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致良知學習心得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3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致良知學習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良知學習心得

致良知學習心得1

1,不以聰明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從來不喜歡被別人誇自己聰明,原因是覺得強調了父母遺傳的天賦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卻未深入思考,被誇聰明,可能是因為表現出了小聰明,而非真的.勤奮好學。

2,立志為裏,勤學為表。

立志在人,感願在事。立志在內心,勤學在表現。勤學不止是勤奮,勤學更是思考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需要學習什麼,怎樣學習。不只是學習知識,粧點門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斷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與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就是人格的力量。學習的知識,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兩者需要相互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致良知學習心得2

近期公司組織致良知學習,我們卡車服務站在孟站長的帶領下也認真學習了致良知裏面的內容,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感覺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觸。

“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計較個人得失,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顆寬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對,與其做無所謂的掙扎,還不如放下心來,坦然的心態去面對,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克服所謂的困難,用自己的'努力體驗前人經歷過的境界,只要打通心靈的一些關節,做什麼事情都能適應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時候,問下自己“要是聖人處於這種環境下,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讓自己做事情達到一種新的境界。首先要培養自己接受現實的心態,放棄一些負面情緒,以一種積極、冷靜、樂觀的態度去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這樣,我的內心才會發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氣和的去做自己該做的事,並把事情做到最好。

對於企業的“良知”就是對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作為一名員工,做任何事情要從公司利益出發,公司的利益就是我們自己的利益;我們要正確地面對問題,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我們也就進步了!企業也就發展了!

致良知學習心得3

王陽明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讚譽,那是因為他有一門很厲害的學問。這門學問,如果我們能學會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這就是致良知的大學問。

何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實踐磨礪。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之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麼,致良知又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這在王陽明身上體現的最充分。當時寧王造反,王陽明原本有其他任務在身,但他毫不猶豫前往平叛。此時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勢波詭雲譎,很難説誰成誰敗。朝廷官員不願開罪寧王,也都選擇明哲保身,只有王陽明知難而上。他也不是沒有擔心,他甚至讓家人在自己家門外環布柴草,説一旦事敗,絕不肯被俘,全家舉火自焚。説明當時形勢何其嚴迫。

但是王陽明為什麼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為"致良知",聽從內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行為準則、行動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現了,這就是致良知的表現。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塗,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樂人生的法寶。

王陽明説:"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脱,何等簡易!""

在王陽明看來,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慾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覆良知之本體了。

《道德經》裏也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慾望,要懂得適可而止。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為他們的慾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上,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制自己的慾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慾海中脱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大道至簡,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於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緊用功,去私慾,提高境界,實現真正明瞭,獲得圓滿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將和更多人一起傳播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學習心得4

陽明先生“巖中花樹”的經典故事耐人尋味、歷久彌新。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段對話寓意很深。簡單地講,如同法國藝術家羅丹所言: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理,工作中處處有花樹,只是缺少發現花樹的心靈。

價值觀就是用來衡量人生和事業價值的標準。

由於價值觀不同,也就是價值衡量標準不同,同樣一份工作,對不同的人,就呈現出不同的價值。這就是陽明先生所闡述的“心即理”——你有怎樣的`心,就能感知到怎樣的真理和價值。

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在單位中承擔着瑣碎的事務性工作。如果以有形價值為衡量標準,他就會覺得百無聊賴。但如果他志存高遠,那麼,掃地打水這些瑣事都成為了磨鍊自己的一個機會。

因此,“價值觀”決定一個人對工作的“價值感”。

當你喜歡草,草就有了價值;當你喜歡花,花就有了價值。一個人喜歡清閒,“錢多事少離家近”就是價值。一個人立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996”就是價值。

心靈品質越高,格局境界就越高,在工作中發現的價值就越大。

對於士人,秉持腳踏實地忠於職責的價值觀,感知人心就是工作的價值所在。

對於能人,秉持德才兼備志存高遠的價值觀,鏈接人心就是價值。

對於君子,秉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價值觀,利益人心就是價值。

致良知學習心得5

在大多數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不過為了餬口、討碗飯吃,俗氣的很,但不得不為;而修行顯得“高大上”,遠離塵俗,普通人即使想為卻不能也。

但這種修行方式在王陽明看來就是“着相”了,矯揉造作,為修行而修行。他認為,工作和修行是一體的,工作情境是標榜進取精神的儒家最好的修行之地,正如知行合一一樣,也正如事上磨練的心學基礎一樣,修行無體,以工作為體,以生活為體。離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變得毫無意義。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王陽明

