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有趣的測量》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82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趣的測量》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趣的測量》説課稿

《有趣的測量》説課稿1

一、説內容選擇的依據

《綱要》中明確指出:“讓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樂趣”。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腳步、小棍、繩子等)作為量具,僅侷限與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活動內容源於幼兒的實際生活,在平時的區角活動中,我們會經常在數學活動角里投放一些很多不同的材料,小棍子、繩子、尺子、吸管、鉛筆等,經常看到幼兒在東量量,西測測的,好象對於這些測量的活動很感興趣。用我們自己的身體,讓幼兒用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來測量,這樣對於幼兒來説會是很有趣的,幼兒可以在整個活動中都通過不停的身體運動,不停的遊戲,來感受測量的樂趣。幼兒自己探索,自己嘗試,這樣幼兒可以學到很多、很好的學習方法,也有利於他們以後終生的發展。因此就產生了今天的這個活動內容。

二、説活動目標的確定

1、嘗試用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測量,並進行簡單的記錄,體驗測量活動的樂趣。

2、知道測量結果與測量工具的關係。

3、學習與同伴那之間相互協商、尊重他人的意見,共同解決問題,體驗與同伴協作的快樂。

活動的重點:探索,學習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

活動的難點:將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

三、説活動的準備

(一)知識準備

1、區角活動:教師和幼兒發現大量可以用來測量的工具。

2、觀察活動:幼兒會使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記錄表格。

(二)物質材料的準備1、事先準備好場地,2、筆、紙、記錄表等

四、説教法、學法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的知識建構必須由兒童通過自己的操作活動去完成,根據幼兒的這一理念,我從幼兒最感興趣的操作活動入手,讓幼兒通過實驗、遊戲、記錄去積極主動的獲得對測量的直接經驗,通過記錄、分享、交流的形式,讓幼兒不斷的積累學習經驗,並且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發現和建構數學知識。

幼兒自主探索活動,必須由幼兒親身經歷,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所以在活動中給幼兒留有較大的自主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活動步驟不宜太細太死,讓他們充分體驗,才能有助於幼兒獲得直接經驗,吸引幼兒,使他們更投入自由進行探索,在分享的過程中,進行自主交流與表達,使他們的零星的經驗得以提升與發展,從而形成測量的基本知識,理解測量結果與工具之間的關係。

整個活動最主要用了探索操作法;因為幼兒愛動、愛問、好學這一特點,讓幼兒自己通過動手、動腦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僅是作為複習,鞏固知識的手段,更應成為幼兒探索知識,尋求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有效方法,這種學習方法符合幼兒思維發展規律,因為探索未知,僅用理解與記憶是不行的,必須進行主動地分析,綜合比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測量的方法和結果。有利於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五、説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去森林小屋玩,可是,我們去之前啊,要幫助老師先解決一個問題,我們要來測量一下從這裏到小屋有多遠,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幼兒自由討論,想出各種測量的方法。這時老師再提出問題。

師:可是,今天老師沒帶任何的`測量工具,我們只能用我們自己的身體來測量,該怎麼量呢?

(設計意圖:幼兒天生就有好強的求知慾,通過教師創設情境,讓幼兒發現問題,激發幼兒主動的參與活動過程,探索發現問題的興趣。

(二)討論與探究:分別尋找測量的方法,並進行講述。

1、幼兒自由探索測量的方法,在幼兒探究時,教師巡迴觀察、指導,適時引導幼兒發現用自己的身體,尋找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

2、並讓幼兒進行演示。

(三)幼兒尋找合作測量的方法。

幼兒通過自己尋找測量方法以後,再通過和別人合作,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助於幼兒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主動去和別人合作。

(幼兒的認知結構主要強調直覺思維,教學中與其指示幼兒如何做,不如讓幼兒自己試着做,邊做邊想,兒童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以探究活動為中介的,兒童獨立摸索,看起來是“浪費”了時間,實際上恰恰贏得了時間,這種探究最有現實意義。探究性遊戲活動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師更多的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四)引導幼兒把測量或者合作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

