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優秀的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17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優秀的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的説課稿

優秀的説課稿1

説課是反思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教師教學元認知能力的重要環節。此次説課可歸為課前説課,是對教學設計實施以後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預測。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我説的課題是拉薩的天空,本課是蘇教版國標本(送審稿)第五冊的一篇閲讀課文。文章以清新凝練的語言描繪了拉薩天空藍的特點。總課時安排為2課時,本課為第二課時,是一節精讀感悟課。

一、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需要

(1)學生起點分析

作為三年級的學生就語文學習已有了這樣的知識能力的儲備:在工具書的幫助下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學會了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等等。但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起點不一樣,學習個性和風格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未知和神祕吸引人們去探索事物,而拉薩對於學生異是好奇嚮往的對象,由此學習關注程度值得期待。學生通過上網瀏覽、圖書閲讀蒐集有關的拉薩資料,在第一課時交流相關信息,瞭解到拉薩位於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拉薩因日照時間長而成為日光城;他們知道了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始建,是舉行佛事慶典的場所,是拉薩、乃至整個西藏的象徵;等等。這一切説明他們已經對拉薩有了初步整體的認識,具備一定的心理接受度。

(2)學習目標分析

a、知識和能力目標:在音樂、圖片及相關説明的幫助下,學生對拉薩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認識。

b、過程和方法目標: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以同桌議讀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體精讀、賞讀中積累語彙,獲得言語美感

c、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體驗與感悟中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起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2、教學任務

《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寫到: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利於他們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所以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是琅琅書聲。作為寫景美文,只有讓學生以聲如文、讀中賞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讀是本課的重點。拉薩對學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繪拉薩天空的詞語又是雋永深刻的。如何讓學生建立起感性認識,理解課文語言中的意藴和情感是本課的難點。

3、教學環境

從教室的選擇到師生關係以及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教師的教學心理狀態,都是教學環境的組成部分。其中師生關係是教學環境中的一種重要的軟環境,所以教師是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進入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情境中。在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輔助下,學生很快進入情境,有效地體驗與感悟。

二、教學策略分析

課前播放富有濃郁西藏風情的音樂,使學生潛移默化地進入情境。讓學生觀看一組電子幻燈片,並配以詩化的語言加以説明,引領他們去簡單瞭解有關拉薩的地理、歷史及文化背景,喚起他們學習的情趣。

揭題後便是教師範讀課文,希望以自身的情緒狀態能感染學生,讓學生頓覺拉薩的天空真藍、真美讓他們帶着這樣的體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讓心靈與文字發生碰撞,並通過語言來抒發感受。

接下來學生先畫出有關描寫天空藍的句子,仔細閲讀後與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體欣賞圖片,更好地理解課文描繪的意境,通過交流補充和朗讀感知語言,在讀中解疑,又在讀中獲得言語美感。這種美感包含在言語所指的內容上,即拉薩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還包含在言語的形式上。具體表現為課文遣詞造句在風格上有質樸的美,那裏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象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貫穿全文;在節奏上有整齊對仗的美,如有貼着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明潔。在手法上又用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這湛藍的天空就是聖地的窗簾勾勒出簡潔的美。

學生在反覆吟讀,解疑中,藉助形象發揮想象,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學生口唸心誦,感受清新優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圖景,體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讀,期待學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課文的語言,也悦納這種語言,課文語言藴涵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相通、共鳴。

最後欣賞一組不同時候的拉薩天空的圖片,讓學生得到完整的認識,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兒,我要珍惜保護她!

三、結束語:

上這堂課有個美好的願望:在琅琅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不僅能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還能感受和再現文章的情思美感。學生在思維與情感的強烈震顫中體驗美!

優秀的説課稿2

一、説教材

《趵突泉》是四年級下期語文教材的一篇選學課文。作者老舍用濃墨重彩介紹了趵突泉的美與趣,讀了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全文以“假如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美”為文眼,向讀者展現了趵突泉泉水清鮮而純潔,大泉晝夜翻滾、生生不息,;小泉活潑可愛、善變有趣的動人畫面。文中單單一個“冒”字就值得我們反覆品讀、欣賞;值得推敲直至存入腦海,所以,我在本堂上主抓這個“冒”字來教學,讓學生體會趵突泉獨一無二的特點—冒。

老舍是位語言大師,他用生動、純熟、富有表現力的筆觸把晝夜冒湧的泉水展現在讀者面前。教學這篇課文,就要從詞中品句,句中品文,文中品法,從而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來感受句子的意思,進而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根據我對我班學生的瞭解,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礎,但對文字所藴含的內在實質的把握還是較浮於淺層。因此要讓學生憑藉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聯想,來理解文中所描繪的趵突泉的特點以及感受它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説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認知水平,我綜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來理解課文,瞭解濟南名勝趵突泉的特點,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美的情趣。

2、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和理解表達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説教學方法

1、説教法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於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靈活運用合理地進行多種教法的優化組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點撥;運用自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採用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從讀中去理解,從讀中去領悟。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一種愉悦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着眼點和落腳點,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2、説學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本課時教學,我讓學生充分地讀,讀後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再進行彙報,通過這些環節讓學生了解鯨的生活習性,在學習鯨的呼吸這部分內容時,我還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以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在學習鯨睡覺這部分內容時,我還讓學生通過想象,然後在電腦上畫出它的樣子,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我還不以學生學懂這篇課文為滿足,更以這篇文章作為知識的窗口,讓學生從多方面去了解鯨,於是我讓學生進行網上閲讀,通過大量的閲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最後讓學生進行交流,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收穫、感受,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四、説過程

本課的教學設計依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而定。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始終處於思考的狀態為指導思想,教學環節如下:

一、導入新課 揭示課題

出示“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

生朗讀,指導朗讀“趵”

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濟南的三大名勝,今天,我們就跟隨老舍先生一起去領略趵突泉的神韻所在。

解釋“趵”: 跳躍;[水] 往上湧

二、自讀預習 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翻開課本,大聲的朗讀課文,然後説説這是一眼這樣的泉。可以用這樣的句式“這是一眼 的泉”

三、片段選讀 精心開闢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下列語句:

①“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圈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

指名讀 齊讀

你從這句話中讀到了什麼?

抓住句中的“見方”、“偏西”、“ 流向”體會大泉的形狀、位置、流向。

(2)出示句子“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

指名讀 齊讀

解釋“晝夜”、“翻滾”( “翻滾”可以用手勢代替。)

“一年四季,晝夜不停”指大泉永遠不停的翻滾。

讀出大泉的持久和持續不斷。

指導讀 個別指名讀

創設情景讀:當我們站在翻滾的大泉旁的優雅別緻的小亭中,你看到的是:“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

(3)出示句子: “永遠那麼純潔,永遠那麼活潑,永遠那麼鮮明,冒,冒,冒,好像永遠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這樣的力量!”

① 抓住“純潔”“活潑”“鮮明”理解大泉的清淺。

② 抓住三個“冒”理解泉的活力和泉的翻滾。

1).注意“冒”的字形

師:這個“冒”字很特別,上面是個“冒”字頭,和“日”不同的是它要寫得扁扁的,和“曰”不同的是它中間一橫和封口的這一橫既不挨着左邊一豎,也不挨着右邊的橫折。請大家把這個字寫3遍。

2).理解“冒”的意思

師:“冒”是什麼意思?用你自己的話説説。

生回答指可能:往上竄 翻滾 跳躍 奔騰 鑽

3).主幹問題:為什麼作者連用三個“冒”?

師:為什麼作者連用三個“冒”?不急着説,把這一段好好讀一讀,呆會兒我們來交流各自的想法。(學生討論後出現多種説法。)

生可能回答如下:

生1:因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個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個“冒”。

師:(指圖)一個泉眼一個“冒”,三個泉眼三個“冒”,冒,冒,冒。那如果有五個泉眼呢?那就用五個“冒”?冒,冒,冒,冒,冒?八個泉呢?所以,你的説法乍一聽挺有道理,仔細一想,有點牽強。

師:不過,你提醒了大家趵突泉一個重要的獨一無二的特點,就是有三個泉同時在冒。

生2:作者用了三個“冒”,還讓人感覺泉水冒得時間很長很長。

師:讀這段文字,你還可以從哪裏感受到趵突泉冒得時間已經很長?

