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日記

讀書日記範文集錦九篇

欄目: 日記 / 發佈於: / 人氣:2.46K

一天的時間眼看就要結束了,相信大家一定感觸頗深吧,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篇日記吧。日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書日記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書日記範文集錦九篇

讀書日記 篇1

我認為《能聞出孩子味兒的烏龜》這本書最有趣。

為什麼説這本書有趣呢?首先是因為裏面的人物有趣。這本書裏有一隻活了大約一千萬年的大烏龜,這隻大烏龜可以聞出孩子味兒。烏龜在天沒亮時,可以穿牆而過;向人吐一口氣,就可以讓人的嘴腫起來;堅硬的龜殼上還有一些密密麻麻的甲骨文。這龜殼還被一隻很老很老的老鼠——老老鼠,當成了“活動餐桌”。只要老老鼠的“餐桌”不見了,它就會吃不下飯的。

這本書裏的人物很有趣,故事更有趣。講的是一隻大烏龜到處尋找真正的孩子味兒,這樣才能讓大烏龜的心變得不老。笑貓有一個祕密山洞,就在翠湖公園裏。有一次,下起了大雨,把笑貓的祕密山洞給淹沒了,裏面足足積了一尺深的水,已經沒有辦法住了。幸好有大烏龜讓笑貓騎在它的身上,慢慢地遊,游出了山洞,游到了馬小跳的家,馬小跳和他的爸爸媽媽熱情地款待了烏龜和笑貓。後來,馬小跳的爸爸媽媽要去旅行,沒人照顧馬小跳、笑貓和烏龜,馬小跳的媽媽只好把他們交給馬小跳的姨媽也就是杜真子的媽媽了。杜真子的媽媽給馬小跳和杜真子制定了一張“學習計劃表”,這張計劃表可把馬小跳和杜真子害慘了。這下好了,烏龜看不下去了,就往杜真子的媽媽身上吐了一口氣。你可不能小瞧這一口氣,這口氣是烏龜肚子裏積了一千萬年的氣體,是一種可以讓人嘴腫起來的氣體。結果,把杜真子的'媽媽嚇壞了,嚇得她趕緊離開家,只能用電話“遠程控制”了……

烏龜是因為能聞到孩子味兒才能找到馬小跳的,如果馬小跳沒有孩子味兒的話,那全世界的小孩子都不會有孩子味兒了。你可能會問,孩子味兒是什麼味兒呢?其實孩子味兒是什麼味兒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有孩子味兒的孩子才是真孩子。真孩子的眼睛裏有一種純純的感覺,而且真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祕密,而那些小祕密是天真無邪的,是小孩子們心裏不能對別人説的一些事。

讀書日記 篇2

今天,我讀了《女生日記》這本書,裏面主要講了:

冉冬陽還是個懂事孝順的女兒。當她知道她生日那天也是媽媽的受難日時,她感受到了媽媽生她的苦。所以在她自己過生日時,沒有向爸爸媽媽要禮物,而是用了她的.積蓄買了十二朵粉色的康乃馨送給媽媽。

冉冬陽羅也是個體諒老師的學生,老師生病了,冉冬陽帶領班裏的幾個同學來看老師,他們帶着裝有全班48個人的48朵花和48張賀卡的花籃,表達了同學對羅老師的關心。羅老師病好了,全班同學長時間的敲擊着桌板,敲出一陣歡樂的鼓點,以此來表達我們歡迎羅老師。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成長是一艘小船,裏面裝着我們經歷過的點點滴滴!有酸、甜、苦、辣,可説,成長是一碗怪湯,喝不出味道,卻是好湯!酸,是因為成長中難免有些事情會讓我們感到憂傷,就像書中冉冬陽的好友梅小雅,因為父母離婚,她跟了媽媽,而她媽媽又失業了,家裏經濟困難。在國小六年級時,她轉學了,令冬陽很傷心;甜,是因為有些事情令我們快樂。當陷入困境時,是親人和好友的鼓勵是我從黑暗裏看到一盞明亮的燈……苦,在成長中,有些事情我們不願意做,但不能不做;辣,是因為快樂的時光總是很短暫的,如放假,快樂地迎接假期,但,假期很快就過去了。