幼兒將活動的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可也是幼兒最缺少的。幼兒在測量以後用怎樣的方式將自己的測量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的難點。

(五)記錄、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師:我發現許多小朋友想出了許多測量方法,請小朋友把你的記錄表拿過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的測量結果吧,(請幼兒介紹測量方法及結果)還有和小朋友不一樣的嗎?你來介紹一下吧,(幼兒發現結果不同)討論;為什麼小朋友的測量結果不一樣呢?再次測量,引導幼兒發現、探究產生差異的原因。

(將幼兒交流的多種經驗納入到自己的經驗中來,再次驗證,從而使幼兒的能力與知識得到潛移默化的鞏固與吸收)

小結:在測量時我們使用的測量方法不一樣,所以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幼兒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在探索中往往會出現許多的錯誤,作為教師要允許幼兒出現錯誤,通過給幼兒創設一個寬鬆的、自由的環境,鼓勵他們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積極參加討論、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糾正錯誤,讓幼兒的經驗進一步得到提高)

(六)集體合作測量

幼兒利用集體的力量再尋找不同的測量方法,幼兒再次用遊戲的形式來進行測量,整個活動都在遊戲中展開,幼兒充滿了樂趣。

(七)、説活動延伸區角活動: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物體作為測量的工具再去進行測量。

六:説特色:

1、操作性強。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用自己的身體部位當作測量工具,探究很感興趣,通過操作──遊戲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在活動中,孩子在探究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聽覺。

2、活動設計遊戲化:孩子特別喜歡玩遊戲,因為在遊戲中可以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沒有絲毫的壓力。對於個別能力弱的孩子,老師採用集體與個別輔導的形式,並在活動中給他們提供機會,讓能力弱的孩子不會為此而產生畏懼的心理;對於幼兒的新觀點新發現,我總是鼓勵和尊重幼兒的觀點,並共同分享。

3、整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興趣點,活動中,孩子們始終處於自主積極的狀態。活動層次清楚,過渡自然,通過個別量、小組合作量、集體量,使幼兒在與活動材料、教師和同伴的互動中獲得相關經驗,真正體現了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物我交融互動。

我們的這個活動主要體現了《綱要》的以下精神:

1、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注重教育的機智性、趣味性。

2、將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幼兒情感、能力的發展。

3、充分利用了教師和同伴這一重要教育資源,使幼兒獲得的知識經驗更加具體、全面。我想,在我們的精心設計下,幼兒一定會更加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為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趣的測量》説課稿2

一、説內容

選擇的依據《綱要》中明確指出:“讓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樂趣”。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腳步、小棍、繩子等)作為量具,僅侷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活動內容源於幼兒的實際生活,在平時的區角活動中,我們會經常在數學活動角里投放很多不同的材料,小棍子、繩子、尺子、吸管、鉛筆等,經常看到幼兒在東量量,西測測的,好像對於這些測量的活動很感興趣。另外,讓幼兒用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來測量,這樣對於幼兒來説會是很有趣的,幼兒可以在整個活動中都通過不停的身體運動,不停的遊戲,來感受測量的樂趣。幼兒自己探索,自己嘗試,這樣幼兒可以學到很多、很好的學習方法,也有利於他們以後終生的發展。因此就產生了今天的這個活動內容。

二、説活動目標的確定

1、嘗試用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測量,並進行簡單的記錄,體驗測量活動的樂趣。

2、知道測量結果與測量工具的關係。

3、學習與同伴那之間相互協商、尊重他人的意見,共同解決問題,體驗與同伴協作的快樂。

活動的重點:探索,學習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

活動的難點:將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

三、説活動的準備

(一)知識準備

1、區角活動:教師和幼兒發現大量可以用來測量的工具。

2、觀察活動:幼兒會使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記錄表格。

(二)物質材料的準備

1、事先準備好場地。

2、筆、紙、記錄表等

四、説教法、學法。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的知識建構必須由兒童通過自己的操作活動去完成。根據這一理念,我從幼兒最感興趣的操作活動入手,讓幼兒通過實驗、遊戲、記錄去積極主動的獲得對測量的直接經驗,通過記錄、分享、交流的形式,讓幼兒不斷的積累學習經驗,並且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發現和建構數學知識。

