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國中音樂説課稿範文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39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音樂説課稿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中音樂説課稿範文7篇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1

導語:國中生應該最喜歡音樂課了,在一堆繁重的作業中跳出來,一頭扎進音樂的海洋。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國中音樂優秀説課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中音樂優秀説課稿【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茉莉花》,這是選自人音版八年級第一單元《百卉含英》的知識內容,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 説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自古以來,花卉一直是人們進行創作的主題,它是人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本單元以"百卉含英"為主題,通過讓學生聆聽、演唱描繪花卉的藝術作品,感受音樂作品與相關文化結合產生的藝術魅力和審美體驗。河北民歌《茉莉花》是我國廣為流傳的一首歌曲,它最初叫"鮮花調"。這首歌曲在民歌《茉莉花》的基礎上,改編後進行了聲部處理,是一首二聲部合唱歌曲。節拍為四四拍,表現了賞花人對純潔美麗的茉莉花的讚美之情和渴望採摘茉莉花的迫切心情。

2、教學目標

根據音樂新課標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水平,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個:

⑴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唱歌曲《茉莉花》,讓學生掌握二聲部合唱知識及電子琴演奏技巧。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能用柔美的聲音,細膩的感情來演唱歌曲《茉莉花》,並嘗試用自己喜愛的形式表現創造《茉莉花》,充分發揮其想象力、表現力、創造力。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唱河北民歌《茉莉花》,使學生熱愛祖國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

3。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用電子琴演奏形式表現茉莉花,因為器樂演奏是學生很重要的藝術實踐。

教學難點之一是學習用正確的呼吸方法演唱歌曲。良好的呼吸體驗不僅有利於引導歌唱時的發聲,而且讓人更好地抒發歌曲的情感。難點之二是讓學生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感受二聲部的和諧,充分體會歌曲的旋律美。

(二)説教學策略

八年級的學生參與意識和交往願望增強,我將採用聽唱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創造為目的"的原則, 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作品,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願望和能力。

由此本堂課的教學,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三)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激趣導入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

首先我會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茉莉花盆景及相關的圖片,從視覺上感受它的素雅。利用美麗的茉莉花圖片,伴隨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獨唱音樂會歌曲茉莉花旋律,讓學生被它深深吸引、陶醉,激發學生喜愛我們的民族音樂,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這時,學生對茉莉花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情不自禁地想要來説説,於是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談談對它的感受。這一導入設計,營造了氛圍,讓學生在情感上,對茉莉花有了初步感知,形成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視聽結合 學唱新歌

" 同學們,茉莉花這樣美,那描寫茉莉花的歌又是怎樣的呢?"教師用富有激情的談話引入第二部分內容。

因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我會採用聽唱法學習歌曲。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讓學生通過聆聽歌曲,感受歌曲優美的旋律。歌唱中,良好的呼吸能更好地抒發歌曲的情感,我創設美境,讓學生閉上眼,在空氣中噴灑茉莉花香水,感覺自己彷彿置身在茉莉花叢中,滿園芬芳,啟發他們深深地嗅一口花香,引導氣沉丹田,保持感覺,再緩緩地呼氣,隨着呼氣時的感覺模唱旋律(教師示範),學生在嘗試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領會,這樣,呼吸順了,聲音位置也有了,演唱的感覺也就找到了。接着我用電子琴範唱歌曲,請大家在聽的同時,思考以下問題:歌曲的節拍、情緒是怎樣的?(教師範唱)聽完這首歌曲,請大家談談對歌曲的感受,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接着隨琴輕聲哼唱旋律。這時,我再讓他們分小組自學,之後檢查他們的學習效果,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歌曲唱的是茉莉花,於是我引導學生每一樂句用不同的手的動作來模仿花瓣, 並且加上呼吸,讓我們的身邊也開滿茉莉花(教師示範)。這樣既能營造一個茉莉競放的場景,又能讓學生掌握呼吸一次就演唱一個樂句的方法。

通過以上環節,學生對歌曲旋律已經熟練,再把歌詞加入進來就很容易了。這時,再進行兩個聲部的合唱,合唱前我會先向學生講解二聲部合唱的基礎知識,如:聲部之間要保持平衡,不要相互之間壓制對方的聲音,更不要有意在合唱中突出自己的聲音等。這首歌曲的旋律時而相同,時而不同,是典型的多聲部民歌,容易唱錯的是這兩個地方(教師示範)。在聲部合唱成功後,可讓學生互換聲部,再進行第二次合唱。