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趵突泉冒得時間已經很長:“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

師:是啊,這是一眼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的泉讀“冒、冒、冒。”

師:這是一眼永遠不感到疲乏永遠不停息的泉讀“冒、冒、冒”。

生3:作者用了三個“冒”,讓人感覺泉水不斷往上冒,冒得很高,速度很快。

師:説的有道理,根據他的回答來讀一讀“冒、冒、冒”(注意讀時速度快一些,節奏鮮明。)

生4:用了三個“冒”,讓人感覺到這泉水很有活力。

師:説的好,這是一眼有活力永不停息的泉讀“冒、冒、冒”

指導讀

師:老舍先生在濟南生活了七年,明媚的春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炎熱的夏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涼爽的秋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他去看趵突泉,它還是在--冒,白天去看趵突泉,它在--冒;晚上去看趵突泉,它也在--冒。所以數次遊覽趵突泉的老舍在文中這樣寫--(讀)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

學生練讀

學生彙報讀

趵突泉晝夜如此的冒,一年四季如此的冒,十年也如此的冒,一百年也如此的冒,一千年也如此的冒,師:我感覺這裏用三個“冒”,配合前面的三個“永遠”和 “一個好像永遠”,讀起來很舒服,很有節奏感,我們一起在來讀一讀來體會一下老舍先生的語言美。

用“永遠……永遠……永遠……好像永遠……”句式説一句話。

如果説平時的趵突泉是那麼翻滾,好像永遠不知疲倦,那麼,冬天的趵突泉是怎麼樣的呢?

出示句子“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熱氣,白而輕軟,在深綠的長長的水藻上飄蕩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種似乎神祕的境界。”

抓住“神祕”來理解冬天的大泉的美和神祕。

指導朗讀

出示圖片幫助理解

個別指導朗讀

小結:這一段描寫趵突泉大泉的美麗景色,突出表現了平時大泉“晝夜不息地翻滾”和冬天趵突泉的神祕感,使我們和作者一樣感受了大自然的震撼。

四、 自學小泉 感受有趣

文章除了寫大泉的美,還寫了小泉的美,自學課文第四段感受小泉的美。

自學點撥:①小泉湧出的水有什麼特點?

②理解詞語“斜放”“攢”。

③理解並能運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

五、 總結全文 感受文美

《趵突泉》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語句優美、生動、富有詩情畫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了趵突泉的美麗景色,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六、課外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本文的描寫方法寫一篇景物文章來歌頌家鄉的美景

七、板書設計

趵突泉

平時:翻滾 純潔 活潑 鮮明 活力

冬天:神祕

八、評價和總結

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隨時給出評價反饋,課時結束時,教師對本科的內容和目標完成的情況加以總結,激起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1、學生的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

2、從學生的朗讀方面來進行評價,本堂上我抓住學生的認讀和誦讀來對學生進行鼓勵並激發學生的朗讀能力。

3、就文章的描寫方法來總結全文。

優秀的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火燒雲》是冀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寫景之作,著名女作家蕭紅以熱情酣暢的筆墨給我們勾畫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火燒雲圖景。作者以多個不同構詞形式的詞語描述了火燒雲的顏色變化,渲染了紅霞飛舞、瞬息萬變、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觀;而後又描寫了火燒雲各種奇妙的形態,向我們勾勒出三幅動態的畫面:跪着的馬、兇猛的狗、威武的獅子,而且十分傳神地寫出瞬息之間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後不見的變幻過程;學情方面,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三年級學生已經能夠夠掃除生字障礙、讀通讀順課文,抓住關鍵詞語掌握課文主要內容,對課文有一定的理解。

根據以上我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針對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着手,在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字詞教學,整體感知,精讀第一段”的基礎上,將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火燒雲的絢麗多彩和美妙奇異的變化,學習作者在觀察中善於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大膽想象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經歷獨立自學、合作交流、讀中感悟等過程體會作者在寫作上的一些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喚起觀察大自然的興趣,逐步養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另外結合本單元閲讀訓練的重點,我把“瞭解課文是怎樣描寫火燒雲的顏色和形狀變化的”作為教學的重點;把“學習作者運用仔細觀察所得,展開豐富想象描寫景物變化的寫作方法”作為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理念

創設情境,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將“讀”的訓練貫穿於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聽、説、讀、議、寫等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自主探究精神,實現“本真語文”的課堂迴歸。

三、教法學法

雖然説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的方法能夠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根據課程標準中年級學段目標,針對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和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以下教法:朗讀體會法,點撥、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學法是: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

在《火燒雲》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準備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複習引入,回憶美(3分鐘)

1、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課時,我精心設計開場白吸引學生注意,並用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看着畫面背誦課文1自然段。

2、引導學生一邊回憶課文內容,一邊想:“你能用哪一個字來概括火燒雲的特點?”學生會想到“變”字。這時,我就提出統領全文的問題“火燒雲的變化很多,主要表現在哪兩個方面?它們分別有哪些變化?”

3、導入新課,學習課文2-7段。

(設計意圖:再現上節課所學的課文內容,增強學生對課文的印象,激起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興趣)

【二】、多元對話,品味美(20分鐘)

1、自讀感悟。讓學生在讀中思考:

課文寫了火燒雲的顏色和形狀是怎樣變化的?

文中哪些詞句使你興奮,令你心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或一個段,有滋有味地讀讀,還可以寫下自己的閲讀感受。

2、組內交流,同伴互補。

3、小組代表彙報,順學而導,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元對話。(教師相機板書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展開想象。)

在彙報的過程中,重點研讀第2、3自然段,體會課後第3題中重點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第二段主要是品味“燒”字。

“燒”字用得十分精妙,具有多方面的表達功效。

(1)描繪色彩。火燒雲剛出現在天空時的顏色是紅的,但作者不用“紅”字,而用“燒”字。這樣既表現了晚霞如火焰般的紅豔,又避免了與後面的“紅通通”一詞相重複。

(2)描摹動態“紅”只表示色彩,是靜態的;“燒”表示動作,給我們一種動態的感覺。“燒”突出雲色彩的變化。後文所寫的火燒雲的五顏六色、千姿百態,都與“燒”相關。

研讀第三段:分兩個層次感悟火燒雲色彩多、變化快。

A、激發想象,豐富感受。

首先,讓喜歡這段的學生齊讀,其他學生勾出表示顏色的詞語,並想想這些詞有什麼特點?然後,按順序羅列表示顏色的詞,引導學生髮現規律。(紅彤彤、金燦燦是ABB式的詞語,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是兩種顏色搭配在一起,葡萄灰、梨黃、茄子紫是一種實物加一種顏色構成的,更形象化。)接着回憶平常看到過哪些顏色的雲?在彙報交流時,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如,黑漆漆、紫茵茵、白茫茫,雪白、玫瑰紅等,教師相機板書。

B、抓重點詞語“一會兒”,領悟神韻。先用筆把文中的四個“一會兒”加上着重符號,再指名配合表演(老師説動作,學生做),感受“一會兒”表示時間短,變化快。並用“一會兒?一會兒”把學生的表演敍述出來。

4、然後用(連續放映的動畫課件)展示火燒雲色彩變化無窮,美不勝收的景象,配上教師感情朗讀,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火燒雲奇麗無比,變幻莫測的特點。最後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感悟火燒雲顏色多、變化快之精妙絕倫。

3、自學4-7段,理解體會火燒雲形狀的神奇。

體會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快。抓住“一會兒、忽然、接着又來了”等詞語理解;

