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議課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3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議課心得體會,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議課心得體會

議課心得體會1

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效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評課議課稿

我有幸聽了唱老師上的一節生動有趣的公開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獲益匪淺。對於唱老師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課,我想作一個簡要的評議。唱老師紮實的語文功底和開闊的思維方式從他的課堂教學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從他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模式也可以看出這位老師的教學理念,緊密地與新課程改革結合起來。以新的課改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以自己的教學行為來詮釋自己的教。

唱老師語文功底深厚,教師語言豐富、優美、感染力強。既求新又求實,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中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教師充分體現了參與式教學的理念,運用了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課文層次清楚、循序漸進,使學生在教師的步步引導下深入理解了課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課前備課準備充分,導課精彩,使課堂更具有語文味。

用一組讚美春天的優美的排比句創設情境,再用“美國阿拉斯加自然保護區銀狼逐鹿”的故事導入新課。這個導課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對月色的描述,又為下面理解蘇軾的情趣、突破本課的難點埋下了伏筆。這個導課可以總領本課內容與主旨,高屋建瓴,實在精彩,可見唱老師課前充分的準備及對文本透徹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立足一個“準”字。

根據課標要求,上好一堂課,要凸顯這堂課的“三維”價值,謀求“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這節課,唱老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學生資助研讀文本,能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翻譯課文,掌握一些字詞的特殊用法。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分析文章層層推理的論證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藴含的道理。

唱老師將教學目標分散開來,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分為四個模塊,逐一完成各項學習目標。

三、教學流程思路清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這節課教學思路的設計符合教學內容的實際,符合學生的實際;有一定的獨創性,給學生一新鮮的感受。故事導入,創設情境——確立目標,明確重點——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總結全文,積累學法——課後整理,積累素材。整個教學流程能把欣賞文章的權利下放給學生,努力打造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縱觀這一節課,老師能很好地把握“導”的尺度,努力把欣賞文章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學習的主人,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創造力不論把握情節,給學生以課堂展示的機會。引導學生解決了本文的教學難點,深入理解了課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四、緊扣教學內容,以讀促學,多媒體輔助教學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文言文,就文言文教學來講,讀課文是至關重要的。唱老師重視了朗讀和朗讀指導,這是文言文教學的根。重視了基礎知識,即字詞句的教學,落實字詞句的教學應該是國中文言文教學的核心。注意到了文言文教學的時代性,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一些和現實生活相聯繫的拓展與延伸,體現了古為今用的原則。善於運用現代教學媒體,活化、豐富了文言文教學的手段,便於學生理解,提高了課堂效率。

 五、教學環節緊湊、科學,教學方法、策略恰當得體。

唱老師能夠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有效組織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老師起到了組織者、引導者更多是參與者的作用。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主動性和創作性,在教學中努力體現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講究一定的教學藝術,合理的安排課堂結構,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科學、恰當。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適當,針對性強,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與學雙邊活動協調。注重交給方法,培養能力,注重引導學生。

1、導語,唱老師先採用優美的的語言創設情境,再用小故事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2、朗讀課文:教師面對全體學生先範讀,再讓學生朗讀,還注意朗讀的方式方法,掌握朗讀的技巧,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3、疏通文意,欣賞課文: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翻譯課文,積累重點文言實、虛詞。通過對課文的研讀分析,唱老師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這些問題緊扣教學目標,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學習,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透徹了,另外唱老師還選擇了重點的詞、句進行點撥,賞析,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課文主旨,進而突破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鑑賞能力。

 六、教學效果良好。

唱老師的這節課是應時而生的,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又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還使課堂具有濃濃的語文味。本節課很好的達成了預期的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課堂實效性較強。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全體學生都能主動、有效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的活動中去。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閲讀思考,討論發言,課堂氣氛活躍有序學生受益面大,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進步。

總之,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謂是眾説紛紜。現在,對新課改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我個人認為,成績不容否定,信念不能動搖,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改的靈魂。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就應該適應時代的召喚,教育的需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理念。

議課心得體會2

隨着新教材的使用,廣大教師發現教材內容的增減,編排的順序,選材都有很大的變化,教學中一系列的問題出現在我們教師面前。怎樣使用教材,有效組織課堂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適應新的教育形式的需要,我們學校組織了全體教師觀課、議課活動。

通過觀課與議課,尤其是我們低年級數學組組內的觀課議課,讓我受益匪淺,通過學習,我認識到,觀課議課與聽課評課有質的區別:觀課議課要求觀課教師與作課教師必須提前溝通,作課教師希望觀課教師觀察他某方面的問題,比如“教師對學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引導”,觀課教師是帶着明確的目的去觀察課堂的聽課是不強調提前和作課教師溝通的,更不是帶着明確的目的去觀察課堂的。明確觀課的目標後,觀課教師要圍繞觀課目標,查閲相關資料,蒐集有關信息,使自己對要觀察的問題有一個全面的把握,進而在觀課的過程中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提高議課效率;聽課評課往往是跟着感覺走,甚至走進課堂還不知道要聽什麼課。觀課教師在觀察課堂時必須精力高度集中,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圍繞觀課目標發現問題,完成自己的任務;聽課教師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所以在課堂上可以很放鬆。觀課要求觀課教師儘量坐在學生中間,這樣可以更好地從學生的視角發現問題;聽課教師則往往坐在教室最後面。議課時,議課教師與作課教師是在平等地交流,更多的是這樣的語言:“我觀察到某某現象,請問你是怎麼考慮的??”;而評課者一般會説:“某某地方處理得有問題??”

效觀課議課,也使我們從活動中收穫經驗得到成長:通過上課,聽課教師瞭解為什麼這樣上;通過觀課議課,使聽課教師明確這堂課好在哪裏,哪裏需要完善等;觀課老師也從活動中得到啟示,給出自己中肯的意見和建議,豐富自己的閲歷。我想在今後的觀課議課中,有以下幾方面是要注意加強的:

 1、 加強交流。

常常我們是坐到教室中才知道今天聽課的內容,即便是提前知道課題也不會事先做些瞭解準備,這樣對於不熟悉教材的人來説,聽課的效率就會很低。通常上課者對課堂教學的設計及意圖聽課者事前是不得而知的,要在聽課的過

程中自己慢慢揣測體會。而如果課前上課者有所説明、聽課者有所瞭解,那麼聽課過程中目的性就會更明確,效率也會更高。在議課的過程中,平等的交流更為重要。陳大偉教授指出:觀課議課不是為了展示教師自己多麼出色優秀,而是為了發現和解決教師專業發展、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所以,尊重、平等、交流,使上課者和觀課者消除隔閡、直面問題、共同分享,才能取得議課的成功。

