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説課稿模板彙總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8.84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説課稿模板彙總六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一首現代詩。這個單元的詩文都是文情並茂的優美篇章,多數出自名家之手。前幾篇文章的學習能使學生體會《春》的語言美、《濟南的冬天》的空靈美,《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課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詩不長,只有三節,卻將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皆收筆下。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因此學習這首詩,既可以鞏固前幾篇文章引領着學生尋找美、 發現美 、感受美的任務,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現代詩歌學習的基本方法與思路,從而為學習其它現代詩歌鋪平道路

2、 教學目標説明

1)、知識與技能: 初步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做到熟讀成誦。

2) 、過程與方法 : 以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方式通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誦讀改寫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3)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 感悟秋天 讚美秋天 熱愛秋天。

[説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重的教學理念。

3 、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2、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二、 學生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一所城鎮中學的七年級年級學生,《秋天》所表達的豐收的喜悦與我們城市學生的生活很難貼近,但我所任教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好。很多學生在圖畫音樂方面不僅有興趣,而且還很有特長,因此我只需創設他們感興趣的情境,引導他們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 ,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這樣必定會使學生在課堂上興趣高漲,收到好的效果。

三、 教法

1、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2、誦讀法

3、啟發式教學法

四、學法指導

1 、誦讀品味法

2 、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章後,能通過反覆涵詠朗讀品味,讀出詩歌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閲讀欣賞愛好,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

1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視覺再現,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3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五 教學程序

1、過程總體框架及各板塊的時間分配:

教學過程按教師活動分六步:

引導入境(2分鐘)

品味秋天(12分鐘)

描繪秋天(15分鐘)

歌頌秋天(10分鐘)

歸納方法(4分鐘)

佈置作業(2分鐘)

2、教學環節設計

(一) 創設情境 感受美

創設優美、 寧靜的氣氛,使學生置身於秋的意境中,建立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 探討問題 發現美

環節一 品秋

1 、㈠初讀

1 教師表情範讀。

2學生揣摩默讀。

3小組合作自讀。

4教師指導點讀。

㈡品讀

找出你認為最優美的詩句。説一説它美在何處,並按你的理解讀一讀。

本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及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及時鼓勵肯定學生,指導學生對詩的語言做出正確的理解,以達到學生品味詩文的目的。

環節二 繪秋

㈢研讀

1、詩中描繪了幾幅圖畫?

2、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別為不同畫面命上有詩意的名字。再想一想這幅畫面上有些什麼,那些詩句能表現這些畫面,把這些詩句輕聲地讀出來。

3、教師出示一幅能表現第二幅場景的畫(出示第二幅畫)請大家與書上的插圖比較一下,説説你更喜歡哪一幅。併為自己喜歡的詩節配畫。

描繪秋天這一環節,使學生既加深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豐富了想象能力,使閲讀進入一個創造性的高度。

環節三 頌秋

㈣誦讀

1、選擇你配畫的詩節有感情誦讀。

2、伴隨《秋日的私語》的鋼琴曲,用優美的語言,解説自己描繪的畫面。

這一步,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自主意識,有利於進一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在秋的意境中,感悟詩人贊秋、頌秋的喜悦之情。

(三)歸納方法尋找美

1、 學生依據本節的學習過程,歸納賞詩的方法

2 、教師課件展示賞詩方法。

Ⅰ.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Ⅱ.視覺再現,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Ⅲ.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此環節的設計實現了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使學生形成了品評其他現代詩歌的能力。

(四) 培養創新 表達美

課件出示作業:

1、課外收集描繪秋天的詩文。

2、喜歡寫作的同學將詩歌改寫成散文

3、喜歡音樂的同學為這首詩歌配置背景音樂並有感情地朗頌。

佈置此項作業能使學生更好的發揮其特長和主觀能動性,這也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六、教學模式與策略的説明

