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品】説課稿模板合集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1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品】説課稿模板合集六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瞭解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2、瞭解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3、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利弊影響。

4、知道發展中國家對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態度。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深入認識經濟全球化實質的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就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提出合理化建議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樹立開放包容的心態,自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二、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通過前面十課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經濟理論知識,由於學生每天都會感受全球化的氣息,已具備了基本的認知和經驗也對這一問題比較感興趣。但由於缺乏辯證的看問題的思維方法,有可能不能辯證的分析全球化的`利弊,這就形成了一定的學習障礙,但我會因勢利導,發揮長處,克服劣勢,使學生素質全面發展。

三、重難點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及我們應對的態度

四、教學過程

【活動】體驗經濟全球化之製作“iphone7”

1、全班六個小組,其中五個小組為行動組,一個小組為裁判。每組派代表抽取本組“錦囊”。

2、行動組要在規定時間內,依靠自己“錦囊”中的物品,最大限度的完成任務,裁判組負責監督並計數。

3、活動要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進行,不得惡意競爭、不得“閉關鎖國”,自覺接受裁判監督。

4、思考

①你所在組(或你監督的組)的情況像是下列哪個國家()

A美國B日本C中國D印度E非洲某國

②你所在組(或你監督的組)的“iphone7”是如何得到的?交換還是製作?為什麼?

③如果以獲得“iphone7”數量多少作為判定勝負標準,你覺得是否公平?為什麼?

④(發達國家專做)你認為,在此次活動中,你所處地位如何?

⑤(發展中國家專做)給你什麼啟示?

⑥(裁判專做)此次活動中,你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作用?

説課稿 篇2

一、遊戲導入

一個精彩的導入能讓學生情趣盎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課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正是運用了這種激趣導入的方式,別出心裁的利用學生喜歡童話故事的特點,用“猜故事”的遊戲方法導入,例如:芝麻芝麻開開門。《啊裏巴巴和四十大道》,讓學生從一句話而想到一個童話故事,從而引入今天的童話故事《三袋麥子》。這樣一來使學生對課文立即產生濃郁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同時體現出課內和課外知識的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達到“曲徑通幽”之效。

二、回憶內容,整體感知

進入授課時,我首先是帶着學生,將昨天通讀過的課文進行回顧,喚醒學生之前在腦海裏存有的信息,讓學生快速的進入新的學習。接着,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串聯式”的問題:“這個故事裏有幾個人物?”學生回答師板書:土地爺爺 小豬 小牛 小猴 然後讓學生用一句簡單的話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從而影射出整片課文的關鍵詞“三袋麥子”。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自讀完課文後,對學生的設問中我打破了傳統的:“小朋友們喜歡誰?”這種單一的問題模式,而是提出了:“誰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這樣的提問方式,無疑拓寬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做主,成為真正瞭解這些小動物的主人。

三、 精讀品悟,滲透讀法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在這部分中我所要授予學生的是在閲讀中養成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當然這種探索式的學習方法也要始終貫穿於精讀品悟之中。首先,通過投影,向學生出示描寫小豬的段落,向學生示範老師在讀書的方法,勾畫出重點字、詞、句。比如:開心、迫不及待。明確的引導學生讀書時的步驟,引導有目的,有重點、有針對性的自學,實現了師生之間的.合作性。

接着,就是本課所要闡釋的重點,即如何通過一個片段的講解,實現以讀代講,滲透讀法,從而實現讀中品悟。要讓學生通過單一的課文來把握文章的思想,有感情的朗讀出課文,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讓學生把課文內容和實際生活的情感緊密聯繫在一起之後再去讀,這又是容易做到的。但如何將學生的這一情感培養起來呢,這又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就只有通過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仔細推敲,反覆揣摩,來感悟出課文的情感。所以在授課中我是用這樣的引導方式。出示:“太棒啦!我最愛吃白麪饅頭和烙餅了!”指名讓學生讀,提問:“小豬當時的心情怎樣?”開心。但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小豬的開心呢,我着重營造了兩個情景:一、小豬眼中的麥子是什麼樣子?它看到這麼多黃燦燦的麥子想到了什麼?它的表情(開心)。二、快過年了,有了這袋麥子小豬的新年將會過得怎樣?(很快樂,很美好)這樣一來開心語氣也就輕鬆的朗讀出來了。其次,在領悟小豬的性格特點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思考:“有了這袋黃燦燦的麥子,小豬對這個新年充滿了期盼,它怎麼做呢?”(迫不及待)“這袋麥子在小豬的手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個小豬如何啊”(能幹)這樣一來學生把自己置身於那般情景中,邊讀邊想象眼前那隻可愛的小豬。