讀書日記 篇3

最近,我新買了一冊書,共有十多本。其中讓我情有獨鍾的是這本《會唱歌的貓》。

當片片黃葉飄落之時,一個小小的願望在二丫心裏生根發芽,悄悄成長。有隻叫二丫的'小貓,為了幫助賣報的聾啞老人,想學會説人話。於是,它拜鷯哥為師,每天勤奮刻苦地練習説話。終於有一天,人們驚喜地發現,這座城市裏有隻會説人話的貓。

在城市的一個病房裏,躺着一個美麗的女人。一場車禍使她變成了植物人,她的女兒依依天天去醫院給媽媽唱歌。二丫知道後,為了幫助她們,努力地學習唱《魯冰花》,它每天在依依媽媽耳邊一遍一遍地唱着。於是,在百合花綻放的那天,媽媽終於甦醒了。

多麼善良的貓啊,為了學習説話,它每天要練上幾千遍、幾萬遍,就算把嗓子都練啞了,練出血了,仍不放棄。二丫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去完成自己的夢想。還告訴我們要愛自己的母親,多為她做點事。

讓我們一起努力,去實現我們心中的夢想。

讀書日記 篇4

“只要我還活着,能從滿布灰塵的舊窗簾布縫裏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這樣樂觀、堅強而又令人辛酸的話語出自安妮弗蘭克的筆。《安妮日記》它不是一部虛構的小説,它是一個女孩最真實的手筆寫下的一部日記,一部感動世界的日記。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萌生了一種從前閲讀時從未有過的感受,這一個十五歲的少女寫的一本日記,一本普通的日記,是有怎樣的力量,感動了世界呢?我帶着好奇與期盼進入了這個故事。安妮弗蘭克是一個猶太少女,她在13歲生日時,得到了一份別緻的禮物:一個花格布料封面的日記本。她稱她為“吉蒂”,與吉蒂分享心事,當做自己最知心的密友。為了躲過納粹的破害,一家人躲進了一間“密室”,密室裏還有同樣患難的其他4個人。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多話的13歲女孩。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衞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這一切差一點把安妮逼瘋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並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裏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寫道:“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帶着心中不可泯滅的希望

安妮幾十萬字的日記,就是在這間荷蘭阿姆斯特丹263號的密室中寫成的,對吉蒂這個密友,她毫無隱瞞的坦露,對飢餓的嘲弄,恐懼的.傾訴,對於自己的樂觀與一閃而過的悲傷和失望,對愛的渴望,對青春期母女的衝突……對,《安妮日記》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以一個少女的眼光,觀察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尤其是青少年帶來的創傷。

最終,安妮在密室裏的八個人,全部因人告密而被關進集中營,安妮和姐姐瑪戈因傳染上斑疹傷寒而悲慘的死去,她沒能看到期待的一刻。

安妮雖然長久的閉上了雙眼,而我們也再也看不到下一篇安妮日記了,但她的樂觀、勇氣、感恩於愛,長活在億萬世人的心中!《安妮日記》,它寄託了一個少女的美好願望,記錄她對自己的思考,感動和啟迪着我和更多人。願安妮能將這温暖永遠留在人世。

讀書日記 篇5

《笑貓日記》裏有許多可愛的主人公:會很多種笑的、有思想的笑貓,善良、天真的杜真子,最崇拜笑貓的是地包天(狗),天真善良但怕笑貓冷笑的馬小跳,有地位、是哲學家、幽默大師。對貓有研究的、不好不壞的老鼠,和笑貓是好朋友的老老鼠。美麗、高貴優雅,有一身本領的虎皮貓。一個美麗優雅的女人,她的'心永遠不會變老,欣賞孩子,笑貓和杜真子特別喜歡她,她是馬小跳的媽媽。一個心態已變老、自私、看不起人的女人是杜真子的媽媽。靚貓愛漂亮,出生名門。酷貓愛酷、烏雲蓋雪女貓,雪裏拖槍男貓。

