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音樂説課稿集合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16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音樂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音樂説課稿集合7篇

音樂説課稿 篇1

活動目標:

1、 通過創編這一集體舞,培養與提高幼兒的創造性及與同伴合作的能力。

2、 引導幼兒學習通過隊形的穿、繞及舞蹈動作來表現花籃的手工編織過程。

3、 進一步培養幼兒對舞蹈 活動的興趣,增強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準備

1、《編花藍》及入場的樂曲磁帶、錄音機

2、五顏六色的絹花一束

3、每人一個利用方便麪碗等各種廢舊材料做成的花藍編織的半成品

4、 模具(演示隊形)

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

1、 韻律活動《郊遊》入場

2、 發聲練習《歡樂頌》 練習跳音與連音

第一遍用“啦”和“嗚”來唱,第二遍分組,一組唱詞,一組唱襯詞

3、 複習歌曲《夏天》

(二) 基本部分

1、 夏天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禮物呢?你們瞧:―――出示花束,“我們編個花藍把它裝起來吧”引起幼兒編花藍的'願望。

2、 播放《編花藍》的歌曲,幼兒手工操 作-編織各種廢舊材料製作的花藍,感受編織的方法。

3、 請幼兒自由結伴,用自己的身體編織一個大花藍(分組進行)

4、 創編舞蹈《編花藍》

(1) 出示玩具花藍,請幼兒觀察“支架”與“枝條”部分,啟發幼兒在創編時將人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做支架,一部分人做枝條,注意支架是固定的,應該站成什麼隊形,可以用哪些動作來表現?枝條很長,怎樣做可以表現枝條在支架間來回穿動?

(2) 將幼兒分為三組,鼓勵他們共同商量,分配角色,創編動作,先邊唱邊編,教師巡迴參與,再統一放音樂,三組一起來一次。

(3) 請出其中的一組來將自己的創編成果進行展示

音樂結束時,教師啟發枝條和枝架應互相纏繞在一起,擺出最後的造型。

(4) 創編豐富支架的動作:

a、 放音樂、鼓勵幼兒自由編、跳。

b、 請一些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表演。(其他孩子在後面的舞蹈中可學習借鑑他們的動作)

c、 男女互換,女孩子做“枝條”教師啟發“枝條在來回穿動時,除了用小碎步表現以外,還可以用什麼舞步來表現?”鼓勵女孩子換一種舞步。

活動結束

(1) 節奏兒歌《我真的很不錯》

(2) “我們一起到更遠的地方去玩一玩吧”-隨《效遊》的音樂出活動室。

音樂説課稿 篇2

一 、關於教材

深刻感受到音樂學科獨特的藝術魅力:

1、它以藝術的本質特徵為主線:其中包括藝術的生活性、藝術的自然屬性、藝術的民族性、藝術的描繪性等等。

2、以人文主題構建知識內容,滲透學科知識:體現在藝術形式的交融(比如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歌舞劇、音樂與詩歌、音樂與美術)等等。

3、以感受為主要學習方式。

4、以樹立正確的藝術審美觀為最終目標。

1、加強學科德育。2、發揮學科特點。3、增強人文內涵4、落實學科知識。

二 、教學內容

《驚愕交響曲》是一首欣賞曲,作曲家海頓,奧地利人,維也納古典樂派第一位大師,後人稱其為“交響樂之父”。 作曲家在作品中用幽默詼諧的音樂語言和多變的藝術手法,把一條簡單的旋律,經過四次變奏昇華,使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古典交響套曲一般由四個樂章組成,其中第二樂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樂章。在《驚愕》這部作品裏,海頓卻出人意料地在第二樂章中用極弱的力度陳述主題後,立即加上樂隊全體的強奏,使觀眾為之驚愕。像這樣的力度和情緒的對比及其所產生的效果,現在看來不足為奇,但在當時來看,這卻是一大創舉,“驚愕“之名由此得來。

在教學安排上,我主要圍繞第二樂章的賞析及展開教學,讓學生感受音樂、對變奏旋律片段的分析,從而學習掌握對音樂再創作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 、教學目標

音樂欣賞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感受與鑑賞能力和對音樂藝術的熱愛為首要任務。因此,在教學目標方面,我是這樣制定的:

1、通過聆聽音樂,瞭解音樂家海頓,讓海頓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並從中懂得追求自己的理想,併為之奮鬥的優秀品格。

2、在欣賞歐洲古典音樂作品過程中,讓學生領略音樂中古典氣質和美感,從而培養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興趣,認識其精華所在。

3、結合作品欣賞、作品分析,初步瞭解變奏曲式、變奏手法等相關音樂知識,並試着運用所學知識創作簡單的變奏旋律。

四、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感受歐洲交響音樂藝術魅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學習古典音樂的興趣。

2、分析變奏曲變奏表現手法及曲式結構的建構組成。

教學難點:旋律的變奏創編

五、説教法、學法

國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自我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都有所提高,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學生集體探究,教師適當引導,建立一種師生共同學習探究的課堂模式。

教法:

1、建立開方式教學環境。 所謂開放式教學,我的理解是,開放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體現在課堂主動權的下放: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帶着課前收集的音樂家海頓的資料進入學習,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其次,開放體現在:教學內容的開放,學生欣賞古典音樂的同時,瞭解維也納的作曲家及作品風格。

2、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最出彩的就是樂段的變奏,所以,讓學生創編旋律變奏也是一種實踐性教學,學生在創編的過程就是一種創造美的過程,是對原作旋律形象進行再創造的過程。這樣的教學,為學生提供創造音樂以及學習、積累音樂文化的廣闊天地,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二)説學法:課前自我學習探究的自主學習方式。通過互聯網、書報等了解音樂家海頓。這樣在課堂上不再被動,而是主動接受知識。並且個人學習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讓自信心在實踐活動中成長。教師在組織教學是運用多種教學形式,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主體參與的機會,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和感受。在為一段旋律創編一段小變奏時,鼓勵學生全體參與,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不限形式,各顯其能,很多學生都把自己最自信的一面表現出來,培養他們學習音樂的自信心。

六、 教學過程

導入環節:古典音樂欣賞課是令很多音樂老師頭疼的課,學生感覺高雅藝術太高不可攀,離自己太遙遠。在這裏,我想到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諾基亞手機鈴聲,通過各種多變的鈴聲所產生的不同音效,使同學們產生不同的體驗來進一步的感受變奏曲的獨特魅力,拉近了和古典音樂的距離。在新課標的理念下,我追尋着快樂教學,試着讓學生在快樂自然的課堂上感受快樂,體驗快樂。用優美的語言、親切的目光將學生的情緒很快的引領到輕鬆和諧的氛圍之中。

出示課題,介紹“交響樂之父”海頓以及哼唱作品的主題。

聆聽全曲,拋出問題 。用什麼作為該樂章的標題?師:該主題出現過幾次?並統計下來(教師展示幻燈片)生:學生討論説出。

(説明:1、開門見山出示課題。2、從背景故事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授環節:新課標中説“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 《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最有特點的就是主旋律不斷變奏和力度的變化,在這個環節,通過完整的欣賞,師生共同分析作品要素,圍繞主旋律和4個變奏樂段的對比賞析,讓學生了解變奏曲式的概念,感受作品獨特的音樂風格。

2、作品分析 :

(1)、唱一唱主題音樂(説明:第二樂章的音樂特點主要是主題變奏,先學唱主題音樂,有助於學生對主題音樂變奏有更好的把握。)

(2)、分析主題變奏:

分別賞析主題音樂及各段變奏音樂,教師適當引導。

學生思考:每段變奏音樂有何特點?説明:通過逐段賞析變奏音樂,讓學生更深入的解讀作品。

概述變奏曲式(説明:在學生主動思考後,再給出變奏曲式的定義。)

實踐:參與音樂實踐,獲得審美體驗: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機會,注重學生有效參與,只有不斷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程度,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

用各自喜歡的變奏手法,為一段旋律創編小變奏曲。(教師出示旋律片斷)學生分小組討論並創編。展示成果。

小組展示創編後的《小星星變奏曲》(説明:讓學生更完整感受並掌握變奏曲式)

