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53K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于丹論語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嚴。以怨報怨,以德報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對一切,這就是以直報怨。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我們今天都在説皮面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子游説:“是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如果沒事總跟在國君旁邊,雖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不遠了;有事沒事總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豪豬的`哲學》也説明了這個道理。那怎樣與朋友相處?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論語-顏回》)“花未全開月未圓”,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謀其政”:1、原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逋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處理事情,沒有遠近、親疏,一切按道義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論語-泰伯》)(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做事情要考慮後果。其次要注重禮節。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好好修練自己,保持嚴

肅恭敬的態度,再想法讓別人安樂,並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連堯、舜都發愁沒做好,難道還不夠君子麼。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書中是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

感智慧的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麼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説:“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2

讀于丹説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回顧自己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也會經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與家人因瑣事產生分歧、和家人鬧矛盾,工作中與同事有時會產生摩擦,與家長產生摩擦,面對不如意的.學生會生氣…看過《論語》心得讓我明白了自己給別人帶來煩惱的同時自己也很苦惱。讓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3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後感觸很深,也被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吸引。於是躍牀而起,舞筆暢言。該書從天地人、心靈、處世之道等為我們解讀了孔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孔夫子。此時內心的彷徨與掙扎似乎恍然明亮了,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暢快瞬即間湧上了心頭。

感悟之一:幸福與貧富無關

《論語》的思想精髓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而這些追求幸福的人們往往認為,幸福的定義是足金足銀。一天a君這樣對我説,他為了獲得足夠的幸福,每日超負荷工作,眼睛視力日漸衰退,身體越來越差。聽後心裏隱隱作痛,但不知道如何勸解。看完《論語心得》之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實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

孔子在一次和子貢談話中説:“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這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他的內心還具有一種清亮的快樂。假若他是一個富貴而驕奢者,他仍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但當今社會上,有多少人能夠具有這樣的`胸懷,金錢與物質的誘惑,使原本親密無間的朋友以及夫婦反目成仇,“禮”又從而談起。

感悟之二:寬容是給自己一片樂土

“仁者不憂”的含義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的胸懷無限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了。人的一生將會遭遇很多不幸,失業、婚變、朋友落難、親人離去,假設受到傷害的是一名嬌嬌小姐,她可以痛不欲生,因此日漸消極。相反面對災難的是一個堅強而樂觀的人,她可能會化悲痛為力量,轉換一個角度去生活。因為悲與不悲的結果是一樣的,慘劇依然不能還原為喜劇。因此,遇事不順,要學會寬容自己,寬容別人,生活才會快樂起來。

有一次,朋友b君對我説,她是世界上最無奈的人,丈夫愛上了另一個女人,她在悲哀與痛苦中漸漸瘦去。我在勸解b君時説,一個人生活和兩個人生活其實沒什麼區別,僅僅是一種方式而已,要勇敢地面對婚姻中突然擊起的巨浪,風浪過後你會發現一切都那麼美好。

感悟之三:內心強大可填補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後又害怕會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遠不會有開闊的心胸。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缺少了關愛,早在50年代,大家住在大雜院裏,街坊鄰居有個風吹草動,大家夥兒都知道,人人伸出温暖的雙手。現在住上了樓房,街坊鄰里的關係也逐漸淡泊,同處一樓的竟然從不打招呼。所以人們總會有時無時感到惶恐、擔心。因此,只有使自己的內心強大了,才能遇事從容淡定,同時也能填補其中的遺憾。

感悟之四:苦短人生欲規劃

“人生有限,自然永恆”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孔子將自己的一生概括為六個階段:“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孔子的這個人生座標是值得我們借鑑的。每個人都是從曾經的意氣風發走到不惑之年時才逐漸表現得淡定從容,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能夠感悟四五十歲的境界,能夠把生活中的壓力變為一種生活的反張力,那麼這個人的人生規劃才算成功。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4

序言:《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説,自己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古人對論語的推崇之極。其實論語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是我們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但是我們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嗎?這部曾被古人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我們現代人來説,還具有什麼實際意義嗎?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認為,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温馨的勸導。

于丹:大家別以為説,孔夫子的《論語》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我們覺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種高不可及的。這裏面有多少奧祕嗎?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其實説白了,我認為論語再我們今天的觀點去看過去,它是一本非常樸素的,能夠相關於以人倫為起點,教給每一個人在現代生活中,獲得心靈快樂,能夠熟悉現代這種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就是這麼一本語錄。其實論語很簡單,兩千五百年以前,論語是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片片斷斷,留下來的課堂筆記,他的學生把這些給編篡起來,後來就成了論語。所以在《漢書·藝文志》上有這麼一段界定: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就是弟子們在提問,他回答的時候“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大家有問有答、有來有往。就是這種提問和回答之間,隻言片語,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到後來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大家把這些言論集結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論語。所以今天看到的論語,我們會覺得沒有什麼太深的邏輯性,在論語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故事、一個嚴謹的闡述,論語都是很簡短很簡短的一些言辭。

學生:老師您再多説幾句行不行。您總是那麼三言兩語的,我們怎麼作課堂筆記呀?

孔子:我本來就什麼都不想説。

學生:老師,您要是什麼都不説,我們記什麼呀?