自從塔頂上有了一隻貓,除了笑貓外,其他貓都很生氣,想讓那隻塔頂上的貓下來,因為它們爬不到塔頂上去,所以想讓她下來。老老鼠這時候來到笑貓身邊説:“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你在羨慕那隻貓。”每天早上那隻笑貓都在看虎皮貓——塔頂上的貓。老老鼠對笑貓説:“你猜,我給那羣貓使了什麼辦法?”“什麼辦法?”笑貓問。“我讓它們對着虎皮貓大叫,它們即使知道這不對也不肯改,因為它們怕丟臉。”後來過了好長時間,老老鼠的辦法失效了,然後又對那羣貓説:“拿水槍打那虎皮貓。”突然有一天,老老鼠來到了杜真子的家,跳到杜真子媽媽的鞋上説:“出事了,快跟我來。”老老鼠一口氣帶着笑貓來到塔下,看到虎皮貓身上中了箭,於是跑到了裴帆哥哥的寵物醫院,杜真子和馬小跳又開始吵架,於是笑貓馬上冷笑,他們就不吵架了。杜真子説:“笑貓暗戀虎皮貓了。”第二天這個城市裏到處都是花鷺,它們圍着虎皮貓,過了幾天,虎皮貓不見了,花鷺也不見了。工作人員又放了一隻金子做得貓放在那裏,希望花鷺能再飛回來,可是他們的希望落空了,花鷺沒有再回來,因為金貓是隻假貓,沒有生命的氣息。

我真希望在《笑貓日記》虎皮貓,你在哪裏能找到她,這樣就有一個美滿的結局了。

《笑貓日記》我愛你,你是温暖童心的“心靈雞湯”。

讀書日記 篇6

從我識字開始,我就喜歡上了讀書。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從一段故事開始的,書中樂觀健康、優美動聽的故事,總能在我的腦海裏展開形象的畫卷和情境,引發我無限的遐想和夢幻,所以我喜愛聽故事、讀故事,常常沉浸在書中忘記了時間。在自習課上,在放學的路上,我總是捧着書津津有味地讀着,甚至做作業時,我都會趁媽媽不注意,放下手裏的筆,偷偷去瞄幾眼沒看完的故事。

有一次我讀了一本《小故事大道理》的書,書中一篇篇樸實感人的故事豐富了我的知識,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懂得了人生。其中有一則故事叫《癢癢撓》,講述了奶奶過生日時,小孫女送給奶奶的'禮物竟是一把癢癢撓,但這普通的禮物卻能使皮膚的免疫細胞活躍起來,能消滅入侵的病菌,增強身體抵抗力。通過這個小小的故事,我懂得了要了解老年人的需要,對於老年人來説,實用的東西才是的禮物,也使我進一步瞭解了刮背、擦背和捶背等保健知識。還有一則故事叫《一句話》,講述了生活中偶然發生的一件小事,小女孩倩倩坐電車時給一個阿姨讓了座,但阿姨只是點了點頭,倩倩想聽到阿姨説“謝謝你,小朋友”這句話,當沒有聽到時她就去問奶奶原因,奶奶告訴她那是一個聾啞阿姨,阿姨已經用眼神表示過謝意了。這個故事實實在在地告誡我們,如果是真心幫助了別人,或是出於禮貌為對方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是不應該計較對方的身份和態度的。

書在我面前展現出一條五彩路,一個充滿愛心的光明世界,我喜愛讀書,書是我的良師益友。

讀書日記 篇7

暑假看了《安妮日記》,才知道戰爭的殘酷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我們期待了一段時間的戰爭,以為這可能是我們現在“痛苦”的結束。但事實上,如果戰爭爆發,那將是一個更加痛苦的深淵。悲劇就是把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有人做過統計。自從人類社會有歷史記載以來,絕對的和平時期還不到200年。人類在爭取和反對征服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人類存在的本來意義。

安妮。1942年6月12日,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收到了一本日記作為生日禮物。從此,她開始寫日記。由於日益殘酷的反猶浪潮,她家八口人和另外四個猶太人躲在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裏,八個人躲在閣樓密室裏長達25個月。在漫長的25個月裏,只有13歲的猶太女孩安妮用自己的筆和成為作家的夢想支撐着她在閣樓裏記錄每一天,記錄自己的成長。

