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9.65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在學習《稍複雜的方程(二)》之前,學生已認識字母表示數的意義作用,並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和等式的基本性質,並能運用它解簡易方程。這一課時是對前面知識的提高深化,也是列方程,解方程內容的深化,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也是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及對學情的把握,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訂為:

二、説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初步學會列形如ax+bc=d的方程解決一些簡略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培育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接洽。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定為:學會解形如ax+bc=d的方程。教學難點定為:列方程和解方程

三、説教法學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了激、導、探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帶着問題學、在探索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學習目的。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渠道,根據教學要求,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部分: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內化,拓展創新——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四、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創設了一個“學校舉行運動會”的情境,接着向學生出示問題:為了給運動員加油助威,我們班買了10個鼓掌板和20個拉拉球,已知每個鼓掌板3.5元,每個拉拉球2.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在這裏我主要是讓學生説出數量關係)接着出示圖片説:運動員比賽很辛苦,所以老師還給他們買了水果。再提問:你從圖片中獲得了什麼信息?(蘋果和梨各買了2千克,共花了10.4元,已知梨每千克2.8元)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提出學習目標:

(1)、根據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列出比較複雜的方程解決問題。

(2)、求比較複雜的方程的解的方法。

並板書課題:稍複雜的方程(二)

讓學生熱情投入到解決問題中來。提出學習目標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有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總結失敗原因,發揚成功經驗,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構

這一環節是是本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這樣的幾個小環節。

1、獨立探究

讓學生獨立嘗試列出比較複雜的方程解決問題,我會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便於學生思考解答。

2、小組合作,集體反饋

我把學生分成4個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方法,再各組派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3、教師講評,優化算法

在解答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幾種算法,有的直接列算式,有的設未知數列方程,我對他們的方法都給予肯定。但是及時引導他們,直接列式計算比較麻煩,引導他們進行算法優化。我再根據他們的回答進行板書:

設蘋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把小括號看做一個整體,先同時除以2)

在這個階段,我讓學生平等參與學習,討論。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探索解決和計算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揮了合作學習的作用。使學生的探究能力、自學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三)鞏固內化,拓展創新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後,還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因此我讓學生做了多種形式的練習。

1、單一練習題

在這裏我設計了三個方程,讓學生進行計算。(老師這裏也有三個方程,你能幫我解決嗎?):

2×3.2+2x=18.4

5x-4×1.25=7.5

2(x+1.5)=8

2、鞏固練習題

接下來第二個練習,我讓學生完成課本練習第1、第2、第4題。第2題要求學生看懂圖意,列出方程,同樣用算術法解答。第四題讓學生交流討論,列方程解答。這些練習有助於學生掌握數量關係,培養學生根據具體問題的特點,靈活選擇比較簡單的算法,進而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第四部分是回顧總結,完善認知。最後請學生談一談,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從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一起總結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1、首先讀懂題意,理清數量關係,找出等量。

2、根據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3、求解。

4、驗算並寫出答語。

五、説板書設計

稍複雜的方程(二)

設蘋果每千克為x元,則

(2.8+x)×2=10.4

2.8+x=5.2

x=2.4

(把小括號看做一個整體,先同時除以2,再求出未知數x的值。)

這節課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簡潔明瞭,突出重點,抓住特點。使學生很容易記住列方程和解方程的步驟。最終達到概括、鞏固、提高的教學目的。從而不斷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總之,整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上力求體現:數學的教學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一理念。在學習方式上力求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理念,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在教學評價上:我不僅關注計算方法的得出,更關注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知識的學習過程。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本節課內容: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三角形的面積》。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與意義。

三角形面積計算是在充分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對這一部份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並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學會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加深對三角形與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繫的理解。

3、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的教學理念與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要,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方法與過程:引導學生經歷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探索過程,理解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操作來獲得知識。引導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參與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全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

 二、説教法與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發展。

本節課運用實驗操作法,引導法,講解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 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演示、討論來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小組討論等方法獲取知識,進行總結。然後收集信息並處理信息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這節課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並結合農村國小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複習與新知識聯繫緊密的舊知識,讓學生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以及複習三角形的.特徵揭示課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組展示、交流。

3、討論問題。

①分得每個三角形的面積與原圖形面積的關係?