那麼他老師怎麼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實這就是一種教育。他老師跟他説:“你看,蒼天在上,噩古已然,它説話嗎?它不説話,不是照樣春夏秋冬四季照樣風調雨順嗎?大地上不是萬物生長嗎?你去看天説話。”所以其實論語的態度是什麼呢?就是以一種樸素的、温暖的,言傳身教的生活態度,去影響他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孔夫子這一生號稱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賢人。這些人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他們是把那種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但是不依賴那些連篇累牘、宏觀的那種大的言論。我們説論語他終極的傳遞,是傳遞了一種態度。其實在論語中,我們會發現,孔夫子他教育學生的時候,講世間道理的時候,從來沒有過聲色俱厲,他一定是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權的這種口氣,其實這樣一個態度不是代表他個人,而是反映了中國人的一種哲學觀。為什麼我們説孔夫子是聖人,聖人的意義就是在這片土地上,他是那些最有行動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這樣一些人。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自然生長脱胎出來的,而不是從空而降的,所以説起整個這種天地開闢造世的故事。我們可以想一想,最早的時候,中國最早的創世紀怎麼來的呢,是由盤古開天闢地來得,但是這個開闢,不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説拿一把大斧子,啪,闢開,然後金光四射,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天地萬物,這不是中國人的敍事情感。中國人習慣的敍事象《三五曆紀》裏面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的過程。

它説: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它説天地混沌如雞子,很大在那裏安安靜靜,盤古生其中,一共呆了多久呢,萬八千歲,天地開闢,一萬八千年過去了,天地開了,但是它不是一個固體啪的裂開,而是兩股氣分開了。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就是陽氣上升變成了我們蔚藍的天空;濁氣下降變成了我們腳下的土地。

盤古在其中。是不是開天闢地就完了呢,其實,這種成長剛剛開始。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所以叫做一日九變,每天都在微妙的變化着,象一個新生的嬰兒一樣,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叫做“神於天,聖於地”。一個好的人格應該是有一種理想主義的天空,讓你可以有飛翔的翅膀,不妥協於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但另一方面,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要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那是夢想主義者而不是理想主義者;如果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那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其實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孔夫子這個聖人就像盤古一樣。

所以這個故事接着講,説後來天地還在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呢,日長一丈,他跟着天地一塊長,所以長到最後的時候,如此萬八千,又長了一萬八千年,最後是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認為叫天地人是三才,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大家也熟悉西方神話,你會發現他們往往是強調一種激情、感性、神祕這樣的一些印象;而中國呢是強調了一種莊嚴理性和一種温柔敦厚之美,這就是孔夫子這個聖人的姿態。

應該説孔夫子在後世流傳的這個形象是學生們用自己的愛戴給他加上的東西,但是更多的是他一種傳導出來的內心有一種飽和的力量,這就是後來孟子夫子所説我善養我浩然之氣,就是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他才能夠如此的強大。

話外音:《論語》的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於人的內心,天地人就會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就變的無比強大,即使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也常常會説,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不是論語的精華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呢。

也就是説作為一箇中國人,什麼叫天人合一,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了天地給我們的力量,就是一個人在自然中的和諧。現在我們正在倡導創建和諧社會,真正的和諧是什麼,決不僅僅是一個小區鄰里之間的和諧,它一定有你跟生物之間,跟動物之間你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有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的共同成長這樣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所以孔夫子在論語裏面流露出來的更多的東西是顏色上非常和緩,交給你日常的道理,但是他的內心非常的莊嚴,他的內心裏面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是什麼力量呢,那就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曾經,他的學生子貢問:老是,我們跟您學了這麼多,就是為了以後能夠當大官,您説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治理國家呢?

孔子説:只要三條就足矣。第一,強大的軍隊;第二,足夠的糧食;第三,人民對國家的信仰這叫“子貢問政”,從政需要什麼,一個國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大家一般想還不得洋洋萬言啊,老師説的很簡單“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論語嚴淵篇)。説我告訴你就三條,第一叫國家機器,必須有強大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足夠的糧食,豐衣足食,第三條就是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他説有三條就夠了,挺簡單吧。這學生矯情,説三條不行,太多了,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條您説去什麼,老是也不急,説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總得吃飯,但還得有信仰。子貢還不幹,非得要再問,説: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這兩條您再給我去一個,老師非常認真的告訴他,曰,去食。我們寧可不要糧食了,然後老是説了一句結論,叫做“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他説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誰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沒有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其實,什麼是政治?政治並不一定讓大家都過上一種物質文明上的發達生活,他僅僅是一個標誌,真正來自於內心的那種安定和對於一種政權的認可,這些都是來源於信仰。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前幾天呢,我在讀者文摘上看到一個説法,説評估二十一世紀我們各個國家生活好與不好,已經不簡簡單單是過去的一個標準,大家都知道是GDP。GDP我們國家增長一直都很快,年年都在提升,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叫GNH,是什麼呢,就是GROSSNATIONAL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的富強,不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看每一個老百姓他內心的安寧與幸福感,他在這個社會中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真正認同嗎,他滿意嗎。而這個指數在中國很有意思,我們曾經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時候參加過一次國際的調查,當時顯示我們國家的幸福指數是不太高的,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四點多,到了91年的時候再參加調查發現隨着整個物質文明的提升,當時也是進行了很多改革,這個幸福指數提高了,當時到了百分之七十三左右;但是等到了96年再參加調查的時候發現這個指數下跌到68%了,這是一個很令人困惑的事情。也就是説,當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繁盛的時候,我們現代人有可能會遭遇更為複雜的心靈困惑。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5

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校長推薦給我們的《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簡單的一百多頁字卻足以讓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的心靈都有所觸動。我也不例外,讀完這本書,我對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有了重新的定義,並試着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看待一切。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的每一個小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的人生哲理和做人處事的道理。