當然這樣的引導方法,還存在一個這樣一個問題,便是學生在朗讀時會聯繫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來判斷事物,在這篇具有教育性的課文中,為了提高學生辨別生活的是非觀,我沒有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按順序一一講解,而是採用了跳躍式講授的教學方法,直接進入到第六自然段,將一年後的小豬的生活情景再現在學生面前,一年前的小豬把開心和快樂帶給了大家,而一年後的小豬把麥子吃完了是不是應該傷心了呢?通過這樣引導學生用老師剛才讀書的方法認真的讀第六自然段,一邊想一邊畫出表現小豬特點的詞語句子。學生通過讀,彙報(憨厚可愛)(他不由得舔了舔舌頭)。這樣一來能讓學生對小豬有個可比性,留給學生深度的思考,讓學生的思維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得到發揮和拓展,使他們主動的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自主學習

最後我將用自學的方式,來完成描寫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1.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小動物自讀課文,邊讀邊想邊畫。2.最後進行彙報:怎樣處理麥子的?這樣的設計正體現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合作性學習以及學生的參與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習。

四、讀讀悟悟

1.閲讀討論:三個小動物中你最喜歡誰的做法?為什麼?(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對事物的理解不同,體驗也各不相同.,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希望學生從三個小動物中都能看到優點) 2.如果你也得到土地爺爺送的一袋麥子,你會怎麼做? (設計這些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多方面思考,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希望學生從三個小動物中都能看到優點,學生想出了各種處理麥子的好方法,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語言表達也有了提高。在討論中讓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本文中心。從而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教師總結:

本課的教學主要是體現了“情感式教學”和“參與式教學”相融合,教學中重視語感的培養,塑造個性化思維,順應了新課下:“語文課教學應以學定教,以讀為主,讀中感悟,情寄朗讀中”。以上便是我對這堂課的一個教學設計,若在説課過程中有所膚淺之處和不妥之處,還請各位老師原諒,並請予指正,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3

本課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全文共有9個自然段,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誦讀。教學中我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表演,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寓意。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見,否則什麼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教學本文時,我先問學生愛吃什麼水果,水果是從哪來的導入,揭示課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藉助拼音自課課文。.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後,再讓學生回答前面的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當教學課文內容時,我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瞭解猴子種果樹的經過和結果,明白做事如果急於求成,沒有主見,到頭來什麼事都辦不成的道理。在學習課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時,我根據課文三層意思內容相近和敍述形式相似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這部分我讓學生邊讀課文邊交流:1.猴子一共種了幾棵樹?2.正當這些果樹成活的時候,都有哪些鳥和猴子説話?他們都説了些什麼?然後反饋評價。聽了這些鳥的話後猴子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在這個問題上我讓生邊讀課文邊在文中畫一畫,並説説這是一隻怎樣的猴子?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讀時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讀出猴子部分急於吃果實,沒有一點耐心的情態。同時注意讀出三種鳥的語言個性。最後在朗讀的基礎上演一演。另外,本文中有三句農諺:“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櫻二”,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理解,並能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

總之,本節課我採用以讀代講,以講促讀的辦法,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指導讀,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來培養學生的語感。此外,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互相探討交流中,進一步理解和感受課文內容!

