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關於國小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2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二年級數學説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國小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國小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後,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於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1,通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2,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台階。

2、本課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

3、教具準備:課件、小棒等。

4、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繫。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學重難點。

(1)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

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係轉化為“一個數裏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二、説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採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合理地解決問題。

三、説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着倍數關係。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充分依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聯繫實際,複習舊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為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複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説出答案後,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彙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複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

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是複習時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悦的學習心情。

三是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遊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並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遊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後,彙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為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裏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由於倍概念的複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後,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穫。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四)鞏固深化,質疑拓展。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五)發展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穫,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國小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與變換》的第一課時《鋭角和鈍角》。

一、説教材

通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會用三角板來判斷一個角是否是直角。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鋭角和直角。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鋭角還是鈍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比較,體現了方法的前後一致性,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二、説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利用生動有趣的遊樂場情境,讓學生在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去發現角和展示角,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擺一擺、分一分、畫一畫、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使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數學交流。例如,在描述紅領巾上的三個角時,可以説出“有兩個鋭角和一個鈍角”的結論,二年級上學期就只能説有三個角。另外,直角、鋭角和鈍角概念的掌握,可以為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奠定基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所處承上啟下的地位,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技能目標:能結合生活情景辨認鋭角和鈍角,能口述鋭角和鈍角的特徵。

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總體設計和説明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情境導入、感知角。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利用學生較感興趣的遊樂場為情境圖(實物投影:書本第37頁的情境圖),讓學生去觀察,發現圖中的數學知識——角。目的在於引發學生的親切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再複習舊知,回顧上學期所學的有關角的知識:角的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與張開程度有關,為學習新知作鋪墊。

第二環節:分類比較、認識鋭角和鈍角。

在這一部分內容裏,我分了兩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個步驟是畫角、分類,產生鋭角和鈍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舊知識間的`緊密聯繫,引導學生在四張小紙片上畫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過四人小組合作,把這些角合在一起進行分類,讓學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並給角分成幾類。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分法:直角一類(板書),不是直角的一類(板書)。

當學生出現這樣的分法時,我會引導學生把不是直角的一類再分細一點: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板書)。同時,通過讓學生説説怎樣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學生明確判斷鋭角、鈍角的方法和判斷直角的方法一樣: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板書上的任一個角),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能辨認鋭角和鈍角”提供了依據。再告訴學生,他們的分類方法與數學家想得完全一樣,讓學生感受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最後,我從具體的素材出發,適時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鋭角和鈍角特徵的認識,給這兩類角分別取名。這樣從具體的素材出發,適時地上升到抽象概念,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本課題的教學內容:鋭角和鈍角也順理成章地揭示了(板書)。

第二個步驟是建立三種角的關係。

為了理清鋭角、直角、鈍角的關係,我先讓學生運用活動角(演示活動角)先擺鋭角、直角,再擺鈍角、直角,讓學生得出三種角開口大小的關係是:鋭角<直角<鈍角(板書),這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三種角的認識。

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更願意去經歷、去實踐。他們更相信自己看到的,親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我充分重視了學生的體驗學習,在畫角、分類、交流、擺角、想特徵幾個環節中,每個活動都給學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説、動”的機會。特別在做角、分類環節中,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利用已有經驗進行 “動手實驗——分類思考——概念概括——表達陳述”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對鋭角、鈍角的認識建立在以直角為軸心的知識體系中,從而順利、穩固地建立了鋭角、鈍角的概念。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豐富提高。

在這個環節中,我寓教於樂,讓學生在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裏我主要設計了四項練習: 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斷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創作畫。

這樣的練習把學生的思維從課堂帶到了生活中,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同時也讓學生學有困難,學有疑問,學有思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中創作畫這種綜合實踐的練習,通過學生用角來創造美麗的圖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外,也讓他們感受幾何圖形的美。

第四環節: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這個環節中,讓學生説説在這課堂裏進一步研究了角,有什麼新的收穫。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四、説板書

本堂課板書比較精簡,首先板示學生的分類結果。再板示課題,最後板示鋭角、直角、鈍角三種角大小的關係。這樣板書不但便於學生辨別,也突出了本堂課學習的重點內容。

國小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有餘數的除法》。下面我將從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方面對本節課的是設計進行闡述。

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能在有餘數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餘數。

2.引導學生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確定此目標基於以下三點:

一是基於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數學思考,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二是對教材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有餘數除法”的內容。這節課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況後,再研究“分後還餘”的情況。《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本課時,我着重抓住“餘數的認識及其含義”這個知識點進行教學。為了讓學生鞏固這個知識點,在新知授完以後,讓學生完成做一做的題目及練習冊中的題目。

