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五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96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五篇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語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敍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着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後,科利亞回到家裏,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課文通過敍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説明隨着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着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敍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着“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麼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麼啟發是教材重點。科利亞冥思苦想後對小夥伴説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羣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後一個自然段。

2.朗讀課文,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閲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説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言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閲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三、説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問一問,説一説,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説”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麼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麼時間埋的?怎麼埋的?在哪裏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麼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麼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後,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媽媽是怎麼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説的話是什麼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於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後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説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裏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説説為什麼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裏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麼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麼回答小夥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裏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麼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麼思考的?

(學生讀:“小夥伴們,我知道怎麼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

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後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麼?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後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後,科利亞為什麼那麼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麼科利亞會説:“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後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着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着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後內客的內在聯繫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麼?”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説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裏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國小。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着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説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後內容聯繫起來讀,並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四)佈置作業

説説學完這篇課文後,你明白了什麼?

附:板書設計

15 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歲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後)挖九歲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第一課時

蘇教版國標本國小語文第六冊《狼和鹿》這是一篇關於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森林裏的鹿羣,大量捕殺狼及鹿的其他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

課文富自然知識於生動的故事中,通過形象的描述,具體的數據,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着重體現“碰撞”二字。

首先,在啟發談話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看到狼和鹿,你們會聯想到哪些詞語或成語?學生在詞語交流中不難發現人們對這兩種動物的態度。然後學生通過默讀找出作者的觀點,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發生碰撞,不由讓人情不自禁地發問:作者為什麼會這樣説?

接着,在初讀課文後,組織學生討論:作者為什麼這樣説?你有沒有新的看法?

這是學生看法與作者觀點發生的碰撞。學生在一次比一次深刻的“碰撞”中激起學習、探究的興趣,不斷迸發思維的火花。新課標中強調:教材只是一個例子,一種憑藉。如何憑藉教材這一媒介來組織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老師所要直接面對的問題。我們的課堂是學生髮展思維,實踐語言文字的一個重要陣地。碰撞的過程是學生和文本對話的過程,是學生親歷體驗的過程。這樣的“碰撞”中,也許有錯誤,也許有爭論,但這卻是學生的獨特體驗,這正是他們學習語文的最佳時機。

除此之外,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中,我還注意了詞語的理解,積累,應用,包括寫字的指導,因為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説,識字、寫字能力的訓練還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就是我執教《狼和鹿》這篇課文第一課時時的一些思考和嘗試。

第二課時

如果説在執教《狼和鹿》這篇課文時我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體現“碰撞”二字,那麼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了力求體現“發現”二字。

怎麼發現?

(一)在朗讀感悟中發現

森林一片葱綠多麼美麗而一片枯黃又多麼會令人心痛!這是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到的,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發現了森林面貌的巨大變化及變化的原因。

(二)在“比較”中發現

鹿的數量迅速發生變化,由4000只一下子增加到十萬只,而兩年後又聚減到8000只。學生在前後對照的讀書中,比較這些數字,發現了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鏈的關係。

(三)在語言實踐中發現

課堂上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讓學生從狼、鹿和人這三個不同的角度來複述這個故事,複述要以第一人稱進行,加上自己的想法。學生從不同角度來看這個數量,發現了人們當初犯下的錯誤:貌似護鹿,實在害鹿。狼看上去在害鹿,其實也保護了鹿和森林。

(四)在拓展閲讀中發現

課後的作業是讓學生讀一個故事《獵狗和狼》,用故事中的道理來深層感悟課文中的道理:為什麼説鹿是毀滅自己的禍首?

拓展的文章補充了課文中沒説出來的道理:鹿沒有了天敵,安逸的狀態讓它們的生存能力衰退,這也是鹿毀滅自己的原因之一。

這樣的教學設計有感於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語文教育有三個離不開:道德、情感、智慧。沒有道德的語文教育是危險的,沒有情感的語文教育是蒼白的,沒有智慧的語文教育是缺乏創造力的。學生在不斷的發現中體驗情感,培養情操,生成智慧,從小小的課堂走向廣闊的語文天地。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朗讀,從人們肆意殺狼,貌似護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的事實中,初步悟出保持生態平衡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直奔重點: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兩位朋友。 映示狼和鹿

小朋友,看到它們,你會聯想到哪些詞語呢?