②分得每個三角形的底和高與原圖形的底和高的關係?

4、引導學生分析歸納,解決問題。

5、教師歸納總結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三)、知識運用

首先、運用公式解答教材例2,找中、差兩名學生上黑板板演計算過程,老師集體訂正。其次、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多媒體出示不同等級的練習題,學生練習鞏固。

(四)、教師課後小結。

(五)、佈置作業。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視圖與投影”是《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的內容,在不同學段有着明確的要求。第一學段是在二年級上冊,讓學生初步瞭解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逐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只是讓學生觀察具體的實物,為以後學習觀察較為抽象的幾何圖形作準備。第二學段是在五年級上冊,使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通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通過拼搭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和推理能力。第一第二學段分別要求“能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到第三學段才正式學習投影和三視圖的知識。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第一學段的教材中展示了三名學生分別從前面、側面、後面觀察一個恐龍玩具的情景圖,下面給出從這三個方向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判斷這三種形狀分別是誰看到的。使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初步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學生無論選擇了哪個觀察點,觀察到的只是物體的其中一部分,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形狀進行綜合,才會形成這個物體的完整表象。通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已經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較為抽象的幾何形體,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使學生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位置關係和形狀。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的目標是這樣定位的。

1.使學生體驗到在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面,一次觀察最多隻能觀察到長方體的三個面。

2.通過觀察、想像、操作等數學活動,能夠而且學會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一個、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五年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但他們的概括能力較弱,推理能力還有待不斷髮展,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夠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一個、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難點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從三個不同方向進行觀察的方法。

二、教具、學具準備和過

1.教具、學具的準備

要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具和學具的準備必須充分。在這節課上,我準備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體,學生也準備了相應的學具,供學生觀察。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而自主地獲取新知,從而感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

2.教學過程

觀察、想像、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貫穿整堂課,讓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地、實實在在地進行觀察和操作。而不是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來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親自思考。並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啟發。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

1.教學例1。

通過觀察長方體物體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所有的面;使學生能夠辨認從正面、左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時,分以下兩步進行。

(1)提供長方體實物,讓學生站在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説一説自己看到的是哪幾個面。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且發現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長方體所有的面,而最多隻能看到它的三個面。

(2)指導學生分別從正面、左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方向看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觀察時,通過學生的示範,使觀察姿勢不正確的學生明白自己為何很難只看到一個面,強調視線要垂直於被觀察物體的表面。使學生明確,這裏所説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對於觀察者而言的。讓學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説一説自己從這幾個方向看到的分別是什麼圖形。

2.教學例2。

例1是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個物體的,例2是觀察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組合。進一步學習從不同方向觀察兩個物體的位置關係和形狀。先讓學生分別觀察球體和圓柱,説説看到了什麼形狀。再把兩個物體放在一起,讓學生想像一下,從不同角度看,分別是怎樣的。最後根據學生的描述,出示形狀進行驗證。

三、教學研究重點

本學期的教學研究重點是空間與圖形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本節課不僅設計了觀察活動,而且設計了需要學生進行想像、猜測和推理進行探究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例如,教學例2時,教師呈現球體和圓柱的組合形體,讓學生學會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兩個物體的位置與關係時,學生根據頭腦中已有的從不同方向觀察這些立體圖形所得到的形狀的表象,結合這兩個物體的位置關係不斷在頭腦中對這些表象進行組合和調整,最後再通過給出的形狀進行驗證,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早上好!

