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36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刻舟求劍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1

根據課時安排及五年段學生的特點我決定上《 刻舟求劍》。這是一篇帶譯文的古文,對於這種文章究竟該如何教學?對於初次接觸這種文體的學生,又應該如何讓他們學懂?個人認為,學習不僅應讓學生學會本文,而更多的應該滲透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這樣才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教學觀念。因此,這堂公開課,我特別重視以下幾點:

1。教學中突出以讀帶講的特點。文言文和現代文一樣,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文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難。在教學中,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和聽老師的範讀解決準確朗讀文言文的問題,再結合譯文嘗試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文中重點字的意思,最後讀懂文言文,明白這則寓言藴含的道理。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距離,談感受時,卻常常説的那麼牽強。他們並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而難以恰當地表達相對應的實例。

4。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儘量營造寬鬆、平等、和諧、激勵的教學氛圍,做到把激勵帶進課堂,多用激勵性語言,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當然,通過這堂課,絕大分學生知道了學習古文的方法,但是要落實到應用層面還是不可能的,這還需要多操練幾回。

總的來説,這堂課教學流程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可能還需進一步思考。而如何提高我們班學生的閲讀水平,這是我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2

《刻舟求劍》是國小語文S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有個人照船上刻的記號去尋找落入江中的寶劍,批評他不按情況的變化去處理問題。

我的安排是一節課的時間,既要完成這個寓言故事中生字的教學,又要明白這個寓言故事所包含的道理。所以我一開始上課就讓學生看動畫片,瞭解故事的大概,然後通過學生讀課題,找出課題中的生字,接着讓用學生自己記憶生字的方法去記憶,理解這兩個生字,並對同音字“劍”和“箭”進行比較,以便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接下來就根據課題的字面意思理解課題。這兩步完成後,我沒有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的講解,而是讓學生讀通課文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解決。再通過拋出幾個問題,如:這個寓言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為什麼他的'寶劍會掉到江裏?寶劍掉到江裏後他有什麼反應?同船人呢?為什麼同一件事他們的態度卻不一樣?他的寶劍打撈上來了嗎?為什麼?讓學生從課文中找答案,並根據學生找到的答案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把同船人講的第二句話改成用句號結束的句子(也就是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體會這兩個句子意思上和情感上有什麼不同。

這一節課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思維也比較活躍, 能用自己的識字方法記憶本課生字,最重要的是學完了這篇課文學生們能自己講出這則語言的寓意,所以我認為這節課還是比較成功的,不足之處是讓學生讀的時間和方式都略少了些。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3

《刻舟求劍》出現在部編二年級上第五單元的《我愛閲讀》板塊,是對前面三篇寓言故事學習的延展補充。將之設計成續編故事,一則承接本單元的閲讀教學要點,二則從續編着手培養孩子編故事的能力降低了起始難度。

教學中設計瞭如下環節:簡單回顧本單元輕鬆導入,閲讀寓言故事做到能複述並理解刻舟求劍不可得,想象船靠岸以後的故事進行續編的口頭表達,將續編內容寫下,師生共同欣賞評價。從學生的寫話作品看,本節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但教學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

首先,寓言故事將道理藴含在故事之中,使其富有趣味性,這是寓言對讀者最大的吸引力。同時興趣也是孩子產生寫作意願的最大驅動力。但我在教學中的着力都集中在工具性的目標達成,對趣味性的挖掘太過欠缺,自己回顧都覺乾巴巴的沒甚意思,何況天性好動的`孩子呢。

再則,在閲讀寓言環節,最理想的狀態是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自己理解體悟,懂得寓言的寓意。但我為了控制堂時間,這個環節“越俎代庖”,直接以圖示暗示學生刻舟求劍不可能成功是因為船移動了,剝奪了學生充分感知、探尋本的權利和樂趣,有些“急功近利”。

