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52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釣魚的啟示説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篇1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釣魚的啟示》,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等四個方面簡要闡述我的教學設想。

一、説教材(時間控制3分鐘內)

《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離捕撈鱸魚開放僅差兩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

根據新課標的階段目標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自學,學生能正確無誤地認讀20個生字,會寫其中的14個字,掌握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了解課文的.敍述順序,按事情發展順序閲讀。

3、通過朗讀、默讀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初步領會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從而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本課的的教學重點是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理解父親為什麼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裏的原因。

教學難點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得到的啟示,理解“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

二、説教法和學法(時間控制1分鐘內)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讓學生充分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四年級學生閲讀實際情況,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情境設置法、以讀代講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配合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樂於學習,勤于思考。

那麼在學法上,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自主朗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學習,讓語文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學堂。

三、説教學過程(時間控制5分鐘內)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將用五個環節來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於這點,開課之初,我首先(提問: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嗎?(預設學生提問:為什麼釣魚會使人從中受到啟示?會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呢?),隨後揭示課題,順勢進入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因此,在導入新課後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什麼事?指名分段讀課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對個別學生不能準確理解的詞進行指導)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掃清了閲讀的障礙,理清了課文寫作思路,對於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為接下來的品詞析句做好了鋪墊。

第三環節:研讀賞析,體驗情感。

葉聖陶説: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能讀書。鑑於此,在這個環節中,我(1、提示閲讀:請用心讀1—3自然段,一邊思考:“我”釣到魚時的心情?父親的心情?(要求學生劃出相關的語句。)

2、在“我”釣到魚時,父親和“我”都很得意,卻沒得意多久就面臨着一個難題?(學生再讀課文,討論面臨什麼問題?)

3、面對這個難題,父親的態度是怎樣的?父親的心情怎樣?從那些地方看出來?(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其矛盾的心理和實踐道德的決心。)

4、組織交流:對於父親的決定,“我”是一種什麼態度呢?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梳理“我”的心理變化過程);從中看出父親是個怎樣的人?(學生總結“我”不願意放鱸魚的原因。感受父親對“我”的教育和愛。)

(設計意圖:把讀書的時間交給學生,把讀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5、啟發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這裏的“魚”指什麼?作者最後對父親懷着怎樣的感情?(學生討論理解“誘惑人的魚”的含義:是指榮譽、權利、名利等事物。體會到父親的管教讓“我”有了抵制誘惑的能力,對父親心存感激。)

總之,這一系列的“讀、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加深了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最終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第四環節:總結評價,拓展延伸。在對課文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後,開展拓展活動:(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誘惑,這時你會怎麼做?(學生思考問題,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確在具體事件中所體現出的道德的“是”與“非”。)以此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語言實踐。

第五環節:安排作業,複習強化。為了複習、強化學生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兩)道課後作業:1、摘抄精彩的詞句。2、和周邊的人交流,瞭解他們是怎樣抵制誘惑的。

四、説板書設計(時間控制1分鐘內)

以上是我教學過程的安排,下面説説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釣魚的啟示

釣魚得意

急切

放魚乞求、委屈、難受

無奈、依依不捨

獲得啟示感激

這個板書,清晰直觀,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

它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主要寫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本文分為釣魚、放魚、啟示三部分。

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緻、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細膩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3、從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每個人都應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由於本課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比較多,所以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理解父親為什麼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裏的原因。

教學難點確定為:抓住重點句,體會詹姆斯釣到鱸魚和放魚的心情變化,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針對本文的特點,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朗讀感悟法。講授法可以讓教師系統地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朗讀感悟法,教師應運用語言渲染,引導想象,鼓勵學生多讀多想,讀思結合,以此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重點語句。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念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採用

1、目標導學法

讓學生在上課之初就充分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學法

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3、討論—比較法

針對學生情況及本課的重點、難點,採用問題比較法、談話法、討論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引導學生在讀中自悟,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以此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合作精神,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同學們,今天我們將要學習新課,我們來看一下課文題目。讀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啟示”是什麼意思? 課文中作者受到了什麼啟示? 為什麼釣魚會

使我從中受到啟示? 這節課我們就圍繞大家提出的問題閲讀課文,解決疑問。 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教師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魚鈎、小心翼翼、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

這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或者是聽範讀),教師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重點是找出作者在釣魚的過程中心情發生變化的詞語,理清文章脈絡,教師根據學生板書文章脈絡。

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環節3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教師請學生先默讀再分組討論。在教學過程中,用一個能統領全文的大問題來引導學生學文,即:為什麼“我”不願意把鱸魚放回湖裏,而父親卻堅持要“我”這麼做。我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示?

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環節4拓展延伸

在這一環節裏,讓學生轉換角色思考,並分小組討論: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把魚放了嗎?為什麼?

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才容易與詹姆斯的心理產生共鳴,受到啟示。

環節5課後作業

我想讓學生寫一篇小作文,主要把他們經歷過的一件事情所帶來的啟示寫下來。有利於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

四、説板書設計

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釣魚的啟示

釣魚:得意、高興

放魚:急切、着急→委屈、乞求→依依不捨、傷心

啟示:嚴格教育

道德實踐

勇氣和力量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篇3

一、設計理念:

在課堂教學中,貫徹新課標要求,運用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閲讀的教學新理念,結合語文教學的聽、説、讀、寫,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抓重點詞句、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課文,結合生活讀懂課文,並從中受到教育。一句話:重朗讀,重品味,重合作,重探究,構建探索型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簡説:

《釣魚的啟示》原本是人教版的課文,現在它也收錄在課標版實驗版的教科書裏,由此可見其代表性。《釣魚的啟示》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全文分為釣魚、放魚、啟示三部分,重難點在“啟示”部分,其説教味比較濃,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課。