2、明確主題。

通常的聽課評課活動往往面面俱到,這種方式看似全面,但也隱含着聽課者對課的思考不夠深入,泛泛而談,在有限的研討時間內不能使議課達到一定的深度,對上課者的幫助不大。陳大偉教授提倡觀課議課要有相對集中的問題和主題。看看書中的案例,都很好的表明了這一點。比如:一節課超時,探討是哪些地方“浪費”了時間?語文課觀察教師在指導學生閲讀理解方面的做法和效果。?有主題才能有重點,才能更深入,更有效。

3、 以學論教。

我們習慣在聽課時關注教師是怎樣教的。有時甚至過分注重教師的語調、體態、形象等帶有表演特質的因素。很多時候我們把教學效果不理想歸罪於學生,

常常我們會説:你這樣設計是好的,就是學生不配合。加涅認為:教只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在“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狀態作為觀課議課的重點,以學的方式、效果來思考教學方式的合理性,這樣才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

 4.加強反思。

教學反思是當下大力提倡的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方式。觀課議課的目的是改進課堂教學,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所以無論是上課者還是觀課者,不能滿足於這一課的順利結束。應該立足於一課而放眼於將來,要通過眼前這一課的研究與思考,對自己教學行為背後的觀念進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學行為長效的改進。

總之,值的學習和借鑑的地方還有很多,我要 結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 “要認真分析教材、鑽研教材,如何抓住重點,怎樣組織教學,使學生在學中樂,樂中學,做到靈活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我一定要改掉不足之處,更有深度的參與到觀課議課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看了陳大偉的《有效觀課議課》的光盤,可以説讓我受益匪淺。通過觀看這些光盤,我認識到,觀課議課與聽課評課有質的區別:觀課議課要求觀課教師與作課教師必須提前溝通,作課教師希望觀課教師觀察他某方面的問題,比如“教師對學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引導”,觀課教師是帶着明確的目的去觀察課堂的聽課是不強調提前和作課教師溝通的,更不是帶着明確的目的去觀察課堂的。明確觀課的目標後,觀課教師要圍繞觀課目標,查閲相關資料,蒐集有關信息,使自己對要觀察的問題有一個全面的把握,進而在觀課的過程中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提高議課效率;聽課評課往往是跟着感覺走,甚至走進課堂還不知道要聽什麼課。觀課教師在觀察課堂時必須精力高度集中,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圍繞觀課目標發現問題,完成自己的任務;聽課教師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所以在課堂上可以很放鬆。觀課要求觀課教師儘量坐在學生中間,這樣可以更好地從學生的視角發現問題;聽課教師則往往坐在教室最後面。議課時,議課教師與作課教師是在平等地交流,更多的是這樣的語言:“我觀察到某某現象,請問你是怎麼考慮的……”;而評課者一般會説:“某某地方處理得有問題……”

陳大偉教授在光盤中提倡以學論教,是把學生的學習和活動狀態作為觀課議課的焦點,這樣的做法能給我們的教提供學習的條件。陳大偉教授鼓勵作課教師主動暴露問題以獲得幫助、求得發展。評課需要在全面分析課堂信息的基礎上,之處教學的主要優點和不足;議課強調集中話題,超越現象,深入對話,促進理解和教師自主選擇。如果説評課是把教師看成等待幫助的話,議課則是把教師培養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動者,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的解放。

我認為,觀課讓自己明白了以下幾個問題:1)課堂上老師做了什麼?學生做了什麼?他們之間有什麼關聯?2)想:授課教師的思想理念是什麼?3)想假如讓我上這一節課,我怎麼上?4)想:上完課人家讓我發言的時候,我怎麼發言?

議課就是要通過詢問,思考前前後後的問題,找到有意義的方法.目的是改進而不是評價,作課的目的是為了發展而不是為了展示。

新的教育觀念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 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 教師必須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

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保持開放的心態, 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 在實踐中學習, 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

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 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

這些天,我認真學習了繼續教育課本陳大偉教授著的《有效觀課議課》一書。本書首先以課學教學研究的故事為引子,在此基礎上分析和討論觀課議課的價值追求,觀課議課的實踐操作,以及觀課議課如何更好地促進和實現教師發展。案例與討論相結合寫作形式,讓你在讀書中不知不覺成為了思想的參與者,讀中思考,讀中感悟,尤如聆聽名師的講座,置身於爭鳴的學堂。

感悟之一: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觀課議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以人為本是觀課議課的核心理念。人是根本,這一理念落實在觀課議課中,首先體現在要關心人、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滿足人。以人為本不僅需要心中有人,而且要看到眼前的人,通過對眼前人的'關懷使以人為本中的“人”具體化和現實化。具體表現為:以人為本,要以眼前的教師為本,其中包括參與觀摩的觀課議課教師,更要包括做課獻課的教師。以人為本要致力增進學生的福祉。觀課議課致辭力教師發展和教學改進,更好地促進和實現學生髮展。以人為本要務人之本。人之本在於致力和追求幸福生活。觀課議課要致力引導教師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師生活。幸福的教師生活來源於創造性的勞動和對創造性勞動的審美性體驗。“大創造,大突破,大快樂;小創造,小突破,小快樂;無創造,無突破,無快樂。”

人有思想的權利,人會思考,在思考中能對收益和得失進行算計,並在算計中根據自己所理解的價值標準追求利益最大化。觀課議課要尊重參與者思想的權利,並搭建交流與表達思想的平台,鼓勵參與者在觀課議課中積極主動的思想。要防止參與者對他人思想權利的剝奪和對他人思想過程的包辦代替,也要防止權威思想對草根思想的禁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設身處地,感身同受。

感悟之二:觀課議課是促進教師思想、實現專業成長的捷徑。

“以學論教”是觀課議課的重要思想,也是本書重點論述的一個內容。新課程改革由“懵懂”走向“成熟”。由會場走向課堂,由理念走向教學實踐,由效益預測走向效果評價。使教育越來越關注教師的生存狀態和課堂教學。陳老師在聚焦課堂教學中,走出了一條適合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觀課議課的模式。並用“以學論教”指導我們的思想,“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和狀態作為觀課議課的焦點,以學的狀態討論教的狀態。通過學生的學來映射和觀察教師的教。”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以生為本”、“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等先進的理念。掩卷思之,學校每一個學期舉行的聽評課研討活動,無不在經歷“漫長而煎熬”的煉獄中而“痛不欲生”。聽課教師條分縷析一一道出自己的觀察,尤其是教研組長的最後總結性的“幾點建議”、“幾點希望”發言,令做課教師如坐鍼氈。看似效果突出的教研活動,實則在這種“高厲害”的重壓下,課堂教學還是“濤聲依舊”。陳老師在書中有力的鞭打了這種活動形式,他從形成共同願景,降低利害關係,在合作中互愛三個層面作了闡述。“在觀課議課中,做課教師成功了要學會享受成功的成就感。如果

