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長方形與正方形》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7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方形與正方形》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長方形與正方形》説課稿

《長方形與正方形》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長方形與正方形》是國小數學北師大版第4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2課時,屬於《空間與圖形》範疇,之前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能夠正確區分鋭角、直角、鈍角,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等一系列學習活動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瞭解長方形與正方形之間的聯繫。同時這節課的教學也為學生今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及兒童的心理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2、目標分析:

(1)通過操作、比較、歸納,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2)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過程,積累認識圖形的方法,獲得研究圖形的有關經驗。

(3)通過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及合作意識。

3、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

教學難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聯繫與區別。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三維目標,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我準備採用觀察發現法、活動探究、小組活動等教學法。所以本節課將以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活動中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教學過程分析

基於我確定的學習目標及教學重難點,我的教學過程將從以下四個步驟展開:

(一)設情引趣、導入新課。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良好的開端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基於這個認識,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競賽活動情境,每個小組有長短不一的三種小棒,每次任意拿出其中的4根擺出不同的四邊形,在相同的時間內看哪組擺得多,擺得好!一分鐘後,學生擺出的各種不同的四邊形一一展示在黑板上。指着這些不同的四邊形我問道:“這些四邊形中,你最熟悉的是誰呢?”學生可能會説:“長方形、正方形”我故意問道:“老師有個問題不明白,這也是四邊形,這也是四邊形,為什麼它叫長方形,它叫正方形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這時我再因勢利導:“如果你想弄清楚長方形和正方形到底有什麼特徵,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吧!”從而引出今天的課題:《長方形與正方形》。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學習願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們把學生帶進探索新知的環節。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探究活動在老師的啟發下,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分三個步驟完成:

(1)研究長方形。新課導入後,我並沒有直接講授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而是把時間交給學生,引導他們利用長方形學具,先用眼看一看,動手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從邊到角獨立研究長方形的特點,接着在小組中自由交流、討論,強化理解,最後鼓勵學生走上講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展示交流中師生一起歸納總結出長方形的特徵: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個環節,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使全體同學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從而感受到探索之美。

(2)研究正方形:通過前面這個環節,學生已經掌握了研究長方形特徵的方法,很自然地拿出一個正方形,通過看、數、量、折、小組討論、展示交流等活動歸納出正方形的特徵: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但並不是難點,可由中下學生來完成,給他們以展示技能的機會。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被調動,思維正處於活躍階段,此時我把學生帶到本節課的難點環節

(3)想一想,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對於學生的思考結果,老師並不急於回答,而是引導學生從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共同點去進行研究分析,讓學生充分經歷思考學習的過程,最後才巧妙地藉助多媒體,直觀地幫學生理解正方形是一個特殊的長方形,在這裏多媒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較好地幫學生突破了難點。

至此,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有關知識,此時,他們急於找到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帶入到“應用新知,理解提高”的環節。

(三)應用新知,理解提高。此環節由四道練習題構成,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儘量體現練習的針對性、趣味性和綜合性。

第一題認一認是基礎題:目的是加深學生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特徵的'理解,出示格子圖:“看誰觀察的最仔細,最快區分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踴躍舉手回答。我追問道:“你是用什麼方法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呢?”。有的孩子説:“圖(1)上下兩條邊都是5格,左右兩條邊都是9格,所以我認為它是長方形”,有的孩子説:“圖(4)四條邊都是四格,所以我認為它是正方形。”。説明通過學習,學生已經能夠很好的利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來辨別圖形。

第二題“猜一猜“我以第一人稱口吻依次説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讓學生搶答辨認,然後同桌互相説互相猜,通過多次練習,進一步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較好地體現了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共同進步的教學思想。

第三題,畫一畫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環節,學生不僅要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還要通過動手操作來解決問題,較好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第四題:加深難度,拓展練習:數一數圖中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個數。程度較好的學生能很快有序數出圖中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個數。這時我讓學生相互交流説説自己數的方法,讓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引導程度較弱的學生,在生生互動中最終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歸納拓展,深化認識。對於這一環節我的理解不應是對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幾個方面進行歸納,因此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學生暢所欲言,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知識。

四、板書設計

這是我簡潔有序的板書設計:通過板書,將教學重、難點清晰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長方形與正方形》説課稿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認圖形》。

教材分析

本節課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三種常見的平面圖形。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以下特點:

