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中班科學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33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學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中班科學説課稿

中班科學説課稿1

A、説本人的設計思路:

1、我們都知道,蘿蔔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蔬菜之一,也是飯桌上經常出現的食物。蘿蔔在菜場裏隨處可見,不僅取材方便,而且有非常豐富的品種:有白蘿蔔、紅蘿蔔、胡蘿蔔等,其中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它營養豐富,吃法繁多。雖然蘿蔔是幼兒所熟悉的食物,但他們對蘿蔔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還不太瞭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許多幼兒不愛吃蘿蔔的現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形成對蘿蔔正確的認識,加深對蘿蔔的外形特徵、內在特徵等的理解。我認為,選擇這一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實用性,就如《綱要》中所説,"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2、本次教學活動是在幼兒在生活中對"蘿蔔"有初步認識、瞭解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看一看,説一説,猜一猜,記一記等形式來對蘿蔔裏面的顏色進行探索,對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探索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義。

3、本次活動的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幼兒以記錄表的形式積極主動地探知"蘿蔔"裏面的顏色,在自主探索中得到知識、能力、情感、技能的發展,會運用各種感官嘗試經驗、探究事物,並會用記錄表的方式來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確定此目的的理論依據是《綱要》中提出的科學領域的目標要求。

4、在本次活動中本人準備採用的教育策略為:萌發探索蘿蔔的興趣——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來感知蘿蔔的外形特徵——用記錄表的方式來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活動延伸:品嚐蘿蔔的味道。

B、説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就在於引導幼兒學會用記錄表的方式來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對"蘿蔔"的初步認識在幼兒前期的生活中就已完成,可以説幼兒有了這方面的基礎,有了一定的認知水平。但是"記錄"作為"做中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活動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它不僅可以記錄幼兒的猜想以及他們在實驗中的發現,揭示猜想與實際的不同,幫助幼兒梳理認知與經驗,培養幼兒分析、歸納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精神。促進幼兒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故把此內容定於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

C、説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確定:

1、通過觀察、比較等方法感知蘿蔔的外形特徵,知道蘿蔔的品種。

2、用記錄表的'方式來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3、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

(本人依據《綱要》中科學領域提出的目標要求,並從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現有水平、發展需要出發,確定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動目標。)

D、説教學活動的準備:

白蘿蔔、紅蘿蔔、胡蘿蔔若干個;筐子若干;大黑板,小釘子;蘿蔔記錄表;幼兒記錄表人手一張;彩色標記、漿糊、抹布每組一份;(物質條件準備)

對蘿蔔有初步的瞭解、認識;(知識方面的準備)

E、説本次教學活動的過程:

總的活動過程是:

第一部分:萌發探索蘿蔔的興趣。

第二部分:通過觀察、比較來感知蘿蔔的外形特徵。

第三部分:用記錄表的方式來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第四部分:活動延伸:品嚐蘿蔔的味道。

(過程遵循幼兒的發展特點,以《綱要》理念為指導,設計了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四大環節。)

第一部分:萌發探索蘿蔔的興趣。

以"拔蘿蔔"的形式引出課題,萌發幼兒探索蘿蔔的興趣。

(考慮到幼兒注意的穩定性、持久性差,在這第一環節中,利用以師生共同來"拔蘿蔔"的情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主要目的是使他們能更有興趣的投入到本次活動中來。過程比較簡單卻充滿童趣,時間準備3分鐘左右)

第二部分:通過觀察、比較來感知蘿蔔的外形特徵。

1、讓幼兒通過視覺觀察老師的蘿蔔,簡單説説蘿蔔的外形特徵。

2、引導幼兒積極主動的去探討蘿蔔的特徵,知道蘿蔔有很多品種。

3、組織幼兒對蘿蔔裏面的顏色進行大膽地猜測。

(第二部分是本次活動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先讓幼兒通過視覺觀察老師手裏的蘿蔔,以問題"老師的蘿蔔是什麼顏色的?上面有什麼?它的身體是什麼形狀的?"來鞏固幼兒的已有經驗。然後通過讓幼兒"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蘿蔔"來激發幼兒對蘿蔔進行進一步的觀察的興趣,"和邊上的小朋友一起説説看,你拿到是什麼蘿蔔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這裏通過幼兒的"説"使幼兒的已有經驗與現有經驗進行了整合,通過與邊上幼兒的討論,知道了蘿蔔是有很多品種的,啟下部分由問題"剛剛我們説的白蘿蔔、紅蘿蔔、胡蘿蔔指的都是蘿蔔外面的顏色,現在老師要請小朋友來猜猜看了,你覺得這3個蘿蔔裏面會是什麼顏色的?"而展開,也讓我對幼兒的水平有了更深地解,為接下來的活動組織提供了一個參考。過程循序漸進,時間準備在5分鐘左右)

第三部分:用記錄表的方式來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1、"小朋友都猜了這麼多,讓我們一起把我們猜的記錄下吧。看,這是什麼?"以承上啟下的問題引出記錄表。

2、詳細介紹記錄表的內容及記錄的方式。

3、請一名幼兒來記錄他(她)的猜測後,幼兒自己動手記錄所猜,教師指導。

4、請幼兒來介紹自己的記錄表,大膽説出自己的不同猜想。

5、"看來呀,小朋友猜的都是不一樣的,那你們想不想知道這3個蘿蔔裏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呀?"引出記錄表的第二部分,介紹"眼睛"的含義及記錄方法,從而記錄自己所見。

6、幼兒記錄,教師指導,請記錄好的幼兒把記錄表交給前面的老師,老師把記錄表貼在黑板上。

7、請記錄不同的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

8、教師總結。

(這第三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所在,"記錄"作為"做中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活動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張記錄表上除了有我們認識的三個蘿蔔之外,你還看到了什麼?眼睛是什麼意思?問號呢?應該把猜測的記錄在眼睛的這一行還是問號的這一行?"(這個過程就是讓幼兒大膽猜想——記錄所猜——交流討論——動手操作——得出結論,而且是提供機會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通過親自嘗試、親自探索來解決問題,做到在探索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科學知識,提高觀察力、探討力、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當然,探索活動中與探索活動後的交流討論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而且幼兒的合作、討論、分享能力也會由此提高,同時也體現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動、師幼互動形式。在整個環節中本人始終準備把自己擺在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位子,做到孩子在前、我在後,我推着孩子前進,而且也體現了孩子在做中學的《綱要》新理念。這個環節是重要環節,我準備在15分鐘左右完成。)

第四部分:活動延伸品嚐蘿蔔的味道。

1、教師總結。

2、請幼兒在活動結束後去品嚐蘿蔔。

(結束部分請幼兒去品嚐蘿蔔,讓幼兒體驗活動的趣味性,為今後開展類似的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過程簡單,活動時間大概2分鐘左右)

總的來説,在本次活動設計中我力求幼兒最大程度的參與,採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讓幼兒在充滿輕鬆、自由的活動氛圍中學得主動、輕鬆、快樂,並運用多種感官解決多個問題,真正實現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形式,在玩中學、做中學、學得快樂,由此設計的活動過程也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三大環節。

中班科學説課稿2

活動目標:

1、願意嘗試和探索使各種物體轉動的方法。

2、關注生活中轉動的現象,發現轉動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準備:

1、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生活中、活動室裏常見的能轉動起來的物品,包括紙杯、盤子、積木、廢棄的光盤、磁帶、勺子、筷子、繩子、飲料瓶、呼啦圈、風車等,物品數量多於幼兒人數。

2、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塑料齒輪玩具、當中有孑L的積木、鈕釦玩具、光盤、各類繩子、牙籤、不同形狀的中心用針戳洞的紙片、紙杯、筷子、勺子,以及兩隻透明水杯中各盛半杯水。

活動過程:

一、遊戲:快樂小轉盤

1、引題並介紹遊戲玩法。

師:孩子們,瞧這是什麼呀?(地上擺放彩色圓形泡沫墊代表小轉盤)我們的“快樂小轉盤”又要開始轉啦!想玩嗎?