議課心得體會3

今天,全市數學教師匯聚一堂,一起享受了一次精神大餐——“獨學”環節研討課。

從今天的兩節課,我們不難發現以下亮點:

一、注意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和諧的教學氛圍,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構建知識結構的重要條件。尹老師課前和學生一起玩做相反的遊戲,師生臉上掛着開心的笑容,真正做到學生溝通,拉近師生距離,做好“高效課堂”的前奏。

二、選擇恰當的閲讀時機

教材既是教本,更是學本,自主學習首先應從“我能讀”教材做起。尹教師從生活中的圖形去掉花外衣引出數學中的三角形,讓學生動手畫和用自己的話説“你認為什麼是三角形?”學生看着自己畫的三角形試着總結,“我們概括的和書上的一樣嗎?”讓學生在想説出來卻説不出或説的不完全正確的時候,老師讓學生第一次讀書。李老師讓學生獨立解放程,並找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同學進行板演,學生的`書寫格式肯定是有對有錯,是在學生想做卻做不出或者不能判斷做的是否完全正確的時候,李老師抓住這個閲讀時機讓學生二讀課本,會解方程——這就是學生真正需要“讀”。

三、 精心設計練習,體會學習快樂

練習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質量,兩位教師精心設計的練習題由淺入深,形式多樣,讓每個學生練習的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感悟數學的魅力,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習慣等在編織精巧的練習過程中得到培養,讓學生能夠自主—快樂地學習數學。

聽完這兩節課,使我想到這樣一句話:你講給我聽,我是要忘記的,你做給我,我説不定記住了,你若讓我參與,我肯定能夠學會。讓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中自主起來,靈動起來吧!

議課心得體會4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國小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國小語文教學,眾説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真正達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像這樣去教語文,是不是一定會取得好的效果呢?我覺得我們還是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可拋棄!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説,好像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真正的“以人為本”,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着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

對於國小生來説,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應當必備:

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

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

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

四、大膽、大方、大聲説話,説普通話習慣;

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

六、好問的習慣;

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

八、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説,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範、整潔地寫字。必須經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學生有了良好的寫字習慣,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來了。

2、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説。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説的:不動感情不讀書;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薰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複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麼上?本人在國小語文教學實踐中也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

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脣、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

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

四、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

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閲讀量的達到。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説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練為基礎。某種意義説,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説、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通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鋭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面、多渠道地訓練學生的語感,從而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和發展。

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説話,學會寫,學會交際。即具有一定的表達,交際能力,要求達到能説、能寫和與人交際的標準。

某種意義上説,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虛與實的關係。當然這裏的虛,不是無,也不是可有可無,而是給學生以充分的人文關懷和人文薰陶,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務虛還要務實!即必須給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為他們現在的發展,也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換句話説,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對立統一的,萬萬不可割裂開來。應當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人文薰陶和關懷的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學習語文知識,習得基本技能,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發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則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如此這樣都是不行的,所以還是要本着學生的發展着想。

議課心得體會5

李老師的《清澈的湖水》後,我深深地思考:閲讀教學要樹立“以讀為本”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體驗,在讀中訓練學生語感、思維和表達能力。”本課教學,教師以讀為主線,組織了教學的全過程:

1、整體感知、自主擇讀

閲讀課文,應讓學生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然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經驗、情感出發,抓住重點擇讀課文。這就改變了過去由教師主宰閲讀教學的方式,把選擇權留給了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閲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描寫景色美的句子時,我認為不應有指令性的語言,而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教師在學生讀時注意傾聽,抓住問題的關鍵,再點撥、引導,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體驗。

2、讀有所思、讀有所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如本課教學中,教師引導“面對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麼?”學生説:“湖水很美麗”,教師反問:“假如你去遊覽時,你會把垃圾扔進湖裏嗎?”等等,這些指向性的語言,就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的深層含義。有人會問,這不是教師的指令嗎?對。但構建的意義與傳統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學生自我實踐的基礎上的,學生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要幫助想到。教師和學生要看成合作夥伴的關係,這才是有生命的語文教學。

3、 讀中生情,以情促讀

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內容的感悟,對情感的共鳴,對生活的聯繫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沒有達到入神內化的地步,教師還要抓住時機,趁熱打鐵,激勵情感,再次深入課文情境。如:“你們已經畫出了描寫美麗景色的句子,能美美地讀嗎?”可見,情感是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紐帶。

4、 讀後互評,評後再讀

學生讀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評議的作用。評議就是相互啟發、相互引導、相互指正、相互借鑑。評議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如:“能美美地讀嗎?”教師指名學生讀,後滲入評價信息,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多項交流,通過學生個體間、學生個體與羣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彼此領略語文學習的精彩與美妙。

議課心得體會6

觀課議課頭次聽説,沒有培訓如籠中之鴿,聽x局長一説,真是大有收穫。以往評課婆婆太多,獻課者苦累不説,評課時只能聽喝,一肚子委屈向誰訴説。聽聽網上同行怎麼嘮嗑:“‘我工作時就怕領導聽課評課——就跟挑刺似的。’、‘我看你不順眼就聽你的課’、‘我們這裏聽課一般就是要整人’、‘就是找你的碴’、‘在很多學校,領導就是天,她説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你一輩子都翻不了身。’”這樣的教研氛圍,教育改革怎能高奏凱歌?相信所有教師都作過公開課,無論是作為有待提高的年輕教師,還是具有示範意義的資深教師,公開課似乎就是盡己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

為此,歷經幾輪試講,反覆打磨教案,精心捧出成果。而聽課老師呢,事先對該課一無所知,臨時坐進課堂。一堂課觀摩下來,首先要對該老師的教學情況依項打分。若有評課的要求,則聚集老師來評論一番,視該老師情況而定,或者給予其高度肯定,或者以譭譽參半,或者以“僅供參考,很不成熟”的旗子下提出批評意見。上課的老師一律是謙虛的,謙虛之後,心裏暗暗下定決心,不是萬不得已,就決不再開課了。

觀課議課的春風來啦,“觀”是選取案例,“議”是對選取案例的討論和分析。“觀課議課”的主題可以預先研究和準備。在觀課的過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選擇地,把該觀察的東西觀察得仔細一點。為了避免預定的問題和現象在課堂觀察時撲空,預先確定的主題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因為課堂教學發展變化具有不確定性,所以還應該承認主題生成,鼓勵老師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課堂,研究課堂,並把自己對課堂教學的理解通過對話交流的方式與大家分享。

“議課”和以往“評課”的最大區別有兩點:一是“議課”者並不完全是從旁觀者的立場來評論上課教師,而是把自己融入課堂教學中去,以執教教師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二是“議課”者與執教者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交流,是“議論”式的而不是“評判”式的。所以,這種方式不但適用於有專家參與的指導性議課,也適用於校本教研中的教師互相觀課的同伴交流。“議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上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深入的反思,總結並提升實踐經驗,對課堂上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探討和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辦法。