比如刷牙。

天理正道,是每次要刷三分鐘。

那麼每次刷牙,刷夠三分鐘,就是致良知。

很多人都會偷懶,上刷下刷,草草收場;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不要亂扔垃圾。

天理正道,是不能扔到馬路上,而是要扔到垃圾桶裏。

你走在馬路上,吃了一個橘子。有橘子皮。你隨手一扔,扔到草叢中。

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在公共場合説話。

天理正道,是不能太過大聲。

你很激動,或者急於表達自己的看法,於是大喊大叫。路人側目,或者影響他人;這個時候,你的良知被遮蔽了。

這三件,都不是大事。

這三個錯誤,都是大家容易犯的,或者大家都犯過的。

格物致知,格的'就是平時大家最容易犯的、也最容易改的念頭。

生活小事,就是致良知。

再又比如,花草枯萎,沒有精神。是需要澆水了。那我們就澆水。

花草不夠茂盛,缺乏養分。是需要施肥了。那我們就施肥。

農田裏的稗草太長,影響水稻的生長了。那麼我們就除草。

頭皮發癢,頭髮髒了。那麼我們就洗頭。

該澆水時,澆水,該施肥時,施肥,該除草時,除草,該洗頭時,洗頭。

順應天道天理,就是致良知。

做好當下的一切,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學習心得6

今天的課主要説了知行合一和中國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簡單的統一,從最初的認識錯知錯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處最終的高度的用詞沒記住不夠準確,大意就是大眾公認的認可的一個好的行為準則)是一個逐步攀登的過程,劉老師的解釋知和行原本就是統一的,我這樣想就這樣做了沒有對錯之分,後來想想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比如去有些事不會想那麼多,也就是常説的“不過腦子”看見產生的結果了才知道“哦!原來這樣。

我的理解是想和做是兩種行為,我們需要通過參照”過來人或是公認“的標準來修正他們統一的一個過程。中國文化講的不多,對於傳統文化我個人除了書法其他不是很喜歡,我的'認知里人類文明的演變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蜕變過程,所有不合時宜、不符合人性、落後不能滿足需求的東西都會慢慢被淘汰,如果能實現穿越我想絕大數人是不願再退回去的,這也説明潛意識裏大家已公認現在或是未來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狀態。

金一南教授的《心勝》視頻我看了好幾遍,每一次看完都熱血澎湃。尤其聽到楊靖宇那句,“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朱德在南昌起義南下隊伍全軍覆沒後,依靠心勝,保留住中國革命的火種,激勵僅存的八百多人繼續前進。最後百萬雄獅渡江去,解放全中國。心勝不是唯心主義,心勝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是我們由內而外煥發的生命力。

1、戰勝對手有兩次,一次在自己心中。

2、多數人因看見而相信,少數人因相信而看見。

3、歷史因少數人的堅持而改變,正是因為他們沒有隨波逐流,而成為中流砥柱。

4、中國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光明,就能驅走黑暗。就能從困苦中走向勝利。

致良知學習心得7

局裏組織學習陽明先生的致良知,經過近半年的認真學習,通過每週寫心得、彙總學習感悟、集中學習分享等方式,使我對陽明先生的致良知有了較為系統、深刻的認識,感悟頗深。通過學習反思自己,才發現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認真的閲讀學習了,心態長時間都處在比較浮躁的狀態,現在通過學習致良知感覺真的需要讓自己的心靜一靜,認真思考下自己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做事的方式方法。通過學習使我親身感受到自己內心的變化與能量的提升,非常感謝單位和領導給了我這次學習提升的機會。現將學習《答聶文蔚書(其一)》一文的.學習感悟和大家進行分享。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先生口中的“良知”是指不依賴於環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和情感,也是至善本體在是非知覺上的當即呈現,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既是每個人的“本心”;良知之心人人具有,聖人與常人無異,聖賢之所以成就偉大,是因為他們依良知而行。而我們多數人為什麼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是因為有些人的良知在工作或生活中被各種私慾或其他消極的東西蒙蔽了,才會有人逆着良知做事,對自己、對別人甚至對企業都沒有好處。

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麼會這樣?陽明先生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矇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於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掘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一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矇蔽,做到“存天理,去人慾”,只有事上磨、時時磨、心上學、心上覺,摒除一切私慾,提升心性、磨鍊靈魂,才能修得一顆至誠之心。第二個要將“良知”貫徹到生活工作實踐中,就是“知行合一”。