暢談:因為小班學生人數少,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靈活利用談話式、小組合作、分層學習、感悟體會等多種形式,激發每個學生思維的活力,真正地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也通過提問、討論、角色扮演、分組學習、比賽、遊戲、合作學習等分層次教學活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同學都充分參與進來,及時進行互動反饋,真正遵循“關注每一個”的宗旨,同時也體現了音樂課堂 “活動化教學”。

音樂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天地在我心》是國小人音版第十冊第三課《幻想》中的欣賞曲,對於《寶蓮燈》這部動畫片學生都很熟悉,卻很少有學生知道這部電影取材於民間神話《劈山救母》。影片中的插曲《天地在我心》由男高音獨唱,旋律優美、抒情,抒發了思念和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歌曲為三段體結構。第一樂段包含兩個樂句。前句(“天上的星星……一切都沒生氣”)低迷緋徊,後句(“每一個孤獨的……默默地思念你?”)旋律上揚,委婉動盪。這一段表現了魂牽夢縈、思念母親的痛苦心情。第二樂段以前一樂段的音樂為基礎,旋律提高了一個八度,情緒變得亢奮、強烈,宣泄出對母親熾熱的感情,並表達了“相信我會創造奇蹟”戰勝邪惡、劈山救母的堅定決心。最後,“天地已融化在我心裏”的音樂是省略的再現,氣氛寧靜,情緒由激動轉為平和,藴含着對自己擁有的力量的自信和對光明的未來的嚮往。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 通過聆聽《天地在我心》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幻想力,促進思維的發展。

2、 通過對動畫片《寶蓮燈》的插曲的欣賞,瞭解神話故事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幻想寄託。

3、 聆聽中由電聲音樂演奏的作品所造成的神奇氣氛中,讓學生感受幻想的意境。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三個目標,我制定了四個教學環節,分別是情境導入、聆聽感受、拓展感受、課堂小結四個教學環節。下面我就四個教學環節作具體介紹。

(一)、情境導入

1、由電影故事導入。

如教師設問:誰能介紹一下動畫片《寶蓮燈》的故事? (在學生的回答之後教師歸納)[這樣的設計其主要目的是能夠在一開始就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

(二)、聆聽感受

1、通過故事引出動畫片的插曲《天地在我心》,進行第一次聆聽。[通過第一次聆聽,讓學生初步感知音樂的風格,明白是動畫片中的哪個主角在表達情感。]

2、通過討論第二次聆聽歌曲,讓學生體會歌詞的情感,並讓學生談談感受。[此環節的設計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旋律的情緒是怎麼樣的。]

3、再聽歌曲。[安排學生第三次聆聽全曲的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音樂進行想象,演唱這首插曲時的影片畫面及描述的故事內容會是什麼。]

(三)、拓展感受

1、設問學生,聽到這樣的音樂的為什麼會展開如此想象呢?是什麼樣的音樂表現出這麼豐富的`畫面呢?以這樣的問題引出電聲音樂。[通過設問,再次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幻想能力,讓學生了解電聲音樂。]

2、聆聽動畫片《寶蓮燈》另一個音樂《望月節》。[此環節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瞭解電聲音樂。]

(電聲音樂是電子高科技的產物,是電子科學運用在樂器上並轉化為音響,通過演奏進行音樂表現的。

電子合成器是先用電子採集各種音源,把幾百種音源的分析,通過高科技合成後做成集成芯片。在演奏時通過操作鍵盤、鍵紐發出各種模擬的音響。)

(四)、課堂小結

安排學生觀看動畫片片段[這個片段就是在演唱《天地在我心》的片段,[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聆聽之後,再通過觀看畫面感知其歌曲的情緒,讓學生更深一步地體會音樂的魅力。]

四、設計理念

本堂課是一節欣賞課,因此是以聽為主,所以在每次聽之前都設計了問題,爭取不讓學生在一遍遍聆聽的過程中失去對音樂的興趣。同時通過聆聽《天地在我心》和《望月節》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神奇,並且初步了認識什麼是電聲音樂。最後通過聆聽和討論拓展學生的幻想力,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音樂説課稿 篇4

一教材簡析:

本課是第六單元第歐洲民間音樂,拉丁美洲音樂中的第一課,也就是整本書的第十二節-歐洲民間音樂-風笛,排蕭.本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內容包括多聲重唱-鳥兒在歌唱和風笛演奏-優雅,還有的就是排蕭演奏-森林的多伊那和婦女的舞蹈,還包括音樂知識歐洲音樂.蘇格蘭風笛音樂原屬於戰爭音樂,用於行軍、召集高地人、哀悼亡靈。風笛音樂也屬於和平的音樂,用來跳斯特拉斯佩舞、與小提琴、手風琴和奏,用來慶祝、也用來表達愛意。愛爾蘭的風笛演奏方法與蘇格蘭有所不同;

羅馬尼亞一直保持用排簫奏樂的悠久歷史,並將排簫的演奏藝術提升到高超的水平,整個排簫有點向外拱彎,一般定成D或G大調音階。排簫音色圓潤柔美,抒情,略帶氣息。

排簫音樂:空靈、優美,舒展,使人放鬆心情,常在茶室、咖啡廳等休閒場所作為背景音樂使用。

保加利亞女聲重唱:採用自然、直接、開放的唱法,音色清沏、透明,在多聲部的重唱中常出現不諧和音程(如二度),旋律音域不寬,卻富有表現力,各種各樣的裝飾音、滑音層出不窮,十分豐富,給音樂增加了特殊的色彩;

約德爾唱法:用真假聲迅速地交替演唱,並採用一些無意義的字音來演唱。如“依”、“哦”、“萊” 、“咿呀”等。音域寬,旋律起伏較大。因為學生普遍對音樂理論知識不感興趣,所以我在講音樂知識的同時會盡量結合作品,讓學生輕鬆的接受.這節課我會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手段,貫徹思考,體驗,探究,實踐的原則,使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

二、教學目標:

1、通過鑑賞歐洲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瞭解風笛、排簫的音色特點及演奏方式;

2、通過比較聆聽、組合演唱等多樣的實踐活動,認識並體會歐洲典型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徵;

3、通過文化與音樂結合講述的方式,使學生開闊視野,感受到歐洲民間音樂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學會尊重多元文化,明白歐洲藝術音樂和歐洲民間音樂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

1,欣賞幾首具有代表性的歐洲民間音樂,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歐洲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徵.

2,初步知道歐洲民間音樂的餓概況,瞭解風笛.排蕭的音樂特點.本課的重點是;從音樂中瞭解到歐洲民間音樂的.特點,並讓學生結合作品瞭解歐洲民間音樂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是:

能從不同的聲音中分辨出風笛與排蕭的不同之處,並説出主奏樂器.

五,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高二段的學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判斷了,知識結構完整、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教學重點。在講授音樂理論知識的時候,我會盡量的結合作品,通過運用圖畫、聽音樂等讓學生聽,看,等形式來實現我教學的目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講授.兩節課我會充分做好跟學生的互動,在第一課時的導入中,我用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引起討論,最後總結,從而達成與學生的互動.總之,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會讓學生感到學習音樂的樂趣,也能從樂趣中學習到一些音樂知識.

六,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主要包括三首歐洲民間樂曲,本課以談話法導入,引發學生探索歐洲民間音樂的興趣:通過感受、體驗富有民族特色的器樂作品和民歌,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不同於我國的各種音樂文化,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同時又拓寬視野,認識到人類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我在整節課中會應用講授法,體驗法,談話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

1)導入:我用鐵達尼號的音樂來導入,特別讓學生來注意前奏的音樂是用那種樂器主奏,在學生的回答中引出今天的主題歐洲音樂.這樣的餓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能從熟悉的餓音樂入手,引起學生對本課的親近與興趣.在這裏我主要應用欣賞法與談話法.

2)我請同學們來讀一讀寫在本課開頭的李斯特的名言,並指出今天的教學任務:欣賞幾首歐洲民間音樂,並瞭解民間音樂的餓美妙與特點.這樣的餓設計意圖是能從李斯特的名言中更加加深學生對民間音樂的餓印象,使學生了解到民間音樂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都是極具特色的,從而昇華了今天的餓主題.在這裏我應用的教學方法是談話法.

