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國小科學説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83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科學説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國小科學説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1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想是:用科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因為科學課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來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併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這一課要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瞭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必須由學生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從而進行觀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實踐操作中獲得知識。

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並結合國小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現象,瞭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學會區分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

2.能力目標:通過實驗的設計、操作和研討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根據科學程序進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熱傳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設疑、探究、研討、運用等活動,激發學生探索熱傳導現象的興趣,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探究、求實創新的科學品質。

本課是本冊教材中“熱”教學單元的第一課,重點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現象。學生學習後,可以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熱的知識打下基礎。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及瞭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因為“熱”沿着物體傳遞時,只能憑皮膚的觸覺感知,不能靠視覺觀察,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所以實驗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徵。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熱傳導實驗的設計與控制。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聯繫國小生對實驗操作很感興趣的實際情況,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實驗法”。學生能看得見、摸得着,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學習本課教學重、難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同時在採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

為順利完成本課制訂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抓重點,破難點,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

根據本課制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遵循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聯繫國小生的生活實際,本着優化課堂結構的思想,我為本課教學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以問題開始,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以活動展開,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三)以發現結束,聯繫實際、深化認識。

具體闡述如下:

(一)以問題開始,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好的開頭,是上好這一堂課的關鍵。針對國小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特點,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熱傳導現象進行導入。先請學生猜想用手觸摸不鏽鋼杯時有什麼感覺,接着啟發學生對猜想進行驗證,從而引出了杯壁和杯蓋的熱是從哪裏來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上,自然而然的進入愉快主動的學習情境,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探索興趣。通過教學導入,明確了實驗目的,確定了研究活動的方向。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地指導學生開始這一課的學習。

(二)以活動展開,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這是本課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環節。這是因為新的科學課堂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活動”為載體的基本理念,以“活動”為載體是指課堂教學要以活動為主,以學生的親身實踐、親身體會為主線,通過活動組織課堂教學。其次,人們對知識的理解是通過思維活動實現的,而思維只有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只有對感性材料綜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規律。所以這部分就是通過指導學生從觀察入手,親自實驗操作,經過分析思考,瞭解客觀現實,使學生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並逐步形成理性認識。為抓重點,破難點,面向全體學生,這一部分安排了兩個實驗。將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相結合,通過做實驗教給學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認識事物。

第一步:指導學生認識熱能以傳導的方式傳遞

這個實驗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採用引導學生定向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該難點。首先,教師請同學們猜想:如果將一根鋁絲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將三根火柴抹少許凡士林,並依次粘在鋁絲上,接着用酒精燈加熱鋁絲的一端,那麼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待學生猜想後,需要實驗來驗證時,教師提醒學生操作注意事項,並請學生演示實驗。最後通過討論彙報,學生髮現:熱可以沿着物體傳遞,並且是從温度較高的部分傳到温度較低的部分,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這種傳遞熱的方式稱為熱傳導。接着,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開始提出的問題:杯壁和杯蓋的熱是從哪裏來的?

第二步:指導學生認識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不同

在這個實驗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探究式學習。首先,老師請同學們猜想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相同嗎?接着請學生利用桌上的實驗材料制定各自的實驗計劃,並進行彙總,這樣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待學生選出一種簡便的實驗方法後,教師出示實驗報告單,並放手請學生用現有的材料充分實驗,大膽操作,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自己獲取知識從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最後,通過討論彙報學生得出結論: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是不同的。

在整個研究活動中,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在教師及時引導下,學生自己探索實踐中得到了解決,從而形成了正確的認識。教師始終作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合作者,親身介入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並對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突發情況及時修改調整,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這樣既體現了學生是科學探究的主體,教師是科學探究的主導,又使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體驗到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探究的能力,同時形成尊重科學知識、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三)以發現結束,聯繫實際、深化認識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首先啟發學生説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應用了熱傳導的性能。接着再聯繫教學開始時所觀察的不鏽鋼杯傳熱的事實,嘗試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對不鏽鋼杯進行改進。最後,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為了鞏固和擴展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興趣,在本課最後幾分鐘還安排了一道思考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已有概念,同時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以上就是我為本課教學設計的三個環節。

通過上面的教學活動,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在教師引導下,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實驗→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程序,順利地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還注重引進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機制,靈活運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填寫實驗報告單等多種方法,通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並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做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激勵者。

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點,本課我設計的是圖文式板書。圖增強了直觀性,文一目瞭然地展現出教學的主要內容,整個板書簡潔明瞭,能加深印象,鞏固知識,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為了配合本課教學,我採用的教具和實驗器材有:

1.實物投影儀,實驗研究報告單;

2.不鏽鋼杯,方座支架、酒精燈、凡士林、火柴、銅絲、鐵絲、鋁絲,燒杯、不同材料的小棒(銅、鐵、鋁、塑料、木、竹……)、熱水。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及老師們:

大家好!