遊戲的玩法是這樣的:大家張開雙手站在圓墊上準備。

師:快樂小轉盤!

幼:大家一起轉!

師:“轉呀轉呀轉呀,轉出可愛的動物來!”兒歌結束時就站在原地不動,並做一個可愛的小動物的動作。然後老師倒數5--0。如果唸到0,大家還能保持不動的話就算勝利。

2、師幼一起遊戲。(第二次遊戲時,教師倒計時,讓幼兒感受遊戲的快樂)

二、第一次探索,讓各種物品轉動起來

1、交代任務。

師:哇,你們今天轉得這麼快樂,瞧瞧都轉出些什麼了呀?(教師故作神祕揭開屏風,讓幼兒説説有些什麼呀?)這些物品看見大家轉得那麼開心,也想玩“轉起來”的遊戲。請大家幫幫忙,用你們的辦法讓它們轉起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並指導。

觀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當幼兒已經想辦法使物體轉動起來時,教師宜用提問幫助幼兒提升經驗:“你用的是什麼方法?”如當幼兒把長柄花放在手心並搓動使小花轉動時,教師可以問:”你用的是什麼方法?這個動作叫……”

當幼兒已經使一種材料轉動起來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嘗試更多的材料:“請試一試不同的材料。”

有些材料可有多種轉動的方法,如風車可用吹氣、跑動等方法使它轉動。幼兒嘗試了一種方法後,教師可以用提問拓展幼兒的思維:“除了這種方法,還有別的方法能使它轉動嗎?”

3、交流與分享。

師:你剛才玩了什麼?你是用什麼方法讓什麼轉起來了?

(這種填空式的提問能夠幫助中班幼兒理清思路,嘗試完整表達自己的探索重點,)

4、出示圖文相結合的漢字,師幼一起總結探索方法。

(當幼兒説出教師估計到的一些方法時,教師就翻開E經打印好的圖文相結合的漢字;如果幼兒説出教師沒有估計到的方法,教師就直接在空a紙i寫出此方法,雖然教師並不強求幼兒認識所有出現的文字,但以上做法可以滿足部分對文字敏感的幼兒的表達需要,另外有了圖解配上文字對中班幼兒更容易理解,同時有利於梳理歸納探索方法。)

師:你們用撥、搓、擰、轉、扭……那麼多方法使物品轉動起來了,真了不起!

5、引出轉動和“力”有關。

教師可以捕捉選擇風車的孩子並提問:“剛才是怎麼讓風車轉動?”幼兒可能會回答:“吹。”這時,教師故意不用力吹,使風車轉動不起來,然後問幼兒怎麼辦。當幼兒提出“用力”時,教師順勢出示文字“力”,並追問:“我們剛才所想的那麼多方法都要用力嗎?”最後總結:“原來這些轉動的方法都和‘力’有關。”

(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需要引導幼兒獲得粗淺的.科學知識,轉動需要兩個要素:軸和力,對於中班幼兒來説,感知“力”這個要素更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

三、探索讓兩種物品一起轉動起來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是在幼兒掌握一定的使物體轉動的方法之後,對幼兒提出的新挑戰。)

1、交代任務。

師:看,這是什麼(教師出示手勢2,這次代表兩樣東西)?接下來要增加難度了哦,請你到後面的桌子上選兩樣東西,讓一樣物品幫助另一樣物品轉動起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並指導。觀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當幼兒出現初步的組合意識時,教師要及時捕捉並鼓勵。如:幼兒用繩子穿進光盤的中心時,教師可以提醒幼兒用力甩動繩子。一方面幫助幼兒成功,另一方面自然引導幼兒進一步體驗轉動要素——力。

當幼兒已經通過組合使兩個物體轉動起來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你在哪裏也看見過這種轉動”,引發幼兒回憶轉動與生活的關係。如當幼兒用筷子在水中攪拌,使水轉動起來時,教師可以提出上述問題。

3、小結“轉動與生活”的關係。

小結:留出空間,讓幼兒邊演示邊講解。教師適當總結、提煉。

(選擇一些幼兒為大家演示創造性地轉動物品,由此自然引導到生活中的轉動。比如,請幼兒演示用筷子或繩子讓光盤轉動,並提問:“光盤除了這樣轉動,還可能在哪裏轉動?”幼兒會聯想到光盤還可以在播放器上轉動。這時,教師追問:“光盤在DVD上轉動後可以怎樣呢?”幼兒會依據自己的經驗回答。教師再適時總結:“轉動給我們帶來美妙的音樂、精彩的動畫片,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如果想拓展幼兒的思維,教師可以進一步追問:“家裏除了DVD會轉動,還有什麼會轉動?”)

四、遊戲:想得快説得快

師:你們發現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會轉動的呢?想得快説得多——開始(孩子一邊説,老師一邊把自己事先收集好的會轉的物品照片通過多媒體播放出來)!

師:原來轉動可以給我們帶來那麼多方便、那麼多快樂……還有哪些轉動也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呢?是不是所有的轉動都是有好處的呢?有沒有不好的轉動呢?讓我們到生活中再去仔細觀察和發現吧!

中班科學説課稿3

説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都是因為有空氣的的存在,,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説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徵及作用。 2、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説活動重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做為重點,精心的呵護和培植。

説活動難點:引導幼兒通過老師的示範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我班幼兒年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係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説教具和學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卡紙

説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等,使幼兒感受空氣的存在

2、學法:幼兒在與老師互動中通過猜謎,實驗操作、觀察獲得認知能力的。

説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猜謎語,引出課題: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一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猜猜它是誰?