三、學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從十一歲的釣魚一事講到三十四年後的啟示,時間跨度大,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存在距離;尤其是作為課文的重難點“啟示”部分,三十四年後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讓國小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積澱,難度肯定很大。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抓重點詞理解課文;學習自己和與人合作,解答問題;學習作者細膩的心理描寫。

2.過程與方法目標: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抓重點詞句、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課文,結合生活讀懂課文。

3.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規範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正直、守紀的人。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為什麼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裏的原因。

2.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感情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引起情感共鳴,並從中受到教育。

六、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當我一次次面臨道德的抉擇時,我都會想起34年前的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那是一個怎樣的夜晚,在那個夜晚發生了什麼?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夜晚......(板書課題)

要求:

1、請大家自由輕聲朗讀課文,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標清自然段)

2、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精讀課文,品味細節: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抓住人物對話體會我和爸爸對待這條魚態度的不同,從而理解爸爸的做法,體會文章的內涵。

(三)總結昇華:

比較兩個魚的不同,總結出父親的做法讓我受到的人生啟迪。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篇4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首篇課文《釣魚的啟示》。

一、説教材

《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以第一人稱口吻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鱸魚捕撈開放日前一個晚上,我和父親去釣魚,結果沒在規定捕撈的時間裏,我釣到了一條特別大,特別漂亮的鱸魚。父親嚴厲地要求我把鱸魚放回湖裏。我特別不理解,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體會到了父親嚴格要求我的真正意義。

富有哲理,給人以啟發是本課的主要特點。

五年級學生,對語言學習已經有了濃厚的興趣,所以依據對教材的理解和五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我確定如下三位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捕撈”等詞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獲得,並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教學重點:

理解父親讓我放回鱸魚的理由,及我從中所獲得的啟示,從而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抵制魚的誘惑。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對人物內心活動細緻入微的描寫方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以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所以教學本課,我採用直觀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完成我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採用朗讀法,圈點批畫法來完成本科的學習任務。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我的教學將按以下四個環節展開。

(一)談話導入 揭示課題

我這樣設計我的導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能帶給我一定的啟示,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富有哲理,能帶給我們其實的文章。板書 釣魚的啟示。上課伊始,我就以啟示為談話中心,引出本文課題,然後讓學生查閲工具書,理解“啟示”就是啟發的意思,以啟示為線索,為本文理解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做好鋪墊。

(二)整體感知 檢查預習

課伊始,趣亦生,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學生初讀便會對文本產生好感,在有好感的基礎上,對學習文章便有了很好的幫助。所以在學生躍躍欲試中自讀課文,從而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接着大屏幕出示本課詞語,學生開火車讀詞語,在認讀詞語的過程中,將本課的重點讀音做以強調,如魚餌的餌是捲舌音,魚鰓的鰓的平舌音,嘴脣的脣是翹舌音。同時檢查學生對字形的`掌握情況。鈎和釣的區別,戒與誡的不同意思。指導書寫“翼”字,上面的羽字作為偏旁的時候,沒有勾。

經過這樣一輪檢查、強調,學生對本課字詞的掌握已經很紮實了。當然為學習文本掃清障礙,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合作研讀 深入探究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所以在深入研讀課文的時候,我選擇小組合作學生。圍繞“為什麼我不願意把鱸魚放回湖裏,而父親卻堅持要我這麼做。”這個問題,小組合作交流,暢談自己的閲讀感受。學生彙報自學情況,在回答我為什麼不願意放回鱸魚的過程中,感受我心情的變化,討論之後,出示課後思考題,體會出我由得意——急切不理解——乞求——無可奈何 依依不捨;分析理解爸爸的態度時,體會出爸爸在道德抉擇面前毅然決然的態度。抓住一個“得”字,理解出父親態度的不容置疑。

閲讀感受是獨特的,感情朗讀的表現方式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在理解出人物的感情變化後,有感情朗讀成為必然。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再次感受釣到鱸魚的快樂,面對道德抉擇的艱難。

至此,長大成人後的一段文字便自然走到我們面前。抓重點句子理解道德的是與非的問題雖然對與這些孩子來説有些難度,但充分地朗讀,大屏幕出示生活中一些事例讓孩子們從字裏行間體會出誘人的“魚”指的是:讓人心動的諸如金錢、地位、榮譽、包括哪些暫時帶給人一點方便,一點好處的事情。結合前文,能在無人知曉,只有自己知道沒有到時間的情況下,能講釣到的那麼大,那麼漂亮的鱸魚放回湖中,從而體會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實踐起來卻很難”的道理。重難點的突破有時候很難,但水到成渠,學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這個問題。

(四)拓展延伸 佈置作業

生活中,面對就如那條鱸魚一樣誘惑,有一位能如作者的父親那樣嚴格要求你的人,會成為你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完成作業:根據提示寫句子:

三十四年前的那個夜晚是一個怎樣的夜晚?(可以寫月色,也可以寫事情,還可以寫得到的啟示)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學情分析:

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節簡單,寫的又是人們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學生經過預習,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認識生字,聯繫上下文理解多數生詞,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而對課文中“正像他的父親教誨他的那樣……”一段話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像鱸魚一樣的誘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課文與生活聯繫起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前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認識生字,查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給文章劃分段落,理清文章結構

3.觀察生活中有規則的事例,舉一、二件和同學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人釣過魚嗎?誰來講一講自己的釣魚經歷呀。(請一到兩名學生説一説自己的釣魚經歷)通過剛才的講述我們知道釣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看看他是如何釣魚的?在釣魚過程中又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件事對作者有怎樣的影響。