你們説的這些詞語,其實表明了人們的態度。人們喜歡誰?討厭誰?

這兩種動物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可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中,作者卻提出了與眾不同的看法。是什麼看法?打開書,默讀課文,把表達作者看法的句子劃下來。

·映示句子:

人們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捕殺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羣的“功臣”。

而人們特意要保護的鹿,一旦在森林中過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

·誰來讀一讀?

·你能讀懂嗎,在這兩句話中,誰是“功臣”?誰是“禍首”?

“功臣”是什麼意思?狼是功臣,這是人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從哪個詞看出?(居然)能讀出這種語氣來嗎?

“禍首”又是什麼意思?鹿在什麼樣情況下成為禍首?“一旦”是什麼意思,能換個詞嗎?

·為什麼這樣説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請輕輕讀讀課文,把生字讀準,把課文讀流利。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誰來讀給大家聽,你喜歡讀哪個小節就讀哪個小節。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2、評價:讀得太好了,很流利,其他同學的表情告訴我,你們聽得也很認真。

3、學習詞語。

課文中有一些詞語,誰來讀一讀。

葱綠 提防 傳染 血泊 貪婪

青煙裊裊 哀嚎 凱巴伯森林 蔓延 糟蹋

·這裏有兩個多音字,注意讀音。

·能用上這些詞語,説説課文有關內容嗎?

4、作者認為狼是功臣,而鹿是禍首,為什麼這麼説呢?這回,我們先自己讀讀,想想,然後把你們的想法和小組裏的同學交流一下,也可以提出新的觀點,你們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呆會兒每個小組推選一個同學做彙報員。

5、小組合作學習。

6、學生交流(充分交流)。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不發表自己的看法,可引導他們從課文中找依據。

7、小結:老師要對你們豎起大拇指,我覺得你們説的都很有道理。你們用心地讀書,積極動腦發現問題,這樣的讀書,才會有收穫!

三、學習生字:

討論我們告一段落,下一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課文。現在,我們來把課後的生字讀一讀、寫一寫。

映示生字:

讀一讀(組組詞)

鬧:可以組哪些詞?書上説的是鬧什麼?鬧是什麼意思呢?

寫一寫:用鋼筆描紅。

第二課時

一、上一節課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大家根據作者的觀點,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不管怎麼樣,大家都談到了狼、鹿和森林之間的關係,談到了狼、鹿、森林的變化。現在,我們就先來看看森林的變化:

1、出示填空:

①100多年前,凱巴伯森林 , 。……後來,整個森林像 一樣, , 。

讀一讀書上寫森林變化的內容,做做填空。

2、請學生填空。

3、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是怎樣的呢?誰來讀一讀?

4、學生朗讀。

5、師:聽了你的朗讀,我們好象看到了凱巴伯森林到處是葱綠的樹木,小鳥在唱歌,小鹿在散步,同學們想象一下,我們還看到了什麼?

6、看到這樣生機勃勃的美景,我們真想來誦讀一番,來,我們一起來把這個小節讀一讀。

7、後來凱巴伯森林變了樣,我們看書中是怎樣寫的。(指名讀)

8、你為什麼這樣讀?……師:這個填空寫的是凱巴伯森林的變化。我們都喜歡充滿生命的綠色,喜歡生機勃勃的森林,不喜歡這樣蕭條、荒蕪的情景。

9、那麼這中間的省略號省略了什麼呢?誰來補充呢?書上是怎麼寫的,讓我們一起讀一讀。(第二小節,第三小節)

10、師:其實同學們讀了兩種原因,人的原因和鹿的原因。請男同學來讀人的原因,女同學來讀鹿造成的原因。

11、人們本來是出於善意來捕殺狼,可是狼被捕殺後,鹿的生存狀態怎樣呢?請你們讀讀課文,像剛才那樣,讀讀前面,找找後面。前後對照起來讀。

②出示填空:

凱巴伯森林原來生活着大約 只鹿,狼在被殺了之後,鹿的總數超過了 只,到了1942年,凱巴伯森林只剩下了 只病鹿。

12、同學們,你們發現沒有,我們填的都是數字。看了這一組數字,你想説什麼?

