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熱門】説課稿3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46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3篇,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説課稿3篇

説課稿 篇1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之一—方向、是國中地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掌握地平面上的八個基本方向、並且學會在地圖上判斷方向的兩種主要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堂活動、比較並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使學生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辨別方向的能力、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圖的空間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並結合鼓勵性語言、課堂活動等、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學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

2、【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掌握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和技能;為突破難點、教學過程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學手段】

本節內容教學方法以“讀圖分析、學以致用”為主、講授法相結合、並設置教學情境與課堂活動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方法分析

國中地理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學好地理必須從培養興趣開始。要搞好國中地理教學、教學方法很重要、

基於本節教材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合作討論法:課堂是地理教學的主要陣地、必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作用、不斷提高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上課前要認真備課、準備好讓學生思考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同時鼓勵學生髮表個人見解、必要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講授和演示。

2、圖片演示法:圖具有簡明直觀的特點、充分運用地理圖是地理區別於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徵、利用好地圖、對學生理解、記憶課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麼圖片演示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問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四、教學過程分析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做到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設計思路]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1、導入新課。由創設情境設問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是從同學們的生活中碰到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講授新課。

(1)引導學生了解地平面上的八個方向

(2)重點使學生掌握如何在地圖上判別方向的兩種方法

首先、分別強調兩種定向法定向的方法和步驟。

其次、讓學生動手上黑板畫、以加深印象。再根據學

生動手畫的情況、強調注意事項。

最後、再通過設計學生活動、角色扮演等、學以致用。

(3)讓學生了解如何在野外判別方向、重點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指南針和用指南針定方向。

3、課堂訓練、鞏固本節所學知識。

4、課堂小結、強化認識。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知識。簡明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引用。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設計了這麼兩個問題:

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各位老師、本節課我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完成了教學。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在教學中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地學習、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並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享受心安理得》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文章,雖語言平實,但讀來令人感動。課文采用分總的結構,先具體敍述了三件“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事情,再從中總結出道理,告訴人們怎樣才能“享受心安理得”。課文條理清晰,通俗易懂,學生容易理解。文章敍述的三件事情也是有內在聯繫的,從作者“耳聞目睹”到”親身感受”再到“身體力行”層層推進,讀者的思想隨着作者的心理變化逐漸深入。課文以作者在歐洲所見到、感受到的三件事詮釋了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理念,教育學生懂得只有隨時隨地為別人着想,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

二、説學情

學生已養成了課前預習的習慣,識字能力比較強,不需要在課堂上花費太多的時間,但對於容易寫錯的,讀錯的字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中作些指導。對於詞語意思的理解,學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不過對於一些重點詞語,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來理解,目的在於幫助學生依託文本,在語境中理解句子的意思。在閲讀方面,學生也有了初步感知課文的能力,但大多數同學思維能力、理解能力不強,語言表達能力也很欠缺,因此對於課文的理解常常浮於表面,品析詞句更是困難。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聯繫上下文、説話訓練等多種方法,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領悟文章的中心。由於本班學生基礎較差,因此,創造性複述課文難度較大,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還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和訓練。還應重視對兩頭的.兼顧,充分進行個別化教學,使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均有提高。

三、説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詳見教學設計)的制定除理解與積累詞語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等常規目標外,目標2重在對學生進行概括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結構,把握課文脈絡,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服務。目標3結合品詞品句,體會隨時隨地地為別人着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是通過本課學習,需要學生明白的道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抓關鍵詞、聯繫上下文、説話訓練等多種方法,帶領學生進入課文,領悟文章的中心。目標4選擇最感動的一件事發揮想象嘗試創造性地複述。聽説讀寫是語文的四項基本功,由於種種原因,學生的説話訓練被忽視了。本單元是創造性複述單元。教師應該肯花時間、捨得放時間,讓學生進行復述。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四、説教學設計

研究教材制定教學目標後,我對教學進行了如上設計(詳見關於教案設計部分),着力體現以下幾點:

(一)抓住課題為線索,展開教學。

本文的課題《享受心安理得》直接表明了作者寫作的意圖,濃縮了課文的精華,揭示了課文的主旨。因而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抓住課題進行學習,這是分析課文的要訣,也是理解課文的捷徑。在教學設計中圍繞“心安理得”一詞展開,先讓學生理解文章結尾處一句中心句“當你能做到隨時隨地為別人着想時,就自然可以毫無愧色地享受他人給你帶來的好處,享受心安理得。”再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在這三件事中,人們享受了什麼?並藉助表格幫助學生概括這三件事,理清課文脈絡。然後重點研讀三件事,體會“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含義。這樣本課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教學重點也較為突出,教學內容就不會零散,而變得更為集中。

