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集合1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47K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集合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

本學期,我認真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收穫很大。現在,讀書已經成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時也深深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學閃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滿着創造的快樂。一個精神富裕、專業化程度高的老師,高爾基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好書,像長者,諄諄教導;似導師,循循善誘;如朋友,心心相印。好書,能積累語言,豐富知識,能陶冶情操,受益終生。

在《給教師的建議》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坐下來,深入地思考。”這句話深刻的告訴了我們: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教書育人,我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肩負着培養下一代的重任,我們更需要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擁有源頭,才能不斷的滋潤學生的心田;只有不斷的讀書,我們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與學生走的更近,才能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與傳遞;只有我們愛讀書,我們才能引領學生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促進學生髮展。

在《心理學》這本書中,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例如教師要教會學生閲讀與思考,要培養學習閲讀的習慣,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讓知識活起來。同時也是在培養一個有思想、會思考的.人。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機器,所以,老師不僅要告訴他們閲讀的重要性,更要教給他們閲讀的方法。現在很多學生,學習一篇課文就是一篇課文,做一道數學題就是一道題,換一種問法就不會了,學習很機械,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把握學生心理,站在學生的角度多考慮問題,教給他們方法,讓他們學會閲讀。並在閲讀中樹立自己的觀點和思想,不做一個人雲亦云的人。

作為教師,我們不要小看了一個個的細節,這些細節卻關係着我們工作的成敗。孩子一個小小的舉動,我們都應該關注他要幹什麼,課堂教學中一個小小的細節,都可能決定這節課的成敗,所以,工作中、生活中。我們都要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個細節,做好每一個細節。

感謝讀書,讓我的教學充滿了生機;感謝讀書,讓我在實踐中體會到了知識的份量;感謝讀書,讓我能夠用智慧的大腦去澆灌含苞待放的花朵,用博愛的心靈給每一個孩子足夠的信心與勇氣;感謝讀書,讓我變得更加聰明,讓我的工作幹得更加出色輕鬆。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2

通過參加這次學校讀書活動,我再次温習了一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相隔的時代迥異,但大師思想的精華卻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將此次讀書心得彙報如下,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1、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不滿意的學生僅僅只是因為:他的成績不能使我們滿意,沒有達到我們想要他達到的合格或者優秀,也許,他也曾努力過,或者至少嘗試過。我們教師應該認識到,同一知識,有些學生是接近然後達到,有些是達到然後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時間就能達到,有些則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與忍耐:對不同的兒童來説,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説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這句話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為在我的課堂上,有多少時候是在進行着集體性的.無效勞動,有多少學生自始至終地在那裏進行着無效勞動,又有多少學生終於厭倦了這種無效勞動而不再“勞動”,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裏!

2、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認為:讀書不能只讀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甚至不能只讀與教學教育有關的書,教育者應該把視野放得異常開闊,有必要把哲學、美學、宗教、心理學、文學、最新科技理論著作納入自己的必讀書目中。

3、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在學校工作的30年,使我發現了在我看來是一項重要的祕密,也可以説是一條特殊的教育學規律: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終生牢記的程度。

不妨設想一下,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可是把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脱落;人們每天都忙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四至十年級的語文教師和數學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之中:他們在蓋樓房,可是牆基在裂縫。

我是一個高年級的數學教師,也深深地體會到,許多落後的學生並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基礎沒有打好。只要認真的輔導,他們是完全可以趕上去的。我們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3

今天,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4條“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國小教師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地基。一個堅實的地基對學生今後進一步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譬如你正準備教一年級,那就請你看看四年級語文數學的教學大綱,也看看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大綱。請你看看閲讀課本里有關歷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級的`這些學科的教學大綱。請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比較一下。要使學生在升入中高年級順利地進行學習,那麼你現在教的他要掌握到什麼。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了作為一個教師,不能將視線僅僅侷限在自己正在教的這個年級,這門學科上,而應對這門學科整個學習階段的教學要求都有所瞭解,並心中有數,還要對其它學科的教材有所關注。對於正在做低年級教學工作的老師,不僅要鑽研本年級的教科書及教參,還要廣泛涉及高年級的教科書,同時要關注歷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識。這也是教師的素質的重要部分,它不僅要求老師要有精深的專業素質,還要求老師具備淵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才能,因為科學知識都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學科之間都與緊密地聯繫。老師只有不斷的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多方面發展的學生。同時,對於教師自己也是一種學習與提高。