感悟火燒雲形狀的神奇。抓住描寫“馬、狗、獅子”的句子體會。

展開大膽想象。利用悠揚的鋼琴音樂作為背景,讓學生在動人的音樂旋律中放飛自己豐富大膽的想象力。

(設計意圖:此外在本環節,為體現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學生理解的自然景物美同時,為學生創設一次次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機會,讓學生從中感悟到作者的描寫方法即創作之美。)

【三】、總結昇華,熱愛美(6分鐘)

1、教師總結:作者首先介紹了火燒雲顏色的變化,使我們產生一種置身於色彩斑斕的童話世界的感覺;接着描寫了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在非常具體的描寫中,我們似乎已看到火燒雲的變化,體會到火燒雲的瞬息萬變與美妙無窮;作者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描寫火燒雲顏色、形狀極多,變化極快的特點,把這一自然現象輕巧而清晰地描繪了出來。

2、情感提升:從字裏行間,我們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呢?(板書: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要求學生通過個人展示、集體朗讀或背誦2-7段;

(設計意圖:抓住學生情感趨向高潮的契機,作此總結,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對文章的結構有全面而清晰的認識,對文章的情感有全面而深入的體會,學生也會抒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從而突出重點。)

【四】、學以致用,創造美(10分鐘)

1、教師提問:本文所描寫的火燒雲變化多、變化快,所具有的色彩美,大概連繪畫大師也難以用筆墨來渲染。作者是怎樣把火燒雲的動態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呢?

2、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抓住景物特點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生動準確地描寫景物的變化。

3、佈置作業:觀察大自然中其它自然現象(如彩虹、流星雨等)或者讀一讀相關的書籍,運用本節課學到的寫作方法,嘗試寫一段話,發表在班級博客上。

(設計意圖:佈置通過觀察或讀書的作業,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自然現象;意在體現以生為本和學生學習的高度自主性,讓學生將心中的“美”延續、拓展,我們的大語文觀要無時無刻地向學生滲透,讓他們逐步懂得從生活中感受語文、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本課板書設計如下:

火燒雲

火燒雲上來了——霞光照耀

顏色——多、變化快——天空什麼顏色都有 熱愛自然

形狀——變化快——馬→大狗→獅子熱愛生活

火燒雲下去了——什麼也看不清

(設計意圖:這個板書,既能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又能恰如其分地落實教學重點,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以上是我對這課教學的一些設想,不足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

優秀的説課稿4

一、 説教材

1、教材簡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敍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閲讀和鑑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淨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本文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瞭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閲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4、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註釋,學生可自己藉助註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1)瞭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

(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於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藴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教師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採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説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説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人們常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於本課作者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後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 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後,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遊雲,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瞭解。

(三)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後,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遊,並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鹹: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於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裏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讚頌或敍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餘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並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並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於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鬆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並佈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佈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後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鑑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 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 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段敍述蘭亭集會的盛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環境及景物、天氣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簡潔雅緻,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這些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個“樂”字為基調;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 “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了作者積極的人生觀。接着文章以“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歎,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後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歎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麼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藴涵的積極情緒。

(四)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於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蒐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 :暮春之初

地點 :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羣賢必至,少長鹹集

(一)蘭亭盛會 環境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 :流觴曲水,暢敍幽情

天氣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 :信可樂也

欣於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 終期於盡 悲

(二)會後感慨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覽者

優秀的説課稿5

一、説教材:

《珍珠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文章生動、細緻地描述了珍珠鳥的外形特點及在“我”的愛心呵護下,由害怕人到親近人的過程,揭示了信賴就能創造出美好警戒的道理。

課文字裏行間洋溢着“我”地珍珠鳥的喜愛之情。課文的插圖,着力表現了雛鳥對“我”的信賴,有助於對課文的理解和朗讀指導。要求學生掌握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那種和睦信賴的境界,培養學生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

二、説教法。

本人是剛畢業的新教師,一切都在不斷的探索中,在請教了幾位老師後,大膽進行了教學的嘗試。首先,在第一課時,我儘量讓學生讀課文內容,掌握課文要求會寫,的生字。在初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正音,特別是前後鼻音,和平翹舌音,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節課我在開始的階段,先在課件上出示珍珠鳥的圖畫,讓學生講自己看後的感覺,並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詞語,多讀幾遍,在讀中感受課文語言文字的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瞭解了珍珠鳥的可愛。朗讀的感覺也好了。

接着我引導學生講出,作者對珍珠鳥的感情。然後在課文中找“我”與珍珠鳥相處的語句,並用自己習慣的符號做記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效果良好。在瞭解“我”與珍珠鳥怎樣一步步熟悉的過程時,主要是讓學生自學,從珍珠鳥的動作、表情以及“我”的反應等語句中尋找答案,並通過朗讀來深入體會作者與珍珠鳥的感情,學生學得很投入,朗讀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充分朗讀、理解的基礎上最後引出:信賴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主題。學生有了深刻的感受,學習也就變的簡單而快樂了。在本節課的最後,我設計了徵集愛護鳥類,創造和諧環境的廣告語活動,將課文的學習推向高潮。

三、教學反思

1、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了學習的快樂,在自學的時候,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了深刻的瞭解。

2、教學過程的銜接上本人還是覺得有所欠缺,過渡還不自然,細節的處理不夠精緻,在教師本身的師範性上表現的不到位。特別是朗讀,教師應該把學生不正確的朗讀習慣及時的糾正。

3、課件的使用不是很確切,在製作上就需要修改,另外,在使用上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不夠明顯。

希望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本人的進步離不開你們的指導。

優秀的説課稿6

一説教材

《囚綠記》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本單元所選三篇課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單元教學要求是通過欣賞精美的寫景、品味優美的語言,來賞析文章深刻的意藴。 《囚綠記》是一篇詠物抒情散文,將自然界的“綠”與作家內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描繪了綠的狀態也寫出了作者自身的處境,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之情 。

通過學習本文,學生要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閲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

二説學情和教學目標

我們的學生經過前兩篇課文的學習與薰陶,可以説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領會。本文篇幅不長,且文字不深,學生基本能讀懂,但由於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還比較表面化,他們的閲讀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對文章的象徵意義和含蓄而內斂的情感認知,還難以理解。所以,抓住關鍵語句來理解文章就顯得更為重要了。雖然學生上高一以來,老師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但他們還沒有養成圈點批註的習慣,圈點時往往捕捉不到重點詞句,批註時也缺少個性表現,語言表述也難以做到準確、完整。還需要老師的點撥和引導。

依據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課標要求,制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1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2)指導學生篩選出關鍵語句,學會運用圈點批註的讀文方法

來把握語句的重要信息,體會象徵意義和作者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朗讀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複述作者囚綠的經過,達到

把握全文整體脈絡的目的。

(2)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課文,使學生能夠自

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教學重點 學會圈點批註,理解語句含義,理解“綠”的象徵意義,達到思想上的昇華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徵,歌頌中華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潔魄,寄託了他對祖國自由、光明、復興的熱切期盼。

三 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課堂上對教材的處理做了大膽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課文那樣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標題和文中的幾個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通過批註來研讀,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側重對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力求利用四十五鍾時間讓學生學到一點對自己的發展有用的東西。所以,我將學法及教法確定為:

(1)誦讀法———反覆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圈點批註法———抓詞語含義,理解句子意思;

(4)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5)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並在實施教學中運用這些方法。

四教學過程

1.學案檢查

在課前就設置互動學案,疏通字詞,解決閲讀障礙,瞭解作者的經歷,為課堂的分析打下基礎,並在課堂上互相交流補充。

2.導入

教師給出一組綠色的圖片,指出當一抹綠色出現在沙漠中時,我們感覺到生命的希望;當綠芽衝破險阻綻放綠意時,我們意識到生命的頑強;當無邊的綠色撲面而來時,我們彷彿聽到生命的樂章。綠在視覺上給人以色彩美,在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寧,這也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由此,引出今天將接觸這樣一位非常喜歡綠色的人,只是他鐘情到了極致,以至於將綠色囚禁起來,引出陸蠡的這篇文章《囚綠記》。

這種導入,能營造出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鮮明的畫面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覺衝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刺激了學生閲讀的興趣。

3.講解

首先由標題入手,先列舉幾篇已經學過的課文標題,如《荷塘月色》,分析其對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讓學生探討本文為什麼要以“囚綠記”為題目,讓學生明白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由題入文是很有用的讀書方法。之後指出要想對題目理解得更深刻,還要回到文章中,結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綜合分析而過渡到下一環節。

我圍繞題目,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回到文本篩選出語句做圈點批註,分小組討論、交流批註內容,具體問題如下:“綠”具體指的是什麼?為什麼作者要囚“綠”?“綠”是怎樣被“囚的”?“囚綠”的結果怎樣?在“囚綠”的日子裏,綠藤所表現出的哪種精神震撼了作者?本文的主旨又是什麼?