我上的是國小四年級上冊大象版科學第六單元第一節《飲料瓶的知識》的內容。

現在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飲料瓶的知識》是大象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節的內容。

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動物家族後進行教學的,是學生進一步體會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開始。通過學習對飲料瓶知識的認識,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自己與周圍環境的緊密聯繫,加深對自己周圍的環境的保護。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能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飲料瓶所藴藏的知識

(2)學會使用廢舊飲料瓶進行製作及實驗活動

(3)在科學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飲料瓶的活動,探尋飲料瓶的相關知識;

(2)利用飲料瓶進行科學小製作的設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操作、觀察、想象、探究合作的學習等活動,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科學習慣和在科學實踐活動中的創新精神,滲透法制教育,懂得愛護周圍的環境。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飲料瓶藴藏的'科學知識。

難點:飲料瓶上的信息與日常生活進行聯繫比較和實踐運用

四、説教學方法

1、針對科學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主要採用講授法、觀察發現法,以及討論、合作探究的形式,並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導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來學習相關知識點,利用這些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一系列有序活動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2、對於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但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豐富,本節課將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識,學會運用抽象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在上新課之前老師想問你們一個問題,同學們平時喜歡喝飲料嗎?(學生回答)都喝過哪些飲料?(指名學生説説)老師這裏也準備了幾種飲料,看看大家喝過沒有?請看大屏幕。師:喝完了飲料,你們注意觀察過飲料瓶嗎?(學生回答)從飲料瓶上你看到過什麼內容?(學生回答)這些知識又會告訴我們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引入課題)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飲料瓶的知識。(板書課題:飲料瓶的知識)

二、授新課師: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你們準備的飲料瓶,仔細觀察,看看從飲料瓶上能發現什麼?可以在小組內探討,交流,並把觀察的內容記錄下來。(小組活動:學生觀察並記錄)

(1)師:通過觀察你們從飲料瓶身上都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彙報)

(2)師:飲料瓶上的這些信息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學生交流)

(3)師:對於飲料瓶你還想知道什麼?請把你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學生交流)

(4)師:請同學們把我們在課堂上沒有弄懂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吧!

(5)課件展示飲料瓶的知識飲料瓶上的知識飲料瓶的信息商標條形碼質量安全標誌網址、地址、電話環保標誌綠色產品標誌保質期產品標準號信息的作用“商標是商品的臉”。有了商標,就能區別相同產品的不同來源,有助於維護合法權益。能告訴產品的價錢、廠家,起防偽、價格作用。它表示此飲料質量絕對安全,請放心的喝,大膽的喝……。它告訴我要想了解此種飲料的一些情況,可上網查找。它告訴我,喝完飲料後,不要亂扔飲料瓶。它能告訴我此飲料為綠色產品,無毒無害。在規定的條件下保證食品質量的日期。每一種產品都有它的生產標準,達到這個標準就是合格的,反之,則認為是不合格產品。因為產品眾多,每個標準國家有統一的編號,就是標準號。表示正在申請中的商標,使用時間:從拿到受理通知書到拿到註冊證書期間。圈加R表示已經註冊的獲得商標法保護的商標。使用時間:從拿到註冊證書開始使用。TM標誌R標誌

三、飲料瓶的應用

(1)好,剛才我們從飲料瓶上學到了很多的知識,那飲料瓶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沒有用處呢?(學生回答後展示自制作品及課件內容)

四、手工藝製作欣賞。師:老師的製作很有限,這裏為大家帶來了一些用飲料瓶製作的小工藝品,請觀賞。(課件播放:小製作的畫面)

五、課後小結:師:同學們,廢舊的飲料瓶除了可以回收再利用還可以變廢為寶。今天的學習讓我們知道了許多飲料瓶的知識,得到不少收穫,請同學們今後把我們今天學到的飲料瓶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去,以便讓我們消費時更安全!

六、作業佈置:請同學們自己製作一個小玩具或工藝品並寫上小標籤向其他同學解釋製作過程和用途。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它們吸水嗎》是教科版義務教育國小科學課本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材料》中的第4課。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材料的吸水性與他們的用途的關係,為後面學習打好基礎。本課主要是通過實驗進行教學的,因此從能力培養來看,屬於“實驗能力”系列。

國小生的學習,最好是以直接經驗的形式掌握。這是因為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是以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為此,瞭解材料的吸水性,必須由學生自己去探索,親自動手實驗,從而進行觀察,得出結論。而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對實驗接觸少,動手能力差,故而結合本課及學科基本要求,特制定: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比較木片、紙片、金屬片、塑料片的浸透性的大小。

2.瞭解紙的製作過程,並能自己動手實踐,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大小厚度儘量相同的紙片、木片、塑料片、金屬片各十片。(每組一份)

2.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每組一個)

3.餐巾紙、鉛畫紙、放大鏡(每組一份)

4.杯子、筷子、毛巾、衞生紙(每組一份)

5.放大的蔡倫相一張。(播放古代造紙錄像)

本 課是實驗課,要上好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發揮主題作用,從而完成任務。

二.説教法

低年級學生對實驗很感興趣。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實驗法”為主。學生能看得見,摸得着,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學習本課教學重、難點,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提高實驗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三.説學法

從學生實際出發,為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抓重點、破難點,在學法方面從以下幾點指導:

1.繼續學習實驗法。

2.在實驗中學會觀察、描述。

3.能自己動手實踐,造一張紙。

四.説教學程序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經常啟發學生動手、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通過手腦並用建立鮮明、清晰、正確的表象。為遵守科學發展規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聯繫實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我將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一)激發興趣、發現問題、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好的開頭,是上好這一堂課的關鍵。針對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特點,上課我以談話導入,繼而出示四種材料,讓其猜測:誰更容易吸水,在猜測中激發興趣,明確實驗目的,學生便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學習中去了。

(二)實驗觀察、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人們對知識的理解是通過思維活動實現的,而思維只有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這部分教學便以指導學生實驗觀察入手,親自操作,進而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並逐步形成理性認識。

為抓重點,破難點,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特點,教材內容,安排了三個實驗,並採用導、扶、放的教學思想。

學生實驗能力差,因此實驗前讓學生明確實驗方法,步驟,實驗時指導學生操作,配合、觀察、比較,實驗後歸納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步:指導學生觀察“誰更容易吸水”,首先讓學生明確方法,再拿出四種材料,滴水觀察,誰吸水快?誰吸水慢?再思考:吸水性和材料的什麼有關?為什麼紙更容易吸水?由這質疑,立即進入第二個實驗。