《秋天》是一首現代詩,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同時我又以詩——畫——頌為學習線索設計三個教學環節,希望在環環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學過程中完成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流水線作業,創造出一種既有語言美,又有圖畫、音樂美的氛圍,使整堂課具有詩情畫意,以此激發學生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在美的氛圍之下入情入境,在潛移默化薰陶漸染之中獲得審美愉悦,提高審美能力。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矩形的判定》是人教版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下)第19章第二節的內容,本課為第2課時。矩形是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學習矩形的判定方法是對前面所學的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回顧與延伸,也是為後續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奠定基礎,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本節課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動手能力,應用意識都有有很好的作用。

二、説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對矩形性質認識的的基礎上,探索並掌握矩形的判別方法;

規範推理的書寫格式;

應用矩形定義、判定等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矩形的判定定理猜想,操作驗證,邏輯推理,體現數學研究和發現的過程,學會數學思考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積極參加數學學習活動,能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培養逆向思維的能力、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充滿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三、説重點難點

1.重點:矩形的判定。

2.難點:矩形的`判定及性質的綜合應用。

四、説教學過程

判定定理都是以“定義”為基礎推導出來的。因此本節課要從複習矩形定義下手,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引出課題。除了通過定義來判定一個四邊形是矩形外,在探究判定定理時要讓學生沿着這樣的思路進行探究:矩形是在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添加有一個角是90度,那麼還有別的添加方式嗎?讓學生探究:在平行四邊形的邊上添加條件是否可以可以成為矩形呢?同學麼探究,發現在邊上添加不出來條件使之成為矩形,那麼學生自然會想到在對角線上添加條件。這樣就猜想出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然後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對判定進行證明。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對問題的猜想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培養能力、獲得經驗,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同時加強對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證明題的推理過程對於學生來説大部分學生還是心裏明白,但書寫時又不知道該先説那一步。因此在教學中我着重培養這方面,培養學生如何推理使證明題言之有序、條理清楚。

在例題的配備上我出了一道既能複習距形的性質又能檢查判定的席題。這樣新舊知識

本課主要學習方式是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使同學們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培養能力。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我愛故鄉的楊梅》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的一篇選讀課文。課文雖然短小,但層次清楚,語言優美簡潔、樸實親切。作者抓住楊梅的特點,進行細膩地描寫,是一篇難度適宜的指導學生仿寫水果的狀物抒情記敍文。

 二、説教學目標

儘管《我愛故鄉的楊梅》只是一篇選讀課文,但卻是是一篇引導學生狀物的好範文,可以把它當作一篇精讀課文來研讀。課標提出第二學段的教學目標“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為此,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體會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

2、瞭解課文的寫作特點,能仿照課文介紹一種自己喜歡的水果。

3、要求學生認識與理解“貪婪、吮吸”等9個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思想目標激發學生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

(三)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口語表達、朗讀、審美、繪畫等能力。

 三、説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體會楊梅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難點是學習作者描寫楊梅果形、色、味的方法,任選一種水果,抓住一個特點,進行仿寫。

四、説教學過程

(一)揭題談話,聚焦“楊梅”。

1、導語:小朋友們,寧波鎮海有一位鄉土小説家叫王魯彥,雖然離開故鄉十幾年,可是對故鄉的楊梅卻始終念念不忘。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作者的故鄉,去看一看那裏的楊梅。

2、板書並齊讀課題:我愛故鄉的'楊梅

(我創設這樣的導語引出故鄉的景物,是為了給學生一個感情基調,營造出一種“眷戀家鄉、熱愛家鄉”的氛圍,藉以激發學生的自豪、思念之情。)

(二)初步讀文,解決生字詞並初步理清文章脈絡

1、出示學習方法,明確目標

2、檢查生字詞的學習情況 A、出示第一組詞語認讀,重點讀好“婪、吮”。“貪婪”在字典中有兩種意思,讓學生根據上下文理解這裏的貪婪並不是貶義詞。接着讓學生觀察這組詞語,總結出着四個詞語是描寫楊梅樹的(板書:楊梅樹)。

B、出示第二組詞語,認讀並小結是描寫楊梅果的(板書:楊梅果)。

3、出示填空題,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

(三)自主閲讀,提煉寫法。

(一)、自主讀“描寫楊梅樹”的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象畫面,圈畫相關詞語,關注“擬人”的寫作手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楊梅樹:吮吸伸展歡笑)

(二)、品讀“描寫楊梅果”的第3——5自然段,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共同探究。

1、自讀課文3-5自然段,説説你最喜歡的是楊梅果的哪個方面。(教師傾聽反饋,瞭解學生對課文的瞭解程度。)

2、學習第三自然段,總結學法。

(1)、認真默讀第三自然段,合作探究。

(2)、這段話寫了楊梅果的哪個方面?