但是我們現在有多少教師能做到這一點呢?不談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就自己教的那門學科你是否對整套教材體系很瞭解呢?我想這條建議對我們來説真的很重要,我們也應該這樣去做。

有位名人説過:“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事實的確是這樣。在看過《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一條建議,既有生動的現實作為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給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想每一位教師都該終身拜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4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説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本資.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

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

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5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有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瞭解和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同時也為我解答了一些長久存在於我內心深處的關於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困惑。也為我今後教育教學提供了幫助。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邊讀邊思考,有一些想法,也有一些體會,下面就談一談我的體會:

在每一個假期中,我都認真研讀教師用書,鑽研教材,並且挖空心思尋找大量與學生實際相聯繫的素材,運用於教學中,使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學生們很喜歡這樣的教學,在學習中他們的興趣很高,都能積極參與進來,並且能夠舉出很多例子。但回家的練習卻不盡人意。甚至是第二天上課時,再提問上節課的內容,會出現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有些模糊,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而在昨天上課時,學生們並沒有出現不認真聽講,回答問題時也沒有困難,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呢?是新課改理念出現了問題?還是我的教學有問題?這個困惑一直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得到解答,有時我甚至想幹脆用老教法-----直接給學生講知識,別讓他們自己發現算了,這樣最其碼他們能死記更背住。

但自從讀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這一章節後,我明白了不光是我的教學中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出現了這種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不管課堂上所學的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總還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實際作業,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它。

思考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再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馬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

比如説:上小數乘小數時,學生們能夠運用將兩個因數擴大為整數,用整數乘法計算,再將積縮小回去,解決小數乘法的問題。這樣好像是學生們已經理解了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但是理解並不意味着已經牢固掌握。在講解以後,老師要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新講的內容。打開練習本算一算,説一説計算過程。經過這樣的自我檢查,許多學生髮現自己不能復現老師剛才講的過程,不能把方法重複一遍。學生在深信自己忘記了講解中的某一個環節時,就會去與同伴交流,但在這樣做以前,他還是竭力自己把一切都回想一下。在回想的過程中,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學生會自然的把所學的知識理解的更透徹,掌握的更紮實。

在讀了這一章節後,我又回想起一位老教師。記得我剛上班時,我和一位老教師一起教六年級,她教三班,而我教1、2班。我聽同學説,這位老教師每節課都要留出15分鐘讓學生進行當堂練習。我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一節課40分鐘,除去引入、學生探索、進行一定的練習後沒有空餘的時間,哪有時間來進行15分鐘的當堂練習。看來她一定沒有好好的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學習。今天看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這一章節,讓我真正理解了這位老教師的做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要儘量縮減自己的教學時間,留出一些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自我檢查的時間,這樣會縮減學生間的差距。

我相信這些時間不會白白浪費,它會得到百倍的補償。思考知識時的腦力勞動越有效,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所需的時間就越少,下一節課上檢查功課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因而可用來講解新教材的時間就越多了。

隨着學生進入四年級的學習,我發現我們班有一些學生已經跟不上了,看看別的學校的成績,人家是那麼的好,難道是我自己的教學有問題嗎?不是説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師嗎?不是説學生的差異是沒有多少的嗎?今天我看了《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讓我釋然了,原來每一個班級內的學生腦力是有差異的,並且差異是很大的。

為什麼在教學中會出現這麼大的差異呢?如何解決這樣的差異呢?《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中都為我們講解的很清楚。

書中進行了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説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裏去。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衰亡的快,在記憶中保持的就更長久、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的就完全不同,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就保持的不久且不牢固。雖然到後來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的成就。這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發展上付出的更多。在教育教學中,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教育教學規律。在學習成就上來説,不是每一個學生的成就都是一樣的。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關於因材施教,關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何因材施教,發展不同學生的智力呢?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進行了分組教學。他們將學生分成了五組。第一組是學習最好的兒童,他們無需任何幫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應用題。對這部分學生來説,除了教學大綱規定的題目外,教師還要挑選一些超過大綱要求的習題。給這些學生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並不輕鬆的的腦力工作。

第二組是一些勤奮努力的學生,他們能很好地完成作業,是和進行一定程序的緊張的腦力勞動、探求和克服困難分不開的。也就是靠付出勞動和用功學習而取勝的。在佈置作業時,老師按照大綱要求進行佈置就行了。