三是對學情的分析。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乘除法的意義,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除法豎式進行學習,也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抽象,概念性強。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求商,而有餘數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訣求商,學生比較難理解。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來説,是有些困難的。

基於以上幾方面的思考,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知道什麼是餘數以及有餘數除法算式的書寫。教學難點確定為:理解餘數的含義和實際意義。

二、 教法

《課標》中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使學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本節課我採用講授法,引導觀察法、直觀操作法進行教學。

三、 學法

《課標》中指出,引導學生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本節課我將指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觀察發現、知識遷移等方法進行新知的探究。

四、 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分為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複習引入,通過複習表內除法的意義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第二個環節是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在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談話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初步感受“餘數”然後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餘的方法。有餘數的除法是一個新的知識點,在學生感受以後,直接出示算式,並引導學生讀出算式。再指導學生説出算式個部分的名稱。

第三個環節為鞏固練習,新知運用。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有餘數除法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與理解。

第四個環節是課堂總結,理解昇華。課堂總結是學生對知識系統掌握的情況,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課後反思

本節課在處理分一分的環節時,學生出現了多一個和少一個的兩種説法,課前預設不夠充分,處理得有點倉促。其實可以問學生分幾份多一個,分幾份少一個,多一個少一個都叫剩餘,由此引出了餘數。這樣處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國小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 教材

1、教學內容:《6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表內乘法(一)》的第6課時的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重、難點:教材內容的呈現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後。由於他們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

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並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

① 通過觀察、探索,使學生知道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

② 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 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教法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裏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遊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國小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説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學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2、在遊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3、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 教學、具準備

課件、寫有算式的卡片、蘋果;主題圖、表格。

五、 教學程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 複習舊知。

讓全班同學回憶“1—5的乘法口訣”。這不但是為了檢測他們是否掌握並記憶了,還可以為本堂課的教學做一些鋪墊。

(二)設置情境,探討新知。

1、編寫口訣。

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圖畫,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並加以記憶。根據教材的主題圖,我逐一出示小魚(1條小魚由6個全等三角形組成,一共出示6條)。學生觀察圖畫,思考並完成下面的問題:

①、填表。

盤數 1 2 3 4 5 6

個數

②、根據表格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

③、根據乘法算式歸納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④、根據“口訣”還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嗎?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如:①61頁“做一做”,呈現用6根小棒擺成的六邊形直觀圖,以口答“擺2個六邊形用多少根小棒?擺……”鞏固6的乘法口訣;②63頁第6題,填空題,題目以圖文結合形式給出一隻螞蟻6條腿的條件,讓學生分別填出3只、6只螞蟻多少條腿;③怎樣很快地算出在上課的學生的人數(每6人一組,共6組)?

(三)小結。

1、結束語(師):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生答。板:6的乘法口訣]這不僅是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概括出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再次喚醒學生對本堂課的記憶,揭示課題。

國小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加減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在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教學中安排了“加減法的估算”一小節,這是估算正式教學的開始。我在設計教學時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1、瞭解學生作好必要的鋪墊低段學生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對“估算”理解模糊。在加減法估算之前,剛學習了兩位數的加減法筆算,一直強調計算要仔細認真,估算卻與精確算形成了一個反差。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缺乏估算的經驗,學生不理解教師的意圖,急着精確算。若單刀直入,就會導致學習開始階段的目標不明、動力不足,從而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與思維的展開。因此我認為不妨先來一段前奏,為學生帶帶路,作好認知與心理上的鋪墊,待水到渠成之時再展開教學。於是,課始,安排了一個環節,通過猜人數、猜體育用品的價格、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關鍵詞“接近”、“大約”,從而揭示估算的意義:不追求準確的結果,而只需一個數值範圍。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及培養目標,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創設與生活密切聯繫的活動情境,儘量將學習材料生活化,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與補充,使學生親身體驗富有趣味的學習過程,身臨其境的去解決問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本節課我設計了:估算教室的人數——估算老師買體育器材帶的錢夠不夠——估算參加運動會的人數——估算啦啦隊的人數——估算轉呼啦圈的個數——估算水彩筆的枝數——估算買禮物的錢數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於校園生活氣息的情境,使學生輕鬆自然地進入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究,去積極發現、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同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發展。