謎語:

看不見、摸不着,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

出示皮球,讓幼兒説出皮球為什麼會鼓起來?誰住在皮球裏?(空氣)

(二)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1、尋找空氣:

小朋友們,我們現在一起來找一找,什麼地方有空氣?出示皮球,讓幼兒説出誰住在皮球裏?(空氣)

2、幼兒討論後回答,教師點評。

(三)實驗操作,探索活動。

1、身體裏的空氣

請幼兒伸出一隻手,嘴對着手用力吹氣,感知身體裏空氣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閉上嘴巴,並説出自己的感受

2、粉筆裏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幼兒分別把粉筆頭放入盛水容器中,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並將自己看到的現象説出來。

(四)做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個變魔術的'遊戲(師示範)。 (五)倒不出來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紙。給玻璃杯倒滿水,蓋上卡紙,然後把杯子倒過來。你能使杯子裏的水不倒出來嗎?成功的和失敗的一名代表來演示。通過對比,幼兒知道只有使杯內無氣泡(杯內無空氣),才能將杯子倒過來。幼兒再次進行試驗,直到獲得成功。 2.是誰在幫忙。為什麼杯子裏沒有空氣,水才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忙?誰那麼有力量?引導幼兒交流:杯子裏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裏流出來。

3、將蠟燭點燃請一幼兒用玻璃杯罩住,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幼兒作答,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用手在周圍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幼兒感受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反思:本活動讓幼兒對實驗中發生的現象產生興趣,在實驗中讓幼兒反覆玩,使幼兒在操作;探索的基礎上獲得經驗,玻璃杯中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把水壓入杯中卡紙就被吸住,水不會倒出來。同時我在這課添加了用杯子去蓋點燃的蠟燭,一下蠟燭就滅了。空氣可以支持燃燒。這樣吸引幼兒的注意,目的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幼兒建立一個探索、嘗試與交流的平台。,幼兒容易理解。在活動中我運用了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幼兒通過猜謎語——尋找空氣——試驗操作的教學環節,讓抽象的自然想象變得具體化了,課堂氣氛很活躍,突出了活動的重難點,通過科學探索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利用簡單的科學實驗使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也是這次活動的亮點,讓幼兒理解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空氣無處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氣。也培養了幼兒的認知能力。

中班科學説課稿4

一、設計思路

上週一的早晨,一位家長為孩子交完生活費,我順手放進提包裏,一會兒,只聽見“啪”的一聲,我的包蓋自動合上。這一聲響引起了班上孩子們的興趣,他們紛紛跑過來問:“老師,你的包蓋怎麼會自己合上呢?”看着孩子們充滿好奇的眼神,我又伸出手去打開包蓋,“啪”的一聲,包蓋又自動合上。這更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孩子們爭先恐後地伸出手來,紛紛嘗試這神奇的包蓋。在孩子們玩的時候,我想起了新《綱要》中提出:科學教育就是要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而現在這小小的磁鐵,競引起了孩子們這麼大的興趣,何況這種現象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見到,例如孩子們文具盒中的磁鐵、媽媽錢夾中的磁鐵、家裏冰箱門上的磁鐵等等。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讓他們在活動中學會探索和發現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二、説目標

本次活動遵循《綱要》精神,體現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原則。我有意識地創設環節,引導幼兒相互協商,互相合作,共同探索,互相討論在探索中的發現,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我為本次活動制定以下目標:

1、初步認識磁鐵,在遊戲和探索中瞭解磁鐵的特性。(重點)

2、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難點)

3、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在探索中的發現。

三、活動準備

結合幼兒好動手、愛擺弄的年齡特點,我為孩子們準備了以下操作材料:

1、每位幼兒一塊磁鐵,放有木頭積木、塑料積木、一元硬幣、回形針、玻璃球、布頭、鑰匙(銅、鋁、鐵)的玩具筐一個;

2、每組兩個分類盒,分別畫有形象的圖案(一個盒上是和磁鐵手拉手,一個盒上是和磁鐵眼瞪眼,手背後);

3、每組一筐放着一些一元硬幣的雪花積木;

4、兒歌《找朋友》音樂伴奏帶,錄音機。

三、説過程

新《綱要》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應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在探索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次活動我按照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一)、開始部分:師玩魔術“會跳舞的鐵釘”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欲。

一枚鐵釘在白紙上翩翩起舞,你知道這些鐵釘怎麼會跳舞嗎?相信孩子們看到這裏一定會十分驚奇。此時引出磁鐵也就順理成章。

接着為每位幼兒發放磁鐵,讓他們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磁鐵的外形特點。

這一環節,把知識融入遊戲,讓孩子們在玩兒中學會探索和發現。

(二)、基本部分

幼兒自由探索,嘗試分類。通過第一個環節,相信幼兒已對磁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索它的'奧祕。為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我為每位幼兒準備了操作材料,讓他們自主地去探索和發現。

1、磁鐵還能把什麼物體吸起來呢?你面前有很多材料,你自己動手試一試吧!

幼兒一邊動手實踐,一邊和同伴交流。

2、在幼兒探索的基礎上嘗試給玩具筐裏的物體分類。每組發放兩個分類盒,按照盒上的圖案投放物體,能被磁鐵吸起的放一個盒裏,不能吸起的放另一個盒裏。

幼兒在自由探索中獲得的知識是零碎的,還需要教師把他們獲取的經驗進行整理。

3、師幼交流經驗

科學領域教育的方法:

一方面強調幼兒親自動手,通過觀察、實踐等方法認識自然、探索自然;

另一方面也強調教師的介紹和引導,通過展示、討論、遊戲等方法向幼兒介紹有關信息,幫助幼兒豐富、總結他們的科學知識。

活動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自由發言,充分説出自己在探索中的發現,最後得出結論:不是金屬的物品不能被磁鐵吸起,磁鐵只能吸起鐵、鋼等金屬製品,但也不是所有的金屬都能被磁鐵吸起,例如銅、鋁等。

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部分,活動目標的大部分在此環節完成。在這裏,幼兒不僅參與了自主探索,還嘗試了分類,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經驗交流,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這也正符合《綱要》精神:孩子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幼兒的學習中只充當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四、結束部分

通過幼兒實踐活動,解決生活中一些問題。每組發放一筐散放着一些一元硬幣的雪花積木,讓孩子們想辦法怎樣才能快速地把這些硬幣從雪花積木中取出。幼兒討論,想出辦法用磁鐵把它們吸出來。

這個環節讓幼兒學會把已有知識靈活運用,遇到問題積極想辦法解決。

五、延伸活動

幼兒在《找朋友》樂曲伴奏下,拿磁鐵在活動室內找一找哪些物品能被吸引,一邊找,一邊和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以鞏固對磁鐵特性的認識。

通過本次活動,使幼兒在完成既定目標的同時,在其他領域也獲得了經驗。

本次活動涉及的領域

1、數學領域:幼兒在實踐操作中嘗試給物品分類。

2、語言領域:幼兒在探索中相互交流,語言能力得到了很好發展。

3、社會領域:會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本次活動所用操作材料的投放為了使每位幼兒都能夠動手操作,我準備了平時比較常見的操作材料,同時,針對中班幼兒比較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這一特徵,活動中,操作材料是一步步分層次投放。這樣,不僅能集中幼兒的注意力,還能激發他們不斷探索的興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班科學説課稿5

一、説活動內容

“摘果子”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認、讀、寫10以內的數,並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掌握了5以內的加法的意義和算法後,第一次接觸5以內的減法。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笑笑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減法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體會減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聯繫生活學數學的意識,併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減法打好基礎。