第三組是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完成中等難住的習題,但對複雜的習題則有時解答不出。對這些學生的幫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組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解答時,老師千萬不可催促他們,要留給他們足夠的思考空間。

第五組是外別的學生,他們完全沒有能力就會中等難度的習題。老師要為他們專門另先一些題目,始終只能指望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看了這些我釋然了,我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要用一把尺子模量所有的學生。今天在教學中我了也要試着進行分組教學,希望我的學生在我的教學中能夠在自己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6

最近,我認真閲讀了安奈特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是一本值得每位教師閲讀和思考的好書。捧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建議,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裏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後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穫……為“教”和“學”提供了即時而有效的指導,為任何有意於自身提高的老師提供了最實用而有益的指導方法和教學技巧。其中有幾條建議給我印象頗深。

一、善於“捕捉”學生的積極舉動。

在教育工作中我們習慣地關注學生的不良行為,就像我們在批改作業中更關心學生的錯誤一樣——要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找出對策,然後解決問題。

讀着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學生渴望得到我們的關注,不僅是學生,哪個人不希望被關注、被賞識呢?作為一個教師如果他的行為舉止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門或上級領導的私下、公開的表揚,他的心情不言成喻。

孩子對賞識有更強烈的渴望,一旦他們意識到乖一點就可以得到你的關注,就會自覺地乖起來。相反,你時刻只盯着他的錯誤行為,很可能他就會故意製造一點小麻煩來引起你的關注。

我們的心裏要裝着孩子,而不只是成績、分數。真誠地與孩子相處,捕捉孩子的積極行為,然後給予肯定與表揚。杜絕虛偽、空泛的拍馬屁式的表揚,它們很快會被學生識破,教師會因此失去學生的尊重,然後對教師失去興趣,包括對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

二、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書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裏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現在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為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了一切學生。

教育若有心,學者必有益。作為一個教育者,只有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才會有花開的那一天。在每個班級中都有讓人頭疼的孩子,對於這些孩子,很多教師雖然沒有放棄,但少了一份堅持,少了一份耐心,所以我們不要給孩子貼上“教不好”的標籤,對孩子不應是一味地指責和埋怨,而應是關注的目光、寬容的態度、理解的眼神、尊重的語言、接納的心態。在接納孩子優點的同時,也要接納孩子的缺點。用我們的愛去教育孩子,只要我們用心去對待他們,我們就能感覺到孩子的心。

三、跳出互相指責的怪圈。

每年,我們的課堂上都會迎來一批新學生,每次都會聽到許多老師抱怨學生如何如何差,如何如何不如從前……儘管在來到我們的課堂之前,我們對他們以前的教育狀況一無所知,但是我們要認為他們已經打下了一些基礎,我們要幫助他們進一步地成長起來。在有限的時間裏,我們只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真正教好每一個學生,為他們傳道、授業、解惑,充分發揮、挖掘他們每個人身上的潛能,而不是無止無休的抱怨。

這本書帶給我許多教學上的建議,帶給我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為我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打開了一扇門。我會好好運用這些建議,相信會對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會對今後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有更深刻的理解。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7

《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這本書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捧讀此書,不由自主有一種感覺:一位慈祥、睿智的長者,坐在你的對面與你聊天,他的豐厚學養、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養着你的心靈,提升着你的智慧。這時候,大師的形象依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

這裏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作者蘇霍姆林斯基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因為這是我迫切希望解決的幾個問題,看了後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觀念上有了轉變,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忙;對後進生我更是一直認為這是智力問題和一個人的質地問題,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秉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但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後,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很困難很困難。

那個“費加”是蘇霍姆林斯基難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描述費加的,她“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她的意識裏,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她的思想曲折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認定的笨的學生非常相似,那我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閲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就這樣,費加到了五年級,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七年級畢業後,費加進了中午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真的是不可思議啊,費加碰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老師真是她的幸運,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侍一個後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不要讓像費加這樣的孩子在短時間裏一下子記住要背的課文,一下子理解這道應用題,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8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就放在沙發上,每次坐下來就捧起它讀上幾頁。從中學到的值得拿來用的很多,也有的建議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一直用的。但每次都會有所得。下面關於注意力的問題,怎樣控制學生注意力,結合自己的做法談一談。

蘇霍姆林斯基説:“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説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裏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我比較常用的措施就是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為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進步。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9