幼兒自主探索活動,必須由幼兒親身經歷,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所以在活動中給幼兒留有較大的自主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活動步驟不宜太細太死,讓他們充分體驗,才能有助於幼兒獲得直接經驗,吸引幼兒,使他們更投入自由進行探索,在分享的過程中,進行自主交流與表達,使他們的零星的經驗得以提升與發展,從而形成測量的基本知識,理解測量結果與工具之間的關係。

整個活動主要用了探索操作法。根據幼兒愛動、愛問、好學的特點,讓幼兒自己通過動手、動腦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僅是作為複習、鞏固知識的手段,更應成為幼兒探索知識、尋求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有效方法,這種學習方法符合幼兒思維發展規律,因為探索未知,僅用理解與記憶是不行的,必須進行主動地分析、綜合、比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測量的方法和結果,有利於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五、説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引起幼兒的興趣師: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去森林小屋玩,可是,我們去之前啊,要幫助老師先解決一個問題,我們要來測量一下從這裏到小屋有多遠,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幼兒自由討論,想出各種測量的方法。這時老師再提出問題。

師:可是,今天老師沒帶任何的測量工具,我們只能用我們自己的身體來測量,該怎麼量呢?

(設計意圖:幼兒天生就有好強的求知慾,通過教師創設情境,讓幼兒發現問題,激發幼兒主動的參與活動過程,探索發現問題的興趣。)

(二)討論與探究:分別尋找測量的方法,並進行講述。

1、幼兒自由探索測量的方法,在幼兒探究時,教師巡迴觀察、指導,適時引導幼兒發現用自己的身體,尋找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

2、並讓幼兒進行演示。

(三)幼兒尋找合作測量的方法。

幼兒通過自己尋找測量方法以後,再通過和別人合作,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助於幼兒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主動去和別人合作。

(幼兒的認知結構主要強調直覺思維,教學中與其指示幼兒如何做,不如讓幼兒自己試着做,邊做邊想,兒童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以探究活動為中介的,兒童獨立摸索,看起來是“浪費”了時間,實際上恰恰贏得了時間,這種探究最有現實意義。探究性遊戲活動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師更多的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四)引導幼兒把測量或者合作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

幼兒將活動的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可也是幼兒最缺少的。幼兒在測量以後用怎樣的方式將自己的測量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的難點。

(五)記錄、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師:我發現許多小朋友想出了許多測量方法,請小朋友把你的記錄表拿過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的測量結果吧,(請幼兒介紹測量方法及結果)還有和小朋友不一樣的嗎?你來介紹一下吧,(幼兒發現結果不同)討論;為什麼小朋友的測量結果不一樣呢?再次測量,引導幼兒發現、探究產生差異的原因。

(將幼兒交流的多種經驗納入到自己的經驗中來,再次驗證,從而使幼兒的能力與知識得到潛移默化的鞏固與吸收。)小結:在測量時我們使用的測量方法不一樣,所以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

(幼兒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在探索中往往會出現許多的錯誤,作為教師要允許幼兒出現錯誤,通過給幼兒創設一個寬鬆的、自由的環境,鼓勵他們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積極參加討論、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糾正錯誤,讓幼兒的經驗進一步得到提高)

(六)集體合作測量幼兒利用集體的力量再尋找不同的測量方法,幼兒再次用遊戲的形式來進行測量,整個活動都在遊戲中展開,幼兒充滿了樂趣。

(七)説活動延伸區角活動: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物體作為測量的工具再去進行測量。

六、説特色:

1、操作性強。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用自己的身體部位當作測量工具,探究很感興趣,通過操作──遊戲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在活動中,孩子在探究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聽覺。