三則,在本節教學重點環節——續編故事中,我出示了圖片提示學生續編的三個部分內容:船靠岸以後那個人跳下江去找劍,那個人沒找到劍怎麼想,旁邊的人怎麼説。這種方式其實已經將學生續編的思維限制在固定的方向上,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小,對於通過續編慢慢過渡到學生自己編故事的長期培養目標只有桎梏,毫無益處。但上的當下,我並不是意識不到這個副作用,只是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之法。錄之前我曾試上,對這個環節的處理是沒有圖片和語言提示,放任學生自己想象,然而編出的故事大多是:船靠岸以後,那個人跳下江去撈劍,被大水沖走了、淹死了或是被鯊魚吃掉了。於是教學的精力都被花在將學生思維拉回不發生這些極端意外的軌道,最基礎的教學目標都難以達成。堂的張弛有道、有放有收講求分寸,這也是本節最需要改進的地方之一。

最後,寫作講評環節應做到先賞讀,再評價,我在賞讀環節只做到了“讀”,未闡釋“賞”,是這一環節的缺憾。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4

《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的總體設計的思路是為學生創設優良的閲讀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維。課堂上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內容,之後再合作譯文,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讀趣學,學有所得。最後合作彙報,形成自己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遵循和執行趣味性、自主性、紮實性、探索性的統一,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

反思如下:

1、教學中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和現代文一樣,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文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難。在教學中,我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和聽教師的範讀解決準確朗讀文言文的問題,再結合譯文和工具書理解文中重點字的意思,進而嘗試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後試着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距離,談感受時,卻常常説的那麼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言,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而難以恰當地表達相對應的實例呢?這還一直困擾着我,請大家多提點寶貴意見。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5

上週剛剛完成了校內的一節評優課,我講的是北京課改版實驗教材四年級第八冊第六單元第23課寓言二則種的《刻舟求劍》這篇文言文。

《刻舟求劍》是一個簡短的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個楚國人按照船上刻的記號在不同的地方去尋找落入江中的寶劍。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變化的人。文章篇幅雖然短小,但是情節完整,敍事生動,語言簡練,有很強的藝術魅力。這樣的小古文,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教學。

一:教學導入

由於學生平時在學習文章時接觸的文言文並不是很多,每個學期也就只有一兩篇,所以為了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我才用了回顧上學期所學文言文的辦法,通過對舊文的回憶思考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以利於對新文章的理解。

二:強化朗讀

組織學生朗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並採用幻燈片出示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生字和易讀錯的字。字音字形的處理過程穿插在讀文的過程中,選擇學生朗讀時注意兼顧好中差三類學生都有涉及。接下來教師示範朗讀,提示朗讀中學要注意的地方,如讀文停頓。再由學生齊讀文章,進一步鞏固,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文章。

三:討論習文,解釋文意,口語概括

通過課下注釋和查詢工具書的方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意,並且對同桌説一説,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巡視中做適當的指導。

學生説的差不多的時候,逐字逐句的翻譯文章,使學生體會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的不同,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固定句式等基礎知識,使學生更為詳盡的理解文章,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個小故事。

四:教學設計時曾經打算播放一小段視頻,以幫助學生理解,後來考慮到學生多數已經能夠通過各種渠道瞭解過這個故事,再次播放知識在做無用功,所以實際教學中捨棄了這一環節。

五:揭示寓意

文章的學習到了尾聲,通過多次的讀文,老師的講解和小組的討論,能夠了解並且説出文章所藴含的道理是什麼,真正的把文章學習透徹。

六:結合實際説一説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這一環節由於時間的關係並沒有在課堂上開展,而是以家庭作業的形式佈置給學生們,課後交流是學生多數能説出萬年長的寓意是諷刺那些死板不知求變的人,但是結合實際卻沒有人能説出比較貼切的東西,也學與學生平時的積累有關,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教師注意的地方。

完成這一課後,有些老師們也給我提出了一些寶貴的意見,同時我也就這堂課的完成情況做了反思:

首先,導入時採取的背誦方式雖然對本文理解沒有太大幫助,但是我認為可以激起學生對舊文學習是的回憶,從而想到一些學習文言文應注意的`事項。

再者,教師示範朗讀應放在學生朗讀之前,這樣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引導,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更好的理解文章,更好的體現課標對於讀的要求。

然後,就是再詳細分析文意時過於詳細,涉及到的許多知識國小階段並不需要學生理解,只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文意即可,在此我講的東西對他們來説還有一定困難,有一次的導致了授課時教師説的多,學生記得多的現象,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感悟,我想這刺客的效果也許會更好些。

總之,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國小教學中的難點,教師應指導國小生好好學習文言文,學好文言文,使文言文這一中國古代文學瑰寶不致因時空的久遠而褪色。

在此再次感謝學校的老師們給我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如果反思中存在有誤或不足的地方,希望領導們和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6

在設計中,各環節安排很緊湊,有淺入深,層層遞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發言踴躍,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課堂的“主人”和老師一起探討,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使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營造了寬鬆的、平等的`教學氛圍,做到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設置關卡,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還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先熟讀譯文,感知故事內容,然後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意思,再嘗試理解句子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多讀少講,精心組織學生導讀達標。我呢,將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品讀時,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在我這堂課中還存有不足之處,在“第四關——講故事口頭改編文言文”環節所提出的要求,對於三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完成,應拔高難度,課下想了想可以讓學生續編故事結尾或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寓言故事編成小品表演,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的思維飛的更高更遠。還有在教學中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前面鬆,後面緊,使得拓展環節流於形式。

我相信,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在老師們的'深入鑽研下,在專家們的引領指導下,我們和孩子們一定會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7

作者往往根據寫作意圖,篩選、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現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場面用一句話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讓讀者去作形象的填補。對此。教師要善於運用課文中的`場面空白,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填補,使課文內容更生動,更形象,印入學生腦海的形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如《刻舟求劍》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那個丟劍人説等船*了岸,他要從在船舷上所作的記號那兒跳下江去撈劍。他在船*岸後也一定會跳下江去撈劍。利用那個人撈不到劍的有趣場面在學生腦海裏的形象空白,教學中可設計説寫練習:

①船*岸後,那個人怎樣跳下江去撈劍的?怎樣撈?

②他沒撈到劍神情怎樣?會做些什麼?説些什麼?

③岸上看他撈劍的人會有什麼神情、舉動、議論?這一填補,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含意的領悟,還訓練了表達能力。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8

在教學中,老師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樣使得 “ 滿堂灌 ” 化為學生大面積的、紮紮實實的讀書活動。 ”

在充分讀好書的基礎上,設計詞句訓練,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 “ 感知理解 —— 品味賞析 —— 積累運用 ” 的.語言訓練。如教學第一自然段緊扣 “ 一不小心 ” ,先換詞理解詞意,然後想象説話擴展思維,訓練語言表達,深化理解。教學第二自然段通過聽、劃、讀、想、説,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品味 “ 一點兒 ” 和 “ 船舷 ” 等詞的生動和準確。教學第三自然段則通過句式説話,進行理解句子的反饋檢測,然後以讀代講,體會反問句所表達的強烈感情,培養語感。第四自然段教學,則在貼圖上進行動程演示,化靜為動,讓學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維過程化為形象的直觀判斷思維過程,從而順利地突破了難點。最後的續編故事結尾和勸導説話設計,則把思想教育有機地融入語言文字訓練中。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9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後,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藉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儘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後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瞭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重、難點與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課件)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裏拿着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後指名朗讀。

2.教師範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麼不同。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裏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並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裏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麼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説説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説説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後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麼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説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説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後説説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裏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説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後根據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裏你怎麼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裏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杆子,然後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麼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三、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

從刻記號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説説通過《刻舟求劍》説明了以什麼道理。

二、導入新知

1、過度:楚認刻州求不到劍,而這位鄭人上市卻買不到履,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什麼。

2、板書課題:鄭人買履。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裏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並説説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並對照譯文試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着説説每句話的意思,並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為什麼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後説説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説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四.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後説:你不 會 先買 來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五、對照文言文和現代文説説它們的異同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忘持度

反歸取之 寧信度,無自信也

市罷不得履

教學反思: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代文一樣,仍然要堅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

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

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

意思,再嘗試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

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

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説的那麼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地表述相對應的實例呢這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自問自答:

這兩個成語故事,説的是生活中的那種人?

