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5.01K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1

11到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課前瞭解到,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到20的數,因此我設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通過擺小棒的實踐操作,逐步理解“10個1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通過數蘋果的問題,讓學生擺一擺11根小棒,要求:怎樣擺就能讓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學生出現了幾種擺法……

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認識到一邊10根,一邊2根的擺法更容易看出是12。為了更方便,我們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從而突破10個一就是1個"十"這個難點。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數的概念產生,形成過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

2、在認識了10個一是1個十後,引導學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擺成12,並説出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12的數的組成。再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數字用小棒擺一擺,説一説,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使學生加深了對11到20各數組成的理解。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形成了“1個十”的概念,教師針對性地進行了小結,並把學生的思維引入生活,以學生日常接觸過的實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1個十”在生活中的應用與便捷。

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2

第一次準備邀請課,説實話真不知道從何下手,自己就一個人先準備起來了,在參考了多個教案以後,星期一我把自己準備的課試上給了師父王老師看了。整節課上下來自己的第一感覺就是亂,非常亂。學生根本就沒有掌握好本節課的重點,只是在我的傳授下機械地捆小棒,學生也不明白要他們捆小棒到底有什麼目的,自己上下來感覺也很累。之後就向師傅請教,師傅的第一句話就是:這節課還是挺亂的。之後將整節課的教學過程重新跟我講了一遍,怎麼樣做才會將本節課的重點正確並清楚地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習得本節課的內容。

經過修改,本節課的終於成型了,星期三正式上了這節邀請課。先來説一説這節課的一些問題的設計對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所起的作用。

教學片斷1:

出示10根小棒。

師:數一數有幾根小棒?生:10根。

師:你會像老師這樣豎着擺10根嗎?看誰擺得又快又整齊,擺好後抱臂坐端正。

提問:這些小棒裏有幾個一根呢?生:10個。【板書:10個一】

師:接下來看看老師把這10根小棒怎麼樣了?

課件演示捆成一捆。生:把小棒捆成了一捆。

師:請你也像老師這樣把這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誰捆得又好又快。捆好後抱臂坐端正。

師拿着一捆小棒問:這一捆小棒有10根,是幾個十呢?(通過這個提問引導學生建立“十”的概念,明白“十”也是一個計數單位)

生:1個十。【板書:1個十】

師:剛才我們把10個一根捆成了一捆,我們就説10個一是1個十。【板書:是】

追問:幾個一是1個十?(再次追問學生“幾個一是1個十”,強化概念的形成。)

(課件出示)生反覆説這句話,開火車説。

教學片斷2:

擺12根小棒。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1捆有10根,是1個十,那要擺12根小棒,只要再怎麼樣就可以了呢?

生:再加2根。(課件演示)

師提問:看,這12根小棒是幾捆加幾根呢?生:1捆加2根。【板書:1捆加2根】

師:你會説嗎?和你的同桌説一説。

師:誰來説一説12根小棒是幾捆加幾根?再請幾位學生説一説。

師:12根小棒就説1捆加2根,(邊説邊擺在黑板上),你會像老師這樣一邊擺一邊説嗎?

在教學這一過程時發現學生在説“12根小棒是1捆加2根”這據話時還是不太能夠清楚地表達,課後就在想是否應該將這句話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照着樣子去説。低年級的學生在説話方面還是有些欠缺的,我們老師就得慢慢培養他們把話説完整的習慣,並且能夠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是想法,這也是我今後課堂上關注的重點。

下面簡單説説上了這節課自己的一些收穫。

1、真正地明白什麼樣的課才是好課,明白自己和經驗豐富的教師之間存在的差距,明白一節課的背後你得付出多少心血。通過這次自己先試上,之後師傅幫助修改,在修改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如何把握一節課的教學重點,用怎樣的問題才是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怎樣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易懂易答,什麼樣的問題才真正適合低年級的學生。課堂問題在一節課中是最重要的。因此有效的提問才會激發起學生對新知探索的興趣。

2、適時的鼓勵對低年級學生來説就是促進他們好好表現的動力,只要我一説:“表揚誰誰誰。”所有的學生都會坐的很端正,而且表揚的話語要多變才會讓學生感到新意,他們才不會膩煩,從而才能專心地聽講,積極地表現。

