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41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7篇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十六課《月光曲》。具體程序如下:

一、縱橫聯繫、説教材

本組教材是以“藝術的魅力”為專題來組和教材的,《月光曲》這篇課文是本單元第二篇課文。課文記敍了德國聞名的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説。作者借這個優美感人的故事,既體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貧苦人民的憐憫和熱愛,又體現了他富厚的想象力和傑出才氣。課文語言優美、情感富厚、意境優雅,相宜有情感的朗讀課文,是閲讀訓練的好質料。依照本課課本的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環境,我確定了以下的講授目的:

1、學會“茵、蠟、陌”等生字

正確讀準“譜寫、幽靜、入場券”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第九自然段;

3、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為:

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感受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教學難點為:貝多芬喜遇知音,寄情樂曲,即興創作《月光曲》的情感基礎。

本課安排兩個課時,教具準備為課件。

二、以學定教,説教法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運用以讀代講,讀中求悟,悟後品讀的教學方法。

三、因人而異,選學法

針對高年級語文教學要注重學法指導的要求,我指導學生採用課前預習法、課堂質疑問難法、合作學習法、課後延伸法、讓學生在讀、思、評、議、悟的過程中學習課文。

四、人文統一,展流程

基於以上分析,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音樂導入、揭示課題

新課伊始播放鋼琴曲《獻給愛麗絲》,同時出示貝多芬的照片。引出貝多芬。進而,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介紹貝多芬。然後總結: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窮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課件出示)

(二)檢查預習

課件出示一組詞語,檢查預習情況。

重點指導“券”的讀音和蠟燭中“蠟”的寫法。

(三)、通讀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通讀文章,小組討論文章的大意。初步感受貝多芬對貧苦勞動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讀中求悟,悟後品讀,解決問題

1、引出問題:同學們,音樂的旋律是表達創作者的情感的',情感是一切藝術的靈魂。想一想究竟是什麼使得心情平靜的貝多芬彈了一首又一首呢?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拿起筆在書上畫出相關的語句。

2、圍繞第三自然段來講解。

就是兄妹倆的談話,我會這樣引導:兄妹倆的對話,被站在茅屋外的貝多芬聽見了,有句俗語叫“彈琴知音,談話知心”那麼貝多芬從這段話裏聽出了什麼呢?請同學們讀一讀,並寫上批註。

學生可能會體會出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引導學生體會盲姑娘熱愛音樂。我會抓住“那有多好啊”這五個字進行朗讀指導。

學生可能會體會出家境貧寒,此時,抓住兩個“太”子品讀家境貧寒,並從課文中找出其他表現家境貧寒的句子,進行品讀感悟。

聽到這裏貝多芬聽出了盲姑娘雖然雙目失明,雖然家境貧寒,但從未放棄過對藝術的追求嚮往和熱愛,他的心被這窮兄妹倆觸動了!(同時板書“觸動”)

學生還可能體會出妹妹的懂事、善解人意。然後我會問“隨便説説”是什麼意思,盲姑娘的話真的是隨便説説嗎?

對,窮哥哥愛妹妹,盲姑娘又是多麼體諒哥哥,學到這裏,相信同學們也同貝多芬一樣被深深感動了,(板書“感動”)。

請同桌之間分角色深情地讀讀兄妹倆的對話。

究竟是什麼又一次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又彈一首呢?請同學自由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語句。

3、出示語段二:“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從這段話中貝多芬又聽出了什麼?

引導學生理解盲姑娘激動、難以置信的心情以及什麼叫知音,之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朗讀,我重點指導兩個您的讀法,第一個您表示猜測聲音要拉長,第二個您表示肯定,要讀出激動、肯定的語氣。一曲彈完盲姑娘萬分激動地説

一曲彈完盲姑娘熱情飛揚地説

一曲彈完盲姑娘喜出望外地説

讓學生深情的、反覆的讀這一句話。

有句話叫知音難求,貝多芬沒有想到在一間茅屋裏,卻遇到了懂得他音樂、懂得他情感的知音。他又何嘗不是喜出望外,激動萬分呢?他怎能不又一次被深深打動呢?(同時板書“打動”。)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句話。讓學生再一次感情朗讀。

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音樂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語言,所以他要用自己的音樂來表達對盲姑娘的回答。