這本書給我感受最為深刻的就是天地人之道中的“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緩和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這一段。説實話,作為教師,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從教一年的我面對這個稱號真覺得慚愧,想想我對學生的態度,往往是以一副嚴肅的面孔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孩子做錯了事犯了錯誤,要麼指責要麼批評教育,很少用一種平和的、從容不迫的心態來和學生平心靜氣的談論,然後把道理給他們一一講清楚。我知道我的`這種教學態度就像書中所説的“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

跟學生商量着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其實,我們這樣做也許是因為現代學生共有的特點讓教師改變了教學的態度。但是,在現代這樣一個追求“人”的大的教育環境下,我們不得不向古代先賢“取經”。那麼,以後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我的工作中,我都會以一種平和的、快樂的、緩和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件事。因為“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當然,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為人處世的道理還遠遠不止這一點,但它將會作為我從教之路上一本永遠的教育書籍教會我怎樣教育學生。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6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讀書無用”那個年代,當時的大街小巷、機關、學校無處不見“打倒孔丘”的標語,但對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後來有機會讀到《論語》,卻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讀,對其中精深遠遂的思想未能體味,更對那些個“之乎者也”提不起興趣而束之高閣。直到看了央視《百家講壇》,于丹老師以其清新流暢的風格,散文般和緩優美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為我們帶來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語》解讀後,我買來了《于丹<論語>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時間靜心閲讀了這本書,讀後讓人感覺如沐春風,有一種心靈的觸動。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錄。孔子的儒家思想,備受歷朝歷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響着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就是在物慾橫流、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仍然閃爍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樸素平和、謙虛賢達,博學睿智,平易近人,時時為我們傳遞着一種博大、仁愛和快樂。于丹老師用其獨到的眼光和快樂的感悟解讀《論語》中深刻而又廣博的人生哲理,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分別闡述自己的心得,如“《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老師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温暖的、快樂的生活?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于丹老師講了個小故事:同為花崗巖,台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通過這個故事,我把內心的安寧理解為:平和。以樂觀向上、閒適超逸的性情融入環境;主動積極、坦蕩曠達的胸襟投入工作;快樂愉悦、真實自然的心情擁抱生活,我們的心靈深處就會充滿陽光、自信,生命就會快樂豁達許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那樣,去尋求內心的安寧。當然,要達到孔聖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師所説的那種和緩、從容談何容易,必須經歷千錘百煉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斷地“修身養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讓我們少一點煩惱,多一些快樂,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慾世界中讓心靈找到歸宿地與棲息地。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面對“這樣浮躁、競爭又這麼激烈”的當今時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我們應該向內尋求心靈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生的缺憾與苦難,“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心情和態度”、“既然生死、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且順應”。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帆風順,總會遇上種種溝溝坎坎,有如行駛在海上的船,一定會遇到風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確面對,學會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應該是以一種積極的、樂觀的心態去彌補、去看待。沒完沒了地糾纏其中,一遍遍地呼天號地,一股腦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於事無補。該放下時且放下,就像老和尚與小和尚的故事,換一種寬容的心態去面對,就會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寬容,就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于丹<論語>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娓娓道來,循循善誘,將孔子從聖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凡人,把閃爍着真理光芒的樸素語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傳遞給人們一種温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雖然對於丹老師的觀點不能百分之百的認同,但讀後讓人豁然開朗,淡然微笑,還讓人掩卷而思,浮想聯翩,真可謂服了一劑“心靈雞湯”。

最後借用于丹老師的一句話為結束語:“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7

《于丹談論語心得》一書講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雖然社會上褒貶不一,但批評大多是學術上的,我覺得於丹説《論語》,給我很大啟發。他圍繞各樣的心態問題,結合現實生活講了很多故事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使我受益匪淺。

一、怎樣面對遺憾

故事一:一個小女孩曾跟着媽媽去看牙醫。媽媽應牙病引發心臟病,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術椅上。這個陰影在她心中一直存在,她從來不敢去看牙醫。後來她成了球星,被牙病折磨得實在忍受不了,家人請來牙醫。正當醫生準備手術時,她卻死去了。

這個故事給我很大的震撼。我知道了無論是誰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我們無法改變事實,但我們可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缺憾與痛苦,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愁腸百結或淚流滿面,這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更加重了你的痛苦,嚴重影響了你的生活質量,它的後果就如同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然後面對痛苦要拿得起,放得下,靠你頑強的毅力與堅強的心去自救,除了你自己,誰也救不了你!想到自己曾因為喉炎、聲帶小結、聲帶息肉、咽炎而痛苦不堪,夜不能寐,結果不僅病情沒好轉,反而,加重,長期耳鳴。

讀了這本書,豁然開朗,今後我要

1、接受這個事實。

2、多喝水禁辛辣。

3、改善上課用具,少説話。

4、多學習,多動腦,提高自身競爭力。

5、每日中午休息,哪怕只15分鐘。

6、多鍛鍊。

生活中要多運用90/10法則,即生活中遇到的事自己不能選擇,但可以選擇面對它的態度。

故事二: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由跟它採自通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踩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內心就會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要想到捨得捨得,先舍才會得。

像這樣富有這裏的故事在於教授的<<論語>>心得裏比比皆是。,於教授用起來遊刃有餘。我們讀了受益匪淺。只要我們以平常心善待周圍的人或事,善待生活,加強人格修養。這樣可以找到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過上理想的幸福生活。