三:合作創新 參與表現

這一環節我將全班分成兩個聲部,我先用電子琴彈奏歌曲的第一第二聲部旋律,接着再讓學生用電子琴彈奏各自的聲部,讓他們自主的練習。在練習之前我會先講解彈奏這首歌曲時用到的指法(教師示範)。電子琴的難點在於節奏和音色的選配,我會引導學生根據歌曲的節奏、節拍、情緒等方面為歌曲選配合適的節奏和音色,把節奏和音色都選好後進行合奏。 音樂新課標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歌曲的美,我會提問:歌曲為我們展現了芳香四溢的茉莉花,當你面對這樣美的花朵時,你還會用什麼方式來表現歌曲?學生分組討論,誘發學生展現自我,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這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的用邊畫邊唱的形式,有的用優美的舞蹈表現歌曲,最後全班同學用電子琴邊彈邊唱《茉莉花》,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在音樂聲中,我的本堂音樂課也就輕鬆的完成了。

(四)説教學評價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始終圍繞歌曲《茉莉花》為主線,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準上,通過聽、説、唱、奏、演等藝術表現手法讓學生在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學生在活動中積極主動。以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手段,讓學生在視覺與共同感觀中感受藝術的魅力。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理解。肯定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國中音樂優秀説課稿【二】

一、説內容

人教版教材七年級《雪絨花》,主要教學內容是唱《雪絨花》,欣賞《Do—Re—Mi》、《孤獨的牧羊人》

二、説教材

歌曲介紹:《雪絨花》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一首插曲,隨着電影的播放而傳遍全球,成為全世界人民喜愛的歌曲之一。歌曲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採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決定了它的格調優雅恬靜,情緒沒有較大的起伏 ,歌曲通過對雪絨花的讚美,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寄託了主人公對親人、對家鄉深深的懷念和祝福。我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指導學生用優美的聲音唱好歌曲,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本課中,還有兩首情緒歡快活潑、演唱形式多樣的欣賞歌曲,因此本課第二個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欣賞電影《音樂之聲》插曲,感受歌曲形象和情緒,擴大音樂視野。

三、説教法、學法:

1、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驗作品的意境、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熱情,本課教學環節進行如下設計:介紹電影劇情――聽《Do—Re—Mi》――猜謎雪絨花――學唱歌曲――用英語演唱――欣賞片段《孤獨的牧羊人》。

2、本課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欣賞電影片斷為手段,引導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注重對歌曲的表現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風格方面進行對比,拓展學生思維。

3、在學習歌曲時,以教師語言啟發為主,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通過操作、歌唱比較分析歌曲旋律,使學生能夠唱準相似樂句,解決歌曲難點。並通過演唱歌曲,再從歌詞中感受旋律,以表達歌曲的情緒。

4、始終注意引導學生的思維,在欣賞電影片斷和聽老師演唱前,都先向學生提出的要求和問題,讓他們明確欣賞目的,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雪絨花》這首歌曲的旋律許多學生都很熟悉,。七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大了一些,音樂課的氣氛已不像小一點的孩子上課好調動,我安排了由教師抑揚頓挫的語氣講故事, 70多年前的奧地利薩爾斯堡。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裏,有一位叫瑪麗亞的年輕修女,她性格活潑、美麗善良,喜歡唱歌,會彈吉它。一天 瑪麗亞來到一位退役的海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上校的七個孩子很調皮、每次家庭老師都會被他們氣走,瑪麗亞是他們的第十二為老師,她用愛心與音樂和七個失去母親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瑪麗亞教會了孩子許多歌曲,使孩子們受到良好的教育,並得到慈母般的温暖。介紹《音樂之聲》的劇情入手,講到這裏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影片產生好奇感,自然過渡到聽電影中瑪麗亞教孩子們的一首歌曲《Do—Re—Mi》。

2、猜謎導入歌曲

一説到猜謎,學生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出示圖片,讓學生猜植物,我再介紹雪絨花的得名。《雪絨花》的歌聲隨着影片的放映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我們看歌詞(多媒體出示歌詞)你能試着把歌詞中人們對雪絨花的喜愛之情讀出來嗎?學生帶着自己對歌詞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

3、學唱歌曲:

(1)首先聽老師演唱歌曲,再帶問題聽錄音,回答老師的問題看看這首歌的調號和拍號,幾拍子的?強弱規律是什麼?學生通過反覆聆聽熟悉歌曲旋律,很快能解決剛才的問題,再通過用"lu"哼唱旋律後,讓學生提出節奏有不太順的地方,老師拿節奏卡片指導練習八分休止符用"噠"演唱節奏,再讓學生唱準相似樂句,解決歌曲難點。

(2)在進行歌曲處理時,也是從歌曲所表達的主題,歌曲的旋律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啟發,以使他們從內心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更好地表達歌曲的情緒。學生唱好歌曲後我提問:"我們怎樣才能將這首歌唱得更富有感染力呢?歌聲很動人!老師還要告訴你們一個歌唱的好方法:那就是"要想把歌唱好,情感的表現很重要"。指導學生把三拍子的強弱關係唱得明顯一點。

4、拓展感受:

學生唱好歌曲後我發給學生英語歌詞,我用英語演唱歌曲,讓學生欣賞後説説英文發音和中文不同感受,使學生產生也想用英語學唱歌曲的願望,我給學生介紹漢語、英語發音的不同,英語裏有些音要連讀。教讀Edelweiss,evry,greet,Blossom,bloom,grow,Bless等英文單詞後。讓我們帶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跟着音樂伴奏分別用中文和英語演唱《雪絨花》。