對於13歲的安妮來説,這本日記就像打開了一扇門,通向成長,通向無限的`希望。安妮説:“沒有日記,就沒有我。”然而,安妮將不再有機會回憶這一切,因為與此同時,這是戰爭的前奏,隨着警報的響起,噩夢開始了。但是,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內心一直是平和而真誠的。安妮説:“我經常抑鬱,但從不絕望。我把這種躲藏的生活當做一次有趣的冒險,它只是有趣生活的美好開始。抬頭仰望天空,總覺得事情會越來越好,殘酷會結束,和平安寧會再來,我會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可以實現我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最終成為一名著名的作家。我依然堅信,人的內心是善良美好的。”所以讀《安妮日記》的時候,在大戰的大背景下,我們會得到更多温暖的東西一直貫徹下去。有一種歡快温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細節隨處可見,是安妮帶給身邊每一個人的。她可以説:“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感覺陽光照射在你的臉頰上,擁抱一個可愛的男孩,還有什麼比這更愜意的呢?”

安妮經歷了幸福、期待、隱瞞、壓抑、慾望、憤慨、掙扎、死亡的人生歷程。安妮在日記中,忠實地記錄了她這兩年隱祕而艱辛的生活狀態,她的孤獨與壓抑,對現實的恐懼與憎恨,對生活的追求與期待,對未來的嚮往與憧憬,對戰爭與人性的深刻思考。她渴望以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生的善良擁抱自然和世界,但戰爭以苦難和死亡回報她。

安妮用她自然的寫作風格向我們展示了她一生中最好的時期。從13歲到16歲,幾乎每一篇日記,更多的不是

戰爭帶給她的沉重,而是她對待戰爭的樂觀。一切是樂觀的……因為有那麼多的東西支撐着她,爸爸,媽媽,姐姐。,和那個16歲的,她喜歡的男生……

她永遠有那麼一點期待,也許戰爭結束了,她又可以上學,又可以看見他,又可以開心的,開心的幹好多的事情……

後來,安妮被抓到了集中營,但是她依然是那樣的樂觀,那樣的充滿希望……

但是,在安妮16歲生日的前3個月,她卻去世了,帶着絕望……不,帶着那麼一定點的希望走的……她的精神垮了。爸爸的杳無音訊,媽媽的死,姐姐的突然離去,使安妮,那個因為戰爭和疾病而不堪一擊的女孩再一次的受到打擊……她在3月初,一個原本充滿希望的春天,悄然離去……

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習以為常的美好的東西。或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興奮過後,將是對和平的漫長而痛苦的等待。

讀書日記 篇8

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書名叫《安妮日記》,它讓我對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有一天,我叫媽媽幫我辦個借書證,辦完後我高興地蹦起來,到了少兒借閲區,我看到了一本叫《安妮日記》的書,我讀了前幾篇,就覺得這本書讓我對書籍更加喜愛了!我看得如醉如痴,忍不住把這本書借回了家。媽媽問:“今天在圖書館有所收穫嗎?”我説:“我借了本最喜歡的《安妮日記》。”説完,轉身就拿書到書房去看,不久,我就覺得對這本書情有獨鍾了,喜愛得不知怎麼比喻。《安妮日記》在漸漸消除我以前不愛看書的習慣,它就像我的老師,不斷把知識灌輸給我,讓我有了享用不盡的寶貴財富。 來自:作文大全 書中有快樂、開心的事情,也有難過、悲傷的事情,還有逃難的事情,當我讀到快樂的'事時,我會為安妮而開心,當讀到悲傷的事時,我會為安妮而傷心,當讀到逃難的事時,我會為安妮感到一陣懼怕、擔憂。 時間過得真快,媽媽叫我吃飯了,可是我依然投入在安妮的世界裏,直到媽媽親自到書房對着我的耳朵説:“女兒,吃飯了,看得這麼入迷呀!”我才反應過來,望着媽媽開心的笑了......

我喜歡《安妮日記》,它給我的收穫可真不小啊!