説課稿 篇4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美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鑑賞第九課《民族文化的瑰寶————中國古代繪畫擷英》我主要叢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和教學過程四個步驟加以闡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畫從題材內容來分類,分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三大類。在整個教材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本節內容屬於民族文化傳統類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激發民族審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讓學生對中國繪畫的藝術特點作基本的瞭解和認識。

②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掌握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

③美育目標: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使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愛國主義情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趣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4、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和繪畫藝術作基本的瞭解和認識。。

教學難點:涵蓋面比較廣,無法詳細地進行介紹。引導學生掌握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提高美術欣賞能力。

二、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育觀念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我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比較分析法:通過中國作品《朝元圖》與外國作品《蒙娜麗莎》的比較,學生能夠形象地分析並得出結論:中國古代人物畫主要的造型手段是“線條”。

2、引導探究法:美術作品欣賞是個體的審美活動。繪畫作品是靜態的物質形態,如果讓學生獨自找出審美的切入點,並展開欣賞,最後得到健康審美感受,是比較困難的。這一過程需要教師的逐步引導,所以我採用“引導探究法”。

3、互動教學法:為了幫助學生提高獨立欣賞美術作品的能力,所以我引導學生欣賞的方法就是:描述、分析、詮釋、評價。

4、運用投影儀輔助教學。

三、學法(主要培養其思維能力)

美術欣賞活動是一種個性化的情感活動。在教學生掌握美術作品欣賞方法的同時,也應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鍛鍊,比如:

1、描述:引導學生能用直觀的語言,將作品的形式特徵和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的視覺感知能力。當美術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首先是視覺的衝擊和感受,它是在感覺、聯想、想象中形成自己的最初感受,產生對作品初步印象。通常學生在最初接受作品時,對作品的感知是依靠自己經驗與知識的認知度,對作品的感覺較粗糙,語言通俗,描述簡單片面,因此,引導極為重要。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作品仔細觀察,瞭解作品的形式語言特徵,能有濃度大膽表達與自己在聯想中獲得感受,從而為進一步鑑賞奠定基礎。

2、分析:在描述的基礎上,通過對作品核心內容中的形式因素、組織引導學生學會用專業的眼光,去解讀作品中各類美術元素、藝術形式美的運用和美術形象塑造的意義,通過比較來發現和領會美術形式語言美,促進學生審美經驗的提升,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3、詮釋:審美階段的拓展與挖掘。是在審美感覺上的再深入思考,是回答作者創作意圖和作品間接傳達出的觀念和意義。要引導學生了解藝術家本人和作品所處的年代背景,解讀作者特定的情感態度及其所反映的時代的文化觀念。就是讓學生在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作品,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價值。

4、評價:主要評價作品所體現的文化價值以及作品和藝術家對後人的影響,再者是以自我主觀角度對作品作出評判與甄別,作出主觀判斷。

四、教學程序

導入探究課題: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她不僅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而且給後人留下了無數藝術瑰寶,透過歷史的雲煙依然顯得那麼奪目、耀眼。今天我們來鑑賞第九課《民族文化的瑰寶————中國古代繪畫擷英》。

環節1:

我國早期的獨幅繪畫作品——帛畫

重點介紹我國古老的帛畫《龍鳳仕女圖》,瞭解中國畫基本形態確立時期的繪畫水平和藝術風貌。

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本1—2段,請第一組的一位同學回答,同組的'同學補充,教師總結講述。——《龍鳳仕女圖》這幅古畫是古代葬儀中使用的旌幡,反映了當時楚國上層社會流行的死後昇天的意識。在畫面中,描繪了龍鳳在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昇天的情景:畫面右下方有一位側身行進的婦女,髮髻高盤,闊袖長袍,雙手合十,其上方有一龍一鳳,正騰空飛舞,引導仕女前行。此畫以毛筆繪成,畫法為線條勾勒兼平塗着色,構圖主次分明,造型生動。

環節2:

敦煌莫高窟壁畫 瞭解《鹿王本生圖》繪畫故事情節。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環節3 :

中國古代人物畫 《步輦圖》:閻立本這幅作品忠實地表現了唐代中央政權與邊遠民族的友好交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人物動態較為拘謹而重面部特徵的刻畫。