(3)、作者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呢?

①對比兩段話,

A:楊梅圓的,遍身生着小刺。

B: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這一步的設計是用比較法來欣賞詞句,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白“如何寫具體”。有了比較,學生才能體會到作者細膩的描寫手法,同時讓學生明白要觀察入微,才能描寫細緻,才能表達真摯的情感。](相機板書樣子)

(4)、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①聽老師範讀,仿讀。

②説説從字裏行間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感情?

③學生感情朗讀,進行朗讀比賽。

[這篇文章語言文字非常優美、精練簡潔,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覆誦讀,通過仿讀、比賽讀等多種方式讀出作者的喜愛楊梅熱愛故鄉的感情。誦讀是學習本課的學習方法之一。]

(5)、學法總結

[總結了學法,讓學生自學後兩段有法可循。這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性地學習。]

3、學生自學“顏色、味道”兩方面。

(1)、自學其他兩個方面,由各組進行彙報。(不完整的或是有説錯的,讓學生進行互相糾正。)

(2)、學生彙報,教師板書,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

①彙報第四自然段(楊梅的顏色先寫顏色的變化,接着寫了變黑的原因,最後寫了果肉,汁水的顏色。)

②彙報第五自然段(味道方面,先寫了味道的變化,又用小時候吃楊梅的故事來證實楊梅甜中帶酸。)

(三)迴歸第一自然段,點題。

作者之所以能把如此細膩地描寫楊梅,是因為他深愛這故鄉的楊梅,更深深地愛着自己的故鄉。指導學生帶着自豪、思念的語氣朗讀第一自然段。

(四)仿照課文,練習説話。

1、教師小結寫法,學生再次回顧。

讓一個學生説説作者的寫法,然後教師小結:作者寫《我愛故鄉的楊梅》,先是介紹楊梅樹,隨後寫楊梅果,按照季節、形狀、顏色、味道四個方面來寫,從中又穿插了跟這方面有關的經歷和趣事,字字句句都表達出作者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2、挑選一種水果,用上文中的好詞佳句,同桌互説一個片段。

要求學生抓住一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味道中的一個特點,同時不要忘記説一説與這種水果有關的經歷或者趣事,先和同桌聊一聊。

(在自主閲讀,提煉了寫法以後,也就是學生體驗、理解了作者“眼看、手摸、嘴嘗”的觀察方法的基礎上,我安排了“仿照課文的寫法,説説自己喜愛的水果”這個環節,第二學段開始‘習作’,這是為了降低學生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所以,總結了寫法,讓學生有章可循。鑑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我選擇了讓學生説自己喜歡的水果,實現寫法的遷移。)

(五)課外實踐

1、喜歡文學的你,摘抄本文的的好詞好句

2、喜歡畫畫的你,畫出你心中江南的楊梅。

3、喜歡朗讀的你,可以配樂朗讀。

4、喜歡背誦的你,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5、喜歡上網的你,遨遊互聯網,搜索楊梅的資料。

[課外實踐活動採取了分層教學,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興趣盎然地完成作業。分層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自由的想象與創造空間,提供自主學習,自由發展的機會。]

 五、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六、説課件

本堂課教學多媒體可見的使用拓寬了學生視野,豐富了教學內容,變抽象為具體,直觀、生動的圖片使學生對楊梅的顏色變化及樣子有了直觀印象,建立了形象思維,使學生迅速進入教學情境,更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利用課件,迅速地把課程資源顯現在學生面前,節約了課堂時間。