5、欣賞電影歌曲片段

學生已經學唱好歌曲後,我繼續介紹在一次家庭音樂會上,瑪麗亞和孩子們一起表演了一出木偶戲,把歌曲《孤獨的牧羊人》表演得非常有趣,我們一起看一看這個電影片斷。(播放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對歌曲的表現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風格有一定的瞭解,正是有了這三首優美動聽的歌曲貫穿於整部電影,才使《音樂之聲》更加吸引人。音樂課帶給我們快樂、歡笑、願同學們都能唱出歌曲中對祖國的愛。最後回到本課的重點《雪絨花》,學生演唱歌曲走出教室,使他們能夠領略到音樂的無窮魅力,同時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國中音樂優秀説課稿【三】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選用了具有濃郁日本音樂特點的民歌<櫻花>,這是學生首次接觸日本音樂。在演奏形式上選用了合唱曲和器樂曲,做為以民歌櫻花改編的合唱曲和器樂曲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相同音樂採用不同的演奏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既擴充了學生的音樂視野,也幫助了學生認識改編樂曲的幾種常見的方法。

做為一首具有典型日本風格的民歌,歌曲的旋律建立在日本民間音調的基礎上,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生動地展示了日本人民珍愛櫻花,趁三月春光結伴前往觀賞櫻花的喜悦心情,也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的統一。

2、教學目的:

1)通過聆聽歌曲的獨唱、齊唱、合唱、器樂演奏等形式,讓學生感受相同音樂主題,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2)辨別器樂改編曲運用了哪些手法,初步嘗試改編歌曲的演唱形式。

3)感受日本民歌的風格特點,瞭解日本的風土人情。

4)針對學生年齡小,對於音樂形象較易理解的歌曲學生較喜歡,對於器樂曲缺少認識,希望通過欣賞與比較,培養學生欣賞器樂曲的能力。

3、重點、難點:

1)相同旋律的不同表現形式。

2)認識改編曲的幾種主要方法,並能夠加以運用。

二、説教法

1)問題聆聽法:

這節課我抓住歌曲的節奏特點,藉助日本民間舞蹈動作體驗歌曲平穩的節奏,優美舒展的旋律,通過邊聆聽歌曲邊觀看各種有關日本風土人情的畫面,讓學生根據畫面説出是哪一個國家的歌曲,並試為歌曲起名字,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2)歌曲模唱法:

歌曲教學以模唱為主,分樂句聆聽歌曲旋律進行歌曲的學習。

3)視覺圖象法:

在樂曲欣賞的同時,通過各部分音樂的變化配以不同的畫面,給學生視聽結合,避免枯燥的説教形式,使本來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有利於學生理解和分析樂曲的不同變化形式。

4)對比欣賞法:

合唱曲與器樂曲之間的對比欣賞,感受不同演奏形式的不同表現方法。並嘗試將器樂改編曲的表現方法運用到歌曲的改編中來,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音樂改編的幾種方法。認識到音樂的學習不是單純、唯一的繼承,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有更為豐富的改變,進而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

主題歌曲與劇情的關聯,使學生較直觀地理解主題音樂的作用。

三、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上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看""聽""唱"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緒。通過列出表格,直觀地對比分析的方法,使學生自主地得出結論從而來完成能力目標,最後通過親身體驗,驗證結論,進一步加深對改編曲的認識。

1)聽、畫相結合的方法:

通過聆聽樂曲與選擇畫面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感受相同音樂的不同變化,並能夠藉助不同的畫面區分各種音樂演奏形式的變化。

2)實踐探索法:

以探索的方法進行學習,在聆聽與比較的基礎上認識和了解改編曲的幾種常用方法,並能夠在實踐中加以運用。通過與教師在共同聆聽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求知、探索的慾望。

四、説教學程序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1、聆聽歌曲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在聆聽歌曲的過程中,通過教師選用的各種有關日本人文景色的畫面,邊聽音樂邊説出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歌曲。

2、我為歌曲起名字

以為歌曲起名字的方法,引導學生認真聆聽歌曲,從中瞭解歌曲的含義。從歌詞中理解到日本的國花是櫻花,日本人民每到三月時都會到户外去賞花,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良好品質。

3、歌曲模唱

這個環節教師運用歌曲模唱的方法,讓熟悉歌曲的旋律,為下一步的欣賞打下基礎,並在學生演唱的過程中進一步與學生共同推敲歌曲應有怎樣的歌名,()選取出較有創意的想法,更能表達歌曲的內涵。

三、欣賞合唱曲《櫻花》

三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備分辨歌曲演唱形式的能力,通過聆聽合唱曲,讓學生試説出與教師的演唱以及同學的演唱有什麼不同,從而複習了獨唱、齊唱與合唱三種不同的演唱形式。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感受歌曲在演唱中力度有怎樣的變化,能夠做簡單的模仿。