3、學生説話的完整性也是要關注的,本節課中,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總會只回答一半,説得不完整,我一次一次地強調要説完整,但還是説不全,日後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本次的經歷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自己學到了很多,如何設計教學過程才真正適合學生的認知,如何問才會讓學生既明白你的意思也能夠正確地回答,如何組織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習得知識,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才是真正快樂的學習。通過這次邀請課的鍛鍊自己也學到了很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3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活動教學理論,他指出知識是由兒童通過他的心理結構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構建的,這種作用又是通過個體積極主動的活動而產生的。因此,從兒童認識發生、發展的規律來看,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兒童的活動,充分發揮兒童的主體性。通過教師佈置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設備,讓兒童自由操作、擺弄、實驗、觀察和思考,自已認識事物、發現問題並得出答案,而不是被動地聽教師講演。這一節課,正是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條件,學生在活動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

一、在數學活動中,使學生成為快樂的體驗者。

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到知識,獲得體驗,得到發展,是新課程的重要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將靜態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動態有趣的數學活動,使數學學習成為一種愉快的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僅獲得數學知識,同時經歷、感悟、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學生愉快地操作,自由地體驗,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提高了能力,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可見,只有讓學生真心感悟,親身體驗到的東西才能最終沉澱到他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伴其一生,享用一生。

二、在數學活動中,使學生成為積極的合作者。

教學從本質上説是一種“溝通”與“合作”。活動過程既是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更是“合作學習”、“相互溝通”的過程。創造性的學習單靠教師的單向傳遞顯然不行,必須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貫徹學習者之間的橫向交流為主的操作方法,通過多種“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創造力。數學活動,為這種交流、溝通提供了機會,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成為積極的合作者。

以上片段中,學生或是兩人合作,或是四人合作。他們合作的活動過程中,相互討論、交流、啟發,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張揚出自己的個性,把數學學習看做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活動。

三、在數學活動中,使學生成為主動的探索者。

活動是兒童學習數學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活動既是兒童認識數學的源泉,又是兒童發展的基礎。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通過學生自己發現,他們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

在這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中,學生的探索慾望不斷地升騰,他們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每一位學生的潛能被髮揮出來,他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者,而成為了主動的探索者。

四、在數學活動中,使學生成為偉大的創造者。

長期以來,被動的學習方式導致了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給學生創造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提供活動的空間,便是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創造了條件。

在擺11根小棒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自由地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我清醒地認識到我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拓寬孩子們自由創造的時間和空間,以上的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熱情,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少遺憾。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十”的概念沒有深入人心。在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認識11之後,認識15時,請小朋友擺一擺,大多數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開,重新一根一根地數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紮起來,有的小朋友則仍然採用左邊10根,右邊5根的擺法。直至後面認識14、18、20、13時,還是出現這樣的情況。只是人數有所下降。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會這樣?考慮再三,覺得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十”的概念沒有建立好,而問題是沒有把11的擺法處理好,沒有對多種擺法進行及時的優化。在討論喜歡哪一種擺法時,選擇左邊10根,右邊1根這種擺法的'很少,學生認為10根放一起,數起來麻煩。我在課堂上順水推舟説,我們就來看這種擺法。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讓學生知道“10個一是1個十”,“1個十和1個一是11”。而對哪種擺法好這個問題不了了之。所以導致學生在擺15時,仍舊1根1根地數。我想應該引導學生再來探討,(在那些擺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擺法)現在你覺得哪種擺法好,為什麼?通過比較、探討、交流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計數單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個“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數的組成,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幾根就可以了。

2、課堂上數數的活動過少,影響目標的達成。《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因此,在這節課中,培養數感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教學時通過説一説、猜一猜、比一比等手段,加強感性經驗,逐步培養數感。但是,在課堂上數數的活動安排的太少,雖然絕大多數學生都會數,可不排除個別學生還不會數的可能。如果能夠安排多種形式的數數活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數序、大小的理解,而且有助於學生形成數概念,發展數感。

3、課堂上關注學生不夠。以學生髮展為本,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學出發,順着學生的思路來設計教學過程,隨時根據學生學的情況調整教學。在課堂上,雖然我發現“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礙於時間關係,我沒有讓學生繼續探究,而是按照原來的設計繼續進行教學。雖然課堂上我及時發現了問題,可是我回避了。雖然有了這方面的意識,但是還沒有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去。

4、這個問題該不該提?課後,大家探討了一個問題:教師提出要小朋友擺得讓老師一看就知道是11,是否合適?因為小朋友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那麼這個問題到底該不該提呢?提,還是不提?實際上反映出來的是兩種不同的教學理念,關注過程還是關注結果。教師最終目的是得到正確的答案,還是給學生提供學習材料,讓學生自主探索。我想應該是後者,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提,或者可以改變一下提法。那麼學生缺少這方面的實際生活經驗,怎麼辦?可以適當地為學生的探索活動作一些鋪墊。只是需要把握好一個度,點到為止。在這節課中,我也利用課前活動為學生後面的探索活動作了鋪墊。只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不是很理想。