2、活動設計遊戲化。孩子特別喜歡遊戲,因為在遊戲中可以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沒有絲毫的壓力。對於個別能力弱的孩子,老師採用集體與個別輔導的形式,並在活動中給他們提供機會,讓能力弱的孩子不會為此而產生畏懼的心理;對於幼兒的新觀點新發現,我總是鼓勵和尊重幼兒的觀點,並共同分享。

3、整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興趣點,活動中,孩子們始終處於自主積極的狀態。活動層次清楚,過渡自然,通過個別量、小組合作量、集體量,使幼兒在與活動材料、教師和同伴的互動中獲得相關經驗,真正體現了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物我交融互動。

我們的這個活動主要體現了《綱要》的以下精神:

1、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注重教育的機智性、趣味性。

2、將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幼兒情感、能力的發展。

3、充分利用了教師和同伴這一重要教育資源,使幼兒獲得的知識經驗更加具體、全面。

《有趣的測量》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屬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計算之後,進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綜合應用,緊貼於生活,對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和作用。

二、目標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使學生體驗“等量替換”的數學方法,發展數學的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感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情感與價值: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合作意識,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三、教學重點: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及計算

教學難點:設計測量方案

教具準備:透明容器、不規形狀的橡皮泥、石頭、大豆、正方體、長方體。

四、學情分析:

五(1)班學生從組成上説,一部分屬於原來中心國小的學生,他們學習認真、踏實、自覺,基礎紮實,好學上進,而絕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各村學和教學班點,基礎差、底子薄、生源雜,學習比較被動。對數學毫無興趣,還有部分學生年齡小,在他們身上還明顯地存在着兒童的天性,好動、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講故事的形式,首先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當中,然後通過動手操作,演示等活動,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學生獨立尋找不同方法和途徑,把枯燥無味的數學變得即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測量”是我設計本節課的兩個着眼點。讓學生從測量規則物體的`體積一下子過渡到不規則的圖形中,思維跨度大,具有挑戰性。怎樣讓學生輕鬆愉快地獲得新知,我採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選取橡皮泥測量,由於學生都玩過,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學生非常熟悉的土豆來測量,由於土豆煮熟後和橡皮泥一樣可以捏變形,也很快能找出結果。③再出現石塊讓學生探索,發現簡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後通過實際應用和發散思維的方式在練習、鞏固的基礎上,結束本節課。

六、教學過程設計:(7個環節)

1、複習舊知,首先複習長方體(正)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説出共用的計算公式。

2、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誰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為什麼烏鴉能喝到水?難道我們人類還不如動物聰明嗎?以其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敢於和烏鴉比高低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這時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塊等物體,從外形上得出規則和不規則體的概念,誰能説出它們的形狀?這些物體、形狀不像長方體(正)的形狀那樣規則,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稱這樣的物體為不規則物體,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板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提示課題。

3、提問:怎樣計算它們的體積,看誰能想出辦法?放手讓學生積極思考方案,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時鼓勱,讓學生大膽探索也是這節課的難點。

①估算;②像皮泥捏成長方體(正);③土豆煮熟後壓成長方體(正);④把石塊(鐵)磨成長方體(正)。

《有趣的測量》説課稿4

一、説教材:

《有趣的測量》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主要是研究不規則形狀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是學生在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而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採取的主要方法是將物體放入水中,通過計算上升水的體積,從而得到物體的體積。從顯性方面來説,這是“等積變形”,那麼從隱性來説,是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學生把握這一數學的轉化思想,不僅可以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也能以此類推,解決一大批這樣的問題。所以,在教學時,不應僅僅停留在知識的顯性聯繫上,更應把這種隱性的數學思想滲透在其中,從而讓學生真正把握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

二、説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特制訂了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活動情境,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究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轉化的數學方法。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三、説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內容實際上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以及受實際條件的限制,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使學生探索並掌握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及計算方法。將難點確定為:設計測量方案。

教學準備:石塊、長方體水槽、水、刻度尺、量杯

四、説教法學法:

依據課標要求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依據學生認知能力和已有知識經驗,本課教學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操作發現法等方法有機融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豐富表象、提升經驗、形成思考。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探索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測量計算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按照以下四個主要環節進行展開:複習鞏固,揭示課題——啟發誘導,探索方法——鞏固應用,深化理解——總結回顧,評價反思。在這裏充分體現出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問題”和“問題解決”的教學與設計理念。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具有較大的自主發展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自主地提出問題,自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一)、複習鞏固,揭示課題

首先複習規則物體的體積計算。以長方體水槽和魔方引入,讓學生談談它們體積的計算方法,從而複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為本節課的知識做好充分的鋪墊和準備。接着再出示石塊,並詢問:“它的體積可以通過測量相關條件,直接用公式計算嗎?”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它與魔方、水槽的不同,引出“不規則物體”,揭示本節課課題。石頭是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學生倍感親切併產生疑問:它的體積要如何計算?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

(二)、啟發誘導,探索方法

本環節我分三個層次進行。

1。自主學習,猜想方法。

獨立思考:你有什麼辦法測量石塊的體積?請用簡要的語言敍述你的'想法。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前先做到心中有數,先有自己的初步想法。

2。結對學習,梳理方法。

學生在自主學習環節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給的實驗器材,同桌兩人選器材,説操作步驟。重點交流體會石塊的體積可以轉化上升、下降或溢出水的體積,明確實驗操作的步驟,體會“轉化”的思想。將這種實驗的方法梳理出來,便為後面的測量計算做好鋪墊。

3、合作學習,測量計算。

現在只有器材:石塊、長方體水槽、水、刻度尺,如何計算石塊的體積?

我安排四人一組交流:

a。實驗時,需要測量哪些數據,如何測量?

b、根據測量數據如何計算石塊的體積?

彙報時,四人一起分工彙報,有操作員,記錄員,講解員等,他們合作展示彙報,最後由組長負責講解計算方法。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測量和計算總結本課的知識要點,並發現測量不規則物體的一般規律。聽了,可能會記住,但是操作了,學生就會理解,理解的知識,學生會印象深刻。

在總結了利用轉化的思想將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規則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來計算時,我突然質疑:如何測量橘子、蘋果等浮在水面上物體的體積?再次激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從而明確了測量時的一個關鍵,就是必須“完全浸沒”在水中。這時,教師補充了另外一種“沙測法”的測量方法,供學生了解,這也許會啟發學生很多思考。

(三)、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填空。

(1)有一個量杯,裏面的水是300ml,當放入一個鐵塊後(完全浸沒),水面的刻度是380ml,這個鐵塊的體積是()。

(2)往一個裝水的量杯里加入兩個完全一樣的玻璃球(完全浸沒),水位上升了12ml。一個玻璃球的體積是()。

(3)一個雞蛋全部浸沒在裝有水的玻璃杯裏,這時有40毫升,取出雞蛋後,只剩下22毫升的水,雞蛋的體積是()。

這三道填空題的設計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提供的幾種水測法的實際計算,加深學生對這幾種方法的理解並學會應用。

2、解決問題我最棒。

(1)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dm,寬1。5dm,放入一塊土豆後,水面升高了0。2dm,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

(2)一個正方體魚缸,稜長為12cm,裏面裝有一些水,現放入10條小魚後,水面升高了1cm,平均每條小魚的體積是多少?

這道題是為了鞏固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道題的練習為掌握較小物體的體積測量奠定了基礎。

3、設計實驗。

怎樣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

這是在第二題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個設計實驗,再次回到“有趣的測量”,讓學生不僅會計算,還要會自己想辦法測量生活中的很多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這也是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的。

練習完之後教師再適時將學生帶進數學萬花筒,感受兩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風采,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增強他們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意識。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講一講收穫、談一談感受,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使學生體驗到成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為學生自主探索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六、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重點內容提綱式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利用不同色彩的區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突出“轉化”這一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