四、欣賞器樂曲

讓學生分辯在器樂演奏的過程中,歌曲旋律一共出現了幾次,可以用不同的畫面來表示,説出你是通過什麼形式來區分的。

運用帶問題欣賞音樂的方法,即可培養學生正確聆聽音樂的好習慣,又可讓學生做到有目的的參與音樂活動。在欣賞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藉助手勢或是畫圖的形式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很有幫助的。從而讓學生認識和感受相同旋律的音樂,不同的表現形式。這首器樂改編曲通過器樂獨奏、不同的器樂獨奏、幾件樂器的合奏等形式,並在速度和力度上加以變化。

五、改編歌曲

在聆聽和了解器樂曲改編的基礎上,運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和方法改編歌曲的演唱方法。根據樂曲中不同演奏樂器、各種樂器的組合以及在速度、力度上的變化,引導學生在歌曲的演唱上也運用這些方法對歌曲進行改編,將掌握到的新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比如可以運用獨唱、器樂演奏、齊唱等學生會的音樂表現。

國中音樂優秀説課稿【四】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點,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它由三大環節構成:第一個教學環節:感受音樂、理解情感。計劃用時10分鐘。

1、播放《我愛米蘭》,學生在音樂聲中進入教室。

2、經過常規的組織教學後,迅速過渡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即:

3、帶着問題聆聽歌曲《我愛米蘭》和《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各為2分40秒)

問題有如:這兩首歌曲分別是什麼演唱形式?歌曲讚美的是什麼? 4、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為什麼要將老師比喻成米蘭?兩首歌曲速度上有什麼區別?這樣的速度對錶達音樂情感有什麼作用?

根據學生的討論,老師適時的範唱與講解,使學生逐漸明白:兩首歌曲都表現了學生們對老師的尊敬與愛戴之情。前一首歌曲是將老師比作米蘭,頌揚了教師默默奉獻 的崇高精神。而後一首歌曲則是直抒心懷,歌頌了老師為培養一代新人而嘔心瀝血、忘我工作的精神。(米蘭,並不是一種名貴的植物,也不是絢麗多姿的花卉,但 它能靜靜地散發着幽香,而以它來比喻教師的品格則是十分相宜的。)

這一環節中的欣賞過程,我沒有運用圖片、錄像等其它形式來提示、幫助學生們感受、理解音樂,因為我認為:音樂藝術應該運用音樂來體驗與表達,理解音樂最好的 方法就是:仔細地聆聽音樂,用心去感受音樂。加之,經過一、二年級的長期系統的學習之後,這一學段的學生也已具備了這樣的能力。這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也 是"循序漸進"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經過這一教學環節後,我將點出今天的課題,即:學習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課本第40頁)從而進入第二環節的教學。

第二大環節:演唱歌曲、表達情感,計劃用時22分鐘。

在這一環節中,我將主要運用:視唱法、教唱法相結合的學習手法,教學生演唱歌曲、表現情感,具體過程是:(重點説:教唱的過程及對重難點的解決方法、手段)

1、教師彈琴伴奏,引導學生輕聲地跟琴視唱樂譜; 這時,我的教學不僅要指導學生在音高、節奏方面的準確,還會適時地引導學生運用自然、圓潤的聲音輕輕地進行演唱。這種輕聲唱的要求,不僅是為了保護嗓音,我還會引導學生們明白,這也是歌曲情感表達的需要。

2、將學生分兩組進行"啊"音演唱,檢驗並鞏固學生的旋律感;

3、請學生跟琴學唱第一段歌詞,教師進行及時的引導;

如,提出問題:你覺得第一段要用怎樣的速度、力度來演唱呢?從而引導學生用稍弱的音量、稍慢的速度進行演唱。這一步驟中,我還將對歌曲中一字多音與一音多字的演唱方法、"啊"字的力度控制、主副歌的情緒增進等重難點運用對比範唱等形式進行教學。

4、 經過我細緻地引導學生學習掌握了第一段歌詞的演唱之後,接下來的第二段、第三段歌詞,我將把學習過程完全地交給學生。根據學生的討論、演唱,進行及時地引 導,最後,老師彈着伴奏,請學生完整地演唱歌曲,並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達到這樣的演唱要求:第一段用稍弱的音量、稍慢的速度進行演唱,第二段用感激的心 情,中速演唱,第三段則用稍快的速度進行演唱;

5、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鞏固學生的新授歌曲,我還將分別設計了這樣幾種演唱形式,如:分組競唱、分句接龍、領唱和齊唱合作等形式。這樣,不僅鞏固了新授歌曲,同時也豐富了學生們的歌唱表演形式,一舉兩得。