(在學生圈點批註的同時,老師適當地引導圈點時要注意語句之間的關聯,批註時要做到由表及裏、由此及彼,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既包含了文章的基本結構,又在篩選語句的圈點批註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結合學生學案及教師圖片展示,歸納主旨,即借讚美常春藤“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於祖國的情懷,並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這種圈點討論交流的方法體現了對話教學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閲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閲讀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又是一個指導者。

4.小結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鑰匙,適當的方法,歸納與強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鍛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師生共同合作,按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原則,總結出圈點批註時要抓住重點語句,這些重點語句對我們理解文章的

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文章的藝術特點都很有幫助。

5.學生遷移練習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包辦代替是不行的。而對於學生來説,重要的不是會學,而是會用,將學與用聯繫起來,要給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所以,接下來讓學生對精短美文《遍地黃金》做圈點批註。老師把學生共同批註的地方進行展示,讓他們通過比較、討論,進一步掌握圈點批註的'要領,以此抓住主旨,強化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6.佈置作業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他們健康的個性,使他們形成健全人格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在佈置作業時,要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的作業:結合《囚綠記》重點語句的圈點批註,展開聯想,以作者的口吻寫一段200 字左右的心理描寫,感悟作者此時此景此境的內心感受,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7.結語

悲歡離合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們卻永恆地演繹着生命的故事。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我們也通過圈點批註的方法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讓我們用此法去閲讀一篇篇優秀的作品,去感受一位位作家黃金一般的心靈!

8.説課小結

本課的基本流程為:情境導入—解題—遞進問題解析—小組討論質疑—方法歸納總結—遷移能力提升—作業應用反饋,藉此來實現本課的三維目標。

最後,遵循簡潔美觀、揭示內容的原則,

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囚綠記

陸蠡

象徵 生命希望

綠色 向陽 嚮往光明自由

固執 詠物抒情 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

優秀的説課稿7

各位老師,今天我執教的《船長》這篇課文是法國作家雨果寫的一篇小説。 小説以遇險、自救、殉職為敍述順序,塑造了一位臨危不懼、忠於職守、勇於獻身的船長形象。文章情節感人,文字雋永,思想內涵十分豐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此,抓住課文關鍵詞句,通過朗讀、體驗,感受船長的崇高品質和引導學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我這堂課的教學目標。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開啟智慧。

首先我覺得上這樣的課文,情境的創設十分重要。因為只有教師全情投入,才能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獲得豐富的體驗。這節課我採用了語言描繪和音樂渲染這兩種方法創設教學情境。比如在導入環節時,我用聲情並茂的導入語表現危機到來的緊迫,齊讀船上遇險的混亂局面,把學生一下子帶到了那個可怕的夜晚。學生身臨其境,強化感受,激起了走進文本的慾望。

二、主體探究,培養能力,智慧共生。

教學中,教師捨得留出時間,空間,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我的閲讀策略,通過“找出船長的命令”,自己讀,自己想,深入課文與閲讀材料形成對話,主動捕捉相關信息,深刻體會哈爾威船長為什麼要下達這樣的命令,命令前後的結果怎樣,體會出船長的勇敢鎮定、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高尚品質。

三、抓住細節,思維訓練,凸顯智慧

“言為心聲”,語言的刻畫對於揭示人物性格非常重要。雖然災難突然而至,但是救援工作“井然有序”,這是與船長指揮的“井然有序”緊密相連的。災難猝發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冷靜,首先哈爾威要求大家“安靜”並且 “注意聽命令”,然後 “把救生艇放下去”這是當時最佳的自救方式,接着安排人員的有序撤離,先女人,再其他乘客,最後是船員,“必須把60人都救出去”唯獨沒有安排自己,書上説這是哈爾威忘記了自己,我更傾向於此時他已經抱有“與船共存亡”的想法,因為這或許和古老的“船長榮譽”規則有關。據説,在遙遠的古代,航海是一件十分兇險的事情,它需要大家的精誠合作,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袖——船長,在船上,他擁有極大的權利,為了制約這種可怕但是卻必須的權利,人們規定作為船長,他除了保證船上人員的生命安全外,還應保證船隻的安全,“人在船在,船亡人亡”,這樣船長的權力就不會被濫用,而盡心盡力保證航船安全上了。因此雖然這次沉船的責任並不在哈爾威,但高度的船長榮譽和責任感,使他履行了這條古老神聖的規則。面對災難,他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如此驚人的自制力讓我們欽佩,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和英雄。

“威嚴”的話語顯示着他的堅強, “簡短有力”的對話説明了他的沉穩,有序的安排證明了他的機智。機械師對於機器的損失最有發言權,首先了解船體的傷情,是決定能否自救的第一步。大副在船上的地位僅次於船長,他的話語有一定説服力,20分鐘營救60個人,讓每一個人知道都能撤離,對於遇難者心理的安撫至關重要。“女士優先”這也是西方人引以為自豪的傳統。因此當哈爾威命令打死走在女人前面的男人(包括自己)時,傳統的思維又重新影響到了大家,哈爾威的靈魂也愈顯偉大起來。大家完全被船長先人後己的崇高品格感動了。

四、讀寫結合,發展語言,智慧延伸。

課文最後一段寫哈爾威船長以身殉職,集中表現了他的高尚品質。在這段的處理上,我播放一段音樂,伴着音樂進行範讀、指名讀,齊讀,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使船長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越來越高大,學生情感也得到了昇華。

其次我覺得在強調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偏廢了語文的工具性,所以這節課我沒有忽略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學最後一段時,設計了“船長,你為什麼不和我們一起回家__________”和“不是我不想回家,______________”的説話訓練,學生情動辭發,情真辭切,達到了精神與語言同構共生的美妙境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一系列的訓練,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哈爾威船長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關心船上的每一個乘客的崇高品質,體會到他的高度責任感和誓與輪船共存亡的偉大精神。

總之,這節課我以“感”和“悟”為宗旨,以體驗語言文字為目標,將讀的訓練貫穿於教學全過程,努力實現一個“學生參與度、思維深刻度、課堂效益度”的教學境界,這才是智慧課堂的追求方向。

優秀的説課稿8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金屬鈉及其化合物》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説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金屬鈉及其化合物 》是 大專的《應用化學基礎》中第 7章第 1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化學理論基礎,這為這一章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可以説是駕輕就熟;同時這一章的學習對了解元素化學具有典型的示例作用,能幫助學生樹立元素化學的學習思路,也因為它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所以能進一步增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2. 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金屬鈉的存在形式; 掌握金屬的一般物理通性和金屬鈉的物理特性;掌握金屬鈉的化學性質;掌握鈉的重要化合物及其理化性質;瞭解顏色反應;理解家中使用純鹼發麪的原理;瞭解鈉的應用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總結提煉並連貫表述的能力, 團結協作、善於思考的能力,觀察實驗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 重難點及克服辦法: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金屬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克服:多媒體實驗視頻展示並引導學生討論解答問題