《文苑圖》韓晃描繪了文人雅集的場景。構圖疏密得當,設色淡雅,設色淡雅,筆法細勁流利,衣紋略作顫筆,人物刻畫細緻入微、動態各異、形神兼備。

《采薇圖》:畫中人物刻畫生動傳神,森森然正氣溢與筆端。衣紋簡勁爽利,以襯托人物剛直不阿的性格。樹石畫法粗簡,墨色濕潤。

《張卿子像》:明代肖像畫的代表作,畫家對人物面部的刻畫細膩,富有體積感,衣紋用筆簡潔,人物比例適度,體態自然,栩栩如生,體現出畫家非凡的觀察與表現能力。

《漁翁漁歸圖》:清代畫家黃愼的作品,畫面人物動態生動,富有生活情趣。此圖為水墨大寫意,水墨交融,畫家以狂草入畫,畫風粗豪奔放,氣勢貫通,別具一格。

環節4

中國古代山水畫 重點欣賞:(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畫作品)

1、設疑、討論、解疑

剛才的欣賞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了初步的瞭解和感受,看到同學們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很想再進一步去理解山水畫的內涵,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來欣賞幾幅較典型的山水畫作品。

2、圖片: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南宋 佚名 《深堂琴趣圖》 元代 倪瓚 《六君子》

3、小組討論搶答

屏幕出示:(1)這3幅在選材和表現手法上有什麼異同?(2)這3幅畫分別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3)你比較喜歡哪幅作品,為什麼?

小組代表發言:1、2、3、

小結:同學們説的很精彩,觀察的也很仔細,能夠説出一些內涵的東西,老師着重講解一下這三幅作品更深刻的意義。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以俊偉屹立的大山、一瀉千尺的飛瀑、路邊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驢隊行旅為對象,真實的畫出北方山川的壯美,使人如身臨其境。他所畫的崇山峻嶺,往往以頂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偉壯觀的氣勢,又用碎而堅實的筆墨皴出富有質感的山石,山麓畫以叢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畫出北方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壯雄強"的特色,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

《六君子》圖是倪瓚的作品,三段式平遠構圖,近處有六顆樹,中隔大片湖水,畫上端有一疊遠山,以渴筆畫山石樹木,山石作折帶,皴間用披麻皴,樹木頗具姿態,景物不多而充滿深秋時的淒涼靜寂氣氛。畫上有黃公望等人的題詩。所謂"六君子"也就是畫中的六顆樹。畫家為這些樹木寫照,另有寓意,黃公望的題詩已點明。倪瓚的作品筆墨鬆秀簡淡,絕少有設色者,甚至連圖章也不用,畫中多長詩,作楷書,力求樸素清雅,其畫風在元明兩代中也獨具特色。

《深堂琴趣圖》此畫雖不知何人所作,但從畫面中可看出畫風嚴謹不苟,水墨設色兼工,皆精而不宂,洗練而有情致。畫幅雖小而神氣迥出,表現悠遠的空間及濃郁的詩意。

環節5

中國古代花鳥畫

中國花鳥畫不是僅僅為了準確地描繪現實中的花卉禽鳥,而是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與自然生物的審美關係,藉此抒發自己的情感,間接地反映社會生活,體現一定的時代精神。

讓我們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來欣賞幾幅較典型的花鳥畫作品。

請一位同學回答,同組的同學補充,教師總結講述。——《芙蓉錦雞圖》:體現了趙佶所倡導的觀察物象要細緻入微,寫實表現要精準傳神,畫面構成要有詩的意藴的美學思想。

《榴枝黃鳥圖》:所繪黃鳥造型準確,富有生趣,畫面渲染精妙,富彩鮮潤,體現出畫家對花鳥情趣的觀察達到精細入微的程度,融注了宋人對自然界的獨特審美情懷。

《荷花水禽圖》:畫面上孤石倒立,殘荷斜掛,一隻縮着脖子、好像瞪着白眼的水鳥孤零零地蹲在石頭頂上,顯得極其冷落孤僻,很像是畫家的自我寫照。全畫筆墨簡練,畫中大片空白更增強了作品悲涼的氣氛,正如古人所説的“無畫處皆成妙境”。

三、課堂小測試:(5分鐘)

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印象,測試題要貼近《美術課程標準》和《考試説明》的指導要求,題量少而精。

總之,整個課堂使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教師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利用好課堂上的每一分鐘,要求學生做練習鞏固當堂知識,以減輕學生的課後作業負擔。

四、課堂小結(4分鐘)

中國古代繪畫是我們的文化瑰寶,她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了我們民族的精神與文化,中國畫有幾千年的歷史,對世界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該在尊重其它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理解和懂得我們的中國古代繪畫。