1.緊密聯繫學生已有的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學生在生活中隨時都能看到物體的面。學生在上冊中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教材以這些為起點,安排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等形體的積木來看一看、畫一畫,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體、正方體和圓的表象。根據這些相同的畫面畫出圖形,給出名稱,引出長方形、正方形和圓。這就藴含了面與體的關係,使學生在整體上直觀認識這三種平面圖形。這樣安排,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有利於他們主動地認識平面圖形。

2.把圖形的變換、圖形間的聯繫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學生直觀認識幾種最常見的平面圖形,沒有深入研究這些圖形的特徵。但教材安排了豐富的操作活動,有利於學生培養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教材設計了一些開放性問題。如安排了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正方形,圍出的圖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位置。還有用一塊長方體積木可以畫出幾種不同的長方形等。這些問題能激起學生獨立探索的熱情和相互合作的願望,有利於改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一個面和圓柱的底面以及用這些幾何圖形的面畫圖形等活動,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

2.知道這些常見圖形的名稱,並能識別這些圖形,初步知道這些圖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在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加與同學的交往、合作的意識。

教學設想

“自主探索、發展學習、不斷創新”課題實驗研究,旨在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創造條件,是為學生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路搭橋,是讓學生真正在探索中發展。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時,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探索空間,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索的全過程。具體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索活動:

活動1:給一堆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積木進行分類,然後説説是怎樣分的。

活動2:找出長方體,觀察其中的一個面,藉助自己的思維去發現一些特徵,根據特徵給出長方形名稱。(正方形和圓同上。)

活動3:從體上抽象出面,認識這些面後,讓學生用體在紙上畫出面,並再次感受體和麪的關係,感受三種圖形的特點。

活動4: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加強幾何圖形與生活的聯繫。

活動5:小組合作在釘子板上圍圖形,獨立在方格紙上畫圖形,滲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學生感受出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不同。

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自己能發現的,都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難,就創造條件讓他們合作探索。教師尊重學生自我發現,尊重學生創新思維和方法。

教學流程

一、遊戲導人,激發興趣。

1.學生自由説説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哪些積木。

2.小組合作給積木分類並説一説你們組是怎樣分的。

【玩積木是學生喜歡的活動,一開始學生的興趣就被積木所吸引,讓學生操作給積木分類,不但可以滿足他們的慾望,更可以為後面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課程理念。】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認一認。

(1)認識長方形。

①學生各自拿一個長方體,認準其中的一個面進行觀察,再觀察周圍同學認準的面,探索這些面的特點。

②學生自由彙報,互相評價。(學生髮現這些面都是長長的。)

③從學生的彙報中抽象出長方形並給出名稱。

(2)正方形和圓的認識同上。

2.畫一畫。

(1)微機出示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畫圖形的圖片,學生説一説圖片上的同學在幹什麼?他們是怎樣畫的?

(2)學生動手操作畫圖形,配上活潑輕快的音樂。

(3)彙報交流:學生在投影儀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説説看法。

3.找一找。

(1)微機顯示“丁丁的房間”的圖片。

(2)學生在畫面上找一找、説一説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或圓的。

(3)和好朋友一起走下座位在教室裏找一找、説一説,然後彙報評價。

【學生在把積木分類的基礎上,通過同一類積木的某一面凸現出這些面有相同的形狀,找出這些面的特點,然後引出長方形、正方形和圓。這樣,不僅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這些面的特點,同時也展示了學生個性和創造性思維。學生在操作活動“畫一畫”和“找一找”的過程中,人人都參與,親身經歷/從體上抽象出面,再把這些面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過程,加強幾何圖形與生活的聯繫。體現了關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三、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1.圍一圍。

(1)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反饋交流:説説你們是怎樣圍的。

(2)試着在釘子板上圍一個圓。

反饋交流並得出釘子板上圍不出圓的結論。

2.畫一畫。

(1)學生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2)小組長組織組員在小組內對本組同學的作品進行評價。

(3)由各組組長把自己組的情況在大組上交流。

【釘子板和方格紙本身有相同之處,它們的表面上都有許多正方形小格組成。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圖形、再在方格紙上畫圖形,經歷着一個由難到更難的過程。在釘子板上圍圖形為在方格紙上畫圖形打下基礎。教師在圍圖形過程中進行重點指導,在畫圖形中就可以大膽放手,相信學生的能力,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

四、評價體驗,認識自我與他人。

1.評價本節課自己及其他同學的表現。

2.學了這一課後你有哪些收穫?