早就聽説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細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覺得這本書的資料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下頭就簡單地談談自我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第二條提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僅有二十四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提議我們要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應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看到這條提議,我回想一下自身,畢業後參加工作到此刻,自我真正讀過幾本書呢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其他的書能夠説是屈指可數。

在第三條提議裏,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學會觀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他説,觀察對學生來説的重要就像空氣、陽光、水分對於植物生長一樣不可或缺,他説觀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還形象的將觀察比作是思考知識和識記知識之母。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發現,個別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別人,就是缺乏觀察或者不會觀察的緣故。比如我們的物理,很多的題目就來源於生活實際,如果每個學生都學會留心觀察,注意思考,那麼很多題目就會顯得十分簡單,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多學生過不了關。那裏面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還是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

實際上樂於觀察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們能夠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我們許多成年人沒有看到的細節,他們會為花的無聲開放而欣喜,會為雨後躺在地上的一條蚯蚓而擔憂。可隨着年齡的慢慢長大,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興趣。所以我們教師必須善於觀察,注意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條提議“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教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説,誰都明白,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此刻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我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那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提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趣味,何為趣味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我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説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説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那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我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過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那裏面我引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那裏,我想到這一條提議更多地是促使我們思考,教師如何堅持對知識的興趣,並且有強烈的職責感,僅有我們首先做到了,才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才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才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

第二十二條提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僅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很多的事實證明: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在那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提議,他説,在教學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有這個意識,期望教師們去爭取自我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他還指出,你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有你所教的學生,例如一個班,兩個班等,還應當有“你自我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異常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當成自我將來所從事研究的方向,當成一門科學來攻讀。對這一類學生,教師要採取要善於動腦筋需要採取一系列的方法來堅持他們的興趣,來促使他們在這門學科上更深入的思考。

但不管怎樣説,我們總會碰到在教學中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經常會聽到老教師講這樣的話: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並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種無

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僅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作為教師碰到這樣的學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麼促使學生變成了這個樣貌。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呢在那裏,蘇霍姆林斯基提議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要使一個人最終有一天發現自我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感和規律性的心境。

第三十三條提議是寫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歸納一下大概有三點:

1、必須點滴地積累起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

2、要培養自我有一顆敏感的心靈。

3、要積累起必須的習題集。

這條提議蘇霍姆林斯基給我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異常強調閲讀的重要性,在這條提議裏,他又提出了讀書對於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意義。他提議大家每個月要買三本書,一種是關於自我學科的.,一種是關於人物傳記的,還有一種是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這三種書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買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讀,那麼讀又是為了什麼呢,除了充實自我的精神生活之處,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我的智力大廈。讀到那裏,我有些慚愧,也有些後悔,參加工作以後我買了幾本書,又真正讀了幾本書呢如果從參加工作以來都像蘇霍姆林斯基説得那樣去做的話,那麼,此刻我的書架上也應當有近百本的書了。

第四十三條提議“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這個問題不論是對於剛參加工作的教師還是其它教師都是應當掌握的。在那裏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們應當像哪些教師學習的問題,對於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在不熟悉、不瞭解的情景下,應當選擇哪些老教師呢他給了我們一條十分好的提議,那就是,你先看看學生的練習本。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練習本里的作業都完成的很好,那麼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裏能夠學到許多東西。學生的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

其次,我們學習別人的經驗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學習人家的思想。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説,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這一條對於任何一位教師來説都是關鍵的,可是,作為我們年青教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在向別的優秀教師學習的時候,全盤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顧自我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結果別人的經驗沒有學到手,自我的特色也構成不了。我們要清楚別人取得那樣的成績,取得那樣的效果,絕不單單是靠簡單的行為所能到達的。“在教育工作中,沒有一種結果是單靠一項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實際上每一種結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幾十種、上百種乍看起來跟所研究、觀察、探索的對象相距很遠的,甚至沒有直接聯繫的因素決定的。”