新理念的貫徹落實是新舊觀念激烈碰撞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新。

活動是兒童學習數學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成長中的他們需要活動,需要有趣的活動,需要富有挑戰性的活動,更需要有意義的活動,只有在有意義的活動中他們才會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張揚出自己的個性,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才會把數學學習看做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活動,才能在數學活動中快樂成長。

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4

11—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課前瞭解到,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因此我設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通過擺小棒的實踐操作,逐步理解“10個1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通過數蘋果的問題,讓學生擺一擺11根小棒,要求:怎樣擺就能讓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學生出現了幾種擺法……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認識到一邊10根,一邊2根的擺法更容易看出是12。為了更方便,我們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從而突破10個一就是1個"十"這個難點。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數的概念產生,形成過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

2、在認識了10個一是1個十後,引導學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擺成12,並説出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12的數的組成。再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數字用小棒擺一擺,説一説,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使學生加深了對11~20各數組成的理解。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形成了“1個十”的概念,教師針對性地進行了小結,並把學生的思維引入生活,以學生日常接觸過的實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1個十”在生活中的應用與便捷。

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5

1、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多樣的。縱觀《11-20各數認識》的教學,一般教師採取邊進邊演示的方法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告訴學生表示1個十,然後逐一加上1是11、12,使學生理解11-20各數的意思認識計數單位。這樣以教師教為主的方法,使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嘗試發現的機會,形成認真聽、認真記,用老師的語言進行表達這種學習方式,不利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採取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為學生提供自己思考、嘗試發現、相互交往、合作研究的機會,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認識計數單位個位和十位時,我以小組實踐活動的形式讓他們一起研究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讓別人一看就知道鉛筆是多少?把10根捆成一捆,用1捆加幾根表示十幾的方法,作為學生的創造活動的閃光點。

3、在學習應用這一教學環節時,讓學生看生活情境圖,用數把看到的事物表示出來。在這裏我沒有采取先看什麼,再看什麼這種一刀切齊步走的方法,而是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他們可選擇各自感興趣的事物,用數表示個數,也可以根據各自的觀察能力,發現不同的類型的物體,用不同的數表示他們的個數。自己學習,更能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教學教育面向全體,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樣以改變學生學習行為為重點,選擇教學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4、我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方面以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創設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課堂教學氣氛,去滿足學生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需要,減少壓力,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另一方面藉助評價的手段,促進師生情感,激勵學生的學習,讓他們體驗成功,促進自身價值的形成。

5、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注重學生的年齡特點是何等的重要。在小組實踐活動中,有的孩子抓了一把鉛筆爭執不下,……因為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大大降低了小組活動的實效性,嚴重影響課堂的推進,目標的達成。吃一塹長一智,在不瞭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前提下,慎用類似的操作活動。換一種思路或許效果會更好一些,如僅提供給小組十多支鉛筆,直接讓學生思考可能更適合一年級的學生。

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6

今天按教學進度講授了第七單元第一課時《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效果很差,不僅教學重難點沒有突破,而且教學任務也沒有完成。課後宋科長、李主任、朱校長給我進行了深入地點評,指出了本節課的不足,現總結如下:

一、學習方法滲透不夠

學生在數學課上不僅要學習數學知識、瞭解數學思想,還要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課上教師呈現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過馬路的教學情景圖,讓學生觀察發現了什麼,有的孩子説出發現了9輛自行車,還有的孩子很快數出了有20條斑馬線,可有的孩子對於數斑馬線的數量感到困難,教師應該在這個環節中讓孩子們交流一下數數的方法。當然接下來的擺小棒環節也是如此。

二、計數單位概念建立不清

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十個一是十,理解十幾的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這個難點對於學生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100以內數的認識及加減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自數一數,擺一擺的方法進行感知計數單位“十”。可是由於教師語言不嚴密,沒有給學生一個準確的定義,“十個一是一個十”,所以好多學生課上出現了錯誤。

三、教學節奏較慢,影響教學效果

今天的課堂,各個教學環節聯繫不是很緊密,而且課上因為學生對於“十”的計數單位理解不清,所以課上的教學節奏較慢,好多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

總之,分析教材、研究學生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缺一不可。一年級數學教學,我差得還很多,需要研究的太多。不恥下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