觀課時必須做到:第一,需要觀察課堂上發生了什麼,觀察的對象不僅有教師,而且包括學生。第二,我需要推斷執教老師的教學行為背後的想法(不能等到議課時再問授課老師,就算要問,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斷執教老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與行為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第三,要思考:假如我來執教,該怎麼處理。第四,要思考:在議課時,我需要交流什麼。別人讓你看了他的課,你有了思考和進步,感謝當然是應該的,但感謝的方式不是嘴上説,而是拿出行動——真誠地交流對對方有價值、有幫助的意見,幫助對方成長和進步。在具體話語結構上,大家比較普遍地接受“假如你來教……”“假如我來教……”

今後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議課”的實踐探索:一、對於課堂教學中成功的亮點,請上課老師敍述自己的設計意圖,在課堂教學的一剎那的想法,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在教學時怎樣想到採用這種策略的,過去是否遇到過類似情況,是怎樣處理的。然後由觀課老師們議論,這樣做“得”到了什麼,是否“失”去了什麼?大家對執教老師的方法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意見的建議。從而起到了提升實踐經驗的作用。二、對於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如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教師講解中的存在的問題,師生交流中“卡”住的問題(特別是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有新穎的想法但思維還不完備,老師卻輕易地否決了學生的想法——這是比較嚴重的問題),請執教者談自己當時的想法,所採取處理方法的依據,反思可能導致的正反兩方面的後果,及今後如果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將如何處理。

觀課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這一問題的產生及處理結果作出初步的判斷,與上課老師一起協商,形成解決類似課堂問題的設想或方案。觀課議課它雖然不是什麼靈丹妙藥,包治百病,但可以激活教師的反思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議課心得體會7

在課改進行的今天,我深深地認識到改革勢在必行。在我校實行“導學議練”模式的教學過程中,我收穫頗深。現將我的體會淺談如下:

一、充分認識了“導學議練”課堂教學改革的意義

“導學議練”是以“學生為本,以訓練為主,以激勵為主”,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它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課前預習,小組合作,學習競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事半功倍。

二、對“導”的認識

“導”是提出了教師的角色定位——導課、指導、引導、促進與發展。教師應該在學生學習受阻時進行合適的引導,在學生無法完成學習任務是進行指導。

三、對“學”的認識

“學”是指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的`角色定位——學習者與發展者。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方式,重過程、重方法、圍繞重點,找準難點,抓住關鍵,用高質量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用有效的活動吸引學生探究。關注所有學生的發展,真正實現以學定教,以學論教。

四、對“議”的認識

“議”是指教學中師生、生生多維互動,平等對話,質疑問難,學生之間兵幫兵,總結提升的過程。同學之間議時,教師要及時參與進去,避免生問師答。應該是老師與學生一起討論交流。遇到問題可以是組內解決,組際解決,或者教師解決。

五、對“練”的認識

“練”是指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實踐活動,目的是學以致用,提高判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保證每堂課至少有10分鐘的獨立練習時間。練習要體現層次性,結合實際,有針對性;變換形式,有多樣性。增設開放題,有創造性。

總之,在“導學議練”的教學模式下,我們要努力創建課堂文化,打造率真自然的生態課堂,幸福快樂的生命課堂,注重體驗的生活課堂,自主創新的生成課堂。

議課心得體會8

怎樣更有效地觀課,就是讓自己累起來。怎樣議課,就是發現聯繫,發現教學變化的可能性。《有效觀課議課》全書分五個專題,專題一理解觀課議課,專題二準備觀課議課,專題三有效觀課,專題四有效議課,專題五觀課議課與教師專業成長。本書先舉例子講什麼是觀課議課,再講如何有效的觀課議課,最後講觀課議課的意義,全書邏輯井然,非常有條理,也非常有操作性,對剛踏入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非常有幫助。

"觀課議課"能夠改進課堂教學,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這比聽課評課有一定的優勢,可是"觀課議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觀課人,除需要時間和精力外,還需要所有的觀課者共同研究、探討。因此,我們在觀課和議課時要積極主動地思考。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由學生的活動中分析與教師教學方面的聯繫情況;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課教師,由學生的活動,自己如何的處理教學;觀察授課教師的教學情況,思考其行為與教學理念的聯繫程度;觀察教學中學生掌握情況,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觀察教師的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的聯繫,思考怎樣通過優化過程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等。通過學習《有效觀課議課》我深深體會到觀課議課比聽課評課加入了更多的人文觀點,能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給教師帶來了更多的尊重,營造了教師之間平等對話的氛圍。

"教師成長=經驗+反思",經驗是建立聯繫,建立聯繫的目的是為了從經驗中學習,要想積累經驗關鍵要主動,主動就是建立教學活動與教學結果前後的聯繫,這是教師成長的一個祕密。反思是比較和批判,經驗很重要,並不一定正確,反思的目的就是批判和改造已有的經驗,從中獲得相對正確並且有用的經驗。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擔負着太多的責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師這個崗位的時間還很長,讓我們在創造中為生命歷程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議課心得體會9

通過學習教培院的吳益平的老師講的《走向更加專業的觀課議課》讓我真正明白觀課的真正意義。首先,聽課者必須對課堂認真觀察,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出現。觀課時我們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後,可以坐在學生的旁邊,瞭解學生的認知策略,合作意識,性格特徵,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觀點,教學意圖可以闡述,我們的觀課的目的是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要觀察對象,而不全是觀看老師的表演。

一、把觀課的重點由教師向學生轉移

以往聽課,我習慣坐在後面,把重點放在記錄上,上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提問等方面,一節課下來我總是不停地在記錄,也沒有時間抬頭觀察學生課堂上的表現。聽了陳老師的講座,我明白了聽課時應該坐到學生中間去,不要只記錄老師的表現,教學設計流程。主要觀察學生的表現,把某個環節中學生的表現記錄下來。因為學生是課堂上的主體,要關注的是學生在這節課上的.反應。這同時也反映了教師在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的深入程度,也反映出教學活動的組織的有效性,其實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真反映。

二、把握重點,隨時記錄自己的觀課的感受

在日常的聽評課活動中,更讓我不知所措的是評課,老感覺沒有話説,不知道應該怎樣評?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能象其他教師一樣侃侃而談呢?那就要象陳教授所講的,在觀課之前要對本課教學內容、重點,以及教師教學努力方向有所瞭解,使自己在聽課的時候有方向。在聽課的同時,還要把自己隨時想到的問題馬上記錄下來。哪怕是一個字,記得越是及時越是好。等到交流的時候就可以説出自己的想法與大家交流了。這樣的觀課議課也能使老師們從活動中收穫經驗得到成長:通過上課,聽課教師瞭解為什麼這樣上;通過觀課議課,使聽課教師明確這堂課好在哪裏,哪裏需要完善等;觀課老師也從活動中得到啟示,給出自己中肯的意見和建議,豐富自己的閲歷,為上好以後的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以學論教