貝多芬決定再彈奏一曲,這時候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學生接着一齊讀第八自然段。

月光普照大地,沐浴一切,卻照不進盲姑娘的心田,盲姑娘愛貝多芬的音樂,懂得他的音樂中的情感,卻很難欣賞到他的演奏。面對這知音,面對這如水的月光。此情此景觸動了貝多芬的情思,觸發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這情思、這靈感、這激情由指端流露到琴鍵上。

讓我們一起來聽,課件播放音樂,老師讀。

“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

此時,貝多芬究竟在想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圍繞這段話再次走進貝多芬,體會貝多芬的想法。

(五)、展開聯想,學習寫法。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六)、總結全文,學習寫法。

五、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英華的表現,好的板書更應具有深刻的開導性。我的板書以貝多芬的情緒變革為主線,表現了大音樂家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老人與海鷗》。

一汪翠綠的湖水邊,一個普通的老人和一羣快樂的海鷗相依相隨,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圖畫。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有一天老人與世長辭,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這是何等悲壯的場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讓我讀過之後不得不為人和動物之間有這樣真摯的情感而動容。《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所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兩幅動人的畫面,更是那無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後的感動。

為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在情感朗讀中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情,瞭解真情是文章的靈魂。

2、學習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海鷗動作的詞句,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們的加倍回報。

3、通過學習課文的細節描寫,學會如何真實具體地表達感情,並進行語言積累。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閲讀,在閲讀體驗中感悟文本,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和同情等感受”。嘗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學生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教學過程】

因為本課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首先我請同學們回顧本文的主要內容,並進行填空,從而引出新課。

分析課文主要由兩個問題出發:找一找老人愛海鷗的句子進行體會;走進海鷗不捨老人的片段。分別感悟老人對海鷗的愛和海鷗懷念老人的深深情誼。

在感悟中,注重讀議結合,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讓學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舉動和談吐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一片真情。例如: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 “只為個海鷗送餐”;老人一聲呼喚,海鷗“應聲而來”,在老人邊走邊放的節奏中“起起落落”……要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真切地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情感。

在學生充分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情感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讀、悟課文的第二部分,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情義。重點抓住描寫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肅立不動”“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等句子,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從海鷗的動作中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深厚情義。

在教學中我還蒐集了一些課外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海鷗老人的做法感觸更深,進一步體會課文中的感情。

總之,本課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促進學生個性化閲讀。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獲得初步的閲讀體驗。在設計和實施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領導、老師給予批評指正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三篇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屬於議論文。課文的題目“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用三個具體確鑿的事例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説明觀點的寫作方法,瞭解議論文的形式。

二、説教學理念:

這是一篇議論文,但是議論文課堂也不能偏離語文教學,不能偏離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所以教學這課時,除了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多讀多悟,並且掌握作者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追根求源地解決問題的科學精神,激發創新意識。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會寫“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捨”等詞語。

②、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説明一個觀點。

③、理解三個關於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2、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育學生懂得“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的道理”。

3、過程與方法目標:

本文所藴含的道理比較抽象,教學時組織學生研究三個具體事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追根求源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激發創新意識。

四、説教學重難點:

1、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2、學習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説明一個觀點。

五、説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與本文相關的圖片或資料,以及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閲相關資料。

六、説教法與學法:

1、形式多樣,自讀感知。

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的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時間圈畫、思考、批註、交流、彙報、朗讀、表達等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誦讀領悟,重點研討。

文中的三個具體事例,是為具體説明作者的觀點,即“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服務的。對這三個事例,引導學生抓住“敏鋭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覆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覆的觀察實驗”等詞句來學習。引導他們發現三個事例在內容、寫法上的相同點。通過讀、議、思、想,讓學生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瞭解議論文的特點:用具體確鑿的事例説明道理。

3、迴歸整體,能力遷移。

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讓學生進一步感悟“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讓學生從全文角度發現課文的寫作思路: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舉出和本文類似的事例,使學生感受到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與此同時,訓練學生結合課文進行仿寫,學以致用。

七、説過程:

(一)導入課題,理解真理。

1、出示幾句與科學有關的格言

歷史上,任何科學上的重大發明創造,都是由於發明者充分發揮了這種獨創精神。——華羅庚

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付出艱鉅的勞動。——郭沫若

科學始終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個問題,也就永遠不能解決一個問題。——蕭伯納

2、生讀,談談從這些格言中分別得到了什麼啟發。

(文章的開始就説“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句話就是一個真理,什麼是真理,這個詞很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所以課的開始可以引領學生讀、悟一些格言,讓學生理解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進而切入課題,告訴學生,課題就是一個真理。)

(二)自主預習,初讀感知。

1、自由練習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查字、詞典,聯繫上下文或小組討論等方法解決。

3、指名朗讀課文,檢查是否讀得正確、通順,重點指導較難讀的句子。

4、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

①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要説明一個什麼觀點?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來説明自己的觀點?