【學生可以評價自己對一節課的學習表現和收穫,也可以評價他人的學習表現,生生互動評價,學生既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體驗成功,促進發展。】

五、課外延伸,繼續探索。

1.微機顯示一學生用長方體畫長方形的圖片。

2.師:用這樣的一塊長方體究竟能畫出幾種不同的長方形呢?這個問題留給小朋友課後去探索。

評析

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自主探索、發展學習、不斷創新”的課題研究思想,/具體突出表現在四種變革:

1.師生關係的變革。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教學內容的變革。教師創造性地處理教材,為學生提供一定思考性、探索性和挑戰性的學習素材

3.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特別關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4.評價方式的變革。教師給學生提供生生互動評價的空間,同時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尤其是在探索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

《長方形與正方形》説課稿3

(一)巧設情境 設疑激趣

同學們,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好不好?(出示幻燈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在賽場上賽跑,跑道分別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幻燈片演示)大家快看,喜羊羊獲勝了,灰太狼氣急敗壞地跳起來喊:“不公平,不公平,我的跑道長!”喜羊羊也急了:“我的跑道才長呢!”看來沒有人幫忙他們倆可能會無休止的爭吵下去了。同學們來猜一猜,誰的跑道長呢?(學生爭論)灰太狼可不是光憑我們的猜想就能説服的,我們必須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驗證才能讓它心服口服。那麼你覺得他們賽跑的路線和我們所學的什麼知識有關呢?(複習周長的含義)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問題。(板書課題)

(反思:《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本節課充分利用學生非常喜歡的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來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教學題材,激起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培養喜歡數學的思想感情。激趣促欲地導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激起主動參與探索學習有關知識的慾望,唱響了“數學自主探索”樂曲的“前奏”,引出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問題。)

(二)動手實踐 自主探索

1、教師提問:同學們有什麼好辦法能幫助喜羊羊和灰太狼解決周長問題嗎?(學生各抒己見,可以用繩子繞跑道一週,然後量出繩子的長度;可以量出每一步的長度,然後看跑了多少步再算;可以直接用尺子量)教師順勢引導:如果用尺子量,需要量出幾條邊呢?(學生爭論後得出長方形只要量一條長和一條寬即可,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條邊即可。)

2、(教師幻燈片出示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6米和4米,正方形邊長是5米。)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給出的數據,小組合作動手實踐,幫助喜羊羊和灰太狼解決周長問題。(學生合作探究)

3、交流個性化方法。

師:同學們是用什麼方法求出了長方形的周長呢?(學生交流各種算法,並説明各自的理由,教師分別用幻燈片動畫演示各種算法,幫助學生理解。)

(1)6+4+6+4= 20(米) 即:周長=長+寬+長+寬

(2) 6×2+4×2 = 20(米)即:周長=長×2+寬×2

(3) (6+4)×2 = 20(米) 即:周長=(長+寬)×2

師:那麼,我們又怎樣來求正方形的周長呢?

生1:就是把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即:5+5+5+5=20(米)

生2:正方形的周長只要用邊長乘4就行了,因為正方形的邊長都一樣長。即:5×4=12(米)

(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已使學生感悟到學習方法,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就由學生主動去探索,展現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師:你比較喜歡哪種方法,你覺得哪種算法簡便一些呢?説説你的想法。

(反思:由於學生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樣的,讓學生尋求各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並不強求一致,同時又注意引導學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學。教師大膽放手,把學習主動權交還學生,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談感受中優化算法。體現出學生的思維方式,認識上的差異,培養善於發現問題,敢於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裏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操作.交流等學習形式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師:通過剛才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相等,也就是説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跑道一樣長,看來比賽是公平的。

師:今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但無論用哪一種方法,都必須知道什麼條件?

生:求長方形的周長,一定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只要知道邊長就能求出周長。

(三)應用生活 解決問題

師:賽跑中灰太狼輸的是心服口服,灰太狼頓時對周長產生了興趣,他要求和喜羊羊進行求周長比賽,讓我們和他們一起進入求周長闖關賽。

1、(幻燈片出示一張相片長5分米,寬3分米)要給相片做一個相框,至少用多長的木條?

2、(幻燈片出示一塊正方形枱布邊長8分米)要在台布四周縫上花邊,花邊至少長多少分米?

3、找一件表面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物品,想辦法求出這個圖形的周長。

4、(幻燈片出示一塊一面靠牆的長方形菜地)長6米,寬3米,沿着其餘三邊圍上籬笆,籬笆至少要多少米?