我們習慣在聽課時關注教師是怎樣教的。有時甚至過分注重教師的語調、體態、形象等帶有表演特質的因素。很多時候我們把教學效果不理想歸罪於學生,常常我們會説:你這樣設計是好的,就是學生不配合。加涅認為:教只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在“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狀態作為觀課議課的重點,以學的方式、效果來思考教學方式的合理性,這樣才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

四、加強反思

教學反思是當下大力提倡的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方式。觀課議課的目的是改進課堂教學,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所以無論是上課者還是觀課者,不能滿足於這一課的順利結束。應該立足於一課而放眼於將來,要通過眼前這一課的研究與思考,對自己教學行為背後的觀念進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學行為長效的改進。

總之,值的學習和借鑑的地方還有很多,通過這次學習,我比較出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也清楚的認識到觀課議課在提高教學質量過程中的重要性。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我一定要改掉不足之處,更有深度的參與到觀課議課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議課心得體會10

肅寧鎮數學教師等級授課活動結束了,我有幸全程參與了這次活動,通過這次活動,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國小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聽了各位們的課,被他們上課的那種激情所感染,在課中先用情感開啟了學生的思維。他們不只是授課,更是與學生心靈的溝通,用自己的那份熱情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配合,探討問題,課堂效率很高。特別是滑村張雲琴老師的數學課,讓我體會到課堂教學的靈活性、靈動性、老師自上課至課終,老師始終圍繞學生運轉,學生一直環繞老師運行。老師對學生並沒有過多的限制和束縛,學生的想象、討論、聯繫是自由進行的,學生佔據了課堂的主陣地,但是,學生沒有脱離軌道,沒有脱離教師精妙設計的運行軌道,教師充分“放”了學生,學生充分“離”老師,而結果是圓滿的,成功的,學生學到了知識,教師達成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

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每一節課,每一位老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老師們的精煉、豐富,對學生鼓勵性的十分值的我們學習、在思想教育方面,這些教師都處理的比較好,自然真摯的情感流露感染了學生和聽課的每一位學生及教師。從中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數學課更能體現語言的嚴密性和嚴謹性,要儘量的簡練,例如東澤城國小李坤麗老師的課,她講的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節,她的語言樸實無華,但恰到好處,一步步引領着學生去探索知識。

以前我也參加過很多聽評課活動,很多老師都不願意或者不敢發言的現象,整個氣氛比較沉悶。但這次議課大不相同,老師們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做課老師大方得體,説着自己的困惑或成功之處,議課老師或直接或委婉的發表者看法,大家一起探討着所出現的問題,是那麼的和諧快樂。

通過這次觀課議課活動我對新課改有了更深的認識。我會把這次吸取的經驗應用到教學中,另外我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參加這樣的活動,讓自己有更多的進步。

議課心得體會11

在九月份的聽評課活動中,通過本組成員之間的互相聽評課,我從剛開始上課時的怯生忐忑到現在,教學中有了收穫,有了進步。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很多的不足,需要今後去改進,去完善。

首先,課堂管理方面。一個老師只有先管住了學生,才能把他們教好。一堂課你準備得再精彩,沒人聽都白搭。我一堂課下來,只管把自己的內容講完,沒有注意到學生的狀態,或只關注到一部分學生,忽略了部分學生,這樣教學效果就達不到。

其次,沒有充分使用態勢語。態勢語就是以體態、手勢、表情、眼神等非語言因素傳遞信息的一種輔助形式。其實有時候很簡單,只要面帶微笑,讓學生進入一個輕鬆的課堂,就能有很好的收效,還有老師的眼神的交流很重要,要注視到所有學生,有時候可能我會不自覺的就只看着前排的學生而忽視了後幾排的學生。沒有受到老師的注視,可能有些學生就會有些失落,或用吵鬧的方式來引起注意。

最後,教學形式單一。都説教學形式要多樣化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在課堂結構都沒有吃透的情況下,很難變出各種花樣讓學生喜歡,但怎麼豐富教學活動是一個需要我們時刻去思考的問題,有待我在實踐中慢慢探索。

雖然我存在很多不足,但我相信這些不足會驅使我前進,向高素質教師邁進。 另外,本次活動,一二年級上的是口語交際課,期間我聽了六位老師給帶來的不同風格的口語交際課,每一堂課都滲透着老師們的智慧,讓我受益匪淺。張主任的點評讓我更清楚地明確了該如何上好一堂口語交際課:創設真實的情境,通過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1、再現生活中的真實情境。

口語交際應再現學生真實的生活情境,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案例,激發學生表達的願望,讓學生有話願説,有話可説。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上,拓展延伸,巧妙地引導學生全身心地融入角色體驗中,開展口語交際活動。如安老師執教的《我最喜愛的水果》一課,一開始就由遊戲入手,體驗遊戲的快樂。交流中,學生所説的.每一句話都是發自內心的感受,很自然地引出自己喜愛的水果,充分體現了生活中的課堂。

2、樹立口語交際的意識。

無論在課堂上、課下,還是生活中,教師都要有意的引導學生,如何與人交流。如顏老師執教的《如何待客》一課,學生回答問題、評價別人時,教師總是引導用“我認為??因為??”的句式來説話。並引導學生如何接待陌生人、朋友、長輩等來家做客,學會交流。

3、評價語言及時到位。

課堂上我們要學會抓住孩子的優點,並且放大孩子的優點。鼓勵性的語言和評價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單純的“很好”“棒極了”這種單調的表揚已經推出了課堂評價的主流,取而代之的是更為人性化的評價語言。

議課心得體會12

有幸參加靈寶市高效課堂之“獨學”研討會,兩位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至今仍歷歷在目,為我們的課堂教學起了示範引領作用,領導的講話精神更是發人深思——師生共讀,促進“獨學”出成效。現就本次活動我的收穫總結如下:

一、師生共讀,為“獨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1、教師的讀

教師首先應是一位樂讀的人,讀教育理論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讀經典美文豐富自己的內涵;研讀課程標準及教材,準確把握每節課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教師還應是一位善讀的人,能讀出文章的內涵與外延,更要善於將讀書的方法經驗梳理概括以便授之於學生。

2、學生的讀

讀是“獨學”的最基本的途徑,李智民老師對學生“我能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讀書時,要不斷提高要求,培養學生會讀書、善讀書,進而愛讀書,形成終身受用的`自學能力。