難點: 過氧化鈉的化學性質

克服:由熟悉的金屬鈉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結合多媒體實驗視頻展示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

1. 教學手段:

首先是採用多媒體視頻的方法把金屬鈉的理化性質演示給學生們,同時組織學生討論,通過設置問題引導他們進一步認識金屬鈉的相關性質,克服教學重難點;利用對生活的回顧和觀察引導學生們認識金屬的一般性質和金屬鈉的存在形式,使本節課的知識生動,強化學生印象。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啟發法、視頻演示法 。

應着重採用視頻演示和啟發法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一直在倡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其實,因為這樣使得學生的學習具有主動性和靈活性。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就是堅持這一指導思想,採用:問答法、課堂討論法、啟發法等引導學生自己找出答案。

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

3. 學情分析:(説學法)

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所以在教學中要重視學法的引導。

(1) 學生特點分析:講授對象是大專一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完成了從識記到理解的轉變,具有成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大學生所存在的惰性也是不能忽視的,讓學生們當堂掌握所學知識,利用生動的課堂促使他們聽好課也是必須的

(2) 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高中知識和上學期所學的理論基礎足以應付本節課的學習,只是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要在開學第一節中多引導多回顧。

4. 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食鹽和焰火引入:列舉鈉的存在形式,讓學生們感知到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鈉,從而為後來理解鈉的活潑性做準備。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第一個知識點-----鈉的存在形式

(3)按照存在形式---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順序,繼而過渡到鈉的物理性質。先啟發學生觀察一般的金屬是什麼樣的,引導學生提煉出一般金屬的物理通性,從而推出鈉的部分物理性質。然後播放視頻,引導學生提煉鈉的物理特性。

鈉的化學性質是重點,通過前面的存在形式啟發學生一個詞概括化學性質。接着講:鈉在空氣中氧化、鈉與水的反應,並播放視頻,在播放前提出要求和問題:比如鈉為什麼保存在煤油中,自然界中有單質鈉嗎等等;在講解鈉與水的反應時,要求學生分組,觀察實驗後小組討論,由代表提煉出完整的實驗現象;並給與相應的激勵。

接着講述過氧化鈉,也採用類似鈉的化學性質的方法,即視頻、討論、問答的方式完成教學。

最後補充鈉的焰色反應:通過實驗和生活回顧引出焰色反應的實質

(4)課堂小結:主要是通過放電影的方式回顧課堂重點。

(5)板書:單質{存在、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反應)}

過氧化鈉{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反應)}

焰色反應的實質

(6)佈置作業:以補充筆記為主,另外佈置作業本上的作業來考察掌握程度。

結束語

一 教材分析及教學目標

本章鹼金屬編排在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之後,可以把前一章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知識在此更好地應用,並得到鞏固,也為下一章元素週期律提供了豐富的典型金屬元素的感性認識,本章實質上起到了承前起後的作用。《鈉》是鹼金屬這章的第一節,作為學習高中化學最重要的金屬章節,通過學習鈉能對鹼金屬這章有個大致瞭解。通過鈉的有關性質實驗以及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改進實驗讓學生體驗化學實驗創造的激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我們對元素的學習主要通過學習該元素組成的單質及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其用途,通過《鈉》這節的學習,可以瞭解活潑金屬的一些通性,以及保存方法

二 重點,難點

這一節的重點就是鈉的化學性質——與水反應,還有鈉的物理性質——顏色。難點就是鈉與氧氣在充足及過量時候的反應,還有就是實驗,由於反應速度快,難以觀察,最後就是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三 教學理念及其方法

通過計算機的演示,能使學生看到沒有條件做的實驗。在學習中加入樂趣,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對反應速度快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慢放實驗的動化,使學生能看清楚過程。

2 涉及原子等微觀粒子的結合過程,需要很強的空間想象力,可以通過計算機動畫演示,使反應變得直觀,更 容易理解。

3 對於鈉與水的反應,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可以通過動畫來展示實驗不當造成的後果。

四 教學過程

1 首先通過實物鈉歸納出鈉的顏色、狀態、硬度、密度、熔點、沸點、導電、導熱性等物理性質

2 再以水滅火圖片給學生觀看,然後以鈉放入水中為參比,激發學生的興趣

3 接着老師通過真實實驗,果然如動畫所放,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時教師再適時點撥,使學生在觀察的同時先記住一些知識

3 再通過一些趣味性實驗演示,能更進一步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例如用一裝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黃豆大的鈉的大頭針,瓶倒置使鈉和水充分反應,取下塞子、點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鋭的爆鳴聲,效果得到大大改進。

五 學法分析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教給學生對金屬鈉的認識,掌握金屬鈉的性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歸納物質的性質,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 總結性質,得出結論,佈置作業

最後總結出鈉的一些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例如鈉是銀白色的,其表面顏色是灰暗的,鈉是一種活潑金屬,具有很強的還原性。用線型關係羅

列出來,這樣條理就清晰了,然後再總述一下這節所學的內容,講述的重點及難點。最後佈置2個思考題:

(1)鈉為什麼保存在煤油中?

(2)把鈉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鈉在水和苯間跳上“水上芭蕾”,為什麼?

再講一下鈉的用途。

七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第一節 鈉

一、鈉的物理性質

二、鈉的化學性質

1 鈉的原子結構

2鈉與氧氣反應(條件不同,產物不同)

3鈉與水反應(重點)

優秀的説課稿9

一、説教材。

本節課我教學的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分數的意義,這是一節概念課。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對分數深入學習和探究,認識單位“1”,抽象概括出分數意義,較完整建立分數的概念。通過具體的現實情境,調動學生相關生活經驗來幫助理解概念的內涵。教材首先揭示了概念產生的現實背景,設計了兩幅插圖,前一幅從歷史角度,表現了古人度量物體長度時遇到的困惑,形象揭示了在測量物體時由於得還到整數結果,而產生了把一個單位等分成若干再量的需要。後一幅圖從現實生活中等分量需要出發,給出了兩個小朋友分一個西紅柿、一塊蛋糕、一包餅乾的情境,發現兩個人來平分這一個物體,每人分得的個數不能用整數表示。這樣通過測量與分物兩個實例,展示了分數的現實來源,引入分數,使學生感悟到分數適應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在建構分數意義時,教材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讓學生舉例説明1/4的含義,然後運用適當的圖片、圖示從兩方面來説明,1/4可以是一個物體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些物體四等份中的一份。接着逐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在引入分數單位這個概念時,教材是以“做一做”提供具體實例來幫助學生分析理解的。教材在揭示概念時,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逐層深入地展開概念的形成過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

2、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分數意義,知道分子、分母、分數單位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等活動來理解分數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到數學知識是在人類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產生的。

2、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分數意義及分數單位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單位“1”的含義。

二、説教法與學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進一步明確分數意義,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採用啟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法,並穿插自學、練習,通過直觀觀察思考,讓學生充分感知,再通過分析討論,比較歸納突破了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是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把對學生學法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歸納、概括、遷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質。

三、説教學過程

為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努力構建和諧的課堂,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組織教學的。

1、情境導入。

教學中,我直接引入新課,提出“三年級對我們已初步認識了分數,那分數是怎樣產生的”?然後創設了兩個情景來揭示產生分數的現實來源。從歷史的角度,先創設了古人在測量石頭長度,發現剩下的不足一段,説明分數從那時就產生了。我給出了在現實生活中兩個小朋友平分一個物體的情境,發現兩個人來平分這一物體,每人分得的個數不能用整數表示。通過測量與分數兩個實際問題,從歷史的角度,從現實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發,揭示產生分數的現實來源,使學生感悟到分數是適應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教學時,我先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讓學生通過回憶想象,直觀操作來舉例説明1/4的含義,這也是對三年級學習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得到1/4的複習,同時也為學生創新學習作準備。新知識的生