(二)抓住重點句子品讀,理解主旨。

閲讀教學是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通過品讀,從而突破重點和難點。整篇課文教學以文章結尾處一句中心句“當你能做到隨時隨地為別人着想時,就自然可以毫無愧色地享受他人給你帶來的好處,享受心安理得。”為主線將三件事一一串連。在課文教學中,突出一句話,抓住一個詞,圍繞這句話,這個詞,分析課文,並引導學生反覆閲讀加深理解,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是通過本課學習,需要學生明白的道理。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抓關鍵詞、重點句、聯繫上下文、説話訓練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反覆閲讀加深理解,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邊讀邊悟,領悟文章的中心。

(三)先扶後放,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文三件事情都是寫人們怎樣隨時隨地為別人着想,享受心安理得的,所以在指導學完第一件事後,我讓學生四人小組按照上面的步驟進行合作學習,再進行大組交流。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及自主探究的精神。要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老師要肯花時間,放時間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閲讀,這樣經過多次反覆的訓練,使其轉化為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讀書的方法,由會讀書逐漸養成了喜讀書、好讀書的習慣,養成了一種自能讀書的能力。

(四)開展語言實踐活動

一堂語文課應該能將閲讀與表達緊密結合在一起。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力求將閲讀訓練與表達訓練能合理展開,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選擇最感動的一件事發揮想象嘗試創造性地複述。於是在學第三件事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假如你就是那個登山忘了帶雨具的人,在暴風雨中突然發現作者留下的雨具,心情怎樣?你會怎樣想?你又會怎樣把“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理念傳下去呢?展開想象複述第三件事。這一方面將文本語言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在創造性複述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父母的心》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五篇課文。這一單元的單元主題是——至愛親情。在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已經體會到了父親深沉的愛、母親温暖的愛、手足真摯的愛。《父母的心》是日本小説家川端康成所寫。他年幼父母雙亡,只好寄居在體弱多病的祖父家中。不久,祖父也猝逝了。作者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懷,因而特別渴望父愛、母愛。作者的編寫意圖是想讓學生們能夠理解父母對子女的至愛親情。這篇小説情節短小,但卻一波三折。父母的形象也在這跌宕起伏的情節中昇華。

二、學情分析

國中生普遍逆反心理比較重,不能理解父母對他們的關愛,所以親情教育、感恩教育仍然非常重要。而在這一單元中的學習都是有關於至愛親情的,所以,在教學上要注意學生的倦怠情緒。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瞭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人物的細膩描寫,理解文中父母的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至愛親情,學會理解父母和珍視親情。

學習一篇課文,首先應該瞭解作者以及作品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昇華為自己的感情世界。我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敍事筆法”作為教學目標,是因為國中生擅長的文體是寫記敍文,但學生卻很容易犯記流水帳的毛病,讓學生在本文簡單的情節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説的中人物的描寫讓學生們看到了人物的特徵,然後瞭解了人物的性格與心理。而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心安理得的接受父母的愛,父母為其傾注了一切,但是理解父母辛苦的又有幾個呢?因此在情感上有必要讓他們學會體諒父母,懂得感激、孝順父母。

四、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

透過語言感悟、揣測人物,理解父母的感情變化。

(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設定是根據新課標提出的: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五、説教法與學法

教法:情境創設法、講讀法

(情境的創設不可缺少,它就是餐桌上的那道開口湯,有了它課堂的情境才能引人入勝。情境教學可以為學生創設和開拓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情境教學所具有的廣遠性,能促進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材。)

(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是一個引導者,八年級的學生基礎好些的對課文的理解就透些,基礎不好的就難些,所以在課堂中講授是不可缺少的。對於農村中學的孩子來學,學習的條件有限,他們往往不會主動的去提前收集資料,所以講授可以轉化為學生接受的過程。)

(文本內容需要多讀才能理解。吃不透文本也就理解不了作品所藴含的感情。所以要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誦讀後學生有個整體的對課文的認識。古代教學就處處體現誦讀的地位,現在,有些時候因為要完成教學任務而忽略誦讀在教學中的地位。)

學法:互動、合作

(課堂學習的氛圍很重要,這就需要學生們能在獨立思考後的基礎上互動起來。大家把各自的理解、想法與同學們一起探討,最後達成共識。這種互動在課堂上是不可缺少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的特長,也讓學生們認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六、説教學程序

1、情境創設

收集表現出父母之愛的圖片,創設一個情境。然後發問。

導入:父母的愛是什麼?(生各抒己見)