③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在初步感知的過程中,讓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圈畫、批註、朗讀、交流等等來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品讀感悟,研討文法。

1、明確觀點。

快速瀏覽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圍繞哪句話來寫的?(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2、研讀事例。

對於這樣一個道理,一個觀點,作者用了哪些事例來證明它的?請大家瀏覽課文,試試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説一説。

第一個事例寫的.是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第二個事例寫的是英國的化學家波義耳偶爾發現紫羅蘭濺到鹽酸會變紅色,最後發明了石蕊試紙。

第三個事例寫的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推斷出凡睡者眼球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

(1)、學習第一個事例。

學生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邊思考:

①具體事例中的人物是誰?

②發現的現象是什麼?

③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

④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樣的?

在讀書交流的同時填寫表格:

人物

發現現象

不斷髮問(?)

過程

找到真理(!)

謝皮羅教授

洗澡水的漩渦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洗澡水的漩渦為什麼總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反覆的實驗和研究

漩渦的方向與

地球的自轉有關

(2)、學習第二、三個事例。

①總結學習第一個事例的具體學習步驟。

②按步驟自主學習第二、三個事例。

③全班交流學習體會,在交流時注意以讀為主,讀悟結合,共同填寫上面的表格。

3、瞭解寫法。

這三個事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麼相同之處?可以獨立思考,可以同桌小聲討論。

三個故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覆的實驗和研究;最後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從具體事例中具體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和學習課文的寫法,是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對於“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樣一個觀點作者用了三個事例來證明它,教學中重點研討:1、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樣的?2、三個事例在內容、寫法上有什麼相同點?引導學生抓住具體的語句來交流,讓學生從具體事例中獲得認識,理解作者的觀點。這一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從而讀懂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提高教學效果,形成開放課堂。)

(四)感悟昇華,拓展延伸

1、句子研讀。

小組交流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教師相機指導,進一步體會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①最後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這裏的“?”“!”各指的是什麼?)

②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見微知著”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和課文開頭有什麼聯繫?)

2、列舉從生活中的細小現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魯班根據荷葉發明了傘。

牛頓在樹下,被蘋果砸了頭,後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根據鳥的飛行發明了飛機。

3、仿照課文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説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思維呈現開放狀態,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廣泛的交流。結合含義深刻的句子,進一步體會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迴歸整體,從全文角度發現課文的寫作思路。讓學生舉出類似的事例,進一步理解問號與真理的關係。組織學生進行隨堂練筆,仿照本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説明一個觀點,達到學以致用。)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鼓勵也許是一個眼神、鼓勵也許是一句讚美的話語,它像一股清泉滋潤着人們的心靈,鼓起了人們的勇氣,更給了他人可貴的自信。文中老太太的一句句詩一般的語言造就了一個學琴少年在音樂的路上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文中講述了“我”是一位小提琴愛好者,開始學琴時不掌握要領拉得十分刺耳,心理不由得十分沮喪、自卑。我來到了一片樹林中邂逅了一位稱自己耳聾的老婦人,在她的鼓勵和激發下,我重拾信心,堅持不懈地練習,最終當我已拉成曲調時發現了事情的真相,原來她根本不是聾子,而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手。至此更加激發了我的刻苦精神。讀罷此文,我不由得唏噓不已,為人物前後的突變感到吃驚,為文中“我”刻苦練琴的精神感到敬佩。更對老一代音樂人對年輕一代音樂人的呵護和鼓勵感到無比欣慰。課題“唯一的聽眾”表面指文中的老太太,內在還隱含着對我拉小提琴的鼓勵和引導,是貫穿文章的線索,是文本核心價值所在。在寫作上設置了懸念,結尾出人意料。我將帶領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中描寫老太太語言的句子,走入人物的內心,凸現人物的精神世界。

【説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語言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仔細閲讀文章,邊讀邊思,體會“我”學琴的心路歷程,並且補白想象。