長點就是讓學生感知也可以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後也可以得到1/4。教學時,我出示了一組一些物體的圖片,讓學生表示出它們的1/4。接着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學生會驚奇地發現1/4可以是一個物體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體的1/4。我就順勢告訴學生這上面例子中的一個物體,一些物體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一份就用分數1/4表示。這也是對教材中小精靈提出的説明1/4的含義的一個完整概括。這種以舊知作基礎,從實例引入,為後續學習提供了具體的感知材料。

教學中,我結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讓學生把對“一個整體”的認識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們身邊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後,可以表示哪一個分數?”我引導學生想一想能不能舉一些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的例子,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打開了,通過合作交流,找出生活中分數例子,並説明含義。接下來教學把“一個整體”抽象成單位“1”,具體來理解單位“1”的含義,這是概括和理解分數意義的需要,也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把單位“1”的認識延伸到生活中去,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些物體,很自然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

有了這些豐富的感性認識,我就引導學生結合單位“1”來説明什麼叫分數?根據學生的認識順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數意義,完整建立了分數概念。接着引導學生對單位“1”、“平均分”,分子分母的含義進行剖析,強化了對分數意義理解,較好突破了難點。

3、鞏固練習,拓展運用。

在設計練習時我也是分層次、有梯度來設計練習。“做一做”設計有兩層意義,既是對前面剛學習分數意義描述的具體化和鞏固,也為以後學習分數單位提供了實例,我結合這道題,引導學生揭示出分子、分母、分數線表示含義。教學分數單位時,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採用讓學生自學方法,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師的講解來掌握這一概念,培養了學生的一種自學能力。

練習第1題兩道填空題通過具體實際來鞏固對分數概念、分數單位的認識,接下來的3題都是藉助直觀開展練習,鞏固分數概念。第

2題表示的是一個物體的幾分之幾,第3、4題是把一些物體看作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最後的小遊戲,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引領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總之,通過本節課教學,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課堂上,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自己建構數學概念,並能自覺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去。當然,本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及時到位,沒能很好處理預設學生成問題等,請領導和老師多多指導。

優秀的説課稿10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篇目是《社戲》,它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社戲》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文中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繪的實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圖景。“我”在事隔三十多年仍然難以忘懷。“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樸真摯的感情和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之前在魯鎮這個“大市鎮”所未曾見到過,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二、説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故事情節,學習閲讀分析小説的方法,能根據小説的特點,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2、引導學生通過圈劃和朗讀的方法,歸納人物形象,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3、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對農家朋友間誠摯的情誼,感受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讚美,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三、説重點難點

品讀和圈劃文章的關鍵語句,瞭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對美好童年的真摯追懷和對故鄉的眷戀、熱愛。

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感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體會文中人物間的真摯情感。

四、説教法

《社戲》課文篇輻很長,這對於第一課時的要求很高,必須在一節課的時間做到重點講解清楚、難點有所突破。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第一課時到底上什麼?通常的上法是按照小説的三要素,首先朗讀課文,理清結構和情節發展。然後評人物、賞風景。這樣的環節我在一個班上的效果不好。在曹老師的建議下,我經過反覆的掙扎和思索之後,我把課堂教學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評讀上。把突破口放在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來把握文章主旨。即對故鄉質樸淳厚的人們的熱愛――“人情美”,和對美好童年的真摯追懷――“童年美”。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經歷。所以我認為從小夥伴們人手可能會更能激發學生對童年生活的體驗,這對於七年級同學來説是容易辦到也很願意去找的。

從內容上説,按理説文章主要內容該寫戲,但文章真正寫看戲的內容並不多。作者用大量篇幅寫了我對平橋村這片“樂土”的熱愛,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莊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偷”豆、剝豆、燒豆、吃豆和事後談豆等事。這樣花筆墨寫,非但沒有離題,而是緊扣主題的。因為《社戲》並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頌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幹。這一點要讓學生在對人物形象深刻剖析的基礎上水到渠成的得出結論,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目標1: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方法:讓學生通過研讀文本找關鍵句的方法瞭解可以從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這兩個角度來表現人物。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圈劃、討論、理解關鍵語句,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目標2:引導學生通過圈劃和朗讀的方法,歸納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 方法:通過略讀課文,圈劃人物描寫的語句,圍繞“文中的我(迅哥兒)最喜歡哪個人物?”讓學生走進文本。再圍繞《學習建議》中“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位”讓學生走進生活,拓展延伸。通過回答:“文中的我或者你這位讀者最喜歡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_(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落實到具體的文本之中)”讓學生走進文本,充分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理解“人情美”“童年美”的真正含義。

目標3:通過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理解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

優秀的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荷葉 母親》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以親情為主題。這篇文章通過描繪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動人場景,歌詠母愛,表現荷葉母親美好而偉大的形象。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學會用心靈跟讀者交流,聯繫生活體悟母愛的温馨,使學生獲得心靈的啟迪,在生活中更加珍視親情。時間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

語文新課標要求:“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根據這首散文詩的特點,我制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真情誦讀,學會感動;學習借物喻人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感悟文本的學習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懂得感恩,懂得回報。

(三)教學重難點

(1)體味散文詩的思想感情,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繫生活,體悟親情,理解借物寫人的寫法。

二、説教法

(一)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才十二三歲,心理不夠成熟,對親情的理解與認識也深淺不一。只要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和情景的創設,對本文的主題理解不是問題,可能對於結尾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寫人,託物寄情寫法的理解需要老師進一步引導。

(二)教學方法

1.情景創設法:本文的感情非常真摯動人,課前再播放感人的音樂和圖片的話,能極力渲染母愛,讓學生入情入境,為理解詩的情感打下感情基礎。

2.朗讀法:因為這篇散文詩感情細膩,語言優美,通過有感情的讀才能更好地體會。

3.設問討論法:用問題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思考領悟,更好地與文本對話、交流;通過討論解決重難點,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積極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三、説學法

葉聖陶先生説:“教,是為了不教。”新課標要求,課堂以生命力還學生以活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一定要關注學情學法,課堂上既要讓學生“學”起來,更要讓學生“活”起來。具體學法安排如下:

1.朗讀法:這是一首散文詩,特別適合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通過讀能夠直觀地品味藴含其中的感情。

2.討論法:學生可以互相幫助,集思廣益解決疑難問題,在合作學習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3.品讀法:能夠專心地品讀文章,品味優美的意境和真摯的情感。

四、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走近“愛”的冰心

1。導入新課:借用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讓學生齊誦一遍。 教師激情導入:是啊,母愛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噓寒問暖,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無言牽掛,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兒女們永遠也無法感恩的情感。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是古今中外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今天,我們來一起走進冰心的《荷葉 母親》,再次感受一下詩人心

底那一份濃濃的母愛情結。

2。走近作者

出示課件。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者冰心尋找那份母愛,感受那份温暖。

(二)初讀,尋找愛的感動

思考:作者感動於一幅怎樣的畫面?找出相應段落,有感情朗讀、體會(加小標題)【荷葉――護――紅蓮】。

探究:

1。設想,如果紅蓮沒有了荷葉的廕庇,結果會怎樣?(像白蓮一樣)找出描寫白蓮的句子,體會聯繫的感情,學習朗讀的技巧(語速緩慢、感情深沉)。

2。相比白蓮,紅蓮是幸運的。假如你是文中的那朵紅蓮,你會對荷葉母親説些什麼?

