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圖形的拼組》數學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84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圖形的拼組》數學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圖形的拼組》數學説課稿

《圖形的拼組》數學説課稿1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平面圖形的拼組》,它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拼組中的第一課時《平面圖形的拼組》。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知識。

一、教材分析

《平面圖形的拼組》是在上一學期學習了《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辨認和區分所學的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了,本次學習是要通過擺、拼、剪等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一些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間的一些關係。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在上學期已有涉及,並且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緊密隨處可見。學生有比較好的經驗積累和知識儲備,但在做拼組時,學生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思維侷限性,不能大膽的用多個材料多種方法進行拼組,教師要適當引導和示範,激發學生的思維。

三、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課標》中提出的義務教育階段的總目標,及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具體目標,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需要,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與創新的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拼組,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由於一年級兒童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再加上一年級兒童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差。所以,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

五、教學設想

在教學《平面圖形的拼組》這一課中,我結合《課標》中的教育理念,透析教材,把教學劃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通過觀察、操作,體會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徵。二是通過”擺一擺“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平面圖形間的關係,發現圖形中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三是“做風車”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既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又看到它們之間的關係,從而學習用變化的觀點看待事物,感受圖形美。

六、教學流程

新的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遵循這一理念,我設計了情境激趣、舊知導入——預習彙報、構建新知——夯實基礎 發展技能的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情境激趣、舊知導入

新課伊始,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今天班裏來了一位小客人,讓我們用掌聲把它請進來!在掌聲中出示米老鼠圖片,米老鼠又建了一座新房子,邀請同學們去參觀,你們高興嗎?這時出示房子圖片。接着,讓學生觀察説出房子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情境的導入很快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既複習了舊知,又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平面圖形可以拼組成其他圖形。

第二板塊:預習彙報 構建新知

學生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主旋律,提高課堂時效性是完成教學目標的保障,課前預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自主操作空間和探究空間,同時更為優化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基於以上理念,本節課我採用了課前預習,課上彙報鞏固的形式,完成教材中的三個活動:

活動一:探索正方形和長方形特徵

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認識不是一無所知的,只是他們的認知只停留在感性層面,在這裏,我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經驗,讓學生在課前的預習中自主探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邊有什麼特徵?彙報時重點讓學生説清“用什麼方法,知道長方形或正方形邊的什麼特點””學生主要通過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建構,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點。同時,我又通過課件演示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使學生將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認識。

活動二:拼組圖形

學生通過預習數學書27頁例2,對幾個相同的平面圖形可以拼成一個更大的平面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課上我又讓學生動手操作利用課件彙報,鞏固學生的認識。同時我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圖形,要求學生獨立嘗試進行拼組,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並通過作品展示、與同伴交流,由學生自己講解“用了幾個什麼平面圖形拼成了一個什麼圖形”。學生有了充分自我比較和與他人比較的機會,也就有了更充分的體驗和感悟,通過對比不同的拼組方法,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平面圖形的關係,有效的突破了重難點。

活動三:做風車

“做風車”這一活動,關鍵是要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思維的提升,否則就成了手工課。所以課堂中,我把重點放在討論“風車製作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圖形,圖形是如何轉化的?”這一問題上,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彙報。我又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既體會了平面圖形的特徵又看到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如把長方形折成正方形紙是利用了正方形四邊相等的特徵,把正方形紙剪成三角形時,看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關係,轉動風車時,又看到風車所轉動的路徑是一個圓。

第三板塊:夯實基礎 發展技能

檢測是實施課堂優化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本節課的第三板塊我設計了課堂目標檢測,檢測中以闖關形式設計了五個活動:即第一關:快樂填一填。第二關:動手剪一剪。第三關:用心拼一拼。第四關:仔細數一數。第五關:神奇拼一拼。

檢測中前三關,重抓基礎知識的落實,後兩關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以及用數學的能力,符合低年級兒童年齡特點,我充分利用了學生爭強好勝,樂於競爭的心理,以爭奪智慧星的小組合作賽形式進行檢測。既提升了學生自主強化知識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集體主義觀念。

