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熱門】語文説課稿國中3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31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説課稿國中3篇,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語文説課稿國中3篇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篇目是《橋之美》,下面我將從以下方面來陳述我的教學設想。

一、 説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橋之美》選自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它是一篇具有隨感式的説明文,以優美的語言,親切的語氣,向我們展示了橋的魅力。文章通過描寫生活中各類橋,品味各類橋傳遞出的情味,啟發我們只要用心欣賞,就一定能體會到橋的魅力多彩。學習本文要特別注意引導同學們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寫作上,作者描寫橋從常見的俗語寫起,由橋的詩境美引出橋在繪畫上的形式美。文章結構新穎別緻,作者不像慣常行文那樣從外形到內部結構,而是別出心裁的與你拉家長,從而把我們帶進了神氣美妙的橋的世界。在語言技巧上,文章語言優美形象、富有詩意,打破了傳統説明文語言乏味的現象,從而激活了讀者的情感體驗。

2、 學情分析

八年級同學們經過七學年的學習,對於理清課文脈絡,感知課文主旨還是有一定基礎的。但是對於語言的品味和鑑賞方面卻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

3、 教學目標的設計

《新課標》對閲讀能力培養的重點是:1、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的意義和作用2、對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3、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應當説新課標更突出了對同學們心靈的品味和個性解讀。綜合以上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積累一些雅詞妙局,瞭解課文脈絡,品味文中優美活潑、形象詩意的語言。

能力目標:訓練同學們的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同學們的想象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生活,學會審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4、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品味文中優美活潑、形象詩意的語言。體驗生活,學會審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二、 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習必須培養同學們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意識,為同學們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了促進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本課的.教學方法可採用:

1、 朗讀教學法。本文語言優美形象富有詩意,很適合十幾歲的同學們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同學們興趣,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含義,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美,為全方位的品評鑑賞奠定基礎。

2、 點撥引導法。在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組織要求下,教師組織同學們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只是點撥引導。這樣能培養同學們主動學習的自覺性,思維活動的靈活性,使他們由接受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由從書本中學習向生活中學習。

3、 美點尋綜法。同學們是課堂的主人,閲讀的主體,進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賞文中的美點,和作者產生共鳴,並用自己的語言談談其獨特的美。

三、説學法

同學們是課堂的主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同學們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適應這一原則,本課的學法可採用朗讀、跳讀、研讀、精讀等讀書法,以及欣賞法、交流法等。

四、 説教學程序

為了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在教學程序的設置上,要特別注意課堂教學的民主性,教師是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要注重課堂自然動態生成,因勢利導,使同學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具體設計如下:

〈一〉激情引趣

我準備這樣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各類名橋圖片,讓同學們欣賞並談感受。這樣設計能激起同學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引起他們強烈的閲讀期待心理,從而拉近同學們與文本的距離。

〈二〉聽讀課文,感受體驗。

教師配樂朗讀,同學們用心傾聽,感受課文的美。並出示閲讀目標:文中描寫了哪些橋?展示了哪幾幅畫面?談談聽後的感受。這樣設計能營造出一種輕鬆活潑的教學氣氛。

〈三〉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 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從而感知文意。

2、 要求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找出在作者的眼中橋美在哪裏。

3、 同學們自由發言,暢談自己的感悟。對同學們的發言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表揚。

〈四〉研讀課文,美點尋綜

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 同學們採用跳讀、研讀等方式研讀課文,並説説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2、 同學們自由發言,教師歸納總結,引導同學們品評文章的美。

〈1〉 語言美。教師提問:文章哪些語言美,美在哪裏?