二、怎樣交友

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來自於心靈的富足,來自於一種教養,來自於對理想的追求,來自於對未來的憧憬。也來自於同良師益友間的交流。人需要朋友。人離不開朋友。

孔子曰:“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就是説為人要真誠,坦蕩,剛正不阿。有一種朗朗的人格,為人誠懇,誠實,還要見聞廣博。我想這與其説是交友之道,不如説是為人之道。只有做這樣的自我才能交到這樣的朋友,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為人不正直,誠實,對別人無所幫助,只考慮自己,以自己中心要求別人的甚多。給予別人的甚少,別人是不願與你為伍的。更談不上交到好的朋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時一事可以但決不會長久。要交上好的朋友還要有辨別能力,所謂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否則也交不上好的朋友。

孔子曰“佚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之人特別會察言觀色見風使舵,順情説好話。毫無正直誠實之心。沒有是非原則他們的原則就是討你高興以便獲得個人私利。對有用之人百般逢迎,婢顏諂媚,幾乎無所不用其極,久而久之使人飄飄然迷失自我。

“善柔”之人生活中更是屢見不鮮。當你的面永遠是和顏悦色滿面春風、恭維你、奉承你、贊同你、支持你,在背後會傳播謠言,惡意誹謗,中傷,甚至咒罵。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人前是人別後是鬼。如果我們不加以警惕,有清醒的認識,前車之鑑後車之覆,就容易被其迷惑利用,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那時悔之晚以。對這種我們決不姑息遷就,應該揭開其偽善的面目使其昭示無處容身。

“變佞”之人言過其實,誇大其談。巧舌如置卻不學無術脯內空空。我們能做到對其瞭解。敬而遠之足以。

朋友是人生的財富。朋友不是為我所用,朋友更不是互相利用。朋友是什麼?我理解朋友就是:困難時能給你幫助,但不求回報。快樂能與你分享。痛苦時又能與你分擔;猶豫時能幫你選擇。衝動時又能及時制止;得意時能給你忠告。失意卻不會背叛;朋友就是懦弱時能給你堅強,委屈時能給你安慰。苦悶時能為你排解。寂寞時能聽你傾訴,煩惱時能為你開導,迷惑時能為你指點,失誤時又能直言規勸。人生能有這樣的朋友相知相識是一件幸事,會豐富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更有意義,使你得到一種心靈快樂。

這本書給我的啟示還有很多很多,如: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每讀一遍,就會有心的感悟,今後在與大家分享!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8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對於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師益友。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温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為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每讀一遍,總會有不同的感觸。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一、教師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於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愛學生就要本着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麼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天接觸各種性格鮮明的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過分的苛責或訓斥,只會讓學生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它遠不及寬恕的力量那麼恆久偉大。學會了寬恕,我們才能讓自己走進學生的內心,瞭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同時,寬恕別人才能讓我們享受心靈的安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少一些抱怨和指責,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評和訓斥,多一些讚揚和鼓勵;少一些歧視和誤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於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為教師,我們能否抵抗各種物質的誘惑、安貧樂道,嚴峻地考驗着我們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臉上那豁然開朗的表情,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金榜題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為此感到自豪,並甘願為此終生努力。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於丹教授所説“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説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於丹教授説,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遠活在陰影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煩惱、苦悶和壓力每天都伴隨着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我教兩個畢業班的英語課,課時多,要求高,班裏學生基礎差,每天備課批作業頭昏眼花,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為了教好學生,又是為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結束成績出來後,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老師對學生良莠不齊而抱怨,有的會為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鬱鬱不樂。總之,考試成績出來後,老師們內心苦悶又無處訴説。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不要埋怨學生懶惰,不要抱怨領導不近人情。而是應以積極地心態去思考,總結經驗與不足,知道我還能做些什麼,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説明我們的教學並非完全失敗。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找尋更好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説,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度。也正如人們常説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也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它已植根於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聖人—孔子!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9

國學講堂帶領大家重温儒家經典《論語》,讓我們再次感受到至聖先師孔子巨大的人格魅力,再次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風采,再次認識到經典作品對人生的指導意義。

作為流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收集整理,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扛鼎之作。其內容精華很多,意藴深長,但也有封建思想的糟粕,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以及wg時期受到批判。今天我們再來重新審視這部經典,應該採取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態度來看,採取拿來主義的做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然,《論語》的絕度部分內容光彩奪目,具有穿透時空的力量和永恆的指導意義,這是我們應該持有的基本態度。

作為教師,孔子是我們的人生楷模。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是靈動的,是多元和發展的,他能夠做到以人為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還能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把書本知識的學習和社會、人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過好自己有意義的人生。其次,孔子的教育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在當時教育技術手段落後、人口稀少的情況下,這一成果是不可想象的。第三,孔子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道統觀念,他的思想後來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也就是説孔子具有正能量和時代感。第四,孔子不僅是一個合格的教書匠,更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家,他知行合一,深度思考,彙集整理了當時的經典和著作,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孔子的這些思想、成就和做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景仰的。

作為經典,《論語》是我們思想的寶庫。《論語》中很多的名言警句,對後世子孫起到很大的教誨和指導意義。比如關於治學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關於交友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包括孔子對待生死的態度,對待鬼神的態度,對待義利的態度等等,都是今天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特別在這個多元的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搖擺,心態浮躁功利,讀《論語》無疑是人生的一副清醒劑和壓艙石。