二、説幼兒

1、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積累和經歷了大量的減法應用,他們能準確的得知計算的結果,但缺乏用數學的形式來表達生活中的減法現象。他們對於減法的意義及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還缺乏瞭解。在教學時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體會減法的含義,體驗減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2、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缺乏與人合作意識。課堂上需要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初步的合作意識和交流意識。

三、説活動目標

知識目標:1、在具體活動中,使學生體會減法的含義,認識減號,會讀、寫減法算式,並能夠正確口算5以內的減法。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與語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具:多媒體課件,口算卡

四、説教法與學法

教法:本課我採用觀察操作,練習,討論,遊戲等多種方法交替進行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減法含義。

學法:學生本課中通過觀察操作,提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對減法的理解。

五、説活動流程

(一)遊戲情境導入:

在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舊知的複習,以笑笑獎勵同學們吃最新鮮的果子導入“摘果子”這一情境。

(二)遊戲活動準備:

首先讓學生看圖觀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笑笑摘走幾個?還剩幾個?教師引導學生講圖意提問題,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問題能力,又為以後學習減法應用題打下基礎。

這裏引導學生了解到5可以分成2和3,接着告訴同學們在數學領域我們用減法來解決這一的問題,引出課題。並指名列式計算,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己讀算式,認識減號。

為了加深對減法的理解,我問:“你是怎樣知道還剩3個果子?為什麼用減法算?”並讓同學們説出5-2=3這道減法算式的意義。同時出示鳥兒飛走的情境以鞏固減法的意義。

為使每個學生對減法含義的理解,建立在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同桌分學具小圓片的`練習。一人説另一人擺。最後我引導學生明白,減法的表示方式除了拿走一部分,還可以用劃線、圈出部分等形式來表示。

然後引導學生找生活中的減法,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與減法有關,你能舉例説明嗎?讓學生找找身邊的減法,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三)遊戲活動過程:

練習是發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練習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一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在學習了新知識後,我安排了課中操,將練一練的第一題轉換成手指操來調節學生學習的興趣,並鞏固5以內減法。做操結束以比賽搶答的形式完成練一練2——5題,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具有濃厚的學習氛圍,提高了學習效率。組織小競賽,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只有讓他們動手,動口,他們的注意力才會集中,讓他們每個人都參與到學習中來,才能產生成功的喜悦,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最後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遊戲“找朋友”讓孩子們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結束本節課。

(四)遊戲活動延伸:

一堂課的結束,要讓學生明確所學的知識,建立知識網絡。我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這節課我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自主感受,協調發展。力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使課堂教學優質高效。

中班科學説課稿6

一、説活動教材:

球是孩子們在生活中喜歡的玩具之一,他們樂意用自己的身體部位去探索、感知球的各種玩法。在一次活動中,對於球的滾動孩子們覺得好玩,也引起了孩子們對球的探索,於是我就抓住這一教育契機,提供相應的材料,讓孩子們通過眼、腦、手等感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讓孩子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給孩子充分分折、探索的空間,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二、説活動目標:

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我為本次活動制定瞭如下三條目標:

1.引導幼兒探索發現小球站穩的多種方法,體驗操作中的樂趣。

2.能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3.積極動腦筋,解決問題,樂於與同伴分享。

三、説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探索讓小球站起來的多種方法。難點:根據幼兒的不同情況培養他們探索和實踐的能力。

四、説活動方法:

為了構建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讓幼兒在自主狀態下主動建構知識和經驗,體現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識運用了以下三種教育方法:一“順”,二“引”,三“助”。

“順”即順應幼兒的活動,為他們提供有關的資料及活動所需的材料,使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探索。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探索發現小球站穩的多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思考和設置開放性問題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助”即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助”幼兒一臂之力,對幼兒進行點拔,藉助當時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題,把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

五、説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提供玩具,激發興趣。

在本環節中,為孩子們提供各種球,讓幼兒把球放在桌上,引導幼兒發現球會滾來滾去,容易掉下來的現象,激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第二環節:提出問題,引發設想。

在本環節中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小球在桌子上滾來滾去,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小球站穩呢?”第二個問題:“我們用一張紙來幫助小球站穩,你覺得可以嗎?”這兩個問題層層遞進,激發幼兒積極動腦思考,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第三環節:動手嘗試,實踐想法。

本環節是活動的重點環節,提供給幼兒球和多種物品,鼓勵幼兒積極動手探索,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

第四環節:積極交流,展示成果。

在這個環節中,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幼兒互相交流、表現、分享,展示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

中班科學説課稿7

一、設計意圖

曾看到國外一位教授對他的學生講過:“你們將來教美術,目的不應該是造就幾個專業的藝術家,而是培養一批有美感的國民,讓他們從最平凡的東西上見到美;也懂得利用身邊平凡的東西創造美;更使他們感受美。”我覺得,藝術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態存在於時空中,她能激發人們的情緒情感,與學前兒童的認識心理特徵和情緒特徵完全吻合。在《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情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因而,我根據季節特徵及孩子們生活的經驗選擇設計了《雨天的蝸牛》。該活動是融渲染、剪、粘於一體的美術綜合活動,在塑造和製作過程中引導幼兒認識蝸牛,從而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幫助。並在此過程中使幼兒認識鞏固了空間方位,建立幾何形體的概念,發展小肌肉動作進一步培養了對手工製作的興趣。

二、活動目標

從幼兒發展水平及認識能力出發,我為本活動制訂了兩條目標:

1、學習用渲染、剪紙、粘貼的方法來表現雨天的蝸牛。

2、感受色彩的美,增強動手能力。

由於在日常美術活動中較多地是進行一種技能或方法的學習,而在本活動中,巧妙地綜合了各種美工手段,所以將本活動的重點定於“學習用渲染、剪紙、粘貼的方法來表現雨天的蝸牛”。活動中我主要採用潛移默化與暗語引導的教學方式,在教師講述、示範引導中使幼兒主動地感受、感覺各手段的運用,使之表現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充分展現了幼兒的自主性。雖説日常活動中也時常滲透着剪,但這一材料的提供都畫有實線或虛線,而在本活動對幼兒的要求更上一層(空白色紙上剪出大、小圓及長方形)。對幼兒的剪能力又有了新的挑戰,因此將“學習在正方形的紙上剪大小不同的圓”定為難點。活動中,教師充分運用眼神、動作、手勢的提示使幼兒瞭解剪圓的方便方法,並在自己操作中探索、尋求更佳的方法,從而突破活動的難點。

三、活動流程

本活動主要分二個環節,第一環節以教師示範為主,第二環節在幼兒自主操作,探索創作中展開。

第一環節的展開與進行,在本活動中起着導向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運用簡潔、明瞭的語言,明顯、誇張的'動作及富有暗示地眼神引導幼兒感受制作的整一過程,為目標及重難點達成起了奠基的作用。(這其實也是本活動進行的特點)