13、這些數字多有説服力!從這些數字背後,我們都可以感受到狼和鹿數量的變化與森林的命運息息相關的。

出示填空:狼( ),鹿( ),森林( )。

板書:狼(吃)鹿 狼(保護)森林 鹿(破壞)森林

這正是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鏈,一旦食物鏈被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隨着打破。

14、這樣的結局是人們做夢也想不到的,我們一起讀文章最後一節。

(1)自己讀讀,説説為什麼狼是“功臣”?用書上的語言。

(2)為什麼説鹿是“禍首”?

(3)上節課上,有的同學説人才是真正的“禍首”,這種説法也很有道理,作者為什麼不這樣説呢?

(4)對呀,故事發生在100多年前,人們當時根本沒有想到狼和鹿與森林之間的關係。

(5)如果人們早一點想到……(引讀最後一節)

二、複述課文:

1、今天我們的課堂好像再現了凱巴伯森林毀滅的一幕。你願意把這個故事説給大家聽一聽嗎?

師:複述課文不是把原文背下來,我們要用自己的話來説,還可以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老師提供你三個角色(1)狼(2)鹿(3)人,你願意從哪個角度來説就從哪個角度來説。

2、先自己練一練。

3、交流。

4、評價:講得太好了,很有創造性。聽了你們講的故事,我們彷彿聽見了慘遭捕殺的狼的哀號,看到了鹿的加速滅亡,看到了森林被破壞的荒涼情景。

三、拓展:

1、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故事《獵狗和狼》,這個故事講了什麼道理呢?(學生自讀、交流)

2、我們再來想想課文,沒有了狼——鹿的天敵,鹿為什麼反而在減少呢?

剛才文章説的道理能不能給你啟示?

(沒有了狼,鹿減少了生存危機,不用奔跑,體力下降,……)

3、你們看,你們從課內走到課外,不僅理解了課文中説的道理,還悟出了課文中沒説出來的道理,這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

四、作業:

學習了《狼和鹿》這篇課文,你一定會有很多話要説,請聯繫生活實際,把學了課文後的感想寫出來。

第一課時

狼是兇殘的,鹿是温和的,這兩種生性截然相反的動物,在人們的印象中早有定論,然而《狼和鹿》這篇課文的作者卻將狼作為“功臣”,鹿作為“大壞蛋”來描寫,初讀課文,確實讓人難以接受。教者在第一教時中就利用這一矛盾設計教法。

一、設置懸念,激情引趣。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揭示“狼和鹿”這個課題後,教者首先提問,看到它們你會聯想到哪些詞語?學生説出的描寫狼和鹿的詞語、成語是截然相反的一貶一褒,而讀過課文後,作者的觀點又怎樣?作為歌頌的“功臣”卻是狼,作為遣責的“禍首”卻又是鹿,那又為什麼?這一懸念的設置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急於去書中找答案。

二、尊重個性,指導朗讀。

學生帶着懸念進入文本,教師在指導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時,充分尊重學生個性,你喜歡讀哪個小節就讀哪個小節,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時在理解“功臣”和“禍首”意思的基礎上找出敍述作者觀點的句子,為下一環引導學生的看法與作者的看法發生思維碰撞作準備,這就做到了讀既有明確要求又尊重個性。

三、尊重主體,各抒己見。

課標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一點在這一堂課上有充分的體現,當學生讀了課文後,教者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與課文作者不同的意見,究竟誰是功臣,誰是禍首,學生讀後眾説紛紜,有人意見與作者相同,説狼是功臣,鹿是禍首,也有同學的意思與作者相悖,説鹿是功臣,狼是禍首,更有同學認為狼和鹿都不是禍首,禍首應是人,因為狼是死在人的槍口下的,學生的思維與文本,與作者,相互之間產生了碰撞,正如教者所説這樣的碰撞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但這卻是學生的獨特體驗,教師做到了尊重主體,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第二課時