5、同學們用周長的知識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問題,掌握的很不錯,老師決定獎勵大家一張賀卡,(出示正方形賀卡)這個正方形邊長1分米,它的周長是多少呢?(學生回答)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把這張對摺的賀卡打開,它變成了一個長方形,誰能求出這個長方形周長呢?(學生各抒己見,老師把賀卡獎勵給最愛動腦的學生。)

(反思: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本節課讓學生能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周長的實際問題。)

(四)巧設總結 爭談收穫

師:在闖關賽中灰太狼和喜羊羊不分勝負,灰太狼高興地回家去了。他寫了一篇日記,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

(幻燈片出示)灰太狼日記:在運動會上和喜羊羊賽跑,我輸了,但我學會了求周長的好多方法!我最喜歡的方法是:長方形的周長= 長+寬 ×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今天通過各種比賽我可是大開眼界,長了不少見識。原來周長在生活中應用是這麼廣泛!不過求周長可得好好動動腦筋。還有,我得好好鍛鍊身體,要不然就追不上喜羊羊了。(學生髮現小括號的問題,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同時再次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灰太狼的收穫可真不少,同學們能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穫嗎?(學生爭先恐後的談收穫。)

師:請同學們課後設計周長是16釐米的不同的長方形賀卡。

《長方形與正方形》説課稿4

我要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五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我的説課包括説教材,説教學目標,説重點難點,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六大板塊。

説教材: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是國小數學蘇教版教材第五冊,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周長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材以學生熟悉的學校籃球場為題材,提出了計算籃球場周長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聯繫場地的形狀,探索、交流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在交流的基礎上確認或逐步完善。對於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則安排在試一試中讓學生獨立探究、計算,再通過交流發現規律、掌握方法。想想做做從直接看圖計算。量一量獲取有關數據再計算,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最後在圖形的拼擺中關注圖形周長的變化,這樣由淺入深,既鞏固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又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裏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教立足於學生的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三年級是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過渡,學生要接受知識的變化,要接思維方式的.變化,學習方法的變化。是國小階段比較重要的階段。總體來看,學生的計算能力比較強,只要認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計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強。抽象概括能力不強,從以有的計算方法習慣中抽象出法則的能力要訓練。學生根據應用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恰當的提出中間温暖體,確立先算什麼,再算什麼,這樣的分析綜合能力不高。此外學生的類推遷移能力有待於進一步的訓練,很多學生不能在學會了例題的解答思路後順利的類推出解答的方法。在學習了新知識後,學生不能很好的探討出計算和解答的規律。

《長方形與正方形》説課稿5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是西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它為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作奠基。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教學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教材一開始就從生活中的實例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教材創設兩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邊、角的特徵。接着,安排課堂活動鞏固學生對特徵的認識,進一步建構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空間觀念。最後,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挑戰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有序地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滲透數學美的觀點,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

教學難點:小組合作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教具準備:

計算機軟件、實物投影儀、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三角板、

直尺

學具準備:

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釘子板、三角板、直尺、實驗報告單。

第二部分 教法選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括這一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識。

第三部分 學法指導

1、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進行操作、觀察、探究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2、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第四部分 教學程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

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説: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圖形在裝扮着我們的學習與生活。看,這是我們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嗎?學生觀察後會説黑板的面、課桌和講台的面是長方形;鐘錶的面和地板磚是正方形等等。這時我再對學生説:小朋友們真了不起!已經能辨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那麼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麼特徵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接下來就很自然的引出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再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求大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這一環節的設計利用了學生所熟悉的物體,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探索學習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組在學具中選用所需的材料,開始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請小組長做好分工,把研究結果記錄在實驗報告單上。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説課稿形紙片、正方形紙片、三角板。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個角上比一比,發現長方形的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個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也是選用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和三角板。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別量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紙片的一個角,它是直角,然後把長方形紙片對摺再對摺,發現4個角重合在一起,説明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樣把紙片對摺再對摺,發現4個角重合在一起,説明4個角也都是直角。

當學生彙報完後,我與學生一起總結出:長方形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個角都是直角。(邊總結邊板書)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然後匯

報交流,一方面體現了數學的民主性,我給每個學生創造了均等的學習、參與的機會;另一方面讓學生經歷了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生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同時讓各個組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交流,體驗成功,從而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這樣能使情感的數學目標落到實處。

三、應用拓展

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本節課練習的設計着重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靈活性三個特點,分為基本練習和擴展練習。

1、基本練習

(1)圍一圍

照下圖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和正方形。(圖略)

(2)拼一拼

用兩副同樣的三角板分別拼出1個長方形和1個正方形。然後根據拼的情況進行展示和交流。學生這樣拼(演示課件)

(3)、擺一擺

用同樣長的小捧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4)塗一塗

在方格圖上塗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圖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認識,通過圍一圍、拼一拼、擺一擺、塗一塗、量一量、填一填多種形式的基本練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並且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擴展練習

(1)把一張長方形紙片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

這道題有一定的挑戰性,怎樣才能得到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的哪條邊可以當作正方形的邊?