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工作有戰勝慾望、磨鍊精神、塑造人性的效果,你在工作中表現如何,良知輕而易舉的就能知道。在工作中自然而然的按照良知要求去做事,不欺良知這才是提升心性、磨鍊靈魂的真"修行"。所以,知行合一、腳踏實地的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如果有閒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裏狀態,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待人接物有不妥之處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恩的心性,真誠待人、樂於奉獻、勇於擔當的努力工作。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的內心開始安靜下來,我將懷着一顆真誠、質樸、敬畏、感恩的心,沿着既定的目標努力工作,提升服務水平,為焦作分行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良知學習心得8

1、知行合一,其實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但這個“知行本一”不一定就是好的、正確的。每個人都會對自己好,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內心想的是另一種念頭,那行為表現出來的一定是自己心裏想的,而不是那個應該知道的道理。比如沉迷遊戲、吸煙等等,一定是心裏覺得這樣讓自己更好,才會一直去做。

所以,正確的“知行合一”,是要在正知正行上下功夫。正知才會正行,正行即正知。

2、中華文化,不僅僅是外在的藝術表現、技藝技術,其實是內在精神、心裏的感受的呈現。

3、中庸是中華智慧,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後,是頂天立地。

4、中華文化是真正的利他,我們要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

5、影響他人從提升自己開始,身教重於言教。

6、善意的謊言是缺乏智慧的處理方式,一個連善意的謊言都沒有的人,是一個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7、如何讓心平靜,在紛雜事務中還能靜心學習?還是需要通過學習,有了正知正念,就會有清晰的評判標準,就能高效快速做出抉擇。團隊共同的學習,共同的進步,就能提升整體的素質,就能解決學習與事務之間時間調配的問題。

致良知學習心得9

在人生的不惑之年,我能夠得遇《致良知》是我的幸運,我甚至感覺自己的人生是從這時開始,這首先要感謝我的同事鍾萬書老師的介紹和重慶湧泉學院朱雲秀校長的召集,讓我有機會接觸《致良知》的學習並和一羣志同道合的良知友伴砥礪前行,收穫光明温暖的生活。

陽明先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但他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客,所以當他初入仕途,遭遇混跡政壇的壞人劉瑾後,因為自己的仗義執言而受到攻擊,身陷牢獄,最終又被貶貴州。貴州地處偏遠,生活艱難,瘟疫肆虐,從中原流放到這裏的人,有的死在半道,有的死在流放地。艱難困苦中,陽明先生用內心的意志抵抗物質的貧瘠,用平靜温厚之心對待兇險,沉湎在儒佛道思想,最終龍場悟道。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華。陽明先生的這段人生經歷給了我莫大的啟示和收穫。幸福之於人,就像尾巴之於狗,怎麼轉圈都咬不到,但是隻要你向前走,它就會乖乖地跟在後面;苦惱之於人,像運動員握在手裏的鉛球,除非盡力拋出去,否則就是沉甸甸的負擔。倘若一直把那些不幸或者痛苦的經歷捧在手裏,勢必身心俱疲。而如果不把苦楚和悲痛放入心間,生命也自然會綻放芳華。

經歷了 8年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我心力交瘁,一身傷痛,短短三年的休整後,我於這學期又被任命為班主任,而且身兼教研組長、讀書引導等數職,工作千頭萬緒,每天晨光熹微中出門,萬家燈火後回家,還要給在市裏上高中的兒子陪讀,一路的風塵奔波之苦對我本已千瘡百孔的`身體更是雪上加霜,我也曾經想要放棄,可是最終我還是在堅持我能夠堅持的,放下可以放下的,因為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和理解支持我的家長們給了我巨大的温暖和加持,所以我立下大志,要用書籍灼照良知,讓讀書引領成長,在應試的寒涼中堅守語文的快樂和詩意,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要學會轉變觀念,打造屬於自己的教育天堂。

感謝《致良知》,我今生最美的遇見!

致良知學習心得10

什麼是小我?

不愛祖國是小我。講善意謊言是小我,表現自己是小我,好為人師是小我,膽小懦弱是小我,聞譽而喜是小我,聞毀而怒是小我,傲慢自大是小我,讓人看不起的品質是小我等等。

問問自己,以下這些“小我”,自己真的沒有嗎?

不信聖賢、不孝父母、指責抱怨、投機取巧……

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襲下之能……

厭惡、嫉妒、攀援、説謊、貪污、賄賂……

傲慢、恭維、懈怠、狡詐偷刻、憂患、鬱悶、苦悶……

“雖昔為寇盜,今日不害為君子矣”,真正明白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就要從當下開始,下明心淨心之功,克除小我。

致良知學習心得11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為前提,簡言之,還是 自古以來人為什麼而活着的老問題。知行之外,另有一個真正的底層動因。那就是主 體,也可稱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價值。所以古哲人把認識自己作為哲學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尋大道的` 基礎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礎上,而不是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的藉口。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來境界不高的人,貪婪算計的沒有一個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寬闊的胸懷可以廣納賢才,收穫人心,成就偉 業。在追求高境界過程中,才能更有動力不斷學習,完善自己。

致良知學習心得12

人生的重大祕密,到底是什麼?