3)完整播放<鳥兒在歌唱>,並請幾位學生來説説這首曲子的特點.他與美聲唱法有什麼不同?回答完畢,請班級上學過美聲的餓同學來演唱,讓同學們能現場對比聆聽兩種唱法的不同.完了之後,教師指出這是一種歐洲唱法-歐亞唱法,並結合作品來解釋什麼是歐亞唱法.在這裏我應用的餓是談話法與參與實踐法,這樣的餓設計意圖是能讓學生近距離的餓體會兩種唱法的不同,並能通過請學生演唱,加深學生對本課的印象.

4)完整播放<優雅>並提問:這首曲子用了那種樂器啊?學生回答;風笛.下面多媒體顯示風笛的形狀,教師簡要講解有關風笛的知識.完了之後,多媒體再彈出一個畫面,是中國的竹笛.通過對竹笛的餓介紹讓學生能分辨竹笛與風笛形狀上的餓區別.最後教師指出不管是風笛還是竹笛他們都是民間音樂中不可缺少的主奏樂器.這裏主要應用講授法,通過對比介紹,讓學生能事先體會到民間音樂的美妙.

5)小插花,播放兩段音樂,請學生來分辨主奏樂器.(一段是中國的餓竹笛,一段是風笛).教師鼓勵學生回答準確,這時侯教師拿出兩個樂器,對,就是竹笛與風笛,教師師範演奏,並請學生來學.當燃教師輝控制住場面,不會讓學生太鬧騰.在這裏我應用了實踐法,這樣能讓學生從親自參與演奏中體會到民族樂器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6)完整播放<森林的多伊那和婦女的餓舞蹈>,教師順着音樂跳幾個羅馬尼亞民間舞蹈.完了之後,提問,主要由那種樂器演奏並出示排蕭圖示,簡要介紹排蕭並請學生來説明與風笛的區別.完了之後,再播放一遍音樂,請學生來體會這首曲子的餓情緒如何,並請音樂科代表來回答聽後的感受.完了之後教師鼓勵學生並指出;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對與音樂的餓聽後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他沒有固定的回答,並鼓勵學生今後多積極發言.再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應用談話法,設計意圖是通過對樂曲的欣賞,來教育學生今後音樂課上該如何表現.

7)最後請幾位學生來讀一讀上了這節課之後對後面的餓音樂知識最有感觸的一段,如果找不到,可以自己來講歐洲音樂的特點,完了之後教師做補充.這裏我主要應用的是談話

音樂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摘草莓》是一首活潑、抒情的兒童歌曲,以流暢跳蕩的旋律、輕盈靈活的節奏和生動細膩的歌詞,刻畫了小姑娘的可愛形象。第二聲部中間的襯詞“呦喂”力度由弱到強,節奏由鬆到緊,又拉寬,這既是對小姑娘美好心靈的讚美,也是小姑娘心裏活動的表露。這首歌曲我們和小朋友已經學習過,所以本次活動把學習第二聲部作為難點也是重點學習的部分。

2、本次活動的目標為(1)運用氣息的控制,較有彈性的演唱歌曲,表現出歌曲輕快、歡悦的情緒。(2)遷移兩個聲部念歌詞的經驗,並在圖譜和老師的幫助下演唱兩個聲部。(3)知道在兩個聲部的演唱中,必須邊聽邊唱才能保持美好的聲音效果。

3、教學重難點:(1)重點:歌曲演唱表現出輕快、歡躍的情緒來。能較好地表現力度與速度的變化。(2)難點:在圖譜老師的幫助下演唱兩個聲部。

二、説課前準備

1、幼兒已經學會歌曲摘草莓,因為只有熟練地掌握第一聲部的.歌曲演唱,才能更好地進行兩聲部的合作演唱。

2、圖譜兩份,給幼兒更直觀的視覺幫助。

三、説活動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準備按照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活動。

1、發聲練習

1、師生問好

2、發聲練習:小鈴鐺

(將幼兒的聲音打開來,為唱歌活動做好準備。)

2、複習歌曲

1、幼兒自由演唱

2、教師範唱

3、幼兒用輕柔的聲音演唱歌曲。

(通過對比發現用輕柔的聲音演唱歌曲要好聽一點。並進行嘗試用輕柔的聲音演唱。)