二、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釣魚的啟示

三、學習生字

撈餌濺鈎翼縱啪鰓皎脣沮誘誡踐

四、劃分文章段落

一(1——3)“我”和父親去釣魚並釣到了一條大鱸魚

二(4——9)“我”把魚放回湖中的經過

三(10—11)這件事對“我”的啟示

五、課文分析

1.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齊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信息:文章開篇點明瞭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

2)閲讀第二自然段,找出信息:

a.介紹了事情發生的具體時間

b.周圍環境

c.釣魚的地方景色如何?用自己的話來回答:五彩的晚霞,粼粼的湖水,初升的月亮把月光灑下湖面,就像灑下了無數細碎的銀子……在這麼美的環境下釣魚,簡直是一種美的享受。

d.讀課文,把這麼寧靜的美的氣氛讀出來。

3)分析第三自然段

a.這條魚是不是我一下子就釣上來的?你從哪些句子中知道的?從這些句子中你能體會到什麼?不是。“過了好長時間”和魚在不停的掙扎。通過對釣魚的細緻描寫,明白魚來之不易及魚很可愛。

b.這魚怎麼樣?這是條多麼可愛,多麼漂亮的大鱸魚啊。

c.此時此刻,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得意

(過度)我真得意,真興奮啊,但是爸爸的一句話讓我從快樂的雲端一下子跌進無底的深淵。

2.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找出文中有關作者的語句並體會其心情

a.“爸爸!為什麼?”我急切地問道。——急切、不解

b.“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哭出了聲。——難受

c.我抬頭看了一下四周……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乞求

d.我慢慢的把魚鈎從大鱸魚的嘴脣上取下來,依依不捨的把它放回湖裏去。——依依不捨、無可奈何

2)找出文中描寫父親的語句並體會父親的態度

a.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態度堅決

b.“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説。——態度不變,仍然堅決

c.從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不容爭辯

3)文中父與子的對話一共有幾組?兩組

a.父:“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子:“爸爸!為什麼?”

b.父:“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子:“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

4)有感情的朗讀這兩句話,同桌分角色練習並請同學展示。

5)父與子之間還會説什麼呢?發揮想象力思考一下,和同學組伴表演展示。

六、課堂小結:

在鱸魚捕撈開禁前的2個小時,我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卻在父親的堅持下,又把它放回湖裏。這一過程並無人看見。小時候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啟示?這些內容我們下一節課繼續學習。

七、作業佈置:

1.生字本上寫本課生字

2.預習文章第三部分

板書設計:

一、釣魚魚:大、漂亮人:得意

(1——3)

急切依依不捨

二、放魚“我”的態度:——難受——乞求——

(4——9)不解無可奈何

父的態度:堅決不容爭辯

三、啟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國小語文組X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釣魚的啟示》(板書課題)。下面我將從説教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幾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首先,我來説一説教材。《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它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主要寫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本文分為釣魚、放魚、啟示三部分。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緻、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細膩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

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3、從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每個人都應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由於本課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比較多,所以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理解父親為什麼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裏的原因。

教學難點確定為:抓住重點句,體會詹姆斯釣到鱸魚和放魚的心情變化,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針對本文的特點,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朗讀感悟法。講授法可以讓教師系統地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朗讀感悟法,教師應運用語言渲染,引導想象,鼓勵學生多讀多想,讀思結合,以此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重點語句。

在學法上,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採取“自主朗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並要求學生在交流學習中圈畫出重點的詞句,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

五、本節課我計劃安排兩個課時進行講解,下面,我將詳細説一説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依據教材本身的特點,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宗旨,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在上課前,我會這樣提問:同學,你們釣過魚嗎?如果你們釣到了一條大魚,你們又會怎麼做呢?今天,老師帶你們認識一位小男孩,在他11歲的時候,釣到了一條大魚,但是卻又把魚放回了湖中,而且還從中得到一個受益終生的啟示,你們知道是什麼嗎?現在老師就和同學一起去認識認識這位小男孩,學習學習這釣魚的啟示。(出示板書:釣魚的啟示)用這這樣的方式引出課題,能激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慾,接着再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答案。

環節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請學生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問題,然後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鱸”“餌”“鰓”等字的字形。要注意他們的偏旁,千萬不要寫錯,當然,像這樣的生字詞在文本中還有不少,我會通過多媒體課件一一列舉出來予以指導,這樣就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同時也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徵。接下來,我會請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教師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重點是找出作者在釣魚的過程中心情發生變化的詞語,理清文章脈絡,不難發現,“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接着是急切,然後是難過和委屈,最後是不捨。這部分有大量細微的心理描寫,讓學生反覆朗讀,以讀促悟,體會道德實踐中的難。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

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環節3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教師請學生先默讀再分組討論。在教學過程中,用一個能統領全文的大問題來引導學生學文,即:為什麼“我”不願意把鱸魚放回湖裏,而父親卻堅持要“我”這麼做。我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示?為了幫助學生有效解決這個大問題,我在教學中又預設了兩個小問題來引導學生抓住文本,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從而實現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問題一: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為什麼那麼堅決,他做得對不對?請學生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問題二:“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學生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通過把“道德實踐”這樣的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來加深對“啟示”的理解,以突破難點。

環節4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於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用自己的行為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所以,我會適時引導學生:同學們,在生活中,你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誘惑,你也會遇到像文中所説的大鱸魚,這個時候,你又是怎麼做的呢。例如在商場裏營業員多找了你錢,在路上你檢到喜歡的玩具,老師多給了你分數,遇到這些情況時,你是怎麼做的?在這一環節裏,讓學生轉換角色思考,並分小組討論,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才容易與詹姆斯的心理產生共鳴,受到啟示。