説課稿 篇5

一、説課標教材

1、課標、學段、年級、教材、單元、章節等聯繫。

《鼎湖山聽泉》是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以“寫景為主題”的開篇課文,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鼎湖山位於廣東肇慶市東北,是著名的旅遊勝地那裏羣峯羅列,古木參天,泉聲淙淙,飛瀑直瀉,自然風光十分迷人作者以遊覽線路的先後順序,以美侖美奐的筆調,記敍了在景區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寫在鼎湖山聽泉的感受為中心,重點寫“途中聽泉”和“山寺聽泉”,全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表達了作者對鼎湖山泉水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

2、教學目標的設定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我們”來到風景名勝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寫了白天“我們”在上山途中觀景聽泉;三至五自然段寫了入夜,“我”在慶雲寺聽泉,抒發在鼎湖山聽泉的總體感受根據本課及學生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文中重點詞語,賞讀、積累介紹鼎湖山泉聲的優美句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上網瀏覽、協作學習、會話商討、蒐集資料、整理創作及審美表達的能力,樹立學生主動利用網絡自主探究的意識,養成健康瀏覽的習慣

3情感目標:A、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深切感受鼎湖山泉聲的美妙,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B、讓學生了解鼎湖山是我國自然保護區和世界自然保護區,我們學生要增強保護自然的意識

3、學科教育價值

學習本文可以使學生提高朗讀技巧,積累語言,明白遊記散文的寫法,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説學生

九年級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於想象,喜歡朗讀優美的寫景文章。聽説習慣已經養成,大多同學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本課語言生動易懂,學生可以在讀中領略鼎湖山泉聲美妙。

三、説教學模式

1、校模

”導“、“學”、“問”、“練”、“評”高效課堂模式是我校基於“以人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理念,以問題為線索,以促進學生主動快樂學習為關鍵點的現代課堂教學模式。

2、課堂流程

本課擬兩課時教完,全文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四個環節:

(一)緊扣題眼,以疑導學

學生的已知經驗是其思維的源泉課一開始,我板書課題《鼎湖山聽泉》,“聽”字故意寫成繁體字,並趣解“聽”字,由此提醒學生讀書要“入耳、入目、入心”,學習本課,品味泉聲美妙更要“入耳、入目、入心”,才能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然後由“聽泉”這一題眼,引導學生看題質疑:去哪裏聽泉?泉聲是怎樣的?由此揭示話題:“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聽泉”抓住題目中的“聽”字引入,通過質疑,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從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主閲讀,整體感知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強化初讀,保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學生對文章才有一個整體的感悟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兩個層面的“讀”,通過“讀”來達到整體感知,理清文脈的目的:

1、輕聲自由讀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以“鼎湖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一話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分段聯繫讀讓學生逐段默讀,邊讀邊找出“半小時左右”、“過了寒翠橋”、“來到半山腰的慶雲寺”、“入夜”、“矇矓中”這些詞句,領會作者按照地點轉移和時間先後順序記敍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脈絡

(三)精讀感悟,積累運用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動筆墨不讀書,勾勾畫畫好方法”精讀課文的好處是:學生讀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學生理解得越好,朗讀就越有感情“讀中想象”是學習寫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發揮想象,將優美的文字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有助於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能力的提高

1、研讀“途中聽泉”,初識泉聲的特點

話題1:“作者在上山途中聽到了怎樣的泉聲?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學生自讀勾畫,通過反覆朗讀,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句,從“淙淙的泉聲、不絕於耳、清純悦耳、歡快活潑”體會到泉聲的美、大,從“湧流、流瀉”等詞想象到泉水的`多,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泉聲的美妙,與此同時想象鼎湖山草豐林茂、古木參天、鳥語花香、滿目青翠的景色從而為後文作者能在夜晚聽辨泉聲作好鋪墊

2、研讀“山寺聽泉”,品味泉聲的美妙

話題2:“作者夜宿古寺,聽到的泉聲又是怎樣的?”讓學生動手勾畫

根據學生的彙報,精讀重點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樣輕柔的,是在草叢中流淌的小溪的聲音;那像琵琶一樣清脆的,是在石縫間跌落的澗水的聲音;那像大提琴一樣厚重回響的,是無數道細流匯聚於空谷的聲音;那像銅管齊鳴一樣雄渾磅礴的,是飛瀑急流跌入深潭的聲音”