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告訴我們,生命並非一張白紙!每個人與生俱來擁有不同的“生命底色”。

生命底色不同,因而人們就呈現出千差萬別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孩子王”,有的人天生就喜歡讀書學習,有的'人生來就很勇敢,有的人從小就很膽小,有的人從小就很自私……有的人“命”好,生於豪門且天生麗質;有人的“命”不夠好,出身寒門且資質平平。

每個人生而不同,我們要正視人生起點的天差地別。然而,這並非人生真相,也不是人生本質。

根據聖賢的教誨,如今我們明白,在這一人生表象背後,有一個驚天的祕密。那就是,一切民眾,生而平等,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

我們生命中所呈現出來的生命底色的差別,只是冰山一角,或者説是大海上的幾個氣泡。但相對於大海而言,這些差別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大海般的寶藏,才是我們的生命本質。

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這是人生重大的祕密,鮮有人知,少有人得,明白且體證這一人生祕密的,更是寥寥無幾!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後指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這意味着,每個人都可以建設心靈品質從而開發心靈寶藏主宰行為作用,因而在今天成就的基礎上,將格局境界提升百倍、千倍乃至於萬倍。

如果能夠開發更多的心靈寶藏,每個人的人生成就都可以若干若干倍地增長!

或許你已經功成名就,你的心中仍然有萬畝良田有待開墾。或許你的事業還不盡如意,同樣你的心中也有萬畝良田值得開墾。

聖賢為我們揭示的這個人生祕密,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如此充滿希望!

致良知學習心得13

近期集團組織了學習致良知的活動,當時就想到當年背古文時的那種愁,一想到古文就有點讀不懂,難理解,不上口的感覺。當我認真讀了之後,就感覺有一種正能量在心中燃燒,被書中的語句深深吸引了。

一、陽明的精髓在於致良知

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裏所説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説到: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許曰改過;四曰責善。無論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我們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順利實現我們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陽明心學在於心

王陽明説:“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所以我們不要被繁華擾亂我的心,我們要認真的讀懂自己,心之光明,則萬事光明。荀子曰“養心莫善於誠”誠是心之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惡,就應該在事上磨練。道德不是虛假的框架,而是真實清澈的洞見。

對個人來説,破除心中的貪念、邪惡、嫉妒等,變得飽滿圓融、至善至誠,既是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又能讓心靈更安定,心情更快樂。

總之,我們要用心體會這個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讓陽明心學發於心,止與行,知行合一。不要讓外界擾亂我心。

致良知學習心得14

何為“仁愛之心”?陽明心學説讓我們放下私慾,便能生起一份仁愛。白老師在回答中説:“要擁有這份仁愛,要有這麼一份擔當,和報效祖國的能量。”我的理解是,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擔當、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語錄已經廣為流傳:“華為沒有院士,只有院土。”因為擔當,因為崇高的使命感,華為才得以快速發展壯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迴歸初心,迴歸仁愛之心,才能洞察發聲者的訴求。

何為“無聲的呼喚”?因為無聲,所以這種呼喚是細妙的、微妙的,很難被覺察到,儘管很難被察覺,但是它卻給我們指明瞭一個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户為導向的思維。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以一顆仁愛之心,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感知別人感知不到的'東西,才能洞察什麼是“無聲的呼喚”,才能實現與“無聲的呼喚”進行無縫鏈接。

今天的品牌該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樣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顆仁愛之心傾聽消費者的“無聲的呼喚”。

致良知學習心得15

知行合一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本。知而不行,就是不知。

從錯知錯行到正知正行攀登,知行包括,錯知錯行,惡知惡行,淺知淺行,深知深知。正知正行(天理良知)。

文化是人的行為,思想,習俗,精神財富,物質財富的'總和,文化是心的呈現,是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中華文化,真心對別人好,仁者無敵,自能無敵無天下。

中庸 不偏不倚 體現在智慧上。

謙虛,胸懷,包容別人,謙和的人有非常大的成長力。

真誠 老實不説謊,厚重成事,能託妻寄子,雖千萬人吾往也。

學習道理都明白,用在事上很難。學與行遇到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