以上是我對《平面圖形的拼組》一課設計理念的剖析與闡述,當然,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所以,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前輩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圖形的拼組》數學説課稿2

【説設計思念】

針對新教材,我在設計本課時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課堂當中,整堂課都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充分的參與中去感悟、去體驗。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圖形的拼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辨認和區分所學的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裏主要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徵,如知道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相等,並感知平面圖形間的一些關係,既不能在上學期的基礎上簡單重複,又不能拔高教學要求。

2.教學目標

要想讓學生喜歡數學,最重要的是向學生展示數學自身的魅力和創造的樂趣,所以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形狀和邊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通過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能夠辨別、區分這兩種圖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體會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徵。

(2)教學難點:平面圖形間的轉換和聯繫。

4.教具、學具準備:

的風車,各種平面圖形,固體膠、剪刀、紙

【教法學法】

我主要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並加以整合,設計恰當的活動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追求教學的有效性。

【説教學流程】

1.談話激趣,引入課題

首先,我將風車作為禮物呈現給一年級的小朋友,趁機問:你知道這個風車是怎麼做的嗎?藉此引出正方形、長方形,並説明本節課要在上學期的基礎上把這些圖形拼一拼,引入課題《圓形的拼組》。

2.創造性地運用電教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本節課的關鍵是在充分利用電教資源的前提下,通過學生動手摺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實際活動,培養學生認識圖形的特點,會拼組一些簡單的圖形。

3.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一談自己這一節課的收穫、感受,然後教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

4.拼圖大賽,課後延伸

課堂最後設計了一個實踐創新活動的拼圖大賽,這一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將一些生活中有趣漂亮的圖案拼在紙上,讓學生既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興趣盎然。教師鼓勵學生課後拼出更多更美的圖案,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自己所學的知識是身邊的數學,是生活中的教學,是有用的數學。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數學課應讓學生動起來,動手操作,動口交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發現,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應是活潑的數學——數學與活動相結合;是生動的數學——數學與電教資源相結合;是親切的數學——數學與生活相結合;是智慧的數學——數學與創造相結合。

《圖形的拼組》數學説課稿3

一、説教材

《圖形的拼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紀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

教學重點與難點:平面圖形的特徵和轉化

教具學具準備:

2張長方形的紙、1把剪刀、1張正方形的紙、1根小木棍、1顆針、20根小棒

教學目的:

1、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二、教法學法

舉例法、實驗法、講解法。

三、教學過程:

第一:引入

賞賜課我們所學的內容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我們來複習一下。説算式讓學生搶答。

隨意的説。

第二:先動手做一個折風車的活動

讓學生體會和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徵。(詳情見教材27頁第一題:沿虛線折一折)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最後讓學生明白:

長方形的特徵:對邊相等。正方形的特徵:四邊相等。

第三:用幾個平面圖形來拼組一個平面圖形。

使學生明白他們之間的轉換關係。(教材28頁做一做)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換:圓變正方形、正方形變長方形等等。

《圖形的拼組》數學説課稿4

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面圖形的拼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辨認和區分所學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和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這裏主要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繫,和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一些關係。本課時的內容是平面圖形的拼組。教材通過讓學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動,體會和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互相轉化過程,如:在做風車的過程中,讓學生先把長方形的紙轉化成正方形的紙,再把正方形的紙剪成做風車葉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風車轉起來的軌跡形成圓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怎樣把一個圓形剪成正方形,教師在處理這道題時,還可以讓學生把剪成的圓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時教材還通過擺一擺、拼一拼的活動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從而學習用聯繫變化的觀點看事物。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正方形邊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

3、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情感目標:

4、通過學生大量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感受圖形美。

(三)教學重難點:

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

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明的基礎。”學生是開放的、有創造性的個體,他們會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和興趣參與課堂的師生交往;他們會用自己的猜想、驗證來豐富課堂,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生命氣息。因此,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數學學習充滿着創造,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進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思考問題的意識。這正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必須的基本素質。帶着這些對新課程的認識,在《圖形的拼組》教學中,我採用猜想、驗證、操作等方法,具體如下:

1、運用猜想、驗證的數學思維方法:

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的特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先大膽的猜想長、正方形邊的特徵,再運用語言引導學生想辦法驗證猜想,從而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感知數學的嚴謹性。

2、動手操作,積極互動法:

教師組織學生動手摺、剪、拼等,運用多種感官理解圖形的特徵和聯繫,在實踐中進行探究性學習,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應用能力。

3、觀察討論、交流合作法: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法,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實效性。

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

出示風車。問:“這是什麼?”(風車)“喜歡玩風車嗎?”(喜歡)“誰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這樣的風車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釘子、紙……)

“用什麼形狀的紙呢?”(正方形的紙)。

(二)探究新知:

師:“小朋友們説的很對,做風車要用正方形的紙,正方形我們上學期已經認識過了,它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回憶一下我們還認識了哪些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

1、探究長方形的邊特徵。

“我們先看長方形(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介紹對邊)在長方形裏上面的邊與下面的邊相對,象這樣的一組邊叫做一組對邊。找找看長方形裏還有哪兩條邊也是一組對邊?一個長方形裏有幾組對邊?”(讓學生指出來)

“請你觀察一下,你認為長方形的對邊有什麼特點?(對邊一樣長)你能想辦法證明嗎?”

教學設想:對於長方形邊的特點,學生已有感性的認識,這一環節,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先激活學生對長方形邊的特點的感性認識。

《圖形的拼組》數學説課稿5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分析:

《立體圖形的拼組》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本課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上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辯認和區分所學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了,這裏主要是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之間以及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間的一些關係。

教材例題是一個拼組活動,要求學生用立體圖形的實物進行拼組,通過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立體圖形拼成一個更大的或其它的圖形,如用2個正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3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狀等等,教材考慮了學生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學生容易操作,容易理解,注重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但要使學生的思維再上一個層次,在腦海裏建立表象,抽象出直觀的立體圖形,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很難,但有了Mp-lab教學軟件操作,就化難為易了,它將抽象與形象相結合,例如:8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體,通過拆分,拼組,將抽象的圖形形象化,使學生初步體會立體圖形間的關係,真正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通過用Mp-lab教學軟件進行拼擺,使學生初步感知立體圖形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1)、 通過用Mp-lab教學軟件操作,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情感目標:(1)、通過用Mp-lab平台進行拼組,感知幾何美和數學美。

(2)、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體會探索學習的興趣。

3、教學重點

由於一年級兒童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要抽象出直觀的立體圖形,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並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級兒童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差。所以,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1)、通過在Mp-lab平台上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立體圖形之間的.關係,以及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的關係。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4、教學難點

教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但難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數學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我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應用圖形的拼組,解決實際問題。

二、説教法和學法

為全面準確地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體現現代教育的根本目標,教師除了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外還要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了:情境導入法;動手操作,互動合作法;獎星激勵法。

三、説教學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師:“同學們,今天,郭老師請來了一位客人,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學生:“想!”我便利用mp-lab出示一張活潑可愛的機器人圖畫,還顯示了機器人的一句話:“小朋友們,你們認識我嗎?”生很快説出“機器人!” 接着機器人説話了“你們知道我是由哪些立體圖形拼組成的嗎?”學生很容易地説出(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球體)

這樣的導入,目的是通過mp-lab展示生動形象的畫面,使學生感到非常新奇,一下子被吸引了,自然地進入到了學習活動中來,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機器人是由哪些立體圖形拼成的是讓學生回憶起以前學過的立體圖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課程的理念是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讓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己。在本環節的教學設計中,我本着新課標提出的“空間觀念的建立必須以學生的親身體驗為基礎”,大膽地調整教材,讓學生充分運用mp-lab的軟件進行操作,大膽嘗試,始終讓學生按自己的意願和喜好來拼組。

