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有關四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82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語文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有關四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7篇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鳥的天堂》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六組課文中的首篇精讀課文。著名作家巴金以生花的妙筆記敍了他和朋友們兩次遊歷“鳥的天堂”的不同見聞及感受,表現了大榕樹的龐大、茂盛,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裏羣鳥歡鬧名不虛傳的奇異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課文語言質樸,動靜結合,美不勝收,觀察有序,筆法細膩,易讀易記,情感真摯,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本文位居第六組課文之首。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與舊版教材有別,現訓練重點是要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同時,體會並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選編本文的目的在於:1、使學生感受大自然在人類保護下充滿生機活力的美,增強環保意識;2、使學生領悟作者描寫景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閲讀能力和作文能力。第七組課文的學習又得以“領悟作者的表達方式”這一訓練項目為理解憑藉與基礎,是第六組新閲讀學法要求的再次應用。學好此文是日後學習其他同類型課文的憑藉與基礎,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為此,該文是本組課文教學的“重要練兵場”。綜合考慮教材內容、特點及編排意圖,從本地區學生的實際出發,參照“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和“教學大綱”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確定如下重點及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目標。

①學會3個生字:巢、梢、暇。

②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糾正、逼近、做巢、樹梢、靜寂、應接不暇。

③理解重點句:

Α、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

Β、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С、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2、能力訓練目標。

①熟讀課文,理清脈絡,學會按作者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部分。

③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歸納文章中心思想。

④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進行靜態、動態描寫和寄情於景的表達方法。

3、德育滲透目標。

感受美景,培養保護環境,護我綠色家園的環保意識,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美的教育與薰陶。

(二)、教學重點

1、瞭解大榕樹的外形特點,體會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真正理解“鳥的天堂”的含義。

2、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含義較深的句子,詳見“知識教學目標③”。

(四)教時安排

鑑於本文是本組課文的重要“練兵場”,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基礎不到紮實、領悟緩慢等情況,為了切實做到學練結合,我給學生以充裕的學習時間,確定用3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①先讀“導讀”,明確目標。②緊扣“鳥的天堂”做有序展開。

第二課時:自主研讀,合作探究,精讀細品“大榕樹”和“眾鳥紛飛”,領悟表達方法,讀寫結合。

第三課時:加深理解,探究意義;綜合實踐,煉就能力。

二、説學情

本班學生均為山區的少數民族農家子弟。學生的課外資料較為缺乏,但他們都有向學之心。聽、讀的能力稍好,説與寫能力方面還存在相當大的缺陷。其想象能力、欣賞能力較為低下。對課文的領悟過程較為緩慢,課堂教學不能操之過急。但作為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基礎,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學能力,懂得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過《海上日出》等多篇描寫大自然景色的文章。

三、説教學方法

“教”最終是為了達到“不教”(葉聖陶語)。教師的教在於相機誘導,不在於全盤授予。對於語美意勝的此文教學,不但要求能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最為重要的還要學習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悟方法又必須以充分感知理解為根基,結合平時學生怕作文的實際,我注意做到實施“立體的語文知識循環復顧”教學,做到知新要復舊,知識教學循環復顧;作文訓練要在平時教學中分散隨機進行,形成合理梯度,循序漸進,根據學生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上升到抽象邏輯思維的思維發展規律以及及時複習防止遺忘規律,遵循讀寫結合原則,我採取“弄明整體要求——明確題解探中心——中間突破各開花——隨時知新復舊——綜合實踐煉能力”的方法進行教學。

四、説學法

本文語言淺顯,學生理解內容的難度不大。但由於學生年紀還小,所知有限,類比推理與歸納綜合能力還不夠好,領悟表達方法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堂教學要做到教學同步,教學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學習要由過去舊式的“吸收---儲存---再現”轉向走“探索---轉化---創造”的學習新路子。為此,我指導學生用“明確目標要求——整體感知理線索——次要內容以讀輕帶過,重點部分精讀細品多思——圖文結合多想象——隨時知新復舊——綜合實踐煉能力”的方法來學習本課。

五、説教學程序

有序、緊湊、合理,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所作的教學程序,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使其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我這樣設計本課的教學程序。

(一)、先讀本組課文“導讀”,開宗明義交待教學目標。

心理學實驗表明: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閲讀之前,目標明確與否效果大不一樣。設計步驟一,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學習才能有的放矢。