第二步:指導學生觀察紙,瞭解紙的特性。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後,師巡視,生合作觀察,描述結果,師點撥:讓學生明確紙由纖維構成,既然如此,願否造一張紙,順理成章進入第三個實驗。

第三步:指導學生造一張紙,明確造紙方法後,小組合作,從而知道材料課循環使用,增強環保意識。

在整個活動中,活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思,動靜結合。學生在學習中質疑,在教師及時引導下解疑,從而形成正確地認識。

(三)應用知識,深化認識。

利用課堂小結、“考一考”等形式,鞏固知識,增強信心,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五.説板書設計。

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難點,本課採用了歸納直觀式板書。一目瞭然地再現出教學的主要內容,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4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是一門應用學科,它積極倡導讓學生親生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並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聽聽聲音》這一課。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傾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裏,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去體會聲源與聲音的關係。通過分辨聲音的變化的活動,為未來建立有關聲音的一些科學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礎。

結合教學內容及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在引導學生用心去傾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讓他們以關注的態度在充分感知聲音的活動中,學會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加以簡單的區分和鑑別,對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加以適當地瞭解。通過對聲音的研究,發展學生對聲音進行探索的興趣。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方面,我作了如下的`構思和嘗試:

1、創設情境 引導實踐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創設情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本課的引入,我就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我把全班分為A 、B兩組,分別向左 、右轉,背向而坐。請A組一學生講:“猜猜我是誰”,B組的同學在不回頭看的情況下,猜出是誰講的。然後B組一同學講,A組猜。在教師的引導下,隨着這個簡單、巧妙的活動展開,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充分的調動了起來,同時也在活動中溝通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情感,為40分鐘的課堂教學創設了和諧的氣氛。

2、充分準備活動材料。

這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活動:傾聽和感受聲音、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分辨聲音的變化。其中第二個活動就要求學生們能自主探究不同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為了使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充分得以實施。我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有結構的材料,發生罐、水槽、刻度杯、筷子、鈴鐺、玻璃瓶、紙、舞板。由於活動材料準備得十分充分,從而為學生們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樣性符合了不同學生的要求,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開發了學生的思維。如在探究液體發聲的過程中,學生即想到了用刻度杯倒水有想到了用筷子划水。

3、自由活動,自主體驗。

新《課標》提倡,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也就是説科學課應該注重學生的經歷、體驗和發現,在科學課上應該體現自主、合作和探究。本課我在引導學生用各種物體發聲的實驗過程中,並沒過分規範學生,而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順序進行實驗,並做記錄,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我將自己作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去發現,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識結構)強加給學生。在這樣親歷探究的體驗性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是民主的、和諧的。

4、拓展時空 課外延伸

《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作為科學課程的學習主體的國小生,在面對紛繁複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願,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不能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科學的探究僅僅憑課堂40分鐘是不夠的,針對這種情況,本課結束時,我給學生布置了製作“水揚琴“的實踐性家庭作業,讓在學生能在課外繼續去探索聲音的奧祕。

以上是我執教《聽聽聲音》一課後的一些想法和粗淺的反思,也許我對本課地理解還不夠深刻到位,剛才的教學種也肯定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懇請在座的個位專家和同行多多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但是本堂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後教學中應該加強的方面)

1、本堂課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由於本課的活動較多,探究的活動不夠深入,發現得不夠多,所以在一組學生彙報了自己的小組的發現之後,其他小組的補充比較少。

2、探究過程中材料的提供怎樣才能達到最優化,這都是今後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3、學生的發言面不是很廣泛,主要原因是教師的引導不夠到位,平時訓練不夠細。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磁鐵有磁性》一課是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磁鐵中的第二課。

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引導學生認識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首先,學生通過對有結構的數量較多的12種材料進行預測、記錄,實驗、記錄,得出結論,明確認識到磁鐵能夠吸鐵,,從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修正有的學生認為磁鐵能夠吸引所有的金屬,通過實驗強化正確認識,修正錯誤看法,進而讓學生用磁鐵的磁性去辨別一些鐵質物體,比如生活中常用到的硬幣,分辨出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哪些不是鐵材料做的,最後讓學生用磁鐵找一找身邊的物體哪些是鐵材料做的。這是從探究和應用兩個方面幫助學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概念。

第二個活動是:研究磁鐵能不能隔着物體吸鐵。這個探究活動指向的科學概念最明顯的是“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其實也指向了磁力不需要接觸物體就能起作用,磁力大小與距離有關係等。

二、學情分析

大多數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之前都見過或玩過磁鐵,而且通過前一課的學習,對磁鐵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但也可能會對磁鐵能吸引哪些物質,不能吸引哪些物質存在認識上的模糊。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萬事萬物都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會對繼續研究磁鐵有很強的興趣。以上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

三、設計理念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因此在“磁鐵有磁性”教學中,設計了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的能力,為學生架起的建構科學知識的橋樑,將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強化正確認識,修正錯誤看法。體會到科學研究就在身邊,樹立生活中處處是科學的意識。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磁鐵能吸引鐵製的物體,這種性質叫磁性。

(2)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2.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方法研究磁鐵能吸引什麼物質,不能吸引什麼物質。

(2)用磁鐵識別物體是不是鐵材料製作的。

(3)根據材料設計實驗,研究磁鐵隔着水能不能吸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同認真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的重要性。

五、教學重點:通過實驗,認識到磁鐵具有吸引鐵製品的性質。

六、教學難點:知道並理解用磁鐵可以辨別出不易辨認的鐵製品。

七、教學策略

教法:本課教學教師主要以活動形式組織教學,使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認識磁鐵的磁性。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