活動中沒有出現一句特指性的語言,都是在教師帶有提示的動作中進行的。“滴答、滴答,下起了雨,小雨從天上慢慢落了下來……”(既使幼兒感受語言的優美又使幼兒感受到雨是從上到下落下來的。)

第二環節(目標達成並檢驗目標的過程)是幼兒探索、創作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師站到了合作者、欣賞者的位置上,鼓勵引導幼兒自主去發現,主動去創造,並在此過程中建立形體概念(剪圓),鞏固空間方位(擺放蝸牛身體)並充分感受了色彩的美,從而達成重點與難點。

美術評價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在《綱要》中也指出“評價應自然地伴隨着整個教育過程進行”。因此,在該環節為了促進幼兒創作慾望及幼手能力,評價時時出現,並運用幼兒熟悉喜愛的語言“找到了一隻蝸牛”,“雨下得太大了蝸牛會出來嗎?”(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畫面的濕度)一看到有進步的孩子馬上予以鼓勵、表揚,在評價中既使幼兒體驗成功感,又為能力弱的幼兒起到典範作用。

中班科學説課稿8

設計意圖: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中班的科學活動《小小手》,時間設計為25分鐘,綱要中指出兒童是活動的參與者而非被動者,幼師是指導者、觀察者和合作者。在整個活動中,主要以兒童的主動探索為前提,讓兒童先感知如:“你們先來看看我們的小手有什麼特徵”,引發兒童主動的探索慾望,激發興趣為整個過程奠定了基礎。

基於以上設計意圖,我將活動目標設計為以下三點:

1、探索手的基本特徵,感知理解指紋。

2、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

3、培養兒童的探索精神,以及和同伴一起學習的快樂。

此次活動的重點:

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因為在幼兒園中,活動的主體是兒童,讓兒童體驗中學習,感受到活動的快樂。從而漸漸培養兒童的探索慾望,符合了兒童的情感的需要。

難點:探索手的基本特徵,初步感知理解指紋。中班的兒童活潑、好動,用手通過動作來認識世界,但是在認識世界的同時,對自己的雙手卻並不瞭解,我藉助於本次活動,讓兒童自己知道的基本特徵,以及探索雙手的小祕密即指紋。

教法:幼師通過啟發提問的方法、直觀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的方法、觀察法等對兒童進行指導。科學活動本身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活動。兒童的興趣會很濃,幼師用這些方法,能讓兒童更快更好地進入到活動中來,體現兒童學習的主體性,以幼師教學變為我要學。

學法:中班的兒童由於年齡特徵,開始接受任務,所以給他們佈置一個任務,他們會很願意去完成。兒童會通過觀察法、發現法去嘗試這個科學活動。

活動準備:

1、兒童已有經驗的準備(日常生活中已經瞭解手的基本特徵)

2、音樂的準備

3、橡皮泥等

活動目標:

(一)創設情境,激發兒童的興趣

幼師彈奏歌曲《我有一雙小小手》(利用音樂,把兒童帶入到一個情境中,使他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使學習與環境交互作用)

(二)初步感知(讓兒童先通過觀察,體現了把兒童放在主體的原則)

師:現在,請你拿出自己的雙手來看看,你認為自己的.雙手事故什麼樣子的

呢?

師:有五個手指頭、有指甲還有呢?

師:有的小朋友觀察得很仔細有一條條的線,那你們知道叫什麼呢?對,它就叫做指紋。

(三)動手操作(讓兒童在做中學、學中樂)

師:指紋在我們的手上,指紋寶寶説了想和我們小朋友做遊戲,那麼我們可以想什麼辦法把指紋記錄下來呢?

師:有什麼好辦法呢?(通過遷移經驗,會説出在泥土留下痕跡的經歷。)

師:桌子上,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橡皮泥,你們去試試看。

(四)巡迴指導

幼師邊走邊巡迴知道,可以針對個體的不同進行交流,親近兒童,單純兒童的操作,主動性不強,適應了面向全體而因人施教的原則。

(五)示範講解(讓兒童獲得正確的方法)

師:請你們來説説你們是怎麼做的?現在我也來試試看,在示範的過程中獲得正確的方法。

(六)兒童再次操作

師:現在你們去試試吧!記錄完足跡後,你用眼睛觀察下有什麼特點?

(七)總結

師:原來每個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了,有的粗有的細

延伸活動:

在美工區,放置泥土、橡皮泥,讓兒童動手操作。也可以利用家庭資源豐富兒童的知識。

中班科學説課稿9

一:説教材:

1.分析教材內容:

《綱要》中指出:為了更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有助於開拓幼兒的經驗與視野。送走秋天迎來冬天,樹葉變黃,一片片樹葉從樹上落下來,我們學校門前有許多風景樹:法國的梧桐樹、各種槐樹等,樹葉像一隻只蝴蝶似的飄落下來,户外活動時常常看到幼兒們追逐飄舞的樹葉,並把揀到的葉子握在手中左看右看捨不得扔掉,有的幼兒把它當扇子、有的當雨傘,一名幼兒跑過來問我:“老師,樹上的葉子掉光了,冬天就看不到樹葉了”,“不對,不對,冬天的時候還能看到葉子,有的樹上的葉子是不會落的”,另一名幼兒説“那是什麼樹上的葉子呢?”“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樹上的葉子?”,結合幼兒的談話內容及對問題的興趣,我開展了《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的談話活動,通過討論研究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積極探索的興趣。

2.活動的重點、難點根據教學的要求和幼兒已有的經驗,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讓幼兒瞭解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難點:瞭解幾種樹葉的名稱及不落葉的原因。

利用幼兒對談話活動的興趣讓幼兒自己去大自然中觀察、發現樹葉的變化,通過課件圖片的展示讓幼兒更多瞭解冬天樹葉的`變化,從而使活動的重難點有效突破。

3.活動的目的:

根據幼兒探索的興趣和教學的內容,結合幼兒的年齡我制定了適合幼兒發展的三個目標:

(1) 讓幼兒瞭解樹有:常綠樹和落葉樹。

(2) 常見的常綠樹有幾種?

(3) 在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

二:準備活動(實物教材)1.知識的準備:請家長與幼兒一起蒐集有關常綠樹的資料。

2.資料的準備:

(1)讓幼兒到户外觀察各種樹的葉子。

(2)讓幼兒想一下冬天有哪些葉子不會落並進行蒐集。

(3)多媒體課件《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

通過這些準備工作可以豐富幼兒已有的經驗,使幼兒在探索問題時能積極大膽、主動使重難點更容易突破。

三:教學與學法:

1.教法:

在教學中運用了觀察記錄法、啟發提問法、引導思考法、課件演示法、蒐集資料法等方法的運用,克服了傳統的説教,讓幼兒通過觀察、對比、引導、思考、討論及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獲得知識習得經驗。

2.學法:

讓幼兒通過對比互相討論及課件演示的方法讓幼兒知道冬天能看到哪些葉子?總結幼兒談話內容。

四:教學過程:

1.通過户外活動使幼兒對《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的談話活動產生興趣。

(1)小朋友,冬天到了樹葉有什麼變化?