(二)、緊扣“鳥的天堂”做有序展開。

“鳥的天堂”是本文的環繞中心。由於本組教學重在於從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領悟表達方法。為了達到目的,勢必要緊扣“鳥的天堂”這一中心作“大文章”。

1、審題設疑,揭示題意。

設問:看到題目後,你有什麼疑問?讓學生充分質疑,估計大部分學生會提到:①“天堂”指什麼?②“鳥的天堂”又指什麼?在哪裏?為什麼稱為“鳥的天堂”?③“鳥的天堂”裏有什麼?是不是有很多鳥?等等問題。

題目是文章的窗口,其往往起着提示全文、點明中心的作用。讓學生質疑“題眼”,可以形成“閲讀期待”心理,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自主、探究精神。

2、明確題義,簡介“鳥的天堂”。

3、整體感知理線索。在學生充分質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為此,我設置瞭如下思考題:①作者幾次去“鳥的天堂”,分別是在什麼時候去的?②每次各看到了什麼?③小組討論,劃出作者每次去“鳥的天堂”時的感受的語句。這些問題較為淺顯,學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決。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儘量輔導後進生。設置自學要求,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讓其讀通課文,而且把握好作者的思路,理清課文的線索,以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

4、依據設問,中間突破,理清脈絡。

引導學生抓住設問答案中的“第一次、第二次”及“第二天、這一次”等字眼,從層次明顯的中間部分突破,劃分段落,理清脈絡。

5、自學生字詞,指導正確讀寫詞語。

6、以讀代講輕帶教學第一段,只要求理解大意,瞭解遊玩的時間、心情等即可。因為學生在對“九義”第八冊教科書第五組教材的學習過程中,已懂得“分清文章的主次”,在此處教學就讓學生復顧舊識加以應用,以求實現“立體式學習”,最大程度提高教學效益。

7、達標測評:選詞填空。

靜寂 安靜 沉寂 喧鬧

①鄉村的午夜是多麼的( )啊!②同學們正在教室裏( )地學習。

③小艇漸漸遠去,水面上漸漸( )下來,只見月亮的影子映在水中。

④船隊一靠岸,海灘上就( )起來。

(三)、自主研讀,合作探究,細品“榕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1、為了達到讓學生多讀多感悟的目的,又要避免形式單一的純朗讀活動,我結合課文內容設置多種讀法來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①重點讀此段課文,小組讀。②品詞細讀“簇”。“一簇簇樹葉伸到水面上”與“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中的“簇”先後換用“片”、“束”來讀一讀。③比較讀第六自然段。我説“許多株”,朋友一説“只有一株”,朋友二説“是兩株”。④表演讀“逼近”。讓一名學生當“榕樹”,靜立於講台一側。另一名學生當“小船”。其餘學生讀“我們的船漸漸逼近大榕樹了”,“小船”(學生2)慢慢靠近“大榕樹”(學生1)。⑤學生畫船移動圖讀“我們的船漸漸逼近大榕樹了”,以弄清作者觀察基點的變化過程。⑥圖文結合讀,觀察課文插圖1(大榕樹),精讀細品“知識教學目標③”中的A句。⑦結合山區學生生活實際讀“知識教學目標③”中的B句。引導學生結合平時多見綠葉和在陽光照射下綠葉上的水珠明亮晶瑩的情景來理解該句子意思。

2、在多種形式讀中,逐步完善板書。

3、讓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的觀察方法,引導山鄉學生結合日常生活所見例一簡明提綱

——椰子樹。

(四)、精讀“眾鳥紛飛”場面,領悟表達方法。

1、小組讀“眾鳥紛飛”段落。

2、藉助插圖2,略説大意。

3、討論釋詞“應接不暇”(可讓學生用動作來表演)。

4、指導學生體會“眾鳥紛飛”景象,指名分句子以每人讀一句話接連不斷地讀的形式讀第12、13自然段,以顯示紛飛,熱鬧的場面氣氛,為學生的感知理解創設一定的情景氣氛。

5、按原文填空,領悟總寫與特寫相結合的表達方法。

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 )了,到處都是( ),到處都是( )。( ),( ),( ),( ),有的站在樹枝上( ),有的( )起來,有在( )翅膀。