環節五:課後作業

環節5課後作業

我想讓學生寫一篇小作文,主要把他們經歷過的一件事情所帶來的啟示寫下來。有利於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

六、説板書

下面我要説一説我的板書設計

釣魚:得意、高興

放魚:急切、着急→委屈、乞求→依依不捨、傷心

啟示:嚴格教育

道德實踐

勇氣和力量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尊敬的評委老師,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的耐心聆聽,敬請您批評指正,謝謝!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篇7

《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冊第四單元的課文。它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説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説仍有難度。特別是啟示部分爸爸告誡的話學生很難弄懂。好在他們能借助語文知識讀通課文,知曉大意。他們有了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能把自己的理解説出來,可以講述自己遇到的事情 見到的現象。他們已能看懂教材的插圖,説出插圖的大意。這為課文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説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繩子。能正確讀寫“捕撈、

魚餌、魚鈎、小心翼翼、操縱、交接、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裏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本課的教學重點: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精讀重點語句和段落,初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關鍵:以讀為本,融情於境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以下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説教法學法

課堂是學習的場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且針對本文的特點,我選擇教法如下:1、以讀為主,讀思結合法;2、邊讀邊想象,合作交流法。

説教學流程

《釣魚的啟示》一課,應以培養學生髮現美為主,以學生髮展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過課件的適當穿插,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設想:

一.情景導入欣賞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美妙的`畫面往往叫人賞心悦目。欣賞美、品味美將能淨化人的靈魂。”在我語音未斷的導語後便點擊鼠標,伴着優美的樂曲,幾幅精美的月夜圖出現在大屏幕上,學生入神的欣賞着皎潔、清柔似水的月夜圖。同時提出:“在這樣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會有一個怎樣美麗的故事發生?”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描寫月夜的片段:“這麼美的月色,誰能將這種美妙給讀出來,讓大家欣賞。”學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寫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起來。之後,又給學生個性化朗讀創設了一個展示平台。“誰願意到前面來配上音樂朗讀?”相信肯定會同學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同樣一個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讀起來也就不一樣。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讀出來,老師就及時給予肯定。學生把欣賞文字美,想象畫面美,甚至字裏行間的意境美都通過感情朗讀給展現了出來。同時作者這種遣詞造句的表達方法也使小讀者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讀懂課文感受美

閲讀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釣魚的啟示》一文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父親説的話,父親的話中藴含着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的內在美。如何讓學生去理解發現這種最崇高的美呢?”教師必須把學生自學、自悟,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發現。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自由讀4――9自然段。這一部分的內容是:父親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錶,這時是晚上10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爸爸!為什麼?”我急切地問道。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説。

“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

我又抬頭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儘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麼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我慢慢地把魚鈎從大鱸魚的嘴脣上取下來,依依不捨地把它放回到湖裏去。大鱸魚有力地擺動着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分角色讀,然後我參與其中和學生合作表演。老師讀“兒子”説的話,學生讀“父親”説的話。在分角色朗讀中,我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體驗“父親”的話沒有商量的餘地、態度的堅定;體驗“兒子”的不理解,不服氣,內心的委屈。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爸爸!為什麼?”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

“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

課文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我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兒子説的話的語氣,感知人物心理活動,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悟。在學生入情入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讀讀、議議、想想。學生這時的讀、議、想,就更深入課文內容了。在小組合作後,再來練習分角色表演這段對話,課堂氣氛會進入高潮。

學生各抒己見,會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來説服兒子。從而深刻地體會出父親此時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對兒子的關愛,另一方面又要態度堅定地嚴格要求兒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須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學生再讀這段時,把“兒子”從感到突然、不理解的急切到委屈、不服氣的爭辯到再三乞求,最後無可奈何的放棄這一內心感受淋漓盡致地給表現了出來。從而體會到父親的言行是多麼的高尚多麼的美麗。

通過我的組織和引導,從小不貪便宜、誠實守紀、有道德,這種高尚的情操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跡。

此時,我相機出示賀拉斯的名言:“父母的美德是我們最大的財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身教勝於言教呀!

三.理解昇華表達美

在學生還沉醉在感悟父親的行為美,感悟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美的時候,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過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開去。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

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出示孟德斯鳩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此時,文字靜靜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鮮明。教室裏是那麼的靜,老師和學生一起注視着,默唸着這句話。我相信道德美的豐碑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築起。

《釣魚的啟示》這篇美的課文讓我們的學生領略到美的故事,走進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實踐之美,學會用美的眼睛體驗美的生活,做一個帶給祖國,帶給他人美的人;同時,《釣魚的啟示》一課的教學也啟示我今後從事語文教學要領略語文的美,感悟課文的美,去以“美”啟智,以“美”育人!最後,要求學生把故事的前半部分講給父母聽,聽聽他們會如何選擇,再次感受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篇8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仔細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3.從作者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規範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正直、守紀的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為什麼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裏的原因。

2.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體會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1.美國有個叫詹姆斯的建築師,他被我們中國人所熟悉,並不是因為他在建築上的成就,而是因為他的一篇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篇文章。

2.揭題,齊讀課題。

區別“釣”與“鈎”,(“鈎”像魚鈎掛魚餌。)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劃記不理解的詞語以便交流。

2、檢查生字詞語。(出示課件)

出示詞語,指讀,齊讀。

理解不懂的詞語,文中還有什麼不懂的詞語(理解詞語的方法可以是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還可以藉助工具書字詞典。)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想辦法弄懂,這才是學習語文該有的態度。