説課稿 篇4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我今天要上的課是《我是什麼》。《我是什麼》這是篇知識性的課文,它的特點很顯明,採用擬人的寫法、第一人稱的敍述方式介紹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以及和人類生活的關係。我根據新課標理念和課文的特點,對課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一、讓學生直接和文本對話。主要指的就是讓學生認真讀書,通過反覆讀書,從課文的語言深入到內容。第一次讓學生認真讀書,要求讀正確、流利;第二次讀書讓學生説説它是什麼,這時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是比較膚淺的直覺印象,然後再獨立思考你是從什麼地方看出它是水?這樣學生必須抓住詞句去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語氣的朗讀,最後還有反顧全文的讀。在反覆朗讀中,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由讀正確、讀流利再到有語氣、有感情。隨着對課文語言理解的提升,對文章的文字理解也逐步深入。我還根據需要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齊讀、個人讀、指名讀、分男女讀、師生一起讀、範讀等等,保持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另外課後練習也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套教材課後練習突出了S版教材的特色,設計了學習夥伴。我注意到了這點,並加以充分利用。比如讓學生回答“水還有什麼用處?”的時候,先看看學習夥伴是怎麼説的,然後讓學生讀一讀,把學生思路打開,再讓學生自己説。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我根據本文的特點設計了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線索貫穿全過程的教學。導入時以簡單趣味的談話“猜猜我是什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對本課的學習願望,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當學生説是水的時候,我又進一步提出你是從哪看出來的,這樣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究,老師也參與其中,平等交流,平等對話,一起朗讀,起到了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

三、重視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精彩的詞句。我們都知道豐富學生的語言、體會漢語的語言美,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我特意抓住一些精彩的詞句,比如説“打”、“落”、“飄”三個動詞,先是讓學生做遊戲,然後用動作自己來體會,並且經過結合生活經驗來理解。再如對文中幾個擬人句的理解,我用課件、朗讀、聯繫生活等方式讓學生去理解。

四、針對二年級兒童的特色,恰當的使用直觀形象的手段,保持學生的興趣理解語言。如:大海的錄像,使學生看了以後,就像親眼看到了海浪怎樣洶湧澎湃,聽到了海浪相撞擊和撞擊巖石時發出的聲響,從而領會了在海洋裏跳舞和唱歌這個擬人句;又如把水變成汽,升上天空變成雲這個變化做成了示意圖的課件,讓學生觀察到這個變化過程;再如:板書最後也體現出了,並用語言總結水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環,讓學生能夠一目瞭然。

以上幾點,是我對本堂課的一些教學設計,還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講述了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後,“我”無意中發現上學路上法國梧桐和水泥道的變化,然後開始觀察,發現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現了“我”對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愛之情。本文語言優美,通俗易懂,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瞭解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願望,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是激發學生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興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的好教材。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並描述“我”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愛之情,激發學生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興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

4.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給生活帶來的樂趣,增強觀察自然、瞭解自然的意識。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5.體會課文中一些句子表情達意的作用。

6.通過本課的學習,結合學生自己走進大自然時經歷的有趣事情或獨特感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瞭解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願望,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教學重點

通過對內容的理解,學生能夠增強對大自然熱愛的感情,體驗大自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快樂,增強觀察自然、瞭解自然的意識。

四、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體會細緻觀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細心地觀察,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學習作者善於觀察事物,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説教法】

1.美讀感悟法:

文章語言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因此,“美讀”是本課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更不必過多的講解分析,最主要讓學生多讀,同時教師要巧妙地藉助課件,藉助對學生讀書的評價,幫助學生在讀中去感受,領悟,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描述的事物與情景的關注,入境入情,促進學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薰陶,激起觀察自然的興趣。

2.多媒體情景法:

因為國小生生活經驗少,但好奇心強,容易激發興趣,因此,我運用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景,展示課文相關圖片,使學生在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的同時,輕鬆、愉快、積極、主動的學習。同時,形象直觀的課件展示,有助於學生讀懂課文,感悟到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體驗到發現的樂趣,也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3.質疑問難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手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

【説學法】

語文學習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因此,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變“我學會”為“我會學”。結合本課語言優美,情境奇特的特點,我引導學生用“自讀自悟、美讀交流、入景體驗,昇華情感”等學習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體驗探究自然之樂。

