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通用18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6.57K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通用18篇)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重點講授了“等式的性質2”和利用“等式的性質”進行解方程。在教學手段上,採用的現代多媒體技術與講學兩用稿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得到聽數學的視聽享受,同時也讓學生學習到實實在在的知識。在課例安排上,採用性質、例題、練習、思考四層教育法,全方位的鞏固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一些例題或結論的變形更是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聽課情況總體來説也是比較好的,這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回答問題積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並且從回答的情況來看,很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二、聽課注意力集中。學生聽課的表情告訴我,他們聽課的程度——認真。

然而在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複習導入時,沒有注意學生羣體的參與性,沒有充分讓學生全員參與,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

(2)練習時:層次不明顯、趣味性不夠,還是與傳統的.教學一樣,比較枯燥,練習時要求的單一化造成,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根據以上幾點,今後應該注意:

練習層次化。對練習的要求是由準確到又對又快過渡;對練習的目標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對練習的安排要由易到難綜合的三方面內容的層次要求。

教學趣味化。在教學中不斷採用新穎的活動,諸如小競賽、小遊戲、小實驗等,使學生的情緒、情感始終處於蓬勃狀態,自尊心、自信心等都能得到滿足。

引導學生學習彈性化。這是數學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彈性的學習,更能體現對學生的尊重,也體現教師的教學觀是否以學生的需要為着眼點。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2

等式的性質,是在學生掌握了方程的定義,並在國小已經學過了一些等式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一、猜想入手,激發學習興趣

猜想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加或減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於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二、操作驗證,培養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時,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首先讓學生把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然後思考討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引導學生髮現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然後再讓學生把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0”,結果怎麼樣?通過兩次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等式的性質發現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三、發散思維,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在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去説。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對學生的五花八門的想法不急於評價,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説一説,議一議,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一理,歸納出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通過“擺寫想説”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散,在活動中發展,學得主動、紮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創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3

《等式的性質》一課教材設計了四個觀察小實驗活動,分別探索等式兩邊同時加、減和同時乘、除的規律。在用算式表示實驗結果的同時,使學生知道“等式兩邊同時加減或乘除以同一個數(除數不能為0),等式仍然成立”這一規律。

由於等式的性質是解方程的基礎和依據,所以我在教學時給予特別重視,活動一、用天平直觀圖演示的操作,給學生提供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交流自己發現的空間,切實理解等式的性質。活動二、用課件進行演示,在活動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總結等式的性質。基礎訓練中,分別安排了在天平上填運算符號和數字,在課堂練習中填數的模擬解方程練習。練習時,讓學生看懂題目的要求,特別是第1題中的訓練題説一説是怎樣想的,也就是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做的,打實基礎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做準備。

本課講完之後,感覺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我認為運用圖片加演示進行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提出精煉的思考問題和適當的點拔會增加課堂的`教學效率,緊湊的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更加順暢。尊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發言機會,暴露他們的思維,把思維留給學生是最好的教學方式,注重了學生上課語言表述的規範與準確,書寫的工整。

總之,數學教學要給學生留出大量的習題訓練時間,給學生消化和熟悉鞏固的機會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時時提醒自己精講多練,儘量多給自主練習的時間和空間。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4

在得出等式性質時,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的,學生掌握的不錯,但講的還是多,不如直接獨立完成,小組討論發現,總結時強調一下,如何去記住這個性質,而不是背下來。

課堂一定要關注學生,認真思考的學生在課堂上總會帶給你一些驚喜,如果你忽視了,就不僅僅是錯過了那一次精彩。這節課在學生總結等式的性質的時候,有一個學生將書上的等式的性質中“所得的結果仍是等式”替換成“數量不變”,這也是我在備課時所想的,能不能替換一下,所以我在備課本上寫了“結果不變”,可是沒過一會,這個同學又舉手了,説自己的“數量不變”不能替換書上的話,當然也包括了我的“結果不變”,因為等式兩邊同時加或減去同一個數(0除外),結果肯定會發生變化的'。就是因為這樣一個能不能替換的問題,學生對等式的性質的理解肯定會更好。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5

一、教學過程中的成功之處

1、類比法講解讓學生更易把握

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來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讓學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不等式的解法與方程的解法只是最後未知數的係數化為1不同,其它的步驟都是相同的,還特別能強調最後一步“負變,正不變”。

2、少講多練起效果

減少了教師的活動量,給學生足夠的活動時間去探討。教師只作出適當的引導,做到少講,少板書,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探究,自主發展,促使學生學會學習。