第三大環節:拓展創編、深入體驗(8分鐘)我主要採用:"分組合作,現場創編"的形式開展活動。

我將提示學生,可採用如:歌唱、配樂詩朗誦、舞蹈、小品、畫畫等多種形式來表達、體驗歌曲的情感,老師這時做適時的巡迴指導。

雖然學生們創編活動的質量高低參差不齊,但是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教師這時則變成了整個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比如:彈伴奏、放音樂、組織評比等。但卻讓每位學生都在活動中獲得了不同的經驗,愉快的體驗了過程,最大程度地接受了藝術的薰陶。

當然,由於時間的緊迫,學生們的創編形式在這一節音樂課上不可能一一的展現出來,我將選擇其中較好的小組創編的表現形式在本節課上進行當眾表演,並鼓勵其它組創編的形式,課後進行再加工,下一節音樂課為老師和同學進行表演。

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得到了適時的拓展,而且,還將這一內容擴大到了課後,為下次的音樂課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總之,我設計的這節針對三年級學生的音樂課,體現了新課標要求,遵循了基本的教育原則,並在單元目標的總體規劃下,體現了音樂課獨特的施教特點,完成了教學內容,達到了授課目標。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2

一、首先説教材

這部分內容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陳述。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所選用的教材是

2、教學目標分析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教學目標在教育活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從事教育活動的指南。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有機整體,學生學會知識與技能過程的同時成為學生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藉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設置的。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過程與方法:

(3)知識與技能:

基於音樂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3、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4、本課的教學難點是:

為了講清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第二方面説教法和第三方面説學法上面談談我的想法。

二、説教法:

從心理特徵來説,國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在教學中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主要採取設置情景教學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為學生創設了一系列優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基於本課的特點,我還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 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 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來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 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我還運用了學科整合的方法,在聯繫生活和拓展創編這兩個環節中,我融入了美術、自然、語文、戲曲等姊妹學科與藝術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音樂視野,促使他們音樂素質和音樂表現力的不斷提高。

三、説學法:

我們常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音樂課應重視對學生的音樂實踐,所以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且自由發揮。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方面我主要採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同時我還讓學生多聽多練,自省自悟,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四、説板書設計:

本着簡潔、形象、直觀、概括的原則,我將板書設計如下: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本次參賽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材。本課共分三個課時,我上的是第一課時,本課時的主要教學內容有:歌曲《新年好》、綜合訓練(一)(二)(三)。

《新年好》是一首英國兒童歌曲, 拍,F大調,是由兩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結構。曲調優美、流暢,表現了人們在新年到來之際歡樂歌舞,互相祝賀的愉快心情。

綜合訓練

(一)是認識鈴鼓並掌握其演奏方法;

(二)是用鈴鼓、碰鐘為歌曲伴奏。

(三)讓學生按節拍用踏腳、拍手、等方法為《新年好》伴奏。

2、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用輕鬆愉快的情緒,柔和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新年好》。

(2)、認識鈴鼓,掌握其演奏方法,並會使用其為歌曲伴奏;進行創編練 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3、教學重點:

(1)、學習用輕鬆愉快的情緒、柔和而具有彈性的聲音演唱。

(2)、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表現歌曲。

4、教學難點:掌握歌曲節奏,用各種方式為歌曲伴奏。

二、説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統一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主動積極地學習。要使學生學得主動,必須靠教師的啟發、指導,“教”為“學”服務。只有遵循音樂學科的規律,充分發揮學科特點,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學時應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徵,採用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學習時保持主動、自然、愉快的心境。基於以上原因,我設計如下教法:

1、根據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的原理,運用知識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無形中掌握了知識,把枯燥的學習變成了樂學。

如在教學節奏時,我採用了用學生與小兔子交朋友的方式,讓學生按節奏説話,學生便在玩中學會了本歌的節奏。

2、創設情境法:通過開火車的遊戲,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了音樂的快樂。

3、根據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注重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的新課程標準理念,我運用了“音樂感知實踐教學法”和“音樂情感實踐教學法”。

聽是感知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聽是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過程。如,我在導入新課時就是通過聽範唱讓學生感知的。音樂情感實踐教學法重在對音樂作品表現的情感體驗和主動參與之後的有理解的真情實感地表現。在學會唱歌曲後,我通過學生自編節奏為歌曲伴奏及,選擇表演形式自編表演動作,對歌詞二度創作,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表演、舞蹈、創作等綜合音樂藝術中,使學生獲得感知與創造音樂美的能力,在音樂情感的體驗與抒發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審美教育。

4、運用談話法、討論法以引起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這兩種方法在本課中主要體現在理解歌曲內容和對歌詞的二度創作及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上。

5、視覺圖象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直觀教具,聯繫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學習、理解和感受歌曲的情感。如:在節奏練習時,通過直觀教具小兔子的説話,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在歌曲導入時,我充分運用了VCD範唱及圖片,使學生既理解了歌曲內容又激發了興趣,並使學生感受到了新年的情景。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今天這節課,我選的教學內容是《聲音的產生》。《聲音的產生》是人教版國小自然教科書第十冊的第16課,與《聲音的傳播》、《耳朵的科學》組成一個教學單元。本課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聲音的產生;在能力培養方面,屬於“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的系列。

