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推薦】五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集合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五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集合六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學情解析,目標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學習了四年用算術思想解題後,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今後學習運用方程解決整數、小數、分數和百分數問題的重要基礎。

《方程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堂全新數學概念課,是算術思維的一種提升,是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思維空間增大,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及新課標中概念教學的理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藉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義,能從形式上判斷一個算式是不是方程,區分等式與方程,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使學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分類、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經歷從現實問題抽象成方程的過程,滲透集合思想。

3、感受數學探索的樂趣,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繫。

(三)教學重難點

列方程時的數量關係與列算式時的思維過程有着明顯不同。用算術方法列算式時的數量關係是充分運用已知數量的運算得出未知數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開來,已知條件作為一方,要求的問題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數量關係,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來,共同參與運算。從列算式求答案的習慣思維轉向列方程表示等量關係,學生的思維會有一定的困難。

基於以上的思考,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方程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使學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難點是經歷由問題抽象成方程的過程,滲透集合思想。

(四)學情分析:

課前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調研,調研內容主要有三項:

一、求未知數

這道題主要是為解方程做準備。在這道題中,學生的書寫格式錯誤較多,佔40.2;會方法但計算錯誤的同學佔10.9;格式計算都正確的同學佔48.9。所以,在後面講解方程的教學中,我們要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講清算理和算法,提高計算能力。

二、給式子分類,並寫出每類的特點。

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想看看學生能否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清楚分類的標準,為課上的分類做準備。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因為學生的關注點不同,所以分類的標準不同。有些學生關注的是式子當中的字母,所以根據有無字母把式子分為兩類,一類式子當中有字母,一類沒有字母,這樣的學生佔25;有些學生關注的是式子中的等於號,所以根據式子左右是否相等把式子分為兩類,一類是等式,一類是不等式,這樣的學生佔26.1;有一些學生關注的是式子中的運算符號,所以分的類別較多,還有一些學生不知道根據什麼來分,這樣的學生佔48.9。儘管一直以來學生總是在寫等式,但對等式的概念學生並不清楚。所以,課上我們要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等式的本質特徵,真正理解等式的概念。

三、你們在生活中見過與蹺蹺板類似的物品嗎?

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學生是否知道天平,為課上應用天平列式做準備。課下我們又找個別學生進行了訪談,讓他們説一説天平與蹺蹺板有什麼相同之處。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學生基本上知道天平,只有個別學生不知道。

(五)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以學生髮展為本”必須為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那麼教師只能通過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國小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及教材特點,這節課,我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演示操作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通過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

1、用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每位學生理解和歸結出結論。

2、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3、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六)、學法

為了使學生獲取“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親自參與,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

二、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主要安排了五個環節:

1、創設情景,抽象出等量關係,理解等式的性質

等式是方程的生長點,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裏對等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有利於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學中藉助學生熟悉的蹺蹺板首先讓學生體會等式的含義。

活動一:感知平衡,體會等式含義,理解等式性質。

課件出示一架蹺蹺板,請學生仔細觀察後説一説玩蹺蹺板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再請學生用一個式子表示蹺蹺板現在所處的狀態。然後告訴學生像這樣用等於號連接的式子就叫等式,緊接着就提問學生:什麼樣的式子叫等式?對“等式”的概念進行了強化。這個提問及時準確。接着,利用蹺蹺板理解等式的性質,即等式兩邊同加同減,左右兩邊仍然相等。然後啟發並引導學生思考:如果等式兩邊同乘同除,等式會怎麼樣?通過學生舉例,總結出等式的性質。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既讓學生從蹺蹺板“平衡”中體會到等式的含義,又能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二:觀察發現,抽象出不同的式子

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觀察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變化過程,通過天平的動態變化得出若干個不同的式子。然後提問學生:以上的式子都是等式嗎?它含有未知數嗎?讓學生思考,交流後説出:有的是等式,有的是不等式。這樣由“扶”到“放”,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動口説一説,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這樣設計,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一個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的機會,讓他們親自感知了多個含有未知數的式子的來源,將“重視結論”的教學轉變為“重視過程”的教學,不生硬的塞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讓學生充分經歷方程模型的生成過程。同時也為下一個教學環節——給式子分類做好準備。