是的,父母的愛不是閃閃發光的鑽石,不是津津有味的美食,它只是我們在悲傷的時候一句簡單的安慰,只是我們在寒冷時一個温暖的懷抱,我記得有人説過:父母的愛像是那一片大海,而我們則是那小小的帆,永遠也走不出那片海。無論我們多大,在父母眼裏我們永遠是孩子。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日本小説家所寫《父母的心》。

(提問式導入,引誘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呼喚學生心中對“父母之愛”的親身體驗,在導入語的召喚下,學生的內心感情會有所起伏,為學生理解文本作鋪墊。)

2、整體感知(《課標》中要求的“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主要內容”獲得整體感知。)

初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

再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分角色朗讀,進入角色,體會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 教師 、文本之間的對話。不僅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還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合作探究

(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a、課文如果一開頭就寫貧窮父母一個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現父母愛子之心?

b、課文的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在“送子”“換子”“要子”的情節中是怎樣來表現父母那濃濃的愛的?

(1)找出文中在送換孩子時描寫父母神態的詞語。

(2)找出父母要回孩子時的理由。

(3)由以上分析可見這些描寫神態的詞語傳達出父母怎樣的心情?

對於這個環節,學生採用合作學習的方法,與學習夥伴共同分析、探討、總結。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以發揮,而且還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

課標還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還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解決疑難”,所以處理這一環節需引導學生反覆閲讀文本,通過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才能對文本的理解立體起來,才能走進父母深沉的內心去感受、品讀父母親對子女那難以割捨的`至愛真情。

4、拓展——講述“愛”的故事

播放韓紅的歌曲《天亮了》,師講述這首歌背後的真實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10時20分左右,在貴州麻嶺風景區,200多名遊客在馬嶺河峽谷谷底唯一的纜車乘坐點,等待乘坐纜車去山頂吃中飯。11時10分,一陣難以想象的擁擠後,面積僅有五六平方米的纜車車廂,竟滿載了35名乘客,又一次緩慢上升,10多分鐘後到山頂平台停了下來。工作人員走過來打開了纜車的小門,準備讓車廂裏的人走出來。就在這一瞬間,纜車不可思議地慢慢往下滑去。纜車緩慢滑行了30米後,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墜去,一聲巨響後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斷裂的纜繩在山間四處飛舞…… 在纜車墜落的那一剎那間,車廂內來自南寧市的潘天麒、賀豔文夫婦,不約而同地使勁將年僅兩歲半的兒子高高舉起。結果,這個名叫潘子灝的孩子只是嘴脣受了點輕傷,而他的雙親卻永遠卻離開了人世……

韓紅從小沒爸爸,我5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然後母親又不在身邊,所以父母的這種愛對她來説是遙不可及的。但是有哪個孩子不願意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呢?她被父母這種本能的愛所深深打動,創作了《天亮了》。

(學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在感受文中父母的心之後為學生講述一個這樣殘忍、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能夠加深學生理解父母的心。聽的時候很震撼,之後會引發思考。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圖回報,子女就是貪婪的索取者。在你享受愛的同時,你是否明白這份愛?)

5、課堂活動

活動一、請學生們寫出想要對父母説的話。

活動二、請學生們把上述話語告訴父母。(可以打電話、發短信、發微博等。)

(農村中學留守兒童居多,他們和父母的見面機會少,自然溝通的也少。這個活動的設計是想讓孩子説出自己的心聲、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感情上孩子是愛父母的,但都缺少直白的表達,而父母有時愛的方式容易讓國中生誤解,所以這個活動,不僅讓孩子説出自己的心聲,而且也加深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唯有理解了父母的心,學生們才會寫出真摯的話語。這個活動,班級裏的學生都會也都能積極的參與其中,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6、結束語

父母的愛是對子女的不捨,父母的愛是對子女的心疼,父母的愛是為子女哭泣的眼淚,父母的愛是與兒女一生相守的日子。讓我們為這一家人祈福,願他們度過暫時的困難,永遠快樂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在解讀、分析、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而成的。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求子

貴夫人慾領養 猶豫不決

送子

送大兒子 眼含熱淚、難割難捨

送子

送二兒子 無精打采

送子

送女兒 失魂落魄

索子

索要女兒 痛哭失聲

(板書體現了重難點。把送子過程和父母的感情變化理出脈絡。從這個板書上,學生可以看到父母在送子的過程中忍受的煎熬。讓學生們明白父母的愛的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愛,是人類所共有的最美的感情。父母的愛是無私、真純的。作者自身的經歷,使他渴望父母之愛。為我們構思出温暖人心的父母之愛。)

Tags:説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