3、解老太太對我一份特殊的關愛和鼓勵,感受她可親可敬的形象。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聯繫上下文,體會老人語言的內在含義,感受老人對我的幫助、鼓勵,感受她可親可敬的形象。

【説教學設計】

一、導入

1、課前播放小提琴獨奏曲《梁祝》請學生欣賞。因為學生對小提琴瞭解不多,很多同學可能根本不會欣賞,因此用音樂導入學習,讓學生對小提琴取得有沒有初步的感受,並由此想到,學習任何一種樂器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二、學習課文1和14自然段

1、我讓學生分別讀課文的第一和第十四自然段,來看看我在學琴前、後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找到了我由一名音樂白痴變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並能在成千上萬觀眾面前演奏。此時,學生心中都會產生一個疑問:我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就帶着心中的疑問去文中尋找答案。

三、品讀感悟

這一塊我抓兩條線索進行教學,一是抓老太太的幾處語言,讓學生細細體會。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動上的轉變。

1、小組合作學習課文,體會老人每次説的話的含義及對我的影響:

接着小組討論,老太太説這些話的用意。第一處:她向我道歉,打消我的戒心,營造寬鬆和諧的談話氛圍。第二處:鼓勵我拉給她聽,並聲稱自己是個聾子。激發我拉琴的慾望。第三處:請求做我的聽眾,願意用心聽取。第四處,由衷的誇讚我,激發我信心。第五處,不失時機地鼓勵我,給我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也讓學生理出一條我的心理活動的線索來,由不好意思、灰心、羞愧、沒有信心、有些自信了、到最後的充滿信心。引導學生思考我變得自信起來的原因,得出是老太太的鼓勵和讚美。在彙報第8小節,找出我練琴時發生的變化:引導學生從多角度來找變化,練琴時的動作、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最終歸結到我對學琴的信心。我的轉變都來源於老太太真誠的鼓勵和讚美。由此得出,我由一名音樂白痴轉變成真正的小提琴手的原因一方面是老人對我默默地關注、持久的關懷、真誠的鼓勵,使我有了自信,另一方面就是我自己刻苦的練習。在學生對老人有了充分的瞭解後,我再問: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這是學生的回答就由慈祥、善良上升到了對老人美好品質的理解上。

2、引出妹妹這一角色,問:妹妹這一角色在文中並不重要,我們能否刪去呢?學生自己從文中尋找答案,通過妹妹的語言,我知道了這位老人並不是一個聾子,而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再次感受老人她美好善良的心。這時我再問一句:假如在初見老人之時,老人就告訴我他的真實身份,那我又會如何?從而使學生明白,老人她還是一位有着高超教育技

巧的教育家。

3、再讀課文最後一段時,我主要抓住課文最後一句話,問:我為什麼每當拿起小提琴,就會想起這位老人,我唯一的聽眾呢?使學生明白,我的成功離不開這位老人,這也表達出了作者一直對老人心懷感激之情。

四、拓展練習

1、你學完課文之後,我想對老人説_________,我還想對小提琴手説_________,我最想對自己説_________。

2、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這位老人一樣,一直默默鼓勵你,支持你,幫助你的人呢?

五、小練筆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幫助過你的人,請選取這個人給予你幫助的事例,要着重突出你的心理變化過程。

【板書設計】

唯一的聽眾

音樂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

老人:關懷、幫助、鼓勵、信心

我:自信+勤奮刻苦

【教學反思】

1、大力使學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這篇課文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為一談。於是,學生劃批、彙報時應以老人為主,輔之以我的變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點突出了,又無遺漏,學生在閲讀時,除了彙報對老教授的特點品質以外,也談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獲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進行拓展練習之時,你想對老教授説什麼這一問時,同學們有不少精彩的發言,徐靈珊同學説道的,“如果説老教授是一個梯子,那我就是從這個梯子攀上了高峯,如果説老教授是一艘船,那我就是乘着這艘船駛上了成功的彼岸。”“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沒有給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導,但給予了我源源不斷的信心與勇氣”等等這樣精彩的言論。可以看出,同學們能對文章有一個獨特的理解。

2、教學完本課,我可以感受到我最大的不足之處就在於對學生的朗讀上指導不夠,學生讀得太快,效果不好。在讀課文的第13自然段時,我設計的是全班配樂朗讀,我專門挑選了《月光奏鳴曲》來作背景音樂,但是學生讀得太快,沒有讀出效果來,這一點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