3、再次讀題,讓學生自己根據課題質疑(作者得到了什麼啟示,釣魚為什麼會帶來這樣的啟示)。

4、課題是“釣魚的啟示”那麼作者到底釣魚得到了什麼啟示呢?先找出來讀一讀。(課件打出來,引導學生理解啟示)

5、為什麼釣魚會給作者帶來這樣的啟示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經歷了怎樣的事情。(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看看作者經歷了什麼事情,這件事情是按什麼線索寫的。)

三、細讀課文,體會情感

1、在美麗的夜色中,我釣到了一條大鱸魚,父親要我把鱸魚放回去,可是我卻不情願,我的心情隨着事情的發展不斷變化着,請學生們再讀課文3-9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畫看看我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如果課文中有合適的詞語你可以把它圈畫出來,用它來概括,如果沒有你可以自己歸納,把你認為恰當的詞語寫在相應的句子旁邊。釣魚的啟示優秀教案設計

學生自學圈畫。

2、交流反饋:我釣到魚後,心情是怎樣的,你從哪知道的?我為什麼得意呢?(一,很難釣上來。二,很大,很漂亮。三,花了很長時間。)再讀句子。

3、這麼難得釣上一條大鱸魚,爸爸讓我放生,我的心情又怎麼樣呢?你從哪裏知道的.呢?

4、“我哭出了聲”,可是父親依然堅持要我放生,此刻,我的心情又是?你從哪感受到作者的“依依不捨”?

(再次,慢慢的。)

四、課後練習,複習鞏固

學到這裏,你能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題嗎?

當“我”釣到大鱸魚時,________;爸爸要“我”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時,_________,但因為爸爸的話沒有商量的餘地,我只好_______。事情過去34年後,我從中得到了深刻的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小結課文,引起下堂課。

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的內容,在鱸魚捕撈開禁前的兩小時,我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卻在父親的堅持下把它放回湖裏。這一過程並無人看見。小時候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件事,會怎麼樣影響我的成長?這些內容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釣魚的啟示》,我準備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及設想、板書設計、教學理念上來説一説我“教什麼”和“怎樣教”,來闡述我“為什麼這樣教”。

一:教材分析

《釣魚的啟示》是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一篇精讀。學習本組課文,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啟示;抓住關鍵語句,體會這些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這篇精讀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着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當時“我”對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喪”,但最後“我”還是依依不捨地把魚放回了湖裏。34年後,“我”成為了一名著名的建築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體會到“從小受到像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

課文在敍事過程中插入了不少細節描寫以及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這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抓住課文這一特點,體會文中細節,解讀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能促進學生對課文主旨的把握,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班級中的決大多數孩子都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學習習慣和自己的一些學習方法,具有較強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的設定: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教師教學用書的提示,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繩子。能正確讀寫“捕撈、

魚餌、魚鈎、小心翼翼、操縱、交接、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裏的理由,讀

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

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本課的教學重點: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精讀重點語句和段落,初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關鍵:以讀為本,融情於境

四:教法學法

課堂是學習的場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且針對本文的特點,我選擇教法如下:1、以讀為主,讀思結合法;2、邊讀邊想象,合作交流法。

五、教學流程及設想

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我覺得學生只有在學習前對我們所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目標指向,那麼學習才能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所以在開頭我用本組的單元提示進行導入。“同學們,請打開課本翻到57頁,讀一讀這個單元的提示,你瞭解到了什麼?”學生通過閲讀會得到答案,原來本組課文的一個特點就是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一個啟示。這樣,學生在學習本組課文的時候就心中有個數了。

“一件事情就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相信你一定讀過〈小貓釣魚〉這個故事,你讀懂了什麼?”從〈小貓釣魚〉這個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揭示課題。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個部分,要求學生完成兩個目標,一,本課的生字詞,二、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五年級的字詞教學並非可以懸空,教師在課堂上也應該有所體現。在字詞教學上,我採用“讀——講——讀——默”的方式,先指名讀,然後讓學生講一講比較難寫或者難讀的字,然後再齊讀,難寫的可以在邊上寫一寫,最後默一默,錯的訂正好,並且在書本上圈出來。第二個要求,對於五年級的孩子來説也應該培養起來,大部分孩子通過閲讀都能説出來。

3、細讀課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體現更多的是品讀課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個難題。我想,讓學生找到這個釣魚的啟示並不難,但是要去理解它卻有一點的難度。所以先把啟示找出來,“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讀了這句話之後請學生質疑,“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呀?”

“道德、是、非、難,這和釣魚有什麼關係呢?請同學讀課文3到9自然段,找一找我心情變化的'句子,並在邊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體會道德實踐的難。”其實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然後是急切,接着又是委屈、難受,最後是不捨。

在這裏,緊緊抓住兩個點進行研讀,第一個是我得意的時候,也就是第三自然段中魚大、漂亮的句子,在反覆研讀文本後,我們會發現文章是以“魚大”為引子,滲透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的寫法指導,挖掘文本語言的訓練點,增強語文味,使教學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第二個點是抓住“不容爭辯”,我分三步逐步豐富這個詞語。一是抓“盯”這個詞的寫話訓練,豐富父親不容爭辯態度產生前的心理過程,讓學生明白父親也是通過反覆掙扎才有了這一決定;二讓學生我面對父親要求我放魚的時候我的態度是如何的,由急切到委屈、難受再到不捨;三是設計一個情景,假如你是那天的我,你會如何向父親乞求把魚留下來。

這部分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讓學生反覆朗讀,以讀促悟。體會道德實踐過程中的難。