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學習過《聲音》一課,並從中認識了聲音有高低、強弱,有悦耳與嘈雜等,對聲音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本課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以利於進一步學習聲音的傳播。

從知識內容上看,本課的知識點相對簡單,重點要求學生明確聲音的產生過程——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教材針對振動發聲設計了多個實驗,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反覆體會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是在為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礎,幫助學生建立思考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實驗能力是指會做物體振動的實驗,歸納概括能力是指運用求同法歸納物體振動發聲的規律。)

3、情感目標:使學生體會到各種自然現象都是有規律的;培養學生細緻認真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我為學生準備了大量的實驗用具,讓他們通過自行探究來揭示自然奧祕。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四、教學思路:

本課我擬訂了這樣的教學思路:“實驗—歸納—假設—驗證—應用。”目的在於教給學生科學探究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細緻、認真的科學態度。

五、教學準備:

橡皮筋、紙盒、小鼓、槌、豆子、塑料瓶、泡沫小球、細線、音叉、玻璃缸、水、尺、紙屑、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四部分:一、看圖聽音,激趣質疑;二、操作實驗,討論猜想;三、驗證假設,得出規律;四、實際運用,鞏固認知。

第一部分:看圖聽音,激趣質疑

1、激發興趣: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看畫面,聽各種聲音:泉水流動、發動機發動、音樂會、昆蟲振動翅膀、彈吉他。

2、提出問題: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聲音的產生。

(板書課題)

第一部分設計意圖:通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畫面和生動的音響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慾望,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為參與後面的學習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部分:操作實驗,討論猜想

1、指導學生做一些小實驗,認識“振動”這個詞。

(1)指導學生用手抖動書頁發聲;(2)用手撥動塑料尺發聲;(3)將橡皮筋繃緊,用手撥動皮筋發聲;(4)在鼓面放幾粒豆子,用鼓槌敲鼓發聲。

小組分工合作,每人任選其中一樣進行實驗,並觀察物體在發出聲音時有什麼變化。

(2)學生實驗。

(3)討論:

①在以上實驗中,發聲的物體相同嗎?發出的聲音相同嗎?

②這些物體在發聲時,有什麼相同的現象?引導學生用“振動”一詞來描述物體發聲時的相同現象。

2、指導學生猜測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根據討論的結果進行猜測,學生自由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導學生運用“求同法”來歸納,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部分設計意圖:《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與有效的指導。在這個環節中,我為學生提供四個實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人任選其一進行實驗,並在組中交流自己在實驗中的發現,目的在於使每個學生都親自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給每個學生提供鍛鍊機會,培養他們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第三部分:驗證假設,得出規律

1、音叉發聲時振動的驗證實驗,教師為學生提供音叉,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驗證音叉發聲時也在振動。

2、利用身邊的一切實驗物品和其它物體,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推想——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學生分組活動,設計實驗驗證並彙報實驗方法和結果。

3、通過以上的實驗討論,我們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4、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5、學生填課文中的空。

6、解決實際問題:怎樣使鼓聲立即消失?通過實驗發現當鼓的振動停止時聲音也隨即消失。

説明:物體振動總能產生聲音,但不是每一種聲音人類都能聽到,例如:超聲波和低次波就是人類聽不到的聲音。

第三部分設計意圖:《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現代科學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的。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簡單地靠教師的講授就可以實現的,而是必須通過親歷某些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產生體驗、感悟,最終內化而形成。因此,在驗證假設這個環節,我讓學生設計實驗驗證音叉在發聲時在振動。教材上是在音叉發聲時用它接觸水面,觀察發生的現象,從而證明音叉發聲時也在振動的。這只是一種證明方法,還可以用手摸正在發聲的音叉,或用正在發聲的音叉接觸一些物體,如紙、鼓面、繃緊的皮筋等,也同樣可以證明音叉在發聲時也在振動。所以我讓學生自行設計這個驗證過程,這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完全能夠勝任的。在這個環節中,我還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實驗物品,要求用身邊的一切實驗物品和物體自己設計實驗驗證猜想。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體現了自然科學的開放性。

第四部分:實際應用,鞏固認知

1、舉例説明生活中哪些物體振動發聲?

2、解釋剛上課時聽到的各種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3、唱音階:“1—3—5—1—,1—5—3—1—”,邊唱邊摸頸部喉頭部分,説説人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4、怎樣讓皮筋或尺發出的聲音高低不同?讓學生動手做一做,認識到物體振動得越頻繁,聲音越高,否則聲音低。

5、總結: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我們是怎樣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個規律的?