在一個建設學習強國的時代,在一個強力推進全民閲讀,建設書香中國的時代,重温經典文化既能加深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讓我們從中汲取心靈的養分,也能找到民族的根基和自信,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同時,在東西方文化的對比中,在現代科技與人文思想的映照中,照亮自己的人生和前行的道路。讀美文,誦經典,含英咀華,消化吸收,浸潤我們的心靈和思想,人生多了一分厚重的文化底藴,胸襟多了一種敞亮豁達,眼光多了一種敏鋭深邃,實在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讓我們從《論語》開始,走進經典,親近母語,照亮人生。“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閲讀,讓我們永葆一顆年輕的心。(程果)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0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兩千五百年來,穿越歷史的長河,以她簡潔、樸素的智慧,影響、感悟着中國曆朝歷代的人們,今天也在影響着我們。

回過頭細細想想,上學期間我們就斷斷續續接觸過孔子《論語》中隻言片語,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十而立”等等,囫圇吞棗不甚理解。古詩詞學的不是太,總覺得《論語》讀起來很難讓人理解,感覺有點苦澀、難懂,所以一直都沒有深入、系統地去學習。

適逢公司推薦學習於丹教授《于丹〈論語〉心得》和《于丹〈論語〉感悟》這兩本書,被于丹教授白話詮釋孔子那些晦澀難懂的經典思想、智慧所感動,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和《于丹〈論語〉感悟》這兩本書,對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及智慧之道、學習之道、孝敬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等有一個徹頭徹尾的領悟和心靈的震撼,收穫頗豐,更讓人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正確對待的認知,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理念,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當然,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

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用樂觀的精神去面對世界。其次,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一味地悲觀、哭泣而不去面對現實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于丹教授書這兩本書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即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現代人太需要心靈快樂的生活了。這無疑是給我們這些在塵世忙碌奔波的人們送來的.一碗心靈雞湯。

書中感悟最深的是一則佛家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説,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説,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揹着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在現實生活中,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生活得不夠歡欣,

不夠幸福?總有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年輕人,一些人或一些事總讓你感到不平,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總是看物質太多,看心靈太少。人們也總喜歡比較,看見別人的別墅,豪華轎車,名貴衣衫、箱包,大把大把消費等,就不能拋開與物質的糾纏,就像“老和尚揹着那個姑娘過河,小和尚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一樣,許多人也可能一輩子放不下,這天天不是個滋味,左想也不是,右想也不是,也不想想自己能否達到那個地步,不去聽一聽心的聲音,按照最現實、最真實的想法去行事,去體驗真正的快樂。當然我們在努力奮鬥,但不能揹負一個過重包袱去前行,心中始終充滿不滿、怨恨,滿眼都是物質。佛家有句話:“玫瑰就是玫瑰,荷花就是荷花。”兩者始終無法比較。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這句話已深深烙在我心裏,同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

于丹教授講授的論語,讓我明白: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做事、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知道什麼是“仁義”、“道德”、“忠恕”,如何做到“忠恕”等等。繼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這樣自己會變得完善、充實,才會更的完成的各項工作,更的履行職責,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服務於自己,服務於自己的心靈。

讓我們品味人生,修身養性,愉快工作,無悔一生。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1

聽過於丹老師在百家講壇的一些講演,簡直精彩極了!每一句話都是那麼擲地有聲,話語中充滿着對人生信念的執著,煥發着大方得體、健康豁達的神采。

特地冒雨去買了《于丹<論語>心得》,的確是充滿智慧的一本人生啟迪書,看完這本書才不難理解為什麼她的這種學者風範不僅影響了國學愛好者,更打動和挽救了許多彷徨於人生坎途中的人們孤寂無助的心靈。

100個人讀《論語》就會有100個孔子,每個人對這本經典著作的理解都不同,下面寫一些我的體會。

1,“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第一)

貧窮卻不向富人諂媚,富有卻不恃財而驕。前者是一種兩袖清風的高風亮節,後者則是一種謙虛謹慎的低調作風。在如今這樣的社會,能做到這兩點的人不多,貌似文人的做派,亦或是陶淵明式的桃源隱士。

孔子認為做到這種高風亮節是不夠的,還要有內心的富足與安適。清貧卻內心充滿着希望,充滿着人生的理想,對生活始終沒有失去信念,這是一種何等崇高的境界啊!達到這種境界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內心是如天地般寬廣,如江海般豁達。

2,“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這是于丹老師最喜歡的一句話。“仁者”之所以“不憂”,“智者”之所以“不惑”,“勇者”之所以“不懼”,是因為他們的內心無比強大。禪學中有一句話:“見心見性”,就是説內心有什麼,就會看到什麼。因此,能夠掌控內心,瞭解心性的人是相當了不起的。

同時,在這裏我們還要探討一下“勇”。

以勇猛著稱的子路問孔子説:“君子尚勇乎?”(君子應不應該崇尚勇敢呢?),孔子對他説:“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意思是説,君子崇尚勇敢並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我們想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户,甚至越貨殺人,你能説他不勇敢嗎?但是這種沒有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那麼這個“義”、“道義”又是什麼呢?