3、數形結合更形象

通過畫數軸,並把不等式的解集用數軸表示出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二、不足和遺憾之處

1、內容過多導致學生靈活應用時間少

一堂40分鐘的課要容納不等式三條性質的探索與應用,顯然在時間上是十分倉促的。實踐也表明確實如此,在探索好三條性質後,時間所剩無幾,只能簡單的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2、教學過程中的小毛病還需改正

在上課的'過程中,許多平時忽視的小毛病在課中也都體現出來了,例如: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為了更快的得到自己預期的答案,往往打斷學生的回答,剝奪了學生的主動權;要求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時,老師所下達的指令不是特別清楚,時常在學生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再加以補充説明,這樣對學生思考問題又帶來一定影響;課堂小結中學生的體會與收穫談的不是很好,由此可見,這是平時上課過程中的忽視所導致的。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6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今後學習解方程的基礎。在以前的教材裏,學生是應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方程,這樣的思路只適宜解比較簡單的方程,而且和中學教材不一致。《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和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出發,要求國小階段的'學生會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成功之處:

1、在直觀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學等式的性質。用天平呈現的直觀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兩邊發生的變化及結果,有利於學生的直觀感受。又在學生觀察、分析等式變化的基礎上及時抽象、概括出等式的性質,使學生進一步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初步發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循序漸進地教學等式的性質。在引導學生髮現等式的性質的過程中,逐步推進:先從不是方程的等式過渡到方程,再由加同一個數過渡到減同一個數。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培養交流的能力與合作意識。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7

一、教學前後對該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

等式的性質是本章的基礎,是方程解法時的重要依據。解方程就是用等式的性質來施行一系列的恆等變換。因此,要正確理解和應用等式的性質。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通過觀察、歸納引出等式的兩條性質,並直接利用它們討論一些較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這將為後面幾節進一步討論複雜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準備理論依據。

二、教學過程的實施

這節課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等式的二條性質,以及運用這二條性質解一些簡單的方程,那麼怎麼來學習呢?如果直接就給同學們講等式有這樣的二條性質,然後就是反覆的運用、反覆的操練的話,學生學起來就會覺得沒有味道,對數學有一種厭煩感,所以我就想到了藉助生活實際來學習這節課的內容,利用天平來加強對等式性質的直觀理解,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掌握起來也比較的容易。

在新課引入這個環節,我先就利用天平,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質,同時還用了具體的數字等式來驗證,而且還讓學生用等式來表示這些性質,從本質上理解這些等式性質,從幾個方面認識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後過渡到等式性質的幾個小練習,讓學生們練習。在學生的練習中,更加深了學生對等式性質的理解。

在小練習中,學生很容易掌握等式的兩邊同加或同乘一個數或式子,但是同除一個數時,總忘了這個數不能為0,所以在這裏我特意引導學生兩邊除以一個0時的結果,通過錯題來探尋答案,主要考慮到給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由此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通過前面的小練習,學生理解了等式的性質,然後讓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有助於引導學生研究方程的解法,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明白解方程就是把方程變形為“x=a”的形式。同時在教學中,沒有過早地使用“合併同類項”“移項”“係數化為1”等解方程的專門用語,這裏就是要突出等式性質,使用等式性質考慮如何解方程。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8

《等式的性質》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學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通過天平這一直觀教具,引導學生探索和發現等式性質,它是解方程的認知基礎,因此學習和理解等式的性質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難點為:理解並掌握等式的性質,能根據具體情境列出相應的方程。

一、成功之處

1、遊戲熱身,點燃熱情。

課堂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請學生用身體模仿天平的熱身遊戲,伸開兩臂,猶如人體天平,我用給出天平兩邊不同的重量或是相同的重量,讓學生模仿不同的天平狀態,學生玩得高興,學得輕鬆,他們對天平只要兩邊重量相等才會平衡加深了認識。

2、先扶後放,研究性質。

在教學中,我將等式的'第一個性質作為引導重點研究內容,讓學生仔細觀察第一個天平圖,並説一説:通過圖你知道了什麼?學生比較輕鬆觀察到:天平的左邊放了一把茶壺,右邊放了兩個茶杯,天平保持平衡,從而發現一個茶壺的重量=2個茶杯的重量。