3、練習兩個聲部演唱。

1、幼兒用聲音為歌曲伴奏,老師範唱第二聲部的歌詞

小姑娘在上山摘草莓的時候會發出什麼聲音呢?(啦等幼兒説什麼就讓他們用什麼詞來伴奏)那請你用啦來為歌曲伴奏,在聲音伴奏時聲音也要輕柔,還要請你用手摸好自己的肚子,要感受到肚子在一鼓一鼓。

(掌握歌唱活動中氣息的運用。)

2、幼兒練習運用氣息的控制,較有彈性的演唱歌曲旋律。

3、還可以用什麼聲音來伴奏,喲,注意你的氣息摸好肚子。這是老師有意識地配上第二聲部的歌詞。

(老師運用無意識教學讓幼兒學唱二聲部歌曲。)

4、剛才你在演唱的時候聽見老師在唱什麼,什麼時候唱的?

5、出示第二聲部的圖譜

看看圖上有什麼?畫圈的地方表示什麼?(空拍)除了用剛才的聲音,可以用什麼動作來表示空拍,我們一起來把這個圖譜上的內容唱一下。提醒幼兒用輕柔的聲音演唱。

6、教師和幼兒合作演唱幼兒先用聲音伴唱,教師唱第二部分的內容。

下面我們一起來進行合作,你們還是用剛才的聲音來為歌曲伴奏,我就唱這一個部分的內容,你們可要注意力集中,唱好你們自己的伴奏。

7、交換,我來為你們伴奏,你們來唱這部分的內容。

8、現在我們要將第一部分的內容也唱出來了,再配上第二部分的內容,聽聽老師是怎樣唱的,現在我請周老師和我合作一下。

9、小結:像有兩個部分的內容,有的人唱一部分,另外的人唱另外一部分這種演唱方式就叫做合唱。

(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讓幼兒掌握二聲部的演唱方法。)

10、你們也想來試一試合唱這首歌嗎。

那你們先唱第一部分,我唱第二部分,注意用輕柔的聲音來演唱,還有注意不要被別人的聲音吸引過去。

11、交換老師唱第一聲部,你們唱第二聲部。

12、現在老師不唱了要你們自己來唱了,在演唱的時候你可以看老師的指揮。

13、交換演唱內容多次練習。

(在多次練習的基礎上鞏固二聲部的演唱方法。)

4、討論用什麼辦法才能使歌聲好聽

知道在唱歌時要一邊唱歌,一邊聽別人的聲音,和別人的聲音和諧一致就好聽了。

(通過討論瞭解怎樣才能使歌聲更好聽,豐富幼兒的演唱技能)

音樂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音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創造,是人類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一種反映。眾所周知,音樂藝術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中,體驗音樂、表現音樂、鑑賞音樂、創造音樂,才能促使學生各方面得到發展和提高。因此,學生主體參與是現代課堂教學的核心,是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即以學生為本,是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今天我以《送別》一課和大家共同探討現代教學思想及教學策略。

一、説教材:

該歌曲出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作曲家李叔同,作於1915年。歌曲屬於李叔同早年創作的“學堂樂歌”,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一段式的歌曲C大調,中速深情,表達一種依依不捨的誠摯感情。

(一)教學目的: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和我對教材的理解,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他們正處於生理、心理快速發育期,思想日趨成熟。根據其特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角度出發,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下三個:

1.能力目標:學會用恰當的聲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知識目標:通過學習這首歌曲,瞭解學堂樂歌的有關常識和正確掌握附點四分音符的時值。

3.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珍惜情感。

(二)教學重點:感受音樂的情緒表現,我將採用情景質疑的方法創造情景,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表現。

(三)教學難點:

中的附點節奏和音準

二、説教法與學法:

基於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根據我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基本情況,我採用了欣賞法、講授法、自主學習法、發現法和練習法等教學方法。在學法方面,我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這一學段的學生思維特點,我將引導學生採取討論法、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實踐法等進行自主學習。

三、説教學手段:

為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我為本堂課準備瞭如下教具:多媒體、音響設備、鋼琴。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為本堂課設計了導入;進入主題,展開學習;主題延伸、擴大視野;創造情景,昇華情感;結束五個環節。其中“進入主題,展開學習”是本堂課的重點部分。下面請跟我一同走進教學過程進行策略分析,在這裏,將呈現我的教法和學法指導。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首先我採用歌曲導入法:以校園民謠《敢問路在何方》、《好漢歌》為切入點導入“五四“時期的學堂樂歌,由學堂樂歌自然過渡到本堂課主題——《送別》。利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動機。