3、體現估算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由於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驗和運用也各不相同,教師要營造一個自由、平等、開放的集體氛圍,充分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鼓勵學生的不同見解,只要符合科學性,教師都應尊重學生的選擇,如在探究100元錢買三件運動器材夠不夠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提出很多方法:用連加的方法估算、用連減的方法、用加減混合的方法進行估算,老師都應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勵。在教學中我們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發掘和鼓勵算法的多樣化、個性化。體現新課標中以人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當出現多種方法後,再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一種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學法來理解數學、運用數學。

4、拓展時空,體驗知識的生活背景和應用過程。數學,源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幾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提倡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而生活中的數學,更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精選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作為學習的素材,必能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節課圍繞“校園運動會”這一主線展開,由估體育器材單價,到買體育器材,到估計運動員人數,再到運動員獻愛心買禮品這些情景都是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富於濃厚的生活氣息,能使學生輕鬆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去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爭着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又應用於生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將學數學和用數學有機聯繫起來,讓他們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通過交流合作,發現問題並進行解決。在教學設計中,創設為孤兒院的孩子們買禮品的具體情境,“該怎樣設計購物方案呢?請你們設計一個購物方案,大約需要多少錢?實際要多少錢?你們的錢正好夠用嗎?剩下的錢怎麼辦?多餘的錢怎麼辦?”這個實際問題,將教學內容更好的融入了學生熟悉的、新鮮的生活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在國小數學中,我們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精心設置各種數學活動,提供學生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積極體驗知識形成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過程及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等內容,在再創造過程中獲取對知識和意義的理解和建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國小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的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的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因此它是學生學習幾何的重要基礎。它的穩定性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較我的感性認識,也能初步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

根據上述“三角形的認識”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規律,以及我校協同教育實驗的有關理論,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徵,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2、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及分類能力。

3、養學生自定向、自運作、自調節、自激勵的“四自”能力及小組協作能力。

重點是掌握三角形的意義、特徵,並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難點是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準備的教具與學具有:電腦軟件、小棒、各式各樣的三角形圖片。

二、説教法、學法

瑞士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傑認為:“邏輯——數學的真理……並非是由客觀對象抽取出來,而是由主體施加於對象之上的動作,從而也就是主體活動中抽象出來的。”因此,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於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的生活經驗,發

現問題,“創造”新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慧,增長才幹。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實施小組協同教學模式,體現如下的教學理論:

(1)主客體發展統一論。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能自覺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學活動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

(2)“四有”有機結合論。“協同學習”強調系統內在的自主組織性,協同教育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核心,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四導”(導向、導行、導評、導勵)培養學生的“四自”(自定向、自運作、自評價、自激勵)能力,使學生得到自我發展。

(3)“協同效應”強化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針對傳統教育的不足之處。本節課通過組織小組學習,強化師生、生生的協同效應,促進良好學習狀態的產生,提高教學的效益。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結合本校的協同教學實驗,我把本節課分為四個聯合會進行教學。

第一階段:學習準備,目標定向

這一階段,教師通過創設情景激情引趣,複習舊知,提問設疑等手段,引起學生對學習的注意,為學生學習新課作知識上、方法上、心理上的準備,然後在教師引導下,確定學習目標。這一階段要求教師抓準知識的生長點去引導。在《三角形的認識》中,學生已有了什麼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和角的分類的知識

(電腦演示),這些無論是在知識上還是學習方法上都與“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當老師出示紅領巾問:紅領巾的.外形是什麼圖形?當學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後,我馬上提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板書),對於三角形你認為應該學些什麼?由於學生在學習角的認識中懂得了什麼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角的分類等知識,所以,他們很快便自行確定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①什麼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②它有什麼特點③怎樣分類?這樣,在目標定向這一環節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第二階段:操作實踐,探求新知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把數學學習看作一種活動,他反覆強調:“學習數學的惟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國小几何形體的教學又是實驗直觀幾何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能力,通過對圖形的特徵的觀察和實踐活動的驗證,增強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興趣,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1、引導操作,學習新知

在學習三角形的意義和各部分名稱時,我要求同桌的同學配合分顏色圍圖形,他們圍出了以下這樣的一些圖形:

紅色綠色橙色紫色

紅色、綠色、橙色圍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圍成三角形,如果把這些小棒都看作是線段的話,你能説説什麼是三角形嗎?由於學生有了活動、實驗的基礎,學生很快就能説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板書),並能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邊、頂點和角等(電腦演示),通過觀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條邊和三個角(板書)。通過讓學生判斷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識得到及時鞏固。