讀書日記 篇9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説。令人驚異的是,這部中國現代小説史上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已經顯示出極其成熟的特色,使後來的許多研究者為之傾倒,究其原因,除了魯迅深厚的文學素養外,我們也無法不歎服於先生的天才。下面,我將對《狂人日記》進行個人化的解讀,其中自然有偏頗之處,然而作為一位讀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權力。

翻開《狂人日記》,首先進入讀者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這個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過“常人視角”敍述出來的:狂人發病棗旁人側目棗家人延醫救治棗狂人復原。這一層的意思凡識字者均可以解讀出來,因為在小説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餘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持歸閲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間亦有略具聯絡者,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

通過常人視角,我們可以合理地解釋狂人眼中他人對其的“迫害行為”。比如小説的第一節中狂人記道: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着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曉得他們佈置,都已妥當了。因為得知狂人發了狂,因此大家對他有些害怕,並且議論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裏,卻認定是大家謀劃好了,要害了他了。再如:狂人的大哥請了醫生來給狂人診治,開了藥,囑咐大哥趕快給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裏,卻是這樣的情形老頭子跨出門,走不多遠,便低聲對大哥説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見,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夥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這些描寫,於是我們得到一個完整的符合邏輯的故事:一個年輕人由於腦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並且吃人,但不久之後由於醫生的治療年輕人的瘋病治癒了,重新進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赴某地候補矣)。我們所看到的“狂人日記”就是這樣一個醫學上的病例的記載。由於魯迅曾經學習過醫學,並且護理過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這份“狂人日記”模擬得十分真切、詳盡。

以上是對《狂人日記》的第一層解讀,然而大多數人都可以很輕易地透過病例的假象,看到魯迅以象徵的形式對封建傳統所進行的批判棗在這裏,我將它作為我的第二層解讀,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層批判”。

當我們以“狂人視角”對作者筆下的世界進行關照時,我們就開始瞭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傳統”殺人、吃人的罪惡棗周圍人無法容納清醒者開始對他進行迫害:加之“瘋”的罪名棗狂人重新屈服於惡勢力,同流合污(或被吃)。這是在《狂人日記》發表的當時和以後,大多數評論者所解讀出來的共同結果。在這種解讀中,出現了一個時代化的批判對象:“傳統禮教”----這正是新文化運動着力批判的對象。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的第一篇小説《狂人日記》以此為自己批判的焦點,是無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確是魯迅當時的創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來: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另外,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説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正因為有了這種共同的解讀,《狂人日記》才被作為“五四”啟蒙運動的一個文學範本,通過它,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然而一個文本在它被創作完成之後,便脱離了作者成為獨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同的讀者將會有不同的解讀出現。

正如世紀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記》可以解讀出的第三層意義:這就是狂人“對人類的深層批判”。依然是通過“狂人視角”關照周圍世界的真相:敢於對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發現了人與人之間提防、傾軋、殘殺,並且已經成為一種難以扼止的惡性循環: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於是狂人呼籲人類和睦相處:去了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飯睡覺,何等舒服。這只是一條門檻,一個關頭。然而:他們可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生仇敵和各不相識的人,都結成一夥,互相勸勉,互相牽掣,死也不肯跨過這一步。絕望當中狂人吶喊、呻吟,發出“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

對人類整體的批判也許並非魯迅創作時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卻具有廣闊的'共時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決不僅止於五四前的中國國民而可以延伸到整個人類;其批判所指的人類劣根性也不是僅僅消滅“封建文化制度”並可以根除----也許它本就是人類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個分子,永遠無法消除,並將在最終導致人類的自我毀滅。這徵兆,我們在今天已經可以看出:可以將地球毀滅幾千次的核武器、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對地球的污染、因人類道德淪喪爆發出來無法治癒的世紀疾病“愛滋”……魯迅正是因為看到了人類的這種難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絕望,“救救孩子”的呼聲之後才不是一個“感歎號”而是“省略號”。在他看來,這呼聲儼然如將封閉在無法打破的鐵屋子裏的將死之人喚醒,使他們感到無法解脱的痛苦。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實的勇士,即使他內心中已經感到絕望卻仍然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並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有人在呼籲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雖然這呼聲十分微弱,但卻令人看到了人類世界的最後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