學法:本課中學生以參加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通過動腦思考、親手實踐,得出結論的過程來學習本課。

八、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以活動形式,通過營造有趣的情境氛圍,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序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認識磁鐵的磁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做到教學內容符合教學邏輯結構,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讓他們在親歷活動中感受到身邊的科學,品嚐到成功的喜悦,發現科學的真諦。

九、教學準備

作為以學生動手探究為主的這節科學課,材料的準備是至關重要的環節。

教師只有精心挑選與準備有結構的材料,才能引導學生,使他們不偏離科學探究的目標,使探究活動有效進行。為了順利完成探究活動,我為每組準備了一塊環形磁鐵和12種被測試的材料(鐵製回形針、鐵釘、鐵夾子、鐵製彈簧、鐵鈎碼、鋁片、銅導線、木片、紙片、玻璃珠、橡皮、塑料片)、名稱和實驗記錄單。還為實驗準備了1元的鋼幣、一枚5角的梅花圖案的硬幣和一枚鋼芯鍍黃銅的5角荷花的硬幣、兩種類型1角的'硬幣、5分的硬幣,讓學生用磁鐵的磁性來辨認鐵製品。每人一塊磁鐵是讓學生在找身邊的鐵製物體時用的。紙片、木片、橡膠皮、塑料片、鋁片、布片、回形針、磁鐵,是研究隔物吸

鐵用的。燒杯、回形針、大塊磁鐵是巧取回形針的遊戲用的。

十、教學流程

(一)、趣味導入

同學們,老師現在做一個小實驗請你們看。你們看到了什麼了現象?能猜出這裏面是什麼嗎?

引出磁鐵,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磁鐵。板書:磁鐵

(二)、新課教學

1、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認識了磁鐵,知道磁鐵能吸引一些物體,那你覺得磁鐵到底能吸引什麼物體?不能吸引什麼物體呢?(指名答)怎樣檢驗我們的觀點呢?(做實驗)對,做實驗可以獲得確切的證據。

2、認識材料、預測

請打開1號袋,認識一下我們的實驗材料和記錄單。大屏幕上出現記錄單。老師給每組準備了一塊環形磁鐵和12種被測試的材料,大家看看有沒有不認識的(不認識的師説明一下),你們覺得這些材料中哪些能被磁鐵吸引,哪些不能呢?猜猜看,記錄時能吸的打對號,不能吸的打錯號,好,開始。

為您提供優質資源!

為您提供優質資源!

3、彙報

4、到底誰猜的對呢?這個實驗怎麼做呢?請同學説一説。

5、在實驗前老師給大家幾點温馨提示,一起來讀一讀。

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1.活動中,明確分工,觀察要仔細、認真。

2、對實驗結果和發現做好記錄。

3、鐵釘和鋁片比較鋒利,注意安全。

4、必要時可重複實驗一次。

6、有什麼不明白的嗎?好,我的小科學家們,實驗可以開始了。

7、學生實驗。師巡視指導。

8、學生彙報。大屏幕顯示

(1)、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有……

(2)、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有……

(3)、你們的預測和實驗結果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你原來的觀點是否需要修正?

(4) 、通過實驗你們發現了什麼?

9、科學家們把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大屏幕出示: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把課題板書完整:2、磁鐵有磁性)

(二)生活中的應用

1、我們知道了磁鐵有磁性,那麼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鐵的磁性呢?

(門吸、磁性黑板,磁鐵文具盒……)

2、在日常生活中,硬幣是我們經常用到的,老師今天給大家準備了6枚,請同學們打開2號材料袋認一認這些硬幣,這些硬幣中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呢?

(1)、請同學們先用觀察的方法來辨別,再用實驗的方法來辨別。

(2)、學生觀察後實驗

(3)、彙報

看來,辨別鐵製物體用磁鐵吸一下更可靠些。

3、那我們身邊的物體中,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呢?

(1)、組長每人發一塊磁鐵,大家找一找吧。

(2)、彙報

(三)磁鐵能隔着物體吸鐵嗎?

1、剛才我們用磁鐵直接吸到了鐵的東西,那麼磁鐵隔着一些物體還能吸鐵嗎?

2、打開3號塑料袋裏的物品試一試。注意記錄是能吸還是不能吸。開始。

3、彙報

4、小結

(大屏幕顯示: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5、遊戲。巧取回形針

(四)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2、磁鐵有磁性

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

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6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月有陰晴圓缺》。

《月有陰晴圓缺》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共二課書,分別是《探索月球的祕密》和《月有陰晴圓缺》,本課作為最後一節課,是在學生建立了對月球初步瞭解的基礎上,對月球的進一步探索。與傳統教材相比,本課能夠化抽象為直觀,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由被動的接授轉變為探究學習,為學生提供全新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了現代教育理念。為今後學習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礎。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1、通過學生探究,讓學生了解到對於抽象的事物我們也能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並初步掌握這一方法2、通過探究,使學生對月相的變化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3、通過學生探究的親歷過程,體驗到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悦,對天文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我根據科學課標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1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探月相變化的原因產生濃厚的興趣2、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提出假設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4、設計遊戲、鞏固學習。5、實踐活動,課外延伸。每個環節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遊戲的方法和常見材料來“模擬月相的變化”,在探究過程中進行觀察、比較,並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月相的變化是由於月球、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產生的”初步感性認識。將抽象的天文現象變為直觀的科學探究,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為此我在教學方法上,多媒體教學、學生模擬探究、多媒體遊戲相結合,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進行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對天文現象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的主動參與者探究者。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在這一系列的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辯,小給合作、討論,模擬探究,實地觀察等多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將對月相變化的理解由膚淺走向深入,由抽象走向直觀,由感性走向理性。而這種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方法的體現,是對天文知識學習的新嘗試,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大特色。