6、逐步完善板書,同時循環復顧“九義”教材第九冊第八課《十里長街送總理》中“迎靈車”部分,説一説文章如何突出“人海”中具有代表性的具體形象:老奶奶(老人)、青年夫婦(青年)、紅領巾(小孩)。並與本文中總寫“眾鳥紛飛”場面與特描“畫眉鳥飛”互相結合的表達方法進行類比,引導學生加以理解表達方法,形成記憶網絡。

嘗試練習:依照本文寫法,用幾句話寫出“課間十分鐘”時同學們在操場上盡情玩耍歡快熱鬧的場面,要求一定要用上句式“有的……有的……有的……”。

(五)、緊扣最後一句話,體會五處“鳥的天堂 ”的作用與含義,趁勢歸納中心。

(六)、品讀板書,整體領會。

(七)、朗讀全文,加深鞏固。

(八)、主動探究,不忘“環保”。在大力提倡 “保護生態環境”的今天,重讀本文意義猶大。在學習本課前,我讓學生先重新讀第九冊教材第28課《大瀑布的葬禮》和本學期教材第9課《只有一個地球》兩篇課文,給新課教學鋪墊更廣闊的空間。在新課教學時我讓學生以“自願組合、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討論:為什麼這個地方會成為“鳥的天堂”?

引導學生根據“河、樹、鳥、人”四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研讀課文,以“自願組合、小組合作”方式來開展討論。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具體的語句,並適當合理展開想象,自由地説自由地議,再選出小組代表進行辯論,探究四者間的生態循環關係與作者“的確是‘鳥的天堂’感受的由來。在學生充分地議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歸納整理,最後用投影出示四者關係,讓學生加以對照。

的確是“鳥的天堂” 鳥多(棲息、做巢)

提 樹 好 許

供 長 去 捉

肥 更 處 鳥

料 好

壞 人(保護意識強)

滋 潤

河 榕樹(大、茂盛、枝繁葉茂)

(九)、綜合實踐,煉就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本篇課文後面附有一個“為導遊寫一篇解説詞”的選作題,其目的是為了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加強練筆。早在學生就讀五年級第一學期時,就已經進行過“小小導遊員”口語交際訓練。對此實踐活動,可在課前讓學生“自願組合、小組合作”搭配成“旅遊團”加“導遊”的形式,充分利用“小組”羣體力量廣泛蒐集材料,試學寫解説詞。組織學生開展“模擬導遊”活動,評選優秀導遊,以激發學生興趣,煉好學生能力。

(十)、作業佈置。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擴寫本課學習過程中所進行的習作訓練項目。

六、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將有利於教學和複習鞏固。為了突出本文的文章結構思路,順着課堂教學認識過程,感受本文的構思美、自然美;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感受和領悟本文的篇章寫作手法,我採用順序系統構框板書的方法。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這篇略讀課文同三年級下冊教材中的《爭吵》一樣,都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一書。本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在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人真誠地理解他,熱情地安慰她,默默地關愛他。課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卡羅納》一文,情意深厚,散發着濃濃的愛的氣息。為此,我圍繞愛為主線進行了設計,一是情感鋪墊,渲染愛;二是初讀課文,捕捉愛;三是研讀課文,感悟愛;四是説話拓展,延伸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感知文本到親近文本走入文本,在暢所欲言的和諧氣氛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新大綱指出: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情感鋪墊,渲染愛中,我首先用熟悉的歌曲和教師深情的話語,創設出情意濃濃的教學情景,扣擊學生的心絃,為本課的教學做好情感的鋪墊。然後通過找讀失去母親的卡羅納萬分傷心的句子,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卡羅納的不幸、悲傷,比較幾次哭泣,重點品讀你可以擁抱媽媽,我卻再也不能了。等來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學生與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通過自讀自悟,集體交流,有感情地朗讀語句,學生體會到了卡羅納失去母愛的悲痛,從而激發要關愛他、幫助他的情感。

在初讀課文,捕捉愛中。我以卡羅納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得到了大家的愛。大家都有些誰呢?引導學生去捕捉老師、同學、家長對他的關愛。

研讀課文,感悟愛。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裏行間透露出對卡羅納的愛。我把大量的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找讀大家在卡羅納遭到不幸時是怎麼做的句子,説説誰最讓你感動?交流各自的閲讀體會和感受,引導學生在親近文本之後充分發表自己的閲讀感受,我只是在關鍵的文本上作簡單的點撥和語言表達的示範,而更多的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闡悟有學生自我去實踐、提升,真正體現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的教學主體觀。