3、由於我教學的容量比較大,在各環節的授課中,感覺還是不夠深入,應該細細的品位其中的深刻含義。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品讀文本説教材

讀着《兩小兒辯日》,天真可愛的兩小兒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彷彿看見兩小兒為爭論“太陽距離地球遠近”的問題各執一詞,爭執不下,面紅耳赤,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多有意思呀!細細品讀,課文語言簡潔,兩段風趣幽默的對話描寫讓我感受到兩小兒是那樣天真可愛,善於觀察,勇於探索,而孔子謙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着實讓我敬佩,同時也讓我明白學無止境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課標版第十二冊的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是主題單元“人生感悟”的第一篇課文,目的是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啟示的,為後面的《匆匆》、《桃花心木》等文章的學習積澱學法,同時也為國中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二、依據學情説目標

六年級學生在此前已經學過《楊氏之子》《伯牙絕弦》等文言文,已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積累還不夠,要獨自理解一篇文言文還有困難,因此,我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

2、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藴涵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體會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由於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方面差別較大,所以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的朗讀,能否正確地理解每句話的意思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由於本年級學生對人生的哲理缺乏實際的生活經驗,因此聯繫生活實際來體會道理將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三、因材施教説學法

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到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學氛圍,為此,我將採用“質疑探究法”、“情境品讀法”、“合作討論法”“鏈接生活法”等學法引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中藴涵的道理。

讀為主線説流程激趣設疑,導入課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孔子乃一代聖人,卻被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因此,開課伊始,我便用鏈接資料導入,用資料豐滿孔子一代聖人的高大形象,與後文“孔子不能決也”形成鮮明的對比,既設置懸疑,激發學習興趣,又為後文的學習作好鋪墊。

一上課,我便出示圖片,(點擊)用敬佩的語氣敍説孔子對世界的影響。在學生的驚訝聲中,繼續讓學生彙報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孔子的資料。

當孔子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越來越高大時,我又拋出懸念:這樣一個偉大的聖人,卻被兩個小兒笑曰:(課件出示)孰為汝多知乎?預設這一句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是“為”、“知”,因為孩子接觸文言文有限,在這裏我採用講解法,直接告訴學生“為”、“知”通“謂”、“智”,在老師的幫助下,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並指導學生斷句,讀出反問的語氣。而後設下懸疑,導入課題,讀題解題。

四、初讀古文讀通讀順

古人云:“鬆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

為了讓孩子讀通、讀順、讀出節奏,我分三步:第一步,自由讀。根據六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我首先讓孩子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古文。在此基礎上進入第二步,試讀指導。我先指名讀,根據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問題相機指導。在此過程中,我預設了(課件出示)這四句是斷句朗讀的難點,一是因為這幾個句子比較長,二是因為這四句是學生理解的重點段落。為解決這一朗讀重點,我採用範讀、師生合作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朗讀形式進行朗讀,達到把古文讀通、讀順這一目的。

再讀古文讀明文意這則文言文的意思並不難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照文後的幾個註釋,採用自查自閲,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對古文的理解,進而全班交流。

在這一環節中,我預設了學生難理解的地方為“車蓋”、“盤盂”,“車蓋”、“盤盂”學生沒見過,書上的解釋很籠統,我利用多媒體展示“車蓋”、“盤盂”,學生一看既明,圖為文服務,在認識物的同時學習比喻句。而後,我又讓學生帶上動作比劃這兩個物件進行對比朗讀,調動多種感官,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讀一讀,動一動中輕鬆愉快地理解古文意思。“滄滄涼涼”“如探湯”的感覺則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早晨與中午的不同感覺,從中體會這兩個句子的意思。

五、三讀古文,品“辯”品“決”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關鍵的字、詞、句、段處細細揣摩體會,引領學生從膚淺到深刻,從簡單到豐富。這篇課文中兩小兒的“辯”與孔子的“決”言語簡潔,透過這簡單的句子卻有極大的琢磨、品味、想象的空間,對悟理以

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有極大的幫助。為此,我把這兩次對話與孔子的“不能決也”作為品味的重點。一品小兒辯趣,二品孔子不能決也。葉聖陶先生説:“閲讀閲讀,總得讀,閲讀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讀出來的。”我採用反覆吟誦、朗讀的教學方法,對一品小兒辯趣進行了三個層次的品讀。