(2)畫一條線,把下面的圖形分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

(3)、右圖中有( )個長方形,( )個正方形。

這裏我引導學生有序地數圖形。

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覺。把剛剛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擴展延伸,使學生靈活應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空間觀念得到加強。

四、全課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我先引導學生重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再引導學生比較長方形、正方形的共同點是都有4條邊,4個角都是直角,不同點是長方形對邊相等,而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

(2)家裏客廳地板鋪的磚為什麼是長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圓形的呢?

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見解。

這一環節的設計,鼓勵學生將數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中,真正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

五、課外延伸

充當小小設計師,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為學校新操場設計花池、羽毛球場、籃球場、沙池。

《長方形與正方形》説課稿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國小數學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的教材。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周長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我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吸引學生探索的慾望,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學習新知。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有條理地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着課程標準,我在認識了本節課教材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考慮學生認知情況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1、教學重點: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2、教學難點: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教學關鍵點: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四、教學方法: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中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理念:

1、從學生愛聽的故事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

2、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師生互動探討新知、引導學生總結、點撥學生迷惑等教學方法。

五、學生的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呢?設計教學時我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

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總結規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通過聯繫生活實際解決問題來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並體驗數學的樂趣。

六、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傳統的教,將讓位於學生的學,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一切只有從學生出發,才能有效的促進教學,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電教手段,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的學習方式中進行教學。

(一)設疑激趣,引入新課。

同學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自從龜兔賽跑兔子失敗之後,它一直很不服氣,總想找個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這一天,在遙遠的森林裏,動物又舉行了一次龜兔賽跑。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裁判員虎王正在宣佈比賽路線。説:請運動員小兔沿第一塊草坪跑一圈,運動員烏龜沿第二塊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説: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烏龜的長!

師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烏龜的長呢?咱們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體課件)

你有辦法判斷出誰跑的路程長嗎?

學生討論。(得出可以比較這兩塊圖形的周長。)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出示目標指名讀讀 )

板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設計思路:我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提出問題。在問題的召喚下,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新知的動機。)

(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1、兔子的路程:

提問:兔子的路線有什麼特點?(長方形)

長方形的特徵是什麼呢?

怎麼算長方形的周長呢?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小組討論看你們有幾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彙報結果。師:現在我們發現求長方形的周長有這麼多的'方法,請同學們在小組裏説説如何計算一個長方形的周長?

小組討論、後彙報小結:

寬+長+寬+長=周長 寬+寬+長+長=周長

寬2+長2=周長

(長+寬)2=周長

師: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有這麼多種,這裏的每一種方法都很棒,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你最喜歡哪種方法呢?今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

(設計思路: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繫。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於、善於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在這個環節中,儘量讓學生多做多説多看多交流,老師放手使學生在動手中深刻的體會,並且驗證自己的觀點,並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使學生操作,思維,語言相結合,深刻的體會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這樣的設計還有利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鍛鍊。)

2、小龜的路程。

提問:怎樣計算烏龜的路線(正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特徵是什麼?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討論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你有哪些方法? 總結成公式。

彙報結果:邊長+邊長+邊長+邊長=周長 邊長2+邊長2=周長 邊長4=周長

(設計思路:有了長方形周長的基礎進行知識遷移,學生會輕輕鬆鬆的總結出來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3、得出他倆的路程一樣長。

烏龜和兔子比賽究竟誰勝利了?(對,小兔獲得了勝利。)

4、給小兔點掌聲,有錯就改,真棒!希望我們也能像小兔那樣作一個知錯就改的好學生。

(設計思路:前後照應,並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鞏固深化,聯繫生活,解決實際問題(課件出示)

1、在釘子板上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並求它們的周長。

2、求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學生測量、計算。)

3、求毛巾的周長:(課件出示)

4、求跑兩週多長:(課件出示)

5、求籬笆的長:(課件出示)

(設計思路:課堂教學的好壞,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學生髮展的有無,一一都要通過練習來檢驗。本課中,依據教學重、難點,分層設計了以上幾個習題,通過練習,既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記憶,又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四)課堂總結。學生交流本節課都學到了什麼?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你有什麼收穫?你能用簡短的話告訴大家嗎?同桌互説,然後告訴大家。

(五)課後延伸,解決實際問題。

1、小組為單位,尋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長的知識?(3—5個)