説話拓展,延伸愛。我設計了兩個層面的拓展,一是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關愛着他,除了文中的老師、同學,家長,還會有誰也在關愛着他?二是如果你遇到像卡羅納這樣遭遇不幸的人,你會怎樣做?讓學生也學會關愛。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漂浮的山》是西師版教材第七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是一篇科普説明文,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向我們介紹了漂浮的山——冰山的身高、外形、給人們帶來的危害以及漂浮的特點。科普説明文是國小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着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和了解説明方提高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於這類文章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因此很容易被上成科學課或常識課,使教學過程顯得枯燥,學生學得乏味。如何才能讓本課的教學更具“語文味”,在《漂浮的山》教學設計中,從以下四個方面彰顯了的語文意識、基礎意識、文本意識、訓練意識,突出了説明文教學的語文味。

2、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藉助字典、詞典和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運用學過的方法在閲讀過程中批讀。

3、瞭解冰山的特點,培養關注自然、探索自然奧祕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冰山的特點。

教學難點

在閲讀過程中運用學過的讀書方法進行批讀。

二、説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彰顯語文意識、基礎意識、文本意識、訓練意識,突出了説明文教學的語文味,我從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強化訓練。

重視朗讀訓練。《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讀是傳統,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是幫助學生品味語言、打好語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共設置了四處朗讀:

一是教師開課是聽寫中的導讀。

二是泰坦尼克號撞冰山的事例。

三是介紹冰山身高的擬人句。

四是介紹冰山漂浮特點的擬人句。雖然科普説明文簡潔通俗,但作為一篇文章,哪所敍述再客觀,文字再嚴謹科學,也不可能不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着力去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再通過朗讀傳遞作者透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

重基礎訓練。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體現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在教學中抓住了“隨波逐流”和“藏”字,引導學生聯繫舊知識,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創設語言環境,感情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和作者用詞的準確,並讓學生透過文字去深刻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在這樣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解詞和運用。

重語言感悟。淡化對説明方法的講解。在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有了感悟後,在總結學生髮言時,指出他們剛才説的舉例子,列數據就是常用的説明方法。

重語言的遷移。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要學會運用語言。因此在課的結束處設計了一個冰山的自述環節。讓學生在介紹冰山特點過程中就把文本語言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從而真正實現了語言的內化。教師用大屏幕出示的句式,用利於讓學習困難的學生有話可説,既照顧了全體學生,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總之,這節課是根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讓他們在讀中瞭解課文內容,在讀中培養閲讀能力,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時也激發了學生關注自然,探自然奧祕的情感,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一)《但願人長久》是蘇教版語文課本第一單元中的第2課。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課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了詞意,講述了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寄託了祝願人們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蘇軾的《但願人長久》這首詞,極富人情味,雖沒有直接描寫月色,卻使人感覺到它的皎潔,它的高貴、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複雜心理活動——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基調是歡樂的,高昂的,充滿對未來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廣闊胸襟。

(二)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10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瞭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4.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瞭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藴含的深意。

通過四年的集中識字,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但是,在四年級對學生進行字詞教學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區分。在學生自學生字詞的基礎上,我也在課文教學時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有難度的詞,如嬋娟,人長久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一首流傳千古的詞句,要想幫助學生理解詞的意思,就必須讓學生理解課文,所以我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教學目標之一,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點段落,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詞,所以要求會背。

這篇課文中的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當然也需要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才能讀懂詩詞的意思,瞭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

中秋節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有自己的淵源和獨特的風俗習慣。讓學生了解這個節日,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據教學目標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藉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瞭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 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學難點:

1.結合創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藴,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2.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二、説教法

(一)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統一,在語文教學中,要着力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蘇軾的這首詩,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複雜心理活動——衝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語言精練,意藴深遠。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着他的獨特魅力,課後,讓大家課蒐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詞,延伸至堂內外,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二)教學時,要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藉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後,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為學生日後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我引導學生採用聯繫寫作背景理解重點詞、句。例如:“思念”、“埋怨”、“寬慰”等,並輔之以有感情的朗讀,可提高閲讀教學的效果。

三、説學法

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自學,通過聯繫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們反覆地朗讀了文本,並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採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説的方法學習。課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了詞意,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同時,讓學生抓住詞人的感情變化,“心緒不寧”“埋怨”“寬慰”,領略古典詞的意藴,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説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讓生齊背李白的《靜夜思》。這是一首表現作者思念家鄉的詩,從而過度到節日裏思念親人。再大家回憶每年的中秋節是怎麼過的,激起學生興趣,引出課文——《但願人長久》。

