混亂的信息整理清晰;當學生髮現,用表格的方法,快而準地推斷出王、李、張三位老師分別教哪一門學科;(這與老師有關的事情,學生能不興奮嗎?);當學生髮現,用表格的方法清晰地呈現他們的學校星期一到星期四飲用奶的情況(這與他們的校園生活息息相關,學生不無成功感!);當學生髮現,利用推理知識,何老師家裏的玩具櫃裏藏着哪6種玩具,謎底呼之欲出,且快而準者有獎,學生能不雀躍嗎?一系列的“發現”,每一位學生都真正的“動”起來了,都體驗到數學學習存在的真實性,真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身邊。同時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科學性,價值性,感受學以致用,感受數學學習的成功與喜悦!

每一位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嘗試,自主探索;每一位學生都得到自我發展,都有所收穫;每一位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喜悦。我堅信:這是每一位教師都夢寐以求的教學境界!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這部分的內容,對今後的學習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在第一學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長”這一概念呢?這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反覆的實踐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一、在實踐中感知周長含義

對於“周長”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即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從而真正理解周長,形成表象。對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

1、指周長:

指一指手中不同圖形的周長;

2、説周長:

説説在通過指周長後你對周長的理解;

3、畫周長:

用彩筆畫一畫手中樹葉圖形的`周長;

4、找周長:

找一找我們身邊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長。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逐步建立“周長”這一概念的表象,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空間觀念。

二、在體驗中解決周長問題

在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環節上,我組織學生充分運用手中工具採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尋找不同圖形的測量方法,可以獨立操作,也可以和小夥伴合作,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操作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測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規則圖形),有的用繩子圍一圍,再量出繩子的長度(不規則圖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滾動(圓形).體現了從多種角度去解決問題的策略。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一、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有疑問才能思考和探究。課堂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只有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心裏產生一種懸念,進而達到以疑激學的目的。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和國小低年級的剪紙課上,就已經會用對摺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於學生來説卻是新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並建立“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我設計“出示一個圖形的一半讓學生猜整個圖形,在猜圖遊戲中最後出現半個花瓶,激發學生想辦法剪出一個完整的花瓶”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徵,讓學生對“對稱”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提供方法。

二、開展有序、有效的活動。

1.首先在動手剪對稱圖形的活動中加深體驗。

“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並嘗試着剪一剪,當學生有不同的剪法時,可引導學生比一比:誰的剪法好?説説怎樣剪,剪出來的圖形才能對稱?這樣,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很自然地引出“對稱軸”的概念。這一活動的開展,以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慾望為前提,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的結合,充分感知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

2.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

觀察圖片討論:“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接着當學生交流了“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時,教師追問:“你怎樣證明它們兩邊都一樣呢?”這時引導學生把圖形對摺後,發現圖形的左右兩邊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圖形的一半。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把學生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用對摺的方法親手驗證。這一觀察——討論——動手驗證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3.在充分的練習中鞏固。

給出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名稱以後,我沒有更多的去強調定義。而是出示在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漢字、數字、字母、平面圖形等讓學生去判斷是否是對稱圖形,畫出對稱軸等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去構建對稱軸和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有一個更準確、更深刻的瞭解。

三、感受數學的美。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教學中,要讓學生帶着數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驗數學的價值。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感覺,一種美感。本節課我抓住對稱圖形的特點師生一起欣賞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對稱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