2、操作演示,應用新知

生活處處有數學,“任何的一個數學知識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學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認識後,我請他們舉例説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學生都很踴躍地舉手發言,但如何把這些生活原型再現於課堂,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呢?我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把這些生活原理再現在學生的面前,並提出了這樣的一

個問題:“為什麼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麼特徵呢?”然後讓每組的同學都拉一拉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較中初步獲得了“三角形不易變形”的特徵(板書),再通過修椅子的活動錄像得以證實,這樣,就把教師“教數學”變成了學生創造性地學“數學”,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學生自己重新構建的數學。

3、小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進行邏輯思維最基本的單位,更使邏輯思維正確地進行,概念必須明確,而要做到概念明確,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內涵”。接着,再引導學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個個事物,當“一個個事物”多得不用枚舉,或者不必要枚舉時,可以用一類類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狀各種各樣,大 大小小各不相同,不勝一一枚舉,但可以按它的內角或它的邊分類。這節課我們先按角對三角形分類,上課前,同學們都剪了一個自己認為最特別的三角形,我讓他們觀察三角形的角,並分別在角內寫上角的名稱,然後在小組中,把同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類,看可以分成幾類,然後讓小組彙報,有的説:“三角形的角有一個鈍角、兩個鋭角的”,“有一個直角、兩個鋭角的”及“三個都是鋭角的”。除了這三個情況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情況呢?通過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況的三角形,然後我再請個別小組把他們組中的三角形,按這三類分好,貼在黑板上,接着讓同學對第一類三角形進行起名,然後再通過比較分析,得出“鈍角三角形”這個既簡單又能突出這類三角形特徵的名字。最後讓學生利用這一起名的方法,給另兩類三角形起名。

至此,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依從一定的規律,以三角形的載體,通過自己運作,進行了一次邏輯思維訓練,然後通過閲讀課本和觀看電腦演示,系統一整理已學的知識,再讓他們在組內説説學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麼三角形,通過看三角形的其中一個角,猜猜是什麼三角形,使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到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鈍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個角是鋭角的就不能確定它是什麼三角形, 必須是三個角是鋭角的三角形才是鋭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階段:互測互評鞏固深化

這一階段,主要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並進行相應的基本性、提高性、綜合性、拓展性的練習與檢測,使學習得以鞏固,並在應用知識的同時,對照目標檢測自己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評價與調節(邊電腦演示)。最後,我出示了一組拼組圖形(電腦演示),讓學生觀察,這些拼組圖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並讓他們利用組內的三角形拼組一些有趣的圖形,説説這些圖形分別用到了哪些三角形。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聰明才智能和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鍛鍊。

第四階段:總結評價,系統建構

這一階段的總結評價是必要的,是對整一節課在知識上、方法上、態度上的總結與評價,應充分引導學生自評,提高自我評價能力。此外還應對本節學習的知識質穎解惑,把舊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系統中。形成知識網絡,為下一階段的學習作知識上、方法上的準備。

至此,結束整節課的教學,在設計過程中,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導。

國小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快樂的動物》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三冊46-47頁上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課。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説“倍”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但卻非常重要。從教材編寫體系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春天動物王國歡聚圖的情景,圖中藴含着各種動物的數量以及數量之間的關係。其次,是編排了“做一做”、“説一説”的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倍”的含義,使學生逐步體會與等分之間的關係。求倍數的關係,涉及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實際上是等分活動的擴展。教材“説一説”中的第三個小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決的問題?”給學生創設了充分的觀察、探究、體驗、交往的空間。這是本節教材的一個特色。“倍”是生活用語,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感知,發展觀察、分析和解決除法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倍”這一概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是比較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因此,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過程,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同時,由於“倍”的概念建立和解決倍數問題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所以把初步解決倍數問題列入本節課的目標之一。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兩個數量比較得到的。能説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繫。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有條理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繼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學生合作交流的態度,並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倍”的概念,能説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

難點:理解“倍”的概念,並解決實際問題。

四、我的思考

有了對教材的深入瞭解,有了對二年級孩子的基本認知,使我產生了這樣的思考:讓學生在童話情境中主動參與,讓學生在數型結合的模式中自主建構,讓學生在豐富的練習中穩步提高,讓學生在愉悦賞析中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下面我從各個教學的環節設計方面説一下我的設計意圖。

五、教學流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森林王國裏舉行了動物聚會,看玩的多開心啊!根據情境圖,能找出哪些有效地數學信息呢?