今天我執教的《真分數和假分數》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在分數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真假分數,拓展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是一節全新的概念課。可要學生識記它的概念並不難,但概念的教學不應以概念獲得為目的,不能為教概念而將概念具體化——也就是説不能先有概念定義,再去尋找使之具體化的材料、實例。因此不能用機械的方法讓學生識記概念內容,而應通過具體的分數抽象出真假分數的概念,進而有效地拓展運用。基於這樣的思考和理解,本節課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及特徵,瞭解假分數的產生過程。

2、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及特徵。

3、結合具體情境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理解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意義;突破難點:理解真假分數特徵。我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三個“一”。

遵循一個規律:——概念形成的規律。

本節課的設計就是在遵循學生對概念認知的發展規律基礎上,利用“數形結合”,凸顯先“過程”後“對象”的認知順序,充分理解概念。藉助數軸和圖形理解真分數、假分數與1的關係,將概念深化。

真假分數概念的形成,本節課分4步走:

1、就是通過填四分之幾這個分數了解學生起點。用圖形表示出來,以瞭解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運用圖片建立假分數的表象:通過怎樣表示5/4?讓學生產生了認知上的矛盾:1個單位“1”不夠時,怎麼辦?讓學生在辨析中明白5/4的意義。

3、在分類活動中構建真分數與假分數模型。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4/4”到底劃到哪一類中,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最後產生看書的必要性。

4、完善概念的認知。數學概念一旦形成,既要通過練習鞏固概念,更要關注概念外延的有效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從數軸上判斷真假分數的特徵.從找規律中,拓展對真分數概念的認知,藉助特殊的假分數,理解假分數有大於1,也有等於1的情況。尤其是最後的題組練習。從最基礎的分類,引導發現,再到用字母表示,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將具體、繁多的分數提升到“b/a”這一個分數表示形式,把書教薄,將知識系統化。

滲透一種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

在課的'開始階段讓學生用圖形表示出相應的分數,這裏是第一次藉助數形結合的思想,通過圖形讓學生直觀的理解5/4,感受假分數的產生過程。圖形與分數的一一對應讓學生初步感知真、假分數與1的大小關係。第二次藉助數形結合的思想是利用真假分數在數軸上的位置,再一次感受真假分數與1之間的關係。同時藉助數軸的讓學生感受真假分數“無限”性,這裏話雖沒挑明,但學生已能感受到了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個數都是無限的。

培養一個習慣——全面思考的習慣。

我們的孩子在思考問題時往往習慣於唯一答案,不會全面思考問題,更不善於分類思考問題。因此在含有字母的分數中,除了完成判斷的同時更注重分類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從小接觸不確定因素——a/6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讓學生學會全面的思考問題,課堂中我充分發揮評價語的導向作用,使學生學會從不完整到完整的表述。這個環節的教學時間的比重是比較大的,為的就是將學生思維不斷提升,從形象的呈現分數判斷到讓學生形成抽象的符號化思想。

總之,我認為概念教學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因此,我力求在概念建模後層層遞進,不斷地進行延伸,拓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完善概念的理解認知,進一步使概念變得立體豐厚。

以上只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想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內容

“視圖與投影”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在每一學段要求不同。第一學段是“能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第二學段是“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第三學段是“正式學習投影和三視圖的知識。所以在本冊教材中沒有給出視圖的概念,而是採用“從不同方向觀察”的表述。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通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3、通過拼搭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教材的編寫特點

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不僅設計觀察活動,而且設計了需要學生進行想像、猜測和推理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呈現從不同方位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得到的三個圖形,讓學生用正方體搭出相應的立體圖形。這就要求學生要根據已有的圖形的表象,不斷在頭腦中對這些表象進行組合和調整,最後再通過拼擺進行驗證,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

四、具體編排

例1

通過觀察小藥箱的活動,説明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所有的面;使學生能夠辨認從正面、左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建議:

(1)提供相應實物,讓學生站在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説一説自己看到的是哪幾個面。使學生體驗到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且發現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長方體所有的面,而最多隻能看到它的三個面。

(2)指導學生分別從正面、左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方向看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

(3)注意:①提供給學生的實物要足夠大,觀察時,視線都要垂直於被觀察物體的表面。②使學生明確,這裏所説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對於觀察者而言的。③還可以讓學生從右側面和背面觀察這個物體,描述所看到的形狀。

例2及“做一做”

通過讓學生觀察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組合的活動,學會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前面學生學習的都是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個物體,這裏是進一步學習從不同方向觀察兩個物體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教學建議:

(1)讓學生根據頭腦中已有的從不同方向觀察這些立體圖形所得到的形狀的表象,結合這兩個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行判斷。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提供相應實物,讓學生通過觀察進行判斷。

(2)讓學生實地進行觀察,檢驗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3)做一做呈現了從正面觀察兩個物體得到的一組圖形,讓學生判斷可能是觀察哪兩個物體的組合得到的。“根據從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判斷是哪兩個物體”要比“給出兩個物體,辨認從某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所要求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更高。教學時,可以將練習八中第2題作為基礎,引導學生先想一想這兩個立體圖形可能是什麼,並根據這兩個平面圖形的位置進行猜測,再驗證。

例3及“做一做”

呈現觀察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一個簡單立體圖形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立體圖形。

教學建議:

(1)讓學生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

(2)讓學生用4個小正方體在小組中擺出不同的立體圖形,再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觀察。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比較,並認識到從同一角度觀察不同形狀的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也可以逐步提出要求讓學生進行拼擺,例如:用4個小正方體拼擺,先使從正面觀察這個立體圖形得到的圖形與例題中的相同(會有無數種可能);再使從左面觀察到的圖形與例題相同(也有無數種可能);最後,使從上面觀察到的圖形與例題相同(只有一種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提問“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了嗎”,使學生認識到僅僅依據從一個或兩個方向看到的圖形不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教師還可以增加小正方體的數量,進行類似的活動,但注意數量不宜過多。

(4)做一做呈現觀察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的組合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學習辨認從不同方位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可以讓學生直接判斷,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實物幫助學生判斷。

(五)教學建議

1、準備好必要的教具和學具。

由於本單元有大量的觀察和拼搭等活動,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套相應的學具。可以結合實際,指導學生自制學具。

2、注意讓學生真正地、充分地進行活動和交流。

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想像、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要讓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地、實實在在地進行觀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來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親自思考。並應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啟發。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教材説明

眾數是在學生學習了統計初步知識和平均數、中位數的基礎上,根據《課標》對國小數學內容新的要求,而安排的一種新的統計量的學習。它在統計中有重要的意義,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

二、學情分析

眾數對學生來説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的認知基礎:在前面幾年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的統計知識,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數據的能力,已經能夠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中和統計圖、表的觀察中,獲取信息,並進行簡單的分析。另外,學生還具備了一定的觀察,發現規律的能力。這些知識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們教學中應當利用和開發的。

三、教學目標

根據自己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課我擬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讓學生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中理解眾數的意義,學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的方法。

2、在具體情景中,理解眾數的實際意義。體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之間的區別。

3、認識眾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統計知識的價值。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眾數的.意義,學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的方法。體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之間的區別。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實際生活的情景中、數學的活動中體會眾數的實際意義。

四、教法與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並且結合本校的科研課題,更好的體現生命化課堂的特點,提高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教師創設情景,學生參與統計實踐,觀察分析,合作探究,聯繫生活理解眾數等措施,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而使教師轉變角色,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結合課題進行進一步説明。

五、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和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這一教學理念,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五個環節來完成: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認識眾數

首先讓學生看兩則公司的招聘廣告(出示),然後引出一個人想應聘,但不知該選擇哪一家?讓學生分組討論一起來幫幫他。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同學們紛紛出謀劃策的同時,教師出示兩份公司員工工資表,(出示)再讓學生們幫忙選擇?並談談理由?我想通過一組數據讓學生試着用平均數、中位數等統計量來找出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並加以板書(平均數——整體水平;中位數——一般水平)教師適時鼓勵並引出課題——眾數(集中情況)

第二環節:依據情境,理解眾數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我分兩個小環節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讓學生試着來選擇合適的身高,讓學生對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三個統計量再次進行討論,然後得出眾數的選擇——整齊美觀。

為説明一組數據中眾數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設計了“找眾數”環節:(出示)選擇了兩班同學英語聽寫競賽的成績,其中第一組是有兩個眾數的,第二組是沒有眾數的。這樣學生對眾數就會有進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環節:在分析比較中體驗,應用眾數

1、分析三個統計量的特點。

下列幾種情況一般使用什麼統計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較兩個班的學習成績,應該選取。