(2)你們知道冬天到了哪些葉子不會落嗎?(讓幼兒集體談論)在這一環節中,讓幼兒對冬天能看到哪些葉子有初步的認識,從而進行進一步探索活動。

2.讓幼兒觀看課件:冬天的常綠樹(1)小朋友,剛才你們看到冬天有哪些常綠樹?

(2)冬天到了,哪些樹上的葉子不會落呢?

通過課件的演示,使幼兒對已有的經驗得到認識和肯定,同時使幼兒對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有進一步認識。

3.通過討論提問總結冬天看到的樹葉。

(1) 請小朋友説一下你們知道冬天有哪些樹葉不會落?(鼓勵幼兒大但發表自己的意見)。

(2) 集體討論冬天看到樹葉有哪些?

總結談話內容:常見的有冬青、松樹、柏樹等。

(3)仔細觀察冬天的樹葉有什麼特點?(集體討論)總結:冬青樹葉較後,有蠟質,松柏樹葉小,針狀較厚,兩種類型的樹葉冬天都不會落。

4.讓幼兒繪畫自己見過的常綠樹,以此鞏固幼兒所學內容。

五:活動延伸:

互相欣賞繪畫作品並進行講述説明,使幼兒體驗到合作的快樂。

中班科學説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選自《多元智能創意課程》中班第一主題活動《快樂小天地》中的一節科學領域活動課《神奇的發現》;放大鏡的鏡片是凸透鏡,凸透鏡的鏡片中間厚、邊緣薄,是透明的。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放大鏡有兩種使用方法。分別是:1、放大鏡對準觀察的實物上下移動或前後移動,直到看清楚為止。2、把放大鏡放到眼前,慢慢的移向所觀察實物的上方,直到看清楚為止。

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對於使用放大鏡去探索事物的變化很感興趣;他們在探索過程中能夠發現事物的明顯變化,但是,對於如何正確使用放大鏡把自己所觀察的物體看清楚並不清楚,所以,我依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本次活動中採用了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讓他們在自己的探索中瞭解放大鏡的特點,知道如何在探索中正確使用放大鏡。

本節課我將瞭解放大鏡的特點設為重點;探索如何正確使用放大鏡設置為本節活動的難點。

二、設計思路:

孩子們對於使用放大鏡探索事物很感興趣,但是,在孩子的活動中發現他們對於如何使用放大鏡,如何看清物體操作的並不準確。於是,我在本節活動中設計了説——聽——看——用——展等形式。讓幼兒瞭解放大鏡的特點,學習使用放大鏡的正確方法。

三、説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目標,本次活動目標為: 1、瞭解放大鏡的特點 2、認識放大鏡,初步學習使用放大鏡 3、學習觀察,體驗探索事物的變化並用粘貼的方法記錄。

四、説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故事《神奇的鏡子》;視頻《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放大鏡人手一個;觀察記錄表人手一份、水果、動物、交通工具圖片若干、膠棒。

五、説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自主探究法等,使幼兒學會正確的`使用放大鏡去探究事物的變化。

2、學法:幼兒在與老師互動中通過故事,自由探究、觀察獲得認知能力的。

六、説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共設計了七步:

(一)、師幼交談,説説放大鏡的神奇。在此步驟中我運用了談話法,通過和幼兒交談,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我們説一説放大鏡有什麼神奇的地方。

(二)、傾聽故事,瞭解放大鏡的作用

在此過程中我運用了講述法、觀察法讓幼兒邊看圖片邊聽故事,讓孩子們瞭解放大鏡的作用,知道放大鏡能夠把物體放大。

(三)、認識放大鏡,瞭解放大鏡的特點

這一步我運用了觀察法、觸摸體驗法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説一説,發現放大鏡的鏡片的特點;從而,瞭解放大鏡的特點。

(四)、嘗試使用,探索放大鏡的用法

在此過程中我運用了操作法、交流法讓孩子們用放大鏡自由探索,在操作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使用放大鏡的方法,然後與同伴進行交流。從而,探究如何使用放大鏡。

(五)、觀看視頻,正確的使用放大鏡

本步播放視頻讓幼兒知道如何正確使用放大鏡,掌握使用放大鏡的正確方法。

(六)、運用放大鏡,嘗試記錄探索結果

本步運用操作法與記錄法;為幼兒準備了三類很小的圖片,讓他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別。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細小的圖片貼在記錄單相應的空格里。進一步鞏固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七、成果展示,區域中進一步探索

最後,讓幼兒把完成的記錄單放到教師完成的記錄單的下面,師幼共同欣賞。教師還為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提供了更多的細小圖片,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進一步探索。

反思:本活動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突顯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在活動中自主探索操作,獲得經驗。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為幼兒建立一個探索、嘗試與交流的平台。課堂氣氛很活躍,突出了活動的重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動預設的目標。當然,在活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請評委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中班科學説課稿11

一、説活動教材:

中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的主題。在幼兒"玩"的過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藉助"你們發現吹的泡泡有什麼祕密"這個開放性的問題,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自然生成了這個主題。目的在於保持幼兒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讓幼兒們真正理解科學、熱愛科學,達到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

二、説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我為本次活動制定瞭如下三條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2、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三、説活動重點、難點:

此次活動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幼兒更深層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慾望。因此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將"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確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説活動方法:

為了構建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讓幼兒在自主狀態下主動建構知識和經驗,體現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識運用了以下三種教育方法:一“順”,二“引”,三“助”。

“順”即順應幼兒的活動,為他們提供有關主題的資料及活動所需的材料,使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足幼兒自由的時間與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新的主題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思考和設置開放性問題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助”即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助"幼兒一臂之力,對幼兒進行點拔,藉助當時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題,把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

五、説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四個環節:

(一)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在本環節中,為他們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讓幼兒觀察並提問:“這些工具能做什麼?”,以問題引出課題"吹泡泡"遊戲,激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為建構新知做鋪墊。

(二)第二環節:感知探究。

在本環節中通過為幼兒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運用各種感官,積極地觀察、操作和實驗,教師則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藉助開放性的問題:“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什麼祕密了?看誰發現的多?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的共同特點是什麼?”,用“引”的方法,啟發引導幼兒在"玩"中體驗泡泡的特性。

(三)第三環節:體驗驗證。

在本環節中,教師捕捉隨機教育的契機,藉助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邊觀察邊記錄想象結果時,對幼兒感覺疑惑的問題“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狀應該是怎樣的?”,利用開放式問題:“你用的是什麼形狀的工具?你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有什麼祕密?”進行適時點拔,把教育活動的難點轉換為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把幼兒的探索興趣引向教師要求的方向,將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同時抓住幼兒互相交流、表現、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過程和結果的.契機,設置開放式問題“每個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結果,有什麼祕密?”,“引”發幼兒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讓幼兒對探究結果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結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六、教學反思

吹泡泡是幼兒生活中經常玩的遊戲,也是幼兒非常喜歡玩的遊戲。主要目標是:

1、體驗吹泡泡的樂趣。

2、嘗試用不同的器具吹泡泡,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3、嘗試集體記錄實驗結果。

活動一開始,我先讓幼兒觀察我給他們提供的材料,問這些材料能幹什麼?他們都説能吹泡泡,於是我讓他們自己玩吹泡泡遊戲,在這個環節中我給幼兒提供的吹泡泡器具都是圓形的。讓孩子們告訴我們他在玩的時候發現了什麼祕密。孩子們回答出很多,有的説泡泡是圓的,有的説泡泡會炸掉,有的説泡泡有大有小,於是我引導他們觀察用來吹泡泡的工具,看看是什麼形狀的,孩子們都説是圓的,順着這個問題,我出示了方形、三角形的工具,讓他們猜猜,用這些工具吹出的泡泡還是圓的嗎?孩子們有的説是的,有的説不是,於是我在一張大的記錄表上記錄下他們猜想的結果。再讓他們自己去動手實驗一下,看看用這些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不是圓形的。孩子們的興趣都很高,自己實驗起來,他們發現,不管用什麼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我讓他們來説説自己的實驗結果並記錄下來。活動最後的環節是讓幼兒跟着音樂表演吹泡泡歌曲,孩子們輕輕鬆鬆的結束了活動。

但在這次活動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孩子們再吹時不知道怎樣來吹,主要是我課前沒有考慮到,總覺得這很簡單,不需多加明,通過這節活動,我知道,在我們大人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在活動中還是應給孩子説明清楚。

中班科學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繫的過程。"而且《指南》也提到"我們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看誰能飛》這一活動是科學領域中的內容,本次活動主要是想讓孩子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學習讓物體飛起來的條件,在探索的階段也讓孩子內化事物的特徵與生活之間的關係。

二、説現狀分析

中班幼兒在現階段已經能夠初步感知常見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粗細等量的特徵。但是感知物體的特徵與生活之間的關係還是處於一種十分懵懂的階段。

三、説活動目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設計了兩個目標:1、初步探知讓物體飛起來的條件2、對探究實驗有興趣,能大膽猜測、主動操作、積極表達。

四、説活動準備

《綱要》中指出,幼兒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夠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索活動,為了使活動順利展開,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在此次活動中,我做了如下準備:羽毛、紙、積木、石頭、氣球、棉花、塑料袋等玩具每組一份硬紙板、扇子等物品幼兒人手一張表格。

五、説活動重難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作為重點。由於幼兒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係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將這方面作為此次活動的難點。

六、説教法、學法教法:

遵循老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教學原則。《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裏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在本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等幾種教法,使幼兒通過自主操作來尋找物體飛起來的條件。

學法:在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在看看,想想,説説中掌握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指南》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科學探索的方法與過程,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在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操作法,體驗交流法。

七、説活動過程

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一直本着以幼兒為主題的原則,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始終處於積極的自主探索狀態,我的活動流程為:猜測活動,引起興趣--自主探索,獲得感性經驗--再次探索,記錄操作結果--交流結果,驗證總結--引導歸納,拓展延伸

1、猜測活動,引起興趣。

《指南》中提到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觀察與分類能力。

首先,先對幼兒進行提問"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動物可以飛?""他們是怎麼飛起來的呢?""我們能不能讓我們身邊的物體也飛起來呢?"通過有意識的提問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這一環節我先讓幼兒自由討論。幼兒在同伴中討論能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同時也能夠吸收到別人的知識,從而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在小朋友討論完以後,我又讓他們大膽地把自己的見解在集體中發表,並加以肯定和鼓勵。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和源泉,通過談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探究*,進而順利地進入下個活動環節。

2、自主探索,獲得直接經驗。

在上一個環節中,幼兒通過討論得到一系列的猜測,現在開始進行探索,這個環節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通過讓幼兒自己的動手操作可以更加清楚的瞭解物體飛起來的條件,這樣獲得的直接經驗比教師直接教授的知識會讓幼兒理解的更加深刻,我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因為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我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感知和了解現象,完成重點目標。

3、交流結果,驗證總結。

這個環節中我會讓幼兒説説他是如何操作的,又發現了什麼呢?在這裏,我儘量為幼兒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盡情表達交流,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4、引導歸納,拓展延伸利用開放式提問,在問答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用比較清晰、準確的語言歸納自己所學的內容,然後,教師再圍繞活動重點和活動方法進行最後的歸納和總結,最後,在歸納和總結的基礎上,我又設計了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回去找一找怎麼樣能夠讓物體飛得更久,這樣使活動並沒有完全結束,讓他們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其目的是開發幼兒的智力,提高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

總之,在設計本次活動的過程中,我自覺運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積極為幼兒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靈活性。限度地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八、説課程設計特點:

為幼兒創造豐富的材料、創設開放性的課程環境以及利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的方法是本次活動的亮點,在課程的設計過程中,我遵循《綱要》中"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的要求,將科學與語言等領域的內容有機結合,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幼兒探索問題的興趣及方法。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中班科學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吹泡泡是幼兒生活中經常玩的遊戲,也是幼兒非常喜歡玩的遊戲。但在遊戲中,我發現經常是家長從商店裏買來比較精緻的吹泡泡用具,而且泡泡器為固定模型(一般都以圓形),抑制了幼兒的科學探索,束縛了幼兒的思維發展,甚至在有的幼兒的.頭腦中形成動力定性:泡泡器是圓圓的,只有圓圓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遊戲。為了充分挖掘吹泡泡遊戲的教育價值,我設計了這個活動。

二、説教具

在這次科學活動中,我所採用的教具簡單、易得。為了吸引幼兒,我挑了顏色不同的皮線。在製作泡泡水時,讓我動了一番腦筋。開始的幾次未能吹出泡泡,後通過網上查閲資料顯示,在洗潔淨或洗手液中適當加甘油、糖能成功吹出泡泡。

三、説教學程序

本次活動的流程為:

三、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因此,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猜一猜、説一説、試一試、記一記、做一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泡泡產生了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在活動的最後,分發給每位幼兒皮線,都體驗了做泡泡器的快樂。

中班科學説課稿1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3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中班下學期科學領域的活動《尋找空氣》。我將從設計意圖、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等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本次活動的理解與認識。

首先,説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而空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並且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世間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空氣。在本活動中,教師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在看一看、做一做、説一説等活動中,探究、發現空氣的特徵與作用,從而萌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慾望。

根據本次活動內容和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空氣是看不見的、摸不着的。

2.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知道空氣有助燃、充氣的作用。

3.喜歡進行小實驗活動探究空氣的祕密。

根據目標的總體指導方向,我將本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定位於:初步瞭解空氣是看不見的、摸不着的;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知道空氣有助燃、充氣的作用。

為實現活動目標,突破活動的重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的教法有:

1.啟發提問法:在活動中,教師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杯子裏有什麼?哪裏有空氣等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形成有效的師幼活動。