這時學生會根據情境圖找出

鴨子:6只 松鼠:2只 孔雀:1只 小象:3只

猴子:3只 鵝:12只 小雞:8只 小鳥:6只

你們能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這時有同學會説出一系列“比多比少”的關係,還有同學會説,小雞的只數有4個松鼠的只數一樣多,不管學生找出何種關係,我都會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你是從比較多少的角度發現他們之間的關係,真棒!” 除了比多比少的問題,他們還存在着什麼關係呢?(小鳥數是小象數的幾倍)

板書課題:倍

【由此引出關於倍知識的學習。】

猜猜,小鳥數是小象數的幾倍?(2倍)

一邊板書一邊説:

一會咱們得研究研究。板書:小鳥數是小象數的2倍?

你為什麼這麼説,上前面來指給大家看看?追問:為什麼要把小鳥分成3個一份,3個一份這樣的2個3呢?你是以誰為標準的呢?

【從探究6是3的2倍開始,讓學生走進“倍”,明確倍是兩個量在比較,先找到一份,再找到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二). 在動手操作中,充分感知

1、在這一環節中,通過3個部分幫助學生理解,即:動手操作理解2倍——觀察比較理解幾倍——把我特殊理解1倍。

環節一:動手操作理解2倍

下面就用你喜歡的方法表示出來,可以用小棒擺一擺、畫一畫也可以寫一寫、算一算,比比看誰的方法能讓大家一下子就看明白。

2、生操作師巡視:提示:嗯,你用了擺小棒的方法,很直觀,可是我看不到小象的只數啊,再想想;呵,還有用算式表示的呢,很簡潔,思考一下怎麼想的,一會説給大家聽;(巡視找到用符號表示的`孩子板演)

準備好的同學,先和同桌説一説

3、引導彙報:誰願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注意:先説清你是用什麼方法表示的,再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

第一種情況:用擺小棒的方法表示的

第二種情況:畫一畫

圖1:簡筆畫

圖2:符號代替

圖3:線段

第三種情況:列出算式直接表達

【透過三種不同的情況,引導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明白有幾份的原理,在運用畫圖圈圓圈數型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更清晰的看到幾份的由來,最後通過算式落實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上。逐層幫助學生理解“倍”的關係。】

(三)、鞏固練習,穩步提高

我設計了兩個練習,每個練習都是開放的,這樣的設計呈現梯度性,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又有利於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使用。

練習一、小兔 小象 3倍?

(1)你們看,誰又來了?(小兔)現在小兔和小象的只數我們都不知道,只知道它們之間存在3倍的關係,想一想,小兔、小象可能來了多少隻?

(2)同桌商量一下,填在老師發給你們的小表格裏?(巡視提示:呵,他們兩個有那麼多不同想法啊!)

(3)彙報:你們觀察一下,發現了什麼?

師小結:看來倍數不變,小兔數和小象數都在變多或者變少,怎麼變化的呢?

練習二:出示主題圖:

你們真會思考,看小動物們全來了,快來比一比,誰是誰的幾倍?

當説到孔雀時追問:還有誰是孔雀的多少倍?你們有發現嗎?

【練習的設計注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富有層次練習便於充分反饋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反饋和矯正中,學生不斷感受成功的喜悦,一次次得到鼓勵,從而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興趣越來越濃。】

(四)、總結欣賞,體會數學美

在小動物的運動會上你們表現的可真棒,現在説説你們有什麼收穫?

其實倍就在我們的身邊,你們看(展示生活中關於倍的常識)

只要你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穫!

【課尾讓學生明確所學的知識,並讓學生在反思對所學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整理,又欣賞了生活中的內容,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美的,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國小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5661頁,軸對稱圖形

教學目標:

1、聯繫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

2、使學生能根據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在實物圖案和平面圖形中識別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3、使學生在認識和製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和製作。

教學難點:

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剪刀、彩紙、圖形紙、釘子板、字母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情景導入

1:欣賞錄像。(課件出示春天到北京旅遊的景象)

二、觀察、操作探究特徵

1、觀察,初步感知

(1)認識對稱

觀察照片,你能發現它們有什麼特點嗎?(師課件點擊放大剪紙圖。)

生:它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

(課件點擊返回)那其它物體有沒有兩邊也是一模一樣的呢?

(2)揭示對稱

像這樣物體的兩邊是一模一樣的,我們就説這個物體它是對稱的。那這些物體它們都是對稱的。

(3)擴展認識

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也是對稱的呢?(課件出示)和你的同桌説一説。

(同桌之間自由説,全班交流)

2、操作,體會特徵

(1)從物體到圖形的認識

把這些對稱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電腦出示按天安門、飛機、獎盃、蝴蝶等實物畫下來的圖形)

繼續觀察,這幾個圖形有什麼特點呢?