第三點,提高教學技巧,關鍵的一點是要提高自我的思想修養和學術水平。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我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麼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在那裏,蘇霍姆林斯基異常強調了自我認識、自我思考、自我教育,也許這對於我們,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十七條:關於教師日記的提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一位教師都應當寫教育日記,因為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他用很多的自我和別人事例來説明記教育日記的好處,它能夠使你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去全面瞭解一件事情並採取相應的措施,最重要的是這是促進自我成長,提高自身素質的十分重要的一種手段。在上次學校要求班主任寫德育案例的時候我就覺得無從下筆,當時真後悔在平時沒有養成記日記的習慣,經過記日記的方式把平時發生在班級裏或某個學生身上的事情記錄下來。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自我真的是獲益匪淺,它教會我作為教師應當如何去閲讀,如何去學習,如何提高自身的修養,豐富自身的知識水平,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爭取學生熱愛自我的學科總之,作為一名教師,閲讀是必不可少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0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收穫頗多。作為著名的教育專家,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工作的認真和執着,無一不再感動着我、召喚着我,讓我思考我應該如何做好一名教師,如何教好每一名孩子……

其中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時,書中寫到: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區培訓班的學員、區教育局視導員都來聽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説:“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段答話啟開了一個窗口,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像這位歷史教師這樣的人,我在自己的區裏只知道有30人左右。他們從來不抱怨沒有空閒時間。他們中間的每一個人,談到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會説是終生都在備這節課的'。

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這裏的問題還不僅在於教師的理論知識在數量上的增長。數量可以轉化為質量:襯托着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敍述、演講)時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師在講三角函數,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數上,而是放在學生身上:他在觀察每一個學生怎樣工作,某些學生在感知、思維、識記方面遇到哪些障礙。他不僅在教書,而且在教書過程中給學生以智力上的訓練。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讀書的重要,教師通過讀書豐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優化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優秀的教師;學生通過讀書擴充相關的知識,產生對學科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科的發展志向……

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工作需要、能力需要、生活需要、興趣需要和發展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大海。讓我們所具備的知識,與要教給兒童的知識的比例為10:1,20:1,30:1,50:1,100:1……在教學中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把重點主要不是放在知識的教育上,而是放在孩子身上,去觀察每一個孩子怎樣學習,觀察孩子在哪些方面遇到哪些障礙,如何引導孩子探索解決遇到的問題。不僅關注教書,更關注在教書過程中給孩子以能力上的鍛鍊,促進孩子綜合能力的提升。

讀書,作為教師備課的關鍵能力,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片知識的海洋,讓我們隨處可以取水豐富我們的教育,滋養孩子的成長。

用一生備好每一節課,讓讀書成為自身的需要。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1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蘇氏明確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實類似的觀點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則,只是我們往往口頭上無比的尊崇,而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卻一再地踐踏罷了。

學生是人,不是工廠裏的產品。教者尊重學生不妨從尊重他們的現狀做起,為每一位學生確定適合他自己的"臨近發展區",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信地發揮出他的力量和潛力,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最後,在這條建議中我對提到的分層教學和分層作業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也一直努力嘗試,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課堂中,完成基本知識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在作業中,呈現思考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練習。反思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優等生更優。怎樣在課堂中採取分層教學,使得學困生、中等生、優等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書中所提到的分組方法會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一直是困惑我的問題,還急需通過多方面的學習和教學實踐的摸索唯如此,方能不誤人子弟,方不致成為教育的罪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2

雖然我已經不是剛剛走出學校的新教師,但是在這近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確實遇到很多困惑問題,時常感到苦惱異常。當拿到學校給我們統一購買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裏面的一條條建議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的心田,它就像與我面對面一樣,針對我在教學中遇到的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讀完此書有一種讓我茅塞頓開的感覺。

為什麼同時的教學,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環境,有的學生可以輕輕鬆鬆的把知識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是因為我沒有好好根據學生的個人差異而備課,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讓每一個學生在我的教學中都各有所獲。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使有些學生無法學有所獲。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建議給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我真的經常都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一晝夜確實也只有24小時,而我們每天一來到就給滿滿的工作給包圍了,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寶貴的建議,迫切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他在這裏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們讀書不能只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為質量。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閲讀呢?愛學生,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

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抱怨時間不夠的老師們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卻並沒有真正抓緊時間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時也是因為我們有時候只是人品時間溜走,而並沒有好好的儲存這是時間裏面的能量。對於那些經常讀書積累只是能量的老師來説,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積累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但是經常我就在哪裏想着這些事情,而時間真如流水一樣溜走了。

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3

利用一段時間閲讀了這本書之後感觸頗多,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值得我們教師不斷思考。以下是我的一些感觸:

首先,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 。

教師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教師來講,怎麼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啟發,思維能力得到鍛鍊,從而能夠使學生自主地學習。