4、總結課文,情感昇華

在體會了作者放魚的過程之後,我們再把學生領到這個道德實踐的問題上。學生對這個啟示也就有所感悟了。

在學生還沉醉在感悟父親的行為美,感悟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美的時候,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過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開去。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這樣一堂課也就結束了。

六、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釣魚的啟示

道德實踐

是 非

得意——急切——委屈、難受——不捨

我設計的板書清晰簡潔,有條理,學生易掌握。

七、設計理念

1.教學從整體到具體,再回到整體,從而達到思路清晰,脈絡分明。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讀”貫穿始終,這樣既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給下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產生共鳴,也只有熟讀才能成誦,把課文裏一個個句式,一種種規範的語言化為自己的語言。

3.教學中學路分明,從“導—扶—放”上,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自主、積極、主動的活動。耳聽、眼看、口讀、手寫、腦想,全頻道運作,立體式展開。

以上就是我關於〈釣魚的啟示〉的説課,謝謝大家。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篇10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回憶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身啟示的事,説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的;從釣魚到放魚,最後寫34年後的啟示。最後一部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而理解課文的重、難點,就要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着手。

學情分析

釣魚獲得的啟示,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圍繞啟示,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是學生學習的又一難點。由於學生的年齡、經歷的侷限,領會起來很難。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引導學生討論、聯繫實際來理解。

設計理念

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念。把學習過程之中的感悟、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教學目標

1、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明白父親讓“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聯繫實際,受到“要遵守規章制度、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過對“我”和“父親”言行的朗讀感悟,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尤其要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培養學生朗讀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我”所獲得的啟示內容。

2、理解“與那條鱸玉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

教學過程 :

一、直接導入

二、初讀啟示,質疑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將“我”獲得的啟示劃出來。

2、讀讀啟示,提出疑問。

三、讀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與“非”。

1、就“釣魚”這件事來説,什麼是“是”,什麼是“非”?

2、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什麼“我”做起來卻覺得很困難呢?

(二)理解道德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A:體會讓“我”覺得做起來難的原因。

1、請同學們默讀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學生先默讀、自學,討論。

3、彙報交流,引導學生從以下三方面説理由,讀句子。

(1)這條魚是我好不容易釣到的。

(2)這條鱸魚很大、很美。

(3)當他釣到魚的時候,周圍沒有人。

4、魚的極大的誘惑,周圍的環境,都讓“我”難以下決心把魚放回湖中,但最終“我”還是作出了“放魚”的選擇。

是誰讓我作出了這樣一個正確的選擇?(爸爸)

B:體會“我”實踐的艱難過程。

1、“我”雖然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之下,無可奈何地放了魚,但在這個過程中,“我”經歷了非常艱難的心理鬥爭。讓我們再來讀3-9自然段,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2、學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談體會。

3、彙報交流。

(1)“得意”(2)急切、不理解(3)委屈、難受

(4)乞求(換個詞)

(5)無可奈何、戀戀不捨、

4、你們看,“我”把魚放回湖中,經歷了一個多麼艱難的過程。所以説: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5、分角色讀對話,

6、提升對父親要求“我”把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體會到父親要求我遵守規定,做一個誠實的人。)

(三)理解如果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1、34年前,父親的嚴格教育讓我作出了道德的選擇,那麼,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是怎麼做的呢?

2、出示相關句子:理解“誘惑人的魚“的含義時,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過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開去。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

3、引出:“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紐約一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了。”當年他把魚放掉是因為父親的威嚴,是無可奈何的,但是,他現在的選擇卻是——自覺的,為什麼能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因為——他已經在從小嚴格的教育中獲得了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四)小練筆

讓學生進行小練筆,一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再是加強寫作訓練,三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學以致用。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要説課的課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的第一篇課文《釣魚的啟示》。下面我將從教材的特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教法的選擇、

教學過程的預設四個方面作簡要的説明。

一、 説教材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敍事的文章,全文共

11個自然段。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我”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

“我”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水裏,使“我”懂得“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樣的啟示,這一啟示讓我受益終生。很明顯,這是一篇適合對學生進行社會道德品質教育的好教材。

二、 説教學目標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閲讀能力也日漸提高,能初步的把握

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初步養成與他人進行交流閲讀感受的習慣。基於對教材的把握和學情的分析,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度,制定了一下三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並積累捕撈、操縱、沮喪、誘惑、皎潔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理解父親要“我”把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感悟從釣魚中獲得的啟示。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文章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精讀重點語句和段落,體會從釣魚中獲得的啟示。

三、 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的重

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情景教學法:教師通過導入創設情境,通過朗讀感受情境,讓學生入境動情。

朗讀感悟法: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教師應當運用語言渲染,引導想象,鼓勵學生多讀多想,讀思結合,以此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及其段落。

在學法上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自悟,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以此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 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具體説説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以及設計理念。

1、 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在上課前,我會這樣提問:同學,你們釣過魚嗎?如果你們釣到了一條大魚,你們又會怎麼做呢?今天,老師帶你們認識一位小男孩,在他11歲的時候,釣到了一條大魚,但是卻又把魚放回了湖中,而且還從中得到一個受益終生的啟示,你們知道是什麼嗎?現在老師就和同學一起去認識認識這位小男孩,學習學習這釣魚的啟示。出示板書:釣魚的啟示

用這這樣子的方式引出課題,能激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慾,接着再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答案。

2、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上面創設情境中,對於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已經對本課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所以我很自然的安排學生帶着這些問題默讀課文,並且有兩個目標:本課的生字詞,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五年級的字詞教學並非可以懸空,教師在課堂中也應該有所體現。我採用的是讀——講——讀——默的方式,先指明學生讀,再讓個別同學講一講難寫的或者難度的字,再全班讀一讀,然後把難寫的字在邊上寫一寫,默一默,或者在書本上圈出來。對於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樣的問題,相信對於五年級的學生,在閲讀的基礎中,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話講出來。