(四)拓展,書寫愛的感動

習作:冰心説:“你是荷葉,我是紅蓮”,有人説:“如果我是一棵草,您便是一片土”。請你也藉助一個具體的事物,仿照句式,寫一個句子,加深對“借物喻人”的寫法,表達自己對母愛的歌頌。【母親――愛――我】

, 。

(五)誦讀,領悟愛的感動

1。誦讀感悟:在習作的基礎上,讓學生齊誦自己的作品和課文最後一段(“主旨段”)。

2。探究領悟:“心中的雨點”是什麼?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高潮延伸:我們的人生也會遇到許多風雨,那麼你會是風雨中的那一朵紅蓮還是那一朵白蓮呢?為什麼?(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設計高潮語延伸到課外閲讀)

(六)課外拓展

誦讀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一首詩,模仿課文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表現對父母的愛。

(七)結束語

母親的記憶是無暇的,她像一本淵博的日記,記錄着我們的點點滴滴。 母親的目光永遠是高尚的,不容置疑,目光中,透露出慈祥。

母親是綠葉,我們是鮮花,母親用自己無窮的力量為我們遮擋住心中的雨點。

五、説作業設計

1。回家的時候,把課文背給媽媽聽,把自己的愛説給媽媽聽。

2。下載歌曲《母親》,並唱給媽媽聽。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

荷葉 → 紅蓮

借物喻人

母親 → 我

優秀的説課稿12

一、設計理念

略讀課文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細”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學中做到點面結合,粗中有細。精心選擇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細”讀的“感悟點”,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通過有層次、有取捨、有詳略的閲讀,在內容理解、情感薰陶、語言感悟與方法習得上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下面,我就在以上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先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讀

教學目標:

①學會本課的10個詞語,正確理解“琳琅滿目、鱗次櫛比、人流如潮”等詞,會用一些簡單的句式説話,體會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周圍景物的方法。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③引導學生感悟“香港”的美麗、璀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重點:學會本課的10個詞語,正確理解“琳琅滿目、鱗次櫛比、人流如潮”等詞

難點引導學生感悟“香港”的美麗、璀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本課我遵循“以學定教、以人為本、以讀帶講”的基本思路,主要採用品詞析句、品讀感悟法、移情體驗法、整體把握法、想象拓展、延伸生活等方法,具體結合教學過程展開闡述。

四、教學預設

研究了教材、確定了教法、學法,更為了體現我的設計理念,我預設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 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上課伊始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遊嗎?為什麼喜歡旅遊?學生談完感想後播放香港風光片讓學生領略香港的魅力和風情,看完後,請學生用一個詞或句子來描繪看到的景象。學生談感想後補充課題:香港,璀璨的明珠。(創設這樣的情景,給學生一種全新的心靈體驗,讓學生帶着輕鬆,愉快的情緒進入學習狀態,建立了一種和諧、互動的新型師生關係。

(二)自主閲讀,感悟文本

1.自主閲讀,整體感悟。

①自由讀課文,碰到生字詞多讀幾次,爭取把課文讀通讀順。思考:課文是怎樣介紹香港的。教師巡視,讓學生充分地自由讀。【豐厚初讀,能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在初讀環節上,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接觸文本,在與文本充分接觸中自主識字,走進文本,做到“不讀熟,不開講”。】

②交流。通過朗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梳理學生的問題,這些問題都讓學生在進一步的學習中來解決。)

2、品讀第一段,瞭解位置。

學生讀第一自然段,找找香港的地理位置。交流後明白香港的地理位置是亞太地區的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還是購物、美食和旅遊的好去處。教師課件播放並解説。

3、選擇主題,合作學習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根據學生的回答交流:

1、萬國市場:通過讓學生找詞語談來感受來體會香港萬國市場的繁華,並隨機指導朗讀。

2、美食天堂:通過讓學生找詞語談來感受及想象有哪些美食等方式來體會美食的繁華,並隨機指導朗讀。

3、海洋公園:先播放海豚、海獅的表演讓學生説説他們表演的怎麼樣?再讓學生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寫海豚、海獅表演出色的詞,交流後,教師抓住“一會兒……一會兒……、有的……有的……”等重點詞,讓學生來談體會,隨機指導朗讀,之後仿照文中的句式練習説話用“誰表演最為出色,他們一會兒……一會兒……有的……有的……的句式。

4、朗讀,並談感受。(這個環節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地讓學生在美的畫面、美的語言中感受到一種美的情趣,進入一種美的境界,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閲讀,大膽想象,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適時進行語言訓練,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積累了語言,而且更生動了課堂教學。

(三).誦讀體驗,加深理解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畫下來,並背誦,使學生在誦讀中,受到作品的感染,薰陶和啟迪,有助於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四).激趣引申,課外拓展

1、上網瞭解香港的過去。

2、讓學生説一句自己最想説的話。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節課精華的濃縮,它能體現課堂的思路和主要內容,因此本堂課的板書設計力求簡練、明瞭。

優秀的説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早上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魚游到了紙上》,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27課精講課文。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魚游到了紙上》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文中記敍的是作者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聾啞青年,發現他畫的魚栩栩如生,圍觀的人都説他畫的魚就像在紙上游動一樣,隨着作者對他認識的不斷深入,一位勤奮專注、畫技高超的殘疾人形象躍然紙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來越濃,寫成了這篇內容生動、具體的文章。

(二)目標確立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預設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以自學的方式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結合上下文理解一絲不苟、賞心悦目、融為一體等詞的意思。2、讓學生從青年做事勤奮、精神專注中受到感染,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品質;3、學習作者對人物的觀察和描寫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訓練重點,我預設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培養學生學習作者和聾啞青年觀察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方法;難點為:理解魚游到了心裏與魚游到了紙上的意思及兩者間的關係。

二、説教法

教法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全面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設疑導入法、朗讀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方式,讓學生在充分朗讀、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大膽發表見解,從而讓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生成和昇華。

三、説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主探究為基礎,教師要幫助學生架設生活和文本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學過程預設如下五個環節:

(一)設疑導入,激發興趣

從俗語引入:俗話説得好:魚離不開水。可今天呀,這活潑可愛的魚卻遊離了水,游到了紙上。(揭題,板書)對此,你一定會有所看法吧?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談自己心中的疑惑或心中的感受,點燃學生求知慾望的火花,使他們能興趣盎然地主動學習。

(二)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創設自主讀書的情景,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讀前導讀,導自讀方法。告訴老師,你準備怎樣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營造自學思考的氛圍,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讓學生在自己的閲讀實踐中學會讀書。並指導讀書的方法,明白讀書的要求,鼓勵學生潛心讀課文。

2、讀中導讀,導自讀習慣。①導讀正確。指導學生讀準花港、清澈、魚缸、廠徽等正確的讀音。②導工具書的運用。讓學生理解工筆描寫、速寫的意思。這種習慣的養成就滲透在讀書的過程中。

3、讀後導讀,導自讀感知。讓學生感知聾啞青年的形象,以及周圍的人是怎樣評價他的畫的。

以上教學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習慣,學習用多種方式自讀課文,自己去讀懂課文的大意。

(三)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所以針對三次對青年所作的畫的評價,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表格。(點擊課件出示空白表格)然後,我讓學生再讀一讀課文,並劃出這三次評價都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出現的。最後,我採用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教學手段完成表格,根據學生彙報結果整理如下(點擊課件填滿的表格),這樣魚游到紙上出現的次數和情況就一目瞭然了。

第一次是女孩驚奇地讚歎。(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女孩驚奇的讚歎,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到青年人魚畫得逼真。

第二次是作者的描寫。這一環節我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讀一讀、找一找、劃一劃的方法找出描寫青年人畫魚畫得專注、逼真的句子。(點擊課件)在這裏我讓學生當文中圍觀的人、老師當記者,用採訪的方式進行口語交際。我設計這樣兩個問題採訪學生:1、看到栩栩如生的金魚畫,你有什麼話想對青年説呢?2、聯繫上下句你能告訴我什麼是工筆描寫?什麼又是速寫?通過這個記者向圍觀人採訪的情景主要是引導學生感受青年對美的追求,體會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也為解決課文重難點作好鋪墊。

第三次是作者與聾啞青年的筆談。對於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品詞析句的方法引導學生對重點理解詞語。(點擊課件)然後,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三段文字,採用指名讀、比賽讀、範讀、評價讀等多種形式,讀出聾啞青年全神貫注、物我兩忘的境界,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以心感悟文本,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以達到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效果,同時為突破本課的難點,做好情感積澱。