二、要關愛學生 ,首先要關心學生的思想。

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其次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地,耐心細緻地輔導。作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因此,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盡力去改變自己教學中這種狀況。

三、做一個善於反思的教師。

真正的'學習需要藉助有效的表達和傾聽,要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不斷的學會和別人充分交流,並對不同於自己的觀點抱寬容和尊重的態度,能從錯誤中學習。我認為,其實,並不是我們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只要我們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就是身為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

四、做一個有情趣的教師。

工作後覺得自己不會玩了,如果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主要因為自己沒有什麼業餘愛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沒事可幹,反倒悶出病來了。因此,在工作之餘要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人生是多麼單調和乏味啊。一個有情趣的老師,生命質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學生的親近。誰也不願意與一個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諧地溝通。誰也不願意與一個遠離自己生活的人去溝通。

以上是閲讀後的一些簡單想法,希望通過實踐讓自己得到真正的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4

我認識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一本書,這是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在這本書的前言中,蘇霍姆林斯基寫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學工作的年代裏,同剛開始工作的年輕教師舉行了無數次會見和談話,收到過他們成千上萬封信,從而促使我不得不寫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一位長者送給我們年輕人的一件珍貴的禮物,書中,這位長者那麼執著而真誠地對我們提出建議和勸告,這些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則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積蓄”,他用那麼多的實例和體會、經驗,把枯燥的教育學、教學論、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闡述得生動明白,如在我們耳邊娓娓道來。讀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讓我獲益良多: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於是有些學生年年的評語中老師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課專心聽講,注意力要集中”

應該説,注意力不集中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長時間,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説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説“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積極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孩子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孩子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這樣的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困難。他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繫,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我們看過了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對它已經有了瞭解,那麼我們在看由它拍成的電影或電視劇或看書時,我們就會看得特別認真,想辦法將這個故事與這部名著裏的其他情節聯繫起來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腦子中這個故事的前後聯繫越緊密,你就越愛看,對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學生也是這樣,我們要想使學生在你的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繫,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我們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知識,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畢竟很多建議是老教師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發展學生,也要發展教師自身;照亮學生,也要照亮自己。這樣才能在自己這個工作崗位上,雖然過的平凡,但也充實,不至於“蠟炬成灰淚始幹”。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

認真拜讀了由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撕基撰寫的《給教師的建議》,感到本書中提到的問題多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它通過一個又一個生動的確實際事例及精闢的理論分析加以解惑,讓人心曠神怡。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

每個老師多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能做到這一點應當是一件引以為榮的事。如果在學校裏沒有一種學科教師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裏這種對學習和知識無動於衷,沒有為自己找到任何感興趣的事情的學生就越多,那麼,教師們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就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裏移植到學生的心裏。

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並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當我讀到這裏不由地使我想起了在我教育的學生中也有一個非常類似的學生。他對於老師的教育與批評和同學的幫助多無動於衷,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學習成績落後,上課不認真聽講,影響同學學習,甚止要欺負同學和老師頂嘴。心理極不健康。針對這個學生的情況,我按照書上的提示,我先尋找他對那件事感興趣,因為他不可能對任何事多不感興趣的。

通過觀察及與父母瞭解發現他喜歡唱流行歌曲,於是我就安排了唱歌接龍比賽,但是由於他平時要欺負同學,同學們不願意和他合作,這可急壞了他,他求着我給予安排,我就借這個機會給予了批評與

教育,他是滿口答應認真上課,不欺負同學。在教育中我也不急於安排,而是根據這個同學愛唱流行歌曲的優勢安排了一個關於數量的比賽,果然不出意料他詼諧的動作,較多的數量贏得了同學的掌聲,大家多爭着和他一組。通過這個活動把他從智力的惰性狀態中挽救出來,使他在某件事、某種活動中把自己的.知識顯示出來,表現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觸動他在集體中的人與人的關係。體驗到聽從教師的教育及與同學和睦相處的成功與喜悦

這個事例是我在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根據自己實際的教育問題,依靠他的理論分析進行的由理論到時間的嘗試,效果很好,對我的教育促進很大。同時也感到我們不光要看這本書,有些好的方法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去實踐,好的建議可以去做如:建議教師寫教學日記。我從教12年,我從來多不寫教學日記,也感覺到損失了多少珍貴的財富呀,我決心從本學期開始撰寫我的教育日記。