2.學生齊讀課題。

3.出示讀書要求

(二)學習生字詞(課件)

做官、品嚐、觀賞、心緒不寧、眼睜睜、悲歡離合、隱現、圓缺、雖然、寬慰

形影不離、屈指、但願、十全十美

蘇轍、埋怨

1.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誰能把這些字詞準確讀出來?(指名讀)

2.這些放大的字,你記住了嗎?你是用什麼方法記住的?(舉手答)

3.有哪些詞是你不理解的,誰能幫幫他?(生生互動,師指點)

4.再齊讀一遍。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説説對蘇軾的瞭解。

2.我展示一些關於他的資料,讓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課件)

3.過渡:文學家蘇軾有一年被貶職,派往密州做官,長年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望着一輪皎潔的明月,他大筆一揮,作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詞。(課件)

(師範讀) (四)深讀課文,讀中感悟品讀2—3小節1.指名讀課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時,蘇軾的心情怎樣呢?(心緒不寧)師板書。

2.他為什麼心緒不寧呢?(思念弟弟)3.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課文中哪兩個詞語寫出了蘇軾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出示課件)

4.蘇軾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還有什麼原因?(很少再有見面的機會,分別的時間太長了,有七個年頭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別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團圓之夜,也不能與弟弟相見,讀讀這句話,讓老師感受到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讀,齊讀)

品讀第4小節

過渡:(演示課件:課文插圖)

1.瞧,月亮漸漸西沉,抬頭望月,月光如水,它還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牀前,這是多麼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這麼美麗的中秋節晚上,蘇軾躺在牀上,怎麼也睡不着,他在想什麼呢?(學生自由回答,展開想象,師點評)

2.(出示課件)指導朗讀。

3.是啊,對着皎潔的月亮,蘇軾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異鄉,與親人朋友已分別多年,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裏是多麼不好受呀,所以他才有所埋怨。(突出埋怨,並解釋)

4.過渡:那蘇軾是否就這麼一直埋怨了呢?請同學們默讀第5、6小節,找找答案。

品讀5、6小節

1.(出示課件)寬慰是什麼意思?(豁達開朗,積極樂觀)(板書:寬慰)蘇軾為什麼會寬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麼?(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讀)

交流討論:

⑴用自己的話再來説説第一句的意思

(重點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

⑵“哪裏會十全十美呢!”你是怎麼理解的?

⑶他還想到了什麼呢?指名讀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福快樂,豈能盡如人願,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圓的,這正如他之後所寫的一首詞:——(課件出示)(指名讀)

⑴這裏蘇軾僅用“悲歡離合”四個字概括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請同學們再來讀讀感受感受。(指名讀)

⑵問:你們想了解這五行詞的意思嗎?課文已經告訴我們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聰明的同學最先找到,用波浪線劃出來。

(出示課件)

⑶你能聯繫上文説説你的理解,體會嗎?

4.是啊,事實既是如此,與其一味埋怨,讓自己心裏不舒服,還不如將思念放在心裏,真心的祈福,這也就是所謂:——(引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5.讓我們再次欣賞這首詞,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吧。(齊讀)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師範讀,學生誦讀,配樂朗讀。

2.説一説:(出示課件)

①.你覺得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熱愛生活 、積極樂觀、豁達大度、熱愛人生)

②.蘇軾埋怨月亮是因為它在( 別人分離 )的時候變得這麼( 圓、這麼亮 );但他想到世上本來就是( 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牙兒( 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 )一樣,他祝願( 美好的感情 )長留人們心間,這樣雖然( 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 這一輪明月 )!