A.平均數B.中位數c.眾數

(2)在演講比賽中,某個選手想知道自己處於什麼水平,應該選。

A.平均數B.中位數c.眾數

(3)要統計同學們最喜歡的動畫片,應該選取。

A.平均數B.中位數c.眾數

2.123頁,做一做。通過對五年一班同學視力統計表的分析和對問題的解答在生活中應用眾數。

第四環節:迴歸生活,體驗應用

出示生活中的數學,有關均碼的介紹,拓寬知識面。讓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濃厚興趣。

第五環節:全課小結,課後延伸

談談這堂課的收穫,加深整堂課的理解。

六、板書設計

眾數

眾數(集中情況)

平均數(整體情況)

中位數(一般情況)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打電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十冊P132頁的教學內容。本堂課結合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合唱隊在假期接到一個緊急任務,老師要打電話儘快通知到每個隊員。讓學生幫助老師設計一個打電話的方案,並從中尋找最優的方案。通過這個綜合應用,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學生分析】 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中教材安排了有關優化思想的學習,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教學目標】

1.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培養歸納推理能力。

2.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優化”、“化歸”的思想。

【教學重點】尋找打電話以及類似問題的最優方案

【教學難點】發現規律,培養歸納推理能力

【教學設想】

1.合理使用教材,遵循課本教材。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教材採用通知15人來探究方案和規律,這個數據太大,難度較大,從幾次試教證明教學效果不好,本教學設計改用從通知7個人比較簡單的數據入手,更符合學生知識儲備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夠更好地使學生得到發展。

2.在“比較”中“優化”規律。

本課時在尋找打電話的最優方案過程中,學生由於知識水平的差異,設計的方案也不同,如有“逐個通知”的方案,有“分組通知”的方案,當然也會出現“所有人不空閒”的方案。通過對這三種方案的展示點評與縱向比較,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且體驗到方法的多樣性與優化思想。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通過“要通知500個人需要的時間?”這個問題,讓學生對發現的規律進行橫向比較,從而體驗到翻倍這一規律的價值所在,同時也在比較中優化了規律。

3.在“遊戲”中體驗規律的存在。

本節課,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我特意在二個地方設計了“遊戲”這一環節。首先是在課前談話過程中,和學生一起玩“找朋友”這個遊戲,一方面可以緩解學生的緊張感,另一方面可以初步滲透“打電話”的規律,為解決本節課的難點服務。其次是在理解最優打電話的方案的時候,通過表演這個方案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地理解這個最優方案的形成過程,主要是照顧到班級後20%學生對這個方案的理解。

4.多樣練習,滲透“化歸”思想。

所謂“化歸”,可以理解為轉化和歸結的意思,一般我們都理解為“轉化”思想。理論上理解為“化歸”方法是指數學家們把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歸結到一類已經能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中,最終獲得原問題的解答的一種手段和方法,簡單地説,化歸就是問題的規範化、模式化。

本節課主要是圍繞“打電話”展開,探究“打電話”過程中的最優化方案及隨之而產生的規律。像這樣的規律不僅藴藏在“打電話”這一事件中,其實生活中的許多地方都有這一規律的存在,“打電話”只是這些事件的縮影。因此,在練習中,我呈現的是有關植物生長方面的練習和實際生活中“找朋友”這一遊戲的練習,將這兩個事件中藴藏的規律轉化到“打電話”這一事件上,讓學生運用已經知道的規律使問題得到解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課的開始,我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想辦法通知7個人,,這是個緊急通知,怎麼辦?學生會考慮到許多現代通訊技術進行通知,這時教師就提出如果用打電話的方式進行通知,而且每分鐘可通知1人,一共需要幾分鐘呢?怎樣通知呢?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設計電話通知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我考慮到讓學生理解這個內容本身是有一定難度的,對書本的例題做了適當的修改,將15人,改成了7人,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適合學生的'知識基礎。