〈2〉 結構美。文章結尾生髮拓展,點出橋的內涵美。

〈3〉 意藴美。文章將橋自身的結構美與它的構圖美作對比,強調了橋之美在構圖。

3、 在以上基礎上,教師歸納文章在寫作的不凡之處,並形成板書。

——以美寫橋

——以情寫橋

——以形寫橋

——以橋寫橋

〈五〉、用心欣賞,用心感受。

1、多媒體展示各類橋,讓同學們用心欣賞,並把感受形成文字寫下來。這一設計對同學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的感受體驗化。

2、交流。先小組交流,再由小組代表向全班交流。這樣能培養同學們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

〈六〉拓展延伸

把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從內容和寫法上進行比較。設計這一環節是使同學們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欣賞事物。

〈七〉課外學習自助餐

1、課外觀察自己身邊的橋,把對橋的感悟寫成文字。

2、從古詩詞或文學作品中搜集描寫橋的佳句做一個專題積累。

設計這兩個問題,是為了鞏固課堂所學內容,使同學們的感受體驗化。

附板書: 橋之美

——以美寫橋

——以情寫橋

——以形寫橋

——以橋寫橋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2

一、説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編者安排這篇作文,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藴含在字裏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們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閲讀文本、觀察生活的極好範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又妙趣橫生。老舍對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閲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老舍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着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緻,不是採取直抒胸臆,而是通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老舍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老舍的讚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的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能力目標:

a、學生們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培養學生們分析、綜合的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們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的方法,通過讀品體會老舍對濟南的讚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們在反覆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寫説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們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説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老舍在字裏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後,用寫來昇華。

二、説教法

1、尊重學生們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我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們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們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於是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們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們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們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們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讀、寫、説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們整體素質。

為了提高學生們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築讀的平台,創設説的動機,讓學生們通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本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們讀説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我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於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們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藴涵的豐富情感。

三、説學法

因為學生們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們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們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們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們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們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説課教案只説明第一課時。

五、説教程

(一)、課前準備:主要分為學生們準備和教師準備。

讓學生們利用網絡資源的多種渠道,蒐集有關老舍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閲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們的閲讀面,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們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我精心準備了電教平台、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們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的氣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 初讀課文,採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們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並且讓學生們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們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為什麼説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們通過讀去整體感知文本,初步瞭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們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老舍説法的地方,並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教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為什麼?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們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們先讀再説,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教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們再讀課文,並評價教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們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們更為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教師把學生們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們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我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老舍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後讓學生們交流,教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們説這節課學到了什麼?(教師對學生們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們討論: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們領悟散文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魯迅,體裁為散文詩。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是繼“人生”“自然”“科學”主題之後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設的單元。在本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中,《風箏》是意藴最豐富的一篇,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能力的好教材。《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閲讀方法的指導”,“要突出詞句理解、文意把握、內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學”。

2、課文的特點

《風箏》是一篇以表現手足親情為主題的散文詩,但選材角度新穎,於兄弟間發生的誤解衝突中展現濃濃的親情。可是,細讀作品,作者的立意遠不止於此。從作者事隔多年後仍悔恨交加,悲憂交集看,這篇作品還揭示了封建陳腐思想對兒童自由、活潑天性的扼殺,深刻地闡述了“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全詩情詞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3、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具有初步的整體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對於像本文這樣有深厚意藴的散文詩,學生則容易出現: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想難的現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考慮讓學生多讀,要保證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要多讓學生採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要重視引導、多給學生鼓勵。

4、重點、難點的預設及依據

根據七年級學生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及散文閲讀的基礎,結合本文的特點,預設本文的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整體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難點:學生提出疑問並在教師引導下作深入思考。

5、目標的預設及依據

根據以上四個方面的情況,從“知識和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確定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讀描寫“誤解和衝突”的語句,進行語言積累。

(2)能力目標:圈劃文中表示“誤解和衝突”的內容,體會賞析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出疑問,合作探究,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主動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感悟“誤解和衝突”中的親情,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二、説教學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學以“一個切口、一組問題、幾大板塊、整體綜合”的閲讀教學理念為指導,採用朗讀法、誦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學習方法,通過朗讀來感知文本;以圈畫重要詞句並賞析品讀來落實重點,理解主題;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來啟迪思考。力求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和發揮雙方主動性與創造性的教學理念。

1、導入新課,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師出示一張幼兒照片,向學生介紹自己孩子的調皮與可愛。師生輕鬆談話,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幼兒可愛的形象,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親切感,為下面的學習營造一個輕鬆的氛圍。教師的對女兒的濃濃親情的流露,能喚起學生心中的親情體驗;而向學生介紹女兒的調皮、貪玩更是文中“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性”觀點的直接證明,從而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學法:與教師輕鬆交談。朗讀全文,圈畫生字難詞。思考: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了我態度轉變的原因?