(二)進入主題,展開學習

1.介紹詞曲作者

在這一環節裏我會採用欣賞法與講授法相結合的方式來完成。在介紹《送別》創作的歷史背景,介紹詞曲作者及作品風格的同時播放背景音樂《送別》,比較形象直觀地引導學生走進作者,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美學思想。

2.歌曲學習

首先讓學生哼唱並熟悉C大調音階,對歌曲調式有初步感知與認識。

然後播放歌曲《送別》,讓學生完整而充分的聆聽作品,自主感受音樂,哼唱旋律,用模唱法鍛鍊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聽覺能力,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這首歌曲的難點句是:

。我會在鋼琴上反覆彈奏,讓學生多次演唱,掌握音準。並與5 2 3| 4 7|1 ———|對比。正確掌握好附點四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節奏。最後,以個人和小組方式檢查,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朗誦歌詞,對歌曲的處理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進行演示,對處理得恰當的小組給予合適的表揚,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可,適當的表揚和鼓勵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根據學生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主題延伸、擴大視野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藝術“家族”的主要成員,是學校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無論在文化領域、藝術領域還是教育領域,音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這裏,通過分析理解《送別》在電影《城南舊事》中的作用,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

《城南舊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編的同名電影,《送別》因在影片中作為主題曲而廣為人知。我將播放電影片段,學生會看到在電影那行雲流水般的敍述中,《送別》的旋律隨着淡淡哀傷的情節的發展數度響起,和電影裏小英子的眼神一起,深深地鐫刻在人們的心上,此時學生會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隱約、哀婉之美。

(四)創設情景,昇華情感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課的目的是為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通過音樂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激

起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在這一環節裏,我讓學生思考並搶答關於友人、親人離別時的詩歌,古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在此創造情景,昇華情感,將常人之間的離別之情延伸開來,是為引導學生珍惜親情、友情,尊重父母長輩,與同學、朋友和睦相處,養成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團結合作的良好品德。

(五)結束

在師生共鳴達到高潮處,我和學生聲情並茂地吟詠歌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漢代《毛詩序》對音樂記載:“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語言窮盡的時候歌聲情不自禁響起,全體師生在情景交融中再次有感情地演唱《送別》這首歌結束本課。

五、教學啟示

總之,本方案的設計,力求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着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致力於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研究,淡化學科邊緣,通過充分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音樂素養。依託音樂本身的魅力,影響學生人生觀、審美觀、價值觀的形成。全面影響學生做人、做事的態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意識、探究精神。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

音樂説課稿 篇7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歌曲的演唱形式》,選自湖南文藝出版社國中音樂七年級第三單元《美妙的人聲》第二課時。下面我就從説教材、教學對象,教學策略及設計、教學媒體的設計、教學過程及分析和對教學效果的預測等方面向各位專家、老師説説我是如何進行《歌曲的演唱形式》的教學設計的。

一、説教材

1.説課題在課程標準中的規定

新課標要求: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成鑑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

2.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出發,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聽、唱、想、創作等形式體驗、辨別歌曲的演唱形式。

能力目標:通過探究式學習和歌唱讓學生從中感受各種演唱形式的特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蒐集、整理和展示信息的能力以及實踐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分組完成任務這一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他人的合作精神。

3、説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程標準中提到:音樂教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體驗與感悟音樂的過程。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通過探究式學習和歌唱分清各種演唱形式。

二、説教學對象

教學對象為七年級學生,他們剛進中學大門,對國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求知慾特別強,上課也能認真聽講,這是上好音樂課的基本條件。但國小和國中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區別。國小以唱遊為主,注重在遊戲中掌握知識;國中學生自我意識加強,課堂教學更需要知識的融會貫通,更需要理性的分析和引導。所以,教師應該在如何引導學生自覺學習音樂上下工夫,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三、説教學策略及設計