這部分內容我分為五個活動進行:

活動一:正方體的拼組

(1)師:“請你用2個正方體在mp-lab的平台上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麼圖形呢?”學生獨立操作,很快得出能橫着拼、豎着拼都成一個長方體,還可以斜着拼,此時進行評價:你是個善於動腦的孩子,目的是用激勵的語言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建立初步的、最簡單的空間觀念。

(2)師:“再請你用3個正方體拼一拼,看看又能拼成什麼圖形呢?”在2個拼的方法上進行讓學生獨立拼組,學生還會説出能拐彎拼,由此可見,運用mp-lab的進行操作,學生的空間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3)師:“老師想用8個正方體拼成一個大的正方體,你能幫幫我嗎?”先讓學生2人一組討論,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動手操作,對不會的學生進行指導。

接着反饋:誰能説説你是怎麼拼的?讓學生邊動手操作,邊説方法。同時進行評價説對了的學生:你是個抽象思維很好的學生,你太棒了!

這樣設計意圖是讓學生人人蔘與到操作中,在操作中感悟用相同大小的正方體可以拼組成其它的立體圖形,感知立體圖形之間的關係。

活動二:長方體的拼組

師:“我們不僅要學會正方體的拼組,還要學會長方體的拼組,你能用4個長方體進行拼組嗎?”學生獨立拼組,反饋出可以拼成一個大的長方體,還可以拼成一個正方體。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感知用相同大小的長方體不僅可以拼組成更大的長方體,還可以拼組成一個大的正方體,突出重點,感知立體圖形之間的關係。

活動三:數一數、猜一猜

1、mp-lab的平台出示用長方體拼組出來的圖形,數一數,老師用了多少個長方體?

2、mp-lab的平台出示用正方體拼組出來的圖形,猜一猜,老師用了多少個正方體?並讓學生説説你是怎樣猜的?

這一活動的設計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在獲得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基礎之上初步感知它們的位置關係及變化,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活動四:動手做一做

用一張長方形紙,你能做出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嗎?動手試試看。由於mp-lab的平台不具備三維空間的功能,所以我就讓學生動手操作。全班展示。

意圖在於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操作,使他們初步體會到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

活動五:小小設計師

1、簡單小結:小朋友們,剛才我們學會了什麼?

2、提出活動要求:小組合作,用正方體和長方體,利用今天學會的立體圖形拼組的知識來當一名小小設計師。

3、提問:你想設計出什麼圖形或模型?

4、小組合作,動手設計。

5、彙報設計的作品。

這一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充分利用mp-lab的平台,放手讓學生去觀察,去操作,去嘗試,做他們想做的,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來經歷多種實踐活動,豐富他們的空間觀念。

(三)、反饋練習,鞏固新知

由於練習六中的第三題一在第二個環節解決了,這裏重點講這一題, 這道題要用到長方體相對的面相等的特徵,因為學生從圖中只能看到長方體的上面、右面、正面,另外三個面看不到,只能根據看到的面來推測。而這個特徵,學生並沒有學過,mp-lab軟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轉的功能,所以我用進行mp-lab的平台進行教學,學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確的結果。

設計意圖:運用mp-lab軟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轉的功能進行教學直觀形象,有助於學生理解面與體的關係。

(四)、總結

因為空間圖形的內容與現實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所以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我力爭把學生的視野拓寬到他們熟悉的生活空間中。在小結之後,我設計了“其實在我們生活當中,也有很多用長方體和正方體,拼擺出來的圖形,想一想,説一説,你都看過了哪些?”這一步驟,還準備了幾幅日常生活實例的情境圖,讓學生回到現實生活中去,用數學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數學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培養孩子們熱愛數學、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教學反思