品讀對話解內容我先拋出話題:孔子東遊時,他聽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兩次對話,這兩次對話都以“一兒曰”為提示語,一些中下學生對這兩次對話容易混淆,因此,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我藉助多媒體,用兩個小兒人頭區分出兩小兒辯鬥的語言,分成A、B兩組朗讀,再讓學生默讀。完成練習(課件出示)。現在的孩子能説會道,但浮躁無耐心。而學習不僅需要樂學,更要靜學。這一練習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讓孩子在安靜的氛圍中與文本交流,透過文字弄懂隱藏着的文意。

想象畫面品辯趣古文簡潔,但不詳細,有些地方需要靠想象推測。這篇課文中兩小兒辯鬥是一個非常可愛、有趣的'畫面,可是古文卻用“一兒曰”概而説之。教學中,我用“想象畫面品辯趣”的方法進行教學,我會這樣入問:讀着他們的對話,你的腦海中會想象出兩個怎樣的小兒,説説他們當時的動作表情?孩子想象畫面後,設置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通過情景創設朗讀,語言引領朗讀,迴旋朗讀,讓孩子發揮想象,體會辯趣。如:師生合作,分角色分別重複朗讀“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着涼乎?”剛開始語氣平緩,隨着“此言差矣”、“非也”、“胡説”等詞語的加入,兩人的語速逐漸變快,語氣逐漸變重,最後,感情激昂,互不相讓,師生“辯鬥”結束,教師請學生評價。又如引領朗讀,“一兒堅持曰“、一兒不服曰”、“一兒爭辯曰”、“一兒反駁曰”、“一兒拍着胸脯曰”、“一兒跺着腳曰”等等,在這樣的提示下,學生的辯鬥越來越激烈,最後發展到指手跺腳,互不相讓,場面熱烈,使得這種形象感不斷地立體化、生動化、細節化,兩個可愛的古代“小兒”形象就這樣被還原到了現代的課堂。

六、文言共生悟道理

新課標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具體反映到古文課,就是文言共生。待學生從表情到動作到語言讀到酣暢淋漓時,放慢教學的速度,讓學生從激情澎湃,詼諧逗趣中平靜下來,拋出話題:從他們的語言、動作、表情中,你能感受到什麼?學生通過入情入境地朗讀已進入角色,他們一定會説:我能感受到兩小兒的天真可愛,我能感受到兩小兒善於觀察、敢於質疑、勇於探索。

二品“孔子不能決”。“孔子不能決也”只有6個字,給予學生以無限遐想的空間,教學中,要利用空白,找準引發想象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合理想象。為此,我讓學生分別以“現代小兒”、“古代小兒”的身份,請教孔子,這一設計,既能活躍課堂,又能讓學生對古文活學活用,有的孩子説:老師,您能説説我倆到底誰對呢?有的孩子一邊作揖,一邊説:先生,孰是孰非?出示句子,孔子不能決也。理解“決”“也”的意思,並讓學生找出這篇課文中帶“也”的句子,課件出示,讀一讀,體會古文的節奏和韻律。而後,讓孩子説上幾句帶“也”的句子,如:多乎哉不多也。我乃齊天大聖也。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這一笑耐人尋味,或天真或譏諷或失望,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閲讀教學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在這一教學中,我讓孩子自由體味這一聲笑,這一聲問,孔子心裏會在想什麼?又會説什麼呢?讓孩子通過角色置換進入孔子內心,從而悟出孔子謙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樣的訓練,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還豐富了文章的內涵,也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時空。

從這“辯”和“不能決”裏,我們悟出了什麼道理?孩子彙報以後,我相機導出學生要積累的名言,再讓孩子聯繫生活實際説説對課文的感悟。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對課文內容的昇華,教學難點在此突破也是水到渠成。

四讀古文積累運用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豐富學生的積累,為此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指導背誦,通過同桌背、指名背、全班齊背等方式,從而達到豐富語言積累的目的。

語文教學的根本手段,讓學生讀中感悟,讀寫結合。我設計分組練筆,豐滿文本這一環節,讓孩子想象孔子、兩小兒外貌及他們辯鬥與不能決時的神態、動作、心理,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語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來,還原語言文字的形象,這樣做既注重了積累感悟,又注重了實踐運用,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得到提高。