這兩個故事都諷刺了不講究方法的人,諷刺他們愚蠢。不只事物會變化的人,從而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10

一、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開課伊始,把競賽引入課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初讀課文之後,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把學生帶入課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讓孩子們自讀質疑,在興趣盎然之中開始了學習。在實施教學中,教師隨機進行動程演示,並配以簡潔的圖文式板書,使學生饒有興趣地理解了課文的重難點。課末,學生的注意趨於分散,此時再設計看圖續編故事結尾和表演説話的環節,又一次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孩子們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質疑問難,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讀講之前,老師讓學生自讀質疑、小組討論、互助解答,促使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並在小組討論中發表獨立的、富有創造性的見解,生生之間得以充分交流。學生們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師提問,在教學過程中相機插入解決。這樣以學定教,是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參與的最有力的證明、課末的.續説故事、表演勸説既拓展了語言訓練的面,加大了思維訓練的力度,又使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自然滲透。

三、多讀少講,精心組織學生導讀達標

在教學中,老師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樣使得“滿堂灌”化為學生大面積的、紮紮實實的讀書活動。”

在充分讀好書的基礎上,我還精心設計詞句訓練,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賞析——積累運用”的語言訓練達標規程。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11

《刻舟求劍》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的,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還是先引導學生理解古文的含義。我讓學生嘗試在不借助譯文的情況下自己試着理解,若真的有哪個句子不明白的再參考一下譯文。孩子們聽後馬上用手把下面的譯文捂住,認真地思考起來,不時有個別孩子讀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偷偷地看了看譯文。在給足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後,我再請學生把整則寓言故事完整地描述出來,大部分孩子能較具體地表達出來。

接着我再挑出文中個別難於理解的字詞讓孩子們挑戰,他們一下子也解釋了出來。我讓孩子們帶着理解有停頓、有感情、有味道地讀課文,有些孩子們還拿着書,搖頭晃腦有模有樣地讀了起來。看着他們那認真勁兒,我不禁笑了起來。

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後,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淺出了。從中孩子們明白了故事諷刺了那些頭腦愚蠢,不懂得靈活變通的`人。許多孩子表示今後千萬不能做那樣的人。

最後我利用那個人撈不到劍的有趣場面在孩子腦海裏填補形象空白,我讓學生討論:船上岸後,那個人怎樣跳下江去撈劍的?怎樣撈?他沒撈到時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做些什麼?這一填補,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含意的領悟,還訓練了表達能力。

而這節課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有位學生提出了:如果這個人果真在掉劍後,馬上跳入河中,他真能撈得到劍嗎?這個是課堂很好的生成點,但由於下課時間快到了,我只能匆匆結束,讓學生課後再討論。我想下節課一定騰出時間讓大家暢所欲言,讓孩子們獨特的思維不斷碰撞出奇異的火花來!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12

1、教學中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和現代文一樣,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文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難。在教學中,我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和聽教師的泛讀解決準確朗讀文言文的問題,再結合譯文和工具書理解文中重點字的意思,進而嘗試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後試着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距離,談感受時,卻常常説的那麼牽強。他們並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而難以恰當地表達相對應的實例。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儘量營造寬鬆、平等、和諧、激勵的教學氛圍,做到把激勵帶進課堂,多用激勵性語言,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13