二、學生主體,促進“獨學”出成效

學生不是產品,不可以用模具來進行規模生產,他們是具有獨立思維能力的個體,只有讓他們真正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通過自己的閲讀、觀察、思考、操作、表達等一系列活動,才能形成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尹娜老師的課堂思路清晰,一步一步的隨着學生的認知需求通過觀察、抽象出三角形的數學圖形,再畫三角形、進而去讀一讀知曉定義,深刻理解,明晰特徵,輔以及時恰當的檢測活動,一直把學生放在構建知識的主體位置,很值得我們學習。

總之,每參加一次教研活動,都會帶來心靈的觸動,都有沉甸甸的收穫,教學的方向越來越明,思路越來越清,真誠地感謝領導組織的教研活動讓我們更快的成長,希望這樣的活動能經常開展,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聆聽專家的引領,實地感受精彩紛呈的課堂。

議課心得體會13

本週開始,進修學校組織我們國小語文骨幹教師第四期培訓班一行五十人前往縣小、民小進行為期一週的觀課議課活動,直到今天下午圓滿結束。本週我們聽了十八位優秀老師的課後,覺得每一堂課都具有學習意義,每一個教師的精心展示不僅令學生陶醉痴迷,而且對於正在語文教學路途上摸索前進的我來説,無疑也是醍醐灌頂,收穫頗多。這一節節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堂讓我對國小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瞭解,每一節課都讓我有所收穫。,下面就談談我觀課議課後的一些體會吧:

第一、熟悉教材是最根本的。

聽了這些老師的課後,我認為他們對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都能抓住題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 例如:阿玲老師的《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阿玲老師緊緊抓住啟示這個題眼,讓學生讀課文從重點句“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給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入手,讓生讀課文,找一找啟示是什麼?接着讓學生知道釣魚這件事的“是”是什麼?“非”是什麼?然後重點品讀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發生的事的段落,從作者的心理活動,釣到肥美的`大鱸魚不願放魚的原因等幾方面一步一步的深入文本,讓學生明白題眼“啟示”是在道德面前要有勇氣和力量戰勝生活中一些名利和金錢以及地位的誘惑。

第二、教學行為的轉變。

在此次的觀課中我發現好多老師在教學中注重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習。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這個主體的引導者。這幾位老師都充分的做到了這點。例如方應萍老師的《新型玻璃》的拓展延伸的小練筆,孫靈梅老師的拼音的教學,萬靜萍老師的口語交際課《説秋天》的課堂上都體現了新課程的一個理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今後我會本着“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將自己的愛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活新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第三、注重引導學生朗讀。

大部分老師都非常注重指導學生朗讀,但決不是為了讀而讀,而是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去讀,並且對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楊成金老師的《聽聽,秋的聲音》和杜新平老師的《只有一個地球》,楊成金老師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大聲自由地讀並找出課文中描寫秋的聲音的詩句,再讀課文,讓學生品讀詩歌的美走進秋天的田野這個遼闊的音樂廳,邊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學習中還穿插着齊讀、分組讀、示範讀,進而激發同學閲讀興趣,讓學生在閲讀中更好的領會文章所表達主旨,層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

很多老師會在課堂上穿插着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收穫這些學習的方法,當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解決。例如周文劍老師就要求學生在正文學習前為每段標上序號,便於在學習課文時迅速找到所講的內容,教學中他還一直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做好批註,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的好習慣。有的老師

還要求在讀文章時對有生字或讀不通的句子多讀幾遍,這樣就能“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在學生閲讀的過程中及時的糾正文字的發音,表述的準確,讀書和書寫的姿勢,潛移默化的教導學生使學生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常説,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現在僅有一桶水已經不夠了,教師要有不斷流淌的源頭活水,這源頭活水來自哪裏,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電。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開闊自己的視野,就要不斷地閲讀,要博覽全書,要堅持閲讀名著、閲讀經典,讓這些名著、經典來啟迪我們的思想,陶冶我們的情操,提升我們的語文素養。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所以,我們不能急功近利,要為學生的終生髮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要樹立新的評價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直是知識的權威,學生是被動地學習,學生是知識的容器,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教師在講台上講的滔滔不絕,而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現在,需要我們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轉變自己的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我們要蹲下身子看學生,要平等地跟學生交流,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此次活動,我知道了語文教學應是動情地去讀去感受。培養學生去有意識的修辭煉句,善於發現、善於反省和領悟情感。這些能力的習得需要語文老師去教,去想方設法的教。

總之,這次觀課議課的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從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方面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積澱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議課心得體會14

今天,豫靈各校骨幹教師代表9人,參加了市二小教研室組織的國小數學“獨學”研討會。五樓偌大的會議室裏早早坐滿了前來聽課的師生近五百人,教研室薛豔雲老師主持會議,仁杰主任、李智民老師、許紅娟老師前來聽課,就連張建超、雷藝芳老師也前來參加,和大家一樣,都急於想知道課堂上怎樣組織“獨學”。

研討會在市二小尹娜老師的《三角行認識》中拉開了序幕,在建設國小李淑娟老師的《解方程》中推向了高潮,李智民老師的精彩點評,仁杰主任的精闢見解,使我對“獨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大膽讓學生“獨學”

今天的課已改常態,變轟轟烈烈為靜靜自學,大膽放手讓學生“獨學”。第一節課四讀教材,一讀課本,看自己説的對不對;二讀課本,找出重點字詞理解概念;三讀課本,明晰三角形的特徵;四讀課本,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並畫高;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第二節課三讀教材,一讀課本會列方程,二讀課本會解方程,三讀課本理解概念,在三讀中,學生經歷自學體驗,掌握知識。

這兩節課是市二小、建設國小兩個優秀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整節課以讀貫穿始終,以獨學為課堂主線,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獨到、新穎,使學生在“讀”教材中發現、感悟、思考。

二、教師要深入“獨學”

一個不會讀書的教師,決不會培養出會讀書的學生。要求學生讀書,教師要先讀書,要求學生獨學,教師先要深入的獨學。教師只有會讀教材,理解編者意圖,才能指導學生學會閲讀教材,教師只有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才能設計出具有層次性引導學生自學課本的問題鏈。

教師讀書要站在更高的層次,讀教育理論、教育專著,養成多讀書、勤讀書的好習慣,才能培養學生愛讀書、會讀書、提高閲讀水平,形成自學能力。

三、反思“獨學”

今天,你讀書了嗎?今天的課堂,你組織學生獨學了嗎?儘管這兩節課經過精心設計,每個環節盡善盡美,還是被任主任聽出了破綻,“獨學”時間沒留夠,老師的問題剛出示,三分鐘、甚至一分鐘不到、老師就讓學生彙報。反思我們的課堂,急於完成教學環節,和學生搶時間,再加上學生閲讀能力差,獨學時間更短,學生的學習真正體現多少?