新課標中指出:閲讀教學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新聞記者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狼和鹿》第二教時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者利用文本,引導探究,拓展思維,學有所得的理念,但整堂課自始至終教師都沒有放棄主導作用。

一、在尊重“主體”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閲讀教學是有一定目標、指向的閲讀活動,不是無目的的消遣性閲讀,需要教師的引導。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沒有放棄主導作用,而“主導”的形式又不是教師的泛泛而談,而是用幾道與文本內容緊密聯繫的填空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練有所得。如從第一道填空題中學生髮現了由於對狼的捕殺而造成森林遭到破壞,而破壞森林的“禍首”是誰?學生又從第二道填空題鹿的數量的增加以及最後的減少中發現是“鹿”。鹿不僅破壞了森林,也殃及到自己,第三道填空題讓學生明確了狼和鹿數量的變化與森林的命運之間密切的關係,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明確自然界的生物總是互相制約、互相依存的,一旦失去平衡,就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因此必須保護生態平衡的道理。

二、拓展思維,促進表達,引導學生實現自我建構。

閲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檢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習閲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在《狼和鹿》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教者在引導學生潛心讀書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創造性地複述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再現凱巴伯森林毀滅的一幕,因此,在複述中有的學生從“狼”的身份複述,有的學生以“鹿”的身份複述,有的學生以“獵人”的身份複述,這就充分運用了閲讀反思和閲讀批判等技術讓學生閲讀課文後對所理解的內容進行回味和再思考,並用自己的經驗和積累形成新的觀點,對閲讀內容進行評判,達到深層次辨析閲讀材料的思想感情及藝術特色。

三、適當延伸,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在這堂課的最後一環,教者讓學生運用課堂上學得的方法,擴讀了《獵狗和狼》這篇文章,從課內走到課外,並以此作為課文的補充,這正如新課標中指出的“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教學目標

1.在“談話導入”中,交流心路歷程,分享彼此的感受。

2.在“誦讀詩歌”中,初步感知詩歌的魅力,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3.在“親近語文”中,初步瞭解整本書的大概結構,明確學習任務。

二、設計意圖:

讓學生初步瞭解並喜歡上語文老師,也漸漸地愛上語文課。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認識老師

1、師簡單自我介紹:我姓徐,名新保,我是一位愛讀書、愛思考的老師。

2、初步認識一下學生:能像我這樣的,來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3、依次出示課件,師生交流。

課前,你心目中想象的語文老師會是怎樣的一位老師?

課前,你心目中想要一位怎樣的老師來成為你的語文老師?

現在,你初步認識徐老師後,心中想要説些什麼呢?

(二)誦讀詩歌,激發興趣

1、課件出示:

三年級的天空

今天,是九月的第一天

一張張可愛的笑臉

從八月的家中匆匆趕來

來到美麗的實驗國小,

從此,

踏入三年級明亮的天空

書寫新的傳奇。

2、自由讀讀,指生讀,師生合作誦讀。

3、師:今後,將爭取每節語文課,花三分鐘時間,來誦讀這樣的詩文。

(三)瞭解大概,親近語文

1、認識封面:仔細看看語文書的封面,説説:你看到了些什麼?

2、讀讀目錄:

認真讀讀語文書的目錄,説説:

(1) 這本書一共有幾篇課文?標*號的有幾篇?標△號的有幾篇?

(2) 認真讀讀課題,你最喜歡哪些課文?為什麼?

(四)提出要求,準備學習

1、擁有一本新華字典或詞典等學習工具。

2、準備三本簿子:日記本;練筆本;摘錄本。

3、準備一、二本自己喜歡的課外書籍。

4、認真讀讀“預習”單、“複習”單,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方法。

……  ……  ……

(四)佈置作業,練筆表達

在“小練筆本”上,寫上二、三段與“老師、語文”內容相關的話,題目自定,也可以是:

新來的語文老師

語文《開學第一課》

我的語文老師

難忘的一節語文課

……  ……  ……

【附】

課後反思:

語文《開學第一課》,純粹的語文老師與兼任班主任的語文老師,有着不同的做法:有的喜歡和學生聊一聊假期裏的收穫,有的習慣講一講新學期的要求,還有的進行一些常規教育……但不管説什麼、做什麼,老師們都是抓住開學第一課孩子們的興奮勁兒,呵護他們對新學期的憧憬和熱情。

《國小語文教師》的編者也説:“開學第一課,是我們和孩子們的美妙相遇。小心守護這份美妙,以最具創意的儀式,把最重要的,也是最動人的願景,融進每一個孩子的心裏,融進這一學期的每一天。”

9月1日,是我和實小三(7)班可愛的孩子們的第一次面對面的接觸。面對實小的孩子們,我內心的壓力特別大。我拿什麼來讓孩子們喜歡上我,愛上我的語文課呢?我長得不夠英俊、帥氣,我沒有動聽的歌喉,也沒有特別的才藝,教學基本功(普通話,書法,繪畫等)素養也很差。我只能靠努力、思考,精心設計出精彩的課堂教學,並用幽默、智慧的語言,來博得學生的歡心,從而,漸漸地喜歡上我的語文課。

因此,我昨天花了大半天的時間思考、設計,製成課件,並於今天下午第二節課,作為一個純粹(不做班主任)的語文老師,用心的演繹。從課堂呈現來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漸漸接受我,喜歡我,愛上我的語文課。

一節課下來,我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

1、有個別學生朗讀有問題,在初步朗讀詩歌時,搖頭晃腦,好似情感全投入進去。

2、多數學生傾聽意識不強,當一學生在交流發言時,多數學生在交頭接耳,漠不關心。

3、有可能自己長期教高段,語速較快,語句較豐富,甚至(對剛入三年級學生)有些生僻,個別學生跟不上教師的節奏,或聽不太懂老師所要表達的意思。

這些問題,我得想個法子,慢慢的改變。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緊扣特點,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語言活潑優美、樸實真摯,沁人心脾、撼人心絃。文章主要寫家鄉五月的田野是孩子們的樂園,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美麗迷人的五月、純樸可愛的鄉村孩子的喜愛。文章情景交融,物隨情移,不枝不蔓,相得益彰,讓我們瞭解到農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那濃濃的鄉土氣息。

結合新課標,以及本單元文化主題“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我確立本課教學目標是: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生字,理解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初步感受作者寄情於景的表達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田野五月的自然美,感受五月的田野是孩子們的樂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獨立預習,查閲資料。

2.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感受文章表達的情感。

3.理清層次,品詞析句,想象情境,自讀感悟。

根據教學目標和課文內容,我確立的本課教學重、難點是

(三)教學重、難點:

1.感受田野的美麗迷人及田野是孩子們的樂園。

2.在閲讀中品味文章優美真摯的語言,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物隨情移的表達方法。

結合本課的內容特點,我打算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二、聯繫實際,説策略:

閲讀感悟法:在閲讀中,尊重學生閲讀的個性化,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談感受,情中研讀,讀中感悟,悟中美讀。

讀議結合法: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和學生討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計劃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認讀生字,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接下來我詳細説説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四、情景交融,説過程。

我預設的教學過程共分四步:

(一)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孩子們,上節課美麗的田野風光讓我們心情愉悦,留戀往返。這節課我們將再次走進五月的田野,與作者一起欣賞五月田野的美麗,與孩子們一起分享童年的歡樂。(先板書:17 五月的田野)。

(二)邊讀邊畫,品讀感悟

自讀感悟,勾畫體會

這部分內容我以自讀為紐帶,設置中心話題為:你從哪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快樂?請畫下來,用心體會體會,然後再讀一讀,也可以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交流。

彙報交流、個性解讀

在進行這一教學步驟時老師尊重學生選擇內容、彙報方式的權利,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理解,以讀為媒,引導學生反覆品味課文,邊讀邊體會,邊讀邊想象,瞭解到農村孩子們的童年生活,感受到那濃濃的鄉土氣息。