任選一個圖形,在小組內合作,嘗試能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它

們是對稱的呢?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選擇不同的實驗方法。)

交流反饋。演示摺紙過程:對摺後兩邊是對稱的

板貼:對摺

師:那再請同學們觀察一下,你把圖形對摺後發現了什麼呢?在小組裏説一説。(學生小組交流)

生:它們對摺後兩邊是對稱(一模一樣)的。

師:那其他圖形也是這樣的嗎?師加以補充:像這樣,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一樣(對稱),稱為完全重合。板貼:完全重合

師: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們請電腦老師來演示一下。(電腦演示:2個對摺完全重合的過程)。請大家把其餘的兩個圖形再折一折,你發現了什麼?(學生操作,小組交流述説)

師:這些圖形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點名回答)

生:它們對摺後兩邊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結:像這樣,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板帖: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師: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軸對稱圖形(板貼課題:軸對稱圖形)

師:這些圖形都是(學生講軸對稱圖形),那誰來説説這三張圖形為什麼是軸對稱圖形呢?

生:(點名回答)它們對摺後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軸對稱圖形。

師:如果把剛才對摺後的圖形打開來看看,還發現什麼呀?

生:一條摺痕。

師:有一條摺痕。這條摺痕就是這個圖形的對稱軸。(電腦演示對稱軸)(板貼:對稱軸)

師:你能找出另外兩張圖形中的對稱軸嗎?相互説一説。(同桌交流)

師:(小結)現在同學們知道什麼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嗎?在小組裏交流一下(小組交流)

3、識別,加深體驗動手操作

師:同學們的表現真不錯。今天,一些圖形娃娃也非常高興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但它們有個要求(電腦出示P57試一試)要請同學們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大家能滿足圖形娃娃的要求嗎?組長拿出信封中的圖形,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動手摺一折,然後在小組裏説一説你選的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麼?(小組合作操作)

師:(點名回答)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麼?

(點名回答,學生投影展示)

師:那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麼

(點名回答並投影展示)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操作,同學們知道怎樣的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嗎?

生:(請23名學生説)

4、訓練,鞏固特徵

師:看來同學們學得真棒啊!下面吳老師呢就要來考考大家了。

(1)師:(課件出示第58頁第1題)這是我們生活中常會看到的一些圖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們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直接提問,課件演示12個是軸對稱圖形,對有疑問的再演示)

(2)師:同學們知道嗎,我們學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軸對稱圖形呢!就讓我們在搶答遊戲中把它們找出來吧,看誰的反映最快。(教師舉字母卡片,學生搶答)

(3)師:(小結)為什麼N、S不是軸對稱圖形呀?

生:(上來動手摺一折)因為它們對摺後不會完全重合。

師:所以軸對稱圖形一定要對摺後能完全重合。(學生一起説)

三、做一做內化新知

(1)教學例2做軸對稱圖形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動手來做一個呢?請組長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組合作,各顯神通吧,看哪個小組製作的軸對稱圖形最美了。(小組合作設計,教師巡視)

師:誰來把你的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呢?

(請2種不同的方法到實物投影上展示,講講他們的做法)

師:(小結)看來同學們的方法可真多呀,我們做出來的軸對稱圖形對摺後能(學生講完全重合)(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演示,並把一些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2)師:昨天吳老師也剪了幾個軸對稱圖形,(電腦出示P59第4題)下面的圖案各是從哪張紙上剪下來的,你能連一連嗎?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59頁,在書上完成。(學生獨立完成,再點名回答,電腦相機演示連線)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呢?把你學到的本領告訴你的小組同學。

(學生小組交流,再點名回答)

(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對摺後的摺痕所在的直線叫做對稱軸,還學會了做軸對稱圖形。)

五、鞏固練習

(1)師:同學們的收穫可真大啊!那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每個國家都有國旗,大家知道我國的國旗嗎?(電腦出示P59第5題)你能在下面一些國家的國旗中,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我們用手勢來表示,如果是軸對稱圖形就用**表示,如果不是軸對稱圖形你就搖搖手,明白嗎?

(全班學生一起用手勢表達,老師在電腦上演示)

(2)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那麼多的軸對稱圖形,那同學們想不想自己來畫一個軸對稱圖形呢?(電腦出示P58想想做做3)畫出下面每一個圖形的另一半,使它成為一個軸對稱圖形!