具體的教學內容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用幼燈出示一首意境優美的古詩,讓學生説一説“這首詩描寫一個什麼現象”學生通過古詩,注意力馬上被聯想到月球上,生活中所看到過月球的種種現象立浮現在腦海中,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對了解月球的強烈慾望。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後,我適時提出,“你們認為月球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什麼?”並引導他們進行討論。通過學生討論,可能得出一系列的結論猜想。學生可能猜測,月球的一半總是發光,然後自轉形成這一現象;月球總是發光,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月球反射太陽光線,並繞着地球運轉形成的等等。我及時的將這些猜想板書出來。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些猜測結果進行分析,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猜測的結論中,哪些可能是正確的,並説出自己的理由。由於猜測可能是多種多樣的,而一些不太可能的猜測,並不一定都需要通過實驗來證明其是錯誤的,如果那樣做的話,對有效的課堂40分鐘時間是不夠的,如果學生能夠利用一些現象來反證其中的錯誤,不僅能夠做到提高探究的效率,同時又能保證探究的興趣被進一步強化,對下一步的探究有着極大的驅動力。

3、設計實驗。

新課程理念強調過程與方法,強調以學生髮展為主體。因此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是科學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學生完成對月相變化產生原因的猜想後。我提出“要想知道你們的猜想對不對,我們可以怎樣做”,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之後我適時的引導,“同學們,你看月球離我們這麼遠,而且又這麼大,如果進行實地考查,又不太方便,我們也不能把月球、地球、太陽摘下來做實驗,那怎麼辦好呢?”引起學生對實驗設計的反思與思考,進一步完善實驗的方法。通過多方討論,反覆思考,學生最後決定還是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最符合我們探究的要求。這一環節中,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通過教師有目的,有層次的引導,使學生明白自己在進行實驗設計時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實驗的目的,實驗的可操作性,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平時看上去不可能進行的探究任務,也可

以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初步掌握模擬實驗探究的方法。而小組討論的學習方法,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慾望,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火花,能夠讓學生在設計實驗時,不斷修正自己的實驗方法,並刻骨銘心將這些過程和方法記在腦海中。

4、探究實驗。

在學生完成實驗設計後,讓學生按時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學生通過扮演,地球上的人,月球,以及用實物代替的太陽,完成對月相變化的探究。出示學生實驗錄相。角色扮演的方法,往往運用在遊戲中,但對於實驗探究運用的比較少,因此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會特別感興趣,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更仔細,更認真。因為這一步的探究過程是在室外進行的,因此如何有效的組織實驗,是本環節的重中之重,要平常的室外組織活動中,學生可能會出現,不知道幹什麼?獲者不知道自己在實驗中的角色和地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受外因干擾而導至實驗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情況出現。因此我在這個環節,精心組織,首先請學生上來演示自己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的反覆討論,反駁,使學生明白實驗的目標,每個人需要做什麼?為了確保實驗不受場外因素的影響,我將實驗分成八個小組,確定每個組的組長,讓組長進行監督實驗情況,並對八個小組進行比賽。激起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達到提高實驗效率的目的。

在學生彙報完對月相形成原因的結論後,出示月相形成原因的動畫。鞏固學生對月相變化的理解。

通過模擬探究實驗,學生能夠初步掌握月相變化的原因。對不同時間,出現的月相,有一定的瞭解。

5、鞏固練習。

這一環節是通過動畫遊戲,讓學生判斷,在什麼時間,月相是什麼形狀的。通過動畫的形式,進一步加深對月相變化的理解。

6、課外拓展

在學生了解了月相變化的原因後,讓學生在課外實地觀察。讓實驗走進生活,讓實驗在真實的環境下得到驗證。

教學體會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合理的探究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正確的探究方法,能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跟採用傳統手段教學相比,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輕鬆。

教學評價與教學保障措施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師生互評等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激勵學生。通過評價活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為了保障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針對六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努力地為學生創造一種輕鬆愉悦地氛圍,以此使學生快樂地動眼、動口、動手、動腦,快樂探究科學的奧祕,快樂地攀登科學的高峯。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7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進行對植物的觀察活動之後,進而發展為對動物的觀察。《蝸牛》一課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學習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學生對它們的觀察停留在只注意某個部分的細節,還不知道怎麼樣從整體到局部地去觀察一個小動物。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建構自己對蝸牛的認識。同時,培養並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開好了這個頭,為後面對螞蟻、蚯蚓的觀察等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部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顏色、身體構造等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映,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

(3、蝸牛利用腹足爬行,做波浪狀的運動,並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過程,並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緻的觀察。

(2、按照科學的方法飼養蝸牛,並做好觀察記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並做到不傷害小動物,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蝸牛,初步瞭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運動方式。

教學難點:教會學生觀察小動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放大鏡,記錄本和筆。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

1、激發情趣,提出問題

導入:“同學們喜歡蝸牛嗎?那我們就一起與它玩一會兒吧!”

預設: 對於孩子來説,喜愛小動物可以説是與生俱來的,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設計意圖:確定觀察任務,是科學探究的前提。學生在和蝸牛玩的過程中,對蝸牛進行了無意的.觀察。

師:“同學們對蝸牛這麼感興趣,你們有什麼問題嗎?”

預設; 蝸牛有牙齒嗎?蝸牛喜歡吃什麼?蝸牛有眼睛嗎?長在哪?蝸牛怎麼爬的?

設計意圖:我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加以梳理,形成幾個問題的區域:如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殼的觀察、蝸牛運動的觀察等。

2、制定計劃,自主探究

師: “你們小組打算怎樣觀察蝸牛呀?”