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孔子説,“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

以上是書中的一段解釋,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蘇軾的《留侯論》中也有一段關於勇者的闡述:“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我對這段話中的“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十分欽佩。這是一種韓信式的隱忍的態度和精神,年輕人更應以此為戒。

3,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

有人問孔子:井裏有個賢德的人掉進去了,那麼我是不是該也跟着進去?孔子説:“你用腦子想想嘛,那幹嘛要這麼做呢?為什麼仁者在井裏你也要跟着毫無原則地就跳到井裏去?這是一個君子所為嗎?君子也許不能避免很多的傷害,他可以被人欺騙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説,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不能被自己一時智力上的糊塗,一種衝動之下做出來人生沒有效率的傻事。”

弟子宰我的提問在現代看來似乎有點可笑,但孔子的回答卻也折射出了很多現代社會的現象。一個人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去盲目跟從,而應該好好地思考一下,分辨一下,最後做出理性的、正確的判斷與決策。

4,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

這裏講的是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孔子還有一句話使用得更廣泛:“過猶不及”。就是説,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尺度,做過了頭和沒有做到兩者的效果是一樣的。對待朋友也是如此,有個豪豬的哲學,説豪豬們相隔太遠會覺得寒冷,相隔太近又會被刺痛,最後它們找到了最合適的距離。人也一樣,朋友之間應該講求一種適度。

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

你看到他有不對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訴他,把忠告告訴他,“不可則止”,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別再説了,再説下去,屬於自取其辱。

我認為這是一種關心朋友的正確態度,相信對方也不會因為你的不再勸告而覺得你有失朋友之義。

6,“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述而)

我們慢慢來看很有意思。多見闕殆,説你多聽。你先少説多聽,帶着耳朵去,先別帶着嘴,你多聽了,聽多了,你心中的疑問就少了。你聽聽別人的經驗,這就是我們説,一個人身體力行那叫直接經驗,但聽別人走的彎路,那是間接經驗。多聽點間接經驗,你心裏頭疑問就越來越少了。你就算是聽完了以後,也要慎言其餘,你明白了這些,其它的還是少説,儘量少説,則寡尤。

這是我所提倡的一種作風,少説話多做事,做個實幹主義者。做事前先思考,思考該不該做,會不會產生什麼令人後悔的結果,這是為人處世十分重要的一點。

7,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這是一種評價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也是眾多孔子論君子的理論中我印象最深刻的。

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牽掛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繕的怎麼樣了;而小人懷土呢,每天就惦記着衣食居住等物質生活。

君子懷刑,“刑”是制度、規矩,君子懷刑就是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這個社會的制度。小人懷惠,這個“惠”就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説小人喜歡鑽小空子、佔小便宜。

8,君子易事而難説也。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説也。説之雖不以道,説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一個君子他容易處事,但是你難以取悦他,但他一定能夠做到自己的本分,客觀地處理問題;小人就是那些特別容易高興,能取悦他,但是你很難處事的.人,總是對人求全責備。這個中間表現的是君子與小人在品行和道德上的巨大差距。

9,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所謂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第一,這個朋友為人要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這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種是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

第三種叫做友多聞,交個好朋友,讓你朋友所讀的書,那些間接經驗轉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經驗系統。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裏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所以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翻開一本辭典一樣,我們總能從他人的經驗裏面得到自己的一個借鑑系統。

這就是孔夫子所説的三種好朋友,叫友直、友諒、友多聞。

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佞,這三者損矣。

首先,什麼是友偏闢?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壞朋友為什麼把便辟這種情緒暴躁作為第一位呢?因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現永遠無法追回的後果,好朋友之間應該以理性為先。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就是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我們發現,過分優柔寡斷其實他在浪費你的生命能源。我們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過分優柔寡斷的朋友干擾了你的思維,這種朋友太多也是一種危害。

第三種,所謂友便佞,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説,佞,就是那種心懷鬼胎的,有心計的,要以一種不擇手段的方法去謀取個人利益的這種小人。他們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但是這種人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由於他內心有所企圖所以他對人的熱情比那些沒有企圖的人可能要高好幾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這種人利用的話,那麼你的一生你就給自己套上了枷鎖。如果你不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朋友是不會放過你的。這其實在考驗我們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論事的能力。

10,“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

意思是説:和君子相處有三點要注意。第一,話還沒説到那兒,你就出來説話了,這叫毛毛躁躁,這是反映一個人的急躁;第二,話題已經説到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説,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猶未盡,不跟大家説心裏話,這種朋友讓大家心裏也會存有隔膜;第三,一個人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説話,這叫“瞽”(意思是盲人),你看看別人希望説什麼,你能不能夠説出來最合適的話,你還需要自己有心理準備,你要對對方瞭解。

11,“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人在少年的時候是他血氣未之時,一個人容易衝動,什麼樣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戒之在色。那麼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問題上會出現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見,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大學裏面學生出問題,很多都是在戀愛問題上,所以説血氣未定的時候要在心裏把情感問題作為大事處理好。

過了這個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們説的血氣方剛。一個人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社會圈層、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穩定的時候,想的是什麼呢,想的是與人爭鬥而謀求更好的空間。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個字,叫做戒之在鬥。人在中年的時候,最大的警界就是不要跟人爭鬥。這個時候與其與人爭鬥不如反觀要求自己,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好。

晚年的時候按孔子的説法叫血氣既衰,人年老了,從你整個的生命體徵,到你的心理狀態都已經開始走向了平緩,象羅素所説的那種湍急的河流衝過山巒終於到了入海的時候,表現出來一種平緩和遼闊。在這個時候人還有所戒嗎?孔子説還有一個字,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以免患得患失。

12,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衞靈公)

孔子説:“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責己從嚴,責人從寬,就會少招怨恨。)一個敢於承擔責任而又敢於作自我批評的人,將能贏得更多人的擁護與愛戴。相反,一個攬功推過的人,到頭來總是一個孤家寡人。