(翻開書到P58,學生獨立在書上完成,再電腦演示,做對的舉手)

六、看一看拓展延伸

師:軸對稱圖形以其特有的對稱美,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和諧的美感,古今中外,有許多著名的建築也是對稱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對稱的建築,感受它們的奇妙和美麗!(電腦配樂欣賞著名的建築圖片)

師: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還有很多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後還可以到雅虎、百度網站去查閲一些有關軸對稱圖形的資料,和同學交流一下。

教學反思

本課是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二學段空間與圖形中的學習內容,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

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為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悦。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兒童亦然。整堂課以欣賞美為線索展開教學,本課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動畫: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在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的渲染中,兩隻小企鵝到北京旅遊,介紹沿途參觀的很多著名景物(這些景物都是對稱的),帶領學生一起暢遊了一番,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開始觀察優美的畫面,彷彿身臨其境,領略了對稱物體之美,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事物。這種贏造寬鬆愉悦、開放式的環境,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觀察這些實物的特點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從而引入對稱,逐步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通過操作實踐發現其共同特徵,導入教學新授,達到串連教材的效果,讓學生在這種欣賞美的教學情景中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鑑賞美、領悟美,達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學效果。

(點評:以學生身邊的事物為媒介,使教材內容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生活中軸對稱性質的事物,使學生進一步深入地認識幾何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注意到圖片的顏色,在教具和課件製作中採用色彩鮮明的顏色,使學生感受到顏色的美,物體的美麗,教師創設了一個這樣美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的美,來源於生活,來源於身邊,體驗到在數學中美的教育。)

二、實踐操作、激活思維

葉瀾教授曾在新基礎教育課題實驗中提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學習行為上,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為己有,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學會學習。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説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引入完全重合,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課件的動畫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為主導,在鞏固練習中也安排了一些學生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區別,為辨別是否軸對稱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最後的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點評:實踐操作是學習數學的根本,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過程中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徵。一節課下來,老師説課的時間總共不超過15分鐘,剩下的時間都是學生的了,學生説的多了,動手操作多了,參與面廣了,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動手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小組合作、發揮特效

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經驗與收穫不盡相同,為了使學生個體

的、羣體的活動促進學生的整體的發展,教學中常發揮合作交流的功能,採用集體討論和交流的形式,將個人的經驗或成果展示出來,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的學生的不足。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由於低年級學生作圖能力不強,對於正確美觀地製作出一個軸對稱圖形還有一定的難度,但由於學生學習發展的進程不同,針對一部分學生已會製作的實際情況,我組織學生展開分小組合作討論活動:怎樣剪一個軸對稱圖形,然後評一評小組成員中製作的軸對稱圖形,在動手操作時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裏交流。在引出軸對稱圖形時,也是通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這樣儘可能地將每個人的收穫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

(點評: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本堂課採用的小組合作較多,學生在活動中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課外延伸、豐富情感

本堂課的結尾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著名的對稱建築,配上古典的輕音樂,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距離。古建築又是一種藝術,滲透在數學學科中,既是學習數學的好材料,又是滲透民族文化的好題材,選擇切合教學符合兒童學習規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題材,如本課例中的背景音樂、古建築、中國剪紙等就是在這方面作出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點評:古建築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鮮活體現,讓學生再次感受這些對稱物體之美,設計別出心裁。)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導入雖很貼近學生生活,體現欣賞美,也很自然,但總覺有些平淡。在判斷學過的幾何平面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彙報時處理得過急沒有注意到個別差異。

教材分析:

本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結合實例,通過觀察、操作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為今後進一步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係,以及利用軸對稱方法進行變換或設計圖案打好基礎。教材第一道例題首先出示了一組實物圖片,要求學生觀察並説説它們的共同特徵,初步感知這些物體都是對稱的,並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再找出一些具有對稱特徵的物體,在小組裏交流。教材這樣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現象。接下來,教材把上面的實物圖形進一步抽象為平面圖行,引導學生通過對摺發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並初步描述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題則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對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以活動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對軸對稱圖形的體驗,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訓練幫助學生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繫。

國小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克和千克》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及知識應用。

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説一説、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我的體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説了這麼多,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有的後面帶:“克”,有的後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2、點明課題。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的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麼方法?