《刻舟求劍》出現在部編二年級上第五單元的《我愛閲讀》板塊,是對前面三篇寓言故事學習的延展補充。將之設計成續編故事,一則承接本單元的閲讀教學要點,二則從續編着手培養孩子編故事的能力降低了起始難度。

教學中設計瞭如下環節:簡單回顧本單元課文輕鬆導入,閲讀寓言故事做到能複述並理解刻舟求劍不可得,想象船靠岸以後的故事進行續編的口頭表達,將續編內容寫下來,師生共同欣賞評價。從學生的寫話作品來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但教學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

首先,寓言故事將道理藴含在故事之中,使其富有趣味性,這是寓言對讀者最大的吸引力。同時興趣也是孩子產生寫作意願的最大驅動力。但我在教學中的着力都集中在工具性的目標達成,對趣味性的挖掘太過欠缺,自己回顧都覺乾巴巴的沒甚意思,何況天性好動的孩子呢。

再則,在閲讀寓言環節,最理想的狀態是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自己理解體悟,懂得寓言的寓意。但我為了控制課堂時間,這個環節“越俎代庖”,直接以圖示來暗示學生刻舟求劍不可能成功是因為船移動了,剝奪了學生充分感知、探尋文本的權利和樂趣,有些“急功近利”。

三則,在本節課教學重點環節——續編故事中,我出示了圖片提示學生續編的三個部分內容:船靠岸以後那個人跳下江去找劍,那個人沒找到劍怎麼想,旁邊的人怎麼説。這種方式其實已經將學生續編的思維限制在固定的方向上,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小,對於通過續編慢慢過渡到學生自己編故事的.長期培養目標只有桎梏,毫無益處。但上課的當下,我並不是意識不到這個副作用,只是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之法。錄課之前我曾試上,對這個環節的處理是沒有圖片和語言提示,放任學生自己想象,然而編出來的故事大多是:船靠岸以後,那個人跳下江去撈劍,被大水沖走了、淹死了或是被鯊魚吃掉了。於是教學的精力都被花在將學生思維拉回不發生這些極端意外的軌道,最基礎的教學目標都難以達成。課堂的張弛有道、有放有收講求分寸,這也是本節課最需要改進的地方之一。

最後,寫作講評環節應做到先賞讀,再評價,我在賞讀環節只做到了“讀”,未闡釋“賞”,是這一環節的缺憾。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14

作者往往根據寫作意圖,篩選、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現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場面用一句話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讓讀者去作形象的填補。對此。教師要善於運用課文中的場面空白,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填補,使課文內容更生動,更形象,印入學生腦海的形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如《刻舟求劍》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那個丟劍人説等船上了岸,他要從在船舷上所作的記號那兒跳下江去撈劍。他在船上岸後也一定會跳下江去撈劍。利用那個人撈不到劍的有趣場面在學生腦海裏的形象空白,教學中可設計説寫練:

①船上岸後,那個人怎樣跳下江去撈劍的`?怎樣撈?

②他沒撈到劍神情怎樣?會做些什麼?説些什麼?

③岸上看他撈劍的人會有什麼神情、舉動、議論?這一填補,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含意的領悟,還訓練了表達能力。

刻舟求劍教學反思15

作者往往根據寫作意圖,篩選、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現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場面用一句話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讓讀者去作形象的填補。對此。教師要善於運用課文中的場面空白,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填補,使課文內容更生動,更形象,印入學生腦海的`形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如《刻舟求劍》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那個丟劍人説等船某了岸,他要從在船舷上所作的記號那兒跳下江去撈劍。他在船某岸後也一定會跳下江去撈劍。利用那個人撈不到劍的有趣場面在學生腦海裏的形象空白,教學中可設計説寫練習:①船某岸後,那個人怎樣跳下江去撈劍的?怎樣撈?②他沒撈到劍神情怎樣?會做些什麼?説些什麼?③岸上看他撈劍的人會有什麼神情、舉動、議論?這一填補,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含意的領悟,還訓練了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