2.引導分類,抽象出方程的意義

運用剛才得出的式子進行分類,並讓學生説説分類標準,然後從學生按照等式不等式的標準分類的教學資源中直接導出本節課的課題:方程,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找到方程的特點,從而進一步得出方程的意義。在分類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肯定他們分類的方法。這樣的設計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

3.討論比較,辨析、概念——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創造的樂趣。通過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創作“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圖,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是一道富有思維容量的習題,不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保持與發展,同時滲透集合思想。

4.鞏固深化,拓展思維——練習

在這一環節中,我們設計了“介紹方程”、“寫方程”和“判斷方程”三個活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設計了“如果你是方程,你怎樣介紹自己”之後讓學生自己寫一個方程,這樣一個介紹,一個練寫,不僅使學生愛做,而且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義。然後讓學生看式子進行判斷,辨析;出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這句話讓學生分析這句話對嗎?説出理由。通過這些活動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方程的判斷,能引起學生強烈的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鞏固方程與等式的概念,方程與等式的異同,使教學達到高潮,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鞏固新知的過程中。

5.小結新知,明確收穫

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本節課的收穫,目的在於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新知進行一次梳理,通過總結概括再次讓學生體驗到探索新知的樂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雞兔同籠》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第三節。本節安排1個課時。

教學重點:根據等量關係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應用題。

教學難點:1.讀懂古算題;2.根據題意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二、説目標

知識目標

1.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技能;

能力目標

1.使學生掌握運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運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組)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2.通過"雞兔同籠",把同學們帶入古代的數學問題情景,學生體會到數學中的"趣";進一步強調課堂與生活的聯繫,突出顯示數學教學的實際價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通過對祖國文明史的瞭解,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為中華崛起而學習的信心。

三、説學情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國中二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少年期,已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要培養他們敢於面對挑戰和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鼓勵他們大膽嘗試,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激情。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1)方程的思想;

(2)能整體地系統地審清題意,找出等量關係;

(3)能從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

(4)熟練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1)本課是在學生已對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法有了足夠的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的,也學過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大部分學生學習本課應該沒有太大的困難的。

(2)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的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想象、邏輯思維能力,初步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法

採用"提出問題——小組討論——精講釋疑——鞏固提升"的模式展開教學。充分利用實際問題、古代的趣題,儘可能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實踐性;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實物等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生動活潑地展示所學內容;強調學生的動腦思考和主動參與,通過豐富多彩的集體討論、小組活動,以合作學習促自主探究。

五、説教學程序

(1)教學媒體準備

1.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雞兔同籠"、"以繩測井"等一系列圖片、動畫。

2.課前讓學生準備細繩一條,以使他們體會什麼是三折、四折等。

(2)設計思路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動腦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作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引路人;通過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大腦去親自探索,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3)教學流程

本節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引入課題;第二環節:典型例題;第三環節:闖關練習;第四環節:反饋練習;第五環節:感悟和收穫;第六環節:作業佈置。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課標要求:探索給定情境中隱含的規律。

課標解讀:

行為動詞是“探索”, 指的是獨立或他人合作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理解或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對象的特徵及其與相關對象的區別和聯繫,獲得一定的理性認識。核心詞是“規律”,本節課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來課標對這部分知識的要求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雜亂無章的去解決問題。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過三個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四個人小合唱固定一個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簡單的'排列,通過列舉等直觀方法幫學生髮現規律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同時讓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探索、發現現實生活中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觀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過觀察、研讀、交流、驗證等活動,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的過程,體驗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方法。

3、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驗成功的喜悦,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和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對身邊事物進行數學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意識。

教學重、難點: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簡單事物的排列規律。

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現實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本節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2)“探究——研討”法: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從而提高思維能力。

教學環節:

第三個環節是運用規律解決問題。在這個環節,我提出了

“如果於老師帶領我們班A、B、C三個同學到文登學公園遊玩,最後我們四個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師安排在左起第二個位置上,其他的3個同學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這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髮現,三個人排隊和四個人排隊且確定一個人的位置的排法總數是相等的,讓學生意識到排法總數是不受確定的那個人的位置影響的。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有序思維方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統一認識。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早上好!