生答:用秤稱。

3、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秤。

教師着重給學生介紹一下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設計理念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體驗感悟

1、克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六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

(2)用天平稱:一枚二分硬幣重約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約有多重?説説自己的感受。

(4)舉幾個生活中大約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學習用品大約有多重,用天平稱一稱。

(6)用手掂一掂學習用品,説説自己的感受。[(轉自數學網 )]

2、千克的認識

千克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八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大約有多重。

(2)看標註:一袋鹽重500克。

(3)教師問:兩袋鹽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兩袋鹽的重量。

(5)教師問: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適嗎?

生答:不合適。

教師:那應該用那種秤來稱呢?

生:彈簧秤。

生:枱秤。

(6)用彈簧秤稱兩袋鹽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書: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説説自己的感受。

(8)稱桌子上的學習用品稱一稱,掂一掂,説説自己的感受。

設計理念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鞏固新知

課件展示:

1、 寫出體重。

2、 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單位。

3、 連一連。

4、 找錯。

設計理念

本節課,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掂一掂、動腦估一估、動口説説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體會感悟1克和1千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符合國小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悦

國小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新增設的一個單元,是新教材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概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節內容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力求通過讓學生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並初步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説學生

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首先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模式二中本課的相關課程資源,對教材進行了靈活處理,創設了挑戰數學廣角的情境,在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情境中滲透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和組合規律的過程,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發現規律。其次,我關注師生合作,促進交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活躍學生的.思維。

三、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比較、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初步培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習數學、探索數學的濃厚興趣。

學習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學習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四、説資源

資源準備: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片等

五、説教法、學法設計

教法、學法設計: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遊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

六、教學程序

1、通過課件出示數學廣角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提示密碼信息:密碼是由1和2組成的兩位數,讓學生説一説 (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按一定的規律進行。如先放十位上的2,再放個位上的1組成21,接下來把原來個位上的1放在十位上,把原來十位上的2放到個位上,數位交換一下就變成另外一個數12等等。)

3、進一步探究排列方法

課件出示題目用數字卡片1、2、3可以組成哪些兩位數,請同桌同學互相合作,一個小朋友擺卡片,每擺好一個另一個人就在答題紙上把擺的數記錄下來。(同桌合作)

學生活動時,教師巡視並參與學生活動。(學生所寫的個數可能不一樣,有多有少,首先,找幾份重複的或個數少的展示。)

問:哪組同學説一説你們寫出的兩位數跟他們的有什麼不一樣?(有學生説他可能漏了,也有學生説他重複了)再引導:要想做到既不重複也不漏掉,哪位有好的方法呢?哪個小組願意來彙報?(有學生説先位置調換,也會有學生説固定十位或個位。)

問:你們覺得他們的方法好嗎?

師用學生説的方法擺給學生看

師一邊小結一遍用課件展示:看來我們在排列數的時候,要想既不重複也不漏掉,就必須要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

質疑:那誰是密碼呢?(點擊課件驗證)

4、感知“組合數”的方法

課件展示活動一:

握手遊戲

(課件展示)如果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三個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學生活動):現在請同學們以3人為一小組為單位,每兩人握一次手,一遍握一邊數,看3個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5、進一步加深對組合的理解

師引導:我們班每個同學都很聰明,只要每個人都認真觀察,開動腦筋,沒有難題可以難倒大家!剛才大家的表現太棒了,數學廣角決定給大家頒獎。我們一起去領獎吧!(出示課件)兩套衣服

你們喜歡哪套衣服呢?生自由回答

這些衣服一共有幾種穿法?把這些衣服用序號代替,在作業本上連一連吧!

生動手連一連,彙報結果

6、效果測評,反饋信息

練習一(課件展示)快看,喜羊羊親自來給大家頒獎呢,他是羊村裏最聰明,最愛動腦的羊哦,他給大家帶來什麼禮物了呢?

(課件展示)一個練習本

出示問題(買一個練習本5角錢,有幾種付法呢?)

出示1個5角,2個2角,5個1角的圖片

每4人1個小組説一説吧!生彙報

課件展示4種付錢方法

練習二(課件出示)用數字卡片5、0、2、6可以擺出哪些兩位數呢?動手寫一寫

提示:注意寫的時候要按順序寫,才能不遺漏不重複!

師:能擺出幾個呢?指生回答

課件出示結果,擺出12個數字讓學生觀察

學生髮現05、02、06不是兩位數。強調0不能放在最高位

(通過練習加強學生對有序排列方法的掌握,也幫助理解兩位數的特徵)

7、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遊玩了哪裏?對!數學廣角。今天的數學廣角有趣嗎,你有什麼感受和收穫?(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學習收穫)。

師小結: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的數學知識,我們要仔細的觀察,認真思考,就能體驗到數學給我們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