在描述田野自然美這一部分中“在五月的田野裏,它們散發出陣陣清香。在燦爛的陽光下,它們甜甜地笑了。”田野中的事物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富有靈性而詩意盎然,洋溢着泥土的芬芳。彷彿我們就置身於五月的田野中,產生了奇妙的感受。這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所在。學生可能提出很有價值的問題:“麥子和豆莢為什麼會笑呢?”為了讓學生的理解更全面,我引導學生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笑”字,表面寫的麥子和豆莢的快樂,而實際上卻更表現了鄉下孩子們的快樂。此時學生享受在語言所帶來的美妙中,然後我再巧問:你彷彿還看到怎樣的景象呢?為學生運用語言提供機會。

在講述田野就是樂園這一部分中,進行想象力的培養和語言訓練。讓學生抓住孩子們在田野裏活動時的.感覺的詞語,如“真舒服”、“撒着歡兒地跑”、“心裏真高興”等想像着孩子們在田野裏忙碌的情景,體會到孩子們高興的心情。假如你就是在田野中的孩子,你會做些什麼呢?接着引導學生從孩子們簡單的“野炊”中,感受到鄉下孩子們的淳樸和對生活的熱愛。此時學生入情,入境,真切地感受到了田野的美麗風光以及孩子們在田野中的快樂。

為了讓學生把自己心中豐富的感受用讀盡情宣泄出來,我輔以多媒體將農村田野的迷人風光展現在孩子們的眼簾,把學生帶到在田野裏享受勞動樂趣的美景中。然後配樂美讀並嘗試背誦全文,讓孩子們的心與作者一起跳動,一同品味着快樂的田野生活。

為了讓學生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體會作者語言的淳樸、真實。我引導學生結合書上76頁插圖,再次品讀全文,把田野的美麗風光和孩子們的快樂久久地留在記憶中,把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鐫刻在自己的腦海裏。

(三)深入探究,昇華情感

還能從課文哪些地方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樂?請你再次走進課文,走進五月的田野去尋找答案。

通過再次細讀課文,使學生明白“農村的孩子餓了,自己拿出鍋和米做飯吃,困了就躺在草地上睡覺。”這些都是鄉下孩子們獨有的生活,他們能在生活中找到樂趣。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田野生活帶給孩子們的快樂,以及生活在田野中的孩子們的樸實可愛。

(四) 課外拓展,積累語言

“得法於課內,增效於課外。”教學一定會結束,可是課文中所帶給我們的純樸、真切的農村生活,讓我們每個人都為之嚮往。因此我推薦孩子們找一些有關農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詩歌,如《少年閏土》《水鄉的孩子》讀讀、背背、積累優美的語言,讓快樂的童年生活永遠留在孩子們的記憶中。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教材簡析】

《花鐘》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説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講觀察後的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時間是不同的。並形象例舉了牽牛花等9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説明這個發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開花時間與温度、濕度、光照有關,與昆蟲的活動時間有關;最後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濕度、密切、關係、嬌嫩、適宜、適應、昆蟲、傳播、植物學家、陸續、大致”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讀懂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4、學習運用多樣的句式表達。

【教學重點】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對一些句子嘗試換一種説法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一個意思。

【教學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激發興趣

1、板書“鍾”,你都見過什麼鍾?

2、今天給大家帶來了花鐘,想去看看嗎?課件出示:瑞士大花鐘圖片

(出示日內瓦大花鐘)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最著名的日內瓦大花鐘,

面各色鮮豔的花,爭奇鬥豔,芬芳迷人。它座落於瑞士這個“花園之國”。這個花鐘不僅美觀,而且能夠報時,今天咱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題目就叫花鐘。

文中的花鐘是什麼樣的?它是怎樣報時的呢?讓我們趕快來讀讀課文吧。

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二)、學習生字,掃除學文障礙。

1、誰願意當小老師帶領大家來讀這些詞、搶讀、開火車讀。

2、請同學們在觀察這些生字,你覺得哪個生字難寫,你是怎麼記住它的。

着重知道左右結構的字,例如:“濕、嬌”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醒、致”左右寬窄差不多。

3、要求在字貼上每個字描兩遍。

(三)、再讀課文,學習寫作方法。

1、看來生字同學們都學會了,那誰願意來讀讀課文。其他同學一邊聽一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指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

(課文寫了許多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花開放時間不同的原因)

2、那課文中都寫了那些花,他們都是在什麼時間開放的呢?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來畫一畫,讀一讀。

(1)找一找花鐘裏藏着哪些花?