今天我執教的《真分數和假分數》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在分數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真假分數,拓展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是一節全新的概念課。可要學生識記它的概念並不難,但概念的教學不應以概念獲得為目的,不能為教概念而將概念具體化——也就是説不能先有概念定義,再去尋找使之具體化的材料、實例。因此不能用機械的方法讓學生識記概念內容,而應通過具體的分數抽象出真假分數的概念,進而有效地拓展運用。基於這樣的思考和理解,本節課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及特徵,瞭解假分數的產生過程。

2、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及特徵。

3、結合具體情境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理解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意義;突破難點:理解真假分數特徵。我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三個“一”。

遵循一個規律:——概念形成的規律。

本節課的設計就是在遵循學生對概念認知的發展規律基礎上,利用“數形結合”,凸顯先“過程”後“對象”的認知順序,充分理解概念。藉助數軸和圖形理解真分數、假分數與1的關係,將概念深化。

真假分數概念的形成,本節課分4步走:

1、就是通過填四分之幾這個分數了解學生起點。用圖形表示出來,以瞭解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運用圖片建立假分數的表象:通過怎樣表示5/4?讓學生產生了認知上的矛盾:1個單位“1”不夠時,怎麼辦?讓學生在辨析中明白5/4的意義。

3、在分類活動中構建真分數與假分數模型。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4/4”到底劃到哪一類中,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最後產生看書的必要性。

4、完善概念的認知。數學概念一旦形成,既要通過練習鞏固概念,更要關注概念外延的有效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從數軸上判斷真假分數的特徵.從找規律中,拓展對真分數概念的認知,藉助特殊的假分數,理解假分數有大於1,也有等於1的情況。尤其是最後的題組練習。從最基礎的分類,引導發現,再到用字母表示,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將具體、繁多的分數提升到“b/a”這一個分數表示形式,把書教薄,將知識系統化。

滲透一種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

在課的開始階段讓學生用圖形表示出相應的分數,這裏是第一次藉助數形結合的思想,通過圖形讓學生直觀的理解5/4,感受假分數的產生過程。圖形與分數的一一對應讓學生初步感知真、假分數與1的大小關係。第二次藉助數形結合的思想是利用真假分數在數軸上的位置,再一次感受真假分數與1之間的關係。同時藉助數軸的讓學生感受真假分數“無限”性,這裏話雖沒挑明,但學生已能感受到了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個數都是無限的。

培養一個習慣——全面思考的習慣。

我們的孩子在思考問題時往往習慣於唯一答案,不會全面思考問題,更不善於分類思考問題。因此在含有字母的分數中,除了完成判斷的同時更注重分類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從小接觸不確定因素——a/6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讓學生學會全面的思考問題,課堂中我充分發揮評價語的導向作用,使學生學會從不完整到完整的表述。這個環節的教學時間的比重是比較大的,為的就是將學生思維不斷提升,從形象的呈現分數判斷到讓學生形成抽象的符號化思想。

總之,我認為概念教學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因此,我力求在概念建模後層層遞進,不斷地進行延伸,拓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完善概念的理解認知,進一步使概念變得立體豐厚。

以上只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想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

1、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2、積的近似值

3、有關小數乘法的兩步計算

4、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二、教學目標

1、探索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筆算,並能對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

2、會用“四捨五入”法截取積是小數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於小數同樣適用,並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運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4、體會小數乘法是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

三、編排特點

1、選擇“進率是十的常見量”作為學習素材,引入小數乘法的學習。

對於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而言,“元、角、分”“米、分米、釐米”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計量單位了。根據學生已有的這些知識基礎,教材從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中,選擇“買風箏”(與元、角有關)、“換玻璃”(與米、分米有關)的活動為背景,引入小數乘法的學習。這樣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發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學生利用元和角之間、米和分米之間的十進關係順利溝通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的聯繫,利於學生將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系統中。

2、淡化小數乘法意義的教學,突出計算方法的教學。

小數實質上是十進分數,要讓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應從分數乘法的意義入手。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根據小數與整數的密切聯繫,教材先教學小數乘法,再教學分數乘法。與原通用教材相比,淡化了小數乘法意義的教學,把重點放在計算的算理和方法的總結上,引導學生利用因數的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來解釋小數乘法的算理,並由此總結小數乘法的一般方法。

3、應用轉化和對比,概括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小數的書寫方式,進位規則均與整數相同,教材緊扣兩者的密切聯繫,引導學生:

①用轉化的方法,將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

②用對比的方法,處理積中小數點的位置問題。在例3、例4中,均採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分別觀察因數和積中小數的位數,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這一關係,準確找到積中小數點的位置。