2、蒐集數據計算教室門、窗、課桌、凳子面的周長。

(設計思路: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繫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周長的問題在兒童的生活中接觸還是比較多的。這幾個習題的設計,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驗周長。)

七、規律總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按照新課標要求,讓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總結規律,説出規律。既鍛鍊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八、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 周 長的計算

長方形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長方形與正方形》説課稿7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人教版九義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第2小節第1課時的教學內容。

在備課伊始,我們首先研讀教材和教參,明確本節課在這個單元中的地位和意義,以及這個單元在整個國小階段的“空間與圖形”部分的學習中的地位和意義。

在上學期,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在本單元的前幾節課學生又認識了面積和麪積單位,而本節課是國小階段探究圖形面積的第一節課。學好本節課的內容,能為以後探究其他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本節課內容的計算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便於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因此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我們的教學思路是充分利用教學內容的這些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親身經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注重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揚長避短:有些內容,製作成多媒體課件,但有些內容,不如使用常規教具和學具的,就讓學生真實感受,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操作經驗,更有利於他們認識表象的形成。以上這些都成為我們進行最初預設的基礎。

二、磨課歷程:

本節課我們大體經過三輪的備課、試教和修改。在此過程中,讓我們感觸最深的是專家們所強調的兩個“充分”:一是要充分運用教材資源,二是要充分領會教材意圖。

(一)、導入部分

在這一部分,我們原來設計了一個情境:“兩個操場,要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你怎麼想?”我們的意圖是:讓學生複習比較面積大小的一般方法:重疊法,用單位面積測量後再比較的方法……,體會出此處用這些方法都不方便,不現實,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如何利用面積公式,直接求出這2個操場的面積?

聽過我們的預設後,專家老師提示我們兩點:

一是沒有立足於教材的前後聯繫,完全拋開了前面所學的面積和麪積單位,以及圖形的面積大小就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面積單位這些與本課相關的知識。

二是教材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單元主題圖並不僅僅是一塊“單元敲門磚”,不能只在單元起始時使用一下就扔掉。為何不充分運用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又另外尋找導入的載體呢?新課程的教學要注重常態教學的研究,要注重節約教育成本,解放教師。

所以,我們最終選擇直接使用單元主題圖引入。因為這幅教室場景圖是學生十分熟悉而親切的,並且圖中提供了關於面積的豐富的學習信息,可充分加以利用。

我們設計教師從圖中選取牆上的一幅長方形的.畫作為導入的載體,讓學生估一估這幅畫的面積,然後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以幫助學生複習前面所學的知識:如何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來進行測量,以及圖形的面積大小就看其中包含有多少個面積單位。

這樣在與學生相關聯的背景下呈現有關的學習內容,既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從中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感覺比較自然流暢。

(二)、自主探究,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1、原來的設計思路是:實驗操作→猜想→驗證。

⑴.用1平方釐米的面積單位來測量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的面積。

⑵.讓學生根據擺的過程來猜想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之間的關係。

⑶.再通過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不同大小的長方形,找出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驗證猜想,得出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方法。

2、出現的問題:

專家指出:一般我們都是根據多次操作、實驗獲取結果,再觀察、發現其中規律性的地方,才能依此做出猜想。像例2的第1小題這樣,只根據一組數據就要求做出相關的猜想,這是不符合科學的認知規律和研究規範的。這樣,不利於學生真正地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

同時,我們在實踐中也發現兩個問題:

⑴.部分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無法得到長和寬的數據。

由於第1次操作時直接給出了長和寬的數據,學生在此只是量出了面積,而對於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三者之間的關係感受還不夠,因此到擺不同的長方形時,部分學生對於通過操作得出長、寬的數據有些困難。

⑵.猜想過程中結論過早出現,導致部分學生直接套用猜想填數據,出現“偽驗證”。

我們發現部分學生未按要求擺不同大小的長方形,而是直接套用猜想,填寫長、寬的數據,未能達到驗證的真實效果。

有鑑於此,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對此環節進行了重新設計。

3、修改後的設計:

此處分成4個層次:

⑴.出示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讓學生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鋪擺,然後通過鋪擺結果能看出長方形的面積以及長和寬。

這次的鋪擺,着眼點在於通過操作找到鋪擺的方法以及如何通過鋪擺面積單位的個數得到長和寬的數據,通過這樣的指導讓學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方法,為後面的活動掃清障礙。