七、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此板書扣住關鍵詞“辯”與“不能決也”來進行設計,其中藝術化地處理了“兩小兒”與“孔子”,“辯”與“不能決”。強烈的對比中,讓學生感受到兩小兒的可愛、執着,聖人孔子的實事求是,此設計既突破重點難點,又富有藝術性。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熱愛。

這篇文章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説,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感情。從結構上説,這篇文章屬於總分總的結構。第1——3自然段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總寫這片土地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神聖的。第4——8自然段分別從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三個層面來寫,表達了西雅圖酋長對白人的強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牢記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第9——11自然段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和大地的關係,指出大地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屬於大地,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點。一方面,課文大量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方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了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裏行間處處充滿着對這片土地的珍惜與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歎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二、説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這篇課文處於第四組中,這一組的主題是“珍愛我們的家園”,其學習要求是“注意把握主要內容,還要聯繫實際,深入思考。同時,積極行動起來,為了我們家園的美好明天,儘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嗡嗡、麋鹿、駿馬、雄鷹、潺潺、松脂、嬰兒、眷戀”9個詞語,並理解“神聖”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體會深刻的句子,揣摩優美的語句,來理解土地的神聖。

3、體會人類與自然休慼相關、不可分離的關係,懂得應該保護環境,愛護家園。

本課的學習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教學難點一是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二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説教法

本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保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説。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文,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逐漸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四、説學法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為了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更為了與教法密切配合,我儘可能把更多的時間讓學生來掌握,讓他們自主學習,以情感朗讀來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

五、説教學程序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填空( )的土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各抒己見。緊接着,我便直接揭示課題,與學生一起進入學習新課文的情境中。

(二)整體感知,認識字詞

這一環節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詞語產生聯想,進而走入課文,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初步體會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通過讀詞,一方面糾正了詞語的讀音、理解了部分詞語的意思,另一方面又由詞語學習引入課文的學習。完成了第一個教學目標。

(三)看圖片,入情境

為了激發學生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我用一系列美麗的圖片向學生展示了這片土地的神奇與美好。讓學生進一步走進這片神聖的土地,感受它的魅力,體會印第安人對它的熱愛。

(四)研讀課文,深入探究

圍繞“西雅圖對白人提出的三個具體要求是什麼?”這一問題展開,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分三個方面寫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讓學生研讀課文,自主感悟,使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我還與學生一起通過充分的朗讀體會“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感受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課文寓意深沉,內涵豐富,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培養他們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的審美能力。如,我抓住“降臨到動物身上的命運終究也會降臨到人類身上”這樣內涵豐富的語句,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藉助生活事例和經驗來理解,使教學的難點在學生深刻的體會中得以突破。

(五)總結昇華,加深體會

這一環節是對學生學習本文的一個鞏固和提升。對此,我設計了這麼一個問題:“難道只有印第安人的土地是神聖的,而我們的土地就不神聖了嗎?”此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而這正是我的目的。於是我便列舉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破壞環境的一些事例,加深學生的認識與體會,讓他們明白我們也要熱愛我們生活的土地,讓環保的意識深紮在學生的心中。

六、説板書設計

這節課的特色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所以板書也使用多媒體形式進行展示,既快捷,又直觀:

善待河水

照管好空氣

照顧好動物

國小六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説教材】

【教材分析】

《少年閏土》是節選自魯迅自傳體小説《故鄉》中的一段插敍文字,也是我們國小語文教材中唯一收錄的魯迅作品。人教版新教材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主題就是“認識、瞭解魯迅”,四篇文章,第一篇就是《閏土》,後三篇都是紀念魯迅的文章。從親近魯迅的文字入手,去感悟魯迅。雖然魯迅的頭上帶着許多的“家”,但在語文課堂,我認為他首先應該是文學家。我們語文課就應該引導孩子細細品味魯迅的文字,去親近魯迅。文章用舒緩、深情的語言,採用倒敍的方法,一開始就把所要介紹的人物介紹出來,然後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的特點,逐步回憶,依次敍述,一步一步地刻畫了一個經驗豐富、聰明能幹、機智勇敢、健康可愛的海邊農村少年形象。重點寫了閏土給“我”講捕鳥、撿貝殼、看瓜刺猹和看跳魚兒四件事。本課在寫作上有三個特點:(1)採用倒敍的手法:(2)文中有許多含義深刻的語句,較好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3)通過人物的外貌及言行來反映人物特點。