接着通過動態展示在天平的兩邊同時各放上一個茶杯,引導學生思考:此時天平會發生什麼變化呢?為什麼?你是怎麼想的?通過一系列不斷追問,鼓勵學生完整説出自己的思考過程。然後動態再演示這一過程,接着提出不同的問題:如果同時加上兩個、三個、五個、六個同樣的茶杯,天平會怎樣呢?為什麼?這樣學生有理有據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同時引導學生構建出天平與等式之間的聯繫,將天平上的實物抽象到等式的計算中,從而一步步引導學生髮現“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的兩邊相等”的性質。

然後再放手讓學生通過觀察、理解、操作,共同探索得出等式的第二個性質: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我儘可能地放手,給予適時地點撥,總結。在“為什麼等式兩邊不能除以O?”這個問題時組織學生交流,使他們理解:O不能做除數。

3、開放練習,激活思維。

為了激活學生思維,我將鞏固練習設計為思維開放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我設置了以下題目:

(1)如果2x —5=9,那麼2x =9+( )

(2)如果5=10+x ,那麼5x —( )=10

(3)如果3x =7,那麼6x =( )

(4)如果5x =15,那麼x =( )

先讓學生回憶等式的性質,再利用等式的性質填空。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的思維廣度和深度是不同的,做到了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

二、改進之處

1、在等式性質的探究中,為了加強對比,我覺得應該再增加在天平的兩邊同時加、減、乘、除去不同質量的物品,讓學生髮現這時天平不平衡,通過這一層次的實驗,從而讓學生清楚地加深加上對“同一個數”的認識,進行更深入地思考。

2、對於等式的性質應不僅僅停留在説的這一環節,而應在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靈活地運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將等式寫出來加以表示,這樣不僅有效地訓練學生數學的思維,還使學生對等式的性質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為以後的學習做好鋪墊。

總之在課堂上我逐漸放手,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驗證的過程,使他們不斷加深對等式性質的理解,同時為後面學習解方程奠定良好的基礎。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我採用從生活中假設問題情景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採用類比等式性質創設問題情景的方法,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教給學生類比、猜想、驗證的問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善於動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設疑、解疑,組織活潑互動、有效的`教學活動,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猜想,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力求在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充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課堂開始通過回顧舊知識,抓住新知識的切入點,使學生進入一種“心求通而示得,口欲言而示能”的境界,使他們有興趣進入數學課堂,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在這一環節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點少。

練習的設計上兩道練習以別開生面的形式出現,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並從中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在這一環節,讓學生起來回答音量的時候有點耽誤時間。

讓學生通過總結反思,一是進一步學習方式,有利於培養歸納,總結的習慣,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二也是為了激起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力爭用成功藴育豐功,用自信藴育自信,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致以捕撈學習中去。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0

最近我上了一節七年級新教材的數學公開課:等式和它的性質,在教學中我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作、觀察、歸納出等式性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

以下將教學過程作簡要回述: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採用“歸納思維模式”教學,第一階段:創設情境——請同學們舉出幾個等式的例子;第二階段:形成概念——讓學生觀察這些等式的共同特點,想一想什麼叫做等式;第三階段:應用概念——讓學生識別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並説出為什麼?第二部分是探索等式的性質,採用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首先由學生兩人一組動手實驗,要求分別放上砝碼使天平保持平衡,並填寫實驗表;再讓學生觀看電腦演示的書中71頁的實驗,提出問題:通過天平實驗,要使天平平衡,你覺得應注意什麼?你能聯想到等式有什麼性質?由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出等式性質1,然後讓學生觀看書中71頁第二個實驗的電腦演示,並引導學生從天平左右兩邊的數量關係上思考歸納出等式性質2,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等式的兩條性質,並讓學生從練習中思考運用等式的性質時應注意些什麼?第三部分是拓展與提高,通過兩個填空,揭示等式的對稱性和傳遞性為後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作好了鋪墊。

教學反思:

這是我在片區教學中上的一節數學公開課,經過片區小組的聽課、評課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使我在教學中多了些體會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質》這節課的學習,我主要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現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現打下基礎。

回顧本節課,我覺得在一些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沒有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所提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難一點的操作問題,應多給點時間,反之則少給點時間。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於浪費時間。但在探索等式性質1中用天平實驗的時間過長(用了10分鐘),而且總是停留在一個層面上,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數學教學的探究過程中,對於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一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着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我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3、對於性質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4、對於性質的運用,我採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

改進方法:

1、個一小組做完實驗後(時間控制在2分鐘)可以採取四人活動,讓學生自己先去想你從實驗中發現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由組長做好每一個組員的發言記錄,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體會實驗中所能發現問題的多樣性,由每組派代表回答,從學生回答中,引導學生歸納等式性質1。這樣的合作討論,能使學生討論的答案不再統一在教師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會有很多是老師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獨到的。

2、在歸納等式性質1中,對於“式子”的問題可適當做引導。學生雖然沒有學過整式,但卻可以在第一個屏幕演示——兩邊同時加上一個三角物體的天平實驗中,提出:兩邊加上的這個物體它的重量我們知道嗎?有可能會是多少?對於這個物體的未知重量我們可以如何表示呢?從而引出把這個未知量當成一個式子看的概念

3、對於等式性質的應用,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前提下進行小組活動,這樣能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每個學生都有表達和傾聽的機會,每個人的價值作用都能顯現出來,在這個過程,學優生得到了鍛練,而學困生也在互補、互動中學到了知識,促進了發展。

有這樣一種説法:你我各一個蘋果,交換之後,你我還是一個蘋果;你我各有一種思想,交換之後,你我卻有了兩種思想。這很形象地説出了合作學習的好處。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問題在分組討論中得以共同解決。正所謂:“水本無波,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才能培養學生成為既有創新能力,又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公民。

作為教師,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必須掌握多種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技能,不斷更新與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態度,在課堂教學中始終牢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也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1

一、設計思路:

由於學生剛剛升入國中,對方程的思想還有一個適應過程。以前學生解方程習慣用加減法、乘除法互為逆運算的方式解方程,這樣的思路只適宜解比較簡單的方程。象x+3=5、3x=-1等,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運算的`方式我們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這樣比較複雜的方程我們用上述方法還能求出它的解嗎?所以本課利用學生認知上的衝突引入新課。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慾望,又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在直觀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學等式的性質。用天平呈現的直觀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兩邊發生的變化及結果,有利於學生的直觀感受。又在學生觀察、分析等式變化的基礎上及時抽象、概括出等式的性質,使學生進一步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初步發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有層次地安排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同桌交流,再小組合作;在練習中,先是同桌互相檢驗,最後是獨自檢。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培養交流的能力與合作意識。

在練習時採用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同桌交流的形式,如有錯誤相互糾正。在講課時重視了例題的示範作用。對解方程的書寫格式和檢驗方法,做出準確的示範,培養了學生認真書寫和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不足之處:

(1)沒有安排好每個環節應該用多少時間,在基礎的練習題應學生口答完成。這樣時間就會比較充裕。

(2)由於課堂密度大,沒給學生創設輕鬆愉快自然的氛圍,評價用語還不夠豐富。課堂還缺少活力。

(3)在得到等式的兩條性質,並進行了綜合練習,接着就讓學生嘗試練習利用等式性質解簡單的方程,這時學生似乎對等式性質有些模糊了。如果綜合練習以後就強化一下等式性質,效果會更好一些。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教學的是等式的另一個性質“等式的兩邊同時乘或者除以同一個不是零的數,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並利用這一性質解只含乘除法的簡單方程。在教學這一性質時,我利用課件,引導學生觀察天平圖,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比較、概括活動中,自主探索並理解等式的這一性質。並且能學會用等式的性質解只含有乘法獲除法運算的簡單方程。

在教學例題時,我採用由扶到放,在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得出等式的.性質,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練習設計上,體現層次性、針對性,從練習的效果上,學生能夠利用等式的性質準確的解簡單的方程,教學效果很好。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3

教師的情緒也比較平淡,沒有給學生創設輕鬆愉快自然的氛圍,使得前半部分的課堂有點沉悶,敢於大膽發言的學生也比較少。由此可知:教師進入課堂就要立刻調動自己的情緒,使學生有輕鬆活潑的感覺,學生才會調動自己的情緒,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上,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想法。課堂也才會有活力。

從學生的反應來看,這種提出問題讓學生先猜測的教學方法,因為平時訓練的少,教師突然放手,學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學生還習慣於在老師的引導下去掌握新知,鞏固新知,然後學會解題。即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還不夠,需要加強。