二、探究活動,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讓學生在展示自己設計方案的同時,與其他同學的方案進行比較,讓他們從逐一通知到分組通知的比較中感受到方案的優化過程,從而擦出智慧的火花,由此而猜想“要通知到這7個人,時間最少要幾分鐘呢?怎樣設計呢?”幫助學生找到最優的通知方案,一方面通過遊戲理解這個方案的優化所在,另一方面為班級後20%學生理解這個方案服務。

三、探索規律,應用規律

探索這個最優方案中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學生突破這個難點,我首先以遊戲做鋪墊,通過“如果再多給你1分鐘,最多會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消息呢?”讓學生產生猜想,在圖示和遊戲的基礎上學生會驗證自己的猜想,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這個方案中規律的存在。其次,讓學生在表格中發現規律。學生在以前已經

接觸過找規律這個知識點,並且也有了找規律的一些技能,因此,他們憑藉已有知識會發現表格中所藴藏的規律。再次,通過歸納、優化規律,讓學生體會到每一次通知到的人數是前一次人數的翻倍!

在應用規律的時候,我通過設計基本練習、重點練習、拓展練習等幾種形式的練習,既深化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規律,同時也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平均數的應用(二)部分推測整體”是五上統計章節內容,平均數是統計學中最常用的一個統計量,在應用中,平均數除了可以用來比較同類數據的整體情況,當需要“大數據”的整體情況時,我們一般還可以用部分平均數來推出整體的水平,或者用來歸納、分析、預測全體的情況或趨向。

二、説學情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均數的概念、計算以及簡單應用的基礎上教學的,之前,學生還學習過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有了一定的分析、描述統計數據的能力。通過本節課串聯的問題情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數來推測全體的情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中,理解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整體情況的方法。

2、初步體會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全體的情況時選取的部分樣本要具有代表性。

3、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算整體的情況。

教學重點:理解利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總體數據情況的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利用部分平均數來推算整體的情況。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大致劃分為為三個環節,即談話引入,探究方法、深入探究,合理應用、實踐體驗,鞏固新知。

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以下特點:

1、為學而教的學習內容組織。第一環節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與數學知識的自身特性入手,創設情境,引發認知矛盾衝突,激發學生內在探究學習動力。

課始,設計幫小巧解決“瓜農難題”和“花農問題”這兩個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瓜農問題”:我們的小夥伴小巧今天遇到了難題,你們願意幫助她嗎?我們一起來看看,瓜農有一批西瓜,大大小小共500千克,還給你提供了工具稱稱,怎樣才能又快又比較精確地推測出這批西瓜大約有多少個呢?有什麼好方法嗎?“花農問題”:一塊20xx平方米的鬱金香,如果以市場平均每支鬱金香3.00元計算,這片鬱金香能收穫多少元?你能幫他比較準確地推測出來嗎?圍繞着“怎樣又快又準確地估測出整體”這一核心問題,打破學生的認知平衡,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揭示數學概念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在對比中完善問題解決的策略第二環節在學生初步掌握整體推測部分的方法後,媒體再次呈現“瓜農”和“花農”問題,通過提問““兩農問題”在解決過程中的相同之處?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策略,再交流、歸納、補充,完善對此類問題解決的策略。

在學生掌握方法後,畫風一轉,又給出一道“精密零件”的.例題,“求精密儀器的總重量?”預設學生“中招落馬”:隨機挑選幾個零件,求平均重量。20xx×平均數,引導學生重新審題:“精密零件”個個重量相同,直接稱一個,乘20xx即可。此處設計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再次引發思考:什麼情況才要用部分平均數去推測整體。

3、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第三環節鞏固階段的習題設計從判斷到應用,如情景辨析(1)用10月1日到7日上海迪斯尼樂園的平均日客流量來估測十月份這一個月的總客流量。

(2)學校捐書義賣活動,老師隨機選出五年級10個同學,用這10個同學平均每人捐書的數量估測全年級同學捐書的總量。

(3)廣播操比賽,把我們班級的男生按照廣播操隊伍排列後,用前5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來估測我們全班男生的身高情況。

通過辨析用部分平均數推測整體是否合理?學生內化新知。

應用環節,解決廢紙問題,結合學生實際,滲透環保教育,綜合性較高,有利思維磨礪。

整個練習應用環節,我嘗試讓學生去分析辨析,不僅要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還要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比較、思考,從而對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總體水平有更深的認識。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縣一小的一名數學教師,名叫趙振華。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長方體的認識》。