(六)課後作業(出示課件)

1、背誦課文4—6自然段。

2、月亮一直是美好、團圓的象徵,也是人們相思的寄託。蒐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詞,準備舉行一次朗誦會。

(七)總結全文

自古多情傷離別,無數詩人墨客都表達這種情緒。蘇軾也寫了自己的離愁別緒,但最終得以解脱,不愧為大詩人、大文學家。讓我們將這膾炙人口的詩句藏在我們的記憶中,齊讀課文。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教材特點及主要內容: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它展示了20世紀的一些科學成就。20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輝煌的世紀,文章的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喚起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

二、選此課文的意圖:

一是學習文章的説明方法,提高閲讀能力。二是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培養熱愛科學的情感。

三、本課教學的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新詞,達到正確讀寫;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語言簡潔、條理清楚的表達特點,能聯繫生活實際,談出自己的閲讀感受;

3、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激發熱愛科學的情感以及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四、本課的教學重點:

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五、教法學法:

將教學方法確定為用朗分析、主題討論、合理暢想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激發關注科技的情感;

教學時間:2課時;

六、教學設計過程説明:

第一課時:

1、教學可從解題入手,藉助工具書理解“呼風喚雨”和“世紀”的意思;

2、讓學生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其間穿插生字的認讀,力求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的思路。初讀課文後,可以讓學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詞句互相質疑、解疑,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第二課時:我主要彩霞以學生的讀、説等實踐活動為主,引導學生默讀,抓住課文的中心句: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圍繞這句話在讀中理解為什麼説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抓住體現呼風喚雨的句子進行教學,突出文章的重點段3、4自然段,引導學生圍繞20世紀前後,人們的生活變化進行展開討論。並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談一談農耕社會是臬的社會,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是什麼樣的本領,猜想一下古時後的人們還有哪些美好的願望、幻想。然後結合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説説近一百年中人們有哪些美好的願望和幻想變成了現實。

課文的最後一句話讓學生齊讀之後,自由暢想、交流,激起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

最後分析全文圍繞哪能句寫的達到迴應全文。

1、體現了閲讀教學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回到整體的教學思路。

2、既體現了以學定教,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瞭解初步的文章的寫法融入到課文當中。舉事例,作比較圍繞哪一句話寫的,滲透從讀中學寫,體現讀寫結合。

板書設計:反映教材內容,簡明扼要,啟發性強。

至於教學設計成功與否,還有待於在實踐中檢驗,最後懇請各位領導、老師能夠指出教學中的不足,讓我早日進步,儘快地走進更加美好的教學境界。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説勤奮》是一篇説理性的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學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訓練要求,我對這節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檢查朗讀,學生有感情地全文。

2、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一論點,重點學習課文2、3小節,教育學生從小要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3、交流課外蒐集到的名人成功的故事,從中受到教育或啟發。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符合本課特點,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二、説教法、學法

1、教法

本課的教學開展緊緊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一論點,構建學習板塊,系統組織教學。通過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採用學習的遷移,自主開展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2、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小組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我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這種方法,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鍊了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你們有自己的理想嗎?請談談你們的理想。(學生自由發言)

2板書課題

同學們,這一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

(板書:13 説勤奮)

3、解題。

題目中的“説”,就是談、講的意思。這是一篇説理類的文章,文章主要説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呢?又是怎樣把這個道理説明白、説清楚的呢?下面我們帶着這樣的問題來讀一讀課文。

二、 初讀課文

1、自己試讀課文

(1)出示要求:

a、畫出生字,圈出生字,標出自然段序號。

b、讀準字音。藉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讀準字音。

c、讀順句子。對於比較難讀的長句子要反覆讀幾遍,直到讀通為止。

d、讀通全文。把課文多讀幾遍,想想每一個自然段説了什麼。

(2)學生交流討論。

(指名逐段試讀課文)

學生讀,教師作如下引導:

①提醒學生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礎、拙”是翹舌音。

“餒”的聲母是n

“卵”的聲母是l

②指導讀好長句子。

出示:

理想 境界 橋樑 心血澆灌 砸缸 滾瓜爛熟 枕頭 稍微 編成 鉅著

生物學 毫不氣餒急起直追 習慣 回顧 名列前茅 遠渡重洋 剝離

基礎 補拙 良訓 改善 有所作為 貢獻

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

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如今,/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記/“勤奮”二字。提醒學生注意句中的停頓。

2、指名逐段朗讀課文。

師生評議。

3、範讀課文。

讀後引導學生説説這篇課文主要説明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不要求説全面)

4、疏通全文。

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討論:

課文是分幾部分來談勤奮的?

三、 細讀課文第一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

(是勤奮)

(2)這兒的“橋樑”是個比喻句,你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通往理想的橋樑”的意思嗎?

(實現理想的途徑)

(3)你能把這個自問自答的句子換一個説法嗎?