3、 細讀課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更多的是品讀課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個難題。我想,讓學生找出釣魚的啟示並不難,但是要讓學生理解釣魚的啟示卻是有一點難度的。所以,我再次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釣魚的啟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得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讀了這句話後,請學生質疑: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呀。

道德、是、非、難這些和釣魚有什麼關係呢?我請學生認真朗讀課文三到九自然段,找出文中我心情變化的句子。不難發現,“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接着是急切,然後是難過和委屈,最後是不捨。

在這裏我緊緊抓住兩個點進行研讀。第一個是我“得意“的句子,也就是第三自然中描寫魚非常大非常漂亮的句子。我要求學生反覆的,有感情的朗讀這些句子,讓學生感同深受,明白我為什麼會這麼不捨這條魚。挖掘文本語言的.訓練點,增強語感,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第二個點是“不容爭辯”。我會分二個步驟豐富這個詞語。第一,緊緊抓住“盯”這個詞,理解父親在不容爭辯態度產生前的心理變化,讓學生明白父親也是經過一番掙扎才決定放走這條魚的。二是讓學生懂得,面對父親要我放走這條魚時,我的心情的變化過程,從得意,急切,再到難受委屈,最後到不捨。

這部分有大量細微的心理描寫,讓學生反覆朗讀,以讀促悟,體會道德實踐中的難。

4、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於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用自己的行為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所以,我會適時引導學生:同學們,在生活中,你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誘惑,你也會遇到像文中所説的大鱸魚,這個時候,你又是怎麼做的呢。我相機出示各種情景,如在商場裏營業員多找了你錢,在路上你檢到喜歡的玩具,老師多給了你分數,遇到這些情況時,你是怎麼做的。

學生在經過激烈的討論交流後,從而明白要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社會道德人,此時,課文的重難點就得以突破了。聯繫學生的實際,這樣就能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起來,讓學生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我趁勢進行總結:同學們,正確面對每一件小事吧,拒絕誘惑,面對道德抉擇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做個有道德的人,這樣你的人生必將走向成功。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篇12

教學目標:

1、以“啟示”為線索,在文本的字裏行間透徹讀懂“啟示”的內涵;

2、採用設身處地、切已體察的方法,感悟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3、從“釣魚的啟示”中得到屬於自己的啟示,訓練表達能力。教學重點:結合故事,緊扣文本,透徹理解“啟示”的內涵。教學難點:設身處地、切已體察地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學過程及意圖:

一、聚焦“啟示”

1、師分開板書“釣魚、啟示”兩個詞,提示:你能根據這兩個詞將課文16節分成幾個部分?如果在兩個詞之間加上一個“放魚”,你又能將課文分成幾個部分?(生討論、交流)

2、利用“釣魚、放魚、啟示”這三個關鍵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生

思考、交流,師點撥學法)

3、師小結:這篇文章結構有點像我們中國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盜鈴》、《亡羊補牢》一樣,前面是故事,後面是道理、啟示。故事很有意思,道理卻難懂。這個釣魚的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教學意圖: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曾説:不知題理題竅,臨文時,必無決斷????作文如此,讀文、解文也當如此。“釣魚的啟示”這個題目具有強烈的結構性與線索性,抓住它、利用它訓練學生的結構意識與概括能力以及形成學習主線,就是讓學生從題目中得到啟示。)

二、質疑“啟示”

1、課件出示父親教誨詹姆斯的話:道德問題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正確或錯誤的問題,但是實施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當你面對很大誘惑的時候。

2、讓學生小聲讀兩遍這段話,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困惑。

(教學意圖:雖説學貴有疑,但質疑能力是需要激發與培植的'。老師有意將質疑點集中文本的關鍵處,啟迪的是學生質疑的切入點。)

三、品悟“啟示

老師梳理學生的問題,提煉為:道德是簡單的,實施起來為何難?難在哪?再帶領學生回到文章中去,將它探個究竟。

(一)設身處地談“該不該”

1、師:回顧全文,好好想想,你認為放掉這條大鱸魚該不該?

2、師生交流,明白放掉魚是應該的,正確的,是簡單的事。

3、反詰:你們都認為放掉魚是應該的,正確的,是一件簡單的事。難道詹姆斯內心深處不明白嗎?但他願不願意這麼做呢?

(二)依據文本讀“願不願”

1、師:詹姆斯不願意,你從哪兒知道的?清找一找,讀一讀。

2、學生交流,師點評

預設一:父子對話環節,抓“大叫起來,大聲抗議”讀現詹姆斯的十分不願意。

預設二:從詹姆斯放魚的慢和魚遊走得快的速度對比中,體會詹姆斯的一百個不願意。

預設三:他又一次回頭看着父親。從“看着”的乞求味道中領悟詹姆斯的一千個不願意。

預設四:詹姆斯的心中十分悲哀。從“悲哀什麼”的討論中深悟詹姆斯的一萬個不願意。

(三)口語交流“難不難”

1、師:的確,從詹姆斯的一言一行、一個眼神一個感慨中可以看出他對放掉這條大鱸魚的千不情萬不願。真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究竟難在哪呢?現在你就是詹姆斯,結合前文,敞開心扉説説你為什麼不願意放?

2、師生以口語交際方式進行情境對話,揭示詹姆斯的內心世界,直面“很大的誘惑”——鱸魚大;很難釣;沒有人發現,就算違規也不會受到懲罰等。

3、追問:你、我、我們都懂得詹姆斯的不情不願,都理解他面對很大

誘惑時的掙扎,那他最親的人——他的父親,難道不懂得、不理解嗎?難道他不愛詹姆斯嗎?可他為什麼説“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裏去”呢?