(設計意圖:輕鬆的心情利於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朗讀全文,既積累詞語,又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漸進入作品的意境。同時問題的思考,也有利於引起學生對課文第五自然段的關注,而這一段正是本課教學預設的切入口。)

2、主問題探究,落實重點

(1)教法:以第五自然段為教學切入口,引導學生通過對“魯迅先生前後情感、態度的變化”的把握,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的精神,同時瞭解“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性”這一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問題預設:

“魯迅先生看了講論兒童的書後,回憶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後情感有什麼變化?”

“精神的虐殺是指魯迅先生對弟弟什麼的虐殺?”

“你有過這樣被精神虐殺的體驗嗎?”

“今後看到有人抹殺兒童天性的行為,你可以怎麼説?”

(設計意圖:採取中間突破的教材處理方法,選擇恰當的切入口,提出一組相互關聯的問題,在師生平等對話中實現對課文的理解。)

學法: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聯繫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殺”的具體含義;結合自身體驗理解並朗讀“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性”這一句話。(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在討論與思考中掌握知識。)

(2)教法:出示教學“主問題”。探討文章“在誤解和衝突中也有親情”這一主題。(設計意圖:以主幹性問題促使教學深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並通過教師的小結,引導學生思考生活、關注人生。)

學習障礙預測:這個主問題的解答,需要學生對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讀,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閲讀感悟能力和“在眾多的信息中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學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魯迅和小兄弟之間的衝突而忽略了文章後半部分魯迅對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誤解,學生可能容易找出魯迅對小兄弟的愛而忽略了小兄弟對魯迅的愛,學生可能不清楚對問題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師幫助對策:在學生閲讀全文,劃找相應詞句後,組織學生首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進行賞析和朗讀,然後再全班交流。

引導內容先擬:①引導學生對文章後半部分的關注:那麼文章後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誤解中的親情的體現呢?②引導學生對“小兄弟對魯迅的愛”的`關注:衝突是雙方的,那麼親情是不是也是雙方的呢,弟弟也愛魯迅嗎?③指導學生對問題解答的表述:賞一句話,用賞析説服人(就是對自己劃找的語句,闡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讓人信服);讀一句話,用美讀感染人(有感情的誦讀自己劃找的句子,用讀來傳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動聽眾)。

學法:劃一劃,文中哪些地方寫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間的“衝突和誤解”?讀一讀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衝突和誤解”,又為何還能體現出親情?小組討論後集體交流。(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口、動腦,既培養篩選問題的能力,又突出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

3、發現、探究問題,突破難點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對魯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評價,引導學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藴深厚處進軍。

(設計意圖:把課文作靶子,通過文本意與讀者意的衝突,引學生對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學習障礙預測:(1)學生提不出問題。(2)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3)學生等待老師説標準答案。

教師幫助對策:(1)適當的方法指導。(2)保證一定的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時間。(3)小組交流,整合問題。

學法:默讀全文,劃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組交流篩選、整合問題,全班交流探究。(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

4、課外體驗與拓展

教法:出示作業,兩題任選一題。其一是寫一篇“誤解和衝突中的親情”的文章;其二是課外閲讀魯迅先生的《故鄉》和《秋夜》,探究環境描寫在魯迅作品中的作用。(設計意圖:根據“閲讀最近發展區”原理,進行遷移訓練,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

學法:讀作業題目,選擇作業內容,課外完成作業。

(設計意圖:其一是讓學生養成一種關注生活、體驗生活和發現美的習慣;其二是以此來引導學生走近魯迅,瞭解魯迅,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步入文學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