(“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或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板書: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學生齊讀板書)

(4) 過渡:是的,勤奮是實現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相機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討論:“鮮花”在這裏指什麼?(他們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麼?(艱辛的勞動)

(5) 想一想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這裏把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比作“鮮花”,把他們為此付出的艱辛勞動比作“汗水”和“心血”。説明了成功者的成功是他們勤奮刻苦、孜孜以求的結果,勤奮是他們的成功之路,是他們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6) 出示:

a、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b、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7) 比一比,這兩句話你更喜歡哪一句?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第二句話更加具體,通過“古今中外”“每一個”“都是”説明了無數的事例證明了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

(8) 指導朗讀第一段。

四、 教學生字,指導書寫

1、指讀要求學會寫的生字。

2、自己設計記憶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難的在下面打“?”。

3、交流自學情況。

4、指導書寫“枕、末、慣、基”。

五、 作業

1、完成課後習題2,用鋼筆描紅。

2、抄寫句子。

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要培養學生紮實的語文基本功,對於四年級學生而言,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依然是重點。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全文為重點。)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在上一課時中,學生學習了課文的第一小節,因此我設計了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引出本文的中心句,通過練習變換句式,加深學生對中心句的印象。為進一步學習課文2、3小節夯實基礎。)

(二)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這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相機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還記得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天資聰明)

3、天資聰明的司馬光長大後取得了什麼成就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討論:

(1)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查閲資料瞭解司馬光的鉅著《資治通鑑

(2)司馬光怎樣用汗水和心血去澆灌的?(“終於”這個詞説明了什麼?“警枕”的警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聯繫生活體會“19年”的艱辛艱難。)

(引導學生邊讀邊找出書上有關詞語和句子。理解“滾瓜爛熟”“一遍又一遍”)

(3)司馬光的事例告訴我們(板書):“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練讀第二自然段

(5)指名讀,師與生一起評點,是否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

4、小結: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天資聰明,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後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鉅著《資治通鑑》,這就充分説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在這部分教學時,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討期中原因,對於學生深刻領悟勤奮的巨大作用,無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細讀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並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麼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麼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2、小組交流討論

3、師生圍繞思考題交流探討

1、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老師相機板書。

(理解“高難度青蛙剝離手術”,體會童第周所取得的成績。)

2、指導朗讀

3、讓學生根據板書小節,引導學生明確:不論天資聰明還是基礎比較差的人,只要勤奮,都可以成才。

4、齊讀兩句名言,大家認為這兩句名言好嗎?好,就讓我們一起把它抄在自己語文課本的首頁,時刻勉勵自己。

(自學問題的設計很有講究,要有一定的內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層次遞進,要有廣闊的拓展空間,要有足夠的思考強度,值得反覆推敲,精心設計。語文課堂應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可以記錄教師板書,可以記錄課堂上隨機產生的佳詞妙句。注重這種積累,會讓學生受益無窮。)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主要寫了什麼?

2、這一段在全文起什麼作用?

3、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談談學習了這一課的感想,並寫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學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課上完了,學生系統地整理學習的收穫,將思考、感悟、情感形諸文字,是學習過程的延伸,是學習效果的深化,是語文能力的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五)作業:

1、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3、收集資料,開展成功名人故事會。

(課程總目標提出“學會使用常用的課文工具書,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的能力。”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出與教學目標有關的作業。教學之前,我佈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名人成功故事”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學生收集到的資料是多方面的,有圖片、有錄音、有文字介紹,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有關“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的道理,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語教材第七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後,陶罐仍光潔如新,鐵罐卻完全氧化,不復存在了。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根據課標要求,我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 認識六個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閲讀課文。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瞭解寓言藴涵的道理。

其中,教學重點是能通過自主閲讀,理解課文內容。難點是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品味文章的寓意。

熟悉了教材,把握了教學重難點,我有了這樣的設計理念: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製作課件輔助教學,“以讀為本”,摒棄對課文內容的繁瑣分析,給學生預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讀、思、悟、議”的學習方法滲透其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閲讀、合作探究,努力做到課堂40分鐘“書聲琅琅,議論紛紛”,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建構。