獨學是小組合作學習的起點,獨學的背後是對學、羣學,只有獨學在課堂上真正發揮了作用,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才算落到實處。

今天我校有幸承接了市教研室主辦的“獨學”研討課任務,由我校長期以來參與“引導—自學”課題實驗的李淑娟老師主講《解方程》一課,接到任務後,我校備課組採取“個人初備、集體研討、完善整理、結合實際、教後反思”的思路,最終達成共識,形成定案。

打造高校課堂的核心就是讓教師由傳統的“二傳手”角色,鼓勵學生“一傳”,放手發動學生自學。在課堂上,如何組織學生獨立學習教材,自己解決問題,提出問題,是我們思考的問題之一。相信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利用學生是我們整堂課教學設計的觀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們採取“三讀教材”的方法,即:一讀教材,會列方程;二讀教材,會解方程;三讀教材,理解定義。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一讀教材中,通過讓學生仔細閲讀例題及主題圖,獨立思考、想一想能列出哪些方程,並讓學生講出列方程的依據,最終確定以4x=12為例來研究方程。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就是讓學生自己學,找出“不會的”。在二讀教材中,我們大膽放手讓學生先嚐試去解決,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解法(甚至是學生錯誤的解法),然後通過同桌對學,小組羣學,讓學生對各種解法進行討論交流,各抒己見,表達想法。當學生對各自的想法爭論不休時,到底哪種解法是正確的呢?這時老師適時的引導學生“他們的解法對嗎?如何正確書寫,課本是最好的老師,繼續閲讀課本。”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教材中“x是12的因數”、“等式兩邊都除以4”兩個對話框,使學生理解兩種解法的思路,同時通過閲讀,使學生“讀”會解方程的書寫格式。為了使學生對所“讀”的知識能夠熟練掌握,接着又讓學生再解4x=12這個方程,從中發現解方程的解題步驟。在三讀教材中,老師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理解,試説方程的定義,之後讓學生對照課本再讀教材,並畫出重點的字詞,並説出這些字詞為什麼重要,你是怎麼想的,從而理解解方程的定義。在本環節的教學中,還是以“獨學”為主線,教師加以適時點撥,讓學生準確把握“解方程”的內涵。最後通過對“方程的解”與“解方程”的區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解方程”這一知識的理解。

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教學藝術的探索也是無窮盡的。老師們,成功往往寵幸勤奮的探索者,讓我們堅持學習與研究、實踐與反思,讓高效課堂成為我們探索的終極目標,讓學生在“我會讀”中獲得自主發展。相信有市教研室的科學引領,我們一定能用智慧演繹多彩的教育生活。今天我所説的僅僅是我校的一點做法和體會,希望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

議課心得體會15

1.有效觀課議課心得體會

學習了陳老師的《有效觀課議課》,我對觀課議課有了新的認識:

拿到書就以為觀課議課就是聽課評課,其實,觀課議課與聽課評課是不同的。觀課議課,它主張充分發揮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改進的功能,以發展性的取向做課,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獻課,主張直面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不讓老師背有被批判得一無是處的包袱。每一位老師或許都曾有課堂教學失敗的經歷,甚至還有被評判得體無完膚的經歷,其實,作為評課教師,第一要做的就是呵護授課教師的自尊心,每一堂課都不會是完全失敗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課都有授課教師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處。我們教研的目的是,針對問題提出改進的方法,而不是將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沒有教學的勇氣和熱情。對於其中的失誤,我們要委婉地説出來。而對一些我們公認的“好課”,我們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討“好在哪裏”,而是探討“為什麼這樣設計就好”。

我認為觀課議課的首要前提是仔細觀察課堂教學情況,收集課堂教學信息,“坐在學生身邊”觀察學習效果,這樣在議課中才能根據問題討論解決的方法。觀課時,不僅僅要用眼睛看,還要用心靈感悟和體驗,用頭腦思考和判斷;“觀”對觀課的老師來説只是形式,而實質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

如今,我們是否真正做到正確的觀課議課呢?

2.有效觀課議課心得體會

感悟之一: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觀課議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陳大偉強調要加強與師生的溝通,瞭解學生為什麼這麼做,瞭解教師這樣教,沒有了解情況前不隨便下結論。

感悟之二:觀課議課是促進教師思想、實現專業成長的捷徑。

陳老師在聚焦課堂教學中,走出了一條適合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觀課議課的模式。並用“以學論教”指導我們的思想,“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和狀態作為觀課議課的焦點,以學的狀態討論教的狀態。通過學生的學來映射和觀察教師的教。”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以生為本”、“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等先進的`理念。

感悟之三:觀課議課是教師改善生活,提升生命質量的過程。

課堂教學是教師生命流淌的過程。作為教師,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生命價值的體現。因此課堂教學對他們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

課堂教學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幸福的教師能影響和促進學生幸福的校園和課堂生活。因此我們不能不小心謹慎,不能不奮力成長和改變。研究課堂,改進課堂就是我們教師的一種責任。

3.有效觀課議課心得體會

繼續學習的'目的就是通過研究和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從教二十餘載,經歷較多。很多次培訓都是流於形式,對老師的幫助不大。8月28日聽取了進修學校王長麗主任的學術報告後,我對觀課議課有了新的認識:

聽課評課不要再流於形式了,不要再“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只聽不評”、“你好我好”了。這樣的教研有什麼意思呢?這樣,還不如自己有問題到電腦上查一查來得快。”可是,當面臨真正意義上的聽課評課的時候,比如評課分等級、評課找問題,我又覺得教學壓力實在太大了,沒有了安定感,更沒有了自豪感。以前總覺得當老師是有成就感的、是自豪的,可是現在,越來越覺得老師難當,特別是課堂教學,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教了,一旦遇到講課出現問題,被領導批評指責,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緒很消極,自信心都沒有了。和同事們聊一聊,大家都有同樣的感受。不可否認,教育的發展對教師來説是個永久的壓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這樣的壓力下,教師的生活、工作負擔明顯加重,身心疲憊的教師們很少有靜下心來專攻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的行為。那麼,如何減輕壓力,讓教師們願意研究教學呢?陳老師提出了“觀課議課”的方法。

觀課議課與聽課評課不同,它主張充分發揮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改進的功能,以發展性的取向做課,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獻課,主張直面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不讓老師背有被批判得一無是處的包袱。每一位老師或許都曾有課堂教學失敗的經歷,甚至還有被評判得體無完膚的經歷,其實,作為評課教師,第一要做的就是呵護授課教師的自尊心,每一堂課都不會是完全失敗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課都有授課教師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處。我們教研的目的是,針對問題提出改進的方法,而不是將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沒有教學的勇氣和熱情。對於其中的失誤,我們要委婉地説出來。而對一些我們公認的“好課”,我們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討“好在哪裏”,而是探討“為什麼這樣設計就好”。