③幫助學生按一定順序概括小數乘法的一般計算方法。例4的教學中,應用合作研討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計算小數乘法的一條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數乘法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乘得的積的小數位數不夠,要在前面用0補足,再點小數點。

四、具體內容

標 題例題安排

小數乘整數例1小數乘整數的引入題

例2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豎式寫法

小數乘小數例3小數乘小數的算理及豎式寫法

例4總結小數乘法的一般方法

例5倍數是小數的實際問題和乘法驗算

積的近似值例6按“四捨五入”法截取積的近似值

連乘、乘加、乘減例7有關小數乘法的兩步計算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例8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小數乘整數

例1

編排意圖:

(1)創設“買風箏”的購物情境,引出“小數乘整數”。

(2)結合具體量(人民幣單位),以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小數乘整數的問題,為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撐。

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提出買風箏計算錢數的問題。

(2)先解決書上女孩想要解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重點説明將元轉化為角的方法。

(3)在此基礎上,解決其他買風箏的問題。

例2

編排意圖:

(1)脱離具體量,直接引出小數乘整數。

(2)用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説明將小數乘整數轉化為整數乘法的理由。

(3)根據計算結果,説明如果積的小數末尾有0,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用最簡方式寫出積,積中小數末尾的“0”可去掉。

教學建議:

(1)注意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例1中的計算經驗,特別是將“元”轉化為“角”的經驗來學習例2。先提出0.72元×5,你會計算嗎?再去掉元,提出0.72×5該怎麼計算。

(2)放手讓學生應用已有的整數乘法經驗自主計算“0.72×5”,列出豎式,並嘗試對過程做出合理的解釋。

(3)應引導學生小結小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要點。

①按整數乘法的規則進行;

②處理好積中小數點的位置,因數中有幾位小數,積中也應有幾位小數;

③算出積以後,應根據

小數的基本性質用最簡方式寫出積,積中小數末尾的“0”可去掉。

小數乘小數

例3

編寫意圖:

(1)以給校園宣傳欄換玻璃,需要計算長方形玻璃面積引入小數乘小數。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出小數乘小數學生易於理解。

(2)有例2的計算經驗,這裏學生容易想到把第二個因數也轉化為整數,即將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來計算,故教材直接寫出轉化和計算的過程。

(3)注意引導學生歸納因數與積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係。

教學建議:

(1)讓學生根據圖意列出乘法算式。

(2)讓學生自主嘗試計算1.2×0.8。

(3)組織學生共同研討1.2×0.8的豎式算法及算理。讓學生將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來,並簡述其道理。可能有學生將“米”化為“分米”,將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來計算,也可能學生按書上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師應引導學生溝通兩種方法的聯繫,以幫助學生理解“1.2×0.8”的算理。

(4)最後組織學生探索因數和積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係。

例4

編寫意圖:

(1)結合例4上面的“做一做”總結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2)分兩個層次:

①結合“做一做”第1小題,總結小數乘法的一般計算步驟。

②結合“做一做”第3小題,説明小數乘法的一些難點問題。如,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應在前面用0補足。

教學建議:

(1)可按教材的層次結合具體的算式進行總結。

(2)積的末尾是0的情況,也應作為小數乘法的一些難點問題處理。

例5

編寫意圖:

(1)通過“非洲野狗追趕鴕鳥”的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數倍表示兩個數量間的關係”,使學生領會有時“用小數倍表示兩個數量間的關係”比較直觀。然後計算出鴕鳥的最高時速。

(2)由驗算計算是否正確,提出驗算要求,培養驗算習慣。

對於驗算方法沒做統一規定,教材呈現了兩種,一種是“把因數的位置交換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計算器驗算。”其實,驗算還有其他方法,這裏不要求學生一定要按哪種方法驗算,只要會用合適的方法驗算就行。

教學建議:

(1)結合本例讓學生領悟有時“用小數倍表示兩個數量間的關係”比較直觀。可請學生説一説“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義。

(2)驗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檢驗書上女孩的計算引出,也可由檢查自己的計算引出。

(3)如何驗算不作統一要求。

練習一

第10題,讓學生經過計算,發現積和因數之間的大小關係:“一個數(0除外)乘大於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大;一個數(0除外)乘小於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小。”

積的近似值

例6

編寫意圖:

(1)通過“狗幫助人們抓壞蛋”的情境,讓學生求狗的嗅覺細胞,引出求積的近似值。

(2)通過計算使學生認識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當積的小數位數比較多時,有時不必保留那麼多的小數位數,只要根據需要求出積的近似數就可以了。

(3)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覺細胞為2.205億個為例,説明如何用“四捨五入”法求積的近似數,同時説明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保留的小數位數。

教學建議:

(1)複習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2)求出“0.049×45=2.205”後,着重説明當積的小數位數比較多時,有時不必保留那麼多的小數位數,只要根據需要求出積的近似數就可以了。然後讓學生按照需要獨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數。

連乘、乘加、乘減

例7

編排意圖:

(1)有關小數連乘、乘加的數量關係在生活中應用比較多,但有的數量關係比較複雜,教材選取用正方形地磚鋪地板,引出連乘、乘加,便於學生理解和列式。

(2)通過解決“100塊磚夠嗎?”引出連乘。通過解決“110塊磚夠嗎?”的不同方法引出乘加。

教學建議:

(1)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解答過程,嘗試解釋解答的結果。

(2)由於運算順序是一種規定,不必講太多的理由,所以當整數四則運算擴充到小數後,可直接告訴學生、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與整數計算的相同。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乘法運算定律的推廣及例8

編寫意圖:

(1)結合具體算式説明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於小數乘法同樣適用。

(2)分兩個層次編排:

①給出三組算式,讓學生觀察、計算,找出每組中兩個算式的關係。②用歸納的方法類推出“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對於小數乘法也適用。”

(3)應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

教學建議:

(1)在複習整數乘法運算定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2)加強對乘法分配律應用的教學。

五、教學建議:

1、重點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學習小數乘法。

由於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之間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因此,教學時應緊緊抓住這種聯繫,幫助學生將未知轉化為已知。

2、指導學生對小數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提高簡單的推理能力。

本單元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到困難的不是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對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學時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對計算的過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釋。

3、注意引導學生探索因數與積之間的大小關係的規律。

讓學生學會探求模式、發現規律是數與代數領域學習的重要目標。在組織學生自主小結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同時,應注意引導他們去探索因數與積之間的大小關係的規律。教學時,應重視練習一中第4題、第10題的練習,以此為載體,培養學生養成探索隱含在數字、算式後面的規律的習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 説教法、學法

1、教法

“分數的意義”一課,是國小數學概念教學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的特點,為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掌握這一內容,採用啟發式教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演示,遵循概念教學的原則,啟發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解認識,由具體到抽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學法

古人云:“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一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現代教學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而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

(1) 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從具體直觀到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為了使學生建立清晰的分數意義概念,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2) 引導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二、 説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由舊引新

首先,通過激趣談話問學生:把蛋糕分給4個學生,怎樣分大家才滿意?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很快回答是14,然後出示一個不平均分的蛋糕圖,問:這樣的一份能用14表示嗎?兩幅圖進行比較,得出: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二)探究新知,建構概念分4個環節來探究

1、獨立動手做分數

如果用圖表示14 ,100個人會有100種表示方法,老師為你們每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們能分別表示出它的14 嗎?

本環節充分利用“分數初步認識”中學到的知識,通過對具體、形象的實物圖片的觀察,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

2、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分五人一組,每組有一套學具,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材料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學習要求。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學生把不同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

本環節在大量感性認識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

3、觀察比較、抽象單位“1”

思考:你們能給平均分的對象分分類嗎?

引導生歸納: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中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

討論:單位“1”為什麼要加引號?它同自然數1的意義一樣嗎?

你能舉例説説我們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單位“1”。

本環節,通過小組討論比較異同,全班交流,全面具體地感知單位“1”,這是理解分數意義的關鍵。

4、抽象概括、歸納分數的意義

(1) 學生嘗試自己歸納分數的意義。

(2) 理解“若干”一詞的意義。

(3) 結合學生髮言,板書分數的意義。

本環節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數的意義。

三、分層練習,鞏固深化。

為鞏固所學新知識,設計了基礎練習和拓展練習,貫穿“講練結合,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通過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理解掌握,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引導反思,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嗎?請説説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總之本課教學設計,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特點進行教學,旨在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建立明確分數意義概念。教學重點放在把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上,讓學生通過大量實例感知分數意義的基本內涵,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學生對分數意義有較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