【説教學程序】

一、創境質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國梧桐樹圖片,鼓勵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國梧桐樹的資料。交流談話導入課題,鼓勵學生看課題進行質疑:巴掌為什麼是金色什麼?水泥道上怎麼會鋪滿金色巴掌?並引導學生聯繫對梧桐樹的介紹,把梧桐樹和巴掌連起來,説一句話。這樣,一方面注重學生“説話”訓練,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另一方面,學生所敍述的內容都融入了學生獨特的體驗與感受,體現語言學科的人文性。同時,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閲讀教學中,存在着多種對話。但對話的基礎應是學生潛心融入文本。在學生產生了讀書興趣、探究慾望後,讓學生自讀全文,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為“美讀”打下基礎。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決,解決不了的提出來。

3.檢查自讀情況。

4.熟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

三、指導朗讀,深入探究。

如何指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教師不必細細講解、分析,應重視“讀”。因此,教學中教師以讀代講,以評代導。

1.讀第一自然段,結合自身經歷談感受。

2.讀第二部分,瞭解作者的發現,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讀第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思考:“我”有什麼新發現?

(2)有了新發現後,“我”有什麼變化?

(3)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感受?(學生暢所欲言)

(4)此時此刻,作者又有什麼感受?(我第一次覺得,門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聯繫實際,課外延伸。

1.學習本課後,你有什麼感受?相互交流。

2.教師小結:我們要走進大自然,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拉薩的天空》是國小語文第五冊第七課的一篇寫景的散文,本文文筆優美,用清新凝練的語言描繪了拉薩天空“湛藍、透亮”的特點。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把這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學會本課九個生字,理解生詞的意思。瞭解拉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音樂、圖片的幫助下,初讀課文,感知美,學生對拉薩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認識。

3、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以同桌議讀的形式交流感受;學生集體精讀、賞讀中積累語彙,獲得言語美感

4、在體驗與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起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描寫拉薩天空的句子。

2、把語言文字中藴涵的情感表達出來。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我的認識,我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初讀課文,感知美

(二)、品讀課文,體會美

(三)、誦讀課文,傳達美

(環節一)初讀課文,感知美

拉薩那美麗的天空,藍得這樣純淨、透亮,藍得那樣讓人神往。可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江南地區的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是陌生的。

1、上課伊始先出示一幅中國地圖,西藏一塊在一閃一閃。老師過渡:在我國的最西部,海拔最高,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有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它就是人們心中的聖地——拉薩(板書:拉薩)

拉薩之所以能成為老師乃至全世界億萬人心中的聖地,一半的功勞在拉薩的天空。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拉薩,一起去感受拉薩的天空。

(把課題板書完整)齊讀課題。

2、讓學生欣賞一組拉薩的天空圖片。欣賞完了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一句話來描述它給你的第一感受。

3、交流後,老師説:“大家想跟拉薩的天空靠得更近嗎?那麼大家閉上眼睛,跟着老師一起去神遊拉薩,去領略它與眾不同的天空吧。

4、老師播放優美的配樂朗讀,讓學生在優美的.語言文字中頓覺“拉薩的天空真藍、真美”

5、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

未知和神祕吸引人們去探索事物, “拉薩”對於學生來説更是好奇嚮往的對象,可如果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僅僅集中在分析課文怎樣寫出了拉薩天空的藍和美的層面上,那學生最豐富的審美體驗就很難在這堂語文課裏立足。“拉薩天空的美”也就變成了一個空洞的概念!因此,在課前佈置學生瀏覽、蒐集有關西藏的資料是很有必要的。通過交流相關信息,他們會了解到拉薩位於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拉薩因日照時間長而成為日光城;他們會知道拉薩的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始建,是舉行佛事慶典的場所,是拉薩、乃至整個西藏的象徵。這説明學生已經對拉薩已有了初步的整體認識,有了一定的儲備。

(環節二)品讀課文,體會美

教學的本質是對話。我的教學過程的設計旨在引領學生反覆觸摸文本語言,實現教學的和諧互動,使閲讀教學過程呈現為一種動態性的、生成性的對話過程,從而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審美情趣在整個對話的過程中得以培養與提升。

在品讀課文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放棄了逐句教學,每點必扣的方式,用一個問題引導全篇精讀:“你覺得拉薩的天空美嗎,美在哪裏?”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後小組交流,再集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