預設:這時學生運用己有知識,調動各種感官觀察蝸牛,如:看看蝸牛身體的顏色、聞聞蝸牛的氣味、摸摸蝸牛的殼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有目的的觀察,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想出多種辦法、運用各種工具進行觀察。進一步設計在觀察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你們小組怎樣分工合作呀?”“你們需要哪些工具呀?”“怎樣做才能不傷害蝸牛”等。

師: “誰來彙報一下,你們小組發現了什麼?”

預設:1、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頭部、腹部、尾部,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2、蝸牛運動的觀察: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 3、蝸牛爬行的痕跡:教學中會有二種情況,先發現粘液,再發現粘液是蝸牛爬行過和痕跡;或者先發現蝸牛爬行留下的痕跡,再發現痕跡原來是蝸牛分泌的粘液變成的。從觀察和思維發展的水平説,前者的要求高一些。找到痕跡與粘液的聯繫後,很自然地會產生關於粘液的問題,蝸牛分泌的粘液對它有什麼用?

設計意圖:在觀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鏡觀察、按一定順序觀察,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內容。在教學中,重在讓學生經歷這樣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初步瞭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及運動方式等。在觀察蝸牛運動時,引導學生“輕輕碰觸”,從愛護動物的角度,這是最好的契機。

師:蝸牛這麼可愛,你想和它做朋友嗎?你準備怎麼照顧你的朋友呢?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利用本課的學習方法繼續進行觀察由課內引向課外,學生掌握了本課所滲透的這種學習方法,養成了良好的科學素養,也就培養了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具備了終身學習的能力。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消化器官》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國小《自然》五年級下冊第23課,內容主要包括: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認識消化器官的作用、消化器官衞生保健教育,是繼《食物的營養》之後具體認識人體的器官。消化器官是人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人體知識中佔有重要地位,學習消化器官,既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器官在人體的主要作用,又為今後學習人體的其它器官作了必要的準備。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過程,教學難點是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及功能,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過程。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分析、綜合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衞生習慣。

三、教學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分組實驗材料——試管、澱粉液、小燒杯、碘酒、滴管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激發探究慾望

⑴演示實驗:出示兩根裝水的試管和一些米飯、白糖,把白糖和米飯分別放入盛水的試管裏搖動,讓學生觀察出現的實驗現象。目的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⑵提出問題:“像米飯這樣不溶解於水的食物人體能吸收嗎?是怎樣被消化吸引的呢?”引導學生討論。這一問題其實就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問題的提出有利於讓學生帶着明確的任務去學習,在學習活動中抓住核心,有選擇有重點的學習科學知識。

⑶揭示課題。

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慾望,使新課的出示水到渠成。

2、討論交流

認識消化器官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首先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你知道人體有哪些消化器官,説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然後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使學生取長補短,豐富對消化器官的認識。在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用多媒體課件,按順序把各個消化器官依次展示給學生看。

最後,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身體,互相説一説消化器官,並指一指它們的.大體位置。

這樣的設計,既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實驗探究

認識消化過程

⑴瞭解唾液的作用

⑵認識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口腔:初步消化

食管:運送食物

胃:繼續消化

小腸:充分消化,充分吸收

大腸:殘渣通道

⑶理解食物的消化過程

首先讓學生對照消化器官作用圖,分組討論食物的消化過程,並在小組內交流。

然後,在學生交流彙報的基礎上,總結食物的消化過程。

最後,讓學生對照消化器官作用圖,用自己的話,準確、

全面、系統的説一説食物的消化過程。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告訴我們: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這部分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先進的教學理念,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寓教於樂,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聯繫實際,進行飲食衞生教育

學生認識了消化器官的作用,理解了食物的消化過程,在此基礎上,先讓學生説一説消化器官對人體的重要性,再聯繫生活經驗,談一談怎樣保護人體的消化器官。最後,提出一個拓展延伸問題“我們有過消化器官生病的經歷嗎?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觀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體驗學習的樂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就教師的教學方法來説,主要採取了

1、探究研討法,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觀察實驗——思考與結論”的科學探究歷程,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觀察實驗法,通過學生實驗和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分組討論法,採用分組討論的方法,使每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

就學生的學習方法來説,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看、想、議、説、做”等活動,以落實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看一看,就是讓學生看實驗現象,看消化器官的大體位置。

想一想,就是在每個環節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考。

議一議,是通過小組內的討論評議,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人人蔘與學習,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説一説,就是讓學生説消化器官的名稱,説食物的消化過程,説保護消化器官的方法,讓學生在説中學,學中説。

做一做,就是讓學生動手做唾液消化澱粉的實驗,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在整個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既經歷了科學探究的歷程,又學得了科學知識,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認識物體的科學方法。

2、通過比較方法認識水是什麼樣的?

3、知道什麼是液體?

過程與方法

1、會利用多種感官從多種液體中找出水。

2、能利用語言、文字、圖畫等形式表達自己的發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細心觀察,尊重事實、尊重別人的意見。

2、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3、培養學生敢於合作交流,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感官認識水的各種性質。

難點:選擇器具將水運到遠處的空桶中。

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器材:空果凍盒4個、牛奶、糖水、酒、水

2、演示器材:塑料袋、不同形狀的杯子4個

3、遊戲材料:小杯子1個、長短不一的接水管2根、塑料桶2個、秒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

認識水的重要性,激趣導入。

1、談話:同學們知道動物、植物的生存離不了哪些東西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出課題並板書:觀察水

二、分組找水、瞭解特點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的自身實踐,把認識物體的經驗上升到用科學方法的層次,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

1、談話: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四種不同的液體,分別是水、糖水、酒和牛奶,可忘了貼上標籤。你們能用自己的方法給它們分辨出來並帖上標籤嗎?