2.演示教學法:通過教師演示將杯子放入水中的實驗,讓幼兒清晰地感知、發現杯子中是有空氣的。

3.操作教學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過程中,探索發現空氣的祕密和作用。

在整個活動中,應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認識,鍛鍊幼兒的能力,還可以昇華幼兒的情感。因此在本次活動中,為採用了以下學法:

1.觀察法:幼兒通過認真觀察,感知空氣的祕密。此方法有助於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要讓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活動中,積極引導幼兒看一看、做一做、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對活動內容產生興趣。

為了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為此,我做了如下準備:

1.白色塑料袋每人一個。

2.玻璃杯、蠟燭、氣球、充氣用具每組一套。

3.裝有水的玻璃盆1個,小玻璃杯、打火機各一個、面巾紙。

接下來,説活動過程。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經驗水平,我採用了逐層深入、環環相扣的方式來組織本次活動。

1.教師出示玻璃杯,提出問題,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們,老師這裏有只玻璃杯,玻璃杯裏有沒有東西呢?請你們看一看,猜一猜。

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是推動幼兒探索知識的動力,它會使幼兒產生學習的'需要,是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活動的開始,教師通過出示玻璃杯和提出的問題,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對接下來的活動充滿期待,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教師做實驗,請幼兒仔細觀察,證明實驗用的杯子裏有空氣。

實驗一:在玻璃杯裏放進面巾紙,將杯子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過一會兒再將杯子垂直拿出來,杯子裏的紙沒有濕。

實驗前,引導幼兒猜想:面巾紙會與不會濕?為什麼?

實驗後,教師提問:面巾紙為什麼沒有濕?

對於面巾紙為什麼沒有濕,幼兒充滿疑惑。在幼兒的疑惑中,開始第二次實驗。幼兒對此,非常好奇,興趣極為濃厚。

實驗二:如果杯子在水中傾斜,面巾紙會不會濕?為什麼?杯子傾斜時,你會看到什麼會從杯子裏跑出來?

教師啟發幼兒注意觀察,認真思考,引導幼兒進行猜想與討論,尋求答案。

最後教師小結:剛才的兩個實驗告訴我們:杯子裏是有空氣的。

在此環節,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和拋出的啟發性問題,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直觀的感知和發現空氣的存在。併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了鋪墊。

3.引導幼兒探索實驗,尋找空氣在哪裏,發現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1)請幼兒拿塑料袋在活動室各處找空氣。

(2)觀察空氣的顏色,聞一聞空氣的味道,摸一摸,啟發幼兒説出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着。

(3)啟發幼兒説出還有哪裏有空氣?

教師小結:空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着。

在此環節,教師為幼兒創設了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通過幼兒找一找、裝一裝,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説一説等活動,讓幼兒真切地感知空氣的存在和特點。在此環節,實現了活動目標1.

4.小組實驗,探索空氣的作用。

實驗一:請幼兒為氣球充氣;教師提出問題:為什麼氣球會鼓起來?

實驗二:把點燃的蠟燭用玻璃杯罩住。

教師引導幼兒實驗時注意觀察並思考:用玻璃杯罩住後,點燃的蠟燭為什麼會熄滅?

實驗後,小組討論與交流實驗的發現與結果。

教師小結:空氣有充氣和助燃的作用。

新《綱要》指出: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幼兒在操作實驗中,與材料積極互動,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又可以與同伴進行交流合作,發展幼兒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在此環節,我實現了活動目標2。

通過幼兒尋找空氣和小組合作實驗,也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重點與難點。

5.引導幼兒根據生活經驗討論:為什麼説空氣是寶貴的?

幫助幼兒瞭解空氣與我們生活的關係,瞭解人與動物都離不開空氣。

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環境,讓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加深幼兒各自的認識。教師啟發式的提問,激發幼兒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教師歸納梳理出空氣的重要作用。

為鞏固和拓展幼兒有關空氣的認識,我將本次活動延伸到生活和區域活動中,讓幼兒進一步思考:水裏有空氣嗎?高空中有空氣嗎?並把自己的發現及時與大家進行交流。

最後説一下我對本次活動的評價。幼兒科學教育不能只重視活動的結果,更應重視它的過程。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適宜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發現空氣的特徵與作用。在活動中,遵循了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取經驗的需要。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學説課稿15

下面給大家提供的是“中班科學説課稿:美麗的公園”,希望精彩的內容能夠幫助到你!

一、教材分析:

本次活動的教學內容是選自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制的中班數學活動《春天多美麗》,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數數非常感興趣,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而且,數的概念是抽象的,對於幼兒來説,數的認識應強調多感官參與。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幼兒能通過觀察、數數、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以及靈活運用周圍環境讓幼兒在完中學、動中學,促進他們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根據幼兒的認知理解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應歸結為:在活動中認識數字“10”,理解數字的意義,且不受物體的大小和擺放形式的'干擾會用數字“10”表示物體的數量。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有:1、提高幼兒對認數的興趣。2、認識數字“10”,理解其實際意義。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綱要》的要求,要讓孩子在情景中學習,在探索發現中學習。圍繞教學目標,本次活動採用了情景學習法、觀察法、操作法、遊戲法等。

1、情景學習法:為了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在開始部分我設置了“去公園”參觀,出示電腦課件,利用畫面,讓幼兒彷彿身臨其境,使孩子們興趣盎然。

2、觀察法:讓孩子先自由觀察,再由教師帶領逐一觀察,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發現周圍環境與數的關係。讓幼兒在觀察過程中,積極思考、發現問題。

3、操作法: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幼兒印象,在第四環節,我讓幼兒分組操作,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其中,自己動手,並且體驗到合作學習和發現學習的快樂。

4、遊戲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化教學也必不可少。在本次活動中,我用了“看數

字取物”和“看數字作動作”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輕鬆愉快的學習。

三、學法指導:

在本次活動中,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讓幼兒在遊戲和實際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

感知數量(包括視覺感知、聽覺感知、觸覺感知、運動覺感知等)。本活動自始至終讓幼兒處於活躍、積極的學習態度之中,通過遊戲和動手操作,使幼兒正確地認識數字“10”並理解其實際意義,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四、教學流程:

1、首先,設置“去公園”參觀的情景,帶幼兒到“公園”,讓幼兒自由觀看,這樣即符合了中班孩子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又激發了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把幼兒的情緒調動了起來。

2、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教師有目的的提出問題後,幼兒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即數量都是“10”的蝴蝶、荷葉、小魚等,同時發現周圍環境中數量是“10”的物體。

3、遊戲“看數字取物”和“看數字做動作”,請幼兒根據教師出示的數字卡取出相應的實物以及做出相應數量的動作。以此來理解數字“10”的實際意義。

4、動手操作、大膽創造。我們不光要讓幼兒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幼兒對認數活動的興趣,所以我設計了三組小組活動,第一組:誰的氣球:第二組:春天真美麗;第三組:數字圈圈圈。

5、作品展示,交流感受,將幼兒作品進行展示,孩子自由交談,這一部分讓孩子情緒回到一個寬鬆的環境中,孩子暢所欲言,即鞏固複習本節課的知識,又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