在立體圖形的拼組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通過充分運用mp-lab的平台進行動手操作、觀察等手段,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在發展了學生空間觀念的同時,使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這節課時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利用MP-Lab培養全體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平時的常規教學中因種種原因限制導致教具、學具滿足不了需要,迫使我們採用分組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在小組學習中,往往只能由一個學生操作,其他同學在一旁觀看。觀看的學生失去了動手的機會,感到索然無味,直接影響到學習興趣,利用MP-Lab教學上課時,每人一台電腦,學生自己點擊鼠標,動手去操作,去思考,去探索,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悄然增濃,真正做到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自主性。利用MP-Lab教學比常規教學更能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

2、利用MP-Lab讓每個孩子得到了不同的發展。新課程標準強調:人人在數學學習中有成功的體驗,人人都能得到發展。在MP-Lab這個平台上,每個學生的操作都是富有個性的,每個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能力與需求得到不同的發展。

3、利用MP-Lab培養學生初步空間觀念

學生在利用MP-Lab操作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的形成,不僅要靠常規教學實現,而且要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動手操作機會,自己動手去畫、移、拼、想,把視覺,聽覺,觸覺,思維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做就能更好的落實教學目標。

上完這節課也給我留下了思考:如何利用MP-Lab平台進行平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演變呢。初次參與這一課題組,對於我來講是個成長的過程,成長中有探索,探索的過程是有收穫的,我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中,MP-Lab平台的將會進一步提高我的教學質量,進一步培養孩子們的綜合能力。

説課:分數除法(一)

一、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

説教材:

本課是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25頁-26頁的內容。這節課的知識基礎是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倒數的認識。教材中呈現了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的共同點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題是平均分成2份,第(2)題是平均分成3份,第(1)題的算式是4/7 ÷2,被除數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數整除的,而第(2)題的算式是4/7 ÷3,被除數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無論哪一種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讓學生在塗一塗、算一算的過程中,藉助圖形語言,利用已學過的分數乘法的意義,解決有關分數除法的問題,從而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並從中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説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我認為這節課應該達到以下的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藉助操作活動,探索並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

2、探索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在分數除法算理探究中,滲透轉化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説教法:

整節課以探索為主線,考慮到學生有多處分一分、塗一塗的探究活動,而MP_lab的平均分的功能恰恰能為學生的探究提供一個平台,使探究變得更為樂趣和高效,於是,在教法和學法設計時,我力求充分發揮MP_lab的優勢。

1、利用MP_lab創設情境圖,設置疑問,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發學生思維。

2、利用MP_lab錄象功能展現學生的探究過程,也就是分一分、塗一塗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繫。

説學法

1、以探索為主線。

從問題的提出,就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索和交流的數學活動中來。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儘可能地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

2、操作法

利用MP_lab(萬用拼圖板)為學生的探索提供平台,學生自主在MP_lab將圖形分一分、塗一塗,在反覆操作和思考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建構。

3、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通過與他人的合作獲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適、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教學流程

第一層次:教學分數除法的意義。

通過MP_lab創設情境裁剪包裝紙,得出分數除以整數的算式4/7÷2,讓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和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

第二層次:大膽猜想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4/7÷2,這個算式的特殊性在於分子能夠整除整數,學生容易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並找到特殊的計算方法,因此放手讓學生大膽猜想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再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使學生理解分數的分子能被整數整除時,可直接去除;並舉例操作驗證這一算法。

第三層次:激發矛盾,再次探究。

讓學生用探索到的方法來計算4/7÷3。此時學生髮現分子除以整數除不盡,分子除以整數的方法不適用。知識矛盾的衝突引發學生進一步觀察和思考,並再次利用MP_lab操作探究,從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計算方法。

具體環節設計如下:

(一) 舊知複習,藴伏鋪墊

複習時安排了三道練習,引發學生記憶的再現,為學生選擇原有知識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鋪墊。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複習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2)出示一組數據,求各數的倒數分別是什麼 。

(二) 創設情境,理解意義

我首先創設包裝禮物的情境,並利用MP_LAB做出情境圖,激發學生興趣。

老師想用這張漂亮的包裝紙把送給媽媽的禮物包裝起來,給她一個驚喜。可是這張紙太大了,把它的4/7再平均分成2份就夠了,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怎麼列示呢?