第四部分設計意圖:聯繫實際鞏固所學,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科學的奇妙,體會到各種自然事物都是有規律的。通過最後一個問題的解決幫助學生小結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細緻認真的科學態度。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鑑賞》(全一冊)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第二節《高亢的西北腔》。本課將主要欣賞學習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兒”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兒,在全國各地頗具影響,聲譽極高。《腳伕調》是陝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現腳伕的複雜心情。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學目標為以下兩點)

2.教學目標:

①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西北民歌的地方風格,認識“花兒”、“信天游”等民歌體裁。 ②引導學生探究有關民歌的基本知識,初步認識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徵。

(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標,我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3.教學重點、難點:

①引導學生按歌曲的旋律、節奏等特點分辨西北的民歌

二、説教法説學法

高中的學生,知識結構完整、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我選用的教法是參與互動式教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畫面,達到視覺聽覺的高度結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將採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下面説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三、説教學過程

①導入部分:首先播放阿寶《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的音頻,配合西北風情圖片導入,營造氛圍,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

②之後我將提問學生“《山丹丹開花紅豔豔》這首歌曲是我國哪個地方的民歌;哪位同學能夠用幾個詞,形容一下這首歌曲的旋律特點”學生回答,我來總結“之所以西北民歌的旋律高亢、遼闊、悠長,這與西北人民長期在高原山川之上演唱有着很大的關係。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西北,去感受(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感覺”

③完整聆聽《上去高山望平川》之後,分小組討論:音樂情緒是怎樣的?讓你聯想和想象到了什麼?下面我來介紹“花兒”。①“花兒”是流行在青海、甘肅、寧夏的一種山歌。其基本特點是:旋律高亢悠長,多用假聲或真假聲結合的方法演唱。

④接下來在欣賞《腳伕調》之前,我將有請音樂課代表為大家朗誦《腳伕調》的歌詞,

由我來介紹“腳伕”這一職業。讓同學們帶着問題(《腳伕調》的音樂情緒是怎樣的)去聆聽歌曲。之後我來介紹“信天游”。②“信天游”是流行在陝西、甘肅、寧夏的一種山歌。

⑤最後再次聆聽 《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腳伕調》,讓同學們分組討論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徵,我來引導學生按歌曲的旋律、節奏等特點分辨西北的民歌。

四、拓展

課後聆聽歌曲《黃土高坡》。思考為何這首歌曾紅遍海內外,家喻户曉,震撼了一代人的心靈。

五、總結

通過欣賞《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腳伕調》,可以培養學生髮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課我所用的教材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材第八冊的第五單元中的《雨花石》。《雨花石》是一首旋律優美,非常深情的一首歌曲。它動聽的旋律給孩子們的眼前營造了一副美麗的景象,我們藉助歌曲以及講述石頭的故事的形式,向同學們展示出一個多姿多彩的小石頭的藝術長廊

本課的教學目標,包括了我對學生音樂技能技巧的訓練,能力的培養以及品德的教育。通過學習,讓學生能用中速深情的情緒演唱歌曲,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辨和想象的能力。使他們的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得到煅煉,讓學生在自然中呼吸着美麗的氣息,在自由中抒發着創造的理想,讓藝術的生活伴隨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本課的重難點是:1、學習歌曲,能深情的演唱。2、掌握休止符,在歌唱中能體會休止符的作用。3、通過歌唱教學,使學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結合自己講講理想。

二、教學方法:

1、緊緊圍繞教學大綱,教材內容,深入挖掘快樂的因素。

2、學習過程與音樂緊密結合。始終把音樂放在重要位置,遊戲、音樂、動作、情節都是為了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

3、在教學中我還採用情景教學法,VCD圖片,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等優點,為學生創設環境。在這種環境中,讓學生感受石頭的美、音樂的美。

4、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能力。針對兒童愛玩、好動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表演參與法,實施了寓教於樂的教學策略。

三、學法指導:

音樂課應重視對學生的音樂實踐,所以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且自由發揮。在學習中,我注意去引導和激勵學生通過音樂遊戲,律動,歌表演等一系列活動,使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及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充分體現了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地位。學生分組進行活動,在交流和協作中,加深對音樂的體驗。

四、教學過程

1.律動進教室

聽着《雨花石》優美的旋律進教室,學生提前感受歌曲的美,能更快的而今如音樂的角色。

2.發現你的美

以談話的方式導入,師生共同交流

教師:同學們,上節課老師讓大家到户外去收集一些你自己比較喜歡的小石頭,現在請大家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教師與學生一起觀察小石頭,並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發現石頭的自然之美。

你的小石頭哪裏最吸引你?你喜歡它的什麼特點?