為體現這一思想,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三、合作探究,精讀理解

四、對話交流,領悟道理

五、運用技巧,創造表達

六、總結全篇,拓展延伸

下面我就依據這六步 ,談談在教學中如何得以落實: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色彩鮮明、富有動感的刺激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此,上課開始,我就播放根據課文內容製作的課件,並配以課文的範讀,讓學生對本文的故事情節有一個整體的感性的認識。這樣,既為全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師生談談剛才觀看課件的感受,對陶罐和鐵罐特點形成共識,從而進入本課的學習。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所以,這一環節的教學,我這樣設計: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默讀、大聲讀、小聲讀),讀時注意:讀準音、讀通順、不添字、不漏字。

2、同桌互讀課文,聽後評一評,教一教對方,也可以同桌開展朗讀比賽來檢查讀的情況。

這“評”與“教”,“比”與“賽”的過程,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他們為了教別人而主動學習,既掌握了知識,又鍛鍊了學習能力。同時,檢查了生字和課文的朗讀。

3、 再讀課文,思考:文章介紹了陶罐和鐵罐之間發生的幾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學生讀後交流,明確:介紹了兩件事:

(1)鐵罐看不起陶罐。

(2)鐵罐和陶罐各自的命運。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精讀理解

1、通過初讀,明白了本文講的事情是鐵罐看不起陶罐以及他們各自的命運,那麼鐵罐是怎樣看不起陶罐的?他們各自的命運又怎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我就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組內明確分工:小組長負責掌握小組討論的全局,協調小組學習的進程;“記錄員”記錄小組學習的結果;“報告員”向全班彙報小組學習的結果;“檢察員”檢查小組成員學習的情況。這樣組內成員都能“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盡所能”。讓他們在組內充分讀書,重點討論這兩個問題

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參與小組的討論,給予引導和點撥。

這樣,組內的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啟發,深化對知識的認識;大家集思廣益,形成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養了學生的羣體意識。

2、討論後,分組彙報結果,其他同學給予補充或糾正,老師相機引導、歸納或組織評價。

例如,在彙報1)鐵罐是怎樣看不起陶罐時,學生可能會抓住鐵罐和陶罐的對話,以及寫他倆神態的詞語來説,這時,我就在他們彙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應用什麼語氣讀好對話,如“你敢碰我嗎?陶罐子?”要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出鐵罐的傲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要讀出輕蔑的神氣;

“住嘴!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你等着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我卻永遠在這裏,什麼也不怕。”要讀出鐵罐的惱怒;“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我們走着瞧吧,總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要讀出鐵罐的怒不可遏。而陶罐始終是謙虛和自尊的,如:“不敢,鐵罐兄弟。”;“我確實不敢碰你,但並不是懦弱。”;“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有什麼可吵的呢!”

2)各自的命運:

學生可能會抓住課文第15小節:“多美的陶罐!”;“小心點,千萬別把它碰壞了,這是古代的東西,很有價值的。” 要指導學生讀出人們驚訝、興奮的語氣。

而鐵罐的命運則體現在第17小節,即最後一句:“它,不知道在什麼年代完全氧化,早已無蹤無影了。”

第四環節:對話交流,領悟道理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我這樣安排這一步的教學: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麼道理,並把自己的感受寫在空旁處。

這種邊讀邊作批註的方式是落實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有效形式。把閲讀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問題,這才能保證學生的個性化閲讀。

2、把自己的感受在全班交流,也可以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全班交流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珍視他們獨特的見解和體驗,允許提出不同意見,老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學生的傾聽者和對話者,與學生同悲同樂。

這樣,在對話的場景中,充分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

第五環節:運用技巧,創造表達

通過以上的品讀,文中那優美、鮮明的詞句已不知不覺地儲存在學生的記憶倉庫中了。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積累語言,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表達。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環節:1、你想對陶罐和鐵罐説些什麼?寫一寫。

2、分角色朗讀課文,分組表演課本劇。

第六環節: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緊急僅僅以本為本,是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慾的,所以,有必要依託教材,把學習延伸到課外。

因此,總結全文後,我又佈置學生課下收集寓言故事,開個交流會。

這樣,又把學生從閲讀教學的小課堂引向了社會生活的大課堂,建構起大語文的學習觀,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板書設計:

19、陶 罐 和 鐵 罐

謙 虛 傲 慢

↓ 許多年後 ↓

光潔如新 無蹤無影

板書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根據交流的情況和老師引導的情況完成的。抓住了本課的主要內容,有助於學生對語言的揣摩和感悟,又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的學習思路,可謂“一石三鳥”。

當然,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不能與課前預設的完全一樣,要隨着學情的變化而即時調整。只有把握學情,教服務於學,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