13,“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

意思是説:不懂天命,不可以成為君子;不懂禮義,不能立足於社會;不懂得分辯言語是非,不能瞭解別人。這告訴我們必須懂得了解社會、瞭解別人,懂得尊重別人,用內心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2

假期中,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中的“《論語》心得”我聽的不完整,有了一些瞭解。從心底講,很欣賞于丹“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知性女子氣質,侃侃而談間流露着一個學者的聰明睿智,從容自信。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尤其一些古文,還沒讀懂的感覺。讀第一遍,雖然有些不流利,但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於是,我又讀了一遍,隨着閲讀的深入吸取着更多的心靈雞湯。我覺得讀了這本書,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于丹《論語》心得一書中,曾以一個空杯子作比喻説明了“致虛極,守靜篤”的人生感悟,給了我很大啟發。所以我今天就想以“杯子”為題來談談的學習體會,只是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談杯子,做人常懷謙虛之心。

就從這隻空杯子談起。“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空杯子之所以能盛水,就是因為它的虛,它的不滿。由這隻杯子我想到做人,就應常懷謙虛之心,只有常懷謙虛之心的人,才能包含更多。

我校是一個藏龍卧虎之地,學校中資歷比我深,能力比我強,學識比我淵博,處事比我練達的大有人在,所以我更要以謙虛之心,多看、多聽、多學、多想、多反思、多積累。在學校中,我曾擔任過不同年級、班級的教學,每一段崗位經歷,對我而言都是嶄新的'一段人生體驗。就如同這隻杯子,它曾經裝載過我的喜怒哀樂、得失成敗,如今我要再一次傾空它,為新學期的教學留出空間。

二談杯子,看人切記一分為二。

當你往杯子中注入半杯水時,你看到了什麼?有人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也有人看到了滿的那一半。心境的不同,決定了眼光的不同。

作為教師,在學校裏肯定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學生,他們就如同這裝了半杯水的杯子,有的深一些,有的淺一些。當我們在抱怨那些不太出色的學生時,那往往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但如果調整心態,放正眼光,你就應該看到那已被加入水的一半。所以一個成績不太優秀的學生,他可能很關愛集體,可能在運動場上是一個很棒的運動員,可能動手製作的能力比同齡人強,也可能正好有一副好嗓子??

作為教師,看待同事也是如此。每個老師身上都會有自己的長處、短處,要多看到他們的優點,多鼓勵他們的優點。記得剛踏上工作崗位時,聽到老教師們或當面或背後議論我們年輕人什麼都不懂時,心裏多多少少會有些反感。如今我也成了一名不算太年輕的老教師了,就發現自己也有了一些“倚老賣老”的心態,如今想來,這種心態很是要不得。

三談杯子,學習力求不斷進取。

有一個故事,説老和尚讓小和尚把一隻杯子填滿。小和尚先裝進了鵝卵石,老和尚説,不滿,還能裝;小和尚再裝進了小石塊,老和尚説,不滿,再裝;小和尚再裝入細沙,可老和尚還是説,不滿,説着倒入了清水??

由這個故事我想到了學習。學習,只要你想學,總能擠出時間。擔任中層幹部以後,我發現自己鑽研業務的時間少了,看書的時間少了,靜下心來寫點東西的時間少了。有時也會自己原諒自己:“學校裏的事兒太多,忙不過來。”可心裏也知道,忙併不是自己原諒自己的理由。人多多少少總會有些惰性,而離開學校後的學習靠的完全是自律,是自我要求。

還有三隻杯子,並排放在桌上,有搪瓷做的大杯子,質樸渾厚;有白瓷的茶杯,杯身繪上雅緻的圖案;有玻璃的小杯子,剔透玲瓏。當你要用時,你會選哪一隻?

三隻杯子取哪隻,關鍵看你派什麼用,人也如此,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關鍵要讓他發揮己長,即“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有一雙慧眼,有一顆伯樂之心,讓每個學生都在班級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而這個發揮的過程就是一個走近他,瞭解他,信任他,激勵他的過程。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為什麼要“時習之”呢?我的體會是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景況境遇,會使人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人生感悟,因此才要不斷學習,不斷體驗,不斷思考,不斷反省。以此與各位老師共勉。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3

于丹教育孩子講座,即《中國小生人格教育》專題講座內容簡介:

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

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

于丹教育孩子講座觀後感:今天,我觀看了于丹老師講的《中國小生人格教育》短片後,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懂得感恩,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等。尤其是于丹老師講的幾個小故事,讓我很受啟發。有一個小男孩,因為他的親人很愛他,所以他就嬌縱,很愛對人發脾氣。為使他能改掉愛發脾氣的壞毛病,他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往籬笆牆上釘個釘子,隨着每天釘釘子的數量有30多個到5個,3個,直到沒有,小男孩慢慢的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改掉了愛發脾氣的毛病。但他父親卻讓他把所有釘子拔掉,並指着籬笆牆上密密麻麻的釘孔對他説:“孩子,你改掉了愛發脾氣的毛病,是好樣的,但你看看這針孔就像你每對人發一次脾氣在別人心中留下的傷痕,永遠留了下來。”我們何嘗不是總愛亂髮脾氣,甚至有時候受了委屈,把氣撒在家長身上。