小石頭在我們的生活中安靜的存在着,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許多異想不到的驚喜。

師生在交流中昇華認識:原來,有許多事物、許多美麗需要我們去尋找、去發現。此處加入背景音樂《雨花石》。

3.學唱歌曲

播放音樂《雨花石》並請學生生觀看一些有關石頭的圖片

教師有感情的範唱。

教唱歌譜。在教唱歌譜中注意難點的解決,分別出示以小石頭造型的節奏卡片,複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四分休止符。還有新學的音符,十六分休止符。學生根據直觀判斷時植的長短,並口讀,練習。

有感情的讀歌詞

聽琴聲輕聲哼唱歌曲。其中請學生體會與比較:運用休止符的地方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如果不用會怎樣。唱一唱,比一比,説一説。

請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教師及時給予鼓勵。

教師總結石頭可貴的精神。石頭雖小,卻有很多的作用等我們去發現。

法國著名藝術家羅丹曾説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想,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音樂中認識美,在生活中尋找美,在未來裏創造美,讓美融入每一個孩子的心裏。

以上設計肯定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國中音樂説課稿 篇7

一、説理念

器樂是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在當今普及音樂教育過程中,器樂教學已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沒有器樂教學的音樂教育絕對是不完整的教育。器樂教學對於學生來説,既是很好的音樂實踐,又能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而器樂演奏對於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本課旨在通過薩克斯管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二、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根據教學實際,學生能力,我自選教材《薩克斯管演奏教程》,並精選入門小曲《搖籃曲》,作為學生演奏學習的曲目。這是一首具有搖籃曲風格的四三拍子的曲子,一段體結構,旋律優美簡單,全曲只有G、A、B三個音符,學生容易掌握。

2、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薩克斯管及歷史

(2)、能力目標:掌握薩克斯管的基本演奏。

(3)、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體驗演奏的樂趣,樹立信心陶冶情操。

3、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薩克斯管的基本演奏(包括姿勢、口型、手型及簡單的指法),並演奏樂曲《搖籃曲》。

本課的難點是:學生對樂器的控制及能奏出輕鬆而美的聲音。

三、説教法、學法

七年級學生是學習管樂較佳時期,身體發育等已經具備學習條件,只是薩克斯管看似複雜,一般學生望而興歎,認為挺難學,其實越複雜的樂器,越易上手。我根據多年的實際教學經驗及學生實際設計如下教學方法:

1、教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創造最佳心理狀態,樹立信心,創造愉快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多動腦、動手、動眼、動口、用心去演奏、去感受和表現音樂,多啟發學生用自己的樂器去"歌唱".具體運用以下教學方法:

(1)探究發現法,

(2)器樂講解示範法,

(3)實踐練習法,

(4)模仿、接龍,

(5)欣賞體驗等。

2、學法

(1)、學生要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究,大膽地去模仿,去演奏,去競爭,充分表現展示自我。

(2)、注意與他人和教師溝通合作。

(3)、注意養成良好的器樂學習習慣,慢練是學習最好的方法。慢的過程中能更好的去聆聽,去體驗,去感受正確的演奏。

四、説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3分鐘左右)

首先,我用bβ高音薩克斯管演奏《回家》片段,激發學生對薩克斯管的興趣及求知慾。

(二)新課教學

1. `認識瞭解薩克斯管(5分鐘左右)

1)、薩克斯管的簡介(阿道夫-薩克斯的頭像掛圖)

2)、薩克斯管的種類及音域(五種薩克斯管的掛圖)

3)、薩克斯管的構造(bE薩克斯管示範)

(薩克斯管主要有:上段管體、下段管體、喇叭口、連動杆、彎勃、笛頭、掛帶。笛頭又分為哨片、卡子、笛帽。)

2. 掌握薩克斯管的基本演奏(12分鐘左右)(包括姿勢、口型、手型及簡單的指法、吐奏與連奏等)這個環節中,主要通過教師本人規範而科學的示範演奏,()以及自我探究,師生交流、互動,引導解決本堂課的重點,教師在這一環節中既要講清演奏要領,又要及時糾正學生錯誤。

3. 學習吹奏《搖籃曲》(15分鐘左右)這是一個實踐練習的過程,學生興趣濃厚,可以採取模仿接龍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很快的掌握樂曲的演奏。注意樂曲三拍子的律動,及連奏,儘量啟發學生用自己的樂器去"歌唱",儘可能的用美的聲音去表現音樂。練習時可以分組合作探究與他人和教師溝通。

4. 展示自我表現自我,並進行創造性的表演。這是本節課的高潮部分,課程進行到這裏,學生都躍躍欲試,表現自我展示自我,將得到更好的體現。這時可以進行生生評價、自我評價、教師將給與更多的是肯定和鼓勵,表現特突出的,教師將贈與爵士名盤給與獎勵。

(三)拓展延伸

欣賞爵士薩克斯的演奏片段《母雞公雞》,介紹薩克斯管演奏風格(古典與爵士),並介紹我國薩克斯管演奏現狀及國際水平,激起學生努力學習併為我國管樂事業做出貢獻。

(四)結課

同學們在《回家》的樂曲中走出教室。

五、設計自我評價

本節課是一堂實實在在的器樂教學課,就從薩克斯管那金燦燦的外型就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讓他們滿懷探究之情主動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參與,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另外,本科設計背景:在我校,學生大多家庭條件較好,一件初學樂器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説不存在困難,並且在我校管樂學習氛圍很好,學校有一百多人的管樂團,因此完成此節課的教學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