2、學生分組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1)先在小組內討論使用什麼方法。

(2)觀察過後在小組內交流並貼上標籤。

3、學生討論、彙報。

4、教師引導小結:

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再用鼻子聞找出酒,最後用舌頭嘗分辨出水。這裏我們用到了認識物體的'常用科學方法:看、聞、嘗,當然還可以摸。但以後要注意,在不瞭解物體時千萬不能隨便聞、嘗、摸。(板書:眼睛看、鼻子聞、舌頭嘗、用手摸)

5、談話:我們大家都找出了水,可依據水的哪些特點呢?現在請同學們觀察分辨出的水,把你的觀察方法和結果寫下來。

6、學生組內觀察並記錄。

7、組織學生彙報,引導並板書: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

三、實驗演示,認識液體的特徵

設計意圖:

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準確的表達能力。

1、談話:現在請大家觀察講桌上的四杯水,都是什麼形狀的。把你的結果寫在書上或畫在書上。(出示裝滿水的不同形狀的杯子)

2、學生觀察彙報。(水可以是各種形狀的,取決與盛水的容器形狀,也就是水本身是沒有固定的形狀的。板書:沒有固定形狀)

3、談話:是這樣的嗎?我們在來做個實驗。

4、演示説明:將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並利用不同的方法變化樣子。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則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則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貓一樣則水像……。

5、將塑料袋弄個洞,讓水流進容器。

6、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水在流動。)還有哪些物體是容易流動的呢?

7、根據學生回答後板書:容易流動

8、小結:像水這樣沒有固定形狀、容易流動的物體叫液體。(完成板書)

 四、團結合作

設計意圖:

通過遊戲,讓學生感受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快樂,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培養團結合作精神。

1、談話:下面我們做一個小遊戲。(出示物品,提出要求:哪一組能把這個塑料桶中的水運到另一個塑料桶中,當然不能直接倒。)

2、學生分組討論方法。

3、全班彙報(用管子吸、用小杯子舀)

4、哪一種方法好呢?

5、分組近距離演示,測時間。

6、距離較遠,哪種方法快呢?學生預測後再試一次。

7、小結:近距離用杯子舀的快,遠距離用管子吸的快。

五、總結

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

2、學生思考討論,教師補充。

國小科學説課稿 篇10

(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科學學科是在遵循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啟動的全新教材。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親歷科學》是科學課的起始課。全課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從學生常見的自然和社會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好奇心,思考現象背後的原因,學習提出問題。第二部分是一個“吹紙片”的活動和一個拓展活動“吹乒乓球”,目的是通過完整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初步體驗科學地解決問題的過程,引起學生對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教學目標

探究目標:

1.能進行觀察、實驗、記錄等探究活動。

2.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做假設性解釋。

情感目標:

1.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及結果,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與他人交換意見。

2.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喜歡大膽想象,有樂於探究的願望,能對探究有趣現象背後的原理產生興趣。

3.感到科學課很有意思,對科學課產生一定的興趣。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材料:

紙片、漏斗、乒乓球

課堂實錄

一、導入:

同學們,又到了我們的Science、科學課的時間了。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做遊戲好嗎?(好)那我也非常高興。我希望同學們在遊戲的時候不僅要玩兒得開心,還要把你的小眼睛擦亮認真觀察,用你的小手做好記錄,行不行?(行)

二、進行第一個遊戲:吹紙片

1.提問引發興趣,鼓勵學生猜想:

師:同學們看(師拿一張紙並向紙吹氣)紙怎麼飛起來了?

生:因為老師吹它了。

生:因為老師一吹有氣了,所以紙就飛起來了。

師:那如果我拿兩張紙從上面把它掰開像這樣拿着(師一手拿一張紙,捏住紙上沿的中間部位,然後分開)我從上邊向兩張紙的中間吹氣,這兩張紙是向兩邊分開呢?還是向中間靠攏?或者有其他的可能?同學們猜一猜。

學生們積極發言,發言的學生都認為紙會向兩邊分開。

師: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書三頁,看下邊的猜想與假設,書中給我們寫出了兩種可能,你認為是那種就在後面打對溝。如果你認為有第三種可能,就把它寫在(師指書)這條橫線上,再在後邊打對溝。下面就把你的猜想用對號表示出來。

(學生完成猜想與假設,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猜想紙會向兩邊分開。)

2.進行實驗遊戲

師:你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同學們要像我這樣拿着紙(還像剛才那樣,一手拿一張)從上面向下吹氣,試一試就知道了。我要請同學們同桌兩個人合作,一個人先吹,另一個人把你看到的現象認真記錄在3頁下的橫線上,(師在書上給學生明確指出來)然後兩個人再調換。為了看的清楚,同學們可以多試幾次。好了,開始吧!

(學生進行實驗遊戲。教師在巡視中發現,有一個學生拿着紙向上不停地吹,便暗暗記住了)

3.彙報看到的現象

師:誰願意把你看到的現象説一説?

生:我看到的現象是紙向中間靠攏。(幾乎同學們都説紙向中間靠攏。)

師:你們看到的都是這樣嗎?

生:老師我們看到的是向兩邊分開。

師:那你們能給同學們再演示一下嗎?

(在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稍稍用些力。)

師:現在你們看到了什麼現象?

生:我們看到紙向中間靠攏。

師:剛才老師看到那位同學不停的向上吹紙,你發現了什麼嗎?

生:我發現從下面向上面吹紙,紙會向兩邊分開。

師: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請同學們都試一試。

(學生親自體驗從下面向上面吹的感覺。)

師:現在你們看到了什麼現象?