(2)看圖,認識花,感知花的美麗。

一起説花的名字,相應出示花的圖片。這麼多美麗的鮮花,同學們想欣賞一下嗎?

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鮮花朵朵、爭奇鬥豔,好看,美麗等等)

(3)默讀課文,想想這些花是怎麼開放的?(出示課後題)填空

(4)你喜歡哪個句子就讀給同學聽聽,相機指導朗讀。

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為什麼喜歡這一句,做動作,指導朗讀。

豔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

為什麼喜歡?帶着表情,指導朗讀。

還有哪種花笑了?(曇花)

曇花含笑一現,從含笑一現中你知道了什麼?這麼美的頃刻間,我們多想留住它啊!指導讀。

這兩種花的笑是我們看得到的,有一種花是在心裏笑呢。(萬壽菊)齊讀。

欣然是愉快的意思?“怒”在字典中有兩種解釋,(出示解釋),你們覺得是哪一種?齊讀出花開的氣勢

睡蓮從夢中醒來指導讀。還有哪種花也是剛剛醒來?(煙草花)指導讀。

月光花舒展開自己的花瓣

請大家做一下舒展的動作誰再讀讀這句話。

6、再來讀這一段,下面讓我們一起感受這些花兒的美麗吧。師生接讀。

7、比較“凌晨四點,牽牛花開了,五點左右,薔薇開了,七點,睡蓮開了……”和書上的寫法,哪種寫法好,為什麼?

小結:同樣表達一個意思,可是呈現的語言效果卻大相徑庭,往往同一個意思是可以用同義詞或不同句式描述的。

例如説:牽牛花是從形狀、顏色上進行描述的;而“曇花、睡蓮、煙草花”是着眼於開放的時間;“月光花”是從姿態上進行敍述的,這些花它們各有各的長相,各有各的姿態,各有各的性情,從多種角度進行的描寫,會受到意想不到的語言效果。

(四)、課外延伸,培養寫作能力。

1、同學們看這段話最後,還有一個特殊的標點,是什麼號?他告訴我們

什麼?

你們在課下蒐集了哪些花開放的時間呢?請你們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並試着用書上的語言來形容一下。看哪一組的語言最美。

可以仿照書中第一段來寫。

第二課時

一、回憶引導生疑

1.複習第1自然段,引導生疑:出示各種花開放的時間,引導學生回憶誦讀課文第1自然段。

為什麼這些植物開花的時間會不同?植物學家進行了研究,有什麼發現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請默讀第二段,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聯繫課文,你能猜測“夜來香為什麼在晚上八點左右開放”嗎?為什麼大多數花在白天開放?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聰明的植物學家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的像鐘面一樣,就是我們看到的花鐘。(出示)

2、比較句子:“我看到什麼花開了,就知道是幾點了”這句話對嗎?文中用語言怎麼敍述的?

課件出現句子:齊讀“你只要看看什麼花剛剛開放,,就知道大致是幾點鐘”

兩組句子有什麼不同?“剛剛”可以去掉嗎?為什麼?“大致”還可以換成什麼詞?

3、是啊,作者用詞非常準確,這個看似用來表達模糊意思的詞語,實際反映了客觀事物真實的狀況,反映了科學家遵循客觀事實的態度,文中還有幾個這樣的詞語,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找一找。

課件出現詞語:大概,左右,往往,有……的危險

4、體會朗讀第三段。

四、再讀全文,總結拓展

1、再一次有感情朗讀全文,找出你喜歡的好詞佳句

2、師總結:作者之所以能寫出這麼精彩的文章,是他留心觀察,不斷探索的結果。我們也要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好習慣,發現探索美麗的大自然。

五、作業:

1、觀察一種事物,把觀察發現記錄下來。

2、自己動手製作一個“花鐘”(在鐘面上寫上花朵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