(四)巧作對比,情感昇華

讓學生把課前畫好的金魚畫拿出來,然後我説今天,我把那位青年的金魚畫也請到課堂上來了(點擊課件出示金魚畫)引導學生進行對比,由此感悟到青年的畫得如此的逼真和他本人的勤於觀察、刻苦練習、堅持不懈是分不開的。

這個環節巧妙地將學生由畫外人變為畫中人,變被動為主動,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悟。讓學生明白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道理。青年通過反覆的觀察,把金魚的每個部位每個細微的動作都深深刻在心裏,正因為有了魚先游到了心裏這個前提,才有了最終的結果魚游到了紙上。(板書:心裏紙上)同時,適時地利用關聯詞之所以是因為或只有才來對這兩句加以歸納。然後再以一個問題:文章為什麼不用魚游到了心裏為題?使學生對所感悟的內容有個總結,有個提升。

(五)拓展延伸,展示風采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等語文實踐能力。在閲讀教學過程中,我就開始潛移默化地滲透寫作指導,觀魚時的神態描寫,畫魚時的動作描寫,及作者對青年的外貌描寫。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挖掘材料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揣摩人物內心,產生情感共鳴。我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第6、7、8三個自然段和文中的插圖想象圍觀的人議論的情景,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態、動作等來描寫,並把它寫下來,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板書設計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力求簡單、明瞭,讓學生明確知識結構,體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目的的有機統一:

27、魚游到了紙上

水裏心裏紙上

觀魚愛魚畫魚

語文教學是一門永遠充滿遺憾的藝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如有不足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優秀的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人是一切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為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佈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1、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學生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説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説教法。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更易於接受。

三、説學法。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辯論,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六個環節,分別是:問題——設疑、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演繹——鞏固、遷移——深化、昇華——結束。

第一環節:我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第二環節:從認讀數字6500000000入手,通過以下活動了解世界人口。

(一)資料分析。

培養學生運用文字材料,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計算討論。

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並培養他們分析、總結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長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問題。

(四)換位思考。

讓學生換位成國家人口政策的宣傳員,設計宣傳語和宣傳畫。這樣培養了他們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繪畫能力。

(五)讀圖分析。

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綜合地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節:我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感想。

第四環節:為了激發學生的答題興趣我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競賽的方式進行練習,並對答對的同學進行獎勵。

第五環節:我安排了兩項作業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鄉的人口分佈情況調查

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的目的。

最後我用激情和語言結束全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並播放動畫《夢》,呼籲希望這個可怕的夢不會成為現實!

優秀的説課稿15

一、本節課的設計理念:

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象的藝術,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特別是在激活學生創新潛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於以上認識,我設計了本節課——學唱《木瓜恰恰恰》。

二、教材分析:

本課我所用的教材是國小音樂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1課《木瓜恰恰恰》。《木瓜恰恰恰》是一首稍快而熱情的印尼歌曲。它優美的旋律給孩子們勾畫了一幅印尼人在賣水果的景象,而本課教學正是對歌曲情感的再延伸和發展。本課安排二課時,我要説的是第一課時。

本課的教學目標,包括了我對學生音樂技能技巧的訓練,能力的培養以及品德的教育。通過學習,讓學生能用輕快明朗的聲音演唱歌曲,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辨和想象的能力。使他們的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得到煅煉,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良好情感,從中滲透對學生心靈美、行為美的品質教育。

教學目標:

① 用熱情、歡快的聲音演唱《木瓜恰恰恰》,感受歌曲的歡快情緒和喜悦心情。

② 簡介印尼,瞭解一些相關文化以及“叫賣”的藝術形式。

重點難點:

重點:用熱情、歡快的聲音演唱《木瓜恰恰恰》;

難點: 正確地演唱《木瓜恰恰恰》的弱起小節及切分節奏。

三、教法學法:

1、教法: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教唱、練習、舞蹈等教學法,利用跳唱結合,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美。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等優點,為學生創設一個春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讓學生感受自然的美、音樂的美。針對兒童愛玩、好動的年齡特點,我還採用了音樂表演法,實施了寓教於樂的教學策略。

2、學法:學生自主學習並且自由發揮。採用練唱練跳的手段,讓學生在跳與唱中感受叫賣調。通過分組進行活動,在交流和協作中,加深對音樂的體驗。

四 設計流程:

現代音樂課程標準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它由導入新課、學習歌曲、歌表演這三部分組成。過程如下:

首先導入新課:我是要談話導入新課的,我是這樣説的,大家好,見到你們,我很高興。初次見面,給大家帶來了一段音樂,聽完後大家和我一起動動腳,動動手,目的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快樂。接着播放《木瓜恰恰恰》的旋律,做簡單的律動,讓學生跳一跳感受節奏。最後,切入課題。提問:我們聽到的這首音樂叫《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度尼西亞歌曲,你們對印度尼西亞有哪些瞭解?

其次學習歌曲這裏我共設計了三步:1、導入:教師:以前我們學過多種體裁的歌曲,今天我們在來學習一種新體裁的歌曲——叫賣歌。叫賣歌是民間風俗歌曲的一種,有的只有一句或半句旋律,有的甚至沒有旋律,只是吆喝以招徠顧客。它是在叫賣調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我們經常聽到的有《賣湯圓》、《冰糖葫蘆》等。今天,我們要學的歌曲是課本第34頁的《木瓜恰恰恰》。(板書課題)2、學習歌譜:①學生聽老師範唱歌譜,要求學生注意老師將歌曲劃分成了幾個樂句?每個樂句都有什麼特點?②找出樂譜中的難點(第9、10樂句),並加以分析。③讀節奏(一個切分音),④教唱第9樂句。3、學習歌詞:①讀歌詞(恰恰恰是襯詞,不讀),②學唱歌曲,③指導學生唱好歌曲,④熟唱歌曲。

三是歌表演:①練習恰恰恰舞步。②分組合樂練習。③小組評議

最後是小結,鼓勵學生今後要大膽地表演

五、教學反思:《木瓜恰恰恰》作為一首充滿印尼風味的作品,它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段落清晰,意境深遠,很有感染力,非常適合演奏和創編。同時,這些特點也非常有利於檢驗師生互動情況對於教學效果的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談話、提問的形式導入課題,學生都能夠認真地思考並回答問題。為了表現人們圍坐在水果攤邊,叫賣、選購、品嚐、誇讚水果的熱鬧場面,很多學生還準備了真正的水果,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恰恰恰”處加入的拍手、拍腿、拍肩膀等動作,更是體現了歌曲本身輕鬆明快、活潑熱情的特點。學生們的配合也真正調動了課堂氣氛。因此,不難看出師生互動的程度對於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的實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堂課,40分鐘的教學時間,教師要有所授,學生應有所獲。我認為教學應該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有機配合,它是由多種活動方式有機組成的一個整體。誰都知道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就是指備課:既要考慮教學目標,又要考慮教學手段;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既要注重教學內容,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等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考慮到,然後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就要看師生互動的效果了。在教學過程中,從教師方面講,有講述,有講解,有板書,有分析,有提問,有範唱,有演示等等;從學生方面講,有欣賞,有思考,有提問,有討論,有回答,有模唱等等。如果課堂上能把這各個環節,非常流暢的,完整的,環環相扣的進行下來,那麼就一定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課,也一定會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內容,取得教學效果。

由此可見,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研究者、發現者、欣賞者和參與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有效的師生互動應該是老師服務於學生的學,學生配合老師的教。這就要求老師要能夠及時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態,該導向時導向,該啟發時啟發,該設疑時設疑,該鼓勵時鼓勵,精心創設各種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感受、去發現、去思考,把學生引入到“探究——發現”,“提問——解疑”的主動學習過程中去,增強師生的有效互動。

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潛能是巨大的,在充分互動交流過程中,他們的思維常常會碰撞迸發出絢麗的火花,生成新的更有價值的見解,並從中體驗到自我成功的樂趣。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