有一個小男孩他想吃冰糕。因為天氣並不熱,家長怕他吃了肚子疼,所以不給他買,他就哭鬧甚至説父母不好,連一根冰糕都不捨得買……做個讓部分我想起于丹老師説的話:“有許多孩子以自己為中心,別人給他東西他覺得是應該的,不給他就不應該他們不覺得給他東西是情分,不給他東西是本分。”小孩的行為就驗證了這句話,我們應該做後者。還有一個故事,讓我感到驚訝:一個學生因為三次剪髮不合格被趕出校門三次,竟然自殺了。老師説現在17歲一下兒童存在很多像她這樣因為承受不了打擊而選擇自殺。這讓我很奇怪,為什麼要選擇自殺呢?頭髮不合格還可以再剪,考試不好可以再考……但生命只有一次他們為什麼這麼輕易的`就結束了生命,生命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而且還屬於父母,屬於親人,當我們做輕言放棄生命的時候,有沒有想到了他們,想到他們的痛,他們的愛,所以我們一定要勇敢的面對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希望家長不要害怕我們經受挫折,在成長的路上,有坑我們會繞過,有山我們會翻過,它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但失敗,挫折,害怕對我們的成長來説是不可缺少的,不是嗎?看完這堂講座,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4

昨天一個老師説到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我在偶然的機會看了幾十頁,至今也沒看完,不過於丹在《百家講壇》講的論語,我倒是在網上看了一遍。于丹講了論語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多普通人覺得她説的好,説出了他們想説卻説不出的話,想理清卻理不清的人生思路。但一些大學教授聯合把于丹講的論語狠狠批判一通,説她根本不懂論語。一百人讀論語就有一百種感悟,既然于丹説的是論語“心”得,也可以説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她的.理解能對一些人產生作用就不錯了。別用學術的眼光苛求,説的太深奧了老百姓也不懂啊。以我看,于丹的論語心得還是有它的積極意義。

對個人,于丹強調要追求內心的坦然與淡定,要化解生命的遺憾,不要爭名奪利,要認識自己的內心,把握好自己,關注自己的成長,追求幸福。在如今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人們很需要這樣的心靈的指導,有些人痛苦,有些人彷徨,卻無法化解,如果於丹的那一句話打開了一個人的心結,讓迷茫的心靈看到光明,讓痛苦得到減輕,那也算行善積德了。

對國家,于丹講的論語流露着“和諧”的思想。她把論語分了七個部分,無論是説交友、理想、還是談君子、處世,看似從個人出發,實際上更是一種社會道德、公約的重塑。這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一脈相通的。于丹的語言非常精妙,很動人,舉止很優雅,用這樣的美女教授來感化國人,效果自然更好。有人説中國人是最可怕的,因為中國人沒有信仰,于丹讓人們追求內心完善,心靈的寧靜,身心具修,對於沒有信仰的中國再合適不過了。

對國學,于丹可謂貢獻大大,論語掀起了國學熱,《四書》、《五經》等經典論著又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線,連《三字經》也佔了國學的光。國學似乎不再曲高和寡,竟成了人人可談的大眾時尚。

古人説半部論語可以治(知)天下,于丹説半部論語可以修身。我的道行淺之又淺,對於《論語》我不敢評論,只是《論語》中的那句點撥了我,于丹的那句心得提醒了我,就感到幸運並心存感激了。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5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于丹論語心得。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好喜歡!每天倚在牀頭,欣賞幾頁,或者放上一段百家講壇于丹論語心得,讓心靈得到淨化,讓品性得到昇華.遠離塵世的喧囂,傾聽靈魂深處的呼聲.美哉!樂哉!

儒學漸熱,孔子學院開到了很多個西方國家,可見儒學的魅力!《論語》,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華,影響了中國20xx多年,如今社會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500多年前的經典語錄,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我把這本書這段視頻推薦給朋友們共享!

于丹緊扣現代人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心得體會《于丹論語心得》。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

易中天: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

──《于丹論語心得》序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張黃色的長沙發上,旁邊是紅衫的央視主持人柴靜。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們的對面,準備提一些刁鑽古怪的問題。

這是20xx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點是“百家講壇”的演播室,話題則圍繞着于丹的“論語心得”展開。服裝未經設計,訪談也很自由。但我看着這一對桃紅李白,總不知孔老夫子見了會作何感想,便不懷好意地問:你們美女也喜歡孔子嗎?在你們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麼樣的?

誰知于丹並不上當,應聲答道: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沒有色彩。

好聰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迴應:那我今天就有點兒像孔子了。我這一身灰,等於沒有色彩。不過,灰色也有灰色的好處,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們的鮮紅和潔白。

觀眾大笑。

訪談在笑聲中結束,我卻有點兒意猶未盡。事實上,我要問的問題是:孔子是不是眾人都需要的?如果是,那麼,他應該是什麼樣的?

答案其實就在剛才的笑談中:一個大家都需要的孔子應該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對於“色彩”和“温度”的定義,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色彩。所謂“沒有色彩”,無非就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強,可以視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時又是最具普適性的色彩,因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謂“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無非是説,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需要一位最具普適性的孔子。

實際上,真正偉大的思想決不會只適用於一時一地或一人。它們總是具有普遍的意義,也應該具有普遍的意義。人們喜歡譏諷地説,生命之樹常青,而理論往往是灰色的。他們不知道,理論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沒有普適性;而沒有普適性,也就沒有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希望孔子是灰色的.。或者説,我們願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沒有人會喜歡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時,才能顯示它的普適性,顯示它的高貴和純粹。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須鏈接多彩的世界。這世界充滿生命活力,奼紫嫣紅,千姿百態,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於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證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鏈接是廣泛的,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沒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温度。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學者的孔子,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歷史的孔子,更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孔子。但我知道,這是我們的孔子,大眾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

我們需要這樣的孔子。 我們歡迎這樣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