【學情分析】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六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特別是考慮到我們的學生平時的課外閲讀量比較少,對這類文章接觸的不是很多,故理解這篇文章的深刻情感時有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所以因此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

(1)聯繫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通過閏土的外貌及言行了解閏土是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幹、活潑可愛、見多識廣的農家少年,感受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聯繫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本課的教學以人為本,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注重課內外延伸,訓練學生對信息的蒐集與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讓學生學會讀書;讀議結合,讀寫結合,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讓學生學會表達。

【教學過程】

第一塊、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課伊始,我就採用邊看圖,邊配樂介紹的方法把學生帶入神奇而美麗的月下看瓜的情景。導情入境,引出課題,激起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慾望。

第二塊、整體感知,理清結構

葉聖陶老先生説:“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徹。”葉老的這個教學思想,揭示了閲讀教學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為此,在初讀課文時,我就讓學生先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課文先寫了什麼,接着寫了什麼,然後寫什麼,最後寫什麼。”

第三塊、緊扣中心,重點探究,讀中悟情

1.首先,教師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少年閏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讀一讀,然後進行討論:“你覺得這段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中,看出少年閏土的外貌有什麼特點?”學生通過理解體會到:從“戴小氈帽”中看出閏土是一個住在江南一帶農村的孩子;從“紫色的圓臉”可看出閏土是一個經常被太陽曬,海風吹的孩子;還可以看出他經常勞動,是一個能幹的人;從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十分健康、可愛的農村孩子。這時,教師再點撥學生懂得我們對少年閏土的形象身份的認識和概括都是從少年閏土外貌描寫中體會出來。説明外貌描寫能讓讀者準確地認識人物。

2.其次,最感興趣、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一事,讓同學們談體會,説看法,並不失時機地結合第一段的學習,抓住了幾種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徵,引導同學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啟發同學們想象當時的情景,把學生帶進了一個詩情畫意般的美妙境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由於這一段是用對話的`形式寫的,而學生對閏土語言的特點又難以理解,於是我就引導學生先把閏土的語言,“我”的語言以及作者的插説部分在書中用不同的符號劃出來,然後抓住閏土的語言,要求學生閲讀後談自己最感動的一點。這樣學生各抒己見,討論非常熱烈,閏土語言上的特點,都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己閲讀體會出來了,發現出來了,教師據此總結,也就水到渠成。

3.有句教學名言是:“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這裏“跳”即是思維運動的形象比喻。但思”得有動力,這個動力就是“疑”。明代陳獻平説:“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翻覺悟一翻長進。”古人提出的治學過程是:無疑有疑無疑。這種以科學批判為根據的質疑精神,是科學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堂課上得好不好,重要標誌之一就看課堂上產生多少“問號”,以及這些“問號”的質量高不高。例如,教學“雪地捕鳥”時,師問:“‘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為什麼?”生答:“大雪下了,作者就可以讓閏土帶他去捕鳥。”本來問題已經解決了,但師又追問:“為什麼要大雪下了才可以去捕鳥?”從而理解:大雪下了,鳥兒無處覓食。鳥兒餓了幾天,餓急餓慌餓昏了頭,飢不擇食,所以冒險來吃。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層次發展,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4.教學中心句“啊,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通過“我”與閏土生活的對比體會“我”對農村豐富多彩的生活的羨慕和嚮往。

第四塊、引發懸念,擴展閲讀

魯迅先生在《讀書雜談》中曾説:“‘職業的讀書’由於‘勉勉強強’而很‘痛苦’,但是‘嗜好的讀書’則‘在每一頁裏,都有着深厚的趣味’。”

何為“嗜好的讀書”?他認為“主動的讀書即為“嗜好的讀書”。也就是説,只有當孩子心理上產生需要時,才能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讀書中。

我為了誘發學生讀書的興趣,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環節。讓他們設想30年以後再見面的情景,然後滿足學生心理需求——讓他們閲讀有關“我”與中年閏土再次見面的片斷。巨大的反差激起了學生心中的疑問:現實中的中年閏土形象為什麼與自己設想的不一樣呢?從而產生再讀書的願望。

可以想象,下課時,一定是學生再去尋找相關讀物進行新一輪閲讀的開始。

總之,“作者思有路,道路識斯真”這就告訴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遵循作者構思之路,還要遵循學生的思維之路,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教學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