(四)切己體察理解如何戰勝難

1、師生或生生再次合作讀父子那段對話,換詞體會“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裏去”中“得”的堅決、肯定,毋用質疑、不可商量的意味。

2、當詹姆斯“又一次回頭看着父親”時,父親讀懂他的心思了嗎?他卻再也沒説話,但我們相信他內心對此一定有千言萬語,結合課文和當時的情景,想象一下,他心裏會説什麼?

課件出示句式:孩子,的確,月光下,沒有一垂釣者,也沒有一條船,當然,除了我沒有一個人會知道這件事啊,可是。

(五)縱深拓展中推進主動地放——不難

1、師:可是這些話父親已不想説,不再説了,他一定要讓兒子用行動去説。兒子用行動説了嗎?

生再讀詹姆斯放魚的過程,感悟他從不情願到有一點點接受。

2、父親不説,還因為他相信,歲月會替他説話的。

課件出示,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完形填空、交流:

十五歲時,有一天深夜,詹姆斯筋疲力盡,很想盡快趕回家,馬路上空無一人,於是打算闖紅燈。這時,父親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孩子,你把它放回水裏去。”

二十五歲時,詹姆斯為簽約公司設計的圖紙,被公司的競爭對手看中,打算高價購買。這時,聲音又在他心中響起:“孩子,你把

它放回水裏去。”

四十五歲時,開發商想用重金收買詹姆斯,掩蓋其在施工中偷工減料的行為。這時,聲音不斷迴響:“詹姆斯,你把它放回水裏去。”

(教學意圖:真正的語文課堂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感性來自意藴豐厚的文本,曼妙多姿的朗讀,爭奇鬥豔的聽説讀寫思。理性呢?首先來自事情發展的線路,作者寫作的思路,以及教者對前兩者深刻體認而自覺追求三線合一的教路。從“該不該”到“願不願”又到“為什麼得放”再到“自覺地放”。這樣的縱深推進,讓課堂如深深地泉眼,使得學生思維的泉水歡快地向前流淌。更何況,各種理性策略靈活貫穿於對文本的感悟中,課堂怎不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呢?)

四、釋疑“啟示”

1、師:當我們緊貼文章,與人物合為一體地想他所想,説他所説,做他所做後,你現在再讀“釣魚的啟示”這段話,(生讀)明白了嗎?清晰了嗎?

2、悟寫:《釣魚的啟示》的啟示:。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話。只要從文本而來,從心底而出,長短皆成文章。學生抒寫自己的“啟示”,交流,內化並昇華主旨。

(教學意圖:從質疑到釋疑,課堂教學畫了一個完整的圓。更有意味的是,這兒貫徹着:課堂上,“做”是比“説”更重要的啟示。)

五、人生的“啟示”

師:是的,正如你們所説,詹姆斯從釣魚、放魚這件事得到如許的啟示,而這些啟示,又不斷啟示他的人生。我們呢?我們將來悠長的人生,會遇上哪些事,我們如何做出正確的行為,又會得到哪些啟示呢?同學們,請慢慢走,細細想,好好寫出自己人生的各種啟示吧!(教學意圖:所有的閲讀最終是讀自己。這樣將課堂定格於“最有孕育的一剎那”,可謂漸行漸遠。)

釣魚的啟示説課稿 篇13

《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冊第八單元的課文。它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教師教學用書的提示,我設計瞭如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20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4個,掌握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按事情發展順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閲讀。

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會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從而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以下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小語課本中入選的教材,多是經過千錘百練,反覆推敲的名篇佳作,其文質兼優,字裏行間無不藴含着極其豐富的審美資源。其審美點也往往與語文知識點有機地聯繫在一起。《釣魚的啟示》正是對學生美育的好教材。

執教《釣魚的啟示》一課,應以培養學生髮現美為主,以學生髮展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過課件的適當穿插,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設想:

一情景導入欣賞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美妙的畫面往往叫人賞心悦目。欣賞美、品味美將能淨化人的靈魂。”在我語音未斷的導語後便點擊鼠標,伴着優美的樂曲,幾幅精美的月夜圖出現在大屏幕上,學生入神的欣賞着皎潔、清柔似水的月夜圖。同時提出:“在這樣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會有一個怎樣美麗的故事發生?”音樂裊裊,餘味悠悠……這時,稍一轉曲,開始播放課文第二自然段的配樂範讀。錄音結束,學生自然陶醉其中,我也由心醉轉入感歎,進而啟發學生:“這麼美的月色,誰能將這種美妙給讀出來,讓大家欣賞。”學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寫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起來。之後,又給學生個性化朗讀創設了一個展示平台。“誰願意到前面來配上音樂朗讀?”同學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同樣一個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讀起來也就不一樣。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讀出來,老師就及時給予肯定。學生把欣賞文字美,想象畫面美,甚至字裏行間的意境美都通過感情朗讀給展現了出來。同時作者這種遣詞造句的表達方法也使小讀者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讀懂課文感受美

閲讀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釣魚的啟示》一文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父親説的話,父親的話中藴含着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的內在美。如何讓學生去理解發現這種最崇高的美呢?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師必須把學生自學、自悟,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發現。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自由讀4――9自然段。這一部分的內容是:

父親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錶,這時是晚上10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爸爸!為什麼?”我急切地問道。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説。

“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

我又抬頭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儘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麼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我慢慢地把魚鈎從大鱸魚的嘴脣上取下來,依依不捨地把它放回到湖裏去。大鱸魚有力地擺動着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