一、説課標:

長方體的認識是“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中“空間與圖形”的一個內容,《標準》把空間觀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空間與圖形”主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的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空間觀念是創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沒有空間觀念,幾乎談不上任何發明創造,所以明確空間觀念的意義、認識空間觀念的特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對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本節課的內容是從平面圖形向立體圖形的一個過渡,所以本節課的內容十分重要。

二、説教材:

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是國小數學人教版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第一課時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以及對長方體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深入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起始課。但在以前學生只是直觀形象的認識。本節課是學生研究立體圖形的開始,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的基礎。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有一定難度。本節課就是要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來進一步掌握長方體的特徵,是接下來繼續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重要基礎。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長方體的特徵。難點是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會畫長方體。建立空間觀念。這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關鍵。

三、説學情:

學生在國小低年級已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已能識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在前面幾冊又逐步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特徵及周長和麪積計算方法,為本課時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同時,通過前四年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學習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為本課時學習提供了經驗支持。但是由於學生是初次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圖形,空間觀念比較差,所以教學中要在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讓學生在動眼、動手、動口、動腦、動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獲取成功的體驗。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掌握知識的內涵,轉化為自身的能力。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四、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徵,知道各部分的名稱。

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經歷長長方體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探索發現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觀察、操作和思維能力,滲透學習目的性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建立空間觀念,會畫長方體。

五、説教法:

創設情景、引導探究,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六、説學法:

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主要採用講授法、觀察發現法、以及操作實踐、思考交流、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形式。並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各種實物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採取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七、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各種形狀的物體,如:講桌、文具盒等,我們一起來先來欣賞幾組圖片。(課件演示)從圖中,你發現了那些形狀?邊看邊想它們在外形上有什麼相同點?

生:都是長方體。

師:看來同學們對長方體有了一定的瞭解。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長方體?(生舉例)

師:這節課我們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長方體。一起來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師:拿出你們準備的長方體模型,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有什麼發現?

生:有平平的面,還有邊、角。

師:長方體這種平平的面叫做長方體的面。兩面相交的邊叫做稜。三條稜相交點叫頂點。

2、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1)師:長

方體的面、稜、頂點有哪些特徵呢?同學們從長方體入手,去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發現在小組內相互交流、討論。

(2)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交流。

預設:生1:我們發現長方體有六個面,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生2:長方體有12條稜,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

生3:長方體有八個頂點。生4:…生5:…生…

3、概括長方體的特徵。

師:剛才大家發現了長方體的特徵,你能運用所學解決課本28頁的這7個問題嗎?(視頻展示台出示書28頁的表格。學生分別回答這7個問題。)

4、認識長方體的立體圖。

師:(出示課件長方體)你最多能看到這個長方體的幾個面?你看到了哪三個面?哪三個面看不到?(上面、前面、右面)

師:我們把所看到的這個長方體根據透視原理畫下來就是這樣的。(媒體演示)這就是長方體的立體圖形。

師:大家會認了嗎?試一試。

師小結:以後,我們要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長方體,要根據長方體的特徵去分析。

5、畫長方體

師:同學們都學得非常認真知道了長方體的特徵,那麼大家會畫長方體嗎?

畫長方體步驟:1、畫一個平行四邊形。2、畫出長方體的高。3、連線。

6、教學長方體的長、寬、高。

(1)、師:同學們剛畫出了長方體,那麼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麼特點?

師課件展示後,學生彙報。

(2)、大家想不想親手製作一個長方體的框架呢?把你思考的結果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彙報。

(三)、聯繫比較,生活拓展

1、量一量墨水盒(教科書、鉛筆盒)的長、寬、高

2、練習五第4題.

(四)、課堂小結

師:本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穫?

師:今天這堂課研究了長方體。帶着今天的學習,下課自己再研究一下好嗎?

(五)、作業做一個長方體模型。

(六)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面:6個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長方體稜:12條,互相平行的稜長度相等

頂點: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