讓學生自主思考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利用MP_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紙”充當包裝紙,先塗色表示出這張紙的4/7,再想一想、塗出這個正方形的1/2。教師要求學生用MP_LAB的錄象功能記錄操作過程,在彙報反饋時,將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示出來,即分、塗的過程。使每位學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維方法。通過思考操作學生達成共識:4/7裏有4個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個1/7,是2/7。接着讓學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同時理解了分數除法的意義。

(三) 大膽猜想,舉例驗證

學生通過操作,明白2/7是怎樣得到的。那麼到底應該怎樣計算分數除法呢?讓學生大膽猜想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學生根據剛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變,被除數的分子除以整數得到商的分子”的計算方法。這種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師讓每位學生舉例驗證,再運用MP_LAB分一分,塗一塗證明結論。

大膽地猜想是一種非常好的數學思考方法,但還要經過科學的驗證。科學的驗證可不僅僅是一兩道題就能得出結論,數十名同學會舉例出數十道不同類型的分數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數除不盡的。

(四) 激發矛盾,再次探究

學生很快發現有些算式是無法用以上結論計算出來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盡的。矛盾的引發,説明“分母不變,被除數的分子除以整數得到商的分子”這樣的計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導學生再一次進行探究。為了便於全班統一交流,我選取學生舉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進一步研究,如4/7÷3,此時,學生再次運用MP_LAB分一分、塗一塗,同時,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操作過程也用MP_LAB記錄下來。當同學們經過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後,還讓他們進行了小組交流。

根據MP_LAB操作的結果,學生髮現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這張紙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時我還引導學生髮現:把4/7平均分成3份,這其中的一份實際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可以用乘法來計算,算式是4/7×1/3=4/21。比較兩個算式,學生很快發現發它們是相等的。由此,學生再一次得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除以一個數,就等於乘以這個數的倒數(0除外)。

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根據乘法的意義來解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即將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來解決,以舊學新是我們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方法。這一環節主要也是學生自己發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從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索,學生學習的過程變得精彩而不在枯燥無味。

一個新的計算結論必須反覆驗證。我再一次讓學生舉例不同的分數除法算式,並再次用MP_LAB操作驗證。學生在不斷地思考與驗證中,發現了第二種計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數除法的計算算理。

以上教學程序的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對計算進行探究式教學,也是新理念的挑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探究,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操作、思考、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獲得了知識,發展了智力,培養了積極的學習情感,三維目標得到了有機的整合。

三、教學反思:

我回憶這一節充滿了學生思維智慧的數學課,感悟頗深。

Mp_LAB是創設情境的一個很好的工具,課堂上,我用Mp_LAB創設出包裝禮物的情境,幫助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數除法的意義。而這節課我認為最突出的地方在於充分給學生探究的機會,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而功能強大的Mp_LAB恰恰為學生提供了操作平台。如果是平常的教學,教師往往採取用摺紙塗色的方法讓學生探究,但存在的問題是,學生的折法不統一,不便於統一研究;折的時候由於操作失誤造成分得不夠平均,把一張紙折成奇數份數,如平均分成7份,比較麻煩,較為費時。使用Mp_LAB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新版的Mp_LAB有平均分的功能,能幫助學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務。這節課,我比較注重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充分讓學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使用Mp_LAB自主探究,去尋找解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經過反覆探究後學生得出了分數除以整數、將分數通分以及乘以整數的倒數等各種算法,學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現。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學生經過操作思考後,都能把算法解釋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學生的情緒帶動起來,學生更是被他們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認為這樣的思維活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一次感受了Mp_LAB的強大功能對學生數學建構的幫助,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思維活動的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同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力爭做到評價及時、準確。促使每個學生自主地發展,逐步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