(一)精選教法、讓學生想學

音樂課不單純是教學生唱歌,學生還要看、要聽、要動。要讓學生充分的感受音樂、鑑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本課我注重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重視音樂實踐活動和音樂創造。為此我精選了以下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對資料的蒐集、整理、交流和展示,學會主動探究、獲取知識,讓他們在感受音樂的魅力的同時,享受親歷知識產生過程的快樂。

2、情感體驗法:讓學生帶着對歌曲的體驗進入課堂,引導學生用自己對歌曲的體驗去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從而進一步認識、理解、分辨歌曲的演唱形式。

(二)暗授學法、讓學生會學

1、在教學中把教法與學法聯繫起來,有意識地進行學法的指導與滲透,不僅讓學生學會,而且讓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實行“四多”,即多聽、多想、多唱、多創作,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

2、 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會學、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變被動為主動。

3、 重視教材與相關文化的融合,運用音樂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開闢了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索發現的園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 “讓學生運用會唱的歌曲採用不同的演唱形式進行表演”、“小組合作討論將組內各個成員的意見統一成小組意見”強調學生體驗、參與、探索的樂趣。

四、説教學媒體設計

1、讓學生運用baidu 、ggle等搜索引擎查閲資料。每個學生作為歌曲的研究工作者都動手查閲資料並將資料整理,小組為單位以口述的方式上交研究報告並在全班交流。

2、讓學生在教師的網站上測試。測試的內容是根據你所聽到的歌曲説出其演唱形式,在每次提交答案後都可以得到評判,還可以重複答題。

五、教學過程

活動一導入新課、創設情景、激趣研究

(1)教師給大家送一份本週的見面禮:為大家唱一首歌《雪絨花》

(2)提問引出課題,組織學生討論,幫助學生整理。

(3)創設情境,將學生設定為特定的身份,組織學生在網絡上搜索相關資料

(1)學生集體為老師唱一首《雪絨花》 作為回贈

(2)學生討論後回答

(3)在網絡上查閲資料,並學着整理在網絡上獲取的資料。

(1)以互贈見面禮的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激起學生的'興趣,同時讓學生複習第一單元歌曲《雪絨花》

(2)共同整理出獨唱、齊唱的特點。導入新課

(3) 小結出幾種典型的形式。創設情境,將學生設定為特定的身份,要求他們完成以下任務,由於特定身份學生會很積極去完成任務。

活動二 探究學習,口述交流,聽唱體驗

(1)組織學生分組各自按不同任務進行探究式學習

(2)組織學生用口述的方式在全班進行交流,並以個人觀點參與到其中,進行小結。

(3)在交流到對唱時介紹劉三姐對歌並讓學生親身體驗它的魅力。在交流到輪唱時通過《啊,朋友再見》來體驗其特點

(1)學生分組進行探究性學習,在網絡上搜索資料並將其整理,整合形成小組的研究成果

(2)學生在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學生用聽、唱、創編等方式體驗歌曲的演唱形式

(1)通過交流、討論,學生感受到歌曲可以由這麼多不同的演唱形式的同時,自己的表達、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展示,這對培養學生興趣、增強學生自信心有着重要意義,而且又能較好地落實教學重點。

(2)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幫助學生交流、分享、體驗,讓大家分享探究和獲取知識的快樂,實現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動態生成

(3)對本土歌曲的體驗,與鄉土教育相結合。複習了第一單元歌曲,讓學生有想把會唱的歌曲都用不同形式表現出來的願望。通過想象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活動三小試牛刀

教師在課前為學生製作好測試的網站並將其放在服務器上運行學生在網站上測試自己本節課裏的研究成績這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量規,學生自己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整體評價。

六、説對教學效果的預測

1.通過教學,我預計會達到以下教學效果:

(1)學生能準確地辨別各種演唱形式,並能較好地掌握各種演唱形式的特點

(2)學生體驗到了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並獲取知識的快樂,這對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音樂》課的興趣有着重要意義。

2.可能出現的問題:

(1)學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後沒有及時對整理結果和體會進行文字性或PPT形式的小結,導致課堂討論活動的結果無法形成文字,不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2)學生的活動積極性很高,所查找和展示的資料比較豐富,導致教師對每個活動時間分配不好。

以上是對《歌曲的演唱形式》的教學設計,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