生:我看到紙向中間靠攏。

生:我看到從下面向上吹,紙也向中間靠攏。

(學生在演示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從上向下吹還是從下向上吹,紙都會向中間靠攏。)

4.解釋現象

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你怎麼解釋這種現象?把你的解釋填在4頁上邊的方框裏,然後再和同桌的、前後位的同學説説,聽聽他們的解釋。開始吧!

(學生在書中寫出自己的解釋,然後和同桌的同學、前後位的同學交流一下。教師要給學生稍長一點的時間,並在巡視時對語句不通順的學生略作指導,另外還要注意有創意的想法,在發言時要給他們機會。)

師:現在誰願意大膽的説説你的解釋?

生:我認為是因為你一吹兩張紙中間的`空氣就沒有了,所以兩張紙就吸在一起了。

師:看來你真的動腦筋思考了。

生:我覺得是因為他們兩個是好姐妹,所以不分開。

師:你真實一個可愛的孩子,冒出這麼可愛的想法。其他同學,你的解釋呢?

生:我覺得這種現象與空氣有關。

師: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為什麼認為它與空氣有關呢?

生:因為我一吹兩張紙中間的空氣就被吹動了,然後就發生了這種現象。所以我認為與空氣有關。

生:老師,我也認為與空氣有關。

……

師:正象有些同學説的那樣,這種現象與空氣有關。同學們想,如果我們不向兩張紙的中間吹氣,還會有這種現象嗎?

生:不會。

師:當我們用嘴吹紙,讓紙中間的空氣動起來的時候,才會發生這種現象。所以準確的説這種現象與空氣的流動有關。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那就把這種意思在書中記下來。

(學生在書中記下正確的解釋,對於他們自己的解釋,教師沒有作讓他們改動的要求,學生願意保留就保留。)

三、總結遊戲方法,鼓勵做吹乒乓球遊戲。

1.總結遊戲方法:

師:吹紙片的遊戲我們是這樣進行的:先猜想會出現什麼現象,再做遊戲,在遊戲中觀察現象,然後老師又提出了一個問題,最後同學們又解釋了這種現象。(教師邊説邊板書這五個方面)

2.進行吹乒乓球遊戲:

師:接下來我們的吹乒乓球遊戲,我想請同學們按這樣的步驟(指板書)照書上的樣子,分小組做一做。組長要先把你們小組的猜想記下來,然後到前邊拿一個漏斗。同學們,這漏斗和書上的不一樣,要含者漏斗的嘴吹,不要紮了嘴。組長要繼續把你們在遊戲中觀察到的現象、對這種現象提出的問題,和你們小組的解釋都記錄好。咱們要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配合得好。同學們開始行動吧!

3.學生分小組做遊戲。(教師巡視注意提醒組長做好記錄,同時對做得不太成功的組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在巡視中有一個學生興奮的告訴老師,他發現把球放在手心裏,用漏斗對着球吹氣,球也沒有掉下來,老師當即表揚了他。)

4.彙報遊戲結果:

師:哪位小組長願意把你們小組的遊戲記錄告訴同學們?

生:老師我們小組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我們的問題是乒乓球為什麼沒有掉下來?我們的解釋是與空氣有關。(引學生到多媒體前展示記錄。)

師:和同學們説説你們小組是怎樣做這個遊戲的,好嗎?

生:好。我們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面,然後用力吹,多吹一會兒,就看到了這種現象。

師:能再給同學們示範一下嗎?

生按照剛才的做法又成功的做了一遍。

師:哪位小組長還願意彙報一下你們的遊戲記錄?

生:老師,我們小組一開始沒有成功。後來又做了幾次,才做成功了。我們的問題就是這是為什麼?

師:那能給大家説説原因嗎?

生:一開始我們吹的時間短,力氣也小,所以沒有成功。後來我們慢慢體會到力氣大一些,吹得時間長一些,乒乓球就不會掉下來。

師:聽了你們小組的彙報,我非常高興。同學們也要像他們這樣,遇到問題不怕困難,積極研究,最後你一定會成功。

師:剛才老師看到第五小組的一個同學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我想請他給大家展示一下。告訴同學們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把乒乓球放在手心裏,用漏斗對着它吹氣,乒乓球也不會掉下來。同學們看!

(這個學生按照剛才所説認真的進行了示範。)

師:這個同學是一個細心觀察、肯動腦思考的好孩子。我們的科學課就需要這樣的孩子,老師希望在以後的科學課上你們都能像他這樣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其他小組你們的結果是怎樣的?

生:我們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生:我們也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其他小組的遊戲結果和上述幾組一樣。)

師:在漏斗的下面放上乒乓球,向下吹氣,乒乓球卻不掉下來,這種現象也與空氣的流動有關。同學們,剛才我們所做的這些就是我們的Science科學課,你們覺得怎麼樣?

生:非常有意思。

四、總結本課內容,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科學的興趣。

師:我們的Science不僅有很多有意思的遊戲,還能從中學到很多知識,能幫我們解決一個個“為什麼”以後同學們還要多觀察、多思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小小科學家。

教學反思

本課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動手進行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了科學的探究過程,揭開了科學課的神祕面紗。本課使學生感受到科學不是高深莫測,而是無處不在。在吹紙片遊戲中學生從下向上吹的發現、在吹乒乓球遊戲中,學生把球放在手心裏吹這些發現都使我欣喜若狂。他讓我感覺到科學是最能引起學生興奮點的一門課程,只要教師精心備課、課上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那我們的課堂就一定生機昂然。同時,在吹紙片遊戲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生從下向上吹的發現讓我欣喜,也讓我深思。他使我想到如果我把要求説得非常清楚,還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嗎?我深深得體會到一位科學教師一定要錘鍊自己的語言,在課上語言必須清楚、明確、簡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