同時幫學生感悟所擺面積單位的個數與長和寬的關係,便於學生接下去理解、推導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⑵.學生拼長方形,運用剛才掌握的方法得到長方形面積以及它的長和寬。由於學生拼的長方形各不相同,這裏就可以得到多組數據,為觀察、歸納提供了素材。

⑶.觀察、比較這些數據,發現長方形面積與它的長和寬之間的關係,歸納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⑷.驗證:出示一個長方形,直接告訴它的長和寬,讓學生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了第3次的鋪擺,再一次驗證,以最終確定結

《長方形與正方形》説課稿8

教材分析: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第五冊第6單元的第1個教學內容。

2、教材先讓學生在教師或類似的生活場所裏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再引導學生通過對長方形、正方形紙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點,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認識,然後再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進行比較,體會相互間的聯繫,揭示長方形的長、寬及正方形的邊長等概念。

3、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數一數,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徵,能辨認和區別這兩種圖形。

2、體現合作競爭的教學思想,培養獨立探詢問題的能力和全面觀察的問題的思維方式。

3、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

本課時知識歸納起來是: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2、會判斷哪些圖形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的名稱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們的特徵。

難點是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的得出和驗證。

教學設計: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教室裏找長方形。(課的開始通過觀察學生熟悉的教室、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讓學生感知數學就在生活中。)

第二環節:自主探究,發現特徵

出示一個長方形説説對它們邊和角的已有的認識。各有幾條邊?幾個角?(若有生説到關於直角,應充分肯定,並借這話引出下一環節)

活動一:研究長方形的特徵

通過擺長方形,觀察長方形,提出猜想:你覺得長方形的角有什麼特徵?邊還有什麼特徵?通過折一折,比一比手中的長方形驗證自己的.猜想,組織交流。長方形特徵:有四條邊,對邊相等;有四個角,四個角都是直角。(探求長方形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猜想長方形的邊和角有什麼特徵,在讓學生想辦法證實自己的想法,在知識探究是過程中不僅有知識的掌握,更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活動二:研究正方形的特徵

談話: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邊和角又有什麼特徵呢?(學生親歷研究和交流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徵的過程,對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利用知識的正遷移,能比較順利地研究出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徵。)

學生通過操作驗證後,交流並總結:正方形的特徵:有四條邊,四條邊都相等,有四個角,四個角都是直角。然後教學正方形邊的名稱。

活動三: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2題

同桌合作,用兩副同樣的三角尺,分別拼成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交流拼的方法,説説拼的是什麼形,有什麼特徵,並説出各部分的名稱。

2、想想做做第3題

獨立思考,有一張長方形紙,你能剪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嗎?

用你的長方形折一折,剪一剪,這個最大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説説為什麼?

第四環節:課堂總結,組織構建

第五環節:活動深化,拓展延伸

想想做做第4題

(1)用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2)用1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小組討論合作)

(3) 用1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長方形嗎?

《長方形與正方形》説課稿9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王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三年級數學上冊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一、温顧複習,查漏補缺,為本節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課堂開始王老師以複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質和特點作為鋪墊,讓學生回顧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知識,還有就是知道周長的定義,為後面計算周長買下伏筆。

二、情景引入問題導學。

設計了一個十字繡的圖,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計算給十字繡裝邊框需要多長邊框,從而引出問題,開始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三、探究新知,方法多樣,學生為主,總結概況得出結論。

探究新知時候,給出了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正方形的邊長,讓學生根據剛開始的知識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並小組合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解釋方法,讓學生明白每種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通過擺小棒重複解釋了公式的含義,學生一目瞭然。後面用同樣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整個過程教師一直在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最後總結概況周長公式。

四、教師的鼓勵性語言和提示性語言非常豐富,發人深省。

課堂一開始教師就給學生提出了兩條課堂的'建議,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課堂也不是的鼓勵和反饋學生的回答,聆聽別人的建議等等。提示長方形周長公式中的小括號時,也沒有直接説明,而是間接引起學生的關注,印象深刻。

建議:

1、長方形周長公式中還有一種2個長和2個寬的計算方法也需要給學生滲透一下,為後面的學習提供幫助。

2、練習題的設計跳躍性較大,最後一個題難度較大,建議可以拆分成幾個題逐步滲透思想和方法,層層遞進,讓學生更容易掌握。

《長方形與正方形》説課稿10

説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第85頁例4。

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了解周長的一般意義及長、正方形的特徵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1) 給出了兩種計算的方法:一種是直接應用周長的含義將各邊的長度連加; 另一種是根據長、正方形邊的特徵列出簡便的計算方法。不僅體現算法多樣化,同時體現了思維的不同水平。