為了能讓學生通過此段的學習落實目標4、5,突破教學重、難點,體會作者聆聽、辨識、品味出的泉聲的美妙,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聯繫生活 展開想象

聯繫生活:讓學生説説在電視、CD等媒體中聽到的“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銅管齊鳴”的聲音是怎樣的,進而體會“輕柔、清脆、厚重回響、雄渾磅礴”等詞

展開想象:草叢石縫湧流、空谷細流、飛瀑急流的景象

(2)質疑理解 前瞻後聯

在重點句段教學時,我們要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前瞻後聯,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整體理解文章的好習慣

提出疑問:“為什麼作者會聯想到這些聲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麼靈嗎?”引導學生聯繫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這些,是因為聯想到了白天所見到的景色

“作者還聽到了什麼?”從忽高忽低、忽急忽緩作者又產生了聯想,讓學生在通過朗讀想象,從“繞過、拍打、穿越、流連”感悟到泉水的“趣與活潑”

(3)讀寫結合 運用積累

在閲讀教學中培養閲讀能力但不能忽視寫的能力,語文要崇讀學寫,結合課文特點,注重引導學生由讀到寫、讀寫結合,方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在學會感悟了泉聲的美妙後,我把練筆擠進課堂:引導學生用“像……一樣的,是……”仿寫一段話

(四)以讀促講,昇華情感

“泉水繞過樹根、拍打卵石、穿越草叢、流連花間……最後泉水流進了我的心田”引讀最後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潤萬木,藴育生機?”讓學生再回讀全文,用心再次聆聽、辨識、品味新課標提出在教學中我們要關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體,讓學生形成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

四、説教學手段運用。

1、自學導航問題設計合理,幻燈片適時適量。

2、板書設計

板書是文章的縮影,是課文的精華為此,我根據課文特點,緊扣題眼“聽”字,以趣解繁體的“聽”字,統領全文,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讀書要“入耳、入目、入心”,聆聽、辨識、品味泉聲也須“入耳、入目、入心”,方能感悟泉聲之美妙,潤物之無聲也整個板書,簡潔明瞭,提綱挈領既起到引領讀書方法之功效,又突出了文章之中心,可謂一箭雙鵰也

3、自評、互評、師評緊密結合。

説課稿 篇6

【課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創意説明】

本設計用兩個形式精粹、含藴豐富的問題,帶動對全文的閲讀品析,以期達到刪繁就簡的藝術效果。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本單元課文主題是成長,我們將陸續學習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長的文章。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中國現

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生。讓我們一起來聆聽這位偉人的成長故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朗讀帶。

結合課前導引瞭解課文展現的是魯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裏也有童趣;

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

根據課題劃分文章段落。

3、拓展延伸:

⑴ 鋪墊性問題:百草園是樂園,在三味書屋,少年魯迅是不是就沒有樂趣了呢?

(切入課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書屋之樂)

學生讀、圈、議,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從文字間體會作者敍述時的感情。

小結:從這個段落裏,我們看到了一顆天真調皮跳蕩着的童心,更欣賞到了散文“絢麗之極趨於平淡”的最高境界。

⑵ 主問題:三味書屋的樂趣與作者在百草園事所體會到的樂趣相同嗎?

(引導學生用心閲讀課文第一部分,並自覺把前後兩部分的內容進行比較)

學生讀、圈、議第一部分,教師可側重訓練學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進行朗讀的能力。

小結:正是因為百草園裏的景、物、人、事對兒童具有一種温馨的親和力,所以少年魯迅才對它有一種特殊的依戀,才有了離別時的難捨。

自由朗讀第9自然段,領悟作者深情。

學生比較三味書屋之樂與百草園之樂的異同。討論後各抒幾見。説“異”説“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4、選擇自己喜愛的句段,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資料整合平台】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室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幼時……,稍長……。1898年到南京求學。1909年回國,1918年《狂人日記》,1927年定居上海,1936年病逝。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這組散文是在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寧而寫的,可以説《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後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侯(12歲到17歲)在這裏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