觀課議課的教研活動就是研討課堂事實和現象,不針對授課教師,只針對課堂,探討原因,研究發展變化的可能性和實現條件。從這一點來看,就大大降低了評課評人的的利害關係,從而減輕教師的壓力。我們都希望教師們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傷害和打擊,大家能夠共同觀察、收集、探討、研究和改進教學,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我認為觀課議課的首要前提是仔細觀察課堂教學情況,收集課堂教學信息,“坐在學生身邊”觀察學習效果,這樣在議課中才能根據問題討論解決的方法。觀課時,不僅僅要用眼睛看,還要用心靈感悟和體驗,用頭腦思考和判斷;“觀”對觀課的老師來説只是形式,而實質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

總之,觀課議課的教研活動需要改進和學習,在新的理論和方法指導下,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

4.有效觀課議課心得體會

前段時間,有幸在璩xx工作室線上學習中接觸了各位大家,他們為埋頭於教學一線,受制於成績、制卷、開會、交表、評比各項事務中的我,推開了一扇扇的大門。詩歌教學內容的設計、校本研訓的專業指導、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論文寫作……內容豐富,專業性強,令我受益匪淺。聽了他們的講座,只覺自己如井底之蛙,教書近20年,專業學習意識不強,很多時候憑經驗做事,缺乏理論支持,不科學不高效,應當思變。

整個學習過程當中,我對成都大學陳教授講授的“觀課議課的相關問題與策略”感受最為深刻。實際工作中,作為教研組長,我最怕的事情就是評課,可偏偏這樣的場合又特別多。理論上來説,作為語文老師,公眾場合説兩句話不是難事,可為什麼最怕這樣的説話呢?暗自思忖,有三個方面。

一是怕自己評得不對。每一堂公開課來到我眼前,其實授課老師都做了精心的準備,甚至有些時候是團隊在背後共同打磨,比起他們的精心探究,匆匆上陣聽課的我,恐怕還沒他們事先收集的資料多,瞭解的背景多,看過的課例多,就憑個人經驗,怎麼能夠一定看出問題呢?個人的看法難道不會以偏概全嗎?對於這一節課,無實踐的假想一定會是最適用的嗎?理論或者經驗只能指導實踐,而不能代替實踐。更何況參與這節課的教師個人風格、學情狀況等各種因素都不能夠獲得足夠公允的信息,於這堂課而言,置身事外的聽課者個人角度的評價是否妥當?

二是怕自己説得不中聽。評課,以往都是大家圍着授課老師七嘴八舌,授課的老師便頻頻點頭。這種感覺不是很好。上課的老師三五次的磨課最為辛苦,課上得不錯(怎麼界定?)固然是好;但如果發揮失誤,或者確實出了問題呢?實話實説會讓人尷尬。很多時候評課,為了不挫傷老師的積極性,我都會斟酌一下自己的用詞,所有聽課的老師估計也是一樣的心理。於是就出現了陳大偉教授所説:先説優點一二三,再説不足一點點,而且不足還要往那些無關痛癢的方面去説。總之,結果就是,大家都完成了任務,長舒一口氣,但收穫甚微。

三是怕自己評得不高端。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一次聽評課,實則是兩次學習的機會:授課教師給一次觀摩學習的機會,評課專家給一次研修提升的機會。所以評課專業精當,更有助於青年教師成長。我本人也是在多次大咖的評課中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用之於課堂,頗有感悟。多年以後被代入“專家”的角色,卻只覺修為不夠。想要很誠懇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給年輕教師一些幫助,奈何眼界有限,愧矣!

聽了陳教授的課,我有頓悟之感。從源頭上,我就應該改變:這不叫聽課評課,而應該是觀課議課。聽課用耳朵,觀課則是調動各感官,除了教師的授課內容及策略,還有學生的聽説讀寫反應,還有整個課堂狀態。另,評課是自上而下的審視,議課則是共同參與的研討。觀課者亦是當事人,他和授課老師一樣,在有計劃有目的的觀課議課活動中擔任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思想上一轉變,問題便迎刃而解。既是團隊探究,直言無妨,意見相悖無妨,課不成功亦無妨,思維只有碰撞才能產生火花,事物只有處於矛盾中才能發展變化。探討更好的教法學法,成功固然可喜,失誤同樣富有價值。

除此之外,陳教授還特別指出,缺乏課前溝通協商是傳統聽評課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的確如此,接到通知去聽課,授課內容課堂上才知曉,40分鐘聽下來立馬評課,聽什麼?評什麼?聽的評的恐怕都只是一個大概的印象。每次聽評課都是這樣的程序,聽課目的不明確,評課重點不集中,大家的對話失去共同的基礎,研修效果大打折扣。為了改變現狀,陳教授特別指出,課前要確定議課主題,確定議課團隊人選,分解議課主題觀察與研究的方向,還要根據各自方向挖掘經驗,收集信息。換言之,要讓散漫的聽評課變成有主題的課堂教學研究活動。

“主題”是我在陳教授講座中聽到最多的詞。這個詞讓我意識到,教學教研,是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每做一個活動都力求探討或解決一個問題,只有這樣逐步推進,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通達千里。陳教授説,觀課議課提倡以發展性取向“獻課”。我想,着眼於發展,就要有一個方向的指引,“主題”就是我們前行的方向。什麼是主題?陳教授指明瞭兩處來源:一是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問題。二是教師在教學中有超越有創新的地方。即這堂課,我們嘗試用某種方式解決教學活動中的困惑或問題,大家都來看一看,説一説,這麼做可以嗎?或者這堂課,大家來看一看,我的創新之處是否有價值?確定好主題,再圍繞主題,思考討論,反覆嘗試,有的放矢地解決教學問題,當然事半功倍。

學習之後,很想要把這樣的理念帶到工作中。剛好,有一個青年教師同課異構的活動,有幸作為評委之一參與。這堂課來自七年級下冊綜合性活動“我的語文生活”。因通知倉促,沒有時間組建議課團隊,便自行閲讀教材教參,在網上查找相關課例資料,最終給自己確立了觀課議課的主題——如何合理設置任務情境,並據此細分觀察方向: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任務情境設置,學生參與的熱情度和表現力的區別。為此,我製作了簡易的表格,想要嘗試一下該種方式的觀課議課。

活動結束,回顧這兩堂課。老師功底都不錯,信息技術運用純熟,也依次完成了教材規定內容,作為活動課課型,有學生的成果展示,有教師的要點歸納,但在新的觀課議課理念下,通過實時記錄,我能很明顯地感覺到課堂學生表現力的高下除了班級的差異外,還深受教師創設情境的影響,動畫指引、生活實景、虛擬故事、時事背景……各種情境細細比對,讓人覺得這裏很有研討的價值。

走在求知的路上,也許所思所行還很不成熟,但我願意勤勉奮進,實幹篤行,永遠做一個樸實沉毅的教育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