同時也提醒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從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要有層次,有坡度,使學生的思考有方向,有目標,一步一個台階,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課堂上教師在發現學生出現愣神時,及時將問題簡單清晰化是明智的。這個現象在含加法的方程中也出現過,如:75+x=150,有學生寫:75+x-x=150—75,x=75。分析原因在於:教學中的例題,多數是X在運算符號的前面,然後根據等式的性質使左邊只剩下X時,都是左邊加幾,等式兩邊就同時減幾,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只看左邊運算符號後面的'數,説明學生對等式的性質的理解不透徹,解方程時是“照葫蘆畫瓢”,並沒有真正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薄弱。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中學生學習等式的性質是沒有多大的難度的,在運用等式的性質進行解方程時,難度也不是很大。課本安排了不少解方程的題目,學生都能一一解決。仔細觀察課本,其實會發現課本上在慢慢增加根據具體情境列出方程並解方程的題目。這是本單元的難點,這就需要讓學生根據題目中的.等量關係來寫出方程。將等量關係寫出方程和學生之前根據等量關係解答是不同的。

學生不太習慣,導致列的方程奇形怪狀。這裏有必要深入探究方程的含義。根據上節課的學習學生知道:方程是從等式演變而來。含有字母的等式才叫作方程。換言之,方程其實是一種含有未知量的等量關係的一種表達式。我們只需要將等量關係找到再將其表達成方程即可。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以往大部分的解題經驗所寫出的等量關係是從結果出發來寫的,一切為結果服務這樣一種逆向的思維過程。而現在寫出題目中的等量關係卻是從條件出發的一種正向思維。

雖然在三年級時,我們學習了從條件出發和問題出發兩種不同的解題策略,但這離幫助學生形成這兩種思維還是遠遠不夠的。通過這樣的分析,那我們在引導孩子列方程時,就要從條件出發,找等量關係來列方程了。先要幫助學生找出等量關係,在引導孩子根據等量關係表達出相應的方程。這一點的學習時必須的。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5

等式的性質分成兩部分進行教學。第一部分教學等式的性質1既等式兩邊同加同減的問題,第二部分教學等式的性質2既等式左右兩邊同時乘或除以的問題,中間穿插解方程的教學。

例3的一,二組天平圖,平衡的天平兩端同時加上同樣重量的物體,天平依然平衡,學生把圖抽象成等式後,進一步歸納得出“等式兩邊同時加上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依然是等式”。三,四組的`天平圖,學生通過圖發現平衡的天平兩邊同時減去同樣重量的物體,天平依然平衡,將天平圖抽象成等式後,進一步歸納總結得出“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最後把兩句話總結成一句話,就是等式的性質一。這一節課不僅要學生總結出等式的性質一這個規律,更要在得出規律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把生活中的表象概括,歸納,抽象成數學語言的能力。我在教學例三時,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板書進行了整理,學生得出規律沒有費很大的力氣。

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是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學生是第一次接觸解方程,需要做詳細的介紹。在教學例4前,練一練的第一題是一個很好的鋪墊。練一練分兩個層次,一是複習等式的性質,這裏我重點問了為什麼右邊要加,藉此強調等式的性質中的“同時”又問了為什麼要加25,藉此強調了等式的性質中的“同一個數”。二是為下面的解方程鋪墊,問學生X—25+25可以進一步化簡成什麼。完成這個教學後,就進入例4,先出示天平圖,讓學生自己列出數量關係式。然後及時設問,這裏的X是多少。學生這時候會有兩種答案一種是運用等式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很少的學生),第二種就是運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兩種方法我沒有做對錯判斷,只是強調要運用今天剛學到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解方程的過程完全板書,解用紅筆寫,強調格式。後面的檢驗也在黑板上板書,我在開始的時候是要求學生把檢驗的過程寫出來的,以此來強調檢驗的重要性,效果還好。在教學練習一的第二題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先用文字説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訓練學生尋找等量關係式的能力, 為後面的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做準備。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6

這周我講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講《不等式的性質》這一節課,一開始我的設計思路是複習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而進行不等式的3個性質教學,在學完3個性質後馬上講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最後才進行鞏固練習。但我在第一個班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不理解,不知道如何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因此,我馬上調整教學思路,在下個班讓學生先複習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後進行不等式的3個性質教學,講完3個性質後馬上讓學生做3個性質的運用的相關練習,最後再講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通過這樣調整教學思路,我發現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理解了不等式的3個性質並會運用這3個性質去解決有關的`數學問題。不等式的解集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通過練習學生能理解什麼是不等式的解集,因為不等式的解集是由學生自己解出來的,在學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讓學生通過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過數形結合讓學生加深對不等式的解集的認識,為下一節解不等式做鋪墊。

我的反思和經驗是:

1、課前充分準備是保證。從怎麼引入怎麼引導學生探索性質都進行充分的準備

2、對性質3這個難度的教學不夠。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了對性質3的探索,但由於我對設計意圖沒有説清楚,導致有幾個小組在不等式兩邊乘了不同的兩個數來進行比較;對於不等式兩邊同時除以同一個負數的教學完全迴避了(我以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來做,所以講乘法就夠了),結果學生在遇到這類的題目都卡住了。

3、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條性質一筆帶過,備課還需要加強。我備課時認為這個知識點不重要,其實在這裏可以訓練學生的數學符號語言能力。

4、上課多注意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及時的調整教學思路。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7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等式的基本性質是解方程的認知基礎,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論依據,因此學習和理解等式的性質就顯得尤為重要。起初,我們在設計這節課時,四條性質的教學力量分佈得比較平均,等式兩邊同加、同減、和同乘的實驗由教師演示,等式兩邊同除的實驗再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在教學之後,我們發現這樣的設計,重點不夠突出,在經過了網絡研討和集體反思之後,最終形成了將等式兩邊同加的這條性質作為重點講解內容,其它的三條性質在第一條性質之後,由學生通過觀察、理解、操作等學習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結論,教師只是給予適時的點撥,總結。加法是學生學習計算的基礎,因此在教學等式同加的性質上,我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實驗。第一層次,在天平兩邊同時放上同樣的物品,第二層次,在天平的兩邊同時放上等質量的不同物品,讓學生觀察現象,並總結歸納出結論。第一個層次的實驗,學生通過教師的直觀操作演示,很容易得出,只要天平兩邊加上同樣的物品,天平就會保持平衡。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構建出天平與等式之間的聯繫,將天平上的實物,通過測量,抽象到等式的計算中,使學生初步形成:在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相等的數,等式不變。

實驗過後,有些學生會形成思維的定勢,只是認為在天平兩邊加同樣的物品,天平才會平衡。為了打破學生的這種思想,我們設計了第二層次的實驗,即在天平的兩邊同時放上等質量的不同物品。通過這一層次的實驗,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決於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決於所放物品的質量是否相同。這樣的.教學設計,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了對事物的本質探究上,使學生明確對知識的探索不要僅停留在表面,而要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同時,也注意到將等式與實驗進行結合,兩個實驗之後,學生對於等式的同加性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夠較為準確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質。

這一環節在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靈活的運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在理性的思考,形象的演示的基礎上,在推理後驗證自己的想法,不僅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有效的訓練,還使學生對等式的性質有了一定的認識。有了以上的實驗基礎,為學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質做了堅實的鋪墊。在教學等式兩邊同減、同乘、同除的性質時,教師便可以逐漸放手,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的過程中,積極參與驗證自己的猜想,在實驗的同時獲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思考的樂趣,對等式的性質有初步的瞭解,為後面學習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8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解“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二是應用等式的性質解只含有加法和減法運算的簡單方程。解方程是學生剛接觸的新知識,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與生活經驗不足,因此教學中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的情況,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生活問題加以數學化,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分析和比較,由具體的知識滲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質,並應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應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等式的性質,這是為學生後續學習方程打下較紮實的基礎。

一、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中去發現等式的性質

老師先出示天平,並在天平兩邊各放一個20克的砝碼,“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兩邊的關係?”生寫出20=20;教師在天平的一邊增加一個10克砝碼,“這時的關係怎麼表示?”生寫出20+10>20,“這時天平的兩邊不相等,怎樣才能讓天平兩邊相等?”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邊增加同樣重量的砝碼;然後依次出現後續的三幅天平圖,學生觀察,教師板書,並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你有什麼發現嗎?”通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教師應逐步提示,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知識,得出等式的性質。最後,讓學生自己寫幾個等式看一看。通過具體的操作為學生探究問題,尋找結論提供了真實的情境,富有啟發性、引領性,讓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在問題的解決中發現並掌握了知識。

二、讓學生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引入了等式的性質,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應用這一性質去解方程,第一次學習解方程,學生心理上難免會有些準備不足,為了幫助學生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課前佈置了學生預習,課中我先讓學生嘗試練習,但巡視中發現學生沒有根本理解,我就利用天平所顯示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髮現“在方程的兩邊都減去10,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並詳細講解解方程的書寫格式,包括檢驗。通過這樣有步驟的練習,幫助學生逐漸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然後讓學再次通過修正,試一試,鞏固解方程的知識。本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遺憾的是,由於星期一集體活動的衝突,導致今天的上課時間30分鐘都不到,因此學生的交流顯得不充分,教師的重點講解顯得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