(2) 在探索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概括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公 式,以便在解決問題中靈活運用,體會數學的抽象和簡潔。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知道了它們都有4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學習《周長》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在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經歷,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在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公式時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過程,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利用這些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創新能力。

3、在探究周長計算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

説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着課程標準,我在認識了本節課教材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考慮學生認知情況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的運用。 教學關鍵點: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教學準備

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紙、課件、課堂作業紙

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中,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理念: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師生互動探討新知、引導學生總結。

2、説學法: 如何體現新課程學習的方式呢?設計教學時我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經歷自己探索,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得出結論。通過聯繫生活實際解決問題來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並體驗數學的樂趣。

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電子白板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的學習方式中進行教學。

(一) 、情境引入。

1、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認識了周長,誰能告訴我什麼是周長呢?前面我們還學生長方形和正方形,那麼它們分別有什麼的特徵?(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為本節課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提供理論基礎,為新課做好鋪墊)

2、 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師:再過幾天,聖誕節要到了,老師製作了兩張卡片,一張是長方形的,一張是正方形的,想在節日裏把它送給我的兩位好朋友,但又覺得卡片不夠漂亮,於是我就想給這兩張卡片的一週都鑲上彩帶(用手演示指一週)。請同學們猜一猜,哪張卡片需要的綵帶長一些?(生自由猜)看來,同學們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兩張卡片需要綵帶的長就是要求“兩張卡片一週的長”。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板書課題)

(二) 、實踐探究。

1、 引導學生探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 課件出示長方形,組織學生活動量一量。(給各個小組都準備長方形的卡片) 師:現在我們用先量後算的方法,計算出這張長方形卡片的周長吧!(要求小組合作,在合作進程中注意整理思路和方法) 師巡視,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

(2) 組織彙報,交流展示學習成果:你們是用什麼辦法得到長方形的周長的呢?把你們的方法介紹給全班同學。 教師隨着學生的彙報板書算法,並讓他們説説是怎麼想的。

① 6+6+4+4=20(釐米) 在學生彙報了其中一種算法後引導學生思考:還有不同的算法嗎?

② 6×2+4×2=20(釐米)對照圖形説出每個算式各部分的實際意義。

③ (6+4)×2=20(釐米)

(3) 誰能在圖上指出6×2和4×2分別表示哪部分?(6×2表示兩個長的各,4×2表示兩個寬的和),指名在圖上指出6+4表示哪部分(6+4表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

(4) 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優化。 他們算得對嗎?為什麼你認為哪種算法比較簡便?(小組討論)無論怎樣列式,求出的都是圍成長方形四條邊的長度之和。

(5) 通過量一量計算這張卡片的周長,同學們想出了三種應運,真了不起!第三種方法運用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點,比較簡單,因此得出長方形周長=(長+寬)×2(板書)

2、 引導學生探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課件:

(1) 出示正方形。

師:經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那麼正方形的周長該怎樣 計算?這個問題跟正方形原什麼有關?(邊長有關)

(2) 組織學生用同樣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教師巡視。

(3) 先讓每個學生自己計算,學生算完後,找兩位用不同方法計算的同學到黑板

前板演示:

① 8+8+8+8=32(釐米)

② 8×4=32(釐米) 請用學説想法。無論怎樣列式,求出的都是圍成正方形四條邊的長度之和。

(4) 你更喜歡哪一種呢?哪種方法比較簡便?為什麼?(求4個5連加,根據乘 法計算比較簡便)。 (設計意圖:合作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分別通過量、算、比等一系列活動,歸納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5) 小結。 同學們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探索出了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板書)。

(6) 齊讀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比較總結:通過計算,你知道哪張卡片所 需的綵帶長一些?要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一定要先知道長方形的什麼?求正方形的周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什麼就可以了(長和寬)。我們掌握了這兩種周長的計算方法之後,就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了。

(三) 鞏固練習。

1、 教材P85做一做第1、2題。

2、 教材P87練習十九第1、2、3題。

3、 拓展P88第9題。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題鞏固加課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同時學生學會利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四) 課後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設計意圖:對本節課知識點作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知識網絡結構,使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為今後學習打下基礎。】

説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主要圍繞教學目標,顯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本課重點,雖很簡練,但通過板書能看出本課所講的重點內容。

量:長6釐米寬4釐米 算:① 6+4+6+4=20(釐米) 5+5+5+5=20(釐米) ②6×2+4×2=20(釐米) 5 ×4=20(釐